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桃花的古诗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桃花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桃花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桃花的古诗意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世间之物,最美丽莫过于绽放的花儿。无论是哪一个季节,也无论是什么花,都会依循着自己的花期,在时光里尽情地绽放。即使,它生不逢时,默默无闻,即使,它不幸生在偏远的地方,不能与别的花儿争奇斗妍,没有人来观赏和赞美,也没关系,一心一意地开着,就已很好。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袁枚《苔》
太阳照耀不到的角落,春天到来时,也焕发出了生机。看那青苔的花儿,就像米粒一样细小不足道,但它仍像牡丹一样,努力地绽放,从不妄自菲薄,放弃对明天的期待。世间最可怕的,从来不是*凡,而是放弃,在梦想面前,每一种花儿都是*等的。阳光也许都会偏心,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却让人动容。
世上有那么多花,尤其是到了春天,百花争艳,美不胜收。而那些不起眼的花儿,貌似不会吸引人注意,却也热闹地开着。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唐·白居易《春风》
春风吹拂,先吹开了园林中的梅花,樱花杏花桃花梨花也跟着纷纷绽放,可谓万紫千红,花团锦簇。而在幽深的村庄里,同样也迎来了春风,荠菜花和榆英生机盎然,欢喜的样子,好像说道:“春风也是为我而来!”自信,乐观,再偏远的地方,也没关系呀。春天总会来,该开放时,也是一片欢闹,经营着属于自己的春光。
花儿绽放美丽,吐露芬芳,其实并不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是遵循本心。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春天里的幽兰翠绿繁盛,秋天的桂花皎洁芬芳。草木散发着勃勃的生机,顺应着美好的季节。在林间隐逸的高人,闻到了风中的花香,心情愉悦。其实,一花一木皆有自己的本心,散发香气是出于天性,哪里是为了求美人攀折偏爱呢!开花,不为别的,而是深知,这是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事,与他人无关。
你看也好,不看也好,花儿都是要开的。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宋·戴复古《淮村兵后》
一株寂寞的小桃树,无人观赏,默默地开着花。春草笼罩着茫茫的烟雾,黄昏里几只乌鸦盘旋着。一处处倒掉的矮墙,围绕着废弃的老井,从前到处都住满了人家啊。如今,一场战乱夺去了美丽*静的家园,人们离乡背井,只有桃花,像往年一样地绽放,娇美的花儿,仿佛在眷恋着曾经的热闹,也好像在等待着离人归来。
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花期,不必和别人比,该开花的时候,自然就开了。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宋·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田野上,柔软的桑树枝发出了嫩芽,东头邻居的蚕种已孵化出一些小蚕来了。*坦的山坡上,电影小牛在那里吃着春草,不时发出鸣叫,黄昏时,夕阳西照,映着带有寒意的树木和栖息的乌鸦。青山远远**,绵延不断,山路横斜,引人向远方,还可见挑着旗子卖酒的酒家。城里的桃树李树害怕风吹雨打,而溪头的荠菜花开得正是闹热,春意十足!有谁会特意来看荠菜花呢,可是它终于等来了最美的春光!
花儿的命运,也是各不相同的,哪怕是同一种花,也会因为不同的际遇,而有了不同的待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百花凋残,春光逝去,而高山古寺里的桃花却才刚刚绽放。诗人感慨万千,我常常怨恨春天离去,无迹可寻,却想不到它来到了这里!而对于山寺的桃花来说,迟来的绽放,也依然美丽,它不是为了有人来而开花,而是因为,它不会错过春天最后的时光。虽然迟,却不遗憾。
花儿哪里需要人来看呢?它也有它自己的追求和向往。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宋·司马光《客中初夏》
四月初夏的天气,分外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刚刚才放晴,青山翠绿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分外明净。这时节令人舒适,没有随风而舞的柳絮,只有葵花朝着太阳而粲然绽放。葵花追逐的,是温暖明亮的太阳,而非其他。
不论哪一个季节,花儿既是生活的点缀,却更是它自己。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唐·王建《雨过山村》
雨里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可见一两户人家,竹溪之上,板桥横斜,村路逶迤至远方。媳妇和小姑子,有说有笑去选蚕种,闲着的,只有庭院里那自在开放的栀子花了。栀子花不懂得世间的忙碌,它所能做的,就是好好开花,哪怕没人顾得上来看它。那缕缕芬芳,悠然自得的姿态,终会让劳累的人们眼前一亮,顿感疲意尽消吧。
要说哪里的花开得最艳最繁,那一定要到大自然里去寻找。野外的花儿,一开起来没个约束,撒欢儿似的。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
百般景物堪图画,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
一轮明月林梢挂。
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桃花溪(作者: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
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飞桥:高桥。
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尽日:整天,整日。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赏析: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名叫桃花源,他笔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张旭因此而受启发,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溪的意境,作此诗文。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景。*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站在露出水面的巨大岩石上,向溪里漂动摇荡的渔船大声询问。这里一个“问”字,将诗人自己也写入了画中,静止的景物和活动的人一起构成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诗人看着飘满桃花的溪水,不由得被这里的幽静和美丽陶醉了,仿佛自己就身处在陶渊明诗中描绘的那个桃花林中,他不由得把渔船上的渔夫当成了武陵人,于是,脱口就问渔人:“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每天都从桃花源中流出,那么可知道那个桃花源入口的洞在哪里吗?一个“问渔船”,表现了诗人对桃花源环境的向往。可是这个洞在哪里呢,诗人以一个问句结尾,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这一问,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因无法到达理想环境而内心渺茫惆怅的感情,同时也给人留下了很多遐想的空间,言尽意犹存,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七言绝句虽然篇幅短小,但诗人字斟句酌,用精练的文字轻松自然地将如诗似画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妙无穷。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语,让人沉浸在诗人笔下的幽美环境中浮想联翩,意蕴深长。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构思非常巧妙,该诗正面写实景由远及*,然后用一个问句由实入虚,布局新颖,角度变换灵活。诗人文笔简练、清丽自然,诗文意境空灵缥缈、情趣深远。王维也曾以桃花源为题材写了《桃源行》,读者可以参读比较。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必称盛唐,而有唐一代,诗人能称“大”的,仅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而已,世称唐代三大诗人。
江州,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庐山风景区就在江州城东三十余里的地方。大林花径就是庐山著名的花径风景区。
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违背了封建礼教的人伦道德。于是朝廷以此为理由把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这些都是别有用心的人的托词,真正的原因是白居易直谏不讳,冒犯了*,所以才有人排挤他,把他贬为江州司马。
这位“青衫湿”的江州司马,在被贬的第二年所做《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陪伴了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的始终,也自然地融入了被贬第三年,也就是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7年,白居易写的一首小诗——《大林寺桃花》,这种沧桑的感慨使这首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感觉。
在大地春回芳菲尽落的人间四月,已经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邀一众好友来到庐山登香炉峰宿大林寺。这大林寺因山高路远而人迹罕到。正因山高地深,与世隔绝才使这里的孟夏四月还有微微的春寒之意。山地气候就是这样,气温和气候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发生不断的变化。就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大林寺气候如初春的二三月。桃花初露芬芳,美艳可人。这不禁使白居易发出感慨,这是人间还是仙境?
白居易由惊异而欣喜,由欣喜而心花怒放,从而放飞了思绪,原来“我”因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无情,是错怪了春天。她只是从人间转身悄悄躲进这庐山第一胜境的大林寺了。这人间胜境,既能容得下这调皮可爱的春天,自然也是我白乐天感悟逆旅沧桑后的绝佳归隐之所。
【注释】
①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②人间:指山下*原地带。这里的“人间”与下句的“山寺”对举。
③芳菲:泛指开放的花。
④尽:完了。指花都凋谢了。。
⑤山寺:此指大林寺,是庐山上香炉峰顶的一座寺庙。
⑥恨:遗憾。
⑦春归:春天结束了。
⑧觅:寻找。
⑨不知:岂料、想不到。
⑩转:反。
⑪此中:指大林寺中。
【参考译文】
四月,正是*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现在看着思维导图,跟着多读几遍吧!
现在看着空白的思维导图,尝试背诵出来吧!
桃花溪(作者: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桃花溪:在金湖南省桃源县西南。隐隐:忽隐忽现。石矶:水边凸出的岩石。
译文:
远眺桃源山谷,透过薄薄的云雾,隐约可见一座大桥飞架溪水之上,在桃花溪的石矶西边,我向打渔的人询问:桃花每天随溪水流来,可桃源洞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
赏析: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名叫桃花源,他笔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张旭因此而受启发,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溪的意境,作此诗文。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景。*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站在露出水面的巨大岩石上,向溪里漂动摇荡的渔船大声询问。这里一个“问”字,将诗人自己也写入了画中,静止的景物和活动的人一起构成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诗人看着飘满桃花的溪水,不由得被这里的幽静和美丽陶醉了,仿佛自己就身处在陶渊明诗中描绘的那个桃花林中,他不由得把渔船上的渔夫当成了武陵人,于是,脱口就问渔人:“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每天都从桃花源中流出,那么可知道那个桃花源入口的洞在哪里吗?一个“问渔船”,表现了诗人对桃花源环境的向往。可是这个洞在哪里呢,诗人以一个问句结尾,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这一问,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因无法到达理想环境而内心渺茫惆怅的感情,同时也给人留下了很多遐想的空间,言尽意犹存,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七言绝句虽然篇幅短小,但诗人字斟句酌,用精练的文字轻松自然地将如诗似画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妙无穷。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语,让人沉浸在诗人笔下的幽美环境中浮想联翩,意蕴深长。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构思非常巧妙,该诗正面写实景由远及*,然后用一个问句由实入虚,布局新颖,角度变换灵活。诗人文笔简练、清丽自然,诗文意境空灵缥缈、情趣深远。王维也曾以桃花源为题材写了《桃源行》,读者可以参读比较。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众多经典的古诗词中也蕴含了很多的地理知识,之前我们介绍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诗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语句,描写了在小范围区域短时间内,天气阴晴云雨反复变化的天气现象。今天我们再来看一首唐诗: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这首诗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817年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大林寺写成的一首名诗。诗中描述的是白居易在初夏四月(公历五月左右),来到了庐山大林寺,此时山下的桃花都已经凋谢,而在山上大林寺却看到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人看到此情此景,深有感触,把春光写的活灵活现,顽皮可爱,没曾想春光却转到了这里来。
庐山大林寺花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描写的就是典型的自然带地带性分异中的山地垂直分异,全球的自然带,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有规律的分布,我们称为地带性分异规律,可以分为纬度地带性分异、干湿度地带性分异和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三种。
山地垂直分异示意图
山地的垂直分异现象主要是指,由于山地海拔的升高,从而出现气候要素中的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总体而言气温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约是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6℃,另外,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当然在山地的垂直分异当中,对植被自然带影响较大的因素还是气温变化,也就是热量条件的变化。
山地的垂直分异
假设在赤道地区,有一座降水充足的山地,而且山地海拔足够高,山顶有终年积雪的存在,那么这座山从山麓到山顶就会一次看到热带雨林带、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地(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山地(亚寒带)针叶林带、山地灌木带、山地草甸带、山地荒漠带等自然带的分布,几乎和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更替一致。
庐山地图
当然,在白居易作诗的庐山其实海拔并没有那么高,庐山主峰汉阳峰,海拔大约为1474米,这样的海拔高度引起的自然带变化并不是十分明显,山体中主要的自然带类型还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但是,毕竟海拔大约升高了1000多米,也就是山上气温比山下*原地区要低大约6℃多,所以同种作物如桃树的物候*性就发生了变化,山上桃树的开花、结果时间都会被推迟,所以就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意
导语:《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意,欢迎阅读。
古诗原文: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古诗诗意:
四月,正是*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古诗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偶 步
[清] 袁枚
偶步西廊下,
幽兰一朵开。
是谁先报信,
便有蜜蜂来。
【作品赏析】
《偶步》这首诗一是表达了诗人看到兰花幽开的欣喜之情,这是意外的惊喜,显得尤为珍贵,同时也传达了兰花长在不起眼的地方,被人发现的几率很低,但它还是独自盛放,而且还吸引来了蜜蜂前来采蜜,所以有才之人终不会被埋没。
【大意】
偶尔来西边的走廊下散步,看到一朵兰花静静的开放着。是谁先把信息传出去的呢?不然怎么会有蜜蜂比我早来。
《寒食》
[唐]韩翃(hóng)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幕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翃(hóng),生卒年不详,字君*,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オ子”。韩翝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有《韩*诗集》。
桃花扇的古诗意思
桃花吟的古诗意思
描写桃花的古诗意思
《桃花源记》的古诗意思
桃花溪的古诗意思视频
写桃花的古诗及意思
大林是桃花的古诗和意思
关于桃花的古诗句意思
大林寺桃花的古诗和意思
描写桃花的古诗加意思
大林寺桃花诗句意思
大林寺桃花古诗的恨意思
桃花的古诗意象
古诗桃花谷的诗意
桃子的古诗意思
桃之死的古诗意思
十里桃花百阙情话意思
大林寺桃花古诗里的芳菲意思
古诗元稹的桃花诗意
桃宋谢枋得的古诗意思
桃红柳的古诗意思
古诗《大林寺桃花》的诗意
古诗大林寺桃花的诗意
赞美桃花的古诗和意思小学生
关于桃花的诗句诗意
古诗中桃花有诗意的说法
百花的古诗意思
含有花的古诗意思
雪花的古诗意思
赠花唧的古诗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