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容大雁叫声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大雁叫声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大雁叫声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形容大雁叫声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嘎[gā]嘎:象声词,形容大雁等的叫声,也作呷呷。
为什么古诗里面的大雁总是哀鸣?是大雁叫声本身听起来使人悲伤吗大雁常在秋天迁徙,而秋天的景物,大抵肃杀和哀伤。
古人善于伤春和悲秋,实际上听不到大雁叫,他们也会在诗词文章里,写什么大雁哀鸣。
大雁的叫声么样形容
作者描写了南飞的大雁,描写了冬季的大雁,描写了大雁归来的情景,描写了春雁觅食过程的鸣叫,描写了孤雁,描写了4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
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本题要求理解句子含义。
这样设题是考虑了课文语言的特点,不少句子只有仔细体会思想感情,才能理解透彻,从而理解全文的思想感情。
1.这句话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2.这句话是说,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这句话是说,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
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
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北风“成语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大》 别董大(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秋风扫落叶读音: qiū fēng sǎo luò yè释义: 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
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秋荼密网读音: qiū tú mì wǎng释义:荼:茅草上的白花。
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网眼细密的鱼网。
比喻刑罚繁苛。
秋毫之末读音: qiū háo zhī mò释义: 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秋月春花读音: qiū yuè chūn huā释义: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
泛指春秋美景。
在空中飞翔的大雁发出凄惨的叫声
☀ 中国好诗词,风雅颂古今!中国好诗词打造最纯粹的诗词分享*台!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分享、交流精美原创文学。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体验,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欢迎各位关注,同时也欢迎各位投稿!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秋虫潜鸣,是对寒冷的畏惧和哀叹;鸿雁南翔,则是对寒冷的抗争,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和向往。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境开阔,精神振奋。故秋虫的审美基调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一、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二、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
“鸿雁传书”的“来龙”即传说有着两个版本,一个是“男人版”: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匈奴君主)扣留,他不肯就范,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匈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苏武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外交官,而“鸿雁传书”一时亦被传为美谈,这只虚拟的大雁就从此成为了中国邮政翩翩展翅的象征的雏形。
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凄美的“女人版”:唐朝薛*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贵,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鸿雁捎去。
三、以鸿雁喻人生际遇、人生精神境界。
1、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如《诗经·小雅·鸿雁》中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该诗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常常以“哀鸿”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呼号的饥民,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2、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如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的,苏轼用比兴的手法,以缥缈的“孤鸿”喻“幽人”,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
3、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飞往南方越冬。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一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精神境界。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他已化身飞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游的境界。
赠秀才入军·息徒兰圃
魏晋–嵇康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翁,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诗人想象嵇喜行军之暇领略山水乐趣的情景。他将在长满兰草的野地上休息,在鲜花盛开的山坡上喂马,在草地上弋鸟,在长河里钓鱼。一边若有所思地目送南归的鸿雁,一边信手抚弹五弦琴。他的心神游于天地自然之中,随时随地都对自然之道有所领悟。显然这里所写的与其说是征人生活,不如说是抒写诗人自己纵心自然的情趣。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宋–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闺怨
唐-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诗写得情意动人。三四两句尤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妇的孤单之感。但是,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人们可以千里相共的。愿随孤月,流照亲人,写她希望从愁怨之中解脱出来,显出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长安秋望
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嘎[gā]嘎:象声词,形容大雁等的叫声,也作呷呷。
大雁常在秋天迁徙,而秋天的景物,大抵肃杀和哀伤。
古人善于伤春和悲秋,实际上听不到大雁叫,他们也会在诗词文章里,写什么大雁哀鸣。
大雁的叫声么样形容
作者描写了南飞的大雁,描写了冬季的大雁,描写了大雁归来的情景,描写了春雁觅食过程的鸣叫,描写了孤雁,描写了4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
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本题要求理解句子含义。
这样设题是考虑了课文语言的特点,不少句子只有仔细体会思想感情,才能理解透彻,从而理解全文的思想感情。
1.这句话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2.这句话是说,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这句话是说,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
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
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北风“成语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大》 别董大(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秋风扫落叶读音: qiū fēng sǎo luò yè释义: 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
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秋荼密网读音: qiū tú mì wǎng释义:荼:茅草上的白花。
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网眼细密的鱼网。
比喻刑罚繁苛。
秋毫之末读音: qiū háo zhī mò释义: 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秋月春花读音: qiū yuè chūn huā释义: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
泛指春秋美景。
在空中飞翔的大雁发出凄惨的叫声
关于大雁的古诗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大雁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早雁
年代:【唐】作者:【杜牧】体裁:【七律】类别:【动物】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归雁
年代:【唐】作者:【钱起】体裁:【七绝】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孤雁儿
年代:【宋】作者:【李清照】体裁:【词】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孤雁
年代:【唐】作者:【崔涂】体裁:【五律】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孤雁儿
年代:【宋】作者:【李清照】体裁:【词】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
伴我情怀如水。
笛里三弄,
梅心惊破,
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规雁
年代:【唐】作者:【杜甫】体裁:【五绝】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秋雁(一作虞世南诗)
年代:【唐】作者:【褚亮】
日暮霜风急,羽翮转难任。为有传书意,翩翩入上林。
鸿雁
年代:【先秦】作者:【诗经】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秋虫潜鸣,是对寒冷的畏惧和哀叹;鸿雁南翔,则是对寒冷的抗争,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和向往。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境开阔,精神振奋。故秋虫的审美基调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一、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二、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
“鸿雁传书”的“来龙”即传说有着两个版本,一个是“男人版”: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匈奴君主)扣留,他不肯就范,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匈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苏武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外交官,而“鸿雁传书”一时亦被传为美谈,这只虚拟的大雁就从此成为了中国邮政翩翩展翅的象征的雏形。
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凄美的“女人版”:唐朝薛*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贵,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鸿雁捎去。
三、以鸿雁喻人生际遇、人生精神境界。
1、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如《诗经·小雅·鸿雁》中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该诗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常常以“哀鸿”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呼号的饥民,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2、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如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的,苏轼用比兴的手法,以缥缈的“孤鸿”喻“幽人”,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
3、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飞往南方越冬。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一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精神境界。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他已化身飞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游的境界。
赠秀才入军·息徒兰圃
魏晋–嵇康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翁,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诗人想象嵇喜行军之暇领略山水乐趣的情景。他将在长满兰草的野地上休息,在鲜花盛开的山坡上喂马,在草地上弋鸟,在长河里钓鱼。一边若有所思地目送南归的鸿雁,一边信手抚弹五弦琴。他的心神游于天地自然之中,随时随地都对自然之道有所领悟。显然这里所写的与其说是征人生活,不如说是抒写诗人自己纵心自然的情趣。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宋–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闺怨
唐-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诗写得情意动人。三四两句尤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妇的孤单之感。但是,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人们可以千里相共的。愿随孤月,流照亲人,写她希望从愁怨之中解脱出来,显出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长安秋望
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1、*安日问南归雁,三峡清秋依晓猿。——张玉娘《和谪弟三一三峡晓征寄回韵》
2、洞庭无过雁,书疏莫相忘。——杜甫《潭州送韦员外牧韶州》
3、芦笋穿荷叶,菱花罥雁儿。——王维《戏题示萧氏甥》
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5、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李商隐《春雨》
6、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7、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陆游《夜泊水村》
8、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9、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杜牧《齐安郡晚秋》
10、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1、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温庭筠《瑶瑟怨》
1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3、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14、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沈如筠《闺怨二首·其一》
15、秋雨雁来急,夜舟人未眠。——梅尧臣《宿邵埭闻雨因买藉芡人回呈永叔》
16、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17、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人随鸿雁少,江共蒹葭远。 ——韩愈《送湖南李正字归》
18、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19、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李益《春夜闻笛》
20、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王建《寄旧山僧》
大雁北归古诗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雁北归古诗苏轼,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汤恢《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生。——纳兰性德《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德经·第四十一章》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一蓑烟雨任*生。——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知音》
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王维《画》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试上张籍水部 / *试上张水部 / 闺意献张水部》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韩冬郎即*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偶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苏轼《琴诗》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夜月 / 月夜》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陆游《村居书喜》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陈文述《夏日杂诗》
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荀子·乐论》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别严士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 中秋月》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赞美关于大雁的诗句古诗大全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文森《九日》
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施耐庵《念奴娇·天南地北》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王维《伊州歌》
浮雁沈鱼,终了无凭据。——晏几道《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苔。——钱起《归雁》
几行归去尽,片影独何之。——崔涂《孤雁》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王建《寄旧山僧》
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吴西逸《清江引·秋居》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杜甫《孤雁》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庾信《重别周尚书》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温庭筠《瑶瑟怨》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白居易《南湖早春》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高適《送郑侍御谪闽中》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杜牧《齐安郡晚秋》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高適《夜别韦司士》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李煜《喜迁莺·晓月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举头忽见衡阳雁。——陈达叟《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適《别董大二首》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好把音书凭过雁。——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鸿雁在云鱼在水。——晏殊《清*乐·红笺小字》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王勃《蜀中九日》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吴文英《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孤雁儿
年代:【宋】作者:【李清照】体裁:【词】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
伴我情怀如水。
笛里三弄,
梅心惊破,
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
蕃女怨碛南沙上惊雁起古诗词
古诗原文
碛南沙上惊雁起,飞雪千里。玉连环,金镞箭,年年征战。画楼离恨锦屏空,杏花红。
译文翻译
碛南沙上的烽火,一次次把雁群惊飞起,像千里飞雪漫卷戈壁。连环弩,金簇藜,年年征战箭如雨。画楼中的美人,也恨这战火中的别离,愁时看着红杏花,独坐锦屏前。
注释解释
⑴蕃女怨,词牌名,为温庭筠所创,《金奁集》入“南吕宫”,七句三十一字,四仄韵,两*韵。
⑵碛(qì):浅水中的沙石,这里指边塞荒漠之地。
⑶玉连环:征人服饰物。《战国策·齐策》:“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以玉连环。”这里是指征人的用具,如铁链之类的`东西。
⑷金镞(zú)箭:装有金属箭头的箭。镞,箭头。
⑸锦屏:有彩画的屏风。
诗文赏析
这首《蕃女怨》写来并不见一点“蕃”味,仍是一般的思妇词。这首词写边塞的寒冷和艰苦,使思妇对征人倍增思念。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征人忆家。
此词开头两句“碛南沙上惊雁起,飞雪千里”,写边塞环境和气候的恶劣:沙碛荒漠,茫茫千里,大雪狂飘,塞雁惊飞。“玉连环,金镞箭,年年征战”,先写征人的装束,续写征战之苦,战情之急。丈夫如此在边关服役,妻子必然思念和怨恨。结末二句,点明题旨:“画楼离恨锦屏空,杏花红。”战争使无数的妻子独守空房,画楼冷落,锦屏寂寞,尤其在杏花开放、春满人间的时候,更是令人肠断,魂断,唯有恨不断,泪不断。可谓曲尽人情。
就内容来说,此词并无新意,作者不是为了宣扬什么反战情绪,思妇的愁恨是一种纯真的感情,值得珍重与同情。这首词与《蕃女怨·万枝香雪开已遍》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互补互衬的关系,阅读时可互相参照。
在温词中,此词属于较为浅直的作品,辞藻不算艳丽,含义也还显豁。但是仍具有某些深曲之作的特点:只客观地提供精美的物象情态,而隐去它们之间的表面联系,留下大片想象余地。像“画楼离恨锦屏空”与“杏花红”之间也未点明其关系。而这些物象情态的关系,很容易领悟出来,所以反而显得浅而不露,短而味永。
大雁叫声的古诗
形容大雁叫声的古诗词
古诗中大雁的叫声
秋天大雁的叫声古诗
雁叫声的诗词
古诗中的雁叫声
古诗孤雁的叫声
古诗中秋雁的叫声
大雁的古诗叫法
写鸟叫声的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喜鹊叫声
鹅的叫声古诗大全
赞美鸟叫声的古诗词
青蛙叫声的古诗词
表示燕子叫声的古诗词
的古诗词写大雁
古诗词里的大雁
古诗渔的叫声
有鸭子叫声和鸡的叫声的古诗
鹅的叫声古诗
蝉的叫声的古诗
描写青蛙和叫声的古诗词
大雁有关的古诗词
古诗里的虎的叫声
古诗秋晚的叫声
古诗词中形容乌鸦的叫声
猿的叫声的古诗
与大雁有关的古诗词
有大雁大雪的古诗词
形容水鸟叫声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