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恨歌的古诗朗读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长恨歌的古诗朗读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长恨歌的古诗朗读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长恨歌的古诗朗读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长恨歌》古诗阅读及翻译
《长恨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恨歌》古诗阅读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
【意思】在天上愿作比翼双飞的鸟儿,在地上要做连理并生的枝条。纵然天长地久也有穷尽的时候,这绵绵的长恨却永无消尽的那一朝!
【题解1】
诗篇名。唐白居易作。写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悲剧故事。从杨玉环生前专宠后宫,写到缢死马嵬坡后玄宗相思之苦。前半部对玄宗荒淫误国有所揭露,但仍以同情态度美化李、杨艳史为真挚爱情。主题思想比较复杂,*人评价不一。诗为七言古体,共一百二十句。语言优美,想像丰富,写景、抒情、叙事融合无间,艺术成就甚高,为古代著名的叙事长诗。后为《梧桐雨》、《长生殿》等戏曲所取材。
【题解2】
诗篇名。唐白居易作。见《白氏长庆集》。元和元年(806)冬,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话及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事,有感而作。诗的前半写杨贵妃之妖媚恃宠及李隆基之淫逸误国,后半写李杨之生离死别及李之寂寞相思。作品将写实与想像糅合起来,虽为叙事诗,却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诗歌语言优美和谐,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于两人相思之描写,尤为缠绵悱恻,哀怨动人。吴北江称其“一气舒卷,时复风华掩映,非有绝世才力未易到也”(*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不为过誉。关于此诗之主题,或以为旨在讽谕,所谓“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唐陈鸿《长恨歌传》);或以为旨在歌颂李杨爱情。现一般皆主张双重主题说,以为作者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多于讽刺。此诗在作者生前已广为流传,作者本人也被誉为“长恨歌主”(白居易《与元九书》)。此诗不仅是作者的压卷之作,且与其《琵琶行》被后人并称为“古今长歌第一”(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后代著名戏曲若元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洪昇《长生殿》等皆取材于此。
【题解3】
唐代七言歌行。白居易作。编入《白居易集》“感伤”诗类。这是一首歌咏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长篇叙事诗。与《长恨歌》并行的,有陈鸿的《长恨传》,陈寅恪以为“《长恨歌》为具备众体体裁之唐代小说中歌诗部分,与《长恨传》为不可分离独立之作品”(《元白诗笺证稿》)。宋以来的白集各种重要版本,均将《歌》《传》并存。据《长恨传》载,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为周至尉,暇日与陈鸿、王质夫相携游仙游寺,相与谈及李杨故事,因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遂作《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诗的前半对李隆基的淫逸误国有明显批判,后半又对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深表同情。因而,诗的题旨显示出双重性,并引起人们长期的争论。长诗将写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虽是叙事诗,却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缠绵悱恻、哀怨动人。诗的语言优美和谐,音韵流丽婉转,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成就。白居易曾自诩“一篇《长恨》有风情”(《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后》)。白居易死后,唐宣宗李忱的悼诗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之句,足见其影响之大。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赞赏《长恨歌》“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今人研究专著有周天《<长恨歌>笺说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原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古诗长恨歌》,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长恨歌
让古诗绝句涵养我们的心灵吧!为我们迎接人生的更多挑战提供更多的力量,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长恨歌中用比喻抒情的句子,请您欣赏。
长恨歌古诗翻译
我们都知道长恨歌,很出名诗歌,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长恨歌古诗翻译,欢迎大家查看!
译文
唐明皇偏好美色,当上皇帝后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美女,却都是一无所获。
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十分娇艳,养在深闺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天生丽质、倾国倾城让她很难埋没世间,果然没多久便成为唐明皇身边一个妃嫔。
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六宫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
春寒料峭时,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泉水洗涤着凝脂一般肌肤。
侍女搀扶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由此开始得到皇帝恩宠。
鬓发如云颜脸似花,头戴着金步摇。温暖芙蓉帐里,与皇上共度春宵。
情深只恨春宵短,一觉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君王深恋儿女情温柔乡,从此再也不早朝。
承受君欢侍君饮,忙得没有闲暇。春日陪皇上一起出游,晚上夜夜侍寝。
后宫中妃嫔不下三千人,却只有她独享皇帝恩宠。
金屋中梳妆打扮,夜夜撒娇不离君王;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更添几许风韵。
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杨家门楣光耀令人羡慕。
于是使得天下父母都改变心意,变成重女轻男。
骊山上华清宫内玉宇琼楼高耸入云,清风过处仙乐飘向四面八方。
轻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观看,却百看不厌。
渔阳叛乱战鼓震耳欲聋,宫中停奏霓裳羽衣曲。
九重宫殿霎时尘土飞扬,君王带着大批臣工美眷向西南逃亡。
车队走走停停,西出长安才百余里。
六军停滞不前,要求赐死杨玉环。君王无可奈何,只得在马嵬坡下缢杀杨玉环。
贵妃头上饰品,抛撒满地无人收拾。翠翘金雀玉搔头,珍贵头饰一根根。
君王欲救不能,掩面而泣,回头看贵妃惨死场景,血泪止不住地流。
秋风萧索扫落叶,黄土尘埃已消遁,回环曲折穿栈道,车队踏上剑阁古道。
峨眉山下行人稀少,旌旗无色,日月无光。
蜀地山清水秀,引得君王相思情。行宫里望月满目凄然,雨夜听曲声声带悲。
叛乱*息后,君王重返长安,路过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前。
萋萋马嵬坡下,荒凉黄冢中,佳人容颜再不见,唯有坟茔躺山间。
君臣相顾,泪湿衣衫,东望京都心伤悲,信马由缰归朝堂。
回来一看,池苑依旧,太液池边芙蓉仍在,未央宫中垂柳未改。
芙蓉开得像玉环脸,柳叶儿好似她眉,此情此景如何不心生悲戚?
春风吹开桃李花,物是人非不胜悲;秋雨滴落梧桐叶,场面寂寞更惨凄。
兴庆宫和甘露殿,处处萧条,秋草丛生。宫内落叶满台阶,长久不见有人扫。
戏子头已雪白,宫女红颜尽褪。晚上宫殿中流萤飞舞,孤灯油尽君王仍难以入睡。
细数迟迟钟鼓声,愈数愈觉夜漫长。遥望耿耿星河天,直到东方吐曙光。
鸳鸯瓦上霜花重生,冰冷翡翠被里谁与君王同眠?
阴阳相隔已一年,为何你从未在我梦里来过?
临邛道士正客居长安,据说他能以法术招来贵妃魂魄。
君王思念贵妃情意令他感动。他接受皇命,不敢怠慢,殷勤地寻找,八面御风。
驾驭云气入空中,横来直去如闪电,升天入地遍寻天堂地府,都毫无结果。
忽然听说海上有一座被白云围绕仙山。
玲珑剔透楼台阁,五彩祥云承托起。天仙神女数之不尽,个个风姿绰约。
当中有一人字太真,肌肤如雪貌似花,好像就是君王要找杨贵妃。
道士来到金阙西边,叩响玉石雕做院门轻声呼唤,让小玉叫侍女双成去通报。
太真听说君王使者到,从帐中惊醒。穿上衣服推开枕头出睡帐。逐次地打开屏风放下珠帘。
半梳着云鬓刚刚睡醒,来不及梳妆就走下坛来,还歪带着花冠。
轻柔仙风吹拂着衣袖微微飘动,就像霓裳羽衣舞姿,袅袅婷婷。寂
寞忧愁颜,面上泪水长流,犹如春天带雨梨花。
含情凝视天子使,托他深深谢君王。马嵬坡上长别后,音讯颜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姻缘早已隔断,蓬莱宫中孤寂,时间还很漫长。
《长恨歌》的主题
诗歌也是有主题的。《长恨歌》相信大家都学过或读过,那《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恨歌》的主题,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长恨歌》主旨历来众说不一,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
1.讽喻说
只把唐玄宗当做皇帝写,讽刺他荒 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
2.爱情说
把唐玄宗当做凡人写,全诗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二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留给读者的是二人那刻骨铭心的爱情。
3.双重主题说
皇帝也是普通人,诗人对李杨二人荒 淫无度而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对二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相思赋予了深切的同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说明李杨二人既是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又是爱情悲剧的承担者。
4.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二、我比较赞同爱情说,原因如下
1.从诗歌创作的背景看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7年),当时诗人在(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2.从创作题材看
文学史上,以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的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的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的《马嵬》、苏轼的《荔枝叹》、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的《长生殿》,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的翘楚。
3.从标题看
长恨歌:歌是文体。恨:遗憾。代表感情的深度和失去感情后痛苦的沉重。长: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上。空间上无论何地,去蜀路上、蜀地行宫里、还京路上、长安宫中,明皇都在思念贵妃。时间上,无论何时,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从春风起到秋雨落、从现实到梦境。明皇不间断地思念贵妃。
4.从诗歌本身看
整首诗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主要写玄宗重色、求色、得色后的`表现。*封建社会几千年,哪个国王没有三妻四妾,更何况“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羞花美女――杨玉环,如何不令玄宗为之倾情?作者用极度夸张的语言来表现玄宗在得到玉环后对爱情的忠贞和专一,“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便是佐证。这不能不说作者是在极力赞美二人的爱情。
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回看血泪相和流”,作者只用一句“渔阳鼙鼓动地来”就把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轻轻带过,重点写了玄宗无奈痛失贵妃的极度撕心裂肺之感。
第三部分诗人用大量笔墨,运用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浓墨重彩来渲染李对杨的忠贞思念之情。去蜀地,黄土飞扬,秋风萧瑟,栈道曲折,高入云霄,山高行人少,旌旗无光,天色暗淡。这是作者用悲凉的秋景来烘托李隆基的哀情。在蜀地,水碧、山青、月明。走便巴山蜀水,无心赏景。朝朝暮暮不胜哀痛。这是诗人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哀更哀。回到长安,作者更是写了李对杨的思念之情。从春天思念到秋天、从白天思念到夜晚、从夜晚思念到天亮。尤其是“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八句,作者不厌其详,由傍晚到入夜,到夜深,到黎明,到清晨。十分细腻地刻画了李隆基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忧伤无度。写出了李对杨的相思刻骨铭心。
第四部分从“临邛道士洪都客”到完,作者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写了李杨二人虽天上人间,却彼此思念痴心不改。特别是仙境中的杨贵妃,见到汉使,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了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说明二人心心相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进一步深化了爱情说的主题。
总之,《长恨歌》以独特的情感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不断地去欣赏,去品味,去挖掘。
白居易的《长恨歌》古诗原文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古诗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恨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开日 一作:花开夜;南内 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 通:栏;飘飘 一作:飘飖)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婉转曲折,催人泪下。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被任命为盩(周至)县(即今陕西省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等一同观览仙游寺时,谈起这个故事。照王质夫的建议,白居易作《长恨歌》,陈鸿作《长恨歌传》。据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中载: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白居易自己在《集拙诗成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正声。..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足见《长恨歌》这首诗既被诗人视为压轴杰作,又深受时人所欣赏,熟诵于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流传很广。
从开头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诗人主要针对唐玄宗重色贪欢,朝政荒废,杨贵妃恃宠而骄,兄弟姊妹权重一时的情况进行了讽刺、揭露。对玄宗,首句就重色思倾国,重色则轻国,也就必然导致倾国。重色的君王遇到天生丽质的杨家女,二人朝夕相处,芙蓉帐里度良宵,春日出游赏春光,玉楼宴饮,玄宗皇帝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时间都耗费在贵妃杨氏身上,也就必然疏远臣下,荒误政事,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正含蓄地道出了这一点。杨玉环本是薛王李瑁的妃子,也即玄宗的儿媳,养在深闺人未识等句是对本朝皇帝避讳的说法。作为一国之主的玄宗,为了求得绝色美女而置父子伦理于不顾,已足令人反感,加之又因此荒废朝政,置国家百姓于不顾,玄宗之无道自不待言,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始终都是处于被奴役、任人支配的地位,杨玉环面对这个重色的国家最高君主,无论如何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她的入宫本是被动、不由自主的。但这个天生丽质,一笑百媚的女子,在得到玄宗的宠爱后,竟恃宠而骄,让她的姊妹弟兄皆得封官赏赐,尤其是其兄杨国忠为相期间,专横跋扈,祸国殃民,民愤极大。这个艳冠六宫的女子,已经堕落成骄奢淫逸的皇帝宠妃。同时也透露出玄宗皇帝为了获得这个娇艳妇人的欢心,是不惜一切来满足她的贪欲。所有这些事实并没有过多地表现,只是极含蓄地用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句,点出杨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情势。可以看出,诗人在立意上就要用这首长诗来对玄宗的荒诞与贵妃的骄纵进行谴责和抨击,题为长恨,就包含这一层意思。
骊宫高处入青云至夜雨闻铃肠断声,叙述安禄山起兵反唐,唐朝君臣狼狈出逃、杨贵妃被缢死等事的经过。正当玄宗沉迷于轻歌曼舞之际,一阵鼙鼓声从渔阳惊天动地而来,惊断了霓裳羽衣曲,也惊醒了李、杨二人永远享受荣华富贵之梦的幻灭。
同时,惊破之破字也暗示着盛极一时的李唐王朝将自此一蹶不振,昔日的繁华将永远成为历史。
这一段,作品逐渐转入对李杨二人不幸悲剧的同情,他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痛苦的直接承受者之一,在叛军制造的战火烟尘中,曾经尊贵无比的唐玄宗不得不携带着杨贵妃等仆从妃嫔,仓皇向西蜀逃奔。然而,这场悲剧更深重的受害者 广大的将士百姓不再沉默了,他们要求惩办酿成灾难的罪魁祸首。于是逃亡中的`玄宗皇帝被迫将杨玉环在马嵬坡前缢死。杨氏实际上充当了玄宗的替罪羊,她的死是社会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环境导致了她的堕落和灭亡。
从这个意义上讲,她又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受害者。所以,诗人在叙述她的死亡时,是以同情的笔调来描述的。
从天旋日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描写玄宗对贵妃的追思。身为一国之君,却不能挽救自己心爱的人于一死;及至叛乱*定,一人独返长安,物是人非,其凄惨悲伤之情不难想象。途径马嵬,触目伤情,痛不可遏;独处旧宫,对景思人,刻骨之痛,这些都写得感人而细腻生动。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是从空间的角度写物是人非,对景伤情,惨痛难止;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这种刻骨的相思。至于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则是以细节来具体表现上面所描述的感情,从更细微的角度刻画玄宗的心态。应当说,唐玄宗的这种苦思与其说是对杨玉环的相思,不如说是对自己亲手断送了爱情、断送了曾经与之海誓山盟的爱人的生命而感到悔恨。
临邛道士句至尾,叙述道士在仙山寻到贵妃及贵妃深沉的表述。诗中的女主人公杨贵妃较之唐玄宗刻画得更为成功,显然融注了诗人更多的同情。在作品的第一段里,诗人就介绍说这个杨家女具有倾国倾城之貌,又用回眸一笑百媚生来形象表现,虽字数不多,杨贵妃那秀美的风姿却展现在目前。这一节中,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一段,既把一个楚楚动人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表现了她失去尉藉后的寂寞心情。其中,梨花一枝春带雨用传神的比喻使杨玉环伤心落泪的仪态尤为动人。加之下面一段对贵妃含眸凝睇的刻画、和她深情的誓词,就把一个在爱情上遭受重大挫折,但又顽强执着,不屈不挠,仍在追求的美丽女子的形象维妙维肖地展现出来了。她是美丽的,同时还如此一往情深。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我们带到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山上。在那儿,雍容华贵的杨玉环忍受着远离亲人的寂寞,与唐玄宗派来的使者会了面。她还是那样美,只是这种美由原来的热烈变得幽冷了。尽管已列仙籍,可她情丝未断,昔日的恩爱在其心灵上扎过根,开过花:但正是曾与她恩爱的人摧毁了她的爱情和生命。回头望见大雾笼罩着的长安,凄苦和哀怨又浸透了她的心。她交给使者一半钗、一扇合,作为表达情意的物品,给玄宗记住那只有你知我知的誓言,记住曾经发誓的地方和时间,只要记住这些,唐玄宗自己就永远无法消去对自己的恨,就象杨玉环的恨一样,与天地同在。作为一个成功的形象,杨玉环的鲜活之处就在于对背叛真情者的恨,愈长而弥真!
诗歌由对李、杨荒诞误国的憎恨,逐渐转为对他们的悲剧表示同情、哀叹。作者本人是个内心感情十分丰富的诗人,就《长恨歌》本身而言,千百年来所以被人民广为传诵,主要原因在于诗中塑造了两个深情的艺术形象,和对李、杨爱情及其悲惨结局的淋漓刻画,颇能引发出后人的同情之泪。爱情,是古今中外文艺作品的永恒题材,因而,成功地描写爱情的作品也就格外容易打动人、感化人、净化人的心灵。
《长恨歌》是以帝王和贵妇之间的爱情为题材的,但是,尽管诗人一开始是把他们作为帝王和害民的尤物来表现的,可随着情节的推移,诗人把李、杨二人都看成了普通的人,两个与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两个产生了真挚的爱情的人。于是,原来的立意转变了,诗人原来持有的代替遭受苦难的老百姓所抒发的恨让位于李杨二人之间对北叛爱情者的长恨和悔恨。这首诗之所以千百年来能够触动从帝王到百姓,从古人至今人的心弦,其原因并不在于谴责李、杨的荒诞和误国,而在于表现了人类对真挚的爱的真诚的追求。
这是一部悲剧,是足以令历代读者刻骨铭心而长恨的一部悲剧。李、杨的行为,酿成了国家和人民的灾难,所以诗人有对他们的讽刺和谴责。而在李、杨两人而言,这又是一部饱含着血和泪的爱情悲剧。
唐玄宗派道士海外寻找贵妃,除了出于对贵妃的思念外,也是他对自身罪孽的一种赎补。诗中突出表现了他的悔恨。贵妃在仙山深情的表述,对于她与玄宗的爱情夭折,也有历久弥深的憾恨。诗中对李、杨之间爱情关系的描写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叙事、写景,处处都融注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只有内心感情十分丰富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富有深情厚意、感人至深的诗篇。陈鸿《长恨歌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只有深于诗,即对诗歌艺术有深刻的研究和较强写作能力,同时又多于情,即对男女爱情有深刻体会的白居易才能担此重任。总的来说,作品对李、杨的荒诞误国作了一些讽刺,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愤慨,但作品的主要态度是同情。
这首诗在写实的基础上,采用了幻想手法,情节离奇,引人入胜,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者用饱蘸着感情的笔墨写来,使一个执着于爱的痴情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她姿容绝世,楚楚可怜,一往情深,足以唤起读者对她的同情和对她的爱情悲剧深深的惋惜。既然她对玄宗是那么地深情,人们自然也会推开想去,唐玄宗或许也有可爱和深情的一面。人们会情不自禁地与诗人一起,由对唐玄宗的反感而转为对他的同情,为这两个有情人的悲剧而叹息。伴随着玄宗的悔恨和杨贵妃的憾恨,千百年来,读者也与诗人一样,引起绵绵不绝的怅恨。这正是《长恨歌》得以历世传诵不衰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这首诗以景写情,情中见景。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字里行间处处充溢着感情。在作者笔下,感情的抒发往往与景物的描写融为一体。马嵬兵变后,玄宗怀着无限伤感,前往西蜀,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在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萧瑟的秋风卷起漫天的风沙,天昏地暗,这既是实写秋天的黄土高原,更是为了衬托玄宗孤寂凄凉的心境,可谓虚实相兼。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玄宗的内心是悲凉的。所以他见到的景色也都显得黯淡无光,令人伤心欲断。类似的描写都极富诗情画意,有很强的感染力量。
长恨歌,长恨歌白居易,长恨歌的意思,长恨歌赏析 -诗词大全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恨歌古诗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长恨歌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体裁:七言古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有了解过赏析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恨歌》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诗人凭借着传说和历史人物创造了一个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全诗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再现了真实的现实生活,千百年来一直感染并打动着读者。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体现在“长恨”二字上。作者从汉皇 重色思倾国的第一部分描述其,讲述了安史之乱之前的唐玄宗如何好色并求色最终得到了美娇娘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到唐玄宗的专宠而使得全家鸡犬升天得到万千富贵。作者反复用笔墨渲染了唐玄宗纵情声色沉迷于酒色中不能自拔甚至不理朝,因而引发了渔阳 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些前因既是后来造成悲剧的基础也是引起长恨的主要原因。
第二部分从六军 不发无奈何开始写起,详细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开始后玄宗弃杨氏于不顾的仓皇出逃,引起了六军驻马并要求除去红颜祸水的杨氏造成宛转峨眉马前死的悲剧。这部分是故事最为关键的情节。杨氏死后唐玄宗因怀念她引发的寂寞悲哀和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诗人以心酸恻隐悲痛的语调细致的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让人读之揪心疼痛催人泪下。
从临邛 道士鸿都客起为这首诗的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唐玄宗借助道士的帮助于虚无缥渺的仙境中找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幻境中再次展现了杨氏梨花带雨的绝世容颜,并以含情脉脉的托物寄词再次重申了以前的誓言,表达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深情厚谊,为进一步渲染 长恨 这一主题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后在全诗的结尾又以“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来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份量。
全诗所写之情缠绵悱恻所书之恨杳杳无穷,诗人以哀婉动人的文字和悠扬宛转的语调娓娓叙来,令人为之动容。通过纵观全诗我们再结合诗人本身的经历不难看出,诗人写此诗的目的并不在于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而是,通过此诗借助前代帝王和妃子的爱情悲剧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对所爱之人的相思意义。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开日 一作:花开夜;南内 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 通:栏;飘飘 一作:飘飖)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易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自产生之日起,对主题的看法、理解就有分歧,时至今日多种主题说仍然存在,综合看大致有三种说法,即“讽谕说”“爱情说” “双重主题说”。我们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
说《长恨歌》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一般不会产生歧义。因为悲剧故事的始末在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晰: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变及李、杨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一波又起。诗的后半部分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长恨歌》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结局,这反映出了诗人对他所认识所描绘的那部分社会生活的基本评价和基本态度,而且这爱情悲剧是能够统帅全诗灵魂的;至于纵欲失政等政治因素可作为背景、典型环境来考虑。这爱情悲剧作为主要线索来分析、评价。那《长恨歌》的爱情说也就好解释了。从客观上说,帝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在我们今天看来与一般人是不一样的,有其独特性.这里富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唐明皇“重色”的性格特征可谓淋漓尽致矣。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高度概括了他的性格特征。而杨贵妃则着重体现在“倾国”的外貌上,写她的妩媚、娇态、风姿.“天生丽质”。这形象既富于个性又十分鲜明。
作为一首爱情诗来看待,它不同于一般爱情诗的地方,还在于把政治历史事件作为背景来处理,作为爱情悲剧的典型环境。逸乐误国,甚至导致安史之乱,这只是一个方面,同时它也导致了自身无可挽回的大悲剧。可一味囿于“女色亡国”却 是一种偏见。必须看到,“开元之治”的断送,绝不仅仅于此,更主要的是唐代各种社会矛盾白热化的结果。
我们说,《长恨歌》不仅以唐明皇、杨贵妃两个历史人物为男女主人公,还写了重大历史事件。如“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 “马嵬兵变”(六军不发无奈何)等。据此,我们可知,就这些政治历史事件而言虽蕴含着强烈规劝和讽谕作用,对唐明皇晚年耽于淫欲的腐朽生活是有批评的,但这却不是该诗的正题。正题应是“长恨”,是永恒的遗憾,“此恨绵绵无绝期”。作者心中永恒的恨,显然主要是爱情遗憾,但也远非一般的男女之间的生离死别的伤痛感情所能概括的。我们认为它绝不会对误国寄予那么多的同情。我们从“长恨”的深刻含义中去感受丰富的历史内容及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就不会把它仅仅当作肤浅*庸,讽谕劝世之作了。
这首长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连小孩子都能吟唱《长恨歌》,其魅力就在于诗人用抒情的笔调、同情的心理叙述了一则发生在帝王与妃子之间的爱情悲剧故事,充分表现了爱情的欢乐、痛苦、悲伤;还在于诗人用极为优美的笔调赋予了人物以饱满的感情,杨贵妃死后复生对唐明皇的深情尤为感人。缠绵诽恻的感情,曲折婉转的故事,优美流转的语言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幻想,吸引了历代读者,也使它成了享有世界声誉的名作。
白居易《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创作于806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希望大家喜欢。
对《长恨歌》中的“恨”字,历来人们只是普遍认识到如何理解“恨”字,关涉到对这篇作品主旨(或曰主题)的理解,因而关系重大,正如饶芃子先生所言:“‘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1](P871-872),但对“恨”字的具体内涵,诸如谁“恨”、“恨”什么、为什么要“恨”而且“长恨”,虽然间或有人提及过其中一两个问题,但或众说纷纭,或言之不详,都缺乏具体深入的探析,更谈不上取得共识了。这里想就此做一点比较具体的探析,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首先,是“恨”字的含义。
《辞源》对“恨”有两种解释:一是怨恨、仇恨,如《荀子·尧问》中说:“处官久者士妬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二是后悔、遗憾,如《史记·商君列传》中道:“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那么《长恨歌》中的“恨”,作者究竟是在哪一个意义上使用的呢?我们不妨看一看已有的说法,如有人说:“唐玄宗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长恨’的原因”;“诗人对这篇诗的主题思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既微有讽刺,又特别哀怜”,“最后无可奈何地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表示悼惜,说明了作者……对帝王的这种‘悲剧’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同情”;“诗中对玄宗的同情多于批判,有惋惜而无谴责”,“白居易一方面对玄宗惑于女色以致误国、误己表示痛心,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赞赏他的爱情,同情这位太*天子的不幸”,“而对玄宗的同情也包含着对盛唐的怀念与惋惜”;“诗中也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投射”,“‘比翼鸟’、‘连理枝’的愿望虽然美好,此生却难以实现,那么剩下来的,只有永难消解的‘长恨’了”。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主人公”,既曰“哀怜”、“悼惜”,又曰“同情”、“憾恨”,这“长恨”之“恨”,自然应是后悔、遗憾之意了。但有人似乎又不这么认为,“白居易对这位先朝皇帝唐玄宗的荒淫生活进行批判……对唐玄宗由于奢欲而酿成的‘安史之乱’,几乎弄得国将不国,怎么还会去歌颂所谓‘李杨爱情’呢?”既非歌颂,而是批判,何言惋惜、痛悔与遗憾?所以“长恨”之“恨”,又似乎应是“怨恨”之义了。我们客观地来看,说作者在写这首诗时没有对李、杨的同情,是不符合这首诗浓郁的伤感惋叹的事实的。作者自言“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无正声”,白居易显然主要是把这首诗当作男女风情诗来写的,怎么可能不在其中寄托或表达自己对男女主人公爱情的看法呢?造成作者对这两个历史人物本来不值得那么歌颂的所谓“爱情”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是表达了人们在安史之乱后军阀割据、赋税繁苛的情况下对这位开创盛唐繁荣兴旺局面的所谓“四十年太*天子”及其所代表的那个国泰民安的时代的怀念;二是出于人们对这位曾经很有作为的帝王晚年不幸的同情,而这两点都显然淡化了人们对他误国过错的认识和谴责;三是作者在汲取有关民间传说时,显然继承了民间传说中人民通过李杨故事寄托的自己美好爱情的理想;四是诚如人们所说,此诗中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情爱自伤”
由此可见,不论是从文本事实看,还是从作者的创作心理和学界大多数的观点看,将《长恨歌》之“恨”释为“遗憾”或“痛悔”都是比较合适的。
二其次是谁“恨”?“恨”什么?
诗的结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虽然是全诗的点题之笔。但“谁恨”的问题依然存在。从这两句的前两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来看,“恨”的主人公似乎确然无疑是李、杨二人,但从作者的创作动机、寄托的人们的爱情理想、对盛唐的怀念、对玄宗的惋惜以及文本所流露的强烈悼惜之情来看,显然“遗憾”的主人公也应包括作者以及诗所感染的读者在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才说:“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一点题之笔里,刻骨的相思变成了不绝的长恨,特殊的事件获得了广泛的意义,李、杨的爱情得以升华,普天下的痴男怨女则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受到心灵的震憾。诗以‘长恨’命题的意义,诗在艺术上的巨大魅力,似乎正在于此。”在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这是非常自然的事。因此,在我们看来,《长恨歌》中“长恨”的主人公,固然主要是李、杨二人,但也包括了作者和受强烈感染的读者。
至于“恨”什么?即“遗憾”和“痛悔”的具体内涵,就笔者所想到的而言,至少可能有四:一是生离死别的遗憾和痛悔;二是造成国危民艰的遗憾和痛悔;三是未实现诺言的遗憾和痛悔;四是自酿苦果的遗憾和痛悔。以下试作阐释。
《长恨歌》有无李、杨二人生离死别的遗憾和痛悔?回答是肯定的,但却显然不能涵盖该诗及李、杨二人“恨”的全部内容,甚至不能代表其主要内容。因为:一,诗中表达的李、杨二人那么沉重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和痛苦,显然不是仅仅“遗憾”和“痛悔”二词可以概括和表达的;二,诗是建立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上的,既然坚信“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而他们二人虽一在仙山,一在人间,还思念得那么痴情而专一,那么,天上人间总会有相见的一天,为什么还会“此恨绵绵无绝期”?可见,遗憾和痛悔的主要内涵绝不是生离死别。
是不是遗憾和痛悔自己的行为导致国危民艰呢?似乎也不是。诗的前半部分,诚如有些论者所说的那样,作者充分描写了李杨二人一人“占了情场,误了朝纲”,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之类的描写即是;另一个恃宠骄奢,所谓“姊妹兄弟皆裂士,可怜光彩生门户”之类的描写即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二句,对比中所暗示的因果关系和讽刺之意更是至为明显。若沿着这个思路写下去,必然就要写到“安史之乱”给国家造成的严重后果和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但作者并没有沿着这个思路写下去,不仅没有写到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国危民艰,而且“天旋地转回龙驭”一句转折之后,作者全力以赴描写李、杨人间天上的苦苦思念,不但没有写到唐玄宗一念及此,作者亦无一笔写到,可见诗中的主人公以及作者遗憾和痛悔的内容,都丝毫不包括两位主人公行为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忧患在内。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作者对此事的见解不仅比不上写出“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里多”的袁枚,也比不上比他稍后的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那么,是不是遗憾和痛悔未实现“世世代代作夫妻”的诺言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认为不仅作品的主人公是如此,作者的主要情感也凝聚于此。从诗的两位主人公来看,他们本来是发誓要世世代代作夫妻的,但结果却一世还未到头就被迫生离死别了,怎么会不“此恨绵绵无绝期”?从作者在诗的后半部分大肆渲染李、杨人间天上的相思之苦来看,作者的最大遗憾和痛悔似乎也是凝结于此的。作者的这种感情倾向,也因为作品的巨大艺术感染力传达给了读者,因而读者在读这首诗时,似乎也淡化了对“安史之乱”严重后果的关注,而把关注点集中到了对两位悲剧主人公的同情之上。
至于如何看待主人公遗憾和痛悔自酿苦果呢?笔者认为,这只是后人的一种看法,而不是作品主人公的自觉意识和作者的主要意图。因为在作品中我们找不到任何关于这一点的证据。如果“恨”可释为“怨恨”,那就可能有如下几种答案:恨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判乱?恨陈玄礼手下的六军逼迫玄宗让贵妃自缢于马嵬坡?恨玄宗面对六军压力而不能挽救贵妃一死?这三点虽在诗中找不到证据,但不是没有可能,尤其是第三点,则又回到了遗憾和痛悔未能实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理想上来。所以说,所谓的因自酿苦果而“恨”而且“长恨”,只能是后人的认识,是作品的一种客观效果。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这种看法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我们觉得,这毕竟是作品的客观效果,而不是作品文本的内涵,不是作者的创作主旨。
三最后,我们想谈谈对作品的主人公、作者及后人对这种“恨”的看法的态度。
要谈对作品的主人公李、杨二人及作者遗憾和痛悔玄宗未能实践诺言以致造成二人生离死别的看法,就首先不得不把作为历史人物的李、杨和作为文学形象的李、杨区别开来。但事实上,二者却是难以分开看待的。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李、杨是很难有真情可言的,即使他们有真情且因玄宗未能遵守诺言而感到遗憾和痛悔,也不值得人们去同情。因为众所周知,杨玉环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即李隆基的儿媳,李隆基看中了她,虽然经过了杨玉环先作女道士后进宫的过渡,但仍改变不了它的宫庭乱lun丑剧的性质。再从年龄看,据考李隆基比杨玉环要大三十多岁,古人结婚又早,也就是说杨玉环几乎可以作李隆基的孙女了。唐玄宗爱杨玉环可能是真的,但要杨玉环真正爱唐玄宗,恐怕就比较难了。这还不说帝王家是否有真情的问题--宫中有那么多的美人,要一个帝王完全钟情于一人,像诗中所写的那样,实际上也是难乎其难的。马嵬之变中李隆基为了保护自己而不惜让杨玉环作替罪羊,就是他这种感情虚伪性的最好注脚。因为,若要追究导致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那么首先应受到罪责追究的是玄宗自己,而不是杨玉环,所以即使到后来不论玄宗是怎么懊悔,怎么怀念杨玉环,要让人同情都是很难的。再就杨玉环而言,她的恃宠骄奢也是无庸讳言的。以陈玄礼为首的六军必欲置她于死地而后快,固然有“女人祸水”观误导的一面,但显然也是和她以及杨氏姐妹兄弟*常不得人心相联系的。因为前一点,人们对她寄予一定程度的同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此恨绵绵无绝期”则比较难。就作者而言,要表达人民群众和自己对美好爱情的理想和感情,如果不另起炉灶,而要借助于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名人效应”而取得思想艺术上的双成功,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作为历史人物,这两个人物已被定格在历史上,关于他们的基本事实框架和人物思想性格,是不能随意虚构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作者费了很多的力,历史上以至于现在许多人都用这个题材进行写作,虽用尽了种种办法,仍避免不了人们所谓的“主题矛盾性”的原因。但鉴于作者写这首诗时的特殊创作心理,较之作品的主人公,作者的惋惜和遗憾之情,还是可以被读者所理解的。但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作者把这种惋惜和遗憾之情成功地传达给了读者。这是造成这首诗巨大艺术感染力的核心因素。因为如果说在诗的前半部分,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占了情场,误了朝纲”的帝王形象和一个恃宠骄奢的宠妃形象的话,诗的后半部分则成功地塑造了两个刻骨铭心地互相思念的男女主人公形象。诚如一些学者所言,作者在他们身上的确寄托了人民群众和他自己对于美好爱情的理想,或者换言之,在诗的后半部分,李、杨二人已经完全脱离历史,成为人们和作者心目中爱情这一人类美好感情的象征。而人们的这一美好感情,总不是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有情者终成眷属”,却因某种原因而分别以至两地相思,更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正因如此,人们在读这首诗时,就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感情倾注了进去以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就是这首诗其所以千古以来人们虽对历史人物李、杨不无非议,但却震撼了无数人的心,使无数人产生强烈的共鸣的原因。也正由于此,人们在读这首诗时,对既作为历史人物,又作为文学形象的矛盾心态将永远存在,这是这首诗以具体历史人物李、杨为基础虚构文学形象表达自己理想的爱情所造成的一种必然,而且不可能解决。
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观照一下后世“自悔情孽”说或“自酿苦果”说。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无论古人的“自悔情孽”说或者今人的“自酿苦果”说,在有关史籍和作品文本中都是缺乏依据的。就作者而言,不管在作品之外还是作品之中,也都缺乏这一方面的表示。基于这种情况,所以我们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后人或今人对这一作品的理解。这中间,有作品的客观效果,也有对作品内容的现代评价,还有作品成功地引起人们对作品主人公悲剧的情感体验等复杂的历史和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所以,在我们看来,说到《长恨歌》主旨或主题的这个“恨”字,还是应当把作品主人公的感情,作者寄托的感情和后世人们的感情体验严格区别开来,否则,我们就难以在这个问题上取得共识。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歌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长恨歌》原文如下:
作者: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唐诗原文及翻译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下面小编带来《长恨歌》唐诗原文及翻译。
《长恨歌》
作者: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长恨歌》常考名句: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天原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晨雾
这是整首:长恨歌 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长恨歌的古诗朗读
杜甫的长恨歌古诗朗读
长恨歌诗句
古诗朗诵长恨歌的配乐
长恨歌最长的古诗
与长恨歌有关的古诗
长恨歌节选的古诗
长恨歌古诗的字数
我要看长恨歌的古诗
长恨歌古诗的全文
有比长恨歌还长的古诗吗
长恨歌古诗的图片
长恨歌古诗的诗意
长恨歌的名句
长恨歌里有孤字的古诗
古诗长一点的长恨歌
长恨歌常考诗句
李白写的长恨歌古诗
长恨歌是不是最长的古诗
至爱的长恨歌古诗
比长恨歌更长的古诗
长恨歌中的名句
李白的长恨歌古诗
有关长恨歌的古诗
长恨歌的后续古诗
长恨歌名句
带拼音的长恨歌古诗
长恨歌诗句鉴赏
杜甫长恨歌中的古诗
古诗《长恨歌》的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