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古诗的妙处

关于咏鹅古诗的妙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咏鹅古诗的妙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咏鹅古诗的妙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咏鹅古诗的妙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1) 语录(6) 说说(1) 名言(587) 诗词(322) 祝福(1k+) 心语(64)

  • 咏鹅古诗

  • 写作
  • 咏鹅古诗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咏鹅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

      诗人把在碧波中嬉戏鸣叫的白鹅那种活泼悠然的神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拍案叫绝。相传这首诗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

      原文: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赏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更多骆宾王的诗:

      1、《过张*子墓》

      西鄂该通理,南阳擅德音。

      玉卮浮藻丽,铜浑积思深。

      忽怀今日昔,非复昔时今。

      日落丰碑暗,风来古木吟。

      惟叹穷泉下,终郁羡鱼心。

      2、《在狱咏蝉(并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

      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

      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

      发声幽息,有切尝闻,

      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

      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

      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

      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之已奏;

      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阅读全文]...

2022-06-03 08:17:38
  • 诗歌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妙处

  • 诗歌
  • 诗歌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妙处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歌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妙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什么叫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二、教材中的比兴运用:

      人教版中的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高中语文第三册。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比兴句: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

      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三、比兴手法的妙处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比兴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1.文学创作中的两种手法。比是比喻,兴为寄托。比、兴两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赋、比、兴、雅、颂“六义”的两种。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注)。把比兴与美刺联系起来加以解释。古时比兴之法多用在旧体诗词和民歌中,一般文学作品中极少运用或不用。

      “比”与“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技巧。除诗歌外,现代散文、小说等也常用比兴手法。所谓“比”,按照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实就是比喻。它通过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写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动、具体。所谓“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用形象思维,离不开比兴两法。因此,比与兴构成了诗的两种技巧。

      2.指创作诗歌。 宋 王安石 《甘露歌》词:“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 清 顾炎武 《与人书》:“起八代之衰,而树千秋之业,非明公其谁与归!当不仅流连比兴,传播艺林,为斯文之盛事矣。”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比兴详解】

      比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如李白的《宣州谢肌楼钱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抽刀断水喻举杯销愁,真是贴切精当,妙语惊人。

      又如蒋捷的《梅花引·荆溪阻雪》:“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状愁情之冷清孤独犹如夜雪家海.耐人品味。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生在世悲欢离合的事理同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相比,发人深省,给人启迪,使人旷达。

      例如汉代无名氏的《古绝句四首》其三:“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脱?”(其意调:菟丝本是无情的草木,其根茎尚能相依不离;而人是有情的,怎能轻别离呢?!)诗中先对无情的菟丝(一种蔓生的植物)作肯定,从而对本应有情的人却轻别离作否定。尽管人非草木,而今人却还不如草木!激愤之情以反喻出之,更见入木三分。

      例如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乌夜啼〉)即以两种状态与动作,博喻愁绪纷乱、难以排遣。

      再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以博喻状“闲愁”漫无边际、纷乱杂沓、绵绵不绝。

      徐再思的“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蟾宫曲·春情》),后三句博喻少女病态又似见其人,如摄其魂,惟妙惟肖。

      博喻,有时用来摹状某种事物各个方面的情状,有时则专门用来摹状某种事物的某个方面的特征。恰当选用某种生动具体的事象来比况某种生活的哲理,会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例如曹操的名句:“老骥伏枥(马棚),志在千里;烈士(积极于建功立业的志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就是将老马闲置马棚与志士处于暮年这两件事情先后讲出,让人们自己去体会其间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

      又如汉代无名氏的《古歌》:“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稳。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将小麦不宜种在高田,用以比况太不宜久居他乡,让读者体会两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1.兴中含比

      兴中含比,即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句中也兼含有“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在内。兴中含比,多用在诗篇的开头。用来起兴的物象本来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起触媒作用,也含有一定的渲染铺垫之意。但若与比一旦相结合,兴中含比,那就和本题直接挂上钩了。兴中含比,要比单纯地起兴或单纯地用比,则诗中意味倍增。兴中含比,以兴为主,比则从之。

      兴中含比,常见于表示情爱、亲情、离别之类的诗作中,多从外界景观物象中触发联想。从兴中含比所取的兴象类型来看,有以动植物作比兴者,也有以非生物或自然现象作比兴者。

      从《诗经》以来的古代诗歌中,兴中含比,取兴象于植物的颇多。

      例如杜甫的《新婚别》的开篇就是这样的':“菟丝(一种蔓生的草本植物)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养路旁。”一开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起兴句中又隐含着“嫁女与征夫”的不可靠、不长久的比喻。这就是兴中含比。

      又如《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鲜嫩貌),灼灼其华(花)。之子(犹言‘这人儿’)于归(出嫁),其宜(使……和顺)室家(家庭)!桃之夭夭,有贲(果实大而多貌)其实(果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茂盛貌)。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是一支庆贺新婚的歌,可能是新娘的女伴送她出门时唱的、歌词的大意是:鲜嫩的桃树呀,花儿开得火样红。这个姑娘过门去,定能使家庭红火火!鲜嫩的桃树呀,果实累累结满枝。这个姑娘过门去,定能使家庭很幸福!鲜嫩的桃树呀,叶子长得密稠稠。这个姑娘过门去,定能使家庭更兴旺。歌词三段开头都以“桃之夭夭”起兴,又从桃的花、果、叶层层着色渲染,兴中兼含比喻,对新娘嫁过去表示了许多良好的祝愿。这也是以植物起兴兼作比。

      乐府《古艳歌》:“茕茕(孤独无依貌)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首诗的前两句即以动物起兴,兴中兼含比喻。写弃妇被迫出走,犹如孤苦的白兔,往东去却又往西顾,虽走而仍恋故人。后两句是规劝故人应当念旧。

      北朝《陇头歌辞》其一为:“陇头(陇山之巅)流水,流离(淋漓)山下。念哥一身,飘然旷野。”其三为:“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关中),心肝断绝。”这两首诗歌,前两句都以陇头流水起兴,兼及以流水的状态和声响作比,状漂泊未归和乡愁悲凄之情态。此处虽作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解也未尝不可,但毕竟是由此及彼产生的联想的兴笔,又由于兴中兼比,便将前半与后半紧密联系起来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了。

      兴中含比,比兴兼取,便有这样的妙处。可见,方东村的“兴而兼比”则“取兴不取比”之说未免有点偏颇。

      兴起兴结

      诗词中凡用“触物以起情”、“感物而动”的兴笔开篇或收束,谓之“兴起兴结”。它具有触发联想、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功能。古代诗词中,兴起,用得较为普遍;兴结,相对地说来用得较少;而兴起兴结,有时合用于一首诗中,则更为少见。

      如杜甫的史诗《新婚别》中云:“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不暖君床。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交织着不如意),与君水相望!”这是一首代言体的叙事诗,诗中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新娘子的形象。开篇以植物兴起,结尾则以动物兴结:柳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由比翼乌联想到别离人,这是又一种形式的兴笔。全诗由开头的“兴起”到结尾的“兴结”,前呼后应,结构严谨,这是兴起兴结同用于一篇之中的极好例子。

    [阅读全文]...

2022-03-13 14:51:00
  • 咏鹅古诗

  •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赏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阅读全文]...

2022-04-19 13:03:37
  • 鹅过河 绕口令_学古诗咏鹅

  • 励志的句子、正能量的句子、人生感悟的句子、唯美的句子、祝福语通通都是简短而优美,发人深省。多读读这些充满智慧,充满人生哲理的短句,会让您对人生有更多感司。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鹅过河 绕口令。

    天上七颗星

    天上七颗星,

    地上七块冰,

    台上七盏灯,

    树上七只莺,

    墙上七枚钉。

    吭唷吭唷拔脱七枚钉。

    喔嘘喔嘘赶走七只莺。

    乒乒乓乓踏坏七块冰。

    一阵风来吹来七盏灯。

    大鱼小鱼

    大渠养大鱼,

    小渠养小鱼,

    大渠大鱼吃小鱼,

    小渠小鱼怕大鱼。

    有一天,下大雨,

    小渠流进大渠水,

    小渠里有大鱼,

    大渠里没小鱼。

    路陌人挑了乌盆来卖,

    有个妈妈手提着醋瓶来,

    上桥时相撞着,

    骨碌碌瓶盆都打坏。

    盆要瓶赔瓶不肯,

    瓶要盆赔盆不肯,

    盆要瓶赔瓶要盆赔,

    那时瓶盆都要买。

    油一缸

    豆一筐

    老鼠嗅着油豆香

    爬上缸

    跳进筐

    偷油偷豆两头忙

    又高兴

    又慌张

    脚一滑

    身一晃

    扑通,一块跌进缸。

    鹅过河

    哥哥弟弟坡前坐,

    坡上卧着一只鹅,

    坡下流着一条河,

    哥哥说:宽宽的河,

    弟弟说:白白的鹅。

    鹅要过河,

    河要渡鹅。

    不知是鹅过河,

    还是河渡鹅

    气球换皮球

    小齐吹气球,小于玩皮球。

    [阅读全文]...

2022-06-29 07:34:09
  • 《咏鹅》古诗全诗赏析

  • 文学
  • 《咏鹅》古诗全诗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鹅鹅鹅古诗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咏鹅 》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咏:用、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2、项:颈的后部。这里代指脖子。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拨:划。

      《咏鹅》译文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咏鹅》创作背景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问了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咏鹅》鉴赏一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

      《咏鹅》鉴赏二

      这首诗以一个七岁小孩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的极为生动活泼。

      第一句三个“鹅”字,是诗人对鹅的亲切呼唤,也可以理解为模仿鹅的叫声。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曲,弯曲。项,就是脖子。曲项,弯着脖子。歌,唱歌。这两句让人想象出,一个7岁的儿童在对鹅作诗,他指着鹅说:鹅,鹅,鹅,弯曲着长长的脖子,朝着天空唱歌。一下子抓住鹅脖子长的特征,写出它欢叫时洋洋自得的神态。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咏鹅》作者介绍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阅读全文]...

2022-05-25 08:16:21
  • 鹅鹅鹅古诗赏析

  • 鹅鹅鹅古诗赏析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鹅鹅鹅古诗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原文

      《咏鹅》

      唐代: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

      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注释

      1、曲项:弯着脖子。歌:长鸣。

      2、拨:划动。

      译文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鉴赏

      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

      作者介绍

      骆宾王(623?—684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阅读全文]...

2021-12-20 02:34:10
  • 咏鹅的古诗拼音版(拼音版咏鹅赏析及解释)

  • 解释
  •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作品赏析】

    《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声音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

    【注释】

    ①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②曲:弯弯的

    ③项:颈的后部,指脖子

    ④歌:鸣叫

    ⑤拨:划

    【大意】

    鹅呀鹅,弯着脖子仰天高歌。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绿水上,红色的脚掌拨动起清清的水波。

    [阅读全文]...

2022-06-04 17:59:01
  • 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咏鹅

  • 语文
  •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赏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 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 力。

      骆宾王与、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 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语文古考点解析:咏鹅]

    [阅读全文]...

2022-07-16 22:42:10
咏鹅古诗的妙处 - 句子
咏鹅古诗的妙处 - 语录
咏鹅古诗的妙处 - 说说
咏鹅古诗的妙处 - 名言
咏鹅古诗的妙处 - 诗词
咏鹅古诗的妙处 - 祝福
咏鹅古诗的妙处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