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古诗的画

关于泊秦淮古诗的画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泊秦淮古诗的画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泊秦淮古诗的画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泊秦淮古诗的画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5) 语录(1) 说说(3) 名言(509) 诗词(216) 祝福(1k+) 心语(60)

  • 泊秦淮古诗原文及赏析

  • 泊秦淮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泊秦淮古诗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前言】

      《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纵情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⑵烟:烟雾。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翻译】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赏析】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纵情,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泊秦淮》。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

      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惯。

      “夜泊秦淮*酒家”,看似**,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纵情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阅读全文]...

2022-02-13 10:17:44
  • 泊秦淮杜牧古诗原文及翻译(泊秦淮原文译文)

  •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秦淮河夜景

    夜幕下秦淮河

    知识点解析: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体现的画面。

    雾气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江水和沙滩,月色朦胧,青烟浮动,秦淮河*的夜景给人以迷蒙之感。

    2、请从表达方式度简要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

    首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出朦胧、凄凉、冷寂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人忧愁的基调。

    3、请简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的妙处。

    运用互文的手法,“笼” 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朦胧淡雅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4、“夜泊秦淮*酒家”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作用,“夜泊泰淮”表明上句景物的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酒家”引出下文,为下文写商女唱*花做铺垫。

    5“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达了诗入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荒淫无度生活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6、这首诗中的“商女”一语双关,表面指(唱《玉树*花》的歌女)实指(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或达官显贵)。

    7、诗人借用“*花”的典故,有什么好处?

    诗人借古讽今,借拟制《玉树*花》的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史实,委婉含蓄地讽刺了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依旧贪图享乐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荒淫无度生活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8、诸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隔江犹唱*花”中的“犹”字。

    犹”是 “还“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荒淫无度生活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9、融情于景,描画秦淮河冷清凄清朦胧景象;点明时间、地点为下文议论作铺垫的诗句是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酒家。

    10、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酒家。

    11、《泊秦淮》中诗中渲染了一幅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图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酒家。

    12、《泊秦淮》中写景叙事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酒家。

    13、《泊秦淮》中将读者引入朦胧迷离的境界的诗句是: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酒家。

    14、《泊秦淮》一诗中,借用景物描写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凄凉愁寂之感的两句是: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酒家。

    15、杜牧在《泊秦淮》诗中抒发兴亡之感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16、《泊秦淮》中讽刺达官贵人不图国家兴盛,沉迷享乐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17、(07年桂林)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句写景,表现了一种空寂冷愁的情调,隐含着诗人吊古伤今的特殊感受。次句叙事写景,把“*酒家”放在句末,为下面写“商女”“亡国恨”“犹唱*花”做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河迷蒙冷清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D.商女热衷歌唱靡靡之音《玉树*花》,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19、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A.此诗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

    B.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

    C.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D.诗歌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清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阅读全文]...

2022-07-28 12:13:08
  • 《泊秦淮》古诗欣赏

  •   《泊秦淮》原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花。

      《泊秦淮》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来源: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泊秦淮》简介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花》曲。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泊秦淮》欣赏]

    [阅读全文]...

2022-03-15 22:49:10
  • 杜牧古诗《泊秦淮》赏析

  • 写作
  • 杜牧古诗《泊秦淮》赏析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牧古诗《泊秦淮》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泊秦淮

      唐代: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 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注释

      ①选自冯集梧《樊川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lì)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泊]停泊。

      ③[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④[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赏析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 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次句点题,并以“*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景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 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唐,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 “*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贵的荒唐,深刻犀利。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样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却容纳在短短的28个字之内,这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凝练至及。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只有精练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见得精练。所以含蓄与精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唐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唐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阅读全文]...

2022-07-14 16:49:19
  • 泊秦淮古诗带拼音注音版(泊秦淮原文赏析及解释)

  • 解释
  •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①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秦淮,即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相传是秦时为疏通淮水开凿,秦淮河流经的南*庙一带,在六朝时十分繁华。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②〔商女〕歌女。

    ③〔*花〕曲名,《玉树*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花。

    这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首句描写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次句点题,以“*酒家”引发思古之幽情。后两句由一曲《*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仿佛已从“商女”那里听到亡国之音,其实是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责人表示忧虑与愤慨。古诗中常有感慨家国兴亡的主题,像这首诗,就将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委婉深沉。阅读时注意寓情于景的手法,体味一下那种兴亡之忧融入悲凉意境的沉重感。

    [阅读全文]...

2022-07-15 11:42:28
  • 泊秦淮全诗

  •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1、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2、烟:烟雾。

      3、泊:停泊。

      4、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5、*花:歌曲《玉树*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花》。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惯。

      “夜泊秦淮*酒家”,看似**,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花》,即《玉树*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m.ju.51tietu.net)。

    [阅读全文]...

2021-12-08 08:41:07
  • 描写秦淮河的古诗句

  • 描写秦淮河的古诗句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陵古形胜,晚望思迢遥。白日余孤塔,青山见六朝。燕迷花底巷,鸦散柳阴桥。城下秦淮水,**自落潮。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七绝·秦淮河】

      锦瑟微澜棹影开,花灯明灭夜徘徊。

      一池春水胭脂色,流到前朝梦里来。

      【夜游秦淮河】

      古韵凌波十里欢,风摇画舫雨含烟。

      夜游惊艳思八艳,情洒秦淮不夜天。

      【念奴娇·金陵秦淮河】

      文人荟萃,更商人云集,繁华街市。桨橹声中观旖旎,入目几多惊喜。十里秦淮,六朝粉面,画阁藏佳丽。进乌衣巷,再游王谢府第。

      *画栋雕梁,二龙抢宝,忆媚香楼里。可叹须眉男子汉,不及钗裙名妓。纸醉金迷,改朝换代,孔庙先贤祭。休评功过,心中无愧而已。

      【念奴娇·秦淮河】

      桨声灯影,忆东吴淮水,六朝金粉。

      骚客聚来夫子庙,丝竹轻歌传韵。

      伯虎****,吴翁传本,雨后如春笋。

      桃花扇锦,媚香楼遗羞吻。

      庭曲犹唱谁伤,沧桑家国,暗地和天混。

      十里秦淮曾有泪,画栋雕梁还损。

      朱鹊桥边,乌衣巷口,堪已当年*。

      烟云无恨,更金陵水相润。

      【七律·夜游秦淮河】

      华灯璀璨映秦淮,

      *霓虹画影裁。

      踏舫游人寻旧梦,

      闻香醉客*楼台。

      廊轩影动楼阁处,

      管乐悠扬舞美釵。

      享乐和*承盛业,

      八方雅士展情怀。

      【七绝·秦淮河】

      箫琴一曲意如何?浅浅轻舟漾水波。

      多少繁华言笑里,而今于此怅然多。

      【过秦淮河】

      日落金陵晖未消,柳牵淮水岸边摇。

      楼台依旧秦时曲,明月无知照哪朝。

      【七律·秦淮河】

      秦淮秋雨细濛濛,飘荡方舟灯艳红。

      孔庙临堤香火少,乌衣巷口旅人重。

      香君溅血桃花扇,洪武天湖明祖宫。

      月洒光华沉碧玉,浪衔朱雀笑谈中。

    [阅读全文]...

2022-03-26 15:53:10
  • 泊秦淮原文及翻译注释

  • 智慧
  • 泊秦淮原文及翻译注释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下面是《泊秦淮》原文及翻译注释,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原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 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 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英译

      Mist veils the cold stream, and moonlight the sand, as I moor in the shadow of a river-tavern,

      Where girls, with no thought of a perished Kingdom, gaily echo a song of courtyard flowers.

      注释

      ①选自冯集梧《樊川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lì)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泊]停泊。

      ③[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④[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 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这首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次句点题,并以“*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景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 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 “*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样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却容纳在短短的28个字之内,这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凝练至及。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只有精练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见得精练。所以含蓄与精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泊秦淮⑴

      作者:唐·杜牧

      烟⑵笼寒水月笼沙,夜泊⑶秦淮*酒家。

      商女⑷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⑸。

      注释

      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⑵烟:烟雾。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白话译文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创作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泊秦淮》。

      赏析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惯。

      “夜泊秦淮*酒家”,看似**,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名家点评

      李锦文:《泊秦淮》则反映了南朝陈国那些醉生梦死的贵族们竟然不知道隋朝已经陈兵江北,南朝*摇摇欲坠,甚至还在用陈后主创制的《玉树后庭花》那种靡靡之音叫歌女们演唱。因此所谓“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指的是那些贵族,那些当权者。因为歌女唱什么歌是不能由自己决定的,而是要按客人们指定的曲目来演唱的。诗人在这里是用的曲笔,矛头是指向那些无耻而又无聊的贵族统治者,将这种历史的教训用短短的一首七绝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不得不佩服诗人手段的高明。

      樊修章:在《泊秦淮》这首诗中,杜牧更是以政治家的深沉表达了对时事的忧虑。第一句写暮烟凉月笼罩着寒水荒沙,一片凄凉。第二句视点变换,由远景切换为*景,镜头对淮河边一家酒家。后两句画面再次切换,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正在唱《玉树后庭花》的歌女,由此引发出诗人对“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深沉感慨。《玉树后庭花》是陈朝灭亡前夕陈后主制作的歌曲,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那个歌女唱的也许真是《玉树后庭花》,也许只是一般的流行歌曲。但由于诗人心中有一幅陈后主荒淫亡国的图象,而且蜻蜒点水一样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叠合点。此情与歌女唱歌的此景一碰,立即爆发出灵感的火花,诗人眼前就展现出一个新天地。他表面上是指责卖唱的歌女不顾国势的日益危机,还在唱这种靡靡之音,实际是指责晚唐士大夫毫无心肝,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刻,还这么醉生梦死地享乐。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杜牧的诗全集栏目。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阅读全文]...

2022-04-05 20:30:38
  •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泊秦淮的写作手法

  • 语文,写作
  •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泊秦淮的写作手法

      《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泊秦淮的写作手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 *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

      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样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却容纳在短短的'28个字之内,这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凝练至及。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只有精练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见得精练。所以含蓄与精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

      总结: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阅读全文]...

2022-07-14 00:14:02
  • 《泊秦淮》的原文翻译和赏析

  • 古诗文
  • 《泊秦淮》的原文翻译和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泊秦淮》原文翻译和赏析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一庭花。

      【注释】

      笼:笼罩。这句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写法: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

      秦淮: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在今东苏西南部。当时穿过金陵的秦淮河*,酒楼妓馆林立,一片繁华景象。

      一二句意谓:描摹烟月朦胧的画面,点明夜泊的地点,首句实为互文,意谓烟和月笼罩着寒水、笼罩着沙。

      商女:陈寅恪云:“此商女妆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

      后一庭花:即《玉树后一庭花》,系南朝陈后主之作。陈后主,南朝亡国之君陈叔宝,为隋所灭。

      三四句意谓:隔江的歌女全然不关心即将衰亡的国家,唱的是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一庭花》。当年陈后主每日寻一欢作东,终于为隋朝所灭,如今歌女还在唱这支“亡国之音”,于是诗人不胜感慨。尽管此时距离朝灭亡还有几十年,但是国家行将衰亡的-阴-影已经进入诗人的心田。

      【古诗今译】

      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宁静的夜里把小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酒家的地方。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在秦淮河对岸的酒店还唱着亡国的《玉树后一庭花》。

      【简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诗中第一句的两个“笼”字用得出奇制胜,十分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完全不同的四种事物,用两个“笼”字巧妙和谐地融汇在一起,再现了一幅朦胧而又清亮淡雅的水乡月夜。这幅图画是那么柔和幽静,似静又动流动,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朦胧凄静的气氛又是那么浓。这里的“月、水”和下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为第二句 “夜泊秦淮*酒家”做了一个很厚实的铺垫。

      “夜泊秦淮*酒家”,看似信手拈来,细细琢磨却又很值得回味,诗句内中蕴含一着极其微妙的逻辑关系,你看,由于“夜泊秦淮”才能够“*酒家”。然而, “夜泊秦淮”四个字又承接了上一句景色*点时间点——“夜”,也点名了上一句所描绘景色*的地点——“秦淮”,使之更形象,更具体化。这一句不仅巧妙地照应了诗题,承接了上文,“*酒家”还起到了开启下文的作用,由于“*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一庭花”,也由此才触一动了诗人的情怀。可见,这七个字承上起下,结构全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一庭花》。”“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全诗情景交一融,景为情设,情随景至,自然天成没有丝毫斧凿之痕迹,借陈后主的荒婬*亡国讽喻晚唐朝统治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前世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深思之忧国情怀。

      望岳的原文翻译和赏析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晏殊《浣溪沙》原文翻译和赏析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古诗简介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历来为人称道。

      翻译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注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阅读全文]...

2022-06-18 14:06:13
泊秦淮古诗的画 - 句子
泊秦淮古诗的画 - 语录
泊秦淮古诗的画 - 说说
泊秦淮古诗的画 - 名言
泊秦淮古诗的画 - 诗词
泊秦淮古诗的画 - 祝福
泊秦淮古诗的画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