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颐和园的诗句

关于形容颐和园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颐和园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颐和园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形容颐和园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5) 语录(2) 说说(3k+) 名言(169) 诗词(8) 祝福(1k+) 心语(72)

  • 颐和园经典诗词名句

  • 经典,古诗文
  • 颐和园经典诗词名句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距*20余公里,占地290公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句,一起来看看吧。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对联

      玉泉流贯墙根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联语表现的是绣漪桥周围妩媚诱人的景色。上联写日景:桥宛如一弯黛眉镶嵌在银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着碧绿的万寿山影。下联写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洁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金色的清波。螺黛,画眉之墨,一种青黑色,此指黛眉。

      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一丸与千叠相对,足见桥之娇巧与湖之浩瀚。联语文辞瑰丽,构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苍润秀美的水墨画。

      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联语清新幽雅:落英缤纷,花径霏红如霞,云雾之中,有人轻轻打扫;瓜田菜地,一片新绿如玉,细雨湿润,有人慢慢锄草。霏红,彩霞般的红色。联语用词简练,“趁雨锄”扣紧“宜芸馆”的命名,表现了清新素雅的风格和主人闲适的心境。

      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联语描绘竹林、花枝、沙滩在月色笼罩下的微妙变化,使楼的周围、远*充盈着一片迷蒙幽静的气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月笼沙”三字出杜牧诗:“烟笼寒水月笼沙。”联扣月波楼名,甚切。

      颐和园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横跨于颐和园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最大石桥。上联写水上之桥,下联写桥下之水。石桥宛若卧在水上吹不断的彩虹;兰桨使水波回旋,划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照还空,指桥的十七孔.联语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

      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谐趣园系北京名园颐和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饮绿亭为其中一水榭,曾名水乐园。本联构思奇丽:溪边树梢上一抹彩云飘逸而来,好像触及书房的帷帘;山泉随风流至,仿佛润湿了屋中的砚台。书幌,指书斋中的'帷幔窗帘。墨池,洗笔的水池,借指砚台.联语赋予云、风以生命和动感,并与表示清幽、宁静的书幌、墨池融为一体,动中有静,清寂中又透着闹意。“移”“送”“侵”“润”四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雅逸的意境,使景物充溢活力。

      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知鱼桥在颐和园谐趣园之东南角,建于清乾隆时。联语通过一看一听将桥下之水景绘得有色有声:明月下,水波涟漪,金光闪烁;风吹水击岸石,发出悦耳的声响。潋滟,水波流动貌。风濑,意为风吹水急。琤琮,原为玉器相击声,此谓水石撞击声。全联咏水,却无一“水”字,显出作者的。“潋滟”与“诤琮”相对,增添了音韵之美。联语用词精巧,秀丽娴雅,令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宜芸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联以苔痕、花气为题咏对象,显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调。上联化用“苔痕上阶绿”句意,说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萌发绿色;下联说花气透过竹帘传来静静幽香。砌,即石阶。此联语词凝练,雅而不俗。“绕”、“隔”、“染”、“闻”等动词精巧传神,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宜人。

      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画中游在颐和园内万寿山西面。亭倚山岩,楼耀金碧,水木清华,环绕着几曲画廊,游览其中,真有身在画图之感。上联说,寂然宁静之中能体验到水之动,籁之幽,万物无不从容自得。有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幽籁,幽雅的声音。唐权德舆《酬穆七侍郎早登西楼感怀》诗:“杉梧静幽籁。”下联说,止息了一切杂念,则在繁嚣之中也可直觉地领悟凉意的来临。尘心,凡俗之心,名利之念。宋梅尧臣《送昙颖上人往庐山》诗:“尘心古难洗。”凉,指心灵的安闲自适,即精神的自由。联语启示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耳目之游,还得进一步忘名利、齐得丧、同祸福、等贵贱,无牵无挂,走入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的逍遥境界。

      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画中游为重檐八角阁,正殿前有石坊。本联表现的是一幅傍晚太阳下山时的清凉幽静图景:白云飘入山间,连绵青山浓阴高蔽而转暗;飞瀑垂空而泻,使石受漱而凉。岫,山峦。联语由流云而引出山峰,由飞瀑而引出岩石,炼字工巧,“闲”、“归”、“飞”、“垂”几字的选用使白云与瀑布富于动感与情趣。

      颐和园霞芬室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霞芬室,在北京颐和园玉澜堂东配殿。婆娑摇曳的竹影映照在临窗的书桌上,潺潺的山泉声传入室内的砚池中。窗外的竹影、山泉与窗内的书桌、砚池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摇”字“入”字刻划了景物的动态。联语从视觉、听觉、触觉各个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颐和园涵虚堂澹会轩

    [阅读全文]...

2022-06-25 05:23:03
  • 描写颐和园的古诗有哪些(赞颐和园的打油诗)

  • 颐和园,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与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春夏秋冬,皆有不同的美景。每每走进,便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当世间最美的风景与最动人心弦的诗经相遇,自是别有一番韵味!

    1、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诗经•小雅•白驹》

    译:皎洁的白色骏马,在空寂的山谷。它咀嚼着一捆青草,那人如玉般美好。

    2、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诗经·小雅·斯干》

    译:前有潺潺小溪水欢快流过,后有幽幽终南山沉静座落。山水之间有翠竹摇曳生姿,也有茂密松林在风中缄默。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译:抬头仰望高山,奔行在大道之是。(后引申为,德如高山人景仰,德如大道人遵循。)

    4、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诗经·小雅·鹤鸣》

    译: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戏。

    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

    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译:生死都与你在一起,和你一起立下誓言。牵着你的手,和你白头偕老。

    8、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9、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10、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诗经·唐风·绸缪》

    译:一把柴火扎得紧,天上三星亮晶晶。今夜究竟是啥夜晚?见这好人真欢欣。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好人怎样亲?

    1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在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1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1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1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15、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译: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又艳。不期而遇真正巧,正好适合我心愿。

    1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17、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阅读全文]...

2022-07-09 13:59:26
  • 颐和园经典诗词名句

  • 经典
  • 颐和园经典诗词名句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距*20余公里,占地290公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句,一起来看看吧。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对联

      玉泉流贯墙根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联语表现的是绣漪桥周围妩媚诱人的景色。上联写日景:桥宛如一弯黛眉镶嵌在银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着碧绿的万寿山影。下联写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洁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金色的清波。螺黛,画眉之墨,一种青黑色,此指黛眉。

      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一丸与千叠相对,足见桥之娇巧与湖之浩瀚。联语文辞瑰丽,构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苍润秀美的水墨画。

      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联语清新幽雅:落英缤纷,花径霏红如霞,云雾之中,有人轻轻打扫;瓜田菜地,一片新绿如玉,细雨湿润,有人慢慢锄草。霏红,彩霞般的红色。联语用词简练,“趁雨锄”扣紧“宜芸馆”的命名,表现了清新素雅的风格和主人闲适的心境。

      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联语描绘竹林、花枝、沙滩在月色笼罩下的微妙变化,使楼的周围、远*充盈着一片迷蒙幽静的气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月笼沙”三字出杜牧诗:“烟笼寒水月笼沙。”联扣月波楼名,甚切。

      颐和园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横跨于颐和园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最大石桥。上联写水上之桥,下联写桥下之水。石桥宛若卧在水上吹不断的彩虹;兰桨使水波回旋,划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照还空,指桥的十七孔.联语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

      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谐趣园系北京名园颐和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饮绿亭为其中一水榭,曾名水乐园。本联构思奇丽:溪边树梢上一抹彩云飘逸而来,好像触及书房的帷帘;山泉随风流至,仿佛润湿了屋中的砚台。书幌,指书斋中的'帷幔窗帘。墨池,洗笔的水池,借指砚台.联语赋予云、风以生命和动感,并与表示清幽、宁静的书幌、墨池融为一体,动中有静,清寂中又透着闹意。“移”“送”“侵”“润”四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雅逸的意境,使景物充溢活力。

      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知鱼桥在颐和园谐趣园之东南角,建于清乾隆时。联语通过一看一听将桥下之水景绘得有色有声:明月下,水波涟漪,金光闪烁;风吹水击岸石,发出悦耳的声响。潋滟,水波流动貌。风濑,意为风吹水急。琤琮,原为玉器相击声,此谓水石撞击声。全联咏水,却无一“水”字,显出作者的。“潋滟”与“诤琮”相对,增添了音韵之美。联语用词精巧,秀丽娴雅,令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宜芸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联以苔痕、花气为题咏对象,显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调。上联化用“苔痕上阶绿”句意,说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萌发绿色;下联说花气透过竹帘传来静静幽香。砌,即石阶。此联语词凝练,雅而不俗。“绕”、“隔”、“染”、“闻”等动词精巧传神,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宜人。

      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画中游在颐和园内万寿山西面。亭倚山岩,楼耀金碧,水木清华,环绕着几曲画廊,游览其中,真有身在画图之感。上联说,寂然宁静之中能体验到水之动,籁之幽,万物无不从容自得。有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幽籁,幽雅的声音。唐权德舆《酬穆七侍郎早登西楼感怀》诗:“杉梧静幽籁。”下联说,止息了一切杂念,则在繁嚣之中也可直觉地领悟凉意的来临。尘心,凡俗之心,名利之念。宋梅尧臣《送昙颖上人往庐山》诗:“尘心古难洗。”凉,指心灵的安闲自适,即精神的自由。联语启示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耳目之游,还得进一步忘名利、齐得丧、同祸福、等贵贱,无牵无挂,走入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的逍遥境界。

      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画中游为重檐八角阁,正殿前有石坊。本联表现的是一幅傍晚太阳下山时的清凉幽静图景:白云飘入山间,连绵青山浓阴高蔽而转暗;飞瀑垂空而泻,使石受漱而凉。岫,山峦。联语由流云而引出山峰,由飞瀑而引出岩石,炼字工巧,“闲”、“归”、“飞”、“垂”几字的选用使白云与瀑布富于动感与情趣。

      颐和园霞芬室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霞芬室,在北京颐和园玉澜堂东配殿。婆娑摇曳的竹影映照在临窗的书桌上,潺潺的山泉声传入室内的砚池中。窗外的竹影、山泉与窗内的书桌、砚池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摇”字“入”字刻划了景物的动态。联语从视觉、听觉、触觉各个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颐和园涵虚堂澹会轩

    [阅读全文]...

2022-07-01 00:51:26
  • 关于颐和园的诗词集萃

  • 文学
  • 关于颐和园的诗词集萃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关于颐和园的诗词,以供参考。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颐和园对联

      玉泉流贯颐和园墙根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联语表现的是绣漪桥周围妩媚诱人的景色。上联写日景:桥宛如一弯黛眉镶嵌在银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着碧绿的万寿山影。下联写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洁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金色的清波。螺黛,画眉之墨,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此指黛眉。

      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一丸与千叠相对,足见桥之娇巧与湖之浩瀚。联语文辞瑰丽,构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苍润秀美的水墨画。

      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联语清新幽雅:落英缤纷,花径霏红如霞,云雾之中,有人轻轻打扫;瓜田菜地,一片新绿如玉,细雨湿润,有人慢慢锄草。霏红,彩霞般的红色。联语用词简练,“趁雨锄”扣紧“宜芸馆”的命名,表现了清新素雅的风格和主人闲适的心境。

      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联语描绘竹林、花枝、沙滩在月色笼罩下的微妙变化,使楼的周围、远*充盈着一片迷蒙幽静的气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月笼沙”三字出杜牧《夜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联扣月波楼名,甚切。

      颐和园十七孔桥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十七孔桥,横跨于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最大石桥。上联写水上之桥,下联写桥下之水。石桥宛若卧在水上吹不断的彩虹;兰桨使水波回旋,划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照还空,指桥的十七孔,联语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

      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爱新觉罗·玄烨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谐趣园系北京名园颐和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饮绿亭为其中一水榭,曾名水乐园。本联构思奇丽:溪边树梢上一抹彩云飘逸而来,好像触及书房的帷帘;山泉随风流至,仿佛润湿了屋中的砚台。书幌,指书斋中的帷幔窗帘。墨池,洗笔的水池,借指砚台。联语赋予云、风以生命和动感,并与表示清幽、宁静的书幌、墨池融为一体,动中有静,清寂中又透着闹意。“移”“送”“侵”“润”四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雅逸的意境,使景物充溢活力。

      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知鱼桥在颐和园谐趣园之东南角,建于清乾隆时。联语通过一看一听将桥下之水景绘得有色有声:明月下,水波涟漪,金光闪烁;风吹水击岸石,发出悦耳的声响。潋滟,水波流动貌。风濑,意为风吹水急。琤琮,原为玉器相击声,此谓水石撞击声。全联咏水,却无一“水”字,显出作者的艺术修养。“潋滟”与“诤琮”双声叠韵相对,增添了音韵之美。联语用词精巧,秀丽娴雅,令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宜芸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联以苔痕、花气为题咏对象,显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调。上联化用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句意,说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萌发绿色;下联说花气透过竹帘传来静静幽香。砌,即石阶。此联语词凝练,雅而不俗。“绕”、“隔”、“染”、“闻”等动词精巧传神,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宜人。

      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画中游在颐和园内万寿山西面。亭倚山岩,楼耀金碧,水木清华,环绕着几曲画廊,游览其中,真有身在画图之感。上联说,寂然宁静之中能体验到水之动,籁之幽,万物无不从容自得。有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

      幽籁,幽雅的声音。唐权德舆《酬穆七侍郎早登西楼感怀》诗:“杉梧静幽籁。”下联说,止息了一切杂念,则在繁嚣之中也可直觉地领悟凉意的来临。尘心,凡俗之心,名利之念。宋梅尧臣《送昙颖上人往庐山》诗:“尘心古难洗。”凉,指心灵的安闲自适,即精神的自由。联语启示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耳目之游,还得进一步忘名利、齐得丧、同祸福、等贵贱,无牵无挂,走入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的逍遥境界。

      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画中游为重檐八角阁,正殿前有石坊。本联表现的是一幅傍晚太阳下山时的清凉幽静图景:白云飘入山间,连绵青山浓阴高蔽而转暗;飞瀑垂空而泻,使石受漱而凉。岫,山峦。联语由流云而引出山峰,由飞瀑而引出岩石,炼字工巧,“闲”、“归”、“飞”、“垂”几字的选用使白云与瀑布富于动感与情趣。

      颐和园霞芬室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阅读全文]...

2022-06-02 07:32:51
  •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

  • 历史
  •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

      颐和园是*四大名园之一,是北京历史的见证者和承载者,其实在颐和园当中就发生了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至今还在流传。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颐和园的历史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佛香阁未解之谜——为何盖成三层?

      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据说当年青龙修建佛香阁时是按照杭州六和塔的样式设计建造的,但是塔身要比六和塔高两层,共九层高,成九级浮屠塔,谁知这塔在修到第八层的时候就倒掉了,乾隆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发出的警告,因此修改设计,成为了今天的三层。

      也有说法是乾隆建延寿塔,是要为母后作寿。但也有人指出,他这种做法其实只是名义上的。他的本意并不在此,而是想把三山五园联成一体,使延寿塔成为携东西皇家园林的主题建筑。

      但是,在建到第八层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这和原来的想象有点落差,并不十分相符。因此就将塔拆掉,建成了佛香阁。

      二、颐和园的断尾铜牛

      颐和园的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十六孔桥的旁边。铜牛铸造于乾隆年间,铸造精良、形象逼真,在牛的背上刻有乾隆手书的《金牛铭》,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

      其实这铜牛还有一段传说,还得从慈禧太后扩建颐和园时谈起。相传慈禧在建颐和园时,妄想着自己就是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传令下去: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

      昆明湖因此被看成是天河,铜牛用来象征牛郎,石舫的旁边建有一座亭子称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阵势。

      有一年的七夕节,铜牛突然活了,一步步走向湖中,走向织女,结果沉入湖底再也出不来,有人将此事禀报给慈禧,慈禧命人连夜赶制了一头,还用锁链栓了,结果第二年七夕,这第二头牛也动了起来,眼看铁链子也锁不住了,几个壮汉便上前将它拉住,用尽全身力气,结果拉断了牛的尾巴。还好此时有人拿来了更粗的锁链拴住了铜牛。

      有人问,现在颐和园里铜牛的尾巴为什么不是断掉的呢?原来铜牛的断尾被工匠接上了。

      三、皇家园林为何不见城墙

      颐和园最美丽的风景莫过于是宽阔的昆明湖了。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早在明朝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观赏风景的胜地,乾隆看上了这一块风水宝地,修建了这座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建成后,乾隆皇帝并没有在四周修建围墙,也没有派重兵把守,所以老百姓也可以到这边来,不过当地百姓只能在“警戒线”以外观赏,不能越过“警戒线”,否则被抓要蹲大狱的。可您知道这警戒线在哪儿吗?

      就在今天的廓如亭,廓如亭以东不设限,当地百姓可以到这个地方来游玩,廓如亭以西至十七孔桥、南湖岛都是皇家禁地,不是说谁想来就能来的,否则要付出代价的。

      相传,有一个农民喝醉酒,就糊里糊涂走过廓如亭,一直走到十七孔桥上去了,结果被抓起来了,就是因为十七孔桥上边是禁区。

      四、知鱼桥的传说

      在谐趣园*有五座桥,其中知鱼桥最为有名,因为这座桥接*水面,便于观鱼,故取名知鱼桥。

      相传当年谐趣园修好以后,乾隆帝龙心大悦,随即作诗一首,谁知这首诗竟招来了东海蓬莱的两位神仙。

      有一晚这两位神仙夜游谐趣园,其中一仙人道:这谐趣园的景色并不比蓬莱的差,但是显得空旷了一些。说完手中的龙头拐杖朝天上一扔化作一条白龙,就一头扎进湖里,龙身子变成了一座汉白玉的石桥,龙头变成了桥头的石牌坊。

      这件事被一个老太监看到,第二天禀告给乾隆帝,原来是谐趣园的美景感动了神仙。于是,乾隆走到桥上,提笔在石牌坊上写了“知鱼桥”三个字。

      五、乾隆爷在山水中布了一个迷局

      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乾隆爷在山水中布了一个迷局。仿照西湖把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和“外湖”,而且又加了一道支堤,进一步把外湖分为两个部分。把湖水分成里外湖主要是为了把水引向山旁、山后,达到“山环水抱”的格局。

      为什么要山环水抱?“山环水抱必有气”,这是传统风水的一条重要定律。传统风水的本质是强调对人身心有益的感受。因此,在传统风水里,山要有蜿蜒起伏之曲,水要有流连忘返之曲,路要有柳暗花明之曲,桥要有拱券之曲,廊要有回肠之曲。

      而曲意味着什么?含蓄、环抱、积蓄、有情,然后必然有勃勃生机。所以要“山环水抱”。而乾隆深谙此道。

      六、消失的昙花阁

      颐和园有一座奇特的建筑,估计没人知道,因为那座奇特的建筑早就不存在了,留存世上只是一张黑白照片,它就是传说中的昙花阁。颐和园中有很多亭台楼阁,为什么单说它奇特呢?

      我们看下它的造型,昙花阁为两层重檐楼阁式建造型,上下三层檐下都悬有雕饰极为精美的垂莲柱和挂落罩。屋顶似为蓝或绿琉璃瓦黄剪边,六角形攒尖顶。二层有*座栏杆。最为称奇的是置于星角之间的六角星形*面台基。

      事实上昙花阁就是今天景福阁所在的位置,昙花阁原来是供佛的地方,后来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给烧毁了。等到慈禧重修颐和园时,她要求修建一座可以赏月、看雨景的楼阁,过去昙花阁的样子显然不符合慈禧的要求,怎么办?就这么地给他弄一个景福阁,寓意大福长寿,而景福阁下面有一个小院,它叫益寿堂。

      颐和园本身除了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以外,在她的内部还有着许多的之最。

      *最长的走廊——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是*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北京最大湖泊——昆明湖

      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昆明湖总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大约2*方公里,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

      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一郡之盛观”。乾隆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最长的古桥——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桥长150米,宽8米,有17个拱形桥洞连续而成,它是颐和园里最长最为精美的古桥。

      最美的桥——玉带桥

      此桥可称为颐和园里最美的桥了,建于乾隆年间,桥两侧栏杆正中的栏板外侧镌刻着“玉带桥”三个字,为乾隆御笔。

      最负盛名的“园中园”——谐趣园

      颐和园由数个园中园构成,其中最最负盛名的“园中园”就是谐趣园。谐趣园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它小巧玲珑,在颐和园中自成一局。

      最高的山——万寿山

      万寿山是燕山余脉,万寿山原名瓮山,高58.59米,前临昆明湖,园中最高的山就是它。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

      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

      金明时期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 、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后荒废。此后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乐。明熹宗时,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

      选址造园

    [阅读全文]...

2022-07-22 07:28:23
  • 游北京颐和园打油诗

  • 北京
  • 游北京颐和园打油诗

      序

      水中花,岸边柳,秋高气爽放高歌,江山如画快畅游。颐和园,与君同在一日游。

      一

      一声哀叹钟声起,长歌飞越古楼台。敢问苍天何以立,魂牵梦绕读春秋。

      二

      多少大事成大业,回首往昔几轮回。图腾百年谋大计,神龙腾飞泣苍天。

      三

      火爆十一几十万,只因皇家好楼台。天南地北都是客,漂洋过海共此天。

      四

      这里曾经似繁华,可是主人不顺天。风雨飘摇稷不稳,只顾自家独逍遥。

      五

      世事无常终有归,谁为人先挽狂澜。历史铭记英雄事,来到这里思春秋。

      六

      天下第一观,得道万年成。和谐是风景,国运大复兴。

      七

      桃红柳绿,壮观神州第一景,田园寿山似江南。望不尽,碧波荡漾昆明湖,泛舟游幸,捕鱼垂钓弄八仙。仰望承天护圣寺,处处楼宇恢弘,汉白玉钓。仁寿殿,乐寿堂,玉澜堂,请到壮观大戏楼,听一曲,南北大戏享京腔。巍峨高耸佛香阁,层叠上升贯青琐,气势磅礴令人醉。智慧海,赛仙境,曲水见复廊,重廊到复殿,曲曲折折,足谐其趣兴开怀。排云殿,听鹂馆,宝云阁,苏州街,看到天上织女,地上牛郎,两眼汪汪泪相望。碧水潆回,转向文昌阁,谐趣园,足下古松参天,环境清幽,仿佛人在画中游。

    [阅读全文]...

2022-01-29 18:12:25
  • 描写颐和园长廊的句子

  • 语录,优美
  • 描写颐和园长廊的句子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句子都不陌生吧,根据句子的语气用途不同,句子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句子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颐和园长廊的句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不知不觉间我们来到了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人工长廊,长廊上雕龙画凤,神态各异,美不胜数,廊间不时飘出古乐声,有一种穿越古代的感觉。

      2、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

      3、踏上皇家园林颐和园最具代表景物的长廊,我便惊叹建筑师的妙手和画师的如椽巨笔。别致、幽雅、古色古香,是这条匠心独运长廊的特征。

      4、刚进颐和园的大门就来到了久负盛名的长廊。长廊全长728米分为273间,是*第一长的长廊。他曾在1990年的“奥蒂斯大会”中获得了世界十大长廊之一名号。

      5、又有一条举世闻名的长廊。它全长七百二十八米,共二百七十三间,是我国古建筑中最长的廊。廊间每根坊梁上都有彩画,一共竟有一万四千余幅。

      6、山脚下建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红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

      7、我们来到了颐和园长廊。其长廊是吉尼斯之最,长廊长782米,廊上彩绘精美,计有1400多幅。

      8、我们首先来到的是颐和园有名的长廊。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多美啊!这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共有273间。

      9、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踏上了长廊。长廊很长,一眼望不到头,长廊的顶有二百七十三个五彩间隔,每个间隔里都画着五彩的画。

      10、我来到了长廊,看到长廊的顶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画,有画人物的,有画风景的,总之,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没有一幅画是相同的。

      11、来到了著名的长廊。长廊全长728米,用柱子分成273间。每一间的顶上都雕有画,上千幅画中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12、然后,我到了长廊,它是一条很长的走廊,上面的两边都有不同的花鸟画和一些神话故事的图画。

      13、让我们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等着我们去看。这是颐和园里很有名的长廊。

      14、走进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这条长廊有7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看!这每一间的横涧上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在这几千幅画中,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

      15、这就是大殿,我们绕过大殿就可以来到长廊。长廊又叫画廊,一共有237间,长达728米。每间的槛上都有一幅画,每幅画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16、这条长廊长七百多米,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么独特的风景,您一定没有见过吧!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17、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尤其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18、颐和园长廊是慈禧在园内过生日时接受贺拜的地方,共273间,全长728米。它北靠万寿山,南临,在上漫步,可以欣赏湖山的景色!

      19、长廊非常漂亮据石碑上介绍,长廊总长度为728米,共有273个间隔,是乾隆专门为他妈妈欣赏昆明湖的雨景而建造的。

      20、顺着小路一直往前走,就来到了闻名于世的长廊。据说,这是慈禧太后为了观看昆明湖上的景物而建造的。

      21、颐和园内最引人瞩目的便是这条长廊。长廊一共728米,273间。漫步长廊,旁边的景物全都尽收眼底。

      22、颐和园的长廊,也是全*最大的画廊,廊上面全是精美的`雕刻:有婀娜多姿的仙女;有高大强壮的骏马;琮有壮丽的山峰和流水。

      一来到颐和园大门,只见华丽的屋檐下有一块牌匾,上面写三个刚劲的古文字“颐和园”。进入园内阁首先看到的是“仁寿殿”。听说这是乾隆时名为“勤政殿”,光绪时改为“仁寿殿”,是慈禧和光绪朝会大臣的场所。这里极为高雅别致。“仁寿殿”前有一条龙和一只凤。听导游说,这条龙代表当时的皇帝,那只凤代表当时慈禧太后。这两个雕像都是乾隆死后,皇后立位后慈禧太后叫宫中大臣雕刻成的。皇帝死后埋葬埋葬在土里的,所以这条龙穿着破衣服,像个乞丐。皇帝死后,慈禧地位最高,衣服的料也是最好的,所以那只凤穿高雅装。这真是个离奇的事啊!

      离开“仁寿殿”,我们不久便到了长廊。这里珍藏着许多精美的图画,据说有一万四千多幅,又名“画廊”。

      我站在长廊旁边,放眼望去,看见了十七孔桥横跨在南湖岛与龙王庙之间。它是颐和园中著名的景点之一。桥长150米,像天空中七彩的长虹飞架在碧波万顷的昆明湖上,又像是一条蛟龙浮游在湖面上。这令我赞叹不已。导游介绍,昆明湖面积约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可大了。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碧波荡漾,在蓝天和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姿。接着我们又被带到了玉带桥。它真的好美啊!瞧它玲珑多姿,造型优美,*稳地架在西堤上。

      一进颐和园,走过一条长长的路,便可以看见慈禧太后所住的屋子,穿过屋子,不知走了多久,就踏入了闻名遐迩的长廊。

      正如书上所说,长廊果然名不虚传。长廊上的壁画足有数千幅,每一幅都不一样,有〈西游记〉;有〈红楼梦〉;有〈三国演义〉;有〈西厢记〉……数不完,说不尽,就连我这个爱画画、看书的人也有许多画儿叫不出名来,令人赞不绝口!

    [阅读全文]...

2022-01-27 02:51:00
  • 关于颐和园导游词

  • 关于颐和园导游词(精选2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导游,编写导游词是必不可少的,导游词作为一种解说的文体,它的作用是帮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所旅游的景点包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如何把导游词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颐和园导游词(精选2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家好,接下来我们就要前往颐和园,大家能和我共度这时光。

      接下来这段就有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颐和园的历史吧。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原是清代皇家园林。始建于1750年。曾两次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野蛮抢掠和破坏,新*成立后得到很好的修缮和保护。

      各位游客,我们已经来到了颐和园大门下,走进大门,再绕过大殿,就来到了长廊。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走完了长廊,我们即将登上万寿山,请大家往上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我们眼前,那就是我们待会要去参观的,请大家跟紧我别走丢了。

      现在我们就在佛香阁前面,站在这边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可以看到。向东眺望,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各位游客我们已经来到了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湖中心有个小岛,游人走过一座最长的石桥,就可以到小岛上去玩,这一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雕刻着小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的姿态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这次我们只参观了颐和园的一部分,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来这儿游赏。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叫张卓文,是此程游客的导游。我将带领大家浏览颐和园,希望大家旅游愉快。

      颐和园位于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那就是佛香阁。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今天就浏览到这里。谢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欢迎再来颐和园,再见!

    尊敬的各位游客:

      我是曹悦文导游员,我将要带你们游览的景点是北京市的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的西北郊,被称为“皇家博物馆”,原名为清漪园,是我国文体遗产之一,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6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和其它款项重建并于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

      现在我们可以入园内了,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几点,因为颐和园内十分整洁,请游人不要破坏环境,不要把喝过的矿泉水瓶、易拉罐、食品袋随地一扔,请扔进园内准备好的垃圾箱里。

      首先我们要进行游览的景点是长廊。来到长廊,只看见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横槛上雕刻着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离开长廊,接下来要游览昆明湖。昆明湖围绕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郁,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大家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姿态不一。

      颐和园的景点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景点——颐和园。我是你们的导游小汪,接下来,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参观著名的颐和园。

      我们先走进颐和园的大门,大门内的第一个景点就是鼎鼎有名的长廊。大家看!这长廊里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简直一眼望不到头,大家可以摸一摸,感受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大大小小273间,每一间的槛上都有五彩缤纷的画,其中画着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人物、花草、风景等,比学校里的走廊宏伟大气多了!几千幅画中没有那两幅画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还栽满了数不胜数的花卉、草木,大家肯定有几种花是没见过的。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这些迷人且芬芳扑鼻的花,大家可以闻一闻,但请不要采摘。

      我们接下来去万寿山。大家抬头看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就耸立在半山腰。那座宝塔上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大家有没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呢?其实,那座宝塔叫佛香阁,塔的下面还有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那就是美丽迷人的排云殿。大家可以在导游结束后去玩一玩。

      好了,我们来登万寿山,大家请注意安全,小心滑倒。我们现在在半山腰上,大家可以去佛香阁了。大家快看,佛香阁下面就是颐和园大半的景色,是不是很壮观?看那葱绿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红的琉璃瓦屋和朱红的宫墙,真是美不胜收啊!在我们的正前方,昆明湖景的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那些游船、画舫在昆明湖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大家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很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各位旅客朋友们,本次颐和园导游到此结束,祝你们旅途愉快。

      大家好!欢迎你们到北京颐和园来游玩。我是今天的导游,大家可以称我为“小孙”,非常荣幸能为大家提供服务,希望在我的陪伴下能让您度过愉快的一天,也能让您真正感受到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的魅丽。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原为封建帝王的行宫花园,总面积290万*方米,拥有宫殿园林建筑3000多间,湖水面积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景象万千,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我先带大家去长廊游玩,长廊长728米,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其中人物故事画最引人注目,那就请游客们细细欣赏吧。

      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万寿山地处颐和园的中心部位。南临昆明湖,山上建有佛香阁,排云殿等。山上树木葱郁,宫殿金碧辉煌,各位游客不妨亲自登山既能锻炼又能沿途欣赏好风景。

      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昆明湖。昆明湖面积约200多*方米,上面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其中十七孔桥最引人注目。桥上有上百根石柱,石柱上都刻着各种各样天然成趣,数百只狮子惟妙惟肖,美不胜收。

      我真诚地希望您能在这里得到美的享受,祝您玩得开心游得尽兴。

    亲爱的旅客们: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小文,今天就由我来带大家参观皇家园林:颐和园。

      颐和园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原名为“清漪园”后来才改为“颐和园”。目前,颐和园是至今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绕过大殿,我们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瞧!这条长廊全长728米,分成273间画廊,上面还建有四个亭子。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分别是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和清遥亭。在廊*有1。4万幅画,有关于西湖风光的画,古典文学的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还种着许多花木,飘来淡淡的清香,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多美啊!

      看!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大家抬头看,一座八角宝塔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是什么呢?没错,那就是佛香阁。

      瞧!这里就是昆明洒湖了,从万寿山脚下来就是美丽的昆明湖。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从昆明湖右边吹来的风使人心旷神怡,昆明湖围绕着长长的堤岸,堤岸上还有几座式样的石桥。大家看!昆明湖上,还有一座石桥。看,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因为建造颐和园的皇帝喜欢“9”所以就把有九的中心数十七做为桥洞的数量。大家来猜猜它叫什么名字?猜对了,它叫“十七孔桥”石桥上雕刻着许多栩栩如生,姿态不一的小狮子,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告诉你们吧,这座桥上有527只狮子呢!

      现在我给大家2小时的时间去游览这美丽的园林,但是不能破坏公物、乱扔垃圾,要保护环境哦!

      愉快的一天过去了,亲爱的旅客们,是时侯跟颐和园说再见了,希望你们下次能再来游览这世人瞩目的美景。

    各位先生、女士:

      你们好。今天,我带大家到北京颐和园游玩,首先,我先来介绍颐和园的历史。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位于北京海淀区西郊,距市中心12公里。它是*现存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颐和园在历史上曾遭到两次严重的破坏。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重新修建,并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再次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1902年重修,即成现在规模。

      大家清往左看,看到了吧?这就是我国著名的颐和园。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风景区组成,面积29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约占四分之三。这座古典园林素以规模宏伟、娇丽多姿而享有盛名。

      好了,现在我们来到颐和园著名的长廊。大家看到许许多多的画没有?这条长廊一共长729米分成273间。每一间都有画。几千幅画没有两幅是相同的。其中,镇廊之宝《桃花源记》更是有名了:它是陶渊明的到表作。还有许许多多的画,大家可以慢慢欣赏。

      游完长廊,我们应该看看别的呀!大家看,我们来到听鹂馆,这个馆子原名慈禧小戏院,建于乾隆期间,因为被八国打灭,后来重建。就成为了颐和园的著名一景听鹂馆。大家先伸出头来看看吧!好了,听鹂馆我就不多介绍了,大家慢慢观赏吧。

      好了,我的介绍就是这么多,大家慢慢游览我们美丽的颐和园吧!

      大家好!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到颐和园游玩。在游玩之前,我要提醒大家要保持游览区的清洁、爱护公物。

    [阅读全文]...

2022-03-27 23:21:24
  • 颐和园八大景点简介

  • 学*
  • 颐和园八大景点简介

      颐和园,*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颐和园八大景点简介,欢迎大家参考!

      东宫门区

      东宫门区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

      乐寿堂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排云殿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

      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铜牛与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

      苏州街

      苏州街是后湖*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现在的景观为1986年重修。

      后山后湖景区

      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一组*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谐趣园

      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王导,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解颐和园的风景名胜。

      请大家随着我走。现在,我手指的这个是著名的长廊。这个长廊可不一般。它全长700多米,分成273间。大家可以看到,每间的横槛上都有许多五彩图画,画得各式各样,有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难怪被称为“世界第一廊”。

      大家往前看,这就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这片湖静得像一面镜子。游船经常从这里经过,大家可以听到船上游人们的欢歌笑语。

      在昆明湖的上面,就是闻名遐迩的万寿山。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部风景。站在这里看,整个颐和园真可谓是无比壮观。郁郁葱葱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阁。

      大家快随我看看这美丽的石桥吧!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姿态不一的活灵活现的小狮子。

      这座在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现已成为*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1986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阅读全文]...

2022-06-12 18:27:24
  • 周敦颐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 著名,名言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周敦颐《爱莲说》

    晋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周敦颐《爱莲说》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尽作百年梦,终归一窖尘。——周敦颐《忆江西提刑何仲容》

    痛心双泪下,无复见贤人。——周敦颐《忆江西提刑何仲容》

    周敦颐(1017-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因定居庐山时为纪念家乡而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并给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并终老于庐山濂溪,所以号濂溪先生。 曾任江南东道南康军刑狱。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整编进《周子全书》)。

    [阅读全文]...

2022-05-05 14:29:39
形容颐和园的诗句 - 句子
形容颐和园的诗句 - 语录
形容颐和园的诗句 - 说说
形容颐和园的诗句 - 名言
形容颐和园的诗句 - 诗词
形容颐和园的诗句 - 祝福
形容颐和园的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