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雨霖铃读后感400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雨霖铃读后感400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雨霖铃读后感400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雨霖铃读后感400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雨霖铃》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
婉约词《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阅读与鉴赏"板块第二单元宋词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二首。
【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人及其创作风格;明确词作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积极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课标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三、教法学法
单元学*要求: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想象和联想,领悟情与景交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想象法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评价写法,明确方向
梁衡曾这样称赞一位词人"他的词作,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这位词人就是柳永。今天,我们一起学*《雨霖铃》,也许,我们能感受他笔下那个细腻而又动人的世界。
【课标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环节一:自主探究,了解背景
1.词牌名的由来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明皇杂录》
2.我眼中的柳永
①满腹诗书无处说,流落风尘未堕落。(张 凭)
②楚馆也清秋,布衣胜王侯。 (刘 旸)
③不上九重天,把酒笑红颜。情动长调出,市井词中仙。 (安 波)
3."雨霖铃"的创作
本词写的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离别时写的。(补充P35①)这就解决了大家"此词是‘别地’还是‘别人’"的疑问。
【课标要求】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文本
朗读形式:教师范读、师生合作朗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质疑释疑
学过的词语——长亭、执、相、更、那、宵、堪
例:执:握,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本课的新词——去去、沉沉、多情、虚、便纵
需要讨论的问题——歇、竟
例:王芷子提问:"歇"能否和"停"互换?
【理论依据】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方式。
3.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词作的主要内容:该词写送别,以"念"句为过渡,既有眼前实景,又有想象虚景,虚实相济,意境开阔。
【理论依据】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四)环节三:体会词境,品析鉴赏
1.学生浅吟低唱,感受词作意境。
【理论依据】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2.品析鉴赏
阵阵寒蝉,悠悠斜阳,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应无言,凄恻委婉,愁肠百结。
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深情脉脉,离恨悠悠。
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愁煞多情人。时间定格在《雨霖铃》上,成为永恒。
……
整首词以“离别”为线索,条理井然,感人至深。
第一句为离别前之景。起句便写“寒蝉凄切”,蝉声喑哑凄裂,为全词定下了浓重悲苦的感情基调。
日落西山,暮色苍茫,骤雨初歇,秋风携卷着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以哀景写哀情,烘托出悲苦凄凉的气氛。
尔后,作者笔锋一转,由景入情。城帐外饯别,却无畅饮之情,心系知己,眷恋不舍。无奈,船家催促,不允停留。两人心连手牵,泪眼迷离,此时此刻,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如此朴实的句子,不含一丝娇柔造作,却能把作者的眷恋之情、无奈之心一笔囊括,不得不佩服耆卿技法之高妙。
离别之后,舟已入江,前行中看到“千里烟波”、“沉沉暮霭”、“廖阔楚天”,内心愈发惆怅。心中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绵长,如沉沉暮霭般浓重,如楚地天空般无边无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成功地写出漂泊无依的一叶行舟上孤寂行人无比寂寥的内心。
上篇实写情人在长亭分别的不舍之情,下篇则着重用想象虚写了离别后孤独冷落的凄凉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该句为全词的主旨。古人重情,吟咏离别之作多感人肺腑。离别使人黯然销魂,而作者融情与词,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深。
借酒浇愁,殊不知举杯销愁愁更愁。醉时尚无绪,醒后复何如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寓情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缺透露离情别绪。婀娜柳枝道出别离时的柔情,清秋凉风恰和别离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心潮澎湃,霎时心中所有的空白都被愁绪填满。想到年复一年,无知己相陪,良辰美景已然成为虚设,此后既有千般情意,也无人可诉。
整首词就这样在凄冷的情景下开场,又在忧愁的氛围中结束。
赏析的'仅为诗句,可那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眷恋,谁能一语道破……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愁煞多情人。
是谁在勾栏瓦肆唱你的晓风残月,凄美了后人的感伤;是谁在翠柳河畔吟你的伊人憔悴,萦绕了前世的眷念。你可曾细数那些留连在画舫红楼的日子,你可曾怀念长亭边泪眼扑簌的离别情。
千年的风月依旧,你的容颜锦衣袖早已随风飞散,你的词曲却仍然在唇齿边细细留香。
当年的你何其才高,一时笑言“换得浅斟低唱”让你接触到那些世间百态,去体会什么才是女儿的娇媚与情愁别绪。“且去填词”让你远离了官场险恶,在市井里谱写一个别样的你,这才是你。朝堂之上,你必不能如此洒脱说出你的所思所想。
凄切的寒蝉是否让你烦躁的心绪更加不宁,夕阳的美,可比得眼前的伊人泪眼漓漓。
纤纤素手,不忍别离的凉,秋风寒雨,也来寒尽伊人的素袂薄衫。
不忍松开不想松开,可小船急急的呼唤你离开,执手相看,眼里早已模糊,可双唇微颤,却怎么也说不出心中的不舍。这一走,该是何时何日才回呢。
人生最苦是别离吧,杨柳依依,杨柳丝丝,是诉不完的情愫,数不尽的情思。这一刻,冷落的何止清秋的圆月佳节。迷蒙的眼惺忪睁开,酒已经在冷月凉风里褪去了烈性。清晨的带来忧愁,凉了谁的玉骨冰肌,一弯残月,可是伊人的蛾眉……
这一走又要多少日夜,多少良辰虚度,多少美景无法看过,舍不得离开,舍不得那纤纤素手,泪盈盈的眸。还是走了,凉风吹起涟漪,渐渐的再也没有了一丝身影。走了走了……
霖铃雨落,落下红尘往事忆起多少回忆,落下响起惆怅几多徘徊怅惘,落雨、落泪、落秋风……
阵阵寒蝉,悠悠斜阳,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应无言,凄恻委婉,愁肠百结。
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深情脉脉,离恨悠悠。
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愁煞多情人。时间定格在《雨霖铃》上,成为永恒。
……
整首词以"离别"为线索,条理井然,感人至深。
第一句为离别前之景。起句便写"寒蝉凄切",蝉声喑哑凄裂,为全词定下了浓重悲苦的感情基调。
日落西山,暮色苍茫,骤雨初歇,秋风携卷着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以哀景写哀情,烘托出悲苦凄凉的气氛。
尔后,作者笔锋一转,由景入情。城帐外饯别,却无畅饮之情,心系知己,眷恋不舍。无奈,船家催促,不允停留。两人心连手牵,泪眼迷离,此时此刻,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如此朴实的句子,不含一丝娇柔造作,却能把作者的眷恋之情、无奈之心一笔囊括,不得不佩服耆卿技法之高妙。
离别之后,舟已入江,前行中看到"千里烟波"、"沉沉暮霭"、"廖阔楚天",内心愈发惆怅。心中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绵长,如沉沉暮霭般浓重,如楚地天空般无边无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成功地写出漂泊无依的一叶行舟上孤寂行人无比寂寥的内心。
上篇实写情人在长亭分别的不舍之情,下篇则着重用想象虚写了离别后孤独冷落的凄凉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该句为全词的主旨。古人重情,吟咏离别之作多感人肺腑。离别使人黯然销魂,而作者融情与词,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深。
借酒浇愁,殊不知举杯销愁愁更愁。醉时尚无绪,醒后复何如?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寓情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缺透露离情别绪。婀娜柳枝道出别离时的柔情,清秋凉风恰和别离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心潮澎湃,霎时心中所有的空白都被愁绪填满。想到年复一年,无知己相陪,良辰美景已然成为虚设,此后既有千般情意,也无人可诉。
整首词就这样在凄冷的情景下开场,又在忧愁的氛围中结束。
赏析的仅为诗句,可那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眷恋,谁能一语道破?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愁煞多情人。
《雨霖铃》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雨霖铃》教案
晋江市南侨中学☆庄静江
教学设想
课型:文学欣赏课
教学方式:讨论式
教学重点:
一、学会整体感受文学形象把握作者情感、风格与表达方式;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迁移知识,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提高文学品位。
教学难点:比较、迁移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音乐与朗诵结合,加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联想与想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展示课件:作家作品简介。
(二)、展示课件:思考下列问题。
1、本词整体意象由哪些要素构成?
2、试用准确的语词概括本词艺术意象的色*调、气氛与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词上阕与下阕在叙事、写景与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点?
二、讨论,分析鉴赏,展示课件:根据五幅画面思考分析。
三、总结
时间:初秋、傍晚、雨后。
地点:京城门外、十里长亭、渡头
蝉声、暮色*、兰舟、烟波、暮霭
色*调:暗淡、迷蒙
气氛:凄凉
人物:送别的恋人
情节:饯行一分别一思念(别前\别中、别后)
情感:悲、泣、愁、思
分析:诗歌中情景结合的基本方式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和情景相生等。在写景方面则有时空、动静、虚实等变化,虽然以写景为主要内容,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的变化是为“情”服务的。本词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在时空转换与情节推移中逐步把感情推向高|潮。
四、创新思维,讨论:
1、你怎样理解柳永此词的悲凄落寞的情感?为什么?:
2、同样写别后思念,为什么说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是豪放的,而“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的呢?
五、迁移训练:展示课件
试比较下面几首送别诗的风格、气氛与情感表达的异同?
六、写作实践:从体裁、意境、语言、情感、表达方式与表现方法等任
选两三个角度,比较分析其中两首诗的异同点,不少于300字。
(一)读中感悟
展示配有音乐、词文的画面,先请2个学生分别朗读,接着播放多媒体课件范读共同感受这首词的魅力后,再认真欣赏节选的“离别”动漫画面,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上下片的情景
(二)思中感悟
1这三个令人潸然泪下的写景离愁句都抓住什么景来写?
明确: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景)
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景)
2离愁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仅仅是写景吗?
明确:气氛——凄清,目的不仅是写景,更多的是烘托情感,情景交融
为加深体会情景交融诗句的写法,分别展示课内和课外例子……
3离愁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出了什么样的愁绪?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学生答后展示答案
明确:愁绪——像浩渺无际烟波般的绵长,像沉沉傍晚云雾般的浓重,像楚地天空般的空阔辽远
好处: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具有把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的事物,产生生动形象的作用
请学生举例,并展示相关例子,体会这种写法: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借助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知识目标:
⑴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⑵ 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⑶ 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开拓知识面。
4、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1、多媒体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
2、美读法。
3、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板书:雨霖铃)
二、有关词的常识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出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各有千秋。
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两片中调59~90字
三叠三片长调90字以上
四叠四片
三、作者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是宋词婉约派的宗师,是北宋致力于作词的第一人,他的作品《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四、指导诵读,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听读要求:本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是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诵读时注意把握感情基调,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⑴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⑵ 竟无语凝噎“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本句是人物情感的高潮。)
⑶ 念去去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⑷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⑸ 更那堪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⑹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更”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
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五、探究赏析
1、学*上阕: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由于得到艺人们的密切合作,柳永能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的慢词,使宋词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首词调名《雨霖铃》,盖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读之令人於悒。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前三句通过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
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挠,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未脱出林词窠臼。可是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纤,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
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的唱词,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
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词是一种依附于音乐的抒情诗体,必须讲究每一个字的*仄阴阳,而去声字尤居关键地位。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
清人万树《词律发凡》云:“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去则独异。……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日“烟波”,又日“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上片正面话别,到此结束;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
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描绘这清丽小帧,主要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就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帐触而已。
“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严密。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而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耆卿词长于铺叙,有些作品失之于*直浅俗,然而此词却能做到“曲处能直,密处能疏,鼻处能*,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论柳永词)。像“兰舟催发”一语,可谓兀傲排鼻,但其前后两句,却于沉郁之中自饶和婉。
“今宵”三句,寄情于景,可称曲笔,然其前后诸句,却似直抒胸臆。前片自第四句起,写情至为缜密,换头却用提空之笔,从远处写来,便显得疏朗清远。词人在章法上不拘一格,变化多端,因而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付之歌喉,亦能奕奕动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感受词的意境,情韵;
2.学*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柳永词的特点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备:教材《雨霖铃》、朗诵视频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思路: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文学史上,柳永是一座无论如何都迈不过去的丰碑。这不仅居于它和歌妓传奇的故事,更多的是他在词的发展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的基本知识: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又名乐府、*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现存词213首,编为《乐章集》,在以后的学*过程中我门还会学到他的词作。今天我们先学*柳永《乐章集》的压卷之作《雨霖铃》。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内容讲解
这首词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所爱的女性话别的'作品。“雨霖铃”词牌名。
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句点明时令,“长亭”句写分别的地点和具体时间,“骤雨初歇”则写离别时的天气,同时为下文之“兰舟催发”张本。“蝉”,尤其是秋天的蝉,在古诗词里是一个具有定性指意的意象。其形象既具有着风餐露宿的清高,其鸣声复充满生命短促的哀怨。词人以这个悲剧性的意象作为全词的发端,以“凄切”二字状其悲苦之鸣叫,则听蝉人心中的种种凄凉与悲切自在不言之中。“长亭”是行人休憩和饯别的处所。“长亭”分袂,本来就令人难以忘怀,加之眼中所见,不过骤雨之后的一派萧瑟;耳中所听,不过黄昏时刻的一片蝉鸣,这就益发令人黯然销魂了。所以发端三句,虽不见“离别”字样,但离别所有的凄凉悲切的气氛,却是已经酿造好了。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
这三句正面描写离别时的心理。“帐饮”原指在郊外张设帷帐,宴饮饯别,这里即指长亭送别,不一定另设帷帐。事属离别,且所闻所见,无非凄凉,所以虽然把杯,而心情灰白。根由都在“留恋”二字。正要离别,一场骤雨,似乎天从人愿,离别之人正好延挨片刻。岂料正在留恋之际,而骤雨止歇,“兰舟”主人催促开船了。驾船的,‘催发’,乘船的,‘留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已经表现出难舍难分的深痛,但“兰舟催发”,唯有以泪洗面了。一般来讲,在这种时刻,彼此之间应该有许多话要说,但是情到深处,气堵咽喉,偏偏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一个“竟”字,道出了那种想说、该说而终于没能说出来的全部伤痛和惋惜。“无语”是因为悲极而说不出来,然而说不出并不等于没有想到,下面的大段文字便全是词人的想象之辞。
“念去去,千里烟波,怒霭沉沉楚天阔。”
“楚”,古国名,原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后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这里泛指南方。“楚天”下是沉沉暮霭,江面上是渺渺烟波,在这烟波暮霭所组成的迷蒙的空间,是一只行行不已、漂泊无依的扁舟,扁舟上则是一位“谙尽宦游滋味”的孤孑的行人。在这里,作为客体的暮霭和烟波对主体的行人有一种几乎透不过气的压抑感,“沉沉”二字足见其份量;在这个广漠无际的空间,抒情主体被一种深刻的孤独和怅惘层层包围着,“念去去”三字,正流露出他对这行行不已的漂泊生涯的忧虑和惶惑。很清楚,这是一个倍主观化的空间,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人,他会由这沉重的压抑和难挨的孤独,想到幻灭的苦难人生,于是便有了这片刻的这里的抒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人生最大的苦痛莫过于离别,而离别又有生别与死别之分。“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死别以吞声,生别长恻恻。”死别不过一次撕心裂肺的悲伤,时间的流水会冲淡一切不幸的记忆,而生别则是一种长期性的精神剧痛,如流泪蜡烛,成灰则已;似作茧春蚕,不死不休。自古及今,多情总是为生别所苦,更有甚者,这种离别往往倍安排在请求时节。秋天,是一个摧败一切生机的季节,其色惨淡,其意萧条,其声凄切。悲秋与远别的双重苦痛,互为交织,互为生发,构**生最大的不幸。词人由自己的不幸想到自古以来所有情人的不幸,这就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理性内涵,升华了自己的爱情品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如果说,“多情”两句是因己及人,由特写而泛写的话,这两句便由泛写而收拢到自身。“酒醒”二字,遥承发端之“帐饮”。词人有今日之“帐饮”想到“今宵“之“酒醒”,“帐饮无绪”,毕竟还有所爱之人“泪眼”“相看”,而“今宵酒醒”之后,就只有衰杨孤柳,晓风残月相伴了。“杨柳岸”,写其衰飒与空旷;“晓风残月”,写其凄清、寂寥和残缺的美,寓情于景,妙合无垠。既成功的衬托出词人心境之孤寂,由生动的象征着词人命运之凄惶。今宵如此,往后若何?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即便有远胜于“晓风残月”的良辰美景,于我来说也是形同虚设。为什么,结拍两句做了真切的回答。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美景”写主观时景,“千种风情”写主观情怀。“良辰美景”之形同虚设,正在于“千种风情”之无由申说。长时间的远距离的分别,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成了主观与客观的深刻的矛盾。就章法而言,“此去经年”以下,尽情抒写,笔墨纷披,不嫌重拙。由“今宵”而及“经年”,由“千里烟波”而“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而“更与何人说”,两两相对,又极见层折。
作为《乐章集》的压卷之作,这首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诸如情景交融的表情方式,声文并茂的美学效果等等。都给千百年来的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化用此词之意境,承袭此词之语句者更是代不乏人。这一点在上面的分析中大家已经领略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带着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去细细的体会词人自理罕见的深情厚意。
三、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词
课堂小结:
(一)读中感悟
展示配有音乐、词文的画面,先请2个学生分别朗读,接着播放多媒体课件范读共同感受这首词的魅力后,再认真欣赏节选的“离别”动漫画面,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上下片的情景
(二)思中感悟
1这三个令人潸然泪下的写景离愁句都抓住什么景来写?
明确: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景)
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景)
2离愁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仅仅是写景吗?
明确:气氛——凄清,目的不仅是写景,更多的是烘托情感,情景交融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感受词的意境,情韵;
2.学*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
1.柳永词的特点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备:教材《雨霖铃》、朗诵视频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思路: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文学史上,柳永是一座无论如何都迈不过去的丰碑。这不仅居于它和歌妓传奇的故事,更多的是他在词的发展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的基本知识: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又名乐府、*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现存词213首,编为《乐章集》,在以后的学*过程中我门还会学到他的词作。今天我们先学*柳永《乐章集》的压卷之作《雨霖铃》。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内容讲解
这首词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所爱的女性话别的作品。“雨霖铃”词牌名。
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句点明时令,“长亭”句写分别的地点和具体时间,“骤雨初歇”则写离别时的天气,同时为下文之“兰舟催发”张本。“蝉”,尤其是秋天的蝉,在古诗词里是一个具有定性指意的意象。其形象既具有着风餐露宿的清高,其鸣声复充满生命短促的哀怨。词人以这个悲剧性的意象作为全词的发端,以“凄切”二字状其悲苦之鸣叫,则听蝉人心中的种种凄凉与悲切自在不言之中。“长亭”是行人休憩和饯别的处所。“长亭”分袂,本来就令人难以忘怀,加之眼中所见,不过骤雨之后的一派萧瑟;耳中所听,不过黄昏时刻的一片蝉鸣,这就益发令人黯然销魂了。所以发端三句,虽不见“离别”字样,但离别所有的凄凉悲切的气氛,却是已经酿造好了。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
这三句正面描写离别时的心理。“帐饮”原指在郊外张设帷帐,宴饮饯别,这里即指长亭送别,不一定另设帷帐。事属离别,且所闻所见,无非凄凉,所以虽然把杯,而心情灰白。根由都在“留恋”二字。正要离别,一场骤雨,似乎天从人愿,离别之人正好延挨片刻。岂料正在留恋之际,而骤雨止歇,“兰舟”主人催促开船了。驾船的,‘催发’,乘船的,‘留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已经表现出难舍难分的深痛,但“兰舟催发”,唯有以泪洗面了。一般来讲,在这种时刻,彼此之间应该有许多话要说,但是情到深处,气堵咽喉,偏偏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一个“竟”字,道出了那种想说、该说而终于没能说出来的全部伤痛和惋惜。“无语”是因为悲极而说不出来,然而说不出并不等于没有想到,下面的大段文字便全是词人的想象之辞。
“念去去,千里烟波,怒霭沉沉楚天阔。”
“楚”,古国名,原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后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这里泛指南方。“楚天”下是沉沉暮霭,江面上是渺渺烟波,在这烟波暮霭所组成的迷蒙的空间,是一只行行不已、漂泊无依的扁舟,扁舟上则是一位“谙尽宦游滋味”的孤孑的行人。在这里,作为客体的暮霭和烟波对主体的行人有一种几乎透不过气的压抑感,“沉沉”二字足见其份量;在这个广漠无际的空间,抒情主体被一种深刻的孤独和怅惘层层包围着,“念去去”三字,正流露出他对这行行不已的漂泊生涯的忧虑和惶惑。很清楚,这是一个倍主观化的空间,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人,他会由这沉重的压抑和难挨的孤独,想到幻灭的苦难人生,于是便有了这片刻的这里的抒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人生最大的苦痛莫过于离别,而离别又有生别与死别之分。“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死别以吞声,生别长恻恻。”死别不过一次撕心裂肺的悲伤,时间的流水会冲淡一切不幸的记忆,而生别则是一种长期性的精神剧痛,如流泪蜡烛,成灰则已;似作茧春蚕,不死不休。自古及今,多情总是为生别所苦,更有甚者,这种离别往往倍安排在请求时节。秋天,是一个摧败一切生机的季节,其色惨淡,其意萧条,其声凄切。悲秋与远别的双重苦痛,互为交织,互为生发,构**生最大的不幸。词人由自己的不幸想到自古以来所有情人的不幸,这就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理性内涵,升华了自己的爱情品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如果说,“多情”两句是因己及人,由特写而泛写的话,这两句便由泛写而收拢到自身。“酒醒”二字,遥承发端之“帐饮”。词人有今日之“帐饮”想到“今宵“之“酒醒”,“帐饮无绪”,毕竟还有所爱之人“泪眼” “相看”,而“今宵酒醒”之后,就只有衰杨孤柳,晓风残月相伴了。“杨柳岸”,写其衰飒与空旷;“晓风残月”,写其凄清、寂寥和残缺的美,寓情于景,妙合无垠。既成功的衬托出词人心境之孤寂,由生动的象征着词人命运之凄惶。今宵如此,往后若何?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即便有远胜于“晓风残月”的良辰美景,于我来说也是形同虚设。为什么,结拍两句做了真切的回答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美景”写主观时景,“千种风情”写主观情怀。“良辰美景”之形同虚设,正在于“千种风情”之无由申说。长时间的远距离的分别,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成了主观与客观的深刻的矛盾。就章法而言,“此去经年”以下,尽情抒写,笔墨纷披,不嫌重拙。由“今宵”而及“经年”,由“千里烟波”而“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而“更与何人说”,两两相对,又极见层折。
作为《乐章集》的压卷之作,这首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诸如情景交融的表情方式,声文并茂的美学效果等等。都给千百年来的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化用此词之意境,承袭此词之语句者更是代不乏人。这一点在上面的分析中大家已经领略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带着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去细细的体会词人自理罕见的深情厚意。
三、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词
课堂小结:
【学*目标】
1、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虚实结合的手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虚实结合的手法。
【考情分析】
1、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雨霖铃读后感400字
雨霖铃读后感200字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学反思
柳永《雨霖铃》教案
柳永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扩写作文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读后感400字
雨来读后感400字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400字
晨雨初听读后感400字
桂花雨琦君读后感400字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400字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400字
《掩耳盗铃》读后感
风信子夏之雨读后感400字
掩耳盗铃读后感
洪小铃羊读后感
《萝铃的魔力》读后感
《桂花雨》读后感
《掩耳盗铃》读后感200字
掩耳盗铃读后感作文
雨巷读后感
淹耳盗铃的读后感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
掩耳盗铃读后感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