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塞的古诗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西塞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西塞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西塞的古诗意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意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以下是小编带来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意思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词句注释】
⑴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⑵使:出使。
⑶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尔自治区库车县。
⑷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⑸浥:(yì) :湿润。
⑹客舍:旅店。
⑺青青柳色新:亦作“依依杨柳春”。“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在文中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
⑻更:再。
⑼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⑽故人:老朋友。
⑾尽:喝尽。一作“进”。
⑿君:元二。
(13)尽:喝(完)
【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西出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知心的老朋友了。
诗词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宋人陈居中所绘《苏李别意图》。苏武出使匈奴被羁,在北海牧羊;李陵出征匈奴被执而降,武帝诛其家,遂不得归汉。李陵闻苏武将返,特来相饯,泫然对泣,不胜哀戚。
关于王昌龄的名作《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历来有一个争议:诗里的“龙城飞将”指谁?两个词拆开来都懂,“龙城”是匈奴祭天之处,“飞将”是汉代的“飞将军”李广,问题是李广没有到过龙城,于是“龙城飞将”成了一桩公案。有人说“飞将”是卫青,有人说“龙城”是卢龙塞的简称,有人说王昌龄混淆了典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新的解读出自《文学评论》刊载的一篇长文,论证 “飞将”是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万里长征人未还”是说他一去匈奴而不还云云,由于结论过于奇特,引发了一波讨论。一位日本学者在网上指斥其谬,认为王昌龄就是用错典故而已,不必浪费时间文饰其过。
我觉得说“飞将”是李陵,固然是想象力过剩,说王昌龄用错了典,也未见其然,“齐固未得,楚亦失之”。的确,史书中“龙城”与“飞将”不相干,问题是“龙城”算是一个典故吗?与其说它是一个典故,不如说它是一种指代。用某个地名指代一片地区,在古诗中很常见,尤其是在宋代以前的诗歌,名篇如《长恨歌》,里面说到玄宗入蜀:“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实则玄宗没有到过峨眉山,这里的“峨眉”只是指代蜀地而已。这一点清初的王渔洋讲得非常到位:“世谓王右丞画雪中芭蕉,其诗亦然。如 ‘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下连用‘兰陵镇’、‘富春郭’、‘石头城’诸地名,皆寥远不相属。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旨矣。”显然,“龙城飞将”也和王维笔下将远不相干的地名连接在一起一样,只是诗人的“意会神到”,指代边关将领而已,如果纠结于他究竟是谁,恐怕未免“刻舟求剑”、“缘木求鱼”了。可惜的是,宋诗的主流是质实,尤其是江西派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末流不知变通,往往对唐以前的诗歌大加指责。
当然,我们也要分清楚,有一些诗确实是用错了典故。比如李白的《王昭君》:“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顾炎武说昭君与北方的匈奴和亲,不会走通往西域的玉关道。李白确实错了。那么,用典错误和“兴会神到”的区别在哪呢?区别就在于前者实写,后者虚写。李白诗的主题是王昭君,自然要遵照史实写;王昌龄的题目是《出塞》,并不是咏史,所谓“秦时明月汉时关”,连是秦是汉都没落实,一开头就点出了这首诗是有意虚写,我们自然不必替作者烦恼。前者好比历史小说,不能篡改历史;后者好比穿越小说,随便怎么写。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作者为什么要用汉代的地名“龙城”?答案很简单,好听啊,酷炫啊。这里又牵涉到一个问题,我国的官名地名人名,似乎越古越好听,可能是距离产生了美,可能是好听的名字都给古人取光了。明代诗人王世贞注意到了这一点:“千古而有子长也,亦不能成《史记》,何也?西京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不称书矣,一也。”“西京以还”就是西汉以后,他说西汉以后即便有司马迁(子长)也写不出《史记》,头号原因就是“名不雅驯”,名字不好听,写不进书里。他是这么说的,明代有一批复古派的文人是照他的话去做的,袁宗道讥笑他们:“嫌时制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几不识为何乡贯矣。”好比现在有人跟你自我介绍是兰陵人、汝南人,你得百度一下才知道原来是枣庄人、驻马店人。
往大里说,唐宋以来的诗人爱用旧名是主流。比如官爵,都喜欢用周秦汉的名目,什么“万户侯”啊,“二千石”啊,比比皆是。用本朝官名的也有,比如杜甫的 “迁转五州防御使,起居八座太夫人。”“防御使”是唐代官名;苏东坡的“欲问君王乞符竹,但忧无蟹有监州。”“监州”是宋代官名;但毕竟是少数——新官名“不雅驯”,适合入诗的实在不多。我们回到“龙城”这样的边塞域外名目,也是用旧名的居多,“楼兰”啊,“匈奴”啊,“月支”啊(包括汉唐相沿的地名,如‘云中’‘朔方’‘轮台’等等);不过当时也有诗人用唐代新出现的名目,比如陈陶的《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杜牧的《题木兰庙》:“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无定河”、“拂云堆”都是唐代才出现的边塞地名,用它们当然也是因为辞藻动人,音节悦耳,放在诗里朗朗上口。你看“无定河”三字,透出生死无常的凄美;“拂云堆”更是缥缈唯美,木兰庙在湖北,和内蒙古的拂云堆“寥远不相属”,也没有哪个传说说木兰从军到过拂云堆,杜牧用此地名,唯一的原因就是它够诗意。够诗意,是诗人选词最重要的标准。“龙城”也一样,霸气,雄壮,神秘,透着不屑多说一字的简约范儿。“龙城”在《史记》里写作“茏城”,文字学上两字相通,但在诗里不行,“但使茏城飞将在”,加个草字头,韵味全失,气势顿灭,就像名厨名菜,多加一勺盐,味道就败坏了。诗人只对艺术负责,看到学者“下笔不能自休”的争论,恐怕在地下也要笑醒,“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文字和音乐一样,本身就有美感,你甚至不需要知道意义和背景,光凭音节和字形就能体会。有个朋友开了家俱乐部,名字是“仙那都”,我问她为什么选这个,她说好听啊。她不是学文学和历史的,恐怕不会知道“仙那都”(Xanadu)是西方人对蒙古帝国“上都”的一种音译,更不会知道经过英国大诗人柯勒律治脍炙人口的名作《忽必烈汗》运用,它已成为东方想象的一个象征。但她照样能体会这个词的美感。这就是文字本身的力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凡的。为什么这样*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凡的悲剧,*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塞下曲·其一》
作者: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注解】:
1、鹫:大鹰;
2、翎:羽毛;
3、金仆姑:箭名。
4、燕尾:旗上的飘带;
5、蝥弧:旗名。
【韵译】: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
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
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评析】:
这组诗,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诗是歌咏边塞景物。第一首写将军动员
出发时的声势。
中国经典诗词赏析之《出塞》
出塞
唐代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这首七言绝句,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被誉为唐诗绝句压卷力作,成为千古名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明月”、“关口”是边塞诗中最常见的表达情感的景物。但王昌龄却最为奇绝,把思绪飞到了几百年前,把眼前的“月”和“关”说成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使明月照耀下的边疆关塞,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更加渲染出雄浑、孤寂、苍凉的气氛。
这还没有完,诗人的思绪还在激烈翻飞,“万里长征人未还”,他又想到了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将士。几百年来,还是那一轮明月,还是那座雄关,但无数离家万里的边关将士却战死沙场,再也没有回来。连年不断的战事受伤害最大的就是*民百姓,多少士兵马革裹尸,多少家庭支离破碎,诗人表达了无尽的同情和感叹!
但使:只要。龙城飞将:《汉青·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也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一带,为汉代右北*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不教:不让。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王昌龄所处时代,正处在盛唐时期,唐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获胜,全民族的自信心都很强,当时的边塞诗大多体现了慷慨激昂的民族自豪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意思是但愿我大唐也能有像卫青、李广这样的名将镇守,那敌人的战马怎敢越过阴山、侵扰边关。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良将的渴求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更重要的是诗人希望能够早日结束战争,人民得到和*、安居乐业,这也正是全诗的主旨思想所在。
纵观全诗,诗人从雄浑大气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写起,想到了“万里长征人未还”,如果接着把征人未还的思想写一番,就不免落入俗套,但诗人笔锋一转,从另外一个角度,开辟出一层新意,“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把诗的主题深化了,使全诗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回味无穷。
七步诗的古诗意思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步诗的古诗意思,欢迎大家分享。
一、原文
七步诗
两汉: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三、注释
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
⑻泣:小声哭
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四、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真实度七步诗的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其中郭沫若说的比较有理。他认为曹植的《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
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膺受了千载的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但是他的说法也有人质疑,有人说,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认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寒食》
[唐]韩翃(hóng)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幕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翃(hóng),生卒年不详,字君*,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オ子”。韩翝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有《韩*诗集》。
步虚古诗意思是什么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步虚古诗意思是什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步虚
唐代:司空图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
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诗人资料:
司空图的诗,大多抒发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内容非常淡泊。他还写诗表白:“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着不*。”在文学史上,他主要以诗论著称。他的《二十四诗品》是唐诗艺术高度发展在理论上的一种反映,是当时诗歌纯艺术论的一部集大成著作。《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分为雄浑、含蓄、清奇、自然、冼练等二十四种风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韵语来比喻说明。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司空图论诗发展殷璠、皎然之说,注重含蓄蕴藉的韵味与清远醇美的意境,提倡“咸酸之外”的“味外之旨”和“*而不浮,远而不尽”的“韵外之致”(《与李生论诗书》);讲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他推崇王维、韦应物“趣味澄夐”的诗风,而批评元稹、白居易为“力勍而气孱”(《与王驾评诗书》)。他也赞美过李白、杜甫之作与韩愈歌诗的气势奔腾,“物状奇变”(《题柳柳州集后序》),但并不专主一格。《与李生论诗书》中曾自引其得意诗句,有得于早春、山中、江南、塞下、丧乱、道宫、夏景、佛寺、郊园、乐府、寂寞、惬适等,大都属于抒写闲情逸趣而偏于静美的。他的部分作品如《秋思》、《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狂题》、《偶书》、《河湟有感》等,也流露了他别有伤心怀抱。
《二十四诗品》是他的论诗专著,简称《诗品》。其中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类,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韵语来加以描述,也涉及作者的思想修养和写作手法。与钟嵘《诗品》以品评作家作品源流等第为内容是不同的。
美学思想
司空图的美学思想包含多个层面。在其美学代表著作《二十四诗品》中,不仅有各类风格论的阐释,而且蕴藏着创作方法的探索,还有诗人自身修养的指迷。这些对当代美学亦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二十四种意境来阐述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无疑是精细而微约的,但是深加思索,这二十四种风格之中也内蕴着司空图一致的美学思想,如以老庄思想为底蕴的对自然、冲淡美学情趣的追求;司空图“味外之旨”、“象外之象”等美学理论在《二十四诗品》中也有共同而鲜明的体现。“自然”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最高的理想审美境界,它的哲学和美学基础是在老庄所提倡的任乎自然,反对人为。刘勰在《文心雕龙》篇中说:“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因而此品首二句谓:“俯拾即是,不取之邻。”其意就是真正美的诗境是任其自然而得,不必着意去搜寻,所以下二句接着说:“俱道适往,着手成春。”“俱道”,《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道,即指自然,若能与自然而俱化,则着手而成春,无须竭力去追求。中四句进一步发挥此意,如花之开,如岁之新,皆为自然而然之现象,非依人力而产生。“真与不夺”之“真”,即指自然之真,与,同予,此二句谓自然赋予者不会丧失,欲凭人力而强得者反而会失去。后四句言“幽人”居于空山,不以人欲而违天机,雨后闲步,偶见苹草,随意采拾,亦非有意。“薄言情悟”二句中之“薄言”,为语助词,如《诗经》云“采采芣苡,薄言采之。”“情”,情性,本性,即指自然天性。“悠悠天钧”,乃指天道之自在运行,流转不息。《庄子》云:“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天钧,别本作天均,成玄英疏云:“天均者,自然均*之理也。”意谓听任万物之自然*衡运行。这二句是说以自然之本性去领悟万物之自在变化。李白《峨眉山月歌》云:“峨眉山月半轮秋,隐入*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舟行于月夜江中,与山水浑然一体,如自然造化之涌现,而无一丝人工斧凿之痕迹。
司空图艺术风格上体现了由阳刚、阴柔两种基本风格美所发展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风格美。《四库总目提要》说它“所列诸体毕备,不主一格”,许印芳在跋中也说“其教人为诗,门户甚宽,不拘一格”。然而《诗品》在艺术风格理论上最大的`贡献,还是在从一般地论述文学的语言风格转向研究文学的意境风格。唐代开始诗文分论,诗论中的风格论逐渐转向诗歌的意境风格,这在皎然的十九字风格论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而《诗品》则是纯粹的诗歌意境风格论。这就和刘勰有了很大的不同。
诗论影响
《二十四诗品》影响深远。宋代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说:“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表示了向慕之忱。严羽《沧浪诗话》提倡兴趣、妙悟,与司空图主张韵味也是一脉相承的。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之说,更奉司空图、严羽的论说为准则。他在《香祖笔记》中说:表圣论诗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八字,又云“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二语,形容诗境亦绝妙,正与戴容州“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八字同旨。《鬲津草堂诗集序》说:昔司空表圣作《诗品》凡二十四。有谓冲淡者曰遇之匪深,即之愈稀;有谓自然者曰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有谓清奇者曰神出古异,淡不可。是三者,品之最上。论者或对其所取不满,如《四库全书总目》说,诗品:所列诸体毕备,不主一格。王士祯但取其“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二语,又取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二语,以为诗家之极则,其实非图意也。王士祯对二十四诗品的撷取确有其片面性,但所取却不能不说是司空图诗论精神的重点所在。《诗品》在开创文艺批评形式方面有广泛影响。模仿之作,清代有袁枚《续诗品》、顾翰《补诗品》,还有马荣祖的《文颂》、许奉恩的《文品》、魏谦升的《二十四赋品》、郭麐的《词品》等。
西塞的古诗意思
西县的古诗意思
西溪的古诗意思
拟出塞的古诗意思
出塞的古诗意思20字
宛西山的古诗意思
题西林壁的古诗意思意思
江西月的古诗意思
出塞的整首古诗意思
出塞王维的古诗意思
塞上闻笛的1古诗意思
王维的出塞古诗意思
塞鸿浔阳即景的古诗意思
西风洞的古诗意思
奇西林壁的古诗意思
春暮西园的古诗意思
西江晚泊的古诗意思
塞下曲的古诗意思最少的
塞下曲其二的古诗意思
出塞的王昌龄古诗意思
塞下曲的古诗意思视频
滁州西涧古诗的诗意思
西湖四季的古诗意思
滁州州西涧的古诗意思
苏轼的江西古诗意思
西北有高楼的古诗意思
题山西村的古诗意思
除滁州西涧的古诗意思
塞下曲王昌龄的古诗意思
迢迢牵牛西的古诗意思
高考中和抗疫有关联的古诗
告诉自己珍惜时间的古诗
你已不是曾经的你古诗
成套写四季的古诗书
牡丹的美与情古诗解析
王湾的古诗次北固山下
形容凉风的古诗
给带月的古诗配画
古诗中带有花的
描写最深情的古诗
老夫陆游的古诗
描写秋怨的古诗词
带孩子的古诗
九年人教板上的古诗
打动女朋友的古诗
三下学过夏的古诗
关于古诗词词汇的书
形容不违背现实的古诗
用一首古诗描写的美好生活
万里赴戎机的古诗
描写六月雨的古诗
描写重阳节月相的古诗
李煜的虞人美古诗
正版的古诗
劳动的故古诗
可以用来赞美武汉抗疫的古诗
一千以内的古诗
新年倒计时的古诗两首
古诗中的院落名称
主题是自由的古诗
古诗沿江公园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