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陵渡古诗的诗意

关于题金陵渡古诗的诗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题金陵渡古诗的诗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题金陵渡古诗的诗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题金陵渡古诗的诗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25) 语录(42) 说说(511) 名言(1) 诗词(2k+) 祝福(59) 心语(2)

  • 题金陵渡诗词

  • 文学
  • 题金陵渡诗词

      《题金陵渡》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一首客愁杰作,入选《唐诗三百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题金陵渡诗词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

      《题金陵渡》

      作者: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注解】:

      1、金陵:南京。

      2、津渡:渡口。

      3、瓜州:今江苏邗江县南边。

      【韵译】:

      在镇江附*金陵渡口的小山楼,

      我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忧愁。

      月光西斜的时候江潮刚刚退落,

      隔岸几点星火闪烁可能是瓜州?

      【评析】:

      诗写偶见的江上清丽夜色。首句点题,次句抒发感慨;三、四句写因怀愁而难眠,推窗远望,斜月朦胧,江潮初落,隔江瓜州,星火闪烁。全诗画面清丽宜人,但却难免有孤寂之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作者至京求官不遂后所作,寄寓怀才不遇落拓失意之情。有人以为是写乡愁情思的。寄愁是真,但什么愁?愁什么?也确实难断。我们暂且欣赏这清美宁静的夜景吧。

      《题金陵渡》

      唐代: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译文】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注释】

      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

      津:渡口。小山楼:渡口附*小楼,作者住宿之处。

      宿:过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当。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鉴赏】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题金陵渡

      张枯

      全隆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赏析】

      凡是游过金陵,又从瓜州渡口渡过长江,目睹大江浩荡,云水苍茫之色的人,对这首《题金陵渡》的诗就会有深刻的感受。

      金陵渡就是南京的京口,唐代称京口为金胶,瓜州在江苏江都县南四十里,今辟为瓜州镇,地当运河之冲,与镇江隔江对峙。这里从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渡口。

      张估到了瓜州,在渡口小山上的小楼寄宿一宵,准备渡江而南。当他登楼眺望大江的时候,一缕闲愁袭上心头,令他顿生怀古与漂泊之感。楼外是“大江茫茫去不还”,夜幕降落了,长江的潮汐也反映了黄昏迷濛的景色,而夜空中有一弯料月,洒下了薄薄的银光,这时候,瓜州渡口的特色显现出来了,渡口泊船的两三渔火,闪烁地点级在江边,与江月遥遥相映。着了这样的情景,联想到金粉六朝的历史,诗人的感情不禁激荡起来:“这两三星火,标志着千古难磨的古渡风光。而世事的变动不居,在历史长河中,与潮起潮落的长江比较起来,显得多么短暂啊!”

      “两三星火是瓜州”这种写景之笔,绝不是单纯写景,而是与愁连系起来,这种愁也许具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旅愁,也许具有“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世事感慨,因此这句诗从唐代以来就脍炙人口,所谓“星火瓜州”,由此而来,大可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媲美对瓜州古渡的吟咏,唐宋诗家之作不少,如晚唐的韩握:“风雨萧萧,石头城下木兰挠。烟月迢迢,金睦渡口去来潮·一。”如北宋的王安石:“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几乎都可从“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找到联想的痕迹。

      诗友梁耀明、何竹*去年春天曾游金陵,也到了瓜州,他们在沉醉的春风中渡江,诗情澎湃,分别写了过瓜州的诗作。梁耀明写道:“扬州二月未春酣,稚绿教人眼更贪。十里瓜州啼鸟里,分花扶醉过江南。”何竹*写道:“历历寒烟古渡头一村田桥水认瓜州。江南江北梅初放,威得诗囊一路收。”从分花扶醉,一路吟诗,可以想见旅游的情趣。瓜州是富于古趣与诗意的。

      作者简介

      张祜(约785—849),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江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卒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年间。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生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在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有《张处士诗集》,《全唐诗》收其诗二卷。

    [阅读全文]...

2022-02-12 22:18:26
  • 题金陵渡翻译及赏析(题金陵渡古诗的翻译)

  • 《题金陵渡》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一首客愁杰作,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前两句交代诗人夜宿的地点,点出诗人的心情;后两句实写长江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借此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羁旅情怀。全诗紧扣江(落潮、夜江)、月(落月、斜月)、灯火(渔火、星火)等景,以一“愁”字贯穿全篇,诗旨甚明,神韵悠远,在艺术结构方面更是独具匠心。

    题金陵渡

    唐代: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州。

    译文: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注释:

    (1)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⑵津:渡口。小山楼:渡口附*小楼,作者住宿之处。⑶宿:过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当。⑷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⑸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张祜(约785—849),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江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卒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年间。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生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在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有《张处士诗集》,《全唐诗》收其诗二卷。

    [阅读全文]...

2022-07-25 19:18:07
  • 题金陵渡古诗文翻译(唐代张祜的题金陵渡赏析和解释)

  • 古诗文,解释
  • 唐·张祜《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注释】

    ①金陵:南京。

    ②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

    ③津:渡口。

    ④小山楼:渡口附*小楼,作者住宿之处。

    ⑤一宿:一夜。

    ⑥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

    ⑦可:当。

    ⑧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

    ⑨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⑩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与镇江市隔江相对。

    【翻译】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作品简介】

    《题金陵渡》由张祜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诗写偶见的江上清丽夜色。首句点题,次句抒发感慨;三、四句写因怀愁而难眠,推窗远望, 斜月朦胧,江潮初落,隔江瓜州,星火闪烁。全诗画面清丽宜人,但却难免有孤寂之感。有人 认为这首诗是作者至京求官不遂后所作,寄寓怀才不遇落拓失意之情。有人以为是写乡愁情思 的。寄愁是真,但什么愁?愁什么?也确实难断。

    【创作背景】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 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 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作者简介】

    张祜 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著名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 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 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阅读全文]...

2022-06-12 17:19:11
  • 韦庄金陵图古诗赏析

  • 韦庄金陵图古诗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韦庄金陵图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韦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作者】: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西安)人乾进士,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蜀,为王建掌*。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词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有《浣花集》。

      韦庄传

      (录自《十国春秋》)

      韦庄字端己,杜陵人。唐臣见素之后也。曾祖少微,宣宗中书舍人。庄疏旷不拘小节,幼能诗,以艳语见长。应举时,遇黄巢犯阙,著《秦妇吟》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人称为‘秦妇吟秀才’乾宁元年,登进士第。为判官,晋轶秩左补阙。高祖为西川节度副使,昭宗命庄与李洵宣谕两川,遂留蜀。同冯涓并掌*,文不加点,而语多称情。时有县令扰民者,庄为高祖草牒曰:‘正当凋□(鹱,内加祭)之秋,好安凋□(鹱,内加祭);勿使疮痍之后,复作疮痍’一时以为口实。寻擢起居舍人。天复间,高祖遣庄入贡,亦修好于梁王全忠。谈言微中,颇得全忠心。随使押牙王殷报聘。昭宗既遇弑,全忠遣告哀使司马卿宣谕蜀土,兴元节度使王宗绾驰驿上白。高祖颇内怀兴复;庄以兵者大事,不可仓卒而行,乃为高祖答宗绾书曰:‘吾蒙祖上恩有年矣,衣襟之上,宸翰如新;

      墨诏之中,泪痕犹在;犬马尚能报主,而况人之臣子乎!自去年三月东还,连贡二十表,而绝无一使之报,天地阻隔,叫呼何及?闻上至毂水,臣僚及官僚千余人,皆为汴州所害。至洛,果遭弑逆。自闻此诏,五内糜溃,方枕戈待旦,思为祖上报仇,今使来,不知以何宣告。’且令宗绾以此意谕之。卿乃惶惧而返。明年高祖立行台于蜀,承制封拜,以庄为宣抚副使。未几,梁篡唐改元,庄与诸将佐诣高祖劝进曰:‘大王虽忠于唐,唐已亡矣,此所谓天与不取也。’于是帅吏民哭三日拥高祖即皇帝位。进左散骑侍,判中书门下事。凡开国制度,号令,刑政,礼乐,皆由庄所定。顷之,梁复通好高祖,推高祖为兄,庄得书笑曰:‘此神尧骄李密之意也。’其机敏多此类。累官至门下侍郎,吏部尚书,同*章事。武成三年,卒于花林坊,葬白沙之阳。是岁,庄日诵杜甫‘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之诗,吟讽不辍,人以为诗谶也。谥为文靖。有集二十卷,《笺表》一卷,《蜀程记》一卷,又有《浣花集》五卷,乃庄弟蔼所编,以所居即杜氏草堂旧址,故名。庄有美姬善文翰,高祖托以教宫人为词,强夺去,庄作‘谒金门’辞忆之。姬闻之不食而死。庄又常取唐人丽句,勒成《又玄集》。其自序云:‘谢玄晖文集盈编,止诵澄江之句;曹子建诗名冠古,惟吟清夜之篇。是知美稼千箱,两歧奚少;繁玄九变,大获殊稀。入花林而珠树非多,阅众籁而紫箫惟一。所以撷芳林下,拾翠岩边,沙之汰之,始辨辟寒之宝;载雕载琢,方成瑚琏之珍。故知颔下采珠,难求十槲;管中窥豹,但取一斑。思食马留肝,徒云染指;岂烹鱼去乙,或至伤鳞。自渐乎鼹鼠易盈,非嗜其熊蹯独美。然则,律者既采,繁者是除。何知黑白之鹅,强识淄□(蝇,去虫加爿)之水。左太冲十年三赋,未必无瑕;刘穆之一日百函,焉能尽丽?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虽遗研可惜,而备载斯难。亦由折斧伐山,止求佳木;挈瓶赴海,但汲井泉。等同于风月烟花,各是其□(木虑,去心加且),梨,柚,橘。鱼兔虽存,筌蹄是弃。金盘饮露,惟挹沆瀣之精;花界食珍,仅存醍醐之味。’庄文词甚多,不具录。

      【注释】: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台城:也称苑城,在南京玄武湖边,原为六朝时城墙。

      【评析】: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江雨、芳草、鸟啼,都隐约透出昔时的梦幻。但世事已非,令人感叹。当时唐朝也快灭亡了。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阅读全文]...

2022-03-04 14:01:56
  • 张祜:题金陵渡

  •   《题金陵渡》

      作者: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注释:

      1、金陵:南京。

      2、津渡:渡口。

      3、瓜州:今江苏邗江县南边。

      译文:

      在镇江附*金陵渡口的小山楼,

      我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忧愁。

      月光西斜的时候江潮刚刚退落,

      隔岸几点星火闪烁可能是瓜州?

      赏析:

      诗写偶见的江上清丽夜色。首句点题,次句抒发感慨;三、四句写因怀愁而难眠,推窗远望,斜月朦胧,江潮初落,隔江瓜州,星火闪烁。全诗画面清丽宜人,但却难免有孤寂之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作者至京求官不遂后所作,寄寓怀才不遇落拓失意之情。有人以为是写乡愁情思的。寄愁是真,但什么愁?愁什么?也确实难断。我们暂且欣赏这清美宁静的夜景吧。

    [阅读全文]...

2022-05-15 09:50:49
  • 《题金陵渡》诗词赏析

  • 《题金陵渡》诗词赏析

      《题金陵渡》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一首客愁杰作,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前两句交代诗人夜宿的地点,点出诗人的心情;后两句实写长江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借此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羁旅情怀,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题金陵渡》

      唐代: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译文】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注释】

      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

      津:渡口。小山楼:渡口附*小楼,作者住宿之处。

      宿:过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当。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鉴赏】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阅读全文]...

2022-06-24 05:57:52
  • 渡汉江古诗意思(渡汉江古诗赏析)

  • 《渡汉江》是一首思乡情切的五言小诗,真实刻画了游子久别还乡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它的作者就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宋之问,被誉为“仙宗十友”之一。

    宋之问虽是著名诗人,也流传下来大量人们熟知的经典名篇,但是,他却是一位人品极差,劣迹斑斑,被后世诟病的文人。

    1、因诗杀亲

    宋之问有一外甥,名曰刘希夷,与之年纪相仿,不爱仕途爱诗文。

    有一次刘希夷写了一首《代悲白头翁》,尤其里面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至今日,依旧传唱不衰。

    所以宋之问看后,自然赞不绝口,就请求外甥把版权让给自己,当时刘希夷也答应了,可没过几天,刘又反悔了。宋之问一听,恼羞成怒,于是命人用装满土的袋子,将亲外甥给活活的压死了。

    可叹这位才华横溢,不满30岁的大才子,就这样殒命于亲舅舅的手里。

    这哪里是文人,这就是凶悍的强盗。

    2、卖友求荣

    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去世,太子李显复位,即为中宗。

    中宗登基后,首先诛杀的就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而作为二张的党羽宋之问,受到牵连,被中宗贬为泷州参军,就是今天的广东罗定。

    当时的广东可不是今天的广东,繁华似锦,一派盛世景象。那时的广东属岭*荒之地,人烟稀少,物质匮乏,生活水*自然艰苦,所以,吃惯了美味佳肴的宋之问,实在无法忍受下去,没过多久,便瞒着朝廷,偷偷逃回洛阳,躲在了好友张仲之的家里。

    然而,张仲之万没想到,自己留到家里的宋之问,却是一条冻僵了的蛇,一匹被猎人追赶的狼。

    虽说武则天当时已死,可是她的势力并未全部铲除,所以武三思仍然声名显赫。

    为了搬到奸人,张仲之和同僚在私下,密谋杀掉武三思,这一消息被宋之问听到后,速派侄子前往武三思府上告发,致使张仲之全家被杀。

    而宋之问因卖友求荣,不但没有被追究逃回洛阳之罪,反被提拔为鸿胪主薄,后又升迁考功员外郎,其所作所为,令人不齿。

    就是这样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却也留下了一批不错的诗文,比如《渡汉江》,仅仅20个字,就道尽诗人逃跑途中的忐忑不安,而且还千古流传。

    3、经典解析

    《渡汉江》这首小诗,真切表达了诗人想回家又不敢回,急切却又徘徊的矛盾心里。

    诗曰: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此诗既是宋之问被贬泷州后,无法忍受那里的艰苦,在逃回洛阳的途中所作。

    首联“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写诗人被贬岭*荒之地,本已够苦的了,何况与家人又断绝了音信。现在只能经过冬天捱到春天,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一片思念之情。

    尾联“*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里变化。

    逃离贬地,离家乡、亲人越来越*,可是心中的担忧,却愈加厉害,最后变成一种害怕,怕到不敢询问从家乡过来的人,因为诗人不知道因为自己遭到贬谪,家人是不是受到了牵连或不幸。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担忧,和对自己前途的恐惧。

    结语

    宋之问一代大诗人,他那个时代的精英层人物,以他的学识和才华本该青史留美名,然而他却自毁三观:为名,冤杀至亲;为利,出卖朋友,全然没有一点文人的气节和清高。

    “天作必有雨,人作必有祸”,宋之问这样有奶便是娘的主,其后果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公元712年八月,李隆基继位,随即赐死于徒所,结束了他的人生旅程,也留下了千古骂名。

    而他的一些诗文却流传下来,广为传颂。所以我们对于一个人评判,要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王道。

    [阅读全文]...

2022-04-15 18:19:02
  • 再过金陵全诗包佶

  • 再过金陵①

    [唐]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金 陵 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③渚,日斜征虏亭④。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位于金陵府冶西北。④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

    8.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景物描写的不同之处。(5分)

    9.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答案】不同点:景色不同、手法不同。

    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1分)诗歌运用拟人手法,将江山拟人化,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

    刘诗写的是春天清晨和傍晚的景色,清晨的江边,早潮上涨淹没了冶城的洲渚,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蔡洲上的一片新绿惹人眼。(1分)诗歌运用对比手法,首联用昔日吴国的雄图霸业(冶城)以及东晋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征虏亭)与眼前的一片荒凉的景象(潮满、日斜)形成对比(1分);颔联将今日蔡洲的新绿和昔日幕府山上的袅袅青烟形成对比,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1分)

    9、①情感: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1分);思想:借古讽今(1分),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1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

    ②情感:刘诗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感叹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殆尽了。(1分);

    思想:借古讽今(1分)——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并警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勿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步六朝后尘,希望当今的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1分)

    整理:zln201705

    [阅读全文]...

2022-01-07 02:05:34
  • 描写金陵的诗句

  • 描写金陵的诗句

      (一)

      天下文枢讬令名,十朝都会石头城。

      梅妆正朔凭华夏,学处先猷比彦英。

      一派丰康绥定治,千端博爱复兴赓。

      雍时识考汤山迹,虎踞龙蟠葆盛荣。

      (二)

      金陵自古有纷争,血雨腥风作帝京。

      屡屡兵家成败处,朝朝百姓苦谋生。

      秦淮半绕城依旧,两院人才肯守营。

      日寇凶残白骨多,休忘国耻祝和*。

      (三)

      朔日江南细雨濛,田园八月望秋风,

      香飘丹桂佳节*,绒蟹丰腴待市中,

      石臼湖泊游碧浪,渔家船上品胡鳙,

      最肥不过原头水,才使珍馐美味浓。

      (四)

      家中杉树未新芽,午抵金陵已满花。

      同好小别胜旧日,相知再聚似归家。

      软兜红肉相思酒,海阔天空忘我茶。

      纵有经年殊不厌,谁能胸臆共天涯?

      (五)

      莫道青春犹可追,且将画笔润余晖。

      时人有意学陶隐,谁者凌云伴鹤飞?

      漫卷诗书携好梦,长吟松竹共忘机。

      钟山试看雪融处,一洗前朝万事非!

      (六)

      金陵自古偏安地,六次*血雨纷。

      数代繁华成火烬,万千百姓作冤魂。

      枭雄何以无人性?禽兽然则有感恩。

      非义刀兵推首恶,战神何日去耕耘?

      (七)

      六朝寻梦客重归,脂粉消融土未肥。

      万里秋波随雁至,一江风月逐帆飞。

      摩崖墨迹犹能辨,古寺钟声久已违。

      昔日登台凝泪处,今谁可共赋山薇?

      (八)

      忽见金陵崇邸在,恍闻天宇奏黄钟。

      十朝走马人何往,三岭盘螭霾正浓。

      包羞忍耻介于石,入圣超凡贞比松。

      花果飘零风雨骤,感君孤岛续文宗。

      (九)

      犹忆当年卸甲衣,几多恨事了元机。

      痴心纵可填千海,寒夜何能掩一扉。

      阅尽江山身未老,频经聚散命难违。

      而今脱却沙滩去,时傍祥云作远飞。

      (十)

      谁云紫气罩金陵?历尽劫波几废兴。

      烽火六朝更替事,霓虹十里古今情。

      秦淮夜泊闻箫曲,埭岸闲游念干城。

      燕子矶头极目望,水天一色大江东。

    [阅读全文]...

2022-06-11 01:55:06
题金陵渡古诗的诗意 - 句子
题金陵渡古诗的诗意 - 语录
题金陵渡古诗的诗意 - 说说
题金陵渡古诗的诗意 - 名言
题金陵渡古诗的诗意 - 诗词
题金陵渡古诗的诗意 - 祝福
题金陵渡古诗的诗意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