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歌曲都

关于古诗词的歌曲都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词的歌曲都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词的歌曲都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词的歌曲都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70) 说说(212) 名言(2) 诗词(8k+) 祝福(58) 心语(1)

  • 古诗词改编的歌曲有?

  • 改编
  •   歌词是诗歌的一种,入乐的叫歌,不入乐的叫诗(或词)。入乐的.歌在感情抒发、形象塑造上和诗没有任何区别,但在结构上、节奏上要受音乐的制约,在韵律上要照顾演唱的方便,在遣词炼字上要考虑听觉艺术的特点,因为它要入乐歌唱。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人约黄昏后

      人约黄昏后邓丽君 - 淡淡幽情

      歌曲《人约黄昏后》,歌词为朱淑真《生查子·元夕》(一说为欧阳修所作),邓丽君演唱。

      《生查子·元夕》

      【宋】朱淑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清*调

      歌曲《清*调》,歌词为李白《清*调》三首,邓丽君、王菲演唱。

      《清*调》

      【唐】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3、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王菲 - 菲靡靡之音

      歌曲《但愿人长久》,歌词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菲演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月满西楼

      月满西楼龚玥 - 金装小月

      歌曲《月满西楼》,歌词为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龚玥演唱。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阅读全文]...

2022-03-20 23:02:19
  •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

  • 发展,历史,艺术
  •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它最显著的特征是歌词全部来源于古典诗词。*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它以洗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深邃的内涵,传达着*文化特有的神韵。古典诗词作为*文学史上的一颗闪亮“明珠”,其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是毋庸置疑的。就音乐创作而言,古典诗词曾激发了无数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写下了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以青主、黄自、赵元任等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选用古代诗词创作艺术歌曲,那些具有*古典韵味的艺术歌曲至今仍是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精品之作。时至今日,有更多的作曲家把目光投向了古典文学的“宝藏”,那些传颂了千百年的古代诗词几乎成了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仓”。本文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在不同历史阶段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作一番综述和比较,以揭开它那颇具神秘色彩的面纱,使其创作和发展的概貌展现在我们眼前。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从创作技法上来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技法上大多采用欧洲浪漫派晚期的创作技法。这一时期青主创作了《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这是两首艺术造诣达到较高境界的作品,其中《大江东去》创作于1920年青主留学德国之际,是*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黄自先生毫无疑问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诗歌和音乐相结合的声乐作品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黄自以*古代诗人的诗词为题材作曲,谱写了《花非花》(白居易)、《峨眉山月歌》(李白)、《点绛唇·赋登楼》(王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等曲。在这部分作品中他能深刻地理解原诗的含义,并通过音乐给予生动、具体的形象刻画。其中《点绛唇》的音乐充满着宽广的气势和明朗乐观的情愫,是一首富于浪漫主义气息,具有一定民族风格的独唱曲。《南乡子》的音乐则充满着豪壮的气魄和澎湃的热情,是一首富于爱国激情的抒情独唱曲。其他像《花非花》《卜算子》等作品以素雅的笔调、深情优美的旋律、新颖细致的和声进行,勾画出一幅幅*式的恬淡幽静的意境。黄自的这些艺术歌曲可以说是当时我国学院式艺术歌曲创作的精品,并对后来许多作曲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曲家还有江文也、应尚能、刘雪庵、马思聪等,他们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也都颇有建树。江文也所写的艺术歌曲的词,全部取自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诗词,并且按照朝代顺序结集编作品号码。作品有《江村即事》(司空署诗)、《垓下歌》(项羽词)、《宋词李后主篇》(李煜词)等;应尚能作为一名作曲家和男中音歌唱家,他的代表作有《无衣》(诗经)和《我侬词》(管道声)等。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从技法上来讲,第二个阶段即是上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即为谭小麟先生。谭小麟在美国留学期间曾追随现代作曲理论大师亨德米特学*,并被视为亨氏高足,回国后执教于上海国立音专。他是将现代作曲观念与技法引入*专业作曲教学的第一人,可惜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作为一名作曲家,他对我国传统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除了直接从事民族器乐的创作外,他所写的声乐作品也大多取材于古代诗词。谭小麟具有颇深的古典文学和音乐功底,在创作中他尊重民族的审美取向,以*传统文化的思维为基础消化吸收应用亨氏作曲体系中可取的部分,因而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他强调:“我应该是我自己,不应该像亨德米特。”“我是*人,不是西洋人,我应该有我自己的民族性。”谭小麟一生创作了十多首声乐曲,他精心制作,力求尽善尽美,故其中多精品。代表作有《自君出之矣》(张九龄)、《彭浪矶》(朱希真)、《正气歌》(辛弃疾)等。从谭小麟的作品当中,不难感受到其中既有现代作曲技巧较成熟的展示,又有民族风格较纯熟的体现。罗忠曾这样评价其师谭小麟的歌曲创作成就:“他的艺术歌曲是我们民族音乐创作的精华,不仅继承了我们传统声乐曲的'许多优秀成果,而且在创作上,不论在精神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踏入一个新的天地。”从分析研究谭小麟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中体现出一种远远超过他前辈的强烈个性和新颖独特的民族风格,为后人在音乐创作上积累了不少富于启发性、值得深入探讨的宝贵经验。

      接下来谈谈以罗忠为代表的“五声十二音”作曲技法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罗忠先生于1980年发表在《音乐创作》杂志上的《涉江采芙蓉》,在当时来说可谓是石破天惊之作。这是一首严格按照十二音序列音乐的规则来进行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时,大部分作曲家对现代创作技法几乎一无所知,十二音体系的作曲方法在人们印象中是与“垂死的帝国主义”“没落的资产阶级”等政治化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写这种东西常常会招灾引祸。罗忠先生大胆地突破了这个禁区,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开创了用五声十二音技法作曲的先河。从此以后,*内地的作曲家们争先恐后地进行现代作曲技法的补课、探索和实践,出现了一系列利用五声十二音序列创作的作品,中断了30年的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之路得以延续。五声十二音序列是罗先生独创的,这种创作实践引领*音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隔绝走向会通,对*现代音乐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采用西方十二音技法,同时又赋予它五声性的内涵,在二者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融合点。

      罗忠的作品数量繁多,体裁各异。创作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在创作题材和所应用的作曲技法方面截然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情趣。第一阶段创作技法以传统为主,历时17年。他创作了独唱、合唱曲31首,大部分为艺术歌曲,还有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30余部。第二阶段迄今26年,创作合唱独唱歌曲19首,全部为艺术歌曲,此外其他体裁的作品数量也很大。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注重与*文化相结合,创作技法以现代为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之初,作曲家基本按照(转第59页)(接第74页)欧洲浪漫派初期的原则来安排调性布局,其间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五声色彩以使作品接*本民族的欣赏*惯,如青主、黄自等。40年代中后期,谭小麟将亨氏作曲理论带回*,他本人也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他的作品基本不用传统的大、小调式,而使用五声调式,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五声调式,调式变化非常丰富,他是以十二个半音为材料来构思旋律与和声的,作品透出浓浓的五声性。之后漫长的40年,现代作曲技法仿佛从*大地上消失了,直至罗忠的一曲《涉江采芙蓉》,向世人宣告了现代作曲技法在*的存在,使艺术歌曲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通过上述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基本上就清晰了,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二三十年代(青主、黄自)──40年代(谭小麟)──80年代(罗忠)。从技法上来讲是:欧洲浪漫派技法──亨氏十二音序列作曲法──罗氏五声十二音序列作曲法。

      *现代作曲家在根据古诗词谱曲时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不遗余力地在创作中探索如何应用西方现代创作技法来表达*诗词所特有的神韵,无一例外地努力在作品中体现民族气质、民族风格,在音乐如何体现诗词的意境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三四十年代的黄自、谭小麟如此,70年代末的罗忠如此,罗先生之后的许多作曲家也是如此。这是历代作曲家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之一。黄自曾说:“*自己的音乐必须由具有中华民族的血统与灵魂而又有西洋作曲技术修养的作者创作出来。”他还说:“我们现在所要学的是西洋好的音乐方法,而利用这方法来研究和整理我国的旧乐和民谣,那么我们就不难产生民族化的新音乐了。”由此可见,他对创作新的民族音乐具有鲜明见解和宏伟抱负。他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或深沉跌宕、或清新淡雅,处处体现出古典诗词的特有意境。又如谭小麟,他在创作当中大量运用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和声中很少使用或几乎不用的和声材料,而是以十二个半音为写作材料,同时有意识地采用*传统的五声调式,使得作品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传统音乐淳朴、亲切的特色。罗忠先生和他的前辈相比又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主要是他独创了“五声十二音技法”,让*的五声体系和西方十二音序列体系找到了一个最佳融合点,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一个全新的音响世界,而用这样的音乐体系去诠释古典诗词正是罗先生的匠心所在。

      古诗词艺术歌曲经过*90年的创作实践,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曲家和优秀作品,由于本文篇幅所限不能一一阐述了。从20年代直至当代*90年的历程中,作曲家们始终在探索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具有*特色的音乐之路,在此过程中积累了相当宝贵的经验,值得后人去深入研究,认真分析总结,对新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只要创作上发展了,相信歌坛也随之会吹来一股清新的、具有古典韵味的“*风”。

      拓展阅读:*诗词的押韵之美论文

      唐继承隋制,实行科举。诗歌列入考试内容。律诗和绝句的体式在这时得以完善。历宋元明清至今相袭不变。唐人作诗依据陆法言《切韵》,但分部过细,有206韵,由于同韵字少,允许*韵通押,有所变通。宋朝景德年间的《礼部韵略》是一部官修韵书,允许*韵通押,订出了“同用”、“独用”的规则。南*水(今山西临汾)人刘渊在江北刊印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礼部韵略》注明同用的加以合拼,成为一本107韵的书,即*水韵。此时金人王文郁又将原来并不同用的“迥”、“拯”及去声“径”、“震”合并,共106部,作为金代官韵书,一直流行至今。*水韵106韵韵目如下:

      上*声: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

      下*声: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

      上声:董肿讲纸尾语麌荠蟹贿轸吻阮旱澘篠巧皓哿马养梗迥有寝感琰豏

      去声:送宋绛置未御遇霁泰卦队震问愿翰谏霰啸效号箇祃漾敬径宥沁勘艳陷

      入声:屋沃觉质物月曷黠屑药陌锡职缉合叶洽

      其中*声字最常用,收字多少不一。最多“虞”部305字,最少“咸”部41部。作诗必须遵守韵部,不能出韵。*体诗的规则,偶句必押。首句*声韵一般都押。仄声,特别是五言体,则多数不押。以王昌龄的《出塞》为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起句入韵,关、还、山相押,属十五删部。又如杜甫的五绝《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起句不入韵,偶句押韵,图、吴属七虞部。是五绝的常格。

      如前所述,韵有宽窄。初学写诗的人,不妨从宽韵入手,有较多选择,利于运思。像东韵、虞韵、先韵、阳韵、庚韵字多而不僻,较易措手。

      但是,由于语言的变化,许多当时适口的诗韵,今天已经不谐于口了。以十三元为例:其中如魂、门、孙、繁、言、掀皆与真、文、先、咸相*。江西名士高心夔两次殿试,都以出韵,贬到四等。王闿运嘲以“*声两四字,该死十三元”相嘲。像如此有悖实际的事,为何还要遵守?于右任先生说:“古人用自己的口语来作诗,我们用古人的口语来作诗,其难易自见。我们要想把诗化难为易,和大众接*,第一要改用国语*仄与韵。”中华诗词学会提出“双轨并行”、“倡今知古”,提倡用新声韵,即按普通话声韵写诗。

      在韵的革新上,鲁迅、*也是力行改革的大家。鲁迅诗不但邻韵通押,如《赠画师》“雾塞苍天百卉殚”与“只研朱墨作春山”,“殚、山”是寒删通押。《赠乌其山诗》则“华、书、多、陀”相押,是以方言入韵。而其《脑炎戏作》之“不料仍违众女心”与“无如臣脑故如冰”,更是打通前后鼻韵母以“in”与“ing”相押。大大地放宽了韵的束缚。*的《长征》诗共五个韵脚,其中:难、丸、寒,属“寒”韵,而“闲、颜”属“删”韵,听来浑然无别。其《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上片用“有”韵,下片用“麌”韵,皆情韵超迈,气象发皇。

      古典诗词困境之我见论文

      拙作《古典诗词“困境”之我见》一文同时在烟雨和红袖发表后,小有争议。作为一个文笔不成熟,见地甚浅的我来说,诚惶诚恐之中有一丝欣慰。欣慰的是毕竟有读着路过了,并留下了自己的见解可供我参考。很感谢!

      留言不多,句句却是评论者心声。有赞成的,诸如“古诗就应该用古代的那个规范来要求。不然就乱了,和现在那些唱歌的一样,唱什么的都有!”、“支持作者观点!我也是古诗词爱好者,想写律诗但水*有限,所发作品都注明“古绝”,那是无奈之举。律诗虽然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但读起来意境深远,是别的诗歌体裁无法替代的一种美,不然怎么唐诗宋词流传了这么久却长盛不衰,而且百读不厌?本人认为,如果作不了格律诗,大可不必抨击它,完全可以以别的体裁作诗,诗歌的体裁很多也很自由。”之类的。很感谢他们!当然也有反对的,反对之中见真谛,很高兴看到这样的留言。不管只赞成的还是反对的,其中均不乏精彩留言。看后因心有所感,故而摘录下来,再作一番小讨论。

      红袖一位笔名为“非白”的网友这样说道:

      “我非常喜爱读诗词,但是从不去研究什么格律,因为我从没打算去写诗词。鲁迅先生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已被做完,但至少格律诗已被做完。说句泄气话,你就是穷其一生,写出的诗也不及那时最末流诗的万分之一。这世上任何东西都有生命周期,有生就有死,有盛就有衰。格律至唐为盛,词至宋为盛,曲至元为盛。文言小说至《聊斋》为盛,章回小说至《红楼梦》为盛,杂文至鲁迅为盛,京剧至梅兰芳为盛。所有的盛之后,便无一避免地走向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由盛至衰的过程将更快。相声盛之后也早开始衰退,取而代之的小品在很短暂的盛之后,也在很快的显出衰退的痕迹。所有这些,都是自然规律,也是艺术的规律。无论你怎样努力,也不会出现梅兰芳时代的京剧,无论你如何地才华横溢,也不可能写出《红楼梦》那样的章回小说。艺术是在发展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创造新的艺术生命呢?而要一味地去生硬地模仿越过千年的艺术形式呢?就算你模仿对了,有那么好的经典我不去看,为何要去看你那不伦不类的烂什子呢?郭沫若的格律诗写得要算可以了吧,可是一和唐诗比起来,简直是土的掉渣,哪能算诗,只是在穷对付什么格律吧了。的格律诗也算写得不错了吧,可除了几首还可看之外,其它的读了简直令人啼笑皆非,什么‘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这就是他老人家写的经典的词,曾向全世界诵唱,真让人恐怖。我非常赞成读唐诗宋词,但决不赞成去写,当然写写玩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要指望出成绩,则肯定是白费力气。因为,虽然月还是唐时月,星还是宋时星,但人已早不再是唐宋人。”

      暂且不说其留言内容如何,首先可以看得出,作者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但是,我觉得这也仅仅只是他一家之言,于诸多细节方面值得探讨。

      “鲁迅先生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已被做完,但至少格律诗已被做完。”固然,鲁迅是*大文豪,说出此话定有他的道理,但是我们也不能迷信,认为鲁迅说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完全正确无可挑剔的。不要忘了,鲁迅的文章为什么在现代人读来艰涩难懂?原因很简单,一定时期的文章是一定时期社会中政治、文化乃至诸多方面的反映,社会是进步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中,鲁迅的文章同样如此,只有把鲁迅先生的文章放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里来解读,才能真正读懂鲁迅;但是如果以现在这个社会中的某些现象来和鲁迅先生所写的来对号入座的话,肯定很难懂。所以说现在如果拿以前的某些东西来衡量的话,我想可能会大有问题。所以,作者说“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已被做完”,我十分同意。

      但是作者说“至少格律诗已被做完”,最后又说:“当然写写玩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要指望出成绩,则肯定是白费力气。因为,虽然月还是唐时月,星还是宋时星,但人已早不再是唐宋人。”此话就差了,实在不敢苟同。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受的文化熏陶不一样,当然思想也大相径庭,谁能保证、谁又敢说现代人写不出好的诗词?可能有些人说现代人写的诗词都是垃圾,那恐怕还是我说的“这也是一种‘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吧。况且,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行为*惯,只要按着既定格律和词谱写,又何尝不会写出“现代人的唐诗宋词”呢?

      “这世上任何东西都有生命周期,有生就有死,有盛就有衰。”,毋庸置疑,这话深在其理。但是,古典诗词作为一种文化,不能和历朝历代各种制度相比,不能和法律条例相比,法律条律只有在经过历史的检验后才能决定其“生死”权,但是古典诗词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的成果,有谁会把自己来之不易的成果扔掉?所以只要人民喜欢,不管谁前来阻挠,依然会代代相传下去的。大家都知道《诗经》、《国风》等等等等,流传已经很久远了吧?可是他生了之后“死”了么?没有吧?是的,古典诗歌是面临着一些“困境”,有人提出要老歌新唱,但是不管怎么样,古典诗词在社会中的地位是永远不会被别的东西取代的,有盛不会“衰”。

      “艺术是在发展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创造新的艺术生命呢?而要一味地去生硬地模仿越过千年的艺术形式呢?就算你模仿对了,有那么好的经典我不去看,为何要去看你那不伦不类的烂什子呢?”说句不客气的话,这个观点简直就是废话!创造新的艺术生命?现代人不是已经创造出来了么?现代诗不是么?我已经不想多言,还是《古典诗词“困境”之我见》中那句话:“诗歌现在又不仅仅是古诗词一种,现代诗歌不就是‘创新’后的古诗词?那个完全没有格律限制的,而且连韵脚也免了,多自由的一种形式!怎么不去写呢?”尤其是后面那句话,我觉得都可笑了。你这不是自寻烦恼吗?又没有谁来逼着你来看古诗词,不管好的不好的自然有感兴趣的来看,不来就算了呗,没人强求的,再说了,难不成说只有你说了好才算好?你说没有价值就没有价值,就是“烂什子”你把自己未免也看得太高了吧?(此话没有人身攻击的意思,只是无心快语罢了)。如果一直是这样的心态,恐怕别说“创新”了,可能自己连“涂鸦之作”都写不出来吧?

    [阅读全文]...

2022-05-19 23:47:20
  • 明妃曲古诗词

  • 明妃曲古诗词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妃曲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宋]王洋

      汉宫沈沈凝紫烟,妾身一入知几年。

      楼高秋月照清夜,亭暖春花熏醉眠。

      忆初送我辞亲戚,便拟光华列旌戟。

      君门安得似人间,咫尺千山万山隔。

      花月朝朝空暮暮,长恋朱颜不如故。

      内家车子散金钱,安得此身沾雨露。

      忽闻花宫选罗绮,单于来朝汉天子。

      但言妾欲嫁单于,万一君王赏桃李。

      大明宫内宴呼韩,出水芙蓉鉴里看。

      徘徊顾影花颜靓,绰约丰容广殿寒。

      当日君王喜且惊,欲留人信去关情。

      若教不杀毛延寿,方信蛾眉画不成。

      茫茫汉塞连沙漠,柳色阳关断肠处。

      故乡阡陌想依然,马上琵琶向谁语。

      命薄身存有重轻,天山从此静埃尘。

      山西健将如君否,此日安危吒妇人。

      人生景物疾如驰,翻覆由来万事非。

      莫笑巫山女粗丑,朝寻楚宫暮柴扉。

      男儿莫厌款段马,女儿莫羡金缕衣。

      君不见巫山歌舞赛神罢,野老至今怀秭归。

      《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被称为是咏王昭君最好的诗。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沿用。

      王昭君

      王昭君(约前52年-约8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杨贵妃)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

      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半个世纪,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明妃曲二首》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明妃曲二首》简介

      《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被称为是咏王昭君最好的诗。

      第一首诗描绘王昭君的美貌,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同时还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

      第二首诗描写王昭君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并委曲深入地刻画昭君心事,突出其民族大义,塑造了一个可悲且可敬的明妃形象。全诗语言矜炼深雅,缠绵婉丽,艺术手法多样,风格鲜明独特。作品命题新颖,遭致纷纷议论,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

    [阅读全文]...

2022-01-30 17:18:31
  • 含有曲字的古诗词 带曲字的诗词名句

  •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佚名《西洲曲》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佚名《西洲曲》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知音》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 中秋月》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查德卿《蟾宫曲·怀古》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纳兰性德《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道经·第二十二章》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二首》

    我亦飘零久!——顾贞观《金缕曲词二首·其二》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 中秋月》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六首》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白居易《采莲曲》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李益《塞下曲》

    听于无声,视于无形。——《礼记·曲礼上》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龚自珍《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王沂孙《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伟业《圆圆曲》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阅读全文]...

2022-01-27 01:41:59
  • 夜夜曲古诗词

  • 夜夜曲古诗词

      古诗原文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译文翻译

      银河纵横穿流、星斗横竖移动。

      银河与北斗星都是在无知无情的空自流转,又怎知我心中在想念一个人?

      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不管天寒地冻,依然踏起织机,织起布来。

      泪流不止可又能向谁诉说呢?只能听着鸡鸣声发出一声声的叹息。

      注释解释

      河汉:这里指银河。

      诗文赏析

      《夜夜曲》,乐府杂曲歌辞的一种,它的创始人便是沈约。《乐府解题》云:“《夜夜曲》,伤独处也。”沈作有二首,皆写同样的主题。此为第一首,写空房独处的凄凉况味尤为具体而细致。

      此诗共八句,可分前后两段,段各四句。每段开头二句均用对偶,结尾二句以白描手法抒写思妇惆怅自怜的内心感情。从前段到后段,思妇的感情有发展,有变化,直至结尾,形成一个*。

      诗歌的开头两句借银河和北斗方位的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流逝。“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写思妇长夜不眠,观看天空景象。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交错使用了“纵”、“横”、“直”三个动词,忽纵忽横忽直,使人仿佛看到银河纵横穿流、星斗横竖移动的情景。诗中虽未直截写人,而人物的神情自可令人想见。古诗中用星辰位置的变易反衬思妇感情的愁苦,例子甚多。如《古诗十九首》云:“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又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前人皆以为本之于《诗经·小雅·大东》,如《文选》李善注“河汉女”云:“《毛诗》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毛苌曰:‘河汉,天河也。’”观沈约此诗,当系*承《古诗十九首》,远绍《诗经》之《大东》,当然在具体描写上也有所不同。它开头二句说银河由纵到横,北斗由横到直,通过写景显示了时间的迁延。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便是斗转星移,时间已过了很长。在此漫漫长夜,思妇耿耿不寐,心中必有所想,于是诗人借她的口吻说道:“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星汉本为无知无情之客体,怨它何来?这种写法便是古人所常说的“无理而妙”。仿佛在说:银河啊,你空自流转;北斗星啊,你徒然横斜,你们怎知我心中在想念一个人?接下去二句写思妇因星汉移动、时光流逝而起的惆怅心情。“星汉”句总括上文又作一顿挫,着一“空”字,似乎把前面铺排的两句一下子推倒,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宁知”句把思妇胸中的一股怨气,喷薄而出,着一“宁”字,与前面的“空”字紧相呼应,把人物的感情引向内心深处。二句全系脱口而出,声情毕肖,确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

      如果说前半段以天空之景烘托思妇孤栖之苦,那么后半段则转而以室内之景映衬人物独处无聊的心态。诗人的笔锋由夜空转入闺房。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那暗淡的灯光,正象征着思妇的情怀。她孤独难耐,于是不管天寒地冻,踏起织机,织起布来。在这里,诗人没有照搬《诗经》与古诗,光写天上织女,而是将天上移到人间,写思妇亲理寒机。因此使人读来,更富有现实感。从对偶方面讲,这一联比前一联更为精当。因为前一联并列两件性质相*的事物,其弊如*评价*体诗时所说的.“合掌”。而这一联则意不相重,且层层推进,前句说灯不明,是在深夜;后句说晓犹织,则已到天亮了。从深夜到天明,思妇由独守孤灯到亲理寒机,层次鲜明,动作清晰,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她的孤独之感。

      结尾二句,承上文而来。思妇彻夜未眠,所忆之人缥缈无踪,眼望孤灯,手理寒机,心中分外凄苦,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哭了。尽管泪流不已,也没有人同情她,她不能向人诉说单身独处的苦闷。她只有哀哀自伤,徒然叹息。结句“鸡鸣”二字,紧扣上句的“晓”字,而“徒”字又与前段的“空”字遥相照映。此刻女主人翁的孤独之感已达到了顶点,天上的星汉也好,自己的忆念与叹息也好,一切的一切,都是空幻而徒然的。她只有默默地流泪,独自咀嚼着悲伤。听到鸡叫的声音,她不由发出长长的叹息。

    [阅读全文]...

2022-04-25 01:00:18
  • 谈从美学的角度看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艺术特征论文

  • 艺术
  • 谈从美学的角度看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艺术特征论文

      古人常以“诗歌”并称,《尚书·尧典》: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可见诗与歌的紧密契合与不可分离性,因此至今仍将“诗歌”合并来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便是诗与歌完美结合的体现。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精华,更是对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承。因此,一向被视为" 阳春白雪" 的艺术歌曲,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学界和音乐界的关注。目前,关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在国内已有很多,一部分是从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一部分是谈论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及其艺术歌曲创作的研究,还有一部分是谈及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和审美表现,较少涉及将其艺术特征与具体的作品相关联来进行分析。因此,笔者在这一方面做一些尝试,通过分析《枫桥夜泊》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美学的角度了解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是词作家和曲作家精雕细琢的一类艺术精品,其曲风高雅,内涵深邃,既是现代艺术气息与中国浓郁民族特色的巧妙契合,又是经典文化与高雅艺术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极富感染力。作曲家根据诗词的意境和涵义,将声乐旋律、钢琴织体、力度、速度等音乐因素进行统一的编配,绘制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更深化、更形象地揭示诗词所蕴含的意义。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将中国古代文化再现,用音乐的方式传承下去,因其所具有的独特气质而区别于其它类别的歌曲,在语言审美上和音乐审美上都有其鲜明的特征,这在歌曲《枫桥夜泊》中有具体的体现。

      一、《枫桥夜泊》语言审美特征

      1. 选取自诗词佳作,意境深远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词大都选自古代诗歌( 古诗、乐府、律诗、绝句等) 、曲子词、散曲、歌谣等多种体裁,《枫桥夜泊》便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由作曲家黎英海根据诗词所刻画的意境进行谱曲而创作的歌曲。这首七言绝句是诗人在进京赶考落第后,路经枫桥镇,秋夜独舟,望江边景色而产生了一种惆怅失落的情绪,为抒发饱尝风霜的感慨,借景抒情而写下的诗作。全诗虽只有二十八字,却能将枫桥夜泊的画面完整生动地展现于眼前,产生落寞、哀愁的情感共鸣。

      2. 语言凝练,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第一句便暗示了整首诗冷清的笔调,描写了深秋的夜晚乌鸦啼叫划破夜空的情景; “江枫渔火对愁眠”,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刻画“江枫”、“渔火”,使其具有生命力,二者相互对看却又忧愁难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并未真正映入诗人眼帘,城外寺庙的描写也是展现了一种冷清、寂寞的画面; “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再一次强调了时间,点出诗人的无眠,此时的钟声更增添了一份空旷、悲凉之感,“到客船”反映出诗人对故乡的思恋,体现了一丝丝的思乡之情。整首诗四句话,便将时间、地点和江边的情景交代的十分清楚,通过对情景的描写也将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情感表露的一览无余。

      3. 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韵律感

      韵律与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讨论诗歌的音韵时说: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人。”古诗词语言节奏的抑扬顿挫、音调的*仄关系、语音的律动压韵等因素的完美结合使诗词琅琅上口,令人玩味不尽。《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声、仄声交错有致,在朗诵时以两字为一“顿逗”,每句的划分如下: 月落| 乌啼| 霜满天,江枫| 渔火| 对愁眠,姑苏| 城外| 寒山寺,夜半| 钟声| 到客船。根据吟诵的“顿逗”情况,其节奏也显而易见:,四句诗都是按照这种节奏型进行,音节工整、前后对称、音韵和谐。

      二、《枫桥夜泊》音乐审美特征

      1.“中西双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将欧洲作曲技法与民族传统音乐元素相融合,通过离调、转调等手段丰富音乐色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这一特征是由其产生的背景决定的。20 世纪20 年代前后,一批留学欧美的音乐家纷纷回国,带回了西方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并将其融合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调式,由此诞生了这类“中西双壁”的艺术歌曲。歌曲《枫桥夜泊》便是以五声民族调式为基础,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而成。调式调性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中不断发生变化,进行了不间断的远关系转调: B 宫- E 雅宫- #F 宫- B 雅宫- A 雅宫- G 宫- B 雅宫,这些调性的转换使歌曲在旋律上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反差,更富于感染力。另外作品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现代音乐元素,如半音行进和旋律半音回旋等,如谱例:这些元素更增添了作品的特色,使其传唱至今。

      2. 旋律自然流畅,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追求声调与音调的'紧密契合,旋律自然流畅,具有抒情性。旋律的起伏与节奏的快慢均根据诗词的韵律而定,例如,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根据之前所说吟诵时抑扬顿挫的划分是: 月落| 乌啼| 霜满天,演唱时“月落”的“落”字、“乌啼”的“啼”字都稍有拖腔,“霜”字达到了这一句的最高音,而“满天”又峰回路转,重新回到了中音区; 江枫| 渔火| 对愁眠,“江枫”和“渔火”后面都根据诗词的顿挫稍加停顿与拖长,之后的“对”字也是这句的最高音,并保持了一拍半的时长,“愁眠”采用高音的下行方式,从而体现情绪的低落; 姑苏| 城外| 寒山寺,这句是全诗起承转合中“转”的部分,吟诵时也是语气最高昂的一句,因此“姑苏”这两个字的音高陡然上升,达到整首歌曲的最高点,这一句整个都是下行式的行进,到“寒山寺”时又回到中低音区; 夜半| 钟声| 到客船,“夜半”的“半”和“钟声”的“声”也进行了拖腔的处理,旋律起伏与抑扬顿挫感与第一句大致相同,从而实现了诗句的起承转合。演唱与吟诵的韵味十分贴切,如出一辙。总体来说,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与韵味直接决定所创作歌曲的音乐形象。《枫桥夜泊》的整个情感基调是以悲凉、孤寂为主,独舟江边思绪万千,因此在旋律上运用了以舒缓为主并兼有大跳和变化音的创作方式,旋律走向每一句都是下行式,从而体现出深夜的空寂和诗人低落的情绪。

      3. 注重钢琴伴奏,具有较强的渲染烘托性

      注重钢琴伴奏的作用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承担的不仅是伴奏的角色,它还肩负着烘托气氛、诠释音乐形象、与歌唱者一起展示作品内涵等方面的任务。钢琴伴奏与人声旋律二者相辅相成、有机配合,伴奏对主旋律的模仿与对比交织在一起,将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刻画的更加淋漓尽致。《枫桥夜泊》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伴奏与人声配合极为成功的作品之一,通过不同的伴奏织体来展示不同的音乐形象,在描绘“钟声”时,左手以低音纯五度音程进行贯穿始终,五度音程的时值均为四拍,均匀缓慢,如谱例所示:这种音效衬托出一种深沉、悠远的氛围,十分逼真形象地刻画了寒山寺钟声空灵的感觉; 在描绘“流水”时,既采用了模仿古筝“流水”刮奏的方法,形象地刻画了潺潺的流水声,又运用了装饰音的短琶音,这种效果好似微风吹动江水泛起的小波浪,又好似船桨划过水面波纹荡漾的水声,十分的动感形象。

      如谱例:正是源于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些独特的气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演唱者的青睐,也激发了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它细腻的情感,悠远的意境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从而使很多佳作传唱至今。随着曲作家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进一步探究与创作,相信会有更多像《枫桥夜泊》这样的经典之作问世,在声乐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阅读全文]...

2022-03-19 10:48:10
  • 《大风歌》古诗词赏析

  • 《大风歌》古诗词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风歌》古诗词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翻译」

      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

      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

      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古诗简介

      《大风歌》是汉高祖刘邦创作的一首诗歌,是他*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的这首歌。

      这首诗前两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全诗充满着一种王霸之气,最后一句却也抒发了作者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担心,惆怅。

      注释

      ⑴大风歌:这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径故乡(沛县)时,邀集父老乡亲饮酒。酒酣,刘邦击筑(一种打击乐器)高歌,唱了这首《大风歌》。表达了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

      ⑵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啊”。

      ⑶威:威望,权威。

      ⑷加:施加。

      ⑸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⑹安得:怎样得到。安,哪里,怎样。

      ⑺守:守护,保卫。

      ⑻四方:指代国家。

      赏析1

      《大风歌》是一首刘邦*定英布叛乱后凯旋而归故里,击筑而歌的歌词。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淮南王英布。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起兵反汉,刘邦抱病御驾亲征。公元前195年,刘邦凯旋而归,途经故乡沛县,乃置酒沛宫,邀家乡父老子弟欢宴,把酒话旧,感慨万千,酒酣兴起,击筑(按:一种古乐器)而歌。当时,刘邦且歌且舞,由120 名少年儿童伴唱,群情为之激昂,刘邦歌毕,流下行行热泪。《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令儿皆和*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高祖驾崩之后,又令沛邑按四季在他的宗庙里歌唱舞蹈。惠帝、景帝、武帝三朝,都把它作为在乐府里经常练*的旧乐章。故汉朝人称之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始于《艺文类聚》),并纪其盛,曰“歌风台”,后汉蔡邕以大篆书歌勒石,至今二千年。

      这首诗歌只有三句,23字,却字字金石,掷地有声,其奋发有为之志,悲壮豪放;建功立业之心,气势磅礴;安邦忧国之虑,凝重深切。可谓壮怀激烈,感人肺腑!

      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表意为: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按:“群雄竞逐”的“雄”,在《文选》有些版本中作为“凶”,则当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叛乱,有误。)

      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意思是说,这是我*定天下后,威震四海,而荣归故乡啊!威:威力;威武。加:凌驾。海内:四海之内,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兮:表示语气的词,类似现在的“啊”。

      从这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坦率承认:他之所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并不是由刘邦造成的,而是他的运气好,偶然碰上了这种局面。后来,他终于登上了帝位,这是他抓住机遇,努力奋斗,充分施展才智的结果。

      这两句,刘邦以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意为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显示了刘邦的踌躇满志。

      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意思是:怎样得到猛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安得:怎样得到。身为皇帝的刘邦认为,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之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呢?从*定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叛乱事件后刘邦的心态分析,可见此时的刘邦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楚汉战争,是刘邦与项羽的智慧较量。在这场战争中,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主要是萧何、韩信、张良等人聚于刘邦麾下,而刘邦又善于用人之长,适才量力谋图大计。

      相传刘邦与韩信曾经有过一段对话,从这段对话中就可以看出刘邦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刘邦问韩信:“寡人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不过十万。”刘邦又问:“你又能带多少兵呢?”韩信回答:“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刘邦甚为不悦。韩信接着又说:“皇上不善将兵,而善将将。”刘邦悦。

      由此可见,用人之道,自古帝王无不重视。但真正能用对人才,用好人才,并取得成功的并不多见,而刘邦就是这样一位集大成者。有一次,刘邦在洛阳南宫开庆功宴,他坦然地说:“夫运筹策帷帐(运筹帷幄)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按: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供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统率)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当然,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之所以能取得胜利,还与依靠许多支军队的协同作战分不开。这些军队,有的是刘邦的盟军,本无统属关系;有的虽然原是他的部属,由于在战争中实力迅速增强,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但是,这些军队也会成为刘邦的一大隐患。项羽失败后,如果这些军队联合起来反对刘邦,刘邦是无法应付的。所以,刘邦在登上帝位的同时,他不得不把几支主要军队的首领封为王,让他们各自统治一片相当大的地区。可是,这些诸侯绝不可能永远效忠于刘邦。刘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当发现他们一旦有叛乱的迹象,刘邦就会以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他们消灭,以巩固自己的*。

      《大风歌》是一首即兴而作的歌辞,寓意深刻。使我们既能看出刘邦是一位当取天下的英雄,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也能看出他在战胜西楚霸王项羽,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后,他那兴奋、欢乐、踌躇满志的情态;更能看出他*定叛乱后内心深处隐藏着的恐惧、忧虑、悲哀的矛盾心理。

      如果说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个人力量的渺小和安邦定国艰难的伤感。不是吗?此时酒酣歌舞的刘邦,想起过去自己怎样战胜项羽,后来又怎样*定韩信、彭越叛乱,这次又怎样讨伐英布叛乱,又想到以后怎样治理好国家,再上哪儿去找拥戴、效忠于他的猛士来帮他守卫疆土呢?这就难怪他借酒当歌“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了。

      古人云:诗言志。从《大风歌》可以看出,刘邦决非草莽之辈,而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的英雄;是一个百折不挠,“能斗智时决不斗力”, 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高超的用人、驭人能力的帝王。

      有一次,项羽、刘邦见到秦始皇的车驾,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回答:“大丈夫当如是!”可见,不以成败论英雄。刘邦也好,项羽也罢,都是英雄。因为他们都有英雄的生活。故唐代诗人陈陶《歌风台》诗曰:

      “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风词。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

      《大风歌》是一首并无文饰的口语化的楚辞体歌谣,宋代陈岩肖说:“汉高帝(祖)《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英主也。”(《康溪诗话》卷上)南宋朱熹道:“汉高祖的《大风歌》是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其壮丽而奇伟也。呜呼,雄哉!”(《楚辞集注》卷一)明代的胡应麟更称誉《大风歌》是“千秋气概之祖”。(《诗蔽》内编卷三)清代袁枚评价刘邦“马上归来句亦工”,意思是说刘邦驰骋疆场归来,诗也写得很好。清代王夫之认为《大风歌》其神韵所不待论。(《古诗评选》)由此可见,历代文人、学者对《大风歌》评价之高,推崇之至。

      因刘邦是*历史上创作短歌的皇帝,所以他的《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

      鉴赏2

      《大风歌》整首诗仅有三句构成,这在*历代诗歌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三句诗中每一句都代表一个广大的不同的场景与心境,而且作者对这三句诗真可谓惜墨如金、高度凝炼。其中第一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绝的诗句。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叛乱的敌军,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同样的,对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这是对的。“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群雄竞逐”的“雄”,有些本子作“凶”。倘原文如此,则当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反乱。但一则这些反乱乃是陆续发动的,并非同时并起,不应说“群凶竞逐”;再则那都是局部地区的反乱,并未蔓延到全国,不应说“天下乱”。故当以作“雄”为是。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是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路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糜,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这样的荣归故里,刘邦的心情是何等的荣耀与八面威风!刘邦是在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从这一点来说,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实属偶然。尽管他的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而他之终于获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与才智;但对于刘邦这样出身于低微的人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时代,他的努力与才智又有多少用处呢?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之得以当皇帝,首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他以当进的人对之根本无能为力的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来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至少是不自觉地显示了他的某种心理活动吧!

      姑且不论刘邦把他的这种机运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的。换言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但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还得看机运。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这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了。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最后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写他的心情与思想,但这最后一句,刘邦关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而且是笔峰一转,写出内心又将面临的另一种巨大的压力。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居安思危,如何让自己与将士们辛劳打下的江山基业,不在日后他人觊觎中得而复失,回到故里后,去哪里挑选出更加精良的勇士来巩固自己的大好河山?使之大汉江山固若金汤!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大风歌》创作背景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并将其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

      《大风歌》作者介绍

      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徐州丰县中阳里街道)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

    [阅读全文]...

2022-05-28 09:10:20
  • 好了歌古诗词鉴赏

  • 文学
  • 好了歌古诗词鉴赏

      古体诗是与*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好了歌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原文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诗文赏析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形象地刻画了人类社会的人情冷暖,世事无常。在这个传统的“人治”社会中,伦理道德变得虚伪、败坏,人们普遍丧失了对古典人文主义的信仰,人性恶劣的方面开始扩张,又加上政治环境的动荡、变幻,人们对现存秩序的深刻怀疑、失望都表现得十分清楚。这种“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景象,是传统*社会内部兴衰荣枯转递变化过程大为加速的反映,因为小农经济基础已经日渐腐朽,但终究是上层建筑首先开始腐朽、堕落,这主要来自于人内心的贪欲与傲慢,是上层核心人物因为权力的过分集中、扩张、膨胀,而变得肆无忌惮、物欲横流,导致这些统治者们严重败坏了社会的整体道德风气和公*正义,表现出封建礼教等统治秩序已经无法维系,封建社会上层建筑正在解体,这些征兆都具有时代的典型性。作为艺术家的曹雪芹是伟大的,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极其生动的封建末世社会的讽刺画。当他尝试着对这些世态加以解说、并试图向陷入“迷津”的人们指明出路的时候,他走向了超越之路,走向了哲学与宗教形式上真正的“大自在”解脱。他善于借助机智的语言,去揭示那些人生无常、万境归空的超越性智慧和断绝俗缘(所谓“了”)便得解脱(所谓“好”)的透彻观照式的、古典却又精辟的宣传,借此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究竟真理的向往。这样,他自然地就使自己开创出了新的哲学性思维和创作思路。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诗词鉴赏】

      这首歌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直正走投无路了。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脱、麻履鹑衣”的破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

      这首《好了歌》宣扬了一种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从宗教的观点看,人们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这首歌就是用通俗浅*的语言来说明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跛足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又把“好”和“了”的涵义引申一层,说只有和这个世界斩断一切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彻底的“了”,才是彻底的“好”。所以他这首歌就叫《好了歌》。

      《好了歌》的消极色彩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我们还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为糟粕抛弃它。因为作者拟作这首《好了歌》,是对他所厌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尽管是一种消极的批判,也有它的价值。作者出身于一个上层的封建世家,亲自观察了这个阶级的腐朽、堕落,亲身体验了贵族阶级由兴盛到衰败的苦痛,进行了半生深沉的.思索,激起他强烈的愤感,他要痛骂,他要诅咒,《好了歌》便是痛骂的歌、诅咒的歌。作者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他倾注一腔心血,虚构了大观园那样一个如诗如画的环境,塑造了那么多善良纯洁的少女形象,描绘了那么多有情有趣的事物,可见,作者是多么懂得生活,有着多么高雅的生活情趣呀!有爱必然有憎,他描写贾赦、贾珍、贾琏之流猪狗不如的品德和行为,就是对他憎恶的对象的鞭苔。而最后,无论他所爱的还是他所憎的,都一齐毁灭了,就使他堕入一种难以解脱的精神痛苦之中。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再看他写的这类具有虚无色彩的东西,就能够把它放到适当的地位去理解了。也就是说,作者世界观中尽管有虚无消极的一面,但同无爱无憎的和尚道士不同;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激情,岂能写出这样一大部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来?

      凉的气息透出来,使人预感到下场不妙。这是一种极高明的艺术手法。

    [阅读全文]...

2022-02-24 13:39:10
  • 歌颂爱情的古诗词

  • 歌颂,爱情
  • 歌颂爱情的古诗词

      导语: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歌颂情的.古诗词。欢迎阅读!

      1、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4、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5、*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6、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7、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佚名《上邪》

      8、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

      9、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0、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1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击鼓》

      12、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司马相如《凤求凰 / 琴歌》

      1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14、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乐婉《卜算子·答施》

      15、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16、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7、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寄东*李司空师道》

      18、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

      19、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春恨》

      20、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21、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22、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23、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

      2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25、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白头吟》

      26、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27、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佚名《留别妻》

      28、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29、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30、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李白《怨情》

      31、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佚名《西洲曲》

      3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33、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佚名《迢迢牵牛星》

      3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

      35、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3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37、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38、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

      39、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朱彝尊《忆少年·飞花时节》

      40、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佚名《关雎》

      41、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42、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43、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春恨》

      44、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佚名《留别妻》

      45、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46、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47、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袁枚《马嵬》

      48、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明月上高楼》

      4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阅读全文]...

2022-07-30 22:09:37
  •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

  •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胡虏:*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定,

      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原诗】

      子夜吴歌 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意】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赏析】

      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3-22 08:04:49
古诗词的歌曲都 - 句子
古诗词的歌曲都 - 语录
古诗词的歌曲都 - 说说
古诗词的歌曲都 - 名言
古诗词的歌曲都 - 诗词
古诗词的歌曲都 - 祝福
古诗词的歌曲都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