刈麦的古诗

关于刈麦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刈麦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刈麦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刈麦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480) 诗词(7) 祝福(1k+) 心语(51)

  • 《观刈麦》诗词

  • 文学
  • 《观刈麦》诗词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观刈麦》诗词,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观刈麦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注释

      刈(yì):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gāng):地名。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但:只。惜:盼望。

      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

      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遗失

      悬:挎着。敝(bì)筐:破篮子。

      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

      闻者:白居易自指。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输税(shuì):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我:指作者自己。

      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

      岁晏(yàn):年底。晏,晚。

    [阅读全文]...

2022-04-09 21:21:00
  • 古诗观刈麦白居易带拼音

  • 文学
  • 古诗观刈麦白居易带拼音

      《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下面是古诗观刈麦白居易带拼音,请参考!

      观(guān)刈(yì)麦(mài)

      田(tián)家(jiā)少(shǎo)闲(xián)月(yuè),五(wǔ)月(yuè)人(rén)倍(bèi)忙(máng)。夜(yè)来(lái)南(nán)风(fēng)起(qǐ),小(xiǎo)麦(mài)覆(fù)陇(lǒng)黄(huáng)。

      妇(fù)姑(gū)荷(hè)箪(dān)食(shí),童(tóng)稚(zhì)携(xié)壶(hú)浆(jiāng),相(xiāng)随(suí)饷(xiǎng)田(tián)去(qù),丁(dīng)壮(zhuàng)在(zài)南(nán)冈(gāng)。

      足(zú)蒸(zhēng)暑(shǔ)土(tǔ)气(qì),背(bèi)灼(zhuó)炎(yán)天(tiān)光(guāng),力(lì)尽(jìn)不(bú)知(zhī)热(rè),但(dàn)惜(xī)夏(xià)日(rì)长(cháng)。

      复(fù)有(yǒu)贫(pín)妇(fù)人(rén),抱(bào)子(zǐ)在(zài)其(jī)旁(páng),右(yòu)手(shǒu)秉(bǐng)遗(yí)穗(suì),左(zuǒ)臂(bì)悬(xuán)敝(bì)筐(kuāng)。

      听(tīng)其(qí)相(xiāng)顾(gù)言(yán),闻(wén)者(zhě)为(wéi)悲(bēi)伤(shāng)。家(jiā)田(tián)输(shū)税(shuì)尽(jìn),拾(shí)此(cǐ)充(chōng)饥(jī)肠(cháng)。

      今(jīn)我(wǒ)何(hé)功(gōng)德(dé)?曾(céng)不(bú)事(shì)农(nóng)桑(sāng)。吏(lì)禄(lù)三(sān)百(bǎi)石(dàn),岁(suì)晏(yàn)有(yǒu)余(yú)粮(liáng)。

      白话译文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整体赏析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像“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无限的'同情之感与怜悯之意。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阅读全文]...

2021-12-14 11:14:25
  • 《观刈麦》赏析

  • 观刈麦

      时为盩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弊筐。

      听其相顾言,

      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

      岁宴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早期讽谕诗中的佳作,为后来新乐府、泰中吟等讽谕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诗人在这首诗里通过看割麦这个简单情节,表现出当时农民劳动的艰辛、生活的困苦,揭示了造成这种苦难的原因—— 苛捐杂税的繁重,把抨击柔头直接指向横征暴敛、搜括民财、兼并土地使农民破产的封建剥削制度,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整理:zhl201703

    [阅读全文]...

2022-03-24 23:36:48
  • 《观刈麦》翻译及其原文

  • 《观刈麦》翻译及其原文

      《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观刈麦》翻译及其原文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翻译: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注释:

      ⑴刈(yì):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⑷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⑸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⑹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gāng):地名。

      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⑻但:只。惜:盼望。

      ⑼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

      ⑽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遗失

      ⑾悬:挎着。敝(bì)筐:破篮子。

      ⑿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

      ⒀闻者:白居易自指。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⒁输税(shuì):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⒂我:指作者自己。

      ⒃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⒄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

      ⒅岁晏(yàn):年底。晏,晚。

      ⒆念此:想到这些。

    [阅读全文]...

2022-05-31 08:57:32
  • 《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

  • 古诗文
  • 《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刈麦》

      唐朝: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古诗简介

      《观刈(yì)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翻译/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浆,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注释

      ⑴刈(yì):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⑷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⑸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⑹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gāng):地名。

      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⑻但:只。惜:盼望。

      ⑼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

      ⑽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遗失

      ⑾悬:挎着。敝(bì)筐:破篮子。

      ⑿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

      ⒀闻者:白居易自指。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⒁输税(shuì):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⒂我:指作者自己。

      ⒃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⒄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

      ⒅岁晏(yàn):年底。晏,晚。

      ⒆念此:想到这些。

      ⒇尽日:整天,终日。

      赏析/鉴赏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像“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无限的同情之感与怜悯之意。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阅读全文]...

2022-07-09 03:34:40
  • 含有麦字的古诗词 带麦字的诗词名句

  •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杜甫《为农》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李颀《送陈章甫》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无名氏《杂诗》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白居易《观刈麦》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杨万里《悯农》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李贺《南园十三首》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白居易《观刈麦》

    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李白《荆州歌》

    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温庭筠《题卢处士山居 / 处士卢岵山居》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王维《渭川田家》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佚名《载驰》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周密《野步》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佚名《古歌》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赵鼎《寒食》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王建《田家行》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袁宏道《满井游记》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苏轼《浣溪沙·徐州*园中》

    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纳兰性德《四和香·麦浪翻晴风飐柳》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王建《田家行》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李颀《送陈章甫》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白居易《观刈麦》

    田舍翁亦当积三斛麦。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将家就鱼麦,归*湖边。——元结《贼退示官吏》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白居易《观刈麦》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佚名《麦秀歌》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苏轼《画堂春·寄子由》

    红药阑边携素手,暖语浓于酒。——纳兰性德《四和香·麦浪翻晴风飐柳》

    蚕老麦黄三月天,青山处处有啼鹃。——择璘《咏杜鹃花》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杨万里《寒食上冢》

    青青河畔草,嘉麦生同墟。——边定《送王时敏之京》

    麦秋正急又秧禾,丰岁自少凶岁多,田家辛苦可奈何!——张舜民《打麦》

    绛纱囊里水晶丸。——欧阳修《浪淘沙·五岭麦秋残》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雍裕之《农家望晴》

    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阅读全文]...

2021-12-19 19:40:34
刈麦的古诗 - 句子
刈麦的古诗 - 语录
刈麦的古诗 - 说说
刈麦的古诗 - 名言
刈麦的古诗 - 诗词
刈麦的古诗 - 祝福
刈麦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