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村的古诗的作者是谁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山村的古诗的作者是谁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山村的古诗的作者是谁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山村的古诗的作者是谁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春晓古诗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春晓便是他的佳作之一。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与王维并称“王孟”。李白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芳。
导语:长歌行 古诗作者是谁?《长歌行》是北宋文人郭茂倩(1041-1099)编纂的《乐府诗集》中的一首五言古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长歌行 古诗作者是谁
长 歌 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山村咏怀》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村咏怀》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是宋代邵康节所作。
全诗如下: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释义: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创作背景: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文学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后人发展为预测学。
唐代: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小溪夹岸绿竹苍翠,窄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
姑嫂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
注释
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妇姑:嫂嫂和小姑。
相唤:互相呼唤。
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成为浴蚕。
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
中庭:庭院中间。
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
赏析
“雨里鸡鸣一两家”。诗一开头就透出山村风味,这首先是从鸡声来的。“鸡鸣桑树颠”是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 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倘如是*原大川,村落不会很小,一鸡打鸣往往会引起群鸡合唱(“群鸡正乱叫”)。然而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分散,即使有村,人户也不多。“鸡鸣一两家”,恰好是山村的特点,传出山村的感觉。
“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通过“曲径通幽”的描写,显出山村之深来;并让读者随着诗句的引导,体验一下款步山行的味道。雨看来不大(后文有“浴蚕”之事),沿着那斗折蛇行的小路,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这桥,不是那种气势如虹的江 桥,甚至也不是精心构筑的石梁,而是山里人随意用拖来的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山溪不大,原不必铺张。从美的角度看,这“竹溪村路”中也只有横斜这样的板桥,才叫自然天成呢。
第三句中,“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着一双兄弟更有诗意。
第四句中,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看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饱满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前人曾这样来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诗人处处扣住山村特色,尤其是劳动生活情事来写,从景到人,再从人到境,都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其新鲜活跳的语言,清新优美的意象,更使人百读不厌。这诚如前人所说:“心思之巧,辞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王建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杜甫《日暮》译文、赏析
《日暮》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1。
石泉流暗壁2,草露滴秋根3。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4。
【注释】
故园:故乡。
石泉流暗壁:即暗泉流石壁。
草露滴秋根:即秋露滴草根。秋根:秋天的草根。滴秋根:一作“满秋原”,“满”一作“滴”。
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白话译文】
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各自关上了柴门。
风清月朗自是一个迷人的夜晚,可这优美的山川不是自己的家园。
泉水从石壁上潺潺流过,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
花白的头发与明亮的灯光辉映,灯花何必溅着斑斓的火花报什么喜讯。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作者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见到瀼西一带,地势*坦,清溪萦绕,山壁峭立,林寒涧肃,草木繁茂。作者居住的山村,黄昏时分寂静祥和,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便有感而作此诗。
【赏析】
《诗经》里有一个很美的篇章,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是讲一个村庄里的妇人,在黄昏的时候,看到家里的鸡跳上了鸡舍,羊牛也被赶着慢慢从田地里回来,整个村子都在准备着休息,一派安宁,她思念起远方服役的丈夫,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家来。杜甫这首诗,也是写了黄昏时分村庄里的景象。这个村庄是他流寓不定时暂住的,他看到美好的、安详的村庄,心中也像那个遥远时代的妇人一样起了思念,他思念的是离开已久的故乡。正如眼前的暮色一样,他的人生也已走到了黄昏,白头明灯相对,人世的冷暖苍凉充盈于胸中,不愿、也不忍去仔细思量。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因为《诗经》里有那“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句子,诗人对眼前的场景便有所会心,写下了“牛羊下来久”的开头,将全诗引入古朴安雅的境界。羊儿、牛儿,三三两两,“咩咩哞哞”,一声远一声*地叫着,闲散地往村子里回来。诗人添了一个“久”字,来述说它们行走的.缓慢和悠闲。各家各户的柴门都已经关上了,西边的最后一道夕阳也从柴门上扫过,天地都安静下来,等待着进入黑夜。不一会儿,家家点上了灯,人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或者谈天说地,或者灶前忙碌,或者给牛喂草,或者温酒准备喝上一杯。不管怎样,上天赐福于善良普通的人们,各安其所,这个村子像个准备睡眠的老人一样,让人觉得*安、温暖、安详。这两句十个字,字字*凡,句法也极自然,却能将读者带入一种境地,让读者闻到家的味道。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可是眼前这并不是作者的家,作者其实恰好就是想家了。夕阳的余晖散尽后,月亮渐渐升高,柔软的风拂过村庄,令人心也要柔起来、软起来了,空气中有柴禾燃烧的味道,牛羊和鸡鸭都已渐渐入睡,月光让一切都安静下来,这是一个清新的美好夜晚。可是这样的地方虽然美好,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有无限清景,但作者于它而言毕竟只是一个过客。阒寂也好,喧闹也好,都不是作者的故园。这两句语气虽然很淡,其实深藏着极浓的悲郁。一个“自”字,极言“风月”和“清夜”的与己无关。“自”是个仄声字,和下句的“非”字*仄互调,一拗一就,使读者能够感到作者情绪从抑郁到克制后的回转和*息。诗的上两句是用了黄昏中的暖色调,这两句则是用了月光下的冷色调。温馨和凄凉的互相映衬,使得一切都尽在不言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内心难以*静的作者陷入了更深的夜色里,他独自去看山上的风景,在静谧的月光下、岩石的阴影中,听到泉水沿着石壁潺潺地流着,发出清冷的声音。脚边的草根上凝着露水,打湿了鞋子。仔细看时,它们一粒一粒沾在草叶上,顺着叶片渗入地下,滋润着杂草的根部。这样的秋夜山间,风露袭人,水的寒气仿佛能浸入人的皮肤。在作者杜甫的诗中常能发现精心锤炼的句子,好比一个手艺精湛的老艺人,能雕出纹路精美细致、而又气韵横生的木雕一般。这两句便是如此,作者将词序有意倒置,按照意思句子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调换字词后,声调更加铿锵,而且使得“石”与“泉”、“草”与“露“的连接更为紧密、融为一体,原本无奇的句子变得更有韵味,凝结出一片凄清幽遽的意境。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琦怀》)。浑然忘却风露的寒冷而兀自独立的人,想必总有许多心事。不知站了多久,作者才踱回室内,捻灯独坐,把卷读书,他的满头白发,在明亮的灯光下分外银白如雪。他心绪难*,想自己曾经满腔的豪情、兼济苍生的宏愿,都抵不过老来这一头发如雪。可是灯烬似乎不解人愁,在和跳跃的火花频繁地玩着花样,似乎在逗可怜的老诗人开心。一个“何须”,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无聊和凄怆,头白之人,与那些热闹和花样早没了关系;流落蜀地十多载,老来一事无成,望前路,希望渺茫;回首故园,有家难回。初唐诗人王勃早就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又有谁来同情、解救这头发白的失路之人。
这首诗本是写景,涉及内心的词句不多,却让读者觉得有化不开的凄凉和悲郁在里面。对人生迟暮的感慨,对故困难归的悲哀,荡漾在精美传神的景色描写中,因而分外含蓄无垠。王夫之曾说:“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姜斋诗话》)这话未免极端,但这首诗的情语确实都在景语之中,情景交融、含而不露,有深绵婉转的姿态,句句读来,令读者感到口角噙香、余味不断。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出自《清诗纪事》扫叶录(第21册),第15106页,最后一行。
详解:
第15106页,最后一行,“曼殊和尚诗,余向嫌其妖冶。然佳处自不可没,七绝佳句,如‘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清风细雨红泥寺’、‘不见僧归见燕归,逢君别有伤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我本将心向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皆风神绝世”。咏馨按:此一段句读多误,应为“曼殊和尚诗,余向嫌其妖冶。然佳处自不可没,七绝佳句,如‘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清风细雨红泥寺,不见僧归见燕归’、‘逢君别有伤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我本将心向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皆风神绝世”。
注:曼殊和尚——苏曼殊也,(1884~1918)*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是他的法号。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代表作有《断鸿零雁记》及《碎簪记》。翻译过拜伦、雨果等人作品。曾三次出家。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另,元.高明《琵琶记》:
第三十一出 几言谏父
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另,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
卷三十六 东廊僧怠招魔 黑衣盗奸生杀
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诗词小筑为您解答:
《蒹葭里》 出自一位法号大善的僧人
千里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
鸥凫栖水高僧舍,鹳鹤巢云名士楼。
薝卜叶分飞鹭羽,荻芦花散钓鱼舟。
黄橙红柿紫菱角,不羡人家万户侯。”
诗僧大善,明僧,字心宗,别号虚闲老道人。俗姓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初投云栖寺落发,游普宁寺雪浪之门,参紫柏,修忏天台*十年。后在西湖隐居,终老于西溪。著有《虚闲集》、《西溪百咏》。《蒹葭里》这首诗出自《西溪百咏》。
记径山之游 (宋)蔡襄 临安县之北鄙,直四十里,有径山在焉。
山有佛祠,号曰承天祠。有碑籀述载,本初唐崔元翰之文,归登书之石,今传于时云。
始至山之阳,东西之径二。自其西,壁绝襟绕,轿行少休。
松桧交错,盘郁蒙翳,寻丈之间,独闻语声。跻棱层,披翠茜,尽十里许;下视来径,青虬蜿蜒,抟岩腾霄;且及其颠,峡束洞隐,几不容并行。
已而,内括一区,*盈坦壑,四面五峰,如手竖指,一峰南绝,卓为巨擘,屋盖高下在掌中矣。峰间小井,或云故龙湫也,龙亡湫在,岁率常一来,雷雨暝曀,而乡人祠焉者憧憧然。
环山多杰木,丝杉翠桱,千千万万,若神官苍士联幢植葆,骈邻倚徙,沉毅而有待者。导流周舍,锵然璆然,若銮行佩趋而中节者。
由西峰之北数百步,矻然钜石,屏张笏立,上下左右可再十尺,划而三之若”川”字,隶文曰:”喝石岩”,其传甚神。并岩被谷,修竹茂密,尝以契刀刻竹两节间,成”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字云尔。
由东迳而往,坎窞为池,游鱼旷空。其西迳东折,蹴南峰领脰之间,*地砥然,盈亩而半,偃松一木,其高丈,其荫四之,横柯不竦,如芝孤生。
松下石泓,激泉成沸,甘白可爱,即之煮茶。凡茶出北苑第品之无上者,最难其水,而此宜之。
偃松之南,一目千里,吴江之涛可挹,越岫之桂可搴。云ء霭褰,状类互出,若古图画虫蟗断裂,无有边幅,而隐显之物尚可名指。
群山属联,呈露冈嵴,矫矫翦翦,咸自意气,若小说百端,欲圣智之亢而不知其下也。临观久之,魁博通幽之思生焉。
古人有言曰:”登高能赋,可为大夫。”旨乎哉!予于斯见之矣,曷止大夫之为也。
大凡言之,天邻地绝,山回物静,在处神巧,举可人意。虽穷冬阒寂,未睹夫春葩之荣,薰风之清,秋气之明,然取予者犹在也。
既归,无几何,而曩所历者重钩复结无一见焉。追而言之,若觉而言梦,使人悄怆而不知其自也。
同游者建安黄瑊君度,岳阳朱师德宗哲;又君度之侄子常、子美,甥杜沂皆从游。其前与谋而后以事己之者,朱宗哲之兄师道希圣,杜沂之父叔元君懿,揭阳卢几举之三人,莆阳蔡襄一与之善,惜乎不及俱也。
书所经见,往贻之,人一通。尝刻竹两节间之十字,其游之年月日也。
(有删改) 【注】 碑籀:碑文。崔元翰:即崔鹏,唐朝人,以文学知名。
归登:字冲之,中唐人,擅长书法。若小说百端,欲圣智之亢而不知其下也:古人轻视小说,认为是街谈巷议,不入大雅之堂,所以有此说法。
这里比喻径山高出浙西群山。取予者:指大自然。
取予:收取和给予。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临安县之北鄙 鄙:边境。
B.龙亡湫在 亡:死亡。 C.若銮行佩趋而中节者 中:符合。
D.重钩复结无一见焉 见:通”现”,出现。 【解析】 B项,亡:离开,离去。
【答案】 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解析】 A项,副词,将要,将*/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况且。ةB项,ت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C项,介词,拿、用。ةD项,ت助词,相当于”的”。
【答案】 A 8.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径山景致”在处神巧,举可人意”的一组是( ) 壁绝襟绕,轿行少休 青虬蜿蜒,抟岩腾霄 环山多杰木,丝杉翠桱 矻然钜石,屏张笏立 临观久之,魁博通幽之思生焉 追而言之,若觉而言梦 A.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解析】 径山景致”在处神巧,举可人意”是说径山景致处处都神奇灵巧,一切都令人满意。是说山险。
是作者的感悟。是形容作者事后追记游历的感受。
【答案】 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径山位于临安县北郊四十里处,从南麓登山有东西两条山路,其中西面的山路十分陡峭。 B.西面山路两边长满松树和桧树,浓荫遮天蔽日,游人相距虽不过几丈,但彼此之间只能听到说话的声音。
C.径山四面为五座高峰环环围住,有若竖起五指的手掌,又以南面山峰最高,承天寺就坐落在其中。 D.虽说严冬时节游山,但那与天邻*、与地隔绝、山峦环绕、万物静谧的径山景致,登临观赏仍让作者生发出高蹈出世的念想。
【解析】 第一段和”屋盖高下在掌中矣”均表明,承天寺的寺院房屋应在五峰环环围住的径山之中。 【答案】 C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山多杰木,丝杉翠桱,千千万万。 (2)松下石泓,激泉成沸,甘白可爱,即之煮茶。
(3)书所经见,往贻之,人一通。 【参考答案】 (1)全山多巨大的树木,细叶的杉树和苍翠的桱木,成千上万。
(关键词:”杰”“丝”) (2)松树下面有一个石潭,泉水向上涌起仿佛沸滚,水色洁白可爱,可用它来沏茶。(关键词:”“泓”“即”) (3)(所以)记下游览时见到的景色,寄给他们,每人一篇。
(关键词:”书”“贻”“通”) 【参考译文】 临安县的北郊,距县城约四十里,径山就在那里。山上有座寺庙,叫承天寺。
一【原文】
一去¹二三里²,烟村³四五家。
仄仄(仄)*仄,**仄仄*。
yī qù èr sān lǐ,yān cūn sì wǔ jiā。
亭台⁴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仄)仄仄,仄仄仄**。
tíng tái liù qī zuò,bā jiǔ shí zhī huā。
二【注释】
1.去:从所在的地方到远处,这里是指目光从站的地方看去远方。
2.里:古长度单位,一里500米,1公里=2里。
3.烟村:被炊烟或雾蔼笼罩的乡村。
4.亭台:古建筑样式,这里泛指供人休息的建筑物。
三【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炊烟)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歇脚的凉亭,边上盛开着绽放的花朵。
四【诗中有画】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放眼望去,“二三里”指目光远,先把景象放大,接着一些具体的景象映入眼帘了,袅袅炊烟、村庄的人家、村边的亭台、山野的香花,交织出一份动静结合的画面,在静静的原野和乡村中,摇曳而上的炊烟让静的画面动了起来。
五【诗以言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写作背景】
写于诗人从涿州迁来辉县但开始游历之间,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二【作者生*】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
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发展为预测学。
三【格律初识】
韵:六麻
格律:仄起首句不入韵
注:亭台六七座,六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是不是像儿歌,脍炙人口又朗朗上口,很多人都能背诵,但未必很多人都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的名称。
这首诗的名称为《山村咏怀》,作者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易学数理学家邵雍。
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邵雍一生著作非凡,其诗词现存就有1682首,这首《山村咏怀》成为诗词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一代代华夏子孙启蒙孩子的必读诗词。
全诗总共仅有20个字,其中10个数字,作者便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写意的山村画卷:
一行人去到郊外,看到了村庄里炊烟袅袅,亭台楼阁,鲜花朵朵,满园春色。
诗人只用了寥寥几笔,就勾勒了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田园风光。
既诙谐巧妙,又通俗易懂,而且便于诵读和传播。
还记得,那个坐在自行车前杠上的小女孩,父亲一边驮着她在沙子路上闲逛,父亲一边教她背诵这首《山村咏怀》。
几十年过去了,那个温馨而又应景的画面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当年父亲用这首宋诗,教会了 我数数,还启蒙了我对诗词的热爱。
渐渐长大以后,发现了父亲抽屉里的《唐诗三百首》、《宋词浅析》,我便开始囫囵吞枣的背诵和揣摩。
从此我熟知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我也喜欢上了柳永、陆游、李清照,唐宋诗词伴随我长大、成熟,就像血液一样流进了我的生命。
这就是《山村咏怀》的魅力,它既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学*数字,在孩子面前呈现一幅自然的画卷,还能激发孩子们对美的想象。
一千多年来,这首《山村咏怀》不知哺育启蒙了多少华夏儿女,
当我的孩子出生以后,我又用父亲启蒙我的方式,把《山村咏怀》当成儿歌和数数传给了我的孩子。
我想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能代代相传,能在孩子们心里扎根开花。
不仅仅是诗词的简单易记,更重要的是诗人的笔力深厚,以及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学。
大道至简,大象无形
诗人聊聊几笔,就描绘了世代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理想未来。
如今我们的城市乡村,哪一处不是“亭台六七座、哪里不是“八九十枝花”
邵雍在一千多年就预言了中华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的祥和基调
这正是他的人生处世哲学,也是他悟道的智慧体现。
其实邵雍不仅仅是一个诗人学者,更是一个深谙人性与自然的哲学家,他一生两度被举荐,均称疾不赴任,却热衷于著书立说。
邵臃的诗词既通俗易懂,又充满哲理,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心安吟》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
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
送别诗作者名句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孟浩然之广陵》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易水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送上人》
年代: 唐 作者: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送灵澈上人》
年代: 唐 作者: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芙蓉楼送辛渐》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年代: 唐 作者: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魏万之京》
年代: 唐 作者: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
《送友人入蜀》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
《渡荆门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山村的古诗作者是谁
古诗山村的作者是谁
山村的古诗的作者是谁呀
山村的古诗作者读音
古诗山村的作者是
古诗山村咏怀的作者
古诗山村作者的读法
古诗作者是谁作的
山村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的吗
兰的古诗作者是谁
华的古诗作者是谁
夏意的古诗作者是谁
著名的古诗作者是谁
望岳的古诗作者是谁
梦菊的古诗作者是谁
南乡的古诗作者是谁
夏萤的古诗作者是谁
春居的古诗作者是谁
春夜的古诗作者是谁
春小的古诗作者是谁
山村咏怀古诗的作者的拼音
古代的古诗作者是谁
姓张的古诗作者是谁
草原的古诗作者是谁
咏柳的古诗作者是谁
袁玫的古诗作者是谁
月夜的古诗作者是谁
春歌的古诗作者是谁
古诗村夜的作者是谁
离骚的古诗作者是谁
刘姝威的古诗万点论
古诗词中船的别称6
描写捍卫国土的古诗
夸张比喻的古诗词
关于门扉的古诗词
激励自己好好干的古诗
关于尊师重教的古诗文
写有童子的古诗
横10字的古诗
峡字打头的古诗
周密的《野步》古诗诵读
饮湖上初情后雨的古诗
歌颂嵊州的古诗
祭奠故人的古诗
新入职的介绍的古诗
带有芊的古诗
描写夏天下棋的古诗
关于境由心生的古诗词
唐代五字的古诗
古诗词与太极的联系
可以唱的关于中秋的古诗词
部编版教材出现的古诗
夜听蛐蛐叫声的古诗
初见成效的古诗
初二语文必背的古诗
倡导爱国爱家的新诗古诗
有关端午节的古诗儿歌或儿歌
古诗五月五日的读音
外做尾字的古诗
关于辜负的古诗
有关儿童孩子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