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渊明的古诗

关于阿渊明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阿渊明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阿渊明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阿渊明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10) 语录(2) 说说(7) 名言(10) 诗词(684) 祝福(1k+) 心语(105)

  • 饮酒陶渊明古诗

  • 诗人
  • 饮酒陶渊明古诗

      这首诗也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饮酒陶渊明古诗,希望大家喜欢。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诗、诗意】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注释】

      ①《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一作考证《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

      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③日夕:*黄昏的时候。

      ④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结庐:建造简单的房子。

      问君:诗中是指问自己。

      何能尔:怎么能如此。

      心远:心境高远,超脱世俗。

      地自偏:住的地方自然显得偏僻、清静。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山气:山中景色。

      相与还:结伴归来。

      此中:这里面。真意:指从大自然中所领会到的真实淳朴的意趣。

      欲辨:要想说明白。

      忘言:意思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陶渊明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然后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陶渊明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陶渊明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然后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然后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然后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然后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然后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然后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然后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像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然后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

      陶渊明少年时候,就有高尚的志趣。陶渊明曾经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说这位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旁边种有五棵柳树,故称作五柳先生。他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可是由于家贫,不能常常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了,时常请他喝酒。他一去,总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回到破旧的屋里,读书写文,生活过得安乐自在。写五柳先生,就是写他自己,是他本人生活的实录。

      陶渊明曾担任江州祭酒、鼓泽令等小官职。彭泽(今江西彭泽)令,是陶渊明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这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叙述得最为详细。

      《传》中说陶渊明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当彭泽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种糯米,糯米可以作酒。所以他说:我常常喝醉,就心满意足了!陶渊明的妻子坚持要种大米。于是,将二顷五十亩田种糯米,五十亩田种大米。

      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邮来见陶渊明,县吏就叫陶渊明穿好衣冠迎接。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解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辞》。

      其实,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实思想,不仅于此。在《归田园居》诗里,就讲得十分明白。他说,他十三年中,几度出仕,深受羁缚;这次坚决脱离官场,归隐田园,就像笼中鸟飞回大自然一样,感到无比自由和愉快。家乡的草屋、田地、树木、炊烟,乃至鸡鸣、犬吠,都是那么亲切可爱,作者的这种心情,正反映了陶渊明对黑暗官场的憎恶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陶渊明有《饮酒》诗20首,都是酒后所题。陶渊明在序里说:我闲居在家,缺少欢乐,再加上*来日短夜长,遇到好酒,每晚都饮。一个人饮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后,写题诗自娱,这不过是单纯为了欢笑罢了。

      陶渊明有时一个人独饮,更多的是和乡亲父老对饮,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更重要的是在饮酒中,可以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这就是萧统所说的寄酒为迹。

      关于陶渊明喝酒的传说很多。如说陶渊明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如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再如九江境内有渊明埋藏的酒。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石盒内有个铜器,有盖,是扁*的酒壶。将盖揭开,壶内都是酒。壶旁边刻着十六个字:语山花,切莫开,待予酒熟,烦更抱琴来。大家怀疑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结果是酒香满地,经月不灭。

    [阅读全文]...

2022-06-22 20:57:38
  • 陶渊明的古诗有哪些

  • 诗人
  • 陶渊明的古诗有哪些

      古体诗是与*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的.古诗有哪些,欢迎大家分享。

      1、《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3、《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归去来兮辞》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5、《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其一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阅读全文]...

2022-05-27 22:05:45
  • 陶渊明名句_古诗陶渊明的绝句

  • 经典
  • 九库说说包括名人名言、唯美句子、标语口号、经典台词、祝福语等等,经过众口相传和时间淘洗,留下的都非常意蕴深长,发人深省,或开心一乐,或顿生感悟。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陶渊明名句,希望于您有所收获。

    1、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3、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5、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6、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7、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9、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10、不为五斗米折腰。

    1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2、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3、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1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5、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1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7、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18、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19、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20、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21、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22、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23、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

    24、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5、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26、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27、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2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9、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30、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3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32、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33、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35、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3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7、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3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0、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41、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2、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43、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44、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45、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46、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47、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48、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49、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50、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

    [阅读全文]...

2022-04-11 22:19:06
  • 陶渊明《挽歌》古诗赏析

  • 诗人
  • 陶渊明《挽歌》古诗赏析

      引导语:在陶渊明晚年六十三岁时,写下了拟挽歌辞三首,下面是关于《挽歌》的原文欣赏,欢迎大家阅读与学*。

      【原文】

      《挽歌》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注释】

      (1)嶕峣:很高的样子。

      (2)幽室:指坟穴。

      (3)向来:刚才。

      (4)或余悲:也许有些人还有悲伤。亦已歌:也开始唱歌了。

      (5)何所道:有什么可说的呢?山阿:山陵。

      【作品介绍】

      拟挽歌辞三首是陶渊明晚年六十三岁的作品,写后两月后逝世了。诗人假设自己死后亲友的情况,既表达自己对生死的看法,也安慰亲友不必过于悲伤。

      【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许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的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丁廙、嵇康、陆机、陆云、张华、潘岳、石崇、欧阳建、孙拯、嵇绍、牵秀、郭璞、谢混、谢灵运、范晔、袁淑、鲍照、吴迈远、袁粲、王融、谢朓等。还有一些死于西晋末年的战乱之中,如杜育、挚虞、枣嵩、王浚、刘琨、卢谌等。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遂与这个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又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何可言!……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就是陶渊明所采取的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从陶诗看来,他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他的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赏析】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但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叹;而真正能勘破生死关者,在当时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如他在《形影神·神释》诗的结尾处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意思说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这已是非常难得了。而对于生与死,他竟持一种极坦率的态度,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这同陶在早些时候所写的《归去来辞》结尾处所说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实际是一个意思。

      这种勘破生死关的达观思想,虽说难得,但在一个人身体健康、并能用理智来思辨问题时这样说,还是比较容易的。等到大病临身,自知必不久于人世,仍能明智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如说“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写成自挽诗,这就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梁启超、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徵士诔》),至今尚有争议;因之这一组自挽诗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人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就持非临终绝笔说,认为陶活了六十三岁,而在五十一岁时大病几乎死去,《拟挽歌辞》就是这时写的。对于这三首自挽诗,吴小如先生断定他是在大病之中,至少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写的。而诗中所体现的面对生死关头的达观思想与镇静态度,毕竟是太难得了。至于写作时间,由于《自祭文》明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九月,而自挽诗的第三首开头四句说:“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竟与《自祭文》时令全同,倘自挽诗写作在前,就太巧合了。因此把这三首诗隶属于作者临终前绝笔更为适宜。

      第一首开宗明义,说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这是贯穿此三诗的主旨,也是作者对生死观的中心思想。然后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从诗的具体描写看,作者是懂得人死气绝就再无知觉的道理的,是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灵魂之类的,所以他说:“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只剩下一具尸体纳入空棺而已。以下“娇儿”、“良友”二句,乃是根据生前的生活经验,设想自己死后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断的感情。“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彻大悟之言,只要人一断气,一切了无所知,身后荣辱,当然也大可不必计较了。最后二句虽*诙谐,却见出渊明本性。他*生俯仰无愧怍,毕生遗憾只在于家里太穷,嗜酒不能常得。此是纪实,未必用典。不过陶既以酒与身后得失荣辱相提并论,似仍有所本。盖西晋时张翰有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见《晋书·文苑》本传)与此诗命意正复相*似。

      此三诗前后衔接,用的是不明显的顶针续麻手法。第一首以“饮酒不得足”为结语,第二首即从“在昔无酒饮”写起。而诗意却由入殓写到受奠,过渡得极自然,毫无针线痕迹。“湛”训没,训深,训厚,训多(有的注本训澄,训清,似未确),这里的“湛空觞”指觞中盛满了酒。“今但湛空觞”者,意思说生前酒觞常空,现在灵前虽然觞中盛满了酒,却只能任其摆在那里了。“春醪”,指春天新酿熟的酒。一般新酒,大抵于秋收后开始酝酿,第二年春天便可饮用。“浮蚁”,酒的表面泛起一层泡沫,如蚁浮于上,语出张衡《南都赋》。这里说春酒虽好,已是来年的事,自己再也尝不到了。“肴案”四句,正面写死者受奠。“昔在”四句,预言葬后情状,但这时还未到殡葬之期。因“一朝出门去”是指不久的将来,言一旦棺柩出门就再也回不来了,可见这第二首还没有写到出殡送葬。末句是说这次出门之后,再想回家,只怕要等到无穷无尽之日了。一本作“归来夜未央”,意指自己想再回家,而地下长夜无穷,永无见天日的机会了。亦通。

      从三诗的艺术成就看,第三首写得最好,故萧统《文选》只选了这一首。此首通篇写送殡下葬过程,而突出写了送葬者。“荒草”二句既承前篇,又写出基地背景,为下文烘托出凄惨气氛。“严霜”句点明季节,“送我”句直写送葬情状。“四面”二句写墓地实况,说明自己也只能与鬼为邻了。然后一句写“马”,一句写“风”,把送葬沿途景物都描绘出来,虽仅点到而止,却历历如画。然后以“幽室”二句作一小结,说明圹坑一闭,人鬼殊途,正与第二首末句相呼应。但以上只是写殡葬时种种现象,作者还没有把真正的生死观表现得透彻充分,于是把“千年”句重复了一次,接着正面点出“贤达无奈何”这一层意思。盖不论贤士达人,对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总是无能为力的。这并非消极,而实是因勘得破看得透而总结出来的。而一篇最精彩处,全在最后六句。“向来”犹言“刚才”。刚才来送殡的人,一俟棺入穴中,幽室永闭,便自然而然地纷纷散去,各自回家。这与上文写死者从此永不能回家又遥相对照。“亲戚”二句,是识透人生真谛之后提炼出来的话。家人亲眷,因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可能想到死者还有点儿难过;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早已把死者忘掉,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论语·述而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是说孔子如果某一天参加了别人的丧礼,为悼念死者而哭泣过,那么他在这一天里面就一定不唱歌。这不但由于思想感情一时转不过来,而且刚哭完死者便又高兴地唱起歌来,也未免太不*人情。其实孔子这样做,还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诉诸理性的表现;如果是一般人,为人送葬不过是礼节性的周旋应酬,从感情上说,他本没有什么悲伤,只要葬礼一毕,自然可以歌唱了。陶渊明是看透了世俗人情的,所以他反用《论语》之意,爽性直截了当地把一般人的表现从思想到行动都如实地写了出来,这才是作者思想上的真正达观而毫无矫饰的地方。陶之可贵处亦正在此。而且在作者的人生观中还是有着唯物的思想因素的,所以他在此诗的最后两句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大意是,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这在佛教轮回观念大为流行的晋宋之交,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唯物观点呢。

      至于前面说的此三首陶诗极有新意,是指其艺术构思而言的。在陶渊明之前,贤如孔孟,达如老庄,还没有一个人从死者本身的角度来设想离开人世之后有哪些主客观方面的情状发生;而陶渊明不但这样设想了,并且把它们一一用形象化的语言写成了诗,其创新的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当然,艺术上的创新还要以思想上的明彻达观为基础。没有陶渊明这样高水*修养的人,是无法构想出如此新奇而真实、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来的。

      陶渊明《挽歌》原文及赏析

      原文

    [阅读全文]...

2021-12-23 19:38:14
  • 陶渊明的古诗有哪些(推荐陶渊明最著名的十首古诗)

  • 陶渊明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陶渊明最著名的十首古诗,看破世俗,洒脱恬淡!

    第一首:

    《饮酒二十首》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光明媚,秋高气爽,心情舒畅,有感而发,登高赋诗,此乃自古文人的一大雅趣。此写归隐田园的悠闲情趣。采菊东篱之下,已然充满了浓厚的悠闲生活情趣;而以“悠然”一词写无意间抬头见山之景,则让不期而至的悠闲感跃然纸上,让人顿然生出无限的艳羡之情。

    第二首: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是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描绘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子,可却是草盛豆苗稀,日出而作,月出而归,尽管劳作很辛苦,但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心情很是愉快。

    第三首:

    《庚岁戍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人生就应该把谋求衣食放在根本上,要想求得自身的安定,首先就要参加劳动,惨淡经营,才得以生存。这几句诗,语言简练*易,道理*凡而朴素,超越“获稻”的具体事情,而直写由此引发的对人生真谛的思考与总结。

    第四首:

    《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浓。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日落众生皆息止,归鸟向林欢快鸣。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

    第五首:

    《止酒》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好味止园葵,大懽止稚子。

    *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

    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

    [阅读全文]...

2022-05-19 07:27:26
  • 陶渊明珍惜时间的古诗

  • 珍惜,时间
  • 陶渊明珍惜时间的古诗

      引导语:陶渊明珍惜时间的诗句有“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珍惜时间的古诗,欢迎阅读参考!

      陶渊明《杂诗·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译文

      其实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人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如果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邻共饮。

      如果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注释

      ①蒂(dì帝):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②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③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④斗:酒器。比邻:*邻。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邻共饮。

      ⑤盛年:壮年。

      ⑥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鉴赏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公元414年(晋安帝义熙十年),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种音调,在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诗句“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虽然在他的隐逸诗文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非常明确:“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杂诗》其五)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这种欢乐*淡冲和、明净淳朴。“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欢乐的写照,在陶渊明的诗中时有这种场景的描述,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日入相与归,壶浆劳*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这是陶渊明式的及时行乐,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诗句“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该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阅读全文]...

2022-02-15 14:56:11
  • 陆九渊的读书古诗

  • 读书
  • 陆九渊的读书古诗

      陆九渊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陆九渊的读书古诗,一起来看一下吧。

      【注释】

      (1)慌忙:匆匆忙忙,急于求成。

      (2)涵泳:边吟诵边思考,慢慢琢磨消化。

      (3)权:暂且。

      (4)切身:对己有关系之处。

      【译文】

      读书最忌讳的是急于求成,若能细细加以琢磨,必有无穷的兴味。不能理解的地方不妨暂且放在一边,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却要抓紧思考。

      【赏析】

      陆九渊这位“心学”的创始人,这位开宗立派的哲学大师,不必说是一位读书的绝顶高手吧;对读书的认识肯定是非常深刻的。

      他是怎样看待读书的?这首题为《读书》的绝句,应该表现了他对读书的最基本的看法。的确,我觉得他道出了读书方法的奥妙之处。

      他首先说,读书的最大的忌讳(切戒)是慌忙。读书最怕的不是读书多少,懂不懂,深不深,勤不勤,而是说不能慌忙,他这句话就不是从结果上(多少、懂、深度)说的,也不是从意志上(勤奋)说的,而是从方法和*惯上说的。我猜想陆九渊这位“象山书院”的老师,对他的学生一定多方启发,来提高读书效果——如多读,苦读,深思等等——但最后,他发现,他的学生的学*障碍首先是一种*惯,是一种心理状态——慌忙。

      慌忙是一种心理忙乱无序的状态,是心灵不能把握自己心智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杂念,就像镜子上的污点。镜子有污点不能准确地映照事物,心灵的镜子上有杂念的污点也是不能领略书中意味的。我猜想,他一定发现自己的学生中不少人正在“慌忙”地读书:他们也许因功名而慌忙,也许因懒惰或者懒散需要应付而慌忙,也许因急于读懂书的意思而慌忙……不管是那种原因,这种慌忙都是读书的大障碍。就像镜子上的污点不管是黑色、红色、白色,也不管是泥水、墨水、油漆,只要有,就难以照清本像一样;不管是什么慌忙,只要有,就难以准确的读懂读透文章。

      戒掉慌忙得到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心静、从容吧。这里,陆夫子是在告诫学子要心静地读书,从容地读书吧。镜子擦干净了才能照面容,心灵*静了才能读书,这大概是老夫子教给学子们最基本、最重要的准备功夫吧。

      如果说心静和从容是读书的第一步,那么,涵泳的功夫就是第二步。读书最关键的是深入领会。深入领会读书才可能有趣味(兴味)。好书,好文章的'意味都是深远的,但必须要用心领会才能懂得和欣赏的。文章中的画面,能够历历在目吗?文章中的情感,能够感同身受吗?文章的意趣,能够洞若观火吗?还有结构的呼应识别,内容的铺垫映衬理解,语音的节奏吟味,这些,都需要反复领会才能得到的。

      我猜想,老夫子深刻的认识到,读书决不仅是识字过程,也决不仅是了解情节过程,应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和作者的沟通,需要对意旨的理解,需要对美感的玩味……他肯定也体察到,一个好的读者也是不容易的,他几乎就是画家、演员和作曲家的综合——要像画家一样清晰地勾勒语言画面,要像演员一样细腻体会语言情感,要像作者本人一样了解文章的语言信道,来龙去脉,像作曲家一样,把语言的快慢轻重感动分辨出来。当读者把这些复杂的内容通过简单的方法“读”来完成,“读”就不简单了。“读”就要“涵泳”了。

      “涵泳”地读书,老夫子并不认为是苦差事,而应该是美差呀!这样地读书趣味也是多多的呀!因为,这样读书,书就不是简单的文字了,就有了生命,有了情趣,有了美。且不说其它,仅从“美”上说:有情节美,画面美,情感美,人格美,节奏美,还有各种语言美感趣味,如清新,慷慨,悲壮,雄辉,朴实,冷峭……人们说,一芥一世界,一篇好文章应该常常就是一个优美的复杂的世界,可以百看不厌,常读常新。我猜想,老夫子一定深深地体会到,书中有数不清的层面,有数不清的内涵。当读书的人把这些滋味体会出来,怎幺会不觉得新奇,怎幺会不觉得趣味悠长呢!

      老夫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又被人们忽略的读书方法,用心涵泳!读书其实是一个多面的、复杂的脑力劳动,但人们往往把它化为了简单劳动。读书本来是畅游浩瀚深邃的海洋,而人们往往只是在海滩边洗澡。所以老夫子告诫他的学生,“涵泳工夫兴味长”啊。

      前两句说出了读书的心理前提和读书的最基本方法,后面两句,老夫子谈的是读书的策略。读书要循序渐进;但所读的书不一定就符合你个人的“序”,可能有的书,或者书中的某些地方,一时半刻难以理解,甚至无法理解;老夫子认为,这时,不妨暂时放下,以后功夫到了自然会豁然开朗。但读书是不是只拣能够读懂的读呢?老夫子也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和自己联系紧密的,现在常常用到的还是要弄懂,对这些眼前该要懂的问题是决不能轻易放过的,如果不懂,就要请教和讨论,弄懂为止。这两句诗道出了书有轻重缓急,所使用的方法策略是不同的。这两句,道出了读书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四句诗,言短意长,皆是深知读书三昧的智者之言。颜真卿的《劝学》道出了读书的毅力,这首诗,则道出了读书的智能。

      这已经过去*千年了,老夫子所洞察的读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到现在人们(包括我自己)何尝解决;读书慌忙,满足于一知半解的读书,还是屡见不鲜。也许,这是这首诗长期被人们所推崇的原因吧。

      陆夫子是一位睿智的学者,他的《读书》诗,充满了智能。

      【作者简介】

      陆九渊(1139~1192),号象山,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汉族,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明代发展其学说,成为*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代*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

    [阅读全文]...

2022-02-15 20:13:38
  • 陶渊明古诗《挽歌》原文、翻译、赏析

  • 诗人
  • 陶渊明古诗《挽歌》原文、翻译、赏析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古诗《挽歌》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挽歌》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挽歌》其二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挽歌》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注释】

      (1)嶕峣:很高的样子。

      (2)幽室:指坟穴。

      (3)向来:刚才。

      (4)或余悲:也许有些人还有悲伤。亦已歌:也开始唱歌了。

      (5)何所道:有什么可说的呢?山阿:山陵。

      【作品介绍】

      拟挽歌辞三首是陶渊明晚年六十三岁的作品,写后两月后逝世了。诗人假设自己死后亲友的情况,既表达自己对生死的看法,也安慰亲友不必过于悲伤。

      【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许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的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丁廙、嵇康、陆机、陆云、张华、潘岳、石崇、欧阳建、孙拯、嵇绍、牵秀、郭璞、谢混、谢灵运、范晔、袁淑、鲍照、吴迈远、袁粲、王融、谢朓等。还有一些死于西晋末年的战乱之中,如杜育、挚虞、枣嵩、王浚、刘琨、卢谌等。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遂与这个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又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何可言!……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就是陶渊明所采取的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从陶诗看来,他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他的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赏析】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但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叹;而真正能勘破生死关者,在当时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如他在《形影神·神释》诗的结尾处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意思说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这已是非常难得了。而对于生与死,他竟持一种极坦率的态度,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这同陶在早些时候所写的《归去来辞》结尾处所说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实际是一个意思。

      这种勘破生死关的达观思想,虽说难得,但在一个人身体健康、并能用理智来思辨问题时这样说,还是比较容易的。等到大病临身,自知必不久于人世,仍能明智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如说“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写成自挽诗,这就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梁启超、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徵士诔》),至今尚有争议;因之这一组自挽诗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人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就持非临终绝笔说,认为陶活了六十三岁,而在五十一岁时大病几乎死去,《拟挽歌辞》就是这时写的。对于这三首自挽诗,吴小如先生断定他是在大病之中,至少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写的。而诗中所体现的面对生死关头的达观思想与镇静态度,毕竟是太难得了。至于写作时间,由于《自祭文》明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九月,而自挽诗的第三首开头四句说:“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竟与《自祭文》时令全同,倘自挽诗写作在前,就太巧合了。因此把这三首诗隶属于作者临终前绝笔更为适宜。

      第一首开宗明义,说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这是贯穿此三诗的主旨,也是作者对生死观的中心思想。然后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从诗的具体描写看,作者是懂得人死气绝就再无知觉的道理的,是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灵魂之类的,所以他说:“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只剩下一具尸体纳入空棺而已。以下“娇儿”、“良友”二句,乃是根据生前的生活经验,设想自己死后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断的感情。“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彻大悟之言,只要人一断气,一切了无所知,身后荣辱,当然也大可不必计较了。最后二句虽*诙谐,却见出渊明本性。他*生俯仰无愧怍,毕生遗憾只在于家里太穷,嗜酒不能常得。此是纪实,未必用典。不过陶既以酒与身后得失荣辱相提并论,似仍有所本。盖西晋时张翰有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见《晋书·文苑》本传)与此诗命意正复相*似。

      此三诗前后衔接,用的是不明显的顶针续麻手法。第一首以“饮酒不得足”为结语,第二首即从“在昔无酒饮”写起。而诗意却由入殓写到受奠,过渡得极自然,毫无针线痕迹。“湛”训没,训深,训厚,训多(有的注本训澄,训清,似未确),这里的“湛空觞”指觞中盛满了酒。“今但湛空觞”者,意思说生前酒觞常空,现在灵前虽然觞中盛满了酒,却只能任其摆在那里了。“春醪”,指春天新酿熟的酒。一般新酒,大抵于秋收后开始酝酿,第二年春天便可饮用。“浮蚁”,酒的表面泛起一层泡沫,如蚁浮于上,语出张衡《南都赋》。这里说春酒虽好,已是来年的事,自己再也尝不到了。“肴案”四句,正面写死者受奠。“昔在”四句,预言葬后情状,但这时还未到殡葬之期。因“一朝出门去”是指不久的将来,言一旦棺柩出门就再也回不来了,可见这第二首还没有写到出殡送葬。末句是说这次出门之后,再想回家,只怕要等到无穷无尽之日了。一本作“归来夜未央”,意指自己想再回家,而地下长夜无穷,永无见天日的机会了。亦通。

      从三诗的艺术成就看,第三首写得最好,故萧统《文选》只选了这一首。此首通篇写送殡下葬过程,而突出写了送葬者。“荒草”二句既承前篇,又写出基地背景,为下文烘托出凄惨气氛。“严霜”句点明季节,“送我”句直写送葬情状。“四面”二句写墓地实况,说明自己也只能与鬼为邻了。然后一句写“马”,一句写“风”,把送葬沿途景物都描绘出来,虽仅点到而止,却历历如画。然后以“幽室”二句作一小结,说明圹坑一闭,人鬼殊途,正与第二首末句相呼应。但以上只是写殡葬时种种现象,作者还没有把真正的生死观表现得透彻充分,于是把“千年”句重复了一次,接着正面点出“贤达无奈何”这一层意思。盖不论贤士达人,对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总是无能为力的。这并非消极,而实是因勘得破看得透而总结出来的。而一篇最精彩处,全在最后六句。“向来”犹言“刚才”。刚才来送殡的人,一俟棺入穴中,幽室永闭,便自然而然地纷纷散去,各自回家。这与上文写死者从此永不能回家又遥相对照。“亲戚”二句,是识透人生真谛之后提炼出来的话。家人亲眷,因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可能想到死者还有点儿难过;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早已把死者忘掉,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论语·述而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是说孔子如果某一天参加了别人的丧礼,为悼念死者而哭泣过,那么他在这一天里面就一定不唱歌。这不但由于思想感情一时转不过来,而且刚哭完死者便又高兴地唱起歌来,也未免太不*人情。其实孔子这样做,还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诉诸理性的表现;如果是一般人,为人送葬不过是礼节性的周旋应酬,从感情上说,他本没有什么悲伤,只要葬礼一毕,自然可以歌唱了。陶渊明是看透了世俗人情的,所以他反用《论语》之意,爽性直截了当地把一般人的表现从思想到行动都如实地写了出来,这才是作者思想上的真正达观而毫无矫饰的地方。陶之可贵处亦正在此。而且在作者的人生观中还是有着唯物的思想因素的,所以他在此诗的最后两句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大意是,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这在佛教轮回观念大为流行的晋宋之交,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唯物观点呢。

      至于前面说的此三首陶诗极有新意,是指其艺术构思而言的。在陶渊明之前,贤如孔孟,达如老庄,还没有一个人从死者本身的角度来设想离开人世之后有哪些主客观方面的情状发生;而陶渊明不但这样设想了,并且把它们一一用形象化的语言写成了诗,其创新的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当然,艺术上的创新还要以思想上的明彻达观为基础。没有陶渊明这样高水*修养的人,是无法构想出如此新奇而真实、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来的。

      拓展:

      陶渊明

      高超、闲静、淡远,是晋宋间第一流人物。说到饥饿,他是饭瓢常空,家无存粮。说到寒冷,他是粗布短衣,冬天还穿着夏天的葛衣,没有替换的衣服。他的住房是四壁空空,难以遮蔽寒风和太阳。穷困之状可以说是到了极点。读他的《与子俨等疏》说:“我常恨家中没有楚国老莱子之妻那样的贤内助来开导我,只有自己怀抱这样的一片苦心了。你们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也应该思索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意义,齐国的管仲、鲍叔二人是朋友,在经商赢利分财时,多少并无猜疑之意,外人尚可以如此,何况你们是同父的兄弟呢!”这样看来,陶渊明还是妾生的儿子。他的《责子》

      说“雍、端两人年龄都是十三”,看来这两个人一定不是同母的弟兄了。陶渊明在彭泽县作县令时,下令公田全都种成高粱,说:“这样我就能常醉酒了,便心满意足了。”但妻子和儿子坚决请求种粳稻,他就下令让二顷五十亩种高粱来酿酒,五十亩种粳稻供食用。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自叙也说:“公田的收成,足够做酒,所以顺便求了彭泽令这个小官。”他本希望种的庄稼熟了,一年后离任。然而从仲秋到冬天,他在官仅八十几天,就自动免官离职。所谓的高粱粳稻,都没有能吃到一颗一粒,可悲啊!

    [阅读全文]...

2022-06-05 08:56:44
  •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_绝句陶渊明古诗鉴赏

  • 经典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精华《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愿对您有所启发。

    《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注释:

    1、少:指少年时代

    翻译: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

    赏析: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

    陶诗通常呈现素淡*易的面貌,不见组织雕镂之工。然而苏东坡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引)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尤推崇其诗,以为自古无人能及,反复吟咏,烂熟在胸,并一一唱和,着有《和陶集》,体验实较常人为深。这一首主要体现其质朴中的深味,散缓中的精巧。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着痕迹了。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阅读全文]...

2022-06-27 11:26:01
  • 红色经典诗文_陶渊明古诗文

  • 经典,红色,古诗文
  •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励志的句子”网站为您整理《红色经典诗文》,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红色经典诗文

    1、《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2、《菩萨蛮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

    *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3、《西江月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

    *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4、《西江月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5、《清*乐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

    *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6、《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7、《如梦令元旦》

    一九三零年一月

    *

    宁化、清流、归化,

    8、《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9、《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一九三零年七月

    *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10、《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11、《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

    白云山头云欲立,

    12、《菩萨蛮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夏

    *

    赤橙黄绿青蓝紫,

    13、《清*乐会昌》

    [阅读全文]...

2021-11-25 00:20:00
当前热门
阿渊明的古诗 - 句子
阿渊明的古诗 - 语录
阿渊明的古诗 - 说说
阿渊明的古诗 - 名言
阿渊明的古诗 - 诗词
阿渊明的古诗 - 祝福
阿渊明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