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吴岩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吴岩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吴岩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吴岩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又呈吴郎古诗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又呈吴郎,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译文及注释】
我任由西面的邻居在草堂前打枣,她是一个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只因为怕她恐惧,对她的态度上更要显得亲善。妇人立即防着你这个远客即使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了。贫困的妇人已经对我诉说了因为赋税征求,贫穷到骨。我正由此联想到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泪流满面。
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小,在此作者却用了*辈之间的“呈”让人更易接收。郎是对人的爱称。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
8、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9、只缘:正因为。
10 、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12、即:立即,马上。
13、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5、便:就。
16、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7、甚:太
18、征求:指赋税征敛。
19、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20、戎马:指战乱。
【赏析】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吕岩《牧童》古诗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吕岩《牧童》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牧童》唐代: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注释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高词迥映,如朗月之悬光;叠意回舒,若重岩之积秀。——《晋书·列传·第二十四章》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柳宗元《渔翁》
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辛弃疾《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白玉蟾《黄岩舟中》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郑燮《题画兰》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张抡《踏莎行·秋入云山》
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辛弃疾《念奴娇·赋雨岩》
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寒山《众星罗列夜明深》
*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辛弃疾《念奴娇·赋雨岩》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戴石榴花。——关汉卿《大德歌·夏》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瀑布联句》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吴文英《点绛唇·越山见梅》
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杜甫《柏学士茅屋》
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李白《蜀道难》
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辛弃疾《念奴娇·赋雨岩》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白玉蟾《黄岩舟中》
古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令狐楚《赋山 / 一七令·山》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王勃《送卢主簿》
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修竹傍林开,乔松倚岩列。——德隐《新秋晚眺》
千年独鹤两三声,飞下岩前一枝柏。——施肩吾《秋夜山居二首》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傲然遂独往,长啸开岩扉。——李白《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卷三十四》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佚名《节南山》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郦道元《三峡》
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陈子昂《白帝城怀古》
夜到清溪宿,主人碧岩里。——李白《宿清溪主人》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杜甫《宿江边阁 / 后西阁》
再来寄幽梦,遗贮催行舟。——柳宗元《界围岩水帘》
送人游吴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人游吴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 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译文翻译
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
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
夜市上充斥着卖菱藕的声音,河中的船上,满载着精美的丝织品。
遥想远方的你,当月夜未眠之时,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注释解释
姑苏:苏州的别称
枕河:临河。枕:临*。
闲地少:指人烟稠密,屋宇相连。
古宫:即古都,此处指代姑苏。
水港:河汊子,指流经城市的小河。一作“水巷”。
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一说此处是贵妇、美女的代称。
未眠月:月下未眠。
赏析
这首送别诗通过想象描绘了吴地秀美的风光,毫无离别时的伤感情绪,笔致新颖可喜,仅在结尾处轻轻点出送别之意。唐代的苏州又称吴郡。作者送人前往漫游的吴县,又叫姑苏,是当时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丝织品闻名全国,还有不少古迹,作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描绘,便把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活托出来了。作者对它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们读来亲切有味。
苏州的最大特色是水。自从伍子胥在苏州建城以来,城里水道纵横,渔船星数,水上的生活便一直是当地人们最主要的生活。诗歌的颔联承接“人家尽枕河”而来,点明的就是这样的当地特色。“古宫闲地少”这五个字是杜荀鹤用漫笔写出的苏州历史。春秋时期苏州是吴国的首都,在漫长的时光变迁里,苏州已经由一个政治要地转变为经济重地了。在唐朝,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虽然没有宋朝那么明显,但带来的直接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才会有“古宫闲地少”的情况出现。
对于国家政治文化重心所在的北方来说,一座水城如若不是亲眼所见,总是会觉得不可思议的,所以简单的意象组合就能为没来过水乡的人们营造出一个梦般的图画:弯弯的河道,较之于整齐宽敞的官路,多的是潺潺流动的灵性。遍布的小桥,连接着生活的此岸和彼岸,蹲在桥上的时光以及人们伫立桥头眺望远方的守候,也不是北方那挣扎在朔风之下坚韧得*乎麻木的汉子们所能轻易理解的。小桥、流水构建的生活,有着令人心折的精致和让人轻易陷入的漫不经心。这样的美,别处寻无可寻。
生活是流动的。生活中所有的美丽都是从流动中彰显出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杜荀鹤很喜欢“夜市”和“春船”的组合,在另一首《送友游吴越》里,“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便和这句异曲同工。像这样繁荣、热闹的诗句,读来是非常喜人的。在*古代,只有经济发达的城市才会有夜市,莲藕则更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水产。绫罗绸缎又是生活富足的象征。那些远方微明的灯火,一晃一晃,仿佛黑夜中闪烁温暖的星星。水乡所有的生活,就像没有受到任何打搅的世外桃源,在微醺的醉意里,融化了。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此处才道出了送别之意,足见诗人谋篇布局之匠心独具,显得余味悠长,耐人寻味。
此诗以想象出之,格调清新活泼,篇末喟然一叹,可谓动人情思,引人遐想。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在其精心描绘下更是活脱而出,令人读来如临其境,恍如人在画中游。
贺新郎(吴中韩氏沧浪亭和吴梦窗韵)
吴潜〔宋代〕
扑尽征衫气。小夷犹、尊罍杖履,踏开花事。邂逅山翁行乐处,何似乌衣旧里。叹芳草、舞台歌地。百岁光阴如梦断,算古今、兴废都如此。何用洒,儿曹泪。江南自有渔樵队。想家山、猿愁鹤怨,问人归未。寄语寒梅休放尽,留取三花两蕊。待老子、领些春意。皎皎风流心自许,尽何妨、瘦影横斜水。烦翠羽,伴醒醉。
高山流水 吴瞿安霜厓填词图,次吴梦窗韵
吴湖帆〔清代〕
谩吹玉笛倚西风。看尊前、琼树青葱。尘世几知音,空教送目飞鸿。
留连处、唾碧吟红。愁怀感、春思三源泻峡,淡日房栊。
更凌云气概,独酌万花浓。
胸中。新词乍填就,翻别调、换羽移宫。人海小园林,冷月遍照香茸。
问旂亭、赌句谁工。玉山倒、休论文章九命,食粟千钟。
对悬厓浅醉,霜叶笑人慵。
吴门别主人(一作吴门月夜与曹太尉话别)
李频〔唐代〕
早晚更看吴苑月,小斋长忆落西窗。
不知明夜谁家见,应照离人隔楚江。
满江红(和叔永吴尚书,时吴丧少子)
刘克庄〔宋代〕
著破青鞋,浑不忆、踏他龙尾。更冷笑、痴人擘划,二三百岁。殇子彭篯谁寿夭,灵均渔父争醒醉。向江天、极目羡禽鱼,悠然矣。杯中物,姑停止。床头易,聊抛废。慨事常八九,不如人意。白雪调高尤协律,落霞语好终伤绮。待烦公、老手一摩挲,文公记。
送吴思道道人归吴兴二绝
苏辙〔宋代〕
一去吴兴十五年,东归父老几人存。惠山唯有钱夫子,一寸闲田晓日暾。遨游海上冀逢人,宴坐山中长闭门。去住只今谁定是,相逢一笑各无言。
吴门逢吴孝甫
康从理〔明代〕
握手天涯问钓矶,别情归思两依依。年华共老芙蓉剑,生事孤怜薜荔衣。雁外清砧侵坐急,霜边残叶傍愁飞。十年歧路怀君意,一入青山会转稀。
梧桐园(故吴宫吴王夫差园,一名琴川。古语
王宾〔宋代〕
七月交秋未变秋,轻轻一叶下枝头。君王不在当时悟,直到凋残后始愁。
题吴山带墨竹送吴晋涛归宜兴二首 其二
陈恭尹〔清代〕
别意何如纸上禽,一飞一宿本同林。凭君折取伶伦管,吹作阳和睍睆音。
题吴山带墨竹送吴晋涛归宜兴二首 其一
陈恭尹〔清代〕
故人笔墨醉方工,数叶垂垂亦不同。画里只今成旧雨,画溪归去是春风。
赋得秦淮夜泊送吴秀才归吴
谢晋〔明代〕
烟雾淡笼月,泊舟依浅沙。且沽今夕酒,听唱后庭花。
淮水迎归路,吴山看到家。乡中莫留滞,慈母在京华。
“处士”一词,起初的时候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来用以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苦吟诗人”贾岛在未中进士前,在京城长安与吴处士结交,后来吴处士离开长安,乘船到了福建一带,贾岛很思念他去,于是写下了《忆江上吴处士》一诗,原文如下: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自从你扬帆远航到福建,月亮几经圆缺变化。正是因为吴处士远航福建,与诗人山海相隔,诗人思念而不得见,只能靠“忆”来抚慰思念之情。据神话传说,嫦娥偷吃灵药,升上月亮之后,变成了一只蟾蜍,所以,*也以“蟾蜍”代指月亮,诗人以月亮的圆缺变化来暗示与吴处士分别的时间之长。诗人与吴处士山海相隔,再加上吴处士一去经年,诗人虽然没有直言思念,思念之情却不言自明。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秋风吹拂着渭水,落叶飘飞洒满长安城。秋风乍起,落叶飘飞,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了当年与吴处士分别的场景,那也是一个秋天,景象与眼前的这个秋天何其相似诗人由眼前的秋景回忆起与吴处士分别时的秋天的景象,通过相似的秋景,打通了回忆与现实,给这份思念增添了时间的长度。另外,诗人也通过“落叶满长安”,以象征的手法写自己的思念之情充塞于长安城中,给思念增添了空间的广度。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当年我们在这里饯别,话别在暮色四合之时,雷雨交加的天气让人遍体生寒。在颈联中,诗人的笔触由现实与回忆的结合转到了回忆。诗人来到了当年与吴处士分别的地方,回想起了当时分别的场景,在临别之时,两人设宴饮酒,依依不舍,一直持续到暮色四合之时,一个“夕”字写出了两人关系的深厚。但天公却不作美,忽然雷雨交加,一个“寒”字写出了秋雨的寒凉,更写出了离别之时的伤感之情。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你乘坐的船还没有返回,关于你的消息还在海云边。在尾联中,诗人以对重逢的期盼作结,收束全诗。“桡”指的是船桨,在这里,诗人以“桡”代指船。昔时,吴处士乘船而去;现在,诗人期待吴处士乘船而返。虽然诗人满心期待,但吴处士的船却“殊未返”,迟迟得不到与吴处士有关的消息,诗人不禁推测,与吴处士有关的消息大概在海云边吧。诗人以期待的落空,进一步表达了对吴处士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忆”字为中心展开全诗,以两人相隔之远,分别之久点明“忆”的原因。于是,在一个秋日,诗人来到了当年两人分别的地方,眼前的秋景触发了诗人的回忆,于是他忆起了分别时的天气和环境,烘托出了离别之时的伤感之情,最后他以期待重逢而不得,进一步加深了“忆”的内容,从中可见诗人对吴处士深深的思念之情。
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内容非常的繁杂。从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开始,就形成了多个文化流派。在两千多年的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厚的历史印记。长期以来,儒家佛家和道家三教合流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和文化现象。
相比儒家在古代被奉为正统思想,佛家是来自国外的文化传播,道家思想可谓是我们国家最原汁*的文化体系。从老庄哲学发端开始,虽然历史上极少有哪一个朝代真正把道家思想作为立国之本,但是却并不妨碍它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播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至少延续几千年,从未断层。
而且历史上关于道家文化也形成了很多的神话故事传说,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其中最有名气的可谓是八仙过海。这不但是一个神话故事,而且还形成了成语、歇后语。一直到今天,在中国文化体系当中依然非常常用。
今天我们所谈到的这首唐诗,就是一首以牧童为主题的古诗。在这首古诗当中,我们能够看得出其中田园牧歌般的精神世界。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古诗的作者乃是八仙之一。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古诗题目是《牧童》,作者是唐代诗人吕岩,也就是吕洞宾。
在这首古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我们能够看得出其中运用了多个数字,“六七里”、“三四声”,展开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幅充满田园牧歌般的美丽的意境世界。
尤其是这首古诗当中的第一句,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天苍苍,野茫茫。这是一个宏大的场面。此后的这一句唐诗,是从听觉来描写所看到的意境世界。晚风当中牧笛声声,悠扬悦耳,带给人们以轻松闲适的感受。
所以前面的这两句唐诗,显然就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概括所看到的场景。也是为后文当中主人公的出出现做好铺垫。果不其然,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就写牧童吃饱了饭以后,就已经是黄昏时候。
第四句更是非常精彩,“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以地为床以以地为床以天被、为帐篷。周围乃是一片苍茫大地,牧童和老牛在一起,就是他生活的全部,躺下来看到天空一轮明月。
这是一幅多么精彩的画面。这是独属于中国文学所表达的场景,就像是一幅恬淡的水墨画,让我们的心灵在这里感受到一份安宁。
作为八仙之一,吕洞宾在他的诗歌当中,显然有着浓厚的道家思想。所以在这首唐诗当中,表现出了诗人内心世界对于自然生物,表现出了诗人内心世界对于自然生活的向往。
我们来看吕洞宾的人生经历,同样也是经历科举不利。既然在仕途上无法获得长进,那就在归隐当中寻求生命的真谛。而后他最终羽化而登仙。
这一首唐诗是吕洞宾流传下来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却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也让我们能够更加懂得道家文化道家文化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吴文英
渺空烟四远,
是何年青天坠长星。
幻苍崖云树,
名娃金屋,
残霸宫城。
箭径酸风射眼,
腻水染花腥。
时靸双鸳响,
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
倩五湖倦客,
独钓醒醒。
问苍波无语,
华发奈山青。
水涵空阑干高处,
送乱鸦斜日落渔汀。
连呼酒上琴台去,
秋与云*。
赏析:
本词是吴文英怀古名篇,奇情壮采,却又婉转低徊。上片写景吊古。“渺空”二句写登灵岩四望所见之长空浩渺,烟云远布景象,借空定实,映衬灵岩之高耸,想象灵岩乃自青天坠落的一颗长星,遂成此人间之奇境,添染了一层奇异色彩。“幻苍崖”七句以一“幻”字总领,由现实之奇想转入往古的幻象之境。下片抒情感慨。“宫里”三句以醉、醒二字跌宕生情,感慨吴王夫差沉醉自惑于西施之美貌而为越王勾践欺诳、颠灭,独有范蠡大夫能独醒自明,不迷权恋势,急流倦退。词人显然以“倦客”自况,笼罩了江山兴亡之恨,深寓了身世羁旅之感。“问苍波”二句词意跌进,词人怅然而悲:谁人是醒悟者而不蹈吴王覆辙呢?暗讽当世醉者众而醒者稀!“水涵空”四句以景结情,写出词人琴台远望之景。最后“连呼酒”二句复振势兴情,于凄绝之中透出词人豪旷气概,堪称奇情壮采,格高境远,沉郁而宏阔。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朝代:宋代
作者:岳飞
原文: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译文
军中的号令像疾风暴雷一样迅速传遍全军,官军的声威震动了大地的每个角落。军队长驱直入,必将迅速收复河洛一带失地,一直攻打到幽燕一带。
战马到处,踏着入侵之敌的血迹,旗杆上悬挂着敌国君主的头颅。官军胜利归来,把好消息报告皇帝,收复了失地,祖国又得到了统一。
注释
①紫岩张先生:指抗金名将张浚,诗人朋友。
②北伐:指张浚以宰相兼都督诸路军马事的身份,召集诸将至*江府,准备北伐事。诗人也是北伐将领之一。
③风霆:疾风暴雷。形容迅速,雷厉风行。
④天声:指宋军的声威。
⑤北陬(zōu):大地的每个角落。
⑥河洛:黄河、洛水,这里泛指金人占领的土地。
⑦蹀(die):踏。
⑧阏氏(yānzhī):代指金统治者。匈奴的王后,这里代指金朝侵略者。
⑨可汗(kehan):古代西域国的君主,这里借指金统治者。
⑩神州:古代称中国为神州。
创作背景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金兀术和伪齐汉奸刘豫的军队联合南侵,张浚被任命为防守长江的统帅,这时诗人率领的军队也参加了防御战。当张浚出发到前线督战时,诗人写了这首诗替他送行。
赏析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号令是北伐出师的号令,天声是大宋天朝的声音,这声音,北方遗民父老盼了好久好久,范成大《州桥》诗云:“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有了这样的基础,北伐号令一出,即如飓风雷霆迅速传播,很快震动了最北边的角落。用这种天风海雨之势超笔,充分衬出民心士气的雄壮和誓复故土的决心,使全诗充溢着高昂亢奋的情调。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预言战事,充满必胜信心;“长驱”、“直捣”,势如破竹;“河洛”、“燕幽”,渡黄河是恢复宋朝旧疆,向燕幽则还要恢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这乃是大宋自太祖、太宗而下历代梦寐以求、念念不忘的天朝基业!
“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用马蹄践踏阏氏的血肉,把可汗的人头割下来挂在旗杆上示众。“阏氏”、“可汗”这里指金朝侵略者。这种必欲置之死地而后践踏之的痛愤,不正是《满江红》词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另一种说法“。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想象凯旋的情景,其发自内心的喜悦,也正与“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相似,表达了岳飞长期的夙愿,也是他和张浚的共同理想。
全诗气势高昂,声调铿锵,充满着浓厚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豪迈雄壮的英雄主义气概。
简析
紫岩张先生即抗金名将张浚。张浚奉命督师抗金,岳飞也率部队参加了战斗。张浚出发时,作者写这首诗,鼓励张浚收复失地,统一中国。诗的大意说:军中的号令像疾风暴雷一样迅速传遍全军,官军的声威震动了大地的每个角落。军队长驱直入,必将迅速收复河洛一带失地,一直攻打到幽燕一带。战马到处,踏着入侵之敌的血迹,旗杆上悬挂着敌国君主的头颅。官军胜利归来,把好消息报告皇帝,收复了失地,祖国又得到了统一。
这首诗气魄豪迈,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送人游吴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人游吴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 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译文翻译
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
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
夜市上充斥着卖菱藕的声音,河中的船上,满载着精美的丝织品。
遥想远方的你,当月夜未眠之时,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注释解释
姑苏:苏州的别称
枕河:临河。枕:临*。
闲地少:指人烟稠密,屋宇相连。
古宫:即古都,此处指代姑苏。
水港:河汊子,指流经城市的小河。一作“水巷”。
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一说此处是贵妇、美女的代称。
未眠月:月下未眠。
赏析
这首送别诗通过想象描绘了吴地秀美的风光,毫无离别时的伤感情绪,笔致新颖可喜,仅在结尾处轻轻点出送别之意。唐代的苏州又称吴郡。作者送人前往漫游的吴县,又叫姑苏,是当时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丝织品闻名全国,还有不少古迹,作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描绘,便把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活托出来了。作者对它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们读来亲切有味。
苏州的最大特色是水。自从伍子胥在苏州建城以来,城里水道纵横,渔船星数,水上的生活便一直是当地人们最主要的生活。诗歌的颔联承接“人家尽枕河”而来,点明的就是这样的当地特色。“古宫闲地少”这五个字是杜荀鹤用漫笔写出的苏州历史。春秋时期苏州是吴国的首都,在漫长的时光变迁里,苏州已经由一个政治要地转变为经济重地了。在唐朝,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虽然没有宋朝那么明显,但带来的直接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才会有“古宫闲地少”的情况出现。
对于国家政治文化重心所在的北方来说,一座水城如若不是亲眼所见,总是会觉得不可思议的,所以简单的意象组合就能为没来过水乡的人们营造出一个梦般的图画:弯弯的河道,较之于整齐宽敞的官路,多的是潺潺流动的灵性。遍布的小桥,连接着生活的此岸和彼岸,蹲在桥上的时光以及人们伫立桥头眺望远方的守候,也不是北方那挣扎在朔风之下坚韧得*乎麻木的汉子们所能轻易理解的。小桥、流水构建的生活,有着令人心折的精致和让人轻易陷入的漫不经心。这样的美,别处寻无可寻。
生活是流动的。生活中所有的美丽都是从流动中彰显出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杜荀鹤很喜欢“夜市”和“春船”的组合,在另一首《送友游吴越》里,“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便和这句异曲同工。像这样繁荣、热闹的诗句,读来是非常喜人的。在中国古代,只有经济发达的城市才会有夜市,莲藕则更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水产。绫罗绸缎又是生活富足的象征。那些远方微明的灯火,一晃一晃,仿佛黑夜中闪烁温暖的星星。水乡所有的生活,就像没有受到任何打搅的世外桃源,在微醺的醉意里,融化了。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此处才道出了送别之意,足见诗人谋篇布局之匠心独具,显得余味悠长,耐人寻味。
此诗以想象出之,格调清新活泼,篇末喟然一叹,可谓动人情思,引人遐想。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在其精心描绘下更是活脱而出,令人读来如临其境,恍如人在画中游。
描写吴岩的古诗
岩的古诗
吕岩的古诗有
岩松的古诗
岩湾的古诗
吴的古诗
吕岩的古诗?
含岩的古诗
带郭岩的古诗
吴钩的古诗
有吴钩的古诗
带清岩的古诗
吕岩写的古诗
赵岩的古诗
五岩寺的古诗
柳宗岩的古诗
含青岩的古诗
姓吴的古诗
吴质的古诗
带岩子字的古诗
岩结尾的古诗
咏仙岩的古诗
华岗岩的古诗
写龙岩的古诗
含有岩字的古诗
岩的诗句古诗
吴尚周的古诗
吴世南的古诗
吴令能的古诗
吴伯箫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