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虞美人的文化常识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虞美人的文化常识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虞美人的文化常识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虞美人的文化常识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代文化常识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化常识,欢迎大家分享。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之帝。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驾等。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二、古代职官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只有左宗棠、张之洞、*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古代有趣的文化常识
古代其实有很多有趣的文化常识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有趣的文化常识,欢迎大家阅读。
直接称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以示自谦,并表示对对方敬重。如《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醉翁亭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用于叙述或作传。如《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3)称所厌恶、轻视的人。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人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韩愈作有《柳子厚墓志铭》,子厚为柳宗元的字。
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与字、号的根本区别是:名由父亲或尊长取,字、号大多自己取。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等等。
称谥号
古代帝、后及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事迹评定一个称号,这个称号就叫谥号。起于周代,秦代废,汉代复行,历代相沿至清。
如齐宣王的“宣”、汉武帝的“武”,诸葛亮的“忠武”、欧阳修的“文忠”等。此外又有私谥,为民间所加,始于汉代。如陶渊明谥“靖节”。
称庙号、年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如某祖、某宗。始于商代,如太甲称为“太宗”。
西汉之初承袭此制,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古训,新即位的皇帝为刚去世的皇帝议立庙号(汉高祖并非庙号。刘邦庙号太祖,谥高皇帝,俗称汉高帝、汉高祖)。此后历代沿袭此制至清代灭亡。
年号是古代帝王为表示自己统治纪年而定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此后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每因祥瑞或重大事故而立号改元,有一帝改年号至十数次,一年之中数次改年号者。
自明太祖朱元璋始,直至清末,除明英宗外,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因土木之变,前后做了两次皇帝,有两个年号)。
历代君王称谓:夏、商称名,如禹、启、汤;自周至隋,多称谥号,如周厉王、周幽王、秦穆公、燕昭王、汉武帝、隋文帝等;自唐至元,多称庙号,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等;自明至清,多称年号,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万里称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称姚惜抱、惜抱先生,蒲松龄称聊斋先生,梁启超称饮冰室主人等。
称籍贯
如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亦为临川人,被称为汤临川;
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指翁同龢(江苏常熟人)。
称郡望
如韩愈为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昌黎先生。
称官名
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
称爵名
如诸葛亮曾封武乡侯,所以后人称其为武侯;谢灵运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魏徵曾封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
郭子仪在*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遂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
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
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等。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或比自己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来称自己的晚辈或年龄小于自己的亲属,如舍侄、舍弟等。
(6)其他自谦词有:古人坐*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木兰诗的文化常识
关于木兰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木兰诗的文化常识,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木兰诗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
原诗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知识点归纳
一、分析:
1、《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诗歌描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生动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 爱国、渴望和*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
2、详略得当的写法
3、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互文,夸张,比喻,排比
二、译文: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
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的。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传统文化常识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简单地说,*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为主干。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筑*传统文化的整体。这三家传统文化之思想,在*合称为“三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传统文化常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①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
“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1、儒家:
1)孔子:
思想内容: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2)孟子:
思想内容: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
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
思想内容: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评价: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
老子:思想内容: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
①*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法家:
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法儒结合,此后成为*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
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是*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运动,为*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历史文化常识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历史文化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姓氏起源】
对于考究其来历,姓和氏不是一回事,在上古的时候,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0多种类别。
①以国名为氏。如齐、鲁、晋、郑、卫、陈、蔡、曹、许等。
②以封地(采邑)为氏。如周武王封岔生于苏,岔生后代便姓苏;晋国大夫毕万于魏,其后世子孙以魏为氏。展禽(鲁孝公儿子公子展的后裔)被封柳下,其后便得柳姓。
③以官名为氏。晋国的荀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后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④以职业(技艺)为氏。如巫、卜、祝、史、匠、陶、屠等。
⑤以出生地、居住地为氏。这类姓氏中,一般都带邱、郭、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的居住地点。
⑥以同周王或诸侯血缘关系远*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称公子喜,其孙舍之称公孙舍之。
⑦以祖辈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祖父之字为其氏。如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周*王有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为姓。
⑧直接承袭姓为氏;
⑨天子赐氏;
⑩以次第为氏;
二、【年号·谥号·庙号】
年号:年号是*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成祖年号“永乐”;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 “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 “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年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后世帝王谥。
古代晚唐诗坛文化常识
1、杜牧的咏史诗往往带有史论色彩,如《泊秦淮》不仅咏史,而且寄寓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2、杜牧在七绝的写景上有独特成就,如《山行》、《江南春》等,都不以奇峭或词采取胜,却自有一种风流俊爽之气。
3、李商隐诗歌的内容有:(1)政治诗,这类诗多半以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出现,如《隋宫》;(2)爱情诗,他的《无题》诗多属这一类。另外,《夜雨寄北》表现了飘泊他乡怀念妻子的思想感情。当属爱情诗类;(3)寄寓身世之感的抒情诗,代表作是其晚年所写的把咏物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曲折而细腻地表现自己不幸遭遇和理想破灭的《锦瑟》。
4、李商隐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活用典故,但有些诗显得晦涩难懂。
5、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又因李商隐、温庭筠皆排行十六,文学史上又戏称为“三十六体”。
名词解释:晚唐讽刺小品:晚唐讽刺小品是继承柳宗元寓言小品的传统,在晚唐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类作品见于罗隐的《谗书》、皮日休的《皮子文薮》、陆电蒙的《笠泽丛书》等。他们的具有讽刺性的短小精悍之作,在批判现实方面表现得特别尖锐,其气势和锋芒引人注目。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李商隐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首先,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通过想象和象征构成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其次,善于对情景做细致入微的刻画,于纤细中见深厚,精巧中见浑成。第三,他善于活用典故,这些典故丰富了诗的形象,也深化了诗的主题。但因善用生僻典故,以致有些诗晦涩难懂。
“李杜”和“小李杜”:李杜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并称。二人互相倾慕,友谊深厚,创作了“千汇万状”的诗篇,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李白上承屈原,将浪漫文学推向高峰,杜甫反映现实,以“沉郁顿挫”为本色,达到写实文学传统的最高成就。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也并称“李杜”,为区别于李白、杜甫,或称 “小李杜”。
红酒文化和社交礼仪小常识
红酒是宴*上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关于它的文化和礼仪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给大家整理了红酒文化和社交礼仪小常识,欢迎阅读!
红酒文化
1、味觉
我们的味觉能够感受到酸、甜、苦、辣、咸等五种基本感觉。而这几种感觉又会相互影响:咸会加强苦的感觉;酸能短时间地掩盖苦味,又加强了甜味;甜味能降低对咸、苦、酸的感觉;苦味能降低酸度。如烤咸肉搭配单宁酸丰富的波尔多红葡萄酒会感觉苦不堪言。
2、色泽
红葡萄酒配红肉类食物,白葡萄酒配海鲜及白肉类食物。这是传统的搭配原则。红葡萄酒中的单宁有利于消化,并能解油腻。尽管一些鱼类(如富含油脂的大马哈鱼或金枪鱼)能够与清淡的红葡萄酒搭配良好,但消费者如果尝试用波尔多红葡萄酒与多数新鲜的鱼类、蚌类、生蚝、鱿鱼等搭配时,高含量的单宁会严重破坏海鲜的口味。高含量的单宁会使鲜嫩的鱼肉变得粗糙,使蚌类、生蚝、鱿鱼等变得很腥。葡萄酒在口里甚至会感觉到令人讨厌的金属味。一些白葡萄酒的口味也会被牛肉或羊肉所掩盖,但它们与海鲜或鸡肉(白肉类)搭配时往往能够提升菜品的鲜味。
3、口味
吃清淡的菜,用清淡的葡萄酒来配。口味浓重的菜,可以用同样丰厚和浓郁的葡萄酒来配。比如清蒸鱼可与两海之间产区的清淡干白葡萄酒搭配,但口味相对较浓厚的豉汁蒸石斑鱼则可以与格拉夫产区经过橡木桶陈酿的口感较丰富的干白葡萄酒搭配。至于红烧或干烧鱼则在可搭配较清淡的波尔多红葡萄酒。
葡萄酒也是一种社交礼仪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以往作为西方传统饮品的葡萄酒,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的餐桌上。我们该如何欣赏和享用它,如何不在餐桌上出洋相,成了社会人的必修课程,因为饮酒如今已经被公认为社交礼仪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红酒礼仪
红酒是一种很娇贵的东西,这并不是说它的保质困难,只是说喝红酒的方法不对,就无法品到它的精妙之处。
拿酒
红酒的味道很受温度影响,因此要尽量减少手部与酒瓶的接触。
倒酒
红酒放置久了总会有一些沉淀在瓶底,这些沉淀会影响酒的口感,因此倒酒时要均匀用力,让酒柔和地倒出,不要摇起瓶底的沉淀。
摇酒
摇酒可以把红酒未完全“醒”来的酒味充分散发,让酒更醇厚,同时也可以把红酒的香味最大限度地挥洒出来,香气四溢。
醒酒
这是喝红酒一大重要步骤,就是在宽敞的容器中,把红酒静置一段时间,让红酒与空气充分接触,把刚开启的'红酒中酸、涩、薄等缺点去掉。一般来说,静置半小时便是最佳饮用时间,而年份越久远的红酒则需要越长的时间。
喝酒
*的白酒烈,烧喉,因此要一口干。而红酒不同,充分醒酒后的红酒味道醇厚,变化多端,啜一口以后在口腔里充分回旋,让舌头的各方面不停触摸红酒,会发现它。
如何拿杯子
大家知道啤酒杯和纸杯是不能用来装葡萄酒的,要不然这会跟用纸杯饮上好的咖啡一样无趣了。葡萄酒要用高脚杯来配。当然装*烈性白酒的小杯就太小了,还不够喝一口的呢!拿杯子的时候,如果采用拿白兰地的手势,那就有冒充行家的嫌疑了。手的温度不同于酒温,手温会影响到葡萄酒的风味,只有拿酒杯柄和杯托才不致影响酒的温度。这才是正确的持杯手势。
高考语文必备8类文化常识
高考6月7日开考,为帮助大家在高考语文中取得高分,小编为大家带来最新的高考语文必备八大文化常识,希望对大家高考语文考试有帮助!
高考语文8类文化常识
一、称谓系列
1.人物姓名称谓
(1)直称姓名
①用于自称: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④尊者对卑者称名:
求,尔何如?(《论语》)
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
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②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
(4)称籍贯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
(5)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6)特殊称谓
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③姓+之+人名: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
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
(1)谦称
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
②臣子自称:项伯**,臣活之。(《鸿门宴》)
③一般人自称: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④女子自称: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
(2)敬称
①称君王:以昭陛下*明之理。(《出师表》)
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
③称师长:夫子哂之。(《论语》)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大全
无论在学*或是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试题,借助试题可以为主办方提供考生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状况的信息。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1.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 ,分别是以_官职_、_谥号_、_号_ 来称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_令尊_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_家慈_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_冠礼_",女子年15行"_笄礼_ ",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_字_"。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是一幅写给_141_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_伯仲叔季_ "表示排行。"_伯_"表示最大," _季_ "表示最小。
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_堂房亲属_关系,"先"表示_已去世_。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_王公年次记年法_、_帝王年号记年法_、_干支记年法_。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_年号干支合用记年法_。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_朔_",十五叫"_望_",月末一天叫" 晦_"。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_五_时到_七_时。
10.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_立春_、_雨水_、_惊蜇_ 、_春风_ 。
11.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_庚辰_年,是属 龙_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_五_更。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_子_时,也就是现在的_前天晚上11点_时到 第二天凌晨1点_时。
13.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_金_ 、_木_、_水_、_火_ 、_土_五种物质。
14.*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 "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_吏_部、 户_部、 礼_部、 兵_部、 刑 _部、 工 _部,各部的长官均为_尚书_。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 升降的是_吏部_。
15.古代授官叫_拜_ 、_ 除_,降官贬官叫_谪_、_左迁_。
16.汉代郡的长官称_太守_,隋唐州的长官称_刺史_,宋代州的长官称_刺史_,明代府的长官称_知府_ 。
17.古代*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_冀_州,"_冀_"是今河北省的简称。
18.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写出"五岳"的名称: 泰山_、_华山_、_衡山_、_恒山_、_嵩山_。
19."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_南京_。
20.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_北 _,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_北 _,陕西省的华阴位于_华山_之北。
21.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_儒教_、_佛教_、_道教 。
22.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_*_、_女娲_、_精卫 。
23.我国古代礼仪,宴*的四面座位,以_坐西朝东 为最尊,其次是_坐北朝南_,再次是_坐南朝北,最下位是_坐东朝西_。
24.我国古代造字有"六书"之说,"六书"是指_象形_、_指事_、_会意_、_形声_、_转注_、_假借_。
25.古代有"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的说法,句中的"四库"指的是_经_、_史_、_子_、_集_。
26.古代的节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动,如元宵节_观灯 ,清明节_踏青扫墓_,重阳节_登高赏菊_。
27.旧时文人的四大雅趣是_琴_、_棋_、_书_、_画_。
28."岁寒三友"指的是_松_、_竹_、_梅_ 。
29.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宫_、_商_、_角_、_徵_、_羽 。
30."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_父母_,"悌"指善事_兄长_。
31.我国古代的十大古曲是: 高山流水_、_广陵散_、_*沙落雁_、_梅花三弄_、_十面埋伏_、_夕阳箫鼓_、_渔樵问答_、_胡茄十八拍_、_汉宫秋月_、_阳春白雪。
*古代文化常识
地理山川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 (大都--北京 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 京口--镇江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
石头诚--南京 临安、钱塘--杭州 姑苏、吴郡--苏州 淮上、江都、维扬--扬州 会稽--绍兴 长安--
西安 奉天--沈阳 直沽--天津)
6.五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地 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
古代文化常识,为高考新课标卷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之一,该题涉及面非常广,且无明确的出题范围,是考生备考中的一大难题。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一份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供参考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窦娥冤》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
(5)杂,杂角。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
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3.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拿来主义》
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
(2)指第一;首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
(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7.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8.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苏武传》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
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侦察兵。
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四夷:为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13.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14.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张衡传》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古诗虞美人的文化常识
关于古诗的文化常识
古诗文中的文化常识
关于古诗文的文化常识
有关古诗文的文化常识
射覆一词古诗的文化常识
小升初古诗的文化常识知识
古诗文中穿插有效的文化常识
带古诗的化学常识题
文学常识的古诗
文房常识的古诗
文学常识的古诗有
关于常识的古诗文
文学常识有关古诗的
与古诗有关的文学常识
关于古诗的语文常识
常见的文学常识古诗文
古诗诗句的文学常识
有关古诗的文学常识
赞美文化的诗句
古诗中的文学常识题
杜甫古诗的文学常识
常识的古诗文默写
古诗词的文字常识
关于古诗的文学常识是啥
关于竹的古诗文常识
赞美文化的句子
关于古诗19首的文学常识
赞美文化的古诗词
怀古诗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