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水花月的古诗

关于描写水花月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水花月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水花月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水花月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95) 语录(4) 说说(3) 名言(606) 诗词(1k+) 祝福(1) 心语(341)

  • 《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

  • 阅读
  • 《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

      张若虚是唐代诗人,生*留下的资料非常少,连出生和死亡的时间都不清楚,只知道他是扬州人,一生中只留下了两首诗。但是,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却在千年的历史中脍炙人口,传诵一时,被后人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吧.

      《春江花月夜》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翻译: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月夜》赏析:

      读完这首诗,这时只觉得馀韵袅袅,美不胜收。诗的一开场,就壮丽的描绘出整个天地间,春江月夜的场面:“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连海,一望无际,分不清是冮还是海,皎洁的明月,也随着汹涌拍打的潮水从海面升起,此时真是气象万千。光是这个“生”字,就让整个“春江月夜”的画面鲜活起来了。“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月光在水面闪动的样子。江水映着月色,波光点点,流过了万里的江山,天下有哪一处的春江,没有明月的照耀呢?“江流宛转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水曲曲折折地流过了遍地花草的汀洲,月色洒在花树上,就像是缀满了雪珠一样,一片晶莹剔透。这时天地间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了,连汀上的白沙,和空中的流霜都看不清楚了,月光洗净了世间万物的颜色,将整个大千世界,浸染成像梦一样的空灵幽静。“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整个江天浑然一色,干净得没有丝毫的杂质,这时只看到空中皎洁的一轮明月。在这样澄净的天地中,让人神思飞驰,不知以前在江畔,是何人第一次见到月亮,而江月也不知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照到人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叹人生苦短如朝露,代代相继,转世轮回没有穷尽,但比起来,江月却是永恒的。一轮明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好像永远都不能如愿,只留下了滚滚的东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所思念的人儿哪,像白云一样的离开了,只剩下住在江边的姑娘,愁思万端。今夜在那江中小船上的,是谁家的儿郎呢?而相隔天涯,被同一明月照耀的小楼上,有个思念他的姑娘啊!“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好像也在怜悯着姑娘一样,在楼上徘徊着不忍离去。但这勾人愁思的月光啊!它照映在妆镜台上,也遍洒在簾子和洗衣石上,愁怅得想抹也抹不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耀着远方的那个人吗?两人虽然望着共同的月儿,却听不见彼此的呼唤。真想随着月光把相思遥寄给他呀!可是远飞的鸿雁,却不能把月光也带去,而低头看看水中的鱼龙,他们却潜入了水底,只留下一江的波纹。向来以传信为务的鱼雁,如今也无法捎去音讯了!“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姑娘昨夜梦到,春花噎凋落到潭水中去了,春光将老,而思念的人儿还在天涯。江水带着暮春流走了,月儿也西斜了,即将落入江潭,这一切更衬托出凄苦的落寞之情。“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迷茫的海雾升起,遮住了月亮了,可是世问离别的人儿啊!有的还远在碣石,有的阻在潇湘,天各一方,他们之间的路途是多么的遥远哪!在这美好的夜里,不知有几个人能乘着月色回家的,只有那江畔的树丛,还挂着落月的馀辉,勾动着人们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欣赏完了这首诗,到此真是荡气回肠,馀韵嫋嫋,令人低回不己。一千多年前,唐朝春天的空气,月下的花景,江潮的拍打,对宇宙时空的感概,彷佛又回到了眼前。张若虚用人生中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抒发了他最深沉的探问。整首诗中最精彩的部份,就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悟,境界辽濶,悲情高远,把全诗从纯粹赞美大自然的景色,感怀人世间的情爱,升华到对人生归宿的深刻探索。唐朝的月,唐朝的江水,如今仍在,却叹人生苦短,如朝露一般,转世轮回没有穷尽。然而轮回的目地何在呢?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来经历这红尘中的`生老病死吗?张若虚在千年以前,悲悯人生的不能超越,而发出了这样的探问,然而在千年之后,我们真的找到答案了吗?

      《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春江花月夜》后世影响: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

      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它的诞生,填补了*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阅读全文]...

2022-02-03 11:58:12
  • 描写山水花鸟的古诗

  • 山水,文学
  • 描写山水花鸟的古诗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山水花鸟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海水》

      【唐】韩愈

      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风波一荡薄,鱼鸟不可依。

      海水饶**,邓林多惊风。岂无鱼与鸟,巨细各不同。

      海有吞舟鲸,邓有垂天鹏。苟非鳞羽大,荡薄不可能。

      我鳞不盈寸,我羽不盈尺。一木有余阴,一泉有馀泽。

      我将辞海水,濯鳞清冷池。我将辞邓林,刷羽蒙笼枝。

      海水非爱广,邓林非爱枝。风波亦常事,鳞鱼自不宜。

      我鳞日已大,我羽日已修。风波无所苦,还作鲸鹏游。

      《春水》

      【唐】李建勋

      万派争流雨过时,晚来春静更逶迤。

      轻鸥散绕夫差国,远树微分夏禹祠。

      日照香炉生紫烟,

      青岸渐*濡柳带,旧溪应暖负莼丝。

      风鬟倚楫谁家子,愁看鸳鸯望所之。

      《四水合流》

      【唐】李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禹凿山川地,因通四水流。萦回过凤阙,会合出皇州。

      天影长波里,寒声古度头。入河无昼夜,归海有谦柔。

      顺物宜投石,逢时可载舟。羡鱼犹未已,临水欲垂钩。

      1、《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 、《古风其一》

      李白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

      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

      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

      3、《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4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阅读全文]...

2022-03-31 21:34:10
  • 春江花月夜古诗原文

  • 阅读
  • 春江花月夜古诗原文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江花月夜古诗原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江花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解读

      《全唐诗》中存诗仅两首的张若虚,在唐代灿如繁星的诗人群里实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爱国学、爱唐诗宋词的人,想必都知道张若虚及其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

      据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昏庸无道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肉麻得紧,与隋炀帝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附隋炀帝《春江花月夜》:

      暮江*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下无数罪孽。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以能作五言诗作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会作诗就会被人鄙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诗歌完全成了昏庸腐朽生活的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诗人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就是大唐开国创业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现不出象宋太祖赵匡胤《日出》诗那种“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的气魄。李世民对诗人张昌龄的文藻很赏识,但张昌龄等应进士科不第,李世民问原因,考官说他们文风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认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同时入霸诗坛,称为初唐四杰。四杰在古诗向律诗的过渡中起到了开拓作用。文武双全的裴行俭对四人却十分轻视,说士人要有远大前程,首先靠器识,其次才是文艺。王勃虽有文才,但浮躁浅露,不象享受爵禄的材料。杨炯大概可以做个知县,其余人能得好死就算不错了。这些评说足见新诗的发展道路艰难。对打破宫体诗的束缚、铺*新诗发展之路,初唐四杰是有贡献的,杜甫评四杰诗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个评价既是对当时诗坛基本态度的客观反映,也是对四杰诗的确评。

      在六朝浮华文风笼罩下,宋之问、阎朝隐等宫廷幸臣成了诗坛上一伙把头式人物。卢照邻和骆宾王始终在齐梁余风里打转,王勃和杨炯又一个早死、一个远宦,因此初唐四杰的成就并不大。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过给我们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好诗句,而几乎没有令人振奋的好的诗篇,更不要说为盛唐诗人提供典范。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说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的确如此!《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这理所当然是个顶峰。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读者可以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而且爱情和相思,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哪一代人能避开,古今中外,真正避开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八大样板戏”。样板戏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个妻子一出场就遭土匪枪杀外,八部戏剧再没有一对夫妻,也没有一对情人。而如此一首诗、如此一轮明月,还有什么题材比写离人怨妇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配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惟有纯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显皎洁。这样大开大合的过渡,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然后派出八句描写怨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阅读全文]...

2022-02-09 02:06:08
  • 描写山水花草的诗句

  • 山水,花草
  • 描写山水花草的诗句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种豆南山下,草胜豆苗稀。

    [阅读全文]...

2022-02-09 10:37:17
  • 蝶恋花月皎惊鸟栖不定古诗词赏析

  • 阅读
  • 蝶恋花月皎惊鸟栖不定古诗词赏析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没少做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品更深层次的探讨和领悟。我们怎样去鉴赏古诗词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蝶恋花月皎惊鸟栖不定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蝶恋花·月皎惊鸟栖不定

      月皎惊鸟栖不定。

      更漏将阑,轳辘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

      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

      去意徘徊,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

      露寒人远鸡相应。

      赏析/鉴赏

      【注释】

      ①轣辘:井上的汲水器。金井:井的美称。

      ②炯炯:明亮闪光貌。

      ③阑干:横斜的样子。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斗柄尚见,喻天未破晓。

      【评解】

      这是一首写离情的词。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表达得历历如绘。破晓时别离情状,缠绵悱恻,写情透骨。别恨如此,遂不知早寒九为苦矣。两人执手相别后,惟见北斗横斜,耳边晨鸡唱晓,内心益觉酸楚。

      【集评】

      黄蓼园《蓼园词选》:按首一阕言未行前闻鸟惊漏残,轣辘响而惊醒泪落。次阕言别时情况凄楚,玉人远而惟鸡相应,更觉凄惋矣。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唤起”句,形容睡起之妙。王世贞《艺苑扈言》:美成能作景语,不能作情语;能入丽字,不能入雅字 以故价微劣于柳。然至“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其形容睡起之妙,真能动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送别,景真情真。“月皎”句点明夜深。“更漏”两句,点明将晓。天将晓即须赶路,故不得不唤人起,但被唤之人,猛惊将别,故先眸清,而继之以泪落,落泪至于湿透红绵,则悲伤更甚矣。以次写睡起之情,最为传神。“执手”句,为门外语别时之情景,“风吹鬓影”,写实极生动。“去意”二句,写难分之情亦缠绵。“楼上”两句,则为人去后之景象。斗斜露寒,鸡声四起,而人则去远矣。此作将别前、方别及别后都写得沉着之至。

      赏析:

      此首纯写离情,题曰“早行”,出现在词中的是行者在秋季晨风中离家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篇中没有感情的直抒,各句之间也很少有连结性词语,所以,词中的离情主要是靠各句所描绘的不同画面,靠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演出来完成的。

      上片写别前。开篇三句自成一段。“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是深夜,月光分外明亮,巢中的乌鸦误以为天明,故而飞叫不定。这是从视觉与听觉两方的感受概括出来的,暗示行者整夜不曾合眼。“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两句,点明将晓。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将阑。同时远处传来辘轳的转动声,吊桶撞击着井口声,已经有人起早汲水了。这三句表现出由深夜到将晓这一时间的进程。“唤起”两句另是一段,转写女方的悲伤。“唤起”的施动者是谁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行者,“知天已晓,唤起所别之人”;一种认为“闻乌惊漏残、辘轳声响而惊醒泪落。”“唤起”,既是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同时又是时间演变的必然进程:离别的时刻来到了。所以,就全篇来看,似以后一种解释为佳。如解释为行者把女方“唤起”,则自然要冲淡这首词所表出的那种离情的深刻性。“两眸清炯炯”,也非睡足后的精神焕发,而是离别时的情绪紧张与全神贯注。联系下句“泪花落枕红绵冷”,可见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唤起”之后,仍带有泪花,故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有神。同时,这一句还暗中交待出这位女子的美丽,烘托出伤别的气氛。“冷”字还暗出这位女子同样一夜不曾合眼,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连“红绵”都感到心寒意冷了。

      下片写别时、别后。前三句写别时依依难舍之状,曲折传神。“执手”,分别时双方的手相互紧握。古诗文里“执手”,多和惜别有关,兼示深情。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里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诗经·邶风·击鼓》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霜风吹鬓影”,是行者饱看女方,刻印下别前最深刻的印象:鬓发在秋季晨风中微微卷动。“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二句,看似写情,实则是写动作。作者几度要走,却又几度转回来,相互倾吐离别的话语。这话语满是离愁。“难听”不是不好听,而是令人心碎,难以忍听。终篇两句写别后景象,又是一段。这两句写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社出旅途的寂寞。人,也越走越远了。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如真清之‘断肠院落,一廉风絮。’又‘掩重关、偏城钟鼓’之类是也。”其实,“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也是“以景结情”的成功的妙句。

      如上所述,该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正是这一连串的`画面与音响的完美组合,才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贯串。词中还特别注意撷取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精心刻画,如“惊乌”、“更漏”、“辘轳”、“霜风”、“鬓影”、“斗柄”、“鸡鸣”等等。与此同时,作者还特别着意于某些动词与形容词的提炼,如“栖不定”的“栖”字,“牵金井”的“牵”字,“唤起”的“唤”字,还有“吹”、“清”、“冷”等等,这一系列手法综合起来,不仅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而且还烘托出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环境氛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真实感。

    [阅读全文]...

2021-12-24 17:27:49
  • 描写山水花草诗句

  • 山水,花草
  • 描写山水花草诗句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种豆南山下,草胜豆苗稀。

    [阅读全文]...

2022-01-02 21:07:27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原文(春江花月夜全诗)

  • 一、诗文共赏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二、详解注释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汀(tīng):沙滩。纤尘:微细的灰尘。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穷已:穷尽。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只见、仅见。悠悠:渺茫、深远。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浦上:水边。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离人:此处指思妇。妆镜台:梳妆台。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相闻:互通音信。逐:追随。月华:月光。文:同“纹”。闲潭:幽静的水潭。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潇湘:湘江与潇水。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乘月:趁着月光。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三、解题

    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诗人扣紧“春、江、花、月、夜”五字作诗,但并不*均用力,而是突出特定的时间环境—月夜。“夜”是比较抽象的,写好了“月”,自然就包含夜,而且是一个特定的“夜”,所以全篇以“月”为主线,可以说句句离不开月,当然也离不开“夜”。月光下的情景如万花筒,随着月亮起落高低,月色的不同,闪烁变幻。先是潮涌月出,波光滟滟;继而月光渐朗,花如珠霰,在后皎月中天,微尘不飞,碧空如洗,令人悠思遐想,上穷千古,下伤离情;往下斜月沉沉,雾茫茫,路茫茫,思绪茫茫;最后落月余辉,散落树梢,余情袅袅。一夜月光贯穿今古,朗照天地,净化了游子、闺妇的爱情。词虽纤丽,但境界开阔,这是那些轻艳浮靡的宫体诗不可比拟的。

      对宇宙、人生的沉思遐想。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有所突破,而且在思想内容方面显示了初唐的时代精神。诗人对江山风月、良辰美景不停留在一般形象的感受,而是升华为对时间的永恒、空间的无限的哲理性认识;以严肃的态度描写游子、思妇的纯真爱情,虽有惆怅感伤,但有留恋,绝无低级庸俗成分,洗净了宫体诗的影响,给优良的传统爱情诗注入了新鲜的内容。联系初唐四杰的诗,特别是与张若虚同时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来看,此诗透露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认识,虽有迷惘,但有憧憬,这正是盛唐气象的萌芽,时代精神的回响。但是此诗较多地描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在宇宙面前感到人生美好的短暂和惆怅,这是读这首诗时应注意的;当然,我们也不能用当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古人突破他们时代的局限。

    四、逻辑结构(诗文赏析)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四句是第一节。这节从月出写起,而描写重点在月色下的春江。头两句写春江水满,江海相连,月出潮生,在海天月色的衬托下,突出了春江浩渺的壮丽景象。第三句承潮水,明月,描写春江在月光下波光粼粼,跳跃远逝,邈远迷茫。这景色给人遥思遐想,故启出下句“何处春江无月明”,一下将眼前景物联系到一个广阔空间的想象的境界,为以下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和月下游子、闺妇的相思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四句是第二节。这节极写月光皎洁。首句承上节“春江”写“江流”,又带出“芳旬”。“芳甸”一语即透出春天气息。长江春水本来应该是滔滔奔腾,这里却轻着一“流”字,而且赋予“流”的形象化:“宛转绕”,因而春水也似有深情。上句出“芳甸”,下句便直写“花林”。可是这时是月光下的花林,不可能有日间看到的姹紫嫣红的色彩和真切形象。直接写月光下的花,无法浓墨重彩渲染,往往只能淡墨勾一个轮廓。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曹植《公宴》)对于月下的兰花和荷花(朱华)只能点到为止。张若虚这两句诗虽然也是点到为止,却写得流光溢彩,表现了花林月色,相交不定,只觉花光烁烁,如霰洁白,如霰闪闪,似真似幻,创造了色彩迷离的特定境界。最后两句写月光的清淡、皎洁。月亮升高了,月色纯净,简直就是“空里流霜”了。霜是不会流动的,诗人此时感觉月色如霜从空中流泻下来。这里着一“流”字,月色便成了幻象的动态。但是此时的“霜”(月色)只是清凉的、静谧的,因而“不觉飞”,这透明的月色似乎又动中有静。由于月色洁净,因而“汀上白沙”与月光融为一色而“看不见”了。这时天地、景物与人在这透明的月色中融合了,有的是纯净无瑕的快慰。诗人在这里对于皎洁月光的描写和美感意境的追求,确实达到了极精巧的程度,真可与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印象画派对于光色的表现相媲美。

      以上第一,二节八句起笔扣题,把春、江、花,月逐层写出,写的是月色夜景,这“夜”自然就包括在其中了。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江天—色无纤尘”四句里的头两句继续写月,但这时已是皎月当空,境界更加开阔,由写景转入抒情。

      “江天一色无纤尘”,一是表现了月光的皎洁,二是表现了整个人自然的纯净,景物与宇宙浑然一体。此时的直觉只有天空中一轮明月高悬,独照今古,其他—切都退到不闻不见的地位去了。这里一个“孤”字显得这境界实在过于广阔了,这宇宙实在过于苍茫了,我们似乎感到诗人一颗凄清的心在这透明的空间跳动。后两句因景生情,进入了遥思遐想,对宇宙、对人生作了探索咨询。两句的两个“初”字把现实的景物升华到一个深沉寥廓的哲学境界。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得‘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李泽厚《美的历程》)。诗人的这种意识更直接体现在下一节诗中。

      下一节是“人生代代无穷已”四句。诗人在上节由人与月的关系想到时间长河的遥远迷茫,这一节想到人生世代相传虽然也是无穷尽的,但哪及得年年圆缺相似的江月(大自然)的永恒。诗人在寻求人生与永恒的大自然关系的解答,吐露了对人生世代变幻的迷惘。此时浮想联翩:“不知江月待何人?”一个“待”字写出了月也有情,它似乎也有执著的期待和追求,但无法了解它期待和追求什么。人比月应该更有情,应该有更执着的期待和追求。这时诗人进入了低回沉思,目光从月又移到江,“但见长江送流水”,留下的是对人生短暂的轻轻喟叹,淡淡的惆怅。因为有所期待,所以也并不绝望。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关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幢景。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浴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起是第三部分,;转写游子、闺妇,景物成为离人相思的烘托。前面有江天一色“无纤尘”,描写大自然的洁净无垢,这一节首句出“白云一片”,可以说是相反相成,起了衬托月色的作用,同时又是转到另一主题的起兴。“白云”飘忽渐远,似离情依依,故日“去悠悠”;“一片”又显得孤独无定。前人常用浮云喻游子,所谓“浮云游子意”,所以启出下句“青枫浦上”游子愁肠九折的相思之情。。以上两句是虚写,下两句直写游子、闺妇无可奈何的相思:谁家今夜有停留在江上的游子?何处的闺妇在明月朗照中的楼上思念远方的亲人?

      “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写月下闺情。通过游子设想思妇的相思情状。“可怜”自是游子怜惜明月楼上的思妇。“月徘徊”一语双关,既是把景物写活,又是诗人的一种寄托。这里用了·曹植《七哀》诗的典故,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思妇愁,悲叹有余哀。”

      “月徘徊”一语即含蓄地点出了思妇的哀愁,又与上节“白云”“去悠悠”对照设想思妇的哀伤。下句“应照”的“应”字是“应会”的意思,是设想之词。游子设想自己所见的月应会同时照及“离人”(思妇)的妆镜台。杜甫有“双照泪痕干”句(“双照”共照两地相思的人)。月也有情,月光成了相思联系的一个根线。后两句通过闺妇两个动作细节,刻画其相思的内心矛盾:此时帘遮“玉户”,皎洁的月光透过帘幕撩得闺妇心烦意乱,她想卷起帘幕将月光赶去,但是卷起帘幕,月光更是直泻闺室,只有惹起更强烈的愁思;下句写月光照在捣衣砧上,也使闺妇思绪烦乱不安,她又痴想把月光拂去,可又是“拂还来”(一说是拂去砧上自己的身影)。古代妇女捣衣常与制衣送征人有关,故闺妇在月下捣衣,月光照在砧上,勾起对远方游子无限的思念。这两句通过游子想象闺妇的两个动作,描写她想排遣相思的痛苦而又无法排遣。这月色给游子,闺妇何等强烈的感*彩!

      此时相望不相闻”四句中,首两句承上节月光的“卷不去”,“拂还来”,写闺妇的内心独自。此时两地所望见的是同一个月,故说“此时相望”,但是又不通音讯,故又说“不相闻”。相望不相闻”美好的爱情如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下句表达了闺妇希望追随月光流照君前。这当然也只是痴想,事实是“鸿雁长飞”也不能将此处的月光带到游子那里去。最后一句从游子这边看,浦边水里的鱼龙也只潜在水里跳跃,泛起一点波纹而已,不能代为传递消息。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汉扫·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后因称书信往来为“鱼雁传书”。这里后两句用想象又暗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突出了会面不可期的相思之苦。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昨夜闲潭梦落花”八句逐步总结全诗。“昨夜”指望月之夜,这时已是次日黎明。花落寒潭,青春将尽,人未还家。一个“梦”字点出望月思人、期待相会的虚幻。江水流,夜将尽,花已落,月西斜,雾漫漫,呼应了开头春、江、花、月、夜的描写,逐句收结,衬托了游子闺妇急于相会而又不能实现的惆怅。最后归纳为“不知乘月几人归”如此花月良宵,有多少离人虚度了,又有几个人此时返家。无可奈何中又有美好的憧憬,因为毕竟也有良宵夜归人啊!“落月摇情满江树”,月有情,最后余辉洒满树梢。树有情,留得余辉满树梢;人有情,余辉树影情摇摇;不知何者是景,何者是情,此情此景绵绵无尽。清代人王尧衢评此诗结尾说:“余情袅袅,摇曳于春江花月之中,望海天而杳渺,感今古之茫茫,伤离别而相思,视流光而如梦。千端万绪,总在此情字内,动摇不已,将全首诗情,一总归结其下。添不得一字,而又余的无穷。。(《唐诗合解》)

    五、诗文评价

      张若虚的《春汀花月夜》闻一多先生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认为“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

      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胯诗杂论》)一篇诗得到如此高度赞誉,这在中国文学史是绝无仅有的。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于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己”与“江月年年望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这即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因而,闻—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窘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唐诗杂论》)

    六、艺术手法

      一、画面清丽,色泽柔和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诗人不仅沿用题目,而且也沿袭了旧例,开篇便就题目敷衍生发,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一方面,诗人以月亮之初升到坠落为行文的外在线索,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宁静。(如写花林不绘其形状色彩,而突出月光洒在枝头时的景象;又如写江水侧重其在月光映照下的滟滟波光)诗中的一切景物,均为月光所冰浴笼罩,既各在其所而又相互连带映照,宛如一幅笔触淡雅的水墨长轴,显得清丽、幽美,色泽柔和。

      二、柔情似水,淡愁如烟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抒写游子思妇当此良辰美景却天各一方的离别相思。相思离别,本是古代诗词中司空见惯的主题,但作者写来却别有风味。尽管也有相思之苦,但却没有泣涕涟涟的浓烈,在“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怨艾和嗔怒中,我们分明也感受到了思妇的天真与痴情;尽管也有离别之愁,但却不见双眉紧锁的沉重,在叹息“此时相望不相闻”,“可怜春半不还家”的同时,我们也分明感受到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真诚与热切。李泽厚说,“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彷徨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美的历程》)由于诗中并未涉及具体的现实人事内容,因而其对离别的哀愁伤感显得宽泛而轻淡;但诗对相思的描绘渲染,却因自然背景的幽美和作者笔致的柔婉,显得真切缠绵,如三月丝雨沁人心扉。

      三、其他

      诗中的月亮不仅是景物描绘的主要对象,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还引发了作者对茫茫宇宙与漫漫人生两者关系的探究与思索(“江天一色无纤尘”以下八句),使此诗在诗情画意之中蕴含了一定的哲理。因而,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讲,月光均是统领全篇的神魂。人们所以称赞此诗诗情、画意、哲理融于一炉,也正是由于月光的内在贯通。

      此外,此诗四句一换韵,凡九换韵,*仄交替,且又多用顶针、回环等修辞手法,因而使全诗显得声韵流荡,一气流走。

    [阅读全文]...

2022-04-17 21:44:49
  • 人生代代无穷已的下一句是什么(春江花月夜古诗原文)

  • 人生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所著的《春江花月夜》,该诗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全诗不光光描写一幅美丽的春江月景,而且表达了思妇对于游子的想念与爱慕,以及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

    每一首诗,每一句话,都有一种创作者的意志在里面,接下来我们如题所示着重介绍一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所蕴含的哲理。

    时间流逝,人们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着,但是那长江和明月随着时间的流逝,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分为几个角度来详细的分析一下这句话包含的意境。

    一:人类的一生放在永恒的大自然中就是匆匆一瞬

    作者用人的一生的时间与大自然作对比,一代又一代的人创造的历史不过也是千百年的时间,而这千百年时间放在宇宙自然之中,就是匆匆一瞬,不值得一提。作者由衷地感慨生命的渺小与大自然的伟大瑰丽,以及对时间的深刻认知都蕴含在这句诗当中。

    用人生代代与江月年年作呼应,用无穷已与望相似作比较,使读者感觉到巨大的落差,使人们开始敬畏整个大自然,对眼前的月夜江景产生自己的感慨!

    二:游子与思妇的相思与惆怅

    面对这年年相似,年年相随的江和月,诗人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可谓是铁打的山水,流水的恋人,自己的相思之情只能寄托于这茫茫月色与漫漫江水之中,如此美丽的景色年年都有,但是来到这江边望着江景的人却世代不同。

    三:对现实的幽怨

    人生代代,每一代都会有所改变,但是这江月却永恒不变,两者相衬,仿佛带着一种幽怨,一种不甘在里面,对眼前的一切想改变,但是有无力改变,幽怨之情相比来源于此。

    该句放在全文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文意境转换的关键之处,重点由写江边之景逐渐的转换为写离别之人,该句的下一句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直接对整体的感情做出了一次升华,强烈的体现出了游子思妇的思念而又不可得的强烈心情。可谓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构建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春江花月夜》全诗行云流水,层层递进,先写江月之景,再写对宇宙对自然的敬佩之情,后写游子思妇的思念之情,从明月升起天空清澄明亮,到明月落下斜斜的藏在海雾之中,刻画了一个从月升到月落的完美过程,从出生,到发展,到*,最后是结局,这一个圆满的轮回,也与人生的代代轮回相结合,有着一致性。

    中国诗词,博大精深,细细的品味你就会发现,每一句话都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在里面,他们或写景,或抒情,或融进自身的豪迈之情,或细声叙述自己的细腻情感,或批判社会世俗,或夸奖人文道德,总而言之,诗词是一种形容美,她的美,引人入胜,精彩绝伦。

    [阅读全文]...

2022-04-24 01:06:06
  • 孤影花月色,弹指醉花魂(组诗)

  •   ◎风醉柳荫,且看梦里桃花飞尽    一点桃花醉,乐柳荫,桃花魂  飞花点缀夜深深,夜深深,夜深深  唇间幽梦珠帘挑,梦也真,醉也销魂    独处寒风成一色,醉酒桃花吟  风细细,暗自消魂。一点清风  一点清风,风雨独寒身    ◎细雨晚篇,词牌尤令    夜雨尘风暗入夜,清风醉柳泪满巾  唱一曲落花魂,低吟千古绝唱醉花阴  指尖弹落纷飞尽  潇潇细雨,潇潇细雨独听琴音    ◎鼓声争鸣,听一曲花开花落    细雨晚风。且慢  漫漫风雨醉琴声  如今花色各不同  醉也清风,听也晚钟  笑一声:风雨不动  *仄间,有谁在听    ◎莲花落,落韵都随风    莲花落,落入清风九重天  清风雨,醉韵千古何所求    风独**醉风流  潇潇雨,看落花归去  独语暗自飘零

      编辑点评:

      一幕春色弄华章,一袭烟雨似屏障。一杯浊酒御风寒,一曲落花似绝唱。风**,伴箫入梦寒凉。雨纷纷,落花成泥心伤。淡看风雨时,笑对断情诗。有梦且暖,无梦心安,一世浮华似云烟。 整组诗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古代文学之美在全诗中悠然释放。感谢赐稿,倾情推荐,祝创作愉快!

    [阅读全文]...

2022-05-01 13:46:22
  • 藏头诗问尽了苍下花月

  • 藏头诗
  • 藏头诗问尽了苍下花月

      问尽了苍下花月,眼里三生偷换流年,为你,绌一帧眉心月,染着月华透白了红颜路。

      世中人,若弃我,世亦可欺。你若遗我,世当可戮!

      间梅遮面,红颜初妆,东城雪落,西城诀月,碾转一世琉璃白。

      情知春去,落花无情,一生烟火,半世迷离,徒留一许红尘缘。

      是非成与否,流转成了空!

      何尽一生情?

      物换星移,几度年华?山河日月,亘古如初;苍野流云,千年未变;此情未了,此意难忘!

      直把夜吮,梨花照月,晚风吹落一池绿皱,携着火苗婀娜,荒了南野。

      教人把天涯寻了,哒哒蹄音,花町里巷落里,泪痕凝成了斑,捻着一段往事,将其穿成了时光。

      生了情,彼此却成了岸,没有星星的天空,世界安逸了,新土翻着壤,白路过着人,命里的.无双,命外确是无。

      死冥幽禽,啼断一片夕阳天。 晶帘婉转为谁而垂?帘中人兮,迟迟不归。

      相似之花,绽在哪里?再寻花开,亦非故树。拜月有香,惜花无泪。

      许愿长生天,若眷顾我,让你的心,三生三世刻着吾名。

      你是我的国

      你是我的国,给了我一座空城,却还留下了半世心疼。

      一场盛世繁华,落幕,血染江山如画,我为你葬尽天下,何妨。

      笑面如花,执手素笺,苍霞断涯,埋尽黄沙,曾为你,扫尽天下,换你,一笑顾城。

      乌衣少年,凉薄离去,金戈铁马,踏遍烽火,半世孤凉,为你,疆域无边,盛世千年。

      功至封侯,万里王土,独留城头,看人间事,望都城方,红尘欺话,为你,已负天下。

      终抵不过你眉间一点朱砂。

    [阅读全文]...

2022-04-29 21:27:01
描写水花月的古诗 - 句子
描写水花月的古诗 - 语录
描写水花月的古诗 - 说说
描写水花月的古诗 - 名言
描写水花月的古诗 - 诗词
描写水花月的古诗 - 祝福
描写水花月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