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滨成两个字的古诗

关于有滨成两个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滨成两个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滨成两个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滨成两个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0) 语录(1) 说说(1) 名言(907) 诗词(210) 祝福(1k+) 心语(87)

  • 诗名含有滨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滨字的诗词

  • 唐华滨民部太夫人七帙时华滨奉使东旋 其一

    游朴〔明代〕

    迟日扬晖绚紫云,高堂佳气郁氤氲。山南又见唐新妇,海上争传汉少君。

    天笃贞祺增寿岂,帝褒名淑锡朱纁。试观裼寝开祥颂,多少承明作者文。

    唐华滨民部太夫人七帙时华滨奉使东旋 其二

    游朴〔明代〕

    游子承恩出汉京,大家拥传逐东征。潘舆自快褰帷望,莱彩兼看衣绣行。

    七十年回天女笑,三千桃见岁星名。时人若问长生药,指取中霄玉露茎。

    寓居洛滨对雪忆谢二(一作洛滨对雪忆谢二兄弟)

    骆宾王〔唐代〕

    旅思眇难裁,冲飙恨易哀。旷望洛川晚,飘飖瑞雪来。

    积彩明书幌,流韵绕琴台。色夺迎仙羽,花避犯霜梅。

    谢庭赏方逸,袁扉掩未开。高人傥有访,兴尽讵须回。

    拟道齐河招渭滨宪副为岳游不果渭滨爰追会于高唐既别诗以谢之

    尹台〔明代〕

    天畔芙蓉若处撑,山中萝蔓漫相萦。尚*婚嫁非难毕,李白仙求苦未成。

    五岳壮游虚夙志,三春行乐阻孤征。题诗寄谢东齐客,为讯芝丛几谷荣。

    瑞鹤仙·生日避客,偕少滨、思本游南海,小饮瀛台酒楼。少滨倚*暖烟笼细柳体见赠,步韵答之

    夏孙桐〔清代〕

    梦华如逝水,又唤侣来寻,壶天春色。楼台半销黯,斜阳里、一片青帘招客。

    危阑醉倚,境高寒、偏耐酒力。对新蒲细柳,瀛洲遍绿,事往心忆。

    应识。澄波依旧,露盘空映,汉阙陈迹。残金剩粉,啼鸦老,烟林寂。

    望濛濛、天外烽霾犹未息。羁栖同感倦翼。且流连、云水閒处,软红避得。

    点绛唇·呈洛滨筠溪二老

    张元干〔宋代〕

    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乍凉帘幕,香绕屏山角。

    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

    暗香·送魏句滨宰吴县解组分韵得阖字

    吴文英〔宋代〕

    县花谁葺。记满庭燕麦,朱扉斜阖。妙手作新,公馆青红晓云湿。天际疏星趁马,帘昼隙、冰弦三叠。尽换却、吴水吴烟,桃李靓春靥。

    风急。送帆叶。正雁水夜清,卧虹*帖。软红路接。涂粉闱深早催入。怀暖天香宴果,花队簇、轻轩银蜡。更问讯、湖上柳,两堤翠匝。

    三月三日祓禊洛滨

    白居易〔唐代〕

    三月草萋萋,黄莺歇又啼。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

    禊事修初半,游人到欲齐。金钿耀桃李,丝管骇凫鹥.

    转岸回船尾,临流簇马蹄。闹翻扬子渡,蹋破魏王堤。

    妓接谢公宴,诗陪荀令题。舟同李膺泛,醴为穆生携。

    水引春心荡,花牵醉眼迷。尘街从鼓动,烟树任鸦栖。

    舞急红腰软,歌迟翠黛低。夜归何用烛,新月凤楼西。

    江滨梅

    王適〔唐代〕

    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独步至洛滨

    司马光〔宋代〕

    拜表归来抵寺居,解鞍纵马罢传呼。紫衣金带尽脱去,便是林间一野夫。

    [阅读全文]...

2022-07-02 20:04:51
  • 古诗两首 描写太阳的成语

  • 太阳,语录
  • 7、烈日炎炎:形容夏天阳光强烈。

    8、晨光绚丽:早晨的阳光绚烂美丽。

    9、白虹贯日: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

    10、风和日丽:微风和畅,阳光明丽。

    11、日月同辉:日月的光芒交相辉映。

    12、日堙月塞:一天天堵塞,不通畅。

    13、夕阳西下:指傍晚日落时的景象。

    14、阳光灿烂:阳光明媚,天气很好。

    15、日和风暖:风很*静,阳光暖人。

    16、红日三竿:指天已大亮,时候不早。

    17、日月如流:时光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

    18、冬日夏云: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

    19、红日当空:形容阳光灿烂,天气很好。

    20、朝晖满地:早上太阳的光芒洒满大地。

    21、日月其除:日月流逝。指光阴不待人。

    22、朝晖满天:早上太阳的光芒布满天空。

    23、阳光充足:就是阳光充足饱满的意思吧。

    24、日益月滋: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

    25、日薄桑榆:犹日薄西山。比喻老年的时光。

    26、炳如日星:炳:光明。光明如同日月星辰。

    27、日炙风筛:日晒风吹。形容长途跋涉之苦。

    28、日以为常:经常做某件事,成了惯例常规。

    29、日不移晷:日影没有移动。形容时间极短。

    30、重见天日:比喻脱离黑暗的处境,重见光明。

    31、烈日中天:炎炎烈日中正好处于天空的中央。

    32、晨光熹微:熹微:天色微明。早上天色微明。

    33、艳阳高照:灿烂的太阳高高挂在天空普照大地。

    34、日升月恒:如同太阳刚刚升起,月亮初上弦一般。

    35、日月重光:重光:重放光芒。太阳月亮重放光芒。

    36、日丽风清:阳光明丽,清风送爽。形容天气晴和。

    37、蔽日干云:挡住太阳,直冲云霄。形容十分高大。

    38、日薄西山:西山:泛指西边的高山。太阳快落山了。

    39、殆无虚日:殆:几乎;虚:空。几乎没有一天空着。

    40、日出三竿:太阳升起来离地面已有三根竹竿那样高。

    41、日削月割: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42、日昃旰食:太阳偏西天色晚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

    43、晨曦初露:太阳快要升起来的时候

    [阅读全文]...

2022-02-25 20:41:13
  • 古诗两首教案15篇

  • 古诗两首教案15篇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两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二、先学*《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诗句,进行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教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二、范读古诗。

      1、听老师读古诗。

      2、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三、结合朗读,学*本课生字词。

      四、理解古诗内容。

      1、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2、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指导朗读。

      六、巩固练*。

      1、用自己的话说说“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2、练*背诵,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一、解题。

      二、范读古诗。

      3、听老师读古诗。

      4、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三、结合朗读,学*本课生字词。

      四、理解古诗内容。

      4、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5、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6、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指导朗读。

      六、巩固练*。

      1、用自己的话说说“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七:教学心得:

      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阅读全文]...

2022-01-29 03:59:30
  • 古诗两首教案

  • 古诗两首教案

      在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二、先学*《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文本细读:

      《登鹳雀楼》是一首自古而今广为传诵的名篇,描写了登高望远所见,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还蕴涵一定的积极人生哲理。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第二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由上到下,由*及远、由西向东,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从前两句的眼前所见引出了深沉思索和再上一层楼的行动。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以“楼”收尾,很好的照应了题目。诗句看似*铺直叙,却既富含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是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修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激发学生彼此尊重,*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从中体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的攀登。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想象读、合作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的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对于背诵好的要给与表扬。

      2、师: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欣赏两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教师指名读古诗。 听者可以*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弄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并随机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两首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含义。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

      《登鹳雀楼》的后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欲、穷” 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穷”,“穷尽”的意思。《题西林壁》的后两句写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重点理解“缘、此山”的意思。“缘”,“因为”的意思。“此山”,指庐山。

      4、朗读古诗,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阅读全文]...

2022-06-22 20:21:41
  • 冬天的古诗两首

  • 冬天
  •   冬天最富有诗味,雪是它的使者,像一群群飞舞的银蝶,像春天飘落着的花瓣,在空中跳着优美的舞蹈,给麦苗盖上了一床厚被子,给大地铺上一张银毯。

      《冬夕》

      唐·岑参

      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

      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冬夜答客》

      唐·鲍溶

      冬日诚可爱,不如夜漏多。

      幸君霜露里,车马犯寒过。

      学耕不逢年,稂莠败黍禾。

      岂唯亲宾散,鸟鼠移巢窠。

      独见青松心,凌霜庇柔萝。

      壮日贱若此,留恩意如何。

      因忆古丈夫,一言重山河。

      临风弹楚剑,为子奏燕歌。

      《早冬》

      唐·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负冬日》

      唐·白居易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

      《冬夜》

      唐·白居易

      家贫亲爱散,身病交游罢。

      眼前无一人,独掩村斋卧。

      冷落灯火暗,离披帘幕破。

      策策窗户前,又闻新雪下。

      长年渐省睡,夜半起端坐。

      不学坐忘心,寂莫安可过。

      兀然身寄世,浩然心委化。

      如此来四年,一千三百夜。

      《观放白鹰其一》

      唐·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风雪中作》

    [阅读全文]...

2022-01-20 09:43:51
  • 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 语文
  • 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5)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充分地说: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7)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9)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阅读全文]...

2022-07-14 18:22:26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推荐】《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题西林壁

      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

      收集苏轼的生*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苏轼。

      (一)揭示课题。

      1、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耙,它们有的格调清新, 有的意味深长,有的耐人寻味。

      2、师:古诗我们要怎样学*呢?(题目入手、读好诗歌、了解意思、体会意境)

      3、师:学古诗更重要的是要读出诗味,悟出意蕴来。

      4、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课件出示题目)

      5、生齐读题目

      (二)认识苏轼。

      1、师: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2、生根据搜集资料回答,教师点评,引导查阅资料的方法和内容:生*、朝代、出生地、贡献。

      3、课件出示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三)了解题意。

      1、师:知道题的意思吗?西林又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西林寺图片)

      2、师:题目中的关键词都知道了,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3、师: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题目。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自读古诗。

      1、师:可能有同学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

      2、生自由读

      (二)检查反馈。

      1、师:谁来试一试? 生个别读 男生读 女生读集体读

      2、师: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读得正确流畅吗?相机纠正学生的读音

      3、师:我们一起来把整首诗读一读。

      (三)吟诵诗歌。

      1、师:会读诗歌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现在再让我们有滋有味地读读诗歌。

      2、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师并随时进行点评,相机范读

      (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读出了古诗的滋味了吗?)

      三、品味诗意,感悟哲理。

      (一)学*前两句诗。

      1、师:等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会读得更好。先让我们来看诗的前半部分,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只要说通了,说顺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去扣。

      2、生自由练说

      3、师: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生根据学生的问题相机引导

      4、师: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吗?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课件图片出示岭和峰的图片)

      5、师:远*高低是指什么呢?

    [阅读全文]...

2022-04-13 04:46:40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热门】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难上的篇章,一来文章短小精悍,一年级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文上的枯燥乏味。

      古诗教学的其中一个难点是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应该尽量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感情,我尽量去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比如在说“春眠不觉晓”时,我就会让学生去想一想现在的实际,某些同学有了一定的同感,朦胧中便会产生诗人那时的心境,“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与“花落知多少”三句更是景物的描写,配以课文中原有的插图,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和领悟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再加以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水*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一年级学生的领悟水*,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翻开23课,静静看着,发现两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它们都是写西湖的,一个是疾风骤雨下的西湖,瞬息万变;一个是艳阳下的西湖,浓彩艳丽。两首诗为我们营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将我们拉到了西湖边,在浓郁的西湖文化里感受西湖,品味诗词,可谓诗情画意。于是决定将这两首古诗相结合教学、品析。

      在释题之后,我让学生先看图,比较两幅图的不同,学生很快发现了差异,了解到诗人同样写西湖,一个写出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表现诗人的赞赏之意;另一个则写出了莲叶荷花一望无际和亭亭玉立的形态,红绿相映,写足了西湖的美景,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鼓励学生积累相关的诗词,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便会渐渐地厚重起来。于是,“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便成为学生的积累拓展。

      用了三个课时,和孩子们共同阅读理解了《山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用古筝曲磁带和挂图,作为激发学生,创设情境的手段了。学生都喜欢读古诗,脑子里也记了不少古诗。当我问记得哪些古诗,愿意诵读给大家听吗?学生非常踊跃,课内外的古诗朗读了不少。但是针对三年级的年段特征,我必须涉及到诗意的理解。如何做到不着痕迹,使学生感悟诗意?我费尽了心思,范读,看图,激发各种形式的读……可是快到下课,除了查了课外书的学生,其余学生几乎不会开口,我只有将诗意逐句讲给他们听,不一会,全班大部分学生都会了。唉!不知道这是我的悲哀,还是新教法重感悟的悲哀。

      在用两节课使学生理解了诗意,多种形式的朗读古诗后,我决定加上第三课时,这节课我重点在两首诗的比较。相同在什么地方?学生说,相同都是诗人看见眼前的景写的诗,都是写秋天的诗,都写了火红的枫叶。那有什么不同?学生说,不同在观景的地方不同。时间也不同。心情也不一样。在学生了解诗的感*彩的不同后,我着力加强了朗读对比,请两个学生,请一个读出高兴的语气,一个读出忧愁的语气来分读这两首古诗。

      读后点评,说说哪读得好。学生在评价中获得了朗读的技巧,喜的情绪要读得“节奏快点,声音向上点”。忧愁的情绪,要读得“节奏慢点,声音低沉。”学生最后再读这两首诗时,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在我与孩子们共同学*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之后,我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对古诗的学*充满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一课时上完了两首古诗后,再利用一课时来继续开展“西湖美”的古诗诵读会便应运而生。一课结束时,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我的课后小记。

      一。诵读、吟唱入诗境,放手还给学生一片学*的自主天地

      诵读乃学诗之根本,古人学诗为作诗,今人学诗为传承与怡情。在这次活动中,诵读的多样性被灵活的小组学*活动演绎和格外精彩。诵读组的由诵到背,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学*过程,虽然不全是在课堂中背诵出来,但课前的活动准备同样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学*过程。特别是学生在课前所准备的诗配乐的活动展中,让我真的惊叹,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他们选乐之合适,按排不同的人读不现的诗,其安排之合理使原本很陌生的一些古诗一下子就走进了课堂,是那么自然,那么流畅。这是学生在课外的自学准备中不仅具备了学诗、悟诗的能力,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处理学*中具体问题的处理能力。这是我在开展此次活动之间多少次担心的问题,如今,他们小组成员的构成与诗的学*任务配对得恰如其分。诵读与唱歌能力较强的学生都集中在这两个组中,他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课前那乐此不疲的身影时不时地浮现在我眼前。一时间,我不由地叹道:“诗海之大,学生有足够的能力遨游!”有时候,再好的“耕种”也不如给孩子一些“自留地”。

      二。写诗、画诗入佳境,开拓古诗学*的新途径

      一直以来,我们提倡简简单单、轻轻松松教语文、学语文,在不知不觉中很多教师在注意了片面追求效率的同时,却丢失了语文学*的趣味性与艺术性,使语文课直指品词读句的狭隘范围。回头看看我自己在本次综合性学*的目标设置中,也不乏语言学*性强的指向,但是我更看好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写诗、画诗这两个实践活动,看似写写画画而已,但实则是本次活动进入另一个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这不仅要求学生读诗,还要求学生把诗读懂、读好。写字,充分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画诗,则是检验学生是否用心读诗的绝妙之处,这个任务是隐藏在这个活动中的,这样的做法避免了学生对品读古诗的畏难情绪的产生。一则发挥了这部分学生特长——画画,二则也让他们在“画什么”“画成什么样”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中真正走进他们能走*的古诗。特别是在学生解读自己的画作时,则掀起了不小的学*热潮。不仅解读的学生密切关注古诗,而且其他听的学生也关注古诗。特别是对于《苏堤春晓》一诗中“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的理解过程很让人回味。在画作中,学生画了一只鸟在晨雾的笼罩下,正在苏堤上飞。另一个学生把上指出他画错了,认为一个“过”字让画面应该停留在黄鹤已由远而*冲破晨雾,飞过苏堤向着朝霞出现的地方。在反复的推敲下,画作学生认识到了自己解读有误,其学生则在此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一个“过”字在全诗中的重要与精彩。

      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品味字词的乐趣,西湖美景也在这个辩析的过程中呈现她西子般的秀丽。

      三。以教材为依托,再远也有回归的航线

      以本为本,是我们在保障教学有效性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原则。如何尽最大可能发挥教材的作用,这是考验我们语文教师智慧的时候。正如很多教师所说,一个学期4个多月,就学26篇课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得到夯实呢?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教材当成一个例子,而且是一个可以得到延伸拓展的例子,可以再度利用的例子。《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除此之外,还有与它相似的或迥然不同的,学生在完成课内学*时,我们就要着力于为他们寻求多维度的学*空间。在本次的诵诗会上,学生不仅能读会唱,还能写会画,更能说会品,这是由于学*空间的拓展所带来的学*能力的发展。这时,学生古诗的诵读、积累、感悟能力就与我们的教材要求达到高度的统一。

      四。“重诗轻人”,教与学的*惯都有待改进

      由于活动丰富,学生在本次活动中主要以展示为主,所以有些方面不能兼顾,这也反映出本次古诗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诗,是诗人生命的再现,当我们接触到一首诗时,应首先读诗人,这在*常的教学中是注意到的,但在本次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大部分都忽略了一点。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诗人的生*与时代背景的了解,我们往往都只注重课堂的“简介”,而没有真正在课前、课后去了解诗人。因此,这导致了我们学生“重诗轻人”的学**惯,使得这次活动中,学生对诗的演绎缺少了一些真实生命的气息。因此,一切问题的根源还是在“教”的引导上。

      一次尝试,一点收获,一些遣憾,在阅读教学之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生活动还有很大的空间。这是一块焕发教材魅力与教师魅力的“自留地”,古诗教学的在此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既要拓展它的短小精悍,也要发挥它的意韵无穷,让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古诗洋溢出她最悠远的生命活力。

      本节课的教学为古诗教学,主要任务为朗读、识字和背诵。识字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回忆上单元新学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法与换偏旁法。然后提出学*要求,让小组长组织组员学*,相互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些字,强调合作与互助。汇报时的方法多种多样,通过齐读、男女生赛读、小老师教读、开火车读生字、组词,及读词语的方法反馈学*情况。在学写生字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描红,初步体会生字的间架结构。老师再进行范写,引导学生掌握生字书写结构。阅读与背诵环节中,教师以第一行诗句的学*为路,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引导学生质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向学生讲授:古诗中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把词语的理解,用通顺的话说出来,就可以理解诗意了。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之后,尝试背诵。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动,学有实效,且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我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引发自主学*,师生互动学*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教学完之后,感到还缺点什么?想来应该就是让学生动笔的机会太少。古诗是很好的读写结合的材料,既可以有一般的诗句翻译,也可以根据诗中内容进行补充、理解的练笔,很可惜课堂上少了后种。

      《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让学生来写写“烟花”的比喻句,也可以写写对朋友祝福的话。《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让学生来写写劝朋友喝最后一杯的话。

      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我是以“找出哪个景物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础”为问题背景的。学生找出了相应的意象之后,对“酒”、“柳色新”的感受谈的比较多,而且不乏有见解的理解,但是很可惜,我没有让学生写写,错过了一次“点评”古诗的练笔机会。在谈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其实已经把诗句的理解说出来了,让学生说过之后,加以整理,写一写其实很有好处,至少要比只是被动记一些我讲的解释的句子有效得多!

      昨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了29课《古诗两首》,感觉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个地方。

      1、课前,我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然后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学生互相交流后,我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在教学会写的字有8个,我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4、要重视学*伙伴的提示,注意拓展延伸。课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不要求学生在学*本课时完成,它要贯穿到全组的课文学*始终,为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的学*做准备。

      本课的两首古诗《锄禾》和《悯农》均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锄禾》描写了农民在烈日下的辛勤劳作,告诉人们粮食的来之不易。《悯农》写了农民虽然辛勤劳作,但仍免不了饿死的悲惨遭遇。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这两首诗,孩子们早已能倒背如流了。因此课堂上,我在朗读方面主要引导学生如何读出感情在,如何读出节奏来。因此,我先让学生了解五言诗的特点,然后划分停顿,找出重音,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练*朗读。学生读得都挺有感觉,而且一些学生摇头晃脑的,挺像小诗人的。

      关于古诗的意思,我没有进行繁琐的讲解,主要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来理解。由于我们的孩子身处农村,经常会看到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辛勤劳作的身影,因此,更能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学完《锄禾》,我适时地创设情境:吃午饭时,小弟弟看见卖羊肉串的来了,就要把米饭倒掉,买羊肉串吃。爷爷劝阻他说:“你没学过‘xx’这句诗吗?可不能浪费啊!”学*《悯农》这首古诗,学生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农民丰收了却还是要饿死呢?于是,我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讲了剥削者的残酷与丑陋,讲了苛捐杂税以及人吃人的不*等现象。孩子们听了都很同情那时的农民,痛恨那些地主恶霸、贪污的官吏。课末,我还补充了《江上渔者》、《陶者》和《赤日炎炎似火烧》,通过让学生诵读这些诗歌,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也更加会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这首古诗同学们已经会背诵了,所以一上课我的问题时:你读懂了这首诗歌的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学生只能解释注释里面的词语。于是教学进入我为学生解疑的环节,我引导学生看图明白“一树高”意思是“高高的柳树”启发学生思考:春天来了,柳树上应该有什么?让学生弄明白,“碧玉”意识是青绿色玉,这里比喻成嫩绿的柳叶。让学生在整首诗歌中,在图中理解,“绿丝绦”是指绿色的柳枝,这里比喻成用丝编成的带子。我还让学生把第三句和第四句话的“裁”“剪”圈起来,告诉他们这两个词语互相解释。弄懂了整首古诗的意思,在煽动学生感情让他们读出感情。

      学完这首古诗,我则让学生总结学*古诗的方法:

      1、看注释。

      2、看图理解。

      3、根据语境理解。

      4、发挥想象理解。

      5、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出诗中的诗眼。

      学*《春日》这一首古诗时,我则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刚才总结出来的方法自己学董古诗。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每当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弄懂了词语或者一句话的意思时,他们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阅读全文]...

2021-12-31 11:18:02
  • 两首描写冬天的古诗

  • 冬天
  •   冬天是洁白的,冬天是美丽的,冬天是上帝派来的一位穿着白衣服的天使。

      《冬郊行望》

      唐·

      桂密岩花白,梨疏树叶红。

      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初冬偶作》

      唐·皮日休

      豹皮茵下百余钱,刘堕闲沽尽醉眠。

      酒病校来无一事,鹤亡松老似经年。

      《冬柳》

      唐·陆龟蒙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初秋到慈州冬首换绛牧》

      唐·唐彦谦

      秋杪方攀玉树枝,隔年无计待春晖。

      自嫌暂作仙城守,不逐莺来共燕飞。

      《冬夜即事》

      唐·吕温

      百忧攒心起复卧,夜长耿耿不可过。

      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

      《冬日观早朝》

      唐·施肩吾

      紫烟捧日炉香动,万马千车踏新冻。

      绣衣年少朝欲归,美人犹在青楼梦。

      《初冬旅游》

      唐·王建

      远投人宿趁房迟,僮仆伤寒马亦饥。

      为客悠悠十月尽,庄头栽竹已过时。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江雪》

      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刘十九》

      唐·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梅花》

      宋·

    [阅读全文]...

2022-06-21 12:55:42
有滨成两个字的古诗 - 句子
有滨成两个字的古诗 - 语录
有滨成两个字的古诗 - 说说
有滨成两个字的古诗 - 名言
有滨成两个字的古诗 - 诗词
有滨成两个字的古诗 - 祝福
有滨成两个字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