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上的题西林古诗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历史上的题西林古诗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历史上的题西林古诗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历史上的题西林古诗意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由黄州被贬到汝州担任团练副使时,在途中经过江西九江,游览庐山时所作。当时身处瑰丽壮美的庐山之中,山水环绕,绿树成荫,作者不由得兴致盎然,遂写下这篇佳作。
诗人通过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壮美面貌,借景说理,指出观察事物、看待问题应该客观全面,不可局限于一隅,如若仅仅主观片面的看待问题,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通过实实在在的描写诗人游览庐山时,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位置所看到丘壑纵横、峰峦叠嶂的庐山的不同景象,生动形象的刻画出庐山千姿百态,壮美秀丽的风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为何看不出庐山的真面目呢?只是因为身处庐山之中,被庐山的峰峦所障目,看不到庐山的全部面貌。这两句诗内涵丰富,告诫我们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译文】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古今诗人都有对庐山壮美奇景的赞叹: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朱元璋《庐山诗》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初游庐山 *
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重峦竟胜奇。
乍雨乍晴云出没,时高时下路*陂。
盘桓最好宜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
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处至今疑。
“中华经典资源库”项目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策划,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具体实施。邀请百余位权威学者和艺术家,创新融合诵读、讲解、书写三种形式,用影像精品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47岁,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途经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据说,进山前他曾发誓不写诗,但很快自食其言,不仅写诗,而且写了好几首,其中一首《题西林壁》还广为流传,成为咏庐山的经典之作。
那么,是什么让大文豪苏轼不想写诗,却又光速反悔、写到停不下来?作为庐山之行的总结篇,《题西林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后感”呢?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01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关于“不写”,有两种猜测。
一种可能,是效仿李白。
李白登黄鹤楼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认为崔颢的《黄鹤楼》无人能及,自己也很难超越,不如搁笔。
同样的情形,对于苏轼而言,有李白《望庐山瀑布》珠玉在前,自己再写也难出其右,不如尽情游赏,饱饱眼福,落得轻松自在。
一种可能,是停笔避祸。
我们都知道,此前苏轼经历了人生最大的挫折——“乌台诗案”。他因诗获罪,身陷囚牢百余天,一度以为必死无疑,写诗与弟苏辙诀别。
后虽保住一命,却开始了漫漫贬谪生涯。因此,“写诗有风险,动笔需谨慎”。想要纵情山水又避免招来祸端,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多看、少说。
但是,秀美的山川激荡着诗心,苏轼的才华声望也不允许他低调。进山不久,受到山中人热情的问候,他就按捺不住作诗一首:“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有了第一首,苏轼也就不再束缚自己,一连作了七首诗,《题西林壁》便是这七首游庐山组诗的总结之作。
02 看山不是山,慧眼山外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苏轼这个游客做得十分称职,在庐山的十几天没干别的,全方位各角度把庐山仔仔细细看了个遍,准确地抓住并写出了庐山风景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特点。
即便如此,苏轼还是清醒地认识到,其实他仍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到此处,诗的内涵早已超越了写景抒情的层面,抵达了人生感悟与理性哲思的境界。
03 玄思山中来,局外看人生
入乎其内则不见山之全貌。身在山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无法形成对庐山的整体观照。
出乎其外不见山之眉眼。未曾进山,只是遥遥一望,则无法感受山的草木与泉石、呼吸与神韵。
看山如是,看人、看事、看世界亦如是。
要去经历、去体验,也要学会跳出一己一时一地的局限,从一个局外人、旁观者的角度,去认识自己的内心、看清事物本质,反思自己未曾意识的言行,理解他人未曾言明的难处,找到曾经遍寻不得的人生真相。
后来,苏轼历经颠沛,暮年回首一生,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对自己屡遭贬谪的自嘲,也是对这段苦难岁月的价值肯定,更是他站在山外回望时,看到的人生“真面目”。
彩蛋和预告
刚刚我们提到苏轼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十分推崇,赞道“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诗”。
的确,李白的诗惊人魂魄,读完恨不能亲眼一见庐山瀑布的恢弘壮丽。而苏轼的这首诗则避其锋芒,另辟蹊径,从理性哲思的角度增添诗的底蕴与神采,得以与白诗比肩而立。正因如此,这两首诗也堪称“唐诗主情,宋诗尚理”的最佳注释。
下期,就让我们再游庐山,一同领略李白笔下如九天银河般的庐山瀑布,领略唐诗的情韵与真淳。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介绍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作品鉴赏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诗意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诗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意
这首诗描写了庐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该全面、多角度,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象。庐山是一座山岭纵横交错、山峰起伏的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姿态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性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是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诗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个山峰一道山岭,不能从整体上看清楚庐山。这两句诗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于一切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很容易被个人的局限性或者局部现象所迷惑,只有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对事物得到全面正确的认识。
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古诗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历史上的十圣
在我国历史上某一领域有着杰出贡献的人物,往往被后人尊称为“圣人”。以下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历史上的十圣,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的十圣:
至圣孔子;亚圣孟子;诗圣杜甫;词圣苏轼;酒圣杜康;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医圣张仲景;药圣孙思邈;茶圣陆羽。
至圣孔子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汉以后,孔子的学说逐渐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后世一直把他尊为“圣人”,号称“至圣先师”,后世尊称为文宣王。
亚圣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有《孟子》一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正宗继承者,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尊为“亚圣”。
诗圣杜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河南巩县人。我国唐代伟大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的诗歌。因为他的诗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本人即被后人尊为“诗圣”。
词圣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酒圣杜康
杜康又名少康,字仲宇,夏朝人。相传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为证:“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独医病。故饮之终日,而无沉湎之患;服之终身而得气血之和。邻里百里许,多沽酒于白。先泽之遗,本地独得其身,至今遗址槽沿存,此其明验也。”杜康作为酒的始造者,开辟了源远流长的华夏酒文化的源头。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故而后人称之为“酒圣”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人称“王右丞”,东晋山东临沂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吸取了魏晋诸家书法的精华,创立了独特的风格。他写的楷书,进一步摆脱了隶法的形迹,达到了独立完美的'境地,人们称赞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公认他为“书圣”。
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名道玄,唐代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他的画立体感很强,擅长画人物,用朱粉的厚薄来表现骨肉的高低起伏,如同塑像一样真实。又善于画佛像,形象逼真,人物的衣带子飘飘若飞,有“吴带当风”之誉,后世尊他为“画圣”。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汉末南阳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阐述的“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所以后人尊他为“医圣”。
药圣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自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隋、唐两代大医学家。其所著的《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故后人称之为“药王”,“真人”,“药圣”。
茶圣陆羽
陆羽字鸿渐,号东冈子,唐代夏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茶叶专家。他不慕荣华,毕生研究茶事,终于撰写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从而开茶叶研究的先河,所以后人誉他为“茶神”、“茶圣”。
扩展阅读:
其他圣人:
哲圣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后世与黄帝并称黄老,又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科圣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山东滕州人,汉族,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商圣范蠡:(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著作有《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等。
兵圣孙武:字长卿,即孙子,春秋未著名军事家。齐国人。所著《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并被后世确认为《孙子兵法》的作者。
谋圣张良:(?—前186)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史圣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木圣张衡:(78-139),字*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成就涉及到天文学、地震学、机械技术、数学乃至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
算圣刘洪:(约130—196年),字符卓,东汉泰山郡蒙阴(今山东蒙阴县)人,皇族后裔。《续汉书·律历志》中刘昭注引《袁山松书》曰:“刘洪字元卓,泰山蒙阴人也。鲁王之宗室也。”《续汉书·律历志》中说:洪善算,当世无偶。是*著名的古代天文学家、数学家,被称为“算圣”。据说他是算盘的发明者。天文学专著有《七曜术》、《乾象历》等。
武圣关羽:(162?-220)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被人奉为关圣帝君,尊称为“关公”。
智圣东方朔:是*早期的道教信徒之一。他一生的行为和思想都反映了当时道教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据说他是当时最博学的人,经常给别人讲述一些奇闻逸事,很多人都对他非常佩服。
智圣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大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也是*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草圣张旭:字伯高,苏州人曾任常熟县尉。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
乐圣李龟年:唐玄宗时乐工,当时李龟年、李彭年、李鹤年兄弟三人都有文艺天才,李龟年善歌、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后人称李龟年为“乐圣”。
文圣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有《欧阳文忠集》,词集有《六一词》、《*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
棋圣黄龙士:他生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或十一年(1654年).名虬,又名霞,字月天,江苏泰县姜堰填人,幼小时棋名已闻达四乡邻里。著有《弈括》和《黄龙士全图》。
曲圣关汉卿:(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诗意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历史上姓袁的名人
袁姓,是一个中文姓氏,在《百家姓》上排59名。袁姓人在四川、华北和江南地区最有影响。总人口大约650万,占了当代*人口的0.54%。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上姓袁的名人,欢迎阅读与收藏。
历史上部分姓袁的名人
袁盎(约公元前200~约前150年),字丝,汉朝楚人,个性刚直,有才干,被时人称为“无双国士”。汉文帝时名震朝廷,因数次直谏,触犯皇帝,被调任陇西都尉,后迁徙做吴相,吴王优厚相待。他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显贵异常。是《史记》与《汉书》两大史书都有详尽记载的袁氏头一位扬名史籍的袁姓杰出人物。
袁安(?-92)东汉大臣,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少承家学,举孝廉,任阴*长、任城令,驭属下极严,吏人畏而爱之。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号严明,断狱公*。在职10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
袁绍(?-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初为司隶校尉,于初*元年(190)被推举为反董卓联合军的盟主,与董卓交战;但不久联合军即瓦解。此后,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在*定冀州叛乱之后,于建安七年(202)病死。
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绍之弟。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因畏祸而出奔南阳。初*元年(190年)与袁绍、曹操等同时起兵,共讨董卓。后与袁绍对立,被袁绍、曹操击败,率馀众奔九江,割据扬州。建安二年(197年)称帝,建号仲氏。此后袁术奢侈荒yin,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于建安四年(199年)呕血而死。
袁宏(约328~约376),字彦伯,小字虎,时称袁虎。东晋文学家、史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初入仕途,谢尚引为参军。袁宏文笔典雅,才思敏捷,后为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桓温卒后,入为吏部郎,授东阳太守。太元初去世。今存《后汉纪》三十卷。
袁山松(?-401)梁武帝评书作袁崧,字不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祖上数代为官,尚书郎袁乔孙。生年不详,卒于晋安帝隆安五年。博学有文章,为吴郡(今江苏苏州)太守。
袁智弘,唐朝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武周时代同凤阁鸾台*章事(即宰相)。629年2月22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尚书、同凤阁鸾台*章事。同年9月22日,各其他宰相李游道、王璿、崔神基、李元素还有孔思元、任令辉被酷吏王弘义诬陷。一起流放到岭南。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祖籍广西梧州。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明末著名军事家、抗清(后金)名将。先后取得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广渠门之战等胜利。己巳之变,后金实施反间计,最后被崇祯帝以通敌谋叛等罪名磔杀。《剑桥*明代史》称:“他(崇祯)相信了谣言,于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杀了他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
袁黄初,名表,字坤仪,号了凡。嘉善魏塘镇人。少即聪颖敏悟,卓有异才,对天文、术数、水利、兵书、政事、医药等无不研究,补诸生。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县辟书院,令高材生从其受业。万历五年(1577)会试,因策论违主试官意而落第。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袁昶chǎng(1846年-1900年7月29日)原名振蟾,字爽秋,一字重黎,号浙西村人,浙江桐庐人。清末官吏、学者。光绪二年进士,历官户部主事、*衙门章京,办理外交事务,后任江宁布政使,迁光禄寺卿,官至太常寺卿。光绪二十六年,直谏反对用义和团排外而被清廷处死,同时赴刑的还有许景澄、徐用仪等四人,史称“庚子五大臣”。《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为其*,谥“忠节”。袁昶也是同光体浙派诗人的'代表。
*(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代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领导人。早年在朝鲜驻军,击败日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推动*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的方式推翻清朝,统一国家,并当选为第一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的成立并没有给*带来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后来效仿同一时期部分世界列强的政治体制,准备建立相较于*历代君主专制制度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却未能成功。
姓袁的男明星:
袁弘、袁子皓、袁和*、袁祥仁、袁信义、袁晓超、袁牧之、袁成杰、袁文康、袁卓凡、袁苑等等。
姓袁的女明星:
袁姗姗、袁莉、袁玫、袁洁莹、袁泉、袁咏仪等等。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情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对情诗不陌生吧,究竟什么样的情诗才是经典的情诗呢?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情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上有名的情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到情诗不得不提《钗头凤》,在浙江的绍兴,有一座沈园。南宋时期那里叫做山阴。传说从前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阙《钗头凤》,第一阙是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的前妻唐婉所和。这两阙词浸润着同样的哀怨和无奈,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1、《钗头凤红酥手》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2、《钗头凤世情薄》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和母舅家的表妹唐婉,年龄相仿,青梅竹马,情意相投。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
从此,陆游、唐婉更是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的母亲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金榜题名,登科进官,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迫于母命,陆游把唐婉送回了娘家。
几年之后,陆游漫步到沈园。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竟然遇见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一刹间,两人的目光撞在一起,感觉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神深处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
此时的唐婉,已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真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创伤的心灵渐渐*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将唐婉封闭已久的心扉重新打开,那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涌而来,这让柔弱的唐婉如何承受得了。
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同样难以遏制。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
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用餐。在一阵恍惚之后,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池塘边柳丛下,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水榭上用餐。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陆游的心都要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 . 红酥手》
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恍恍惚惚间和了一阙,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钗头凤 . 世情薄》。
长歌当哭,情何以堪!爱——已成往事,情——永驻心间。
陆游,年轻的诗人,满腔愤懑,无处倾诉,氛笔疾书。书毕,一掷柔毫,早已泣不成声,肝肠寸断。
唐琬,才华卓绝、柔情似水,一双哀怨的泪眼深情地凝视着陆游的题诗,一字一句如杜鹃啼血,此情难言。
3、《离思》作者: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4、《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5、《闲情赋》陶渊明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愿在莞而为*,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6、《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历史上最豪放大气的诗词
*是一个诗词的`泱泱大国,古诗词中有一种风格称为“豪放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上最豪放大气的诗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刘邦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历史上的甄嬛是谁甄嬛简介
在日复一日的学*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上的甄嬛是谁甄嬛简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上的甄嬛是谁
甄嬛是虚构的小说人物,历史原型是清世宗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生于1693年1月1日(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十三岁时入侍雍和宫邸,为雍王胤禛之侧福晋。 卒于1777年3月2日(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葬泰东陵。谥: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最初在雍亲王府邸为妾,号格格,为低阶侍妾。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庚午,生雍亲王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生下乾隆后地位未获提升,十余年间皆号格格,也未生下其他皇子,看来并不受宠。雍正即位初,直接封为熹妃,估计跟乾隆被密定为储君有关, 居景仁宫。地位次于乌喇那拉皇后、年贵妃、齐妃。但后来随着年妃、皇后相继逝世,齐妃之子弘时失帝意,地位日渐升高。八年(1730年),晋封为熹贵妃,为雍正朝后期后宫统摄者。
甄嬛简介
中文名 钮祜禄氏
外文名 Xiao sheng xian queen
别 名 孝圣宪皇后,崇庆皇太后
国 籍 *(清朝)
民 族 满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692年11月5日
逝世日期 1777年3月2日
职 业 妃嫔→皇太后
陵 墓 泰东陵
享 年 86
旗 籍 满洲镶黄旗
孝圣宪皇后(1692年—1777年),钮祜禄氏,生于1692年11月5日,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十三岁时入侍雍亲王府邸,号格格,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历,即乾隆皇帝。雍正元年封为熹妃,雍正八年封为熹贵妃。雍正十三年其子弘历(乾隆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卒于1777年3月2日(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葬泰东陵。谥: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轶事典故
身份怀疑
对于清史稿中关于熹妃晋封熹贵妃的记录,不少人存有质疑。从现行史料看,仅在雍正八年和硕端柔公主下嫁时,内务府有关筵宴的请旨中有贵妃钮祜禄氏字样。
在清朝,贵妃定员二人,是位在皇后之下第二等的嫔妃,地位殊尊,加上雍正朝嫔以上的嫔妃人数很少,几乎全都是登基时所册封的第一批妃嫔,也就是原王府旧人。在雍正登基**宫的嫔妃唯一只有诞下弘曕的刘贵人被晋封为嫔,其他全都是较低阶的贵人、答应、常在。因此像贵妃的册封礼这类在雍正朝应属于后宫的重大典礼不可能毫无纪录留下。而按例,晋封贵妃会制作新的金册,也会有册文内容跟册封礼的纪录,礼部、内务府应该都会留下相关请旨纪录,但至目前为止都未发现任何关于熹妃钮祜禄氏晋封贵妃的册文与册封礼的纪录,因而熹妃是否真的晋封贵妃一事仍是未知数。较有可能的情况是,熹妃虽未正式册封为贵妃,但在后宫得到了贵妃级别的待遇。在雍正八年时,年贵妃早已逝世、齐妃又因为弘时之故已失宠,因而熹妃实际上在后宫资历与地位也仅次于皇后,加上其所生的弘历更已被雍正秘定为皇太子,身为后宫资历排序第二又是未来帝母,熹妃虽未正式晋封贵妃,但获得贵妃等级的待遇也是合于情理。
相似故事
可溯自康熙朝的敏妃:康熙十子允祥生母敏妃,生前虽未正式册封为妃,但其死后康熙皇帝所谕礼部内容:‘妃章佳氏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著,今以疾逝,深为轸悼,其谥为敏妃’。以此判断,章佳氏生前虽未正式册封为妃,但康熙帝在谕旨中直接称她为妃,可推断敏妃在生前享有妃等级的待遇,其地位亦可能高过于有正式行册封礼的嫔。
但无论钮祜禄氏是否晋封贵妃,雍正九年皇后去世后、在皇后和皇贵妃都空缺的大局下熹贵妃成为品阶最高的`妃子统领后宫。
家庭成员
高祖父 萨穆哈图
曾祖父 额亦腾
祖父 吴禄
父亲 凌柱
儿子 弘历
史*载
《清史稿》
《清朝皇后》
人物评价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最享福的皇后
人物生*
出身名门
孝圣宪皇后生于1692年11月5日,满洲镶黄旗人,父亲是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的凌柱。她与康熙朝四大辅臣遏必隆是一个曾祖父。而曾祖父是大清王朝的满洲开国五大臣之一、后金第一将巴图鲁额亦都。
嫁入皇家
钮祜禄氏在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被指婚给当时26岁的胤禛,由于其父亲凌柱身份官位不高,而当时胤禛的封爵是贝勒,所以当时钮祜禄氏是格格身份,也没有因生下弘历提升地位,十余年间皆号格格。
母凭子贵
康熙年间,雍正患上了时疫,病情非常严重,几乎丧命,钮枯禄氏侍奉殷勤,煎汤熬药,无不周到。雍正康复后,对其尤有钟爱。后1711年(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皇四子弘历于雍和宫邸。
弘历十岁时,随父雍正初侍康熙帝,宴于圆明园牡丹台,康熙帝见皇孙弘历聪颖过人,十分喜爱,便接至皇宫去读书,亲自抚养,并称弘历"是福过于予";连声称钮祜禄氏是有福之人。为此,钮枯禄氏更得雍正的恩宠。
雍正登基为雍正帝,先封钮祜禄氏为熹妃,进而晋为熹贵妃。1723年(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密建皇储,将弘历名字书写好,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弘历二十五岁即帝位。
尊为太后
根据雍正帝遗命,母以子为贵,封熹贵妃为皇太后。乾隆帝视其为*,有言必遵,有一次太后偶然提及顺天府东有废寺当重修。乾隆帝立即遣员拨款修盖,并告诫宫监,今后有事应事先看出,不应让太后劳神指派。乾隆在位期间三次南巡,三次东巡,三次巡幸五台,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谒东陵,猎木兰,皆奉陪太后同行。*日与其左右不离,遇万寿节必率王大臣行礼庆贺,六十、七十、八十庆典,一次比一次隆重。特别是太后八十大寿,年已六十的皇帝还彩衣蹈舞,承欢膝下。使太后享尽了人间的“福、禄、寿”。善至于终身。
安详驾薨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八十六岁的太后驾薨,举国致哀,尊谥号定为“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因此后世称其为孝圣宪皇后),葬于泰东陵。
历史上的题西林古诗意思
题西林邸古诗的历史
历史上带酒的古诗
题西林壁的古诗意思意思
历史上的六圣古诗
宋朝历史上的古诗
历史上萧县的古诗
开封历史上的古诗
历史上有袁字的古诗吗
历史上失败的古诗
历史上出名的古诗
历史上落榜的古诗
历史上奇遇的古诗
历史上最穷的古诗
山东历史上的古诗
历史上写西安的古诗词
历史上的古诗发展史
历史上经典的古诗
历史上的古诗简介
历史上的古诗朗诵
历史上古诗的推敲
历史上写潍河的古诗
历史上的状元古诗
历史上最好恨的古诗
历史上的清明古诗
历史上的神童古诗
历史上最长的古诗
淮南历史上的古诗
溧阳历史上的古诗
历史上写潍坊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