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思古诗的诗意画面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秋思古诗的诗意画面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秋思古诗的诗意画面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秋思古诗的诗意画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中唐诗人张籍,是韩愈门下高足,以一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而天下闻名。
张籍四十岁的时候在宫中任太常太祝,掌管神主版位和焚香祝祷。一干就是十年。除了写诗,张籍还喜欢把杜甫的诗焚烧成灰,和蜜一起吞。
如此“瞎搞一通”,十年之后,张籍终于铸就了被王安石称为“看似寻常最奇崛”的独特诗风。下面将要提到的一首七绝《秋思》,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拆封。
诗歌意译:洛阳城里吹起了秋风,今年我还是不能回家。想给家人写一封信,心中有万千情意,但是一时之间,哪里说得完。信使说他马上就要出发,可是我又把写好的信,重新拆了封。
张籍所处的时代,正是唐诗主流风格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时期,因此这首诗是典型的以赋为诗。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简直是大白话加*铺直叙。但是细细咀嚼,却是有意思的。
中*诗从《楚辞》开始,“秋风”在古诗中自带凄凉意象。晋代张翰见秋风起,就思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于是辞官回到自己的家乡。所以诗中说“见秋风”,就是想家了。
但是,张籍千里迢迢来到长安,才谋得一个小官,贫穷让他不可能像张翰一般潇洒,辞官归乡。他想给家人写信,可写什么呢?一提笔心中就涌起万语千言,有说不完的话,表达不完的情绪。
什么都想写,就怕什么都没说透彻。他匆匆写好信,又担心有什么遗漏。这时送信的人又在门外催促。他咬着笔杆子在心里说:别催啦,别催啦!你再催,我又把信拆了。让我看看,还有什么可以说……
这送信的人怕是要被他给急死!但是这也不能怪他呀,谁叫那个时候没有微信和电话呢。这一首七言绝句,把写信人的那种心情,描摹得细致入微,颇有一点“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意思。
王安石赞他:“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因为张籍的这一份功力并不是凭空得来,而是耗费了他十余年心血,以差一点双目失明的代价换来的。
这首《秋思》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场景。并且还自带戏剧冲突。作者在这厢唯恐太匆忙说不清,绞尽脑汁想多写两个字,而信使在那厢随时准备要出发。
古代没邮政系统,送信全靠两条腿往来奔走。距离很远,一趟要几个月。早点出发,也好早一点回来。结果作者一直磨叽,你不催他,只怕他要写到天荒地老,“一胎生出七十五亿宝”什么的。
结果你一催,他不但不把信递过来,反而把刚封好的信又给拆了!你以为他是想起什么,要提笔补充吗?其实才不是呢。他就是觉得有说不完的话,想对亲人表达。
这就是一个很富有戏剧性的场景,人物的感情,矛盾冲突,全都齐备了。但是并没有很明确地告诉你,作者是在给谁写家书,内容是什么。只是从生活原型中提炼出来一个经典的意象,自然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张籍发迹得比较晚,他大概在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二十六岁时才第一次到长安谋求出仕。但是因为京中并无亲友,最后落泊而归。
不过幸运的是,他在长安遇到了后来的至交好友孟郊。后来孟郊三试及第,又把他推荐给了韩愈当门生。说是门生,其实二人的年龄差不多。因此韩愈非常喜欢张籍,他多次写诗、写文章表达他对张籍的喜爱之情。
他在《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说:我原来不知道你有这个人,孟郊说你文章写得好,我就对你日思夜想。奈何我在朝为官,不能亲自去找你。现在你来了,我下了班马上派车来接你到我家。
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韩愈主持汴州的省考,张籍就跑到他那边去考试,写了一首叫《反舌无声》的诗。
然后顺利通过考试不算,当老师的韩愈,居然写诗吹自己的学生,“驰辞对我策,章句何炜煌”。后来参加会试时,遇到一个非常严肃的官员,但是张籍依然凭借自己的真本事,一举考中。
再后来张籍去地方上当推官,路过徐州去看老师。韩愈对这个学生日思夜想,他说:我每一天都在盼着你来,你不知道我心里想你是多么痛苦。每一次和你聊天,我都会忘记吃饭,也不觉得困。我们连续聊了三十天,每一天都通宵达旦。现在你走了,我又要枯坐在家中想你了。
不久之后,张籍的母亲去世了,他就回家去守丧。韩愈听说他在家里过得很不好,立即就给孟郊写信去说:张籍在家里丁忧,穷得不行,我怕你不知道,你赶紧去看一看他。
后来,张籍丁忧期满之后,终于可以去长安当官了,但是只被任命为唐宫中一个管神主牌位的九品官。薪水微薄,可他还不能辞官,因为他家里太穷了。
张籍在这个叫太常太祝的官位上,一坐就是十年,连白居易都写诗为他打抱不*。但是韩愈当时也颇不顺利,根本没有办法帮助他。推测《秋思》一诗,大概就是他在这一段时间所写。
想念家乡的亲人,可是他没有办法回到家乡。这位古代大诗人,屈才当了一个皇家“庙祝”。每天搞些焚香化灰的事情。所以没事干了,就把偶像杜甫的诗也化成符水喝一喝。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加上苦读诗书,张籍患上了严重的眼疾,差一点就失明了。韩愈写信四处托人替他找工作。过了三年,张籍的眼疾才治好。
后来再度回到任上,一路升迁,从太常太祝升到了国子监博士,最后官至主客郎中(从五品)。沉寂十年,五十岁才得升迁。张籍升官的时候,白居易、刘禹锡、裴度等人都去祝贺他。
张继有大才,不过他一生的起起落落,的确也和恩师韩愈提携,有割不断的联系。只是韩愈一直没有把他当成自己的学生,而是当成了人生中的挚友。
从前提起《秋思》,首先想到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而不是张籍的这一首《秋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幅又一幅的风景画,而张籍的《秋思》则是一个连贯的动作场景。张籍《秋思》大巧不工,表面上看,仿佛不及前者意像丰富,却在句末奇峰突起。
信使临行,诗人却拆开信封。只因心中有太多太多的话,还没有讲完。这一举动看似违背常理,却显得非常真实,令人回味无穷。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宋代:陆游《秋思》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1、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2、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4、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
译文:
洛阳城里吹起了萧瑟秋风,要写家信禁不住心绪万重。
又恐匆忙倾述诉不尽情思,捎书人临行又打开我信封。
赏析: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讲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天净沙秋思古诗文赏析
天净沙秋思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天净沙秋思古诗文赏析,欢迎借鉴!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赏析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氛围,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安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达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更被王国维称赞其秋思为小令之最佳者。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荒凉古道上,瑟瑟秋风中,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枯藤老树昏鸦,”小令伊始,由*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仄仄—**—”,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达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在*仄的运用上,采用了“仄*—*仄—**—”的组合方式,语调也因*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仄仄—**—仄仄—”,音声一变,气息也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起来。“夕阳西下—,”“***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此时愁苦之情溢于言表,是一种浓浓的离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所以“仄**—仄**——”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结。
“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用词之精炼准确,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广泛,实为罕见。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达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天净沙秋思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净沙秋思古诗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赏析
本篇是元人小令的名作,被称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悲落叶于劲秋",秋天景色本来就易于触发愁思,加以时值黄昏,人在旅途,就因见而感,因感而思,有思而作。作品虽然体制短小,但由于所描绘的景物、表达的`情思都颇具普遍意义。因而成为一直传唱的典范作品。马致远历漂泊生涯二十多年,这支小令是他体验、感触的凝聚,历久不衰绝非偶然。
本篇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晚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写羁旅生涯的名句,十个字无一虚字,用六种事物联缀字成可资读者想象的图画,把"早行"的主题表现得很充分。本篇亦似《商山早行》,三句十八字共九个名词,亦无一虚词,九种不同景物极和谐地组织在秋天夕阳之下,而秋天的旅思羁愁则通过景物自然呈现,能使人联想无穷。
本篇语言凝炼,刻划准确,格调清逸,音节和谐,最后一句点明本旨,情景交融,妙合无垠,故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赞。
《秋思》
作者:张籍
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1、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2、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4、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
诗意:
一年一阵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我要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告诉我的亲人们。
无奈,太匆忙了,
说不尽的心事不能全部写下。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信封,想要再添上几句。
赏析: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m.ju.51tietu.net)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讲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静夜思古诗及意思
导语:《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字,但是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相比。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静夜思古诗及意思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静夜思
唐代诗人: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词句注释
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此诗《乐府诗集》卷九〇列入《新乐府辞》。
⑵床:此字多有异议,今传五种说法。一说指井台;一说指井栏;一说是“窗”的通假字;一说坐卧的器具,此为本义;一说指胡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即“马扎”。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二十六岁,写作的地点是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诗人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整体赏析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此诗写出了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诗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程,雪一程,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诗文背景分析:
根据诗文意思,纳兰性德伴驾(康熙皇帝)东巡,长途漫漫,风雪交加,关外的夜景与对故园的相思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衬托出纳兰的悲苦心情。笔者查询发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玄烨东巡,历经四个月,五月回到北京。这一年,纳兰27岁,也是感情路坎坷不*之际。纳兰伴驾东巡,从出关,到东北,再回到北京*,写了很多词,篇篇脍炙人口,然而仔细理解,我们不难发现,诗文背后隐隐透露着词人无助的心情和对爱情的无限怀念。短短三年,一代词人就与世长辞了。我们细数纳兰的感情路,再与其创作的词进行时间线对比,对其创作的词就会有更深的理解。纳兰生于1655年1月19。1674年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为妻,3年后,1677年卢氏难产而亡,对纳兰打击颇深,“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其后又曾有官氏,颜氏等,甚至江南才女沈宛相配,都无法抹去纳兰心头那一份情愁。愁啊愁,病上头,终于在卢氏病亡八年后的1685年7月1日,也追随爱妻而去。
诗文赏析:
我伴驾东巡,历经千山万水,终于在榆关之外,夜宿于千万军帐之中。军帐中的夜灯下,回首这一路来的风雪历程,又勾起了我对故园以及曾经在故园的那个人的思恋,久久难以入睡,嗨,故园里再也听不到那个人的声音。
深入分析:
受过感情伤的人都有体会,深爱的人永远离去,虽然已经五年,但是对于用情如此之甚的纳兰,身处关在荒凉之地,思念之情更甚。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3
赏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秋思古诗的诗意画面
秋思古诗当时的画面
秋思古诗的画加诗意
古诗秋思描绘的画面
画一幅关于古诗秋思的画面
天净沙秋思古诗的诗意
关于秋思古诗的画
静夜思古诗想到的画面
古诗意境的画面
古诗风的诗意画面
简单的秋思古诗配画
秋思古诗的大概意思
秋思古诗的大体意思
有秋思诗意的古诗
秋思古诗的简单意思
边城思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出塞古诗的诗意画面
《秋思》的古诗意思
天净沙秋思古诗画的配图
秋思的秋思的秋思古诗全句
池上古诗的诗意画面
古诗秋思有感的诗意
古诗秋思的诗意100字
画面感很强的古诗与意思
天净沙秋思的古诗意境图画
秋思的每句古诗意思
秋思古诗中的见
渔歌子的古诗诗意画面
秋思唐张籍古诗的诗意
古诗江岸秋思的诗意
爱情说说我的心里话女
有关吃的优美说说
因为爱情才结婚的说说
为了赚钱的说说
关于爱情的英文说说
关于兄弟和爱情的说说
宝宝成长的说说
融不进的圈子说说配图
骑行的说说
黑白颠倒的生活说说
*淡幸福生活的说说
心酸说说
狂风暴雨雷电交加说说
姐妹说说睡了几个男人
关于亲情姐弟的说说
一个人不关心你的说说
对待言而无信的人说说
满满都都是回忆说说
换短发的心情说说
qq霸气爱情说说大全
队形图片说说
2017关于爱情的说说
形容自己笨的搞笑说说
第一次表白失败的说说
想发朋友圈的心情说说
勉强在一起的说说
嘴上一套做一套的说说
怪自己不成熟的说说
天气不错心情好的说说
到了这个年纪说说
早上心情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