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吴岩的古诗

关于描写吴岩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吴岩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吴岩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吴岩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514) 诗词(22) 祝福(1k+) 心语(51)

  • 又呈吴郎古诗

  • 又呈吴郎古诗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又呈吴郎,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译文及注释】

      我任由西面的邻居在草堂前打枣,她是一个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只因为怕她恐惧,对她的态度上更要显得亲善。妇人立即防着你这个远客即使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了。贫困的妇人已经对我诉说了因为赋税征求,贫穷到骨。我正由此联想到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泪流满面。

      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小,在此作者却用了*辈之间的“呈”让人更易接收。郎是对人的爱称。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

      8、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9、只缘:正因为。

      10 、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12、即:立即,马上。

      13、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5、便:就。

      16、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7、甚:太

      18、征求:指赋税征敛。

      19、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20、戎马:指战乱。

      【赏析】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阅读全文]...

2021-11-29 13:51:11
  • 吕岩《牧童》古诗赏析

  • 吕岩《牧童》古诗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吕岩《牧童》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牧童》唐代: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注释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阅读全文]...

2022-03-02 10:02:59
  • 含有岩字的古诗词 带岩字的诗词名句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高词迥映,如朗月之悬光;叠意回舒,若重岩之积秀。——《晋书·列传·第二十四章》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柳宗元《渔翁》

    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辛弃疾《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白玉蟾《黄岩舟中》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郑燮《题画兰》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张抡《踏莎行·秋入云山》

    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辛弃疾《念奴娇·赋雨岩》

    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寒山《众星罗列夜明深》

    *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辛弃疾《念奴娇·赋雨岩》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戴石榴花。——关汉卿《大德歌·夏》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瀑布联句》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吴文英《点绛唇·越山见梅》

    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杜甫《柏学士茅屋》

    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李白《蜀道难》

    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辛弃疾《念奴娇·赋雨岩》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白玉蟾《黄岩舟中》

    古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令狐楚《赋山 / 一七令·山》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王勃《送卢主簿》

    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修竹傍林开,乔松倚岩列。——德隐《新秋晚眺》

    千年独鹤两三声,飞下岩前一枝柏。——施肩吾《秋夜山居二首》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傲然遂独往,长啸开岩扉。——李白《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卷三十四》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佚名《节南山》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郦道元《三峡》

    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陈子昂《白帝城怀古》

    夜到清溪宿,主人碧岩里。——李白《宿清溪主人》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杜甫《宿江边阁 / 后西阁》

    再来寄幽梦,遗贮催行舟。——柳宗元《界围岩水帘》

    [阅读全文]...

2022-04-06 22:16:50
  • 又呈吴郎古诗词赏析

  • 又呈吴郎古诗词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又呈吴郎古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究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一、

      注:①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即后文的`“远客”。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1.颈联中诗人是如何批评劝阻吴郎的?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5分)

      2.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放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其精神情怀与本诗异曲同工,请结合本诗就此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措辞非常委婉,极具艺术性。“防”的主语是寡妇,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表面上看似批评那个寡妇,说她无端猜疑,实属“多事”,实际上却是批判吴郎未免太小气了些,太不会体贴穷人,将对穷人悲苦命运的怜悯同情深植其间。(5分)

      2.都表现了诗人心系黎民、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1)亲善显情怀。一个“任”字开门见山地说明昔日诗人对西邻打枣的态度,“无食无儿”“困穷”分析了西邻“扑”别家枣的原因,借此表达了作为枣树的主人应对她表示亲善之意。(2)劝诫显情怀。五六句是劝诫枣树的新主人吴郎不要一搬进草堂就插上篱笆,使西邻多心、“恐惧”。(3)揭露显情怀。七八句用“征求”意指官吏们的盘剥、用“戎马”代指战乱,进一步揭露了西邻扑枣的根源是官吏们的盘剥和持续上的战乱。寥寥数语,塑造了一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悲天悯人的诗人形象。(6分,总体分析2分,情感体现点4分,任答到一处给2分)

      二、

      注:远客:指吴郎。征求:苛捐杂税,各种摊派。

      ①这首诗揭示了当时怎样的一种社会现实?表现出诗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4分)

      ②诗人在批评吴郎时措辞非常委婉,极具艺术性,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3分)

      参考答案

      ①揭示了战乱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了双重的灾祸,表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表面上批评那个寡妇,说她无端猜疑,实属“多事”,实际上却是批判吴郎未免太小气了些,太不会体贴穷人。

    [阅读全文]...

2021-12-19 15:07:31
  • 诗名含有岩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岩字的诗词

  • 三日游澹岩火星岩朝阳岩

    项安世〔宋代〕

    一日三岩可了,半生两脚初来。不怕天公雨涩,青鞋飞上崔嵬。

    送萧子所之九江谒刘太守楚奇 其六 赋通天岩送曾鲁卿归赣岩后有小岩名曾公岩

    刘崧〔元代〕

    曾公岩在通天侧,旧是曾公自凿通。东望不堪遭乱后,南归却忆向岩中。

    春阴虎卧千峰雪,日落猿啼万壑风。城市别来应少见,看云长是忆曾公。

    游碧岩和石川韵碧岩碧弁之中峰也

    王济〔魏晋〕

    历览碧岩胜,只疑尘境无。烟峦净流翠,晴瀑白跳珠。隐约瞻天姥,冥濛见太湖。丹青谁把笔,相对写新图。

    松岩八景 其五 岩桂秋香

    张吉〔明代〕

    朝眠岩顶云,莫醉岩底石。岩花不知老,香堕几千尺。

    水龙吟 题陈龙岩韬龙岩弟四图

    钱斐仲〔清代〕

    数间野屋临秋水,只有闲鸥相识。烟霞伴侣,琴樽对仗,此庐新葺。

    幽意萧萧,红蕉露泻,碧梧阴直。正风帘乍卷,海蟾飞上,湖光冷、摇虚白。

    堕地渔樵堪适。笑吴侬、莼鲈偏忆。牙签玉轴,百城自拥,丹铅细核。

    梦里家山,龙眠岩屋,几曾忘得。向故人寄语,被云留住,作西泠客。

    题灵岩寺八景 其一 巢鹤岩

    弘历〔清代〕

    法定开山有鹤瑞,羽衣皓皓驻云峰。至今月白风清夕,仿佛东坡梦所逢。

    冷岩行赋冷岩相公所居

    周昂〔金朝〕

    或为盂,或为钟,人心自异山本同。天清云远望不极,小孤宛在江流中。

    涧之毛,可筐筥,山之木,可斤斧。惟有白云高崔巍,风吹不消自太古。

    岘山何奇,羊子所攀。东山何秀,谢公往还。今尔胡为藉甚乎人间,于嗟乎冷山。

    龚圣予号翠岩晚岁更号岩翁为赋

    俞德邻〔宋代〕

    春风桃李颜,岁寒松柏心。达人步大方,静爱无弦琴。

    无弦岂堪听,弦外多遗音。世涂甚风水,对面商与参。

    孤芳忌群处,散材辞众侵。霜降水归源,日旭星就阴。

    浮华剥落尽,古道谁复今。吾家雁山下,翠巘高千岑。

    清秋灏气塞,万里纤埃沈。安得与君去,结架聆清吟。

    用易岩韵寿易岩

    王柏〔宋代〕

    天地之气秋惟清,清之极者为圣人。惟皇降衷本均*,贤愚美恶气质成。有伟易岩万人英,圣涯涵泳心即经。人心道心惟一精,怡然融液万理明。榘度迥出风尘表,视履元吉祥素考。义利两关路分晓,富贵功名何足道。一枝绿玉畅幽声,殷勤拜捧寿吾兄。明朝西现长庚星,芒寒色正占千龄。老而有子希世珍,一念种出无边春。它年头角昂俊声,安车迎养双朱轮。

    姚岩寺路怀友(一作桃岩怀贾岛)

    顾非熊〔唐代〕

    路向姚岩寺,多行洞壑间。鹤声连坞静,溪色带村闲。

    疏叶秋前渚,斜阳雨外山。怜君不得见,诗思最相关。

    [阅读全文]...

2022-01-23 00:41:16
  •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

  •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胡虏:*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定,

      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原诗】

      子夜吴歌 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意】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赏析】

      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3-22 08:04:49
  •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注释及翻译

  •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注释及翻译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夜吴歌·秋歌

      作者: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胡虏:*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定,

      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阅读全文]...

2022-01-25 21:19:28
  • 子夜吴歌古诗李白赏析(子夜吴歌春歌全诗解释)

  • 李白,解释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冬歌》则全是另一种写法。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陈玉兰《寄夫》),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秋歌》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社会一般,二歌典型性均强。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彼此并无二致,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阅读全文]...

2021-12-24 02:24:47
  • 牧童吕岩古诗翻译(吕岩牧童赏析及注释)

  • 牧童

    唐代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放眼望去,原野上六七里都是青草铺地,葱茏一片。侧耳倾听,晚风中飘散着悠扬的牧笛。两个动词“铺”“弄”很形象,“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缓舒服的感觉。“弄”字,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有了足够的铺垫,牧童出场了。晚风中归来的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时分。和衣而卧,头枕着双手,仰头望天,细赏明月。或许躺下即进入梦乡,月光下的牧童天真自然。

    这首小诗把牧童作为写作对象,截取牧童晚归的一个片段,重点落在“不脱蓑衣卧月明”上。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帐,他没房子,没家吗?饥来即食,困来即眠,谁来给他做饭,谁来照看他?他不食人间烟火一样,简直就是仙童。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完全不像是被家长驱使去放牛的孩子,是一个真人,是一个高士。他就是虚靖天师张真人,在龙虎山顶一茅庵中修炼,只有心诚的人,才能见得到他。水浒传中这样描述这个牧童∶

    正欲移步,只听得松树背后隐隐地笛声吹响,渐渐*来。大尉定睛看时,但见那一个道 童,倒骑着一头黄牛,横吹着一管铁笛,转出山凹来。大尉看那道童时,但见:头缩两枚丫 舍,身穿一领青衣。腰间绦结草来编,脚下芒鞋麻间隔。明眸皓齿,飘飘并不染尘埃;绿鬓 朱颜,耿耿全然无俗态。

    完全无俗态,就不是一般的凡人,绝不是“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童趣十足的小孩子,自然也不是一般凡眼认不出牧童,也只有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吕洞宾(吕岩)心中的牧童是这个样子。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读后,去体会生活中还有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让读者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

    [阅读全文]...

2021-12-12 23:18:16
  • 送人游吴古诗词鉴赏

  • 送人游吴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人游吴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 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译文翻译

      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

      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

      夜市上充斥着卖菱藕的声音,河中的船上,满载着精美的丝织品。

      遥想远方的你,当月夜未眠之时,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注释解释

      姑苏:苏州的别称

      枕河:临河。枕:临*。

      闲地少:指人烟稠密,屋宇相连。

      古宫:即古都,此处指代姑苏。

      水港:河汊子,指流经城市的小河。一作“水巷”。

      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一说此处是贵妇、美女的代称。

      未眠月:月下未眠。

      赏析

      这首送别诗通过想象描绘了吴地秀美的风光,毫无离别时的伤感情绪,笔致新颖可喜,仅在结尾处轻轻点出送别之意。唐代的苏州又称吴郡。作者送人前往漫游的吴县,又叫姑苏,是当时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丝织品闻名全国,还有不少古迹,作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描绘,便把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活托出来了。作者对它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们读来亲切有味。

      苏州的最大特色是水。自从伍子胥在苏州建城以来,城里水道纵横,渔船星数,水上的生活便一直是当地人们最主要的生活。诗歌的颔联承接“人家尽枕河”而来,点明的就是这样的当地特色。“古宫闲地少”这五个字是杜荀鹤用漫笔写出的苏州历史。春秋时期苏州是吴国的首都,在漫长的时光变迁里,苏州已经由一个政治要地转变为经济重地了。在唐朝,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虽然没有宋朝那么明显,但带来的直接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才会有“古宫闲地少”的情况出现。

      对于国家政治文化重心所在的北方来说,一座水城如若不是亲眼所见,总是会觉得不可思议的,所以简单的意象组合就能为没来过水乡的人们营造出一个梦般的图画:弯弯的河道,较之于整齐宽敞的官路,多的是潺潺流动的灵性。遍布的小桥,连接着生活的此岸和彼岸,蹲在桥上的时光以及人们伫立桥头眺望远方的守候,也不是北方那挣扎在朔风之下坚韧得*乎麻木的汉子们所能轻易理解的。小桥、流水构建的生活,有着令人心折的精致和让人轻易陷入的漫不经心。这样的美,别处寻无可寻。

      生活是流动的。生活中所有的美丽都是从流动中彰显出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杜荀鹤很喜欢“夜市”和“春船”的组合,在另一首《送友游吴越》里,“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便和这句异曲同工。像这样繁荣、热闹的诗句,读来是非常喜人的。在中国古代,只有经济发达的城市才会有夜市,莲藕则更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水产。绫罗绸缎又是生活富足的象征。那些远方微明的灯火,一晃一晃,仿佛黑夜中闪烁温暖的星星。水乡所有的生活,就像没有受到任何打搅的世外桃源,在微醺的醉意里,融化了。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此处才道出了送别之意,足见诗人谋篇布局之匠心独具,显得余味悠长,耐人寻味。

      此诗以想象出之,格调清新活泼,篇末喟然一叹,可谓动人情思,引人遐想。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在其精心描绘下更是活脱而出,令人读来如临其境,恍如人在画中游。

    [阅读全文]...

2022-04-22 19:03:30
描写吴岩的古诗 - 句子
描写吴岩的古诗 - 语录
描写吴岩的古诗 - 说说
描写吴岩的古诗 - 名言
描写吴岩的古诗 - 诗词
描写吴岩的古诗 - 祝福
描写吴岩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