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早春的古诗加注释加诗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早春的古诗加注释加诗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早春的古诗加注释加诗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早春的古诗加注释加诗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原文: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③啼鸟:鸟的啼叫声。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文: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赏析: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1、你知道下面的字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吗?请在正确的读音上打“√”。
胜(shèng)芳(fāng)景(jǐng)闲(xián)
2、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朱熹。
3、请你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滨:水边,河边。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常、轻易。
东风:春风。
4、请用自己话说一说这首诗。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5、回答问题。
(1)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2)诗中具体写“一时新”的“无边光景”的两句诗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围绕“无边光景一时新”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
初春时节,湖那边的远山已从沉睡中醒来,树木稀稀疏疏散落在山坡上,断流的河床在明媚的阳光下睁开了眼睛,又像—幅徐徐展开的长卷,把春的信息铺展开来。岸边的柳条柔柔地垂下来,梦幻般盈盈地舞蹈着。田里的春苗犹如嬉戏的孩子,欢乐地在春风里舞动着。湿润的微风吹来,那混合着花草泥土清香的气息,直钻人心,让人感到陶醉。
木兰诗课文加注释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课文加注释,欢迎阅读。
【课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1.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2.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3.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 惟:只。
5.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6.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8.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0.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 辞:离开,辞行。
14.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5. 旦:早晨。
16. 但闻:只听见
17.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9.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20.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21.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22.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23.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24.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25.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26.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27.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8. 不用:不愿意做。
29.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0.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31. 郭:外城。
32. 扶:扶持。 将:助词,不译。
33. 姊(zǐ):姐姐。
南宋杨万里的《小池》是一首入选小学课本的诗,妇孺皆知。下面分别用普通话读音和客家话读音注释一下它的韵 ,比较一下,是不是客家话与宋朝读音更为接*?
普通话读音:
小池
南宋 ·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liú,
树阴照水爱晴柔róu。
小荷才露尖尖角jiǎo,
早有蜻蜓立上头tóu。
客家话读音:
小池
南宋 ·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liū ,
树阴照水爱晴柔yiū 。
小荷才露尖尖角gɔ,
早有蜻蜓立上头tiū 。
注:客家话中“角”读英语音标的“gɔ”第三声,ɔ第三声即o的“阳入”音。
春日
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1、春日:春天。
2、 胜日:指春光明媚的好日子。
3、 寻芳:春游赏花。
4、 泗水:水的名字,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
5、 滨:水边;河边。
6、 光景:风光景物
7、 等闲:*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 东风:春风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万紫千红总是春”赏析: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扩展阅读
少有大志
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这个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陆游的爱国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话出自于他的作品《示儿》。这里的“王师”:帝王军队,此指宋朝的军队。中原:指当时被金兵占领的淮河以北大散关一带的土地。乃翁:你的父亲,此指作者本人。
这句诗是陆游临终前所写。既
是诗人*万首诗的最后一首,也是他写给儿孙的遗嘱。大意是:朝廷军队北上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在家祭时,不要忘记把胜利的消息告诉我。
陆游一生从未到过中原,矢志不忘收复失地,渴望国家统一。诗句深沉真挚,撼人肺腑,深为*敬仰。
陆游的作品《示儿》原诗是这样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目,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在弥留之际,还留下了他千古不朽的诗篇——《示儿》。一个人走过八十多年的岁月,想要跟自己儿孙交代的事得有多少?在奄奄一息的时候,要用尽全身心的力气托付的,一定是最重要的事。这个时候,他以短短一首七绝,说出了他*生的心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他今天要走了,本来就知道,人一死所有的事情都已无所谓了,名、利、情都放下了,唯有一点放不下:“但悲不见九州同。”江山依旧破碎,以他的气力实在等不到家国的统一了。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千年之后,我们读这一句,仍会蓦然心酸。他只有深深地嘱咐孩子们,一定不要忘了啊,大宋王师北定中原的那一天,一定要到坟头去祭奠我,告诉我这个消息。表达了陆游至死没有忘记祖国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
作品“示儿”就是告诉儿子。元:本来。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这里的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的是中国。
《示儿》四句诗的意思就是:我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王者之师*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示儿》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也是陆游的绝笔诗。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的情操,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
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以及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示儿》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直到今天,陆游的《示儿》一直有着现实教育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我们要学*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崇高而伟大的精神,更要学*他的这种爱国情怀。
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年级课文、古文《悯农》,是2019年小学一年级课文、古文。要求小孩子(6岁或者7岁)背诵。
意图是想小孩子通过学*苯课文,学*识字,了解农民的辛苦。潜移默化获得勤俭节约的美德。
想法很好。
但是,也许好的愿望和现实有一定差距。
一、关于题目《悯农》?
悯农是可怜农民的意思。是距离今天大约1000多年前的唐朝封建士大夫官员李坤(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无锡(今属江苏)人。元和元年(806)进士。 穆宗时为左拾遗,徙江西观察使。武宗时拜相,出为淮南节度使。)站在高高在上的的地位,对于地位低下的农民的怜悯。
今日世界,人与人的*等的。小孩子(不管是城市小孩、还是农村小孩)对于农民的态度不应该是怜悯,而是应当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党和*对于农民应当是支持、帮助、扶持。而不是怜悯。我们的农民不让任何人怜悯。他们是国家的主人。
二、“锄禾日当午”
锄头是什么?锄头是什么样子的?在全中国,还有什么地方用锄头?现在的小学教师有几个用过锄头?
三、“汗滴禾下土”。
小学教师锄过地吗?他们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没有这样体会,怎么讲?
四、在现在中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及其罕见。已经严重的脱离的当代中国的现实。更不要说这种情形根本不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五、没有体会,只能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老师不能深刻理解、学生更不能深切体会。
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已经有四十多年没有饿过肚子了。现在没有吃的,或者生活不好,是没有工作,失业。
七、那这个课文教育孩子。真实严重脱离现实、脱离实际。是不是呢?
特指汉代无名氏所写十九首五言诗,其开创性的艺术成就使之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初收载于《文选》,其因不知作者姓名,也不知具体创作时间,萧统泛题为“古诗”。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称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可见一斑”。
一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二是通过生活细节描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含有叙述成分的情节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三是比兴手法的大量使用,其称映烘托,语短情长,含蓄蕴藉,几乎涵盖了所有十九篇诗章,典型的如《涉江采芙蓉》《冉冉薇竹生》等。
四是语言不饰雕琢,浅*自然而又精练丰富、情味隽永。待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看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下开建安诗歌、乃至唐诗、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理了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 文人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及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主要包括离情别绪,表现为游子的思乡和怀人,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则表现为文人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
《古诗十九首》在以下四个方面奠定了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一、它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为建安诗风的出现作了准备。
二,它是汉代诗歌由汉族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并出现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它将五言抒情古诗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
四、它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崭新的诗歌形式及圆熟的艺术技巧,为五言诗的发展莫定了牢固的基石,在中国汉族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迢迢牵牛星》等。
寒 食
韩 翃
chūnchéngwúchùbùfēihuā
春城无处不飞花,
hánshídōngfēngyùliǔxié
寒食东风御柳斜。
rìmòhàngōngchuánlàzhú
日暮汉宫传蜡烛,
qīngyānsànrùwǔhóujiā
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背景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注词释义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赐给。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幸之臣。
古诗今译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名句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
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讽刺诗。在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里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贵戚。这件小事说明皇帝对贵戚*臣的特别恩宠,但诗人写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奇丽景致开头,用东风拂柳的描写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很喜欢。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早春的古诗加注释加诗意
古诗加注释加诗意的古诗
雨的古诗加注释
春夏的古诗加注释
关与春天的古诗加注释
写花的古诗加注释
注释加诗意的古诗
古诗加注释不是小学的
弹琴的这首古诗加意思加注释
关于月亮的古诗加注释
附加注释的古诗文
清明节的古诗加注释
关于想家的古诗加注释
少一点的古诗加注释
孟浩然的古诗加注释
思乡怀亲的古诗加注释
关于京剧的古诗加注释
有关柳的古诗文加注释
关于冬天的古诗加注释
描写山色的古诗加注释
描写月亮的古诗加注释
古诗加注释最少的三首诗
关于梅花的古诗100首加注释
有关冬的古诗加注释和小结
关于月亮的古诗鉴赏加注释
关于边塞的诗句古诗四句加注释
古诗中比喻雪的诗句加注释
古诗的注释诗意
古诗江南春的诗意及注释
蜂的古诗诗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