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咏石榴的古诗朗读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咏石榴的古诗朗读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咏石榴的古诗朗读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咏石榴的古诗朗读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咏柳古诗北宋曾巩朗读
这首诗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描写春柳的力作,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咏柳古诗北宋曾巩朗读,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宋代: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江西南丰人 出生于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州司法参军,以明*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诗词
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诗。存诗400余首,其诗特点是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他不但善赋体,也有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写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词仅存《赏南枝》一首。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第一,纪实诗。
曾巩的纪实诗继承和发扬了唐代杜甫现实主义诗歌文学传统,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间疾苦、揭弊政、评国事为主要内容,表现了他关注民生、济世兴邦的儒家思想。曾巩所生活的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曾巩以诗歌真实描写了民生疾苦的.状况。在《追租》这首诗中,一句“山下穷割剥”写出了饥荒之年农民还要被层层盘剥的悲惨境遇,由此抨击地方官吏“暴吏理宜除”,并提出“浮费义可削”的政策主张。这首诗没有*古代诗歌传统的写景抒情,而是赤裸裸地针砭时弊,体现了曾巩关注民生疾一脉相承。与《追租》的主题思想类似的还有:描写虫灾肆掠、揭批官忧国忧民忧时的《边将》《胡使》《嗟叹》等等。曾巩的纪实诗除了对民生疾苦毫无遮掩地写实之外,还对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政局建言献策,有力地增强了文学在*古代政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咏史诗。
*古代文人雅士多偏好以咏史来借古讽今和抒**怀。曾巩的诗歌也经常以缅怀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来表情达意。曾巩总能以惺惺相惜的姿态与心态去追思感受前人中那些与他理想抱负相似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缅怀先圣、宽慰自我、排解忧愁、坚定决心。例如在《扬颜》一诗中,曾巩敬慕扬雄的立言不朽和颜回的立德不朽,以两人执著求道精神激励自己进业修德。再比如曾巩的《读五代史》,诗文以历史讽喻现实,以史谏言北宋统治者革借管仲与鲍叔牙之交推崇诚信道德的《论交》;表达渴望明主、隐含壮志难酬之情的《隆中》;谏言选贤举能、反对排斥贤臣的《垓下》等等。曾巩的咏史诗或委婉言志,或直言改革,其托物喻人的文笔都源于现实又立意高远,凸显了他恩泽天下、救民济世的儒家仁义思想。
第三,离别诗。
离别愁绪是古代诗人借诗所抒之情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情怀。在《曾巩集》中有100余首诗歌蕴含离别之情。例如诗合集《奉和滁州九咏九首》显示,曾巩看望身在滁州的欧阳修返回时,离愁别绪顿生,对欧阳修的才学与人品大加赞赏。再比如《上杜相公》中所言,曾巩前去拜访仰慕已久、刚刚去职宰相的杜衍,临别时曾巩表达了对两人友情的珍重和对杜衍的敬仰之情。曾巩的此类诗歌还有:怀念好友王安石的《寄介甫诗》《江上怀介甫》;惜别友人的《送陈商学士》;感伤人才离去、叮嘱学生的《送钱生》;送别、劝慰失意者的《酬吴仲庶龙图暮春感怀》《送孙颖贤》;怀念、惜别亲人的景交融。此外,离别诗也是曾巩本人各个重要人生阶段与思想状态的真实记录。
教育贡献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时,以“仁”为怀。
曾巩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动上,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乐业。他师承司马迁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他强调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才足以发难显之情,写“明道”之文。
曾巩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才。他培养了一批名儒,陈师道、王无咎、曾肇和曾布受业于他。曾巩治学严谨,每力学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识其微。 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推动抚州学风。在南丰“子固公园”,有曾巩幼时读书处──读书岩、曾文定公祠、仰风亭、思贤堂,县博物馆亦建在其内。
校藏书籍
曾巩一生用功读书,极嗜藏书,从政之便,广览博收。家里藏古籍二万余卷,收集篆刻五百卷,名为《金石录》。著作有《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隆*集》和《外集》等。他都加以校勘,至老不倦。《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任职于史馆时,埋头整理《战国策》、《说苑》两书,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并校订《南齐书》、《梁书》、《陈书》三史。在编校古书时所作的目录序,如《战国策·目录序》、《烈女传·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
《侍宴咏石榴》
作者:孔绍安
可惜庭中树,
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
花开不及春。
注释:
1、移根:移植。
2、逐:跟随。
3、汉臣:汉朝的臣子,此处指张骞。
4、为:由于。
5、不及:赶不上。
翻译:
可怜庭院中的石榴树,
跟随着张骞,被从西域移植到了中原。
只是因为到中原的时间比其它植物晚,
所以赶不上春天,无法同其它植物竞相开放。
赏析:
这是孔绍安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应诏中的佳作。
《旧唐书·文苑》记载,有一次孔绍安侍宴唐高祖李渊,*间李渊命孔绍安以“石榴”为题作应诏诗,诗成,即此诗。诗人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将石榴在仲夏开花的原因,归结为石榴传播到中原比较晚所致,所以才错过了同其它植物在春天竞相开放的机会。
这首诗读起来,总有种酸溜溜的感觉。孔绍安和夏侯端都曾是隋朝的御史,后来李渊反隋称帝,夏侯端首先归顺了李渊,授秘书监,三品官,而孔绍安归唐晚了一些,只被授于内史舍人,五品官,远不及夏侯端。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孔绍安作此诗时,夏侯端恰巧也在场,所以诗人以石榴自喻,发出了“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这样的感慨。“逐汉臣”,却“不及春”,人才得不到重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诗人对唐高祖李渊的不满。同时诗中又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只是“来时晚”而已。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此句历来被人称颂,成为了感叹怀才不遇或大材小用的名句。
咏石榴的诗集锦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石榴的诗集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咏石榴的诗
是你火红的果实点燃了
我晦涩不堪的眼睛
感谢你送给热情
从此,我不在寂寞和担心我的弟弟
你真的不记得吗
可爱的石榴花
我还记得你的温柔
不是吗
那一夜来临
一场暴雨把你摧倒了
石榴滚得满地都是
但你仍有动人的春色
你今晚要的是圣洁的月亮
不是我常说的虚荣
千百年来你伤痕累累
但你仍然神采奕奕,春色十足
七律·咏石榴
五月风光宜乐游,花娇艳语半惭羞。
赞春有句美红杏,咏卉题诗赞石榴。
一树如霞凝玉露,万枝随愿舞娇柔。
春风解释无穷意,消尽宵来万斛愁
七律·咏石榴
遍立峰间似火稠,流丹总教彩云羞。
叶如绿柳娇而媚,枝若白杨劲且柔。
虽有千词题菡萏,却无半句赋石榴。
而今但拜裙裾下,旧怨新愁一笔勾。
七绝·咏石榴
五月金罂一树彤
万花攒动火玲珑
中秋月朗星悬日
嚼破隋珠粒粒红
绝句·咏石榴
一
榴花五月红,瘦叶送春风。
疑是梅格在,丹心气血同。
二
榴花五月红,气血与君同。
疑是梅格在,丹心志不穷。
拓展阅读
《咏石榴》是梁元帝萧绎的诗作之一。
作品赏析
全诗诗句浅显易懂,字字扣题,致力于巧似之状。人工描摹的痕迹较为显露。而“叶翠如新剪,花红似故裁”二句既是全篇佳句,亦是词彩、文藻最鲜丽的部分。
梁元帝萧绎(508年9月16日―555年1月27日),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记载里说他善画佛画、鹿鹤、景物写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画域外人的形貌。传世的《职贡图》是北宋年间的摹本。
石榴的诗句
历代名家吟咏石榴的诗词甚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榴文化。*人视石榴为吉祥物,以为多子多福的象征。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石榴有许多美丽的名字:丹若、沃丹、金罂等。丹是红色的意思,石榴花有大红、桃红、橙黄、粉红、白色等颜色,火红色的最多,所以留给人们的颜色是火红的,农历的五月,是石榴花开最艳的季节,五月因此又雅称“榴月”。 五月榴花的花神,是传说中的鬼王钟馗,而至于民间所绘的钟馗画像,耳边都插着一朵艳红的石榴花,更表示以火样性格的钟馗来做火样的'石榴花神,它虽是古代民众的诗意想像,却也最恰当不过。在明人的插花“主客”理论中,榴花总是列为花主之一,称为花盟主,辅以栀子、蜀葵、孩儿菊、石竹、紫薇等,这些花则被称为花客卿或花使令,更有喻为妾、婢的,可见古人对石榴的推崇。不过唐人诗中的“榴花”往往是海榴或山石榴(杜鹃花)。
赵中丞折枝石榴
元:马祖常
“乘槎使者海西来,移得珊瑚汉苑栽;
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
这首诗不仅道出了石榴的来源,也描写了石榴花的优美。
榴花
金:元格
山茶赤黄桃绛白,戎葵米囊不入格。
庭中忽见安石榴,叹息花中有真色。
生红一撮掌中看,模写虽工更觉难。
诗到黄州隔千里,画家辛苦费铅丹。
庭榴
明:杨升庵
移来西域种多奇,槛外绯花掩映时。
不为深秋能结果,肯于夏半烂生姿。
翻嫌桃李开何早,独秉灵根放故迟。
朵朵如霞明照眼,晚凉相对更相宜。
西园石榴开
宋:欧阳修
荒台野径共跻攀,正见榴花出短垣。
绿叶晚莺啼处密,红房初日照时繁。
最怜夏景铺珍簟,尢爱晴香入睡轩。
乖兴便当携酒去,不须旌骑摇拥车辕。
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山石榴寄元九
唐:白居易
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
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石榴歌
蝉噪秋枝槐叶黄,石榴香老愁寒霜。
流霞包染紫鹦粟,黄蜡纸裹红瓠房。
玉刻冰壶含露湿,斓斑似带湘娥泣。
萧娘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千万粒。
柳宗元
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
几年封植爱芳丛,韵艳朱颜竟不同。
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木对衰翁。
侍宴咏石榴
孔绍安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同和咏楼前海石榴二首
孙逖
客自新亭郡,朝来数物华。传君妓楼好,初落海榴花。
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更宜林下雨,日晚逐行车。
海上移珍木,楼前咏所思。遥闻下车日,正在落花时。
《石榴》阅读答案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石榴》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榴
(莫怀戚)
①12年前我搬来这里,最高兴的是从此有了阳台,可以养花。
②但这个阳台不理想:冬天的阳光得不到,夏天两头晒。
③所以我的盆花活得艰难,只要我稍有懈怠,它们立刻枯萎,而且救不过来。就这样相继死去许多株,于是栽栽种种,我阳台上的盆花不停地变换。
④但是有一株从来没有死过,就是石榴。它是惟一的元老。
⑤当初买它的时候,是小苗;花农要价高,说是果石榴。有一种叫花石榴的只开花。
⑥我不懂行,但不愿凭空怀疑人,就买下了。真还是果石榴。
⑦从此每年7月,它开花、结果,到国庆节时,大的已如小孩子儿拳头,胭脂般地红着;有的还煞有介事地绽开,如画上那样。但籽粒微酸,不好认真吃。
⑧于是我产生了个观念,石榴易活,我家石榴尤其不会死。
⑨然而今年情况不妙。7月过完,它一直不开花,8月中旬,枝叶突然开始发黄这个迹象同其他盆花的死亡先兆一模一样。
⑩我开始全力抢救它,例如每天浇水喷水若干次,检查病虫害它依然每况愈下。
⑾到了中央气象台宣布今年的酷热及持续时间是建国四十多年来之最时,我明白石榴完了。
⑿那几天我老想着《二六七号牢房》一文中老爸爸的话:他连星期肉菜汤都不吃,他连星期肉菜汤不想吃。(他指伏契克作者,捷克革命家受刑严重,失去食欲。)
⒀连石榴都晒死了,连石榴都晒死了。
⒁有几天我不再管它,静等它的死去。
⒂一个壮汉对一株盆花的伤感无法诉说。
⒃但后来我变了主意。不是含有一线希望,而是出于一种情份:你陪伴我多年,我照料你到死。
⒄我照施肥、照浇水、照拔草、照松土,你要怎样是天意了。我将我的心尽到石榴啊!
⒅9月10日,即今年酷暑强弩之末时,外出两天的我归来大吃一惊:
⒆石榴满枝红花,浓如鲜血!
⒆它什么时候打的`苞,谁也不知道!
⒇数一数,35朵,它从来没在9月开过花!它从没开过这许多的花!而且它的枝叶依然枯黄。就是说,它在死亡线上挣扎了整整一个夏天后,它憋了整整一个酷暑的生命全部用来开花结果了。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有的还煞有介事地绽开,如画上那样。
2、第⒃段中但后来我变了主意。主意具体指的是什么?
3、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4、联系文章内容,谈谈石榴复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领会第⒀段句子连石榴都晒死了,连石榴都晒死了在表达上的作用。
6、第⒃段中你陪伴我多年,我照料你到死这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假定你是那株石榴,请用一句言简意深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愿。(可以借用古诗句表达)
7、读完文章后,你从这件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原指故作姿态,让人感到一本正经、真有其事,有贬义。文中是指石榴认认真真的开花的样子。褒义。
2、我不再管它,静等它的死去
3、石榴易活;石榴晒死;经过我努力,石榴活了;
4、我的精心照料。(凡答石榴生命力顽强的不给分。)
5、反复,起强调作用。表现了酷热的程度,更表现了作者对石榴的痛惜之情。
6、略
7、略
《侍宴咏石榴》原文及译文
《侍宴咏石榴》这首诗读起来,总有种酸溜溜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对唐高祖李渊的不满,同时诗中又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只是“来时晚”而已。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侍宴咏石榴》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侍宴咏石榴》原文:
孔绍安〔唐代〕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侍宴咏石榴》译文:
可怜庭院中的石榴树,跟随着张骞,被从西域移植到了中原。
只是因为到中原的时间比较晚,所以无法在春天里绽放。
《侍宴咏石榴》赏析:
这首诗读起来,总有种酸溜溜的感觉。孔绍安和夏侯端都曾是隋朝的御史,后来李渊反隋称帝,夏侯端首先归顺了李渊,授秘书监,三品官,而孔绍安归唐晚了一些,只被授于内史舍人,五品官,远不及夏侯端。
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孔绍安作此诗时,夏侯端恰巧也在场,所以诗人以石榴自喻,发出了“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这样的.感慨。“逐汉臣”,却“不及春”,人才得不到重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诗人对唐高祖李渊的不满。同时诗中又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只是“来时晚”而已。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此句历来被人称颂,成为了感叹怀才不遇或大材小用的名句。
作者简介:
孔绍安(约577-622),字不详,越州山阴人,孔奂长子,孔子三十三代孙。生于陈宣帝太建九年,约卒于唐高祖武德中年,约四十六岁。少于兄绍新俱以文词知名。年十三,陈亡入隋,徙居京兆鄂县,闭门读书,诵古文集数十万言。外兄虞世南异之。与词人孙万寿为忘年之好,时人称为“孙、孔”。大业末,为监察御史。李渊讨贼河东,绍安为监军。李渊受禅,绍安自洛阳间行来奔,拜内史舍人,赐赍甚厚。尝因侍宴应诏咏石榴诗云:“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为人称诵。寻诏撰梁史,未就而卒。绍安著有文集五十卷,(旧唐书志作三卷,本传作五卷。此从新唐书志)传于世。
冬景苏轼古诗朗读
《冬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冬景苏轼古诗朗读,欢迎借鉴!
《冬景》【宋】苏轼
赠刘景文⑴
荷尽已无擎雨盖⑵,
菊残犹有傲霜枝⑶。
一年好景君须记⑷,
正是橙黄橘绿时⑸。
词语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品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之时!虽然青春年华一去不复返,但你必须记住最美的青春年华。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派别被称为“苏辛”词派,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一【原文】
一去¹二三里²,烟村³四五家。
仄仄(仄)*仄,**仄仄*。
yī qù èr sān lǐ,yān cūn sì wǔ jiā。
亭台⁴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仄)仄仄,仄仄仄**。
tíng tái liù qī zuò,bā jiǔ shí zhī huā。
二【注释】
1.去:从所在的地方到远处,这里是指目光从站的地方看去远方。
2.里:古长度单位,一里500米,1公里=2里。
3.烟村:被炊烟或雾蔼笼罩的乡村。
4.亭台:古建筑样式,这里泛指供人休息的建筑物。
三【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炊烟)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歇脚的凉亭,边上盛开着绽放的花朵。
四【诗中有画】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放眼望去,“二三里”指目光远,先把景象放大,接着一些具体的景象映入眼帘了,袅袅炊烟、村庄的人家、村边的亭台、山野的香花,交织出一份动静结合的画面,在静静的原野和乡村中,摇曳而上的炊烟让静的画面动了起来。
五【诗以言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写作背景】
写于诗人从涿州迁来辉县但开始游历之间,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二【作者生*】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
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发展为预测学。
三【格律初识】
韵:六麻
格律:仄起首句不入韵
注:亭台六七座,六拗。
五月中,石榴花发枝枝红。
翦碎红绡却作团。白居易说石榴花像剪碎的红绸簇成的团,这比喻真是生动形象。
柔柔的,软软的,即温和又明艳,五月,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显得愈发的清新明亮。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陆游眼中的石榴花是闲适惬意的岁月静好。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苏轼笔下的石榴花淡雅清新充满欢快明媚。
石榴花开在时光里,岁岁年年,它们被文人墨客赋予了不同的思想内涵,现在就分享三首关于石榴花的古诗词,和您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01
今朝五月正清和,榴花诗句入禅那。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 王安石《咏石榴花》
赏析:其实,这首诗是由两个人完成的,前两句是宋朝雪窦禅师的弟子如净所作,后两句是王安石未完成的断句,后来被如净写进了禅诗。
身为改革家和政治家的王安石,自有他人看不到的人生高度和不同俗流的视角,当别人还在慨叹春去落红无数时,他正为浓绿万枝中的红一点而欣喜万分。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百花虽已凋零,但是,在那浓郁的枝叶间,一朵石榴花正热烈地绽放,勃发着无限的生机。
在王安石的眼里,这朵石榴花是那么的明艳和美好,它开得恰到好处,不流俗,亦不谄媚,充满了生命的力量,震慑人的灵魂。
清和的五月天,如净法师在禅室打坐修行,那王安石的石榴花和石榴句,随着他的静思,仿佛渗透进了他的灵魂一般。
据说,如净法师非常喜欢王安石这两句颇有哲理的诗句,并把它作为自己获得修行深度和喜悦的标杆。
这首诗虽然字数不多,但它昂扬向上,充满积极的正能量,令人振奋,从而这朵时光里的石榴花也就经久不衰了。
诗人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等著作传世。
02
垂杨影里残红。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东风。
暮雨急,晓鸦湿,绿玲珑,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宋 刘铉《乌夜啼 石榴》
赏析:岁月更迭,时序荏苒,看看又是春去夏来时候,花褪残红,绿荫渐浓,满眼的新绿。
春天的百花已随东风远去,入夏时节,火红的石榴花应时怒放,是那么的热烈奔放,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暮雨晓露,使它的绿叶愈加的玲珑剔透,刚刚绽放的花朵更是如茜初染般鲜艳明媚,勃发着无限的生机。
叹时光匆匆,谁也无法挽留。李煜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孟浩然说,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一个时节的结束,自有另一个时节的开始,时序周而复始,希望一直都在。
残红落尽,茜裙初染,来日可期,人间草木深,这世间总有生生不息的希望温暖着人间烟火。
词人简介:刘铉,字宗器,号假庵,宋永乐年间因其善书被征入翰林,一生仕途顺利,工诗文,有《文恭公诗集》等著作传世。
03
五月榴花耀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唐 韩愈《题榴花》
赏析:五月,火红的石榴花热烈绽放,灿烂繁茂,让人的眼中充满明媚的色彩,枝叶间,时时可以看到初结的小果子。
只是,这石榴树生长在偏僻的地方,虽然没有游人攀折践踏,但亦是无人欣赏,只有自开自落,独自芬芳,独自凋零。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热闹中的孤独,灿烂中的寂寥,在诗人清新自然的笔触中,世人读到的是他的苦闷和郁郁不得志。
此诗作于诗人贬谪期间,有感而发,前两句写景状物,后两句抒情议论,以绚烂的石榴花喻满腹才华,本该居庙堂之高,却被便于江湖之远,其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诗人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中期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唐贞观八年进士,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韩昌黎集》等著作传世。
石榴半吐红巾蹙,但浮花、浪蕊都尽,伴君独幽。
苏轼的这朵石榴花风姿卓越超凡脱俗,一如他这个人一般,坚贞不渝,卓而不群。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孔绍安的石榴花美则美矣,只是带着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伤感。
《花月令》说,五月,榴花照眼。
无论这娇艳的石榴花被诗人赋予了怎样的情感,这个五月因为有了它们的怒放,依旧是明亮的,温暖的,令人心生欢喜的。
五月榴花耀眼明,因为石榴花,喜欢这令人心生美好的五月……
猜谜语:明珠在腹,开口示人,和盘托出,自己家珍,打一秋果!
都说秋天万木萧条,不胜悲凄,但我们的收获往往是从秋天来,那金黄的稻谷,粒粒香米,那洁白的棉花,暖暖冬衣。还有红叶满山时,累累柿子,葡萄,橘子,苹果,板栗,鸭梨。秋天不只是表面的风冷,更带来无尽的成熟和收获。
那边一丛绿树,枝叶苍翠,上面挂着累累的灯笼,秋天也没有叶子黄落,反而那累累的果实,分外打眼,这是哪里的仙树?
石榴早在2000年的汉朝,就从西域传到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原产巴尔干半岛和伊朗的石榴就带回中原。史*载,张骞出使涂林安石国,这石榴也就有了姓,姓安,姓石,姓安石。石榴这花果树也真是不娇气,在中国如鱼得水。它的花是最明艳的火红色。一种外国的花,占据了中国五月的端午,绚烂得最美的舞裙,都要找它借颜色。
更为可爱的是九月的果实晶莹剔透,是古代酿酒的珍贵原料。从汉朝起,就有石榴酒,或最初是胡人进口过来的,但自己培植也不错,其芬芳甜蜜,被道家称为天浆。
“西域移根至,南方酿酒来。
叶翠如新剪,花红似故裁。
还忆河阳县,映水珊瑚开。”南北朝代萧绎《咏石榴诗》
萧绎何人?南北朝梁代的才子皇帝。他非常喜欢读书,精通古今典故,那么这首诗至少说明,石榴酿酒在当时还是已经普及的,至少在南方都有石榴进行酿酒。不过能酿酒,必定石榴种植成林。只是不知道是那个时候的民间,还是他自己的庄园。
到了唐朝,东西方的交流更为频繁紧密。石榴酒也就更家常。李商隐一句,我自伤心人自醉,不劳君劝石榴花,他可是被好友同年韩瞻拉着喝酒,首先这是石榴酒,另外去年的石榴酒还配上今年的鲜花,第三,这不是皇宫,不是道观,是仕途受到打击后的家或者买醉的酒馆。石榴酿酒在唐朝是普及的。
当然更普及的就是秋天卖的石榴果。经过了人工培植,唐朝的石榴果,是什么样子的?
“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唐朝李商隐《石榴》
李商隐出品必属精品,李商隐说石榴好,那一定好吃又好看。
他说石榴的枝条婀娜多姿,石榴的果实,硕果累累。你打开一看,那石榴的榴膜,轻盈薄透,那石榴子,真是新鲜。
有了石榴,咱们也不羡慕天上的桃树一千年开花,一千年结果。那也太漫长了,人生苦短,这石榴哪点比不上仙桃?要花花艳,要果果好。问题是,桃树是王母的,石榴是咱家的。
他写得饱满。要知道古代用得是繁体字,他写这么多榴,足以证明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和赞美。
当然有考证,李商隐的快乐是绝对私心的快乐,就像老鼠抱着玉米。因为他是将石榴比做妻子,要花有花,要果有果。妻子至少给他生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这是喜当爹的感觉。
因为李商隐三代单传,安全感很不强。至少在唐朝,石榴就隐喻多子多福,兴旺发达。
“蝉噪秋枝槐叶黄,石榴香老愁寒霜。
流霞包染紫鹦粟,黄蜡纸裹红瓠房。
玉刻冰壶含露湿,斓斑似带湘娥泣。
萧娘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千万粒。”唐代皮日休《石榴歌》
石榴成熟的时候,果实的表皮,是*染红,仿佛流霞一样,果实表面光洁如蜡,但是打开一看,那是肚子里有乾坤。现代人喜欢石榴,也是因为它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轻食品,因为打开它,就象打开一座小宝库,里面的果实晶莹如露如冰,而且还有不同的色彩,比如红的,白的,粉的,像斑斓的水晶。
首先视觉上就让人感到愉悦,更何况,味道酸甜可口,是秋天解渴润燥养颜的佳品。
诗里面的萧娘可做现代果园的吃播广告。
你看她吃的样子,那是一口啃下去,啃破了千万的小水晶呀!这奢侈,家里有果园是吧!
寻常我们吃石榴,要的就是那一颗一颗放在嘴上舌尖的感觉呀。
我对唐朝的繁荣程度,表示惊讶,这样没有吃相,只能证明石榴多,物流快捷,价格厚道。
“庭榴结实垫芳丛,一夜飞霜染茜容。
万子同胞无异质,金房玉隔谩重重。”宋朝刘子翚《石榴》
这首诗其实太*淡,而且属于轰炸营销,万子同胞都一样,就是不断说,那子大,一样大,一万颗一样大。不过看看他这么王婆卖瓜的说,也让人心动。问题广告上还有错别字。什么叫“谩重重”?明明就是帷幕的”幔”写错了,还以为葫芦娃*呢!人家石榴子安静睡觉,被你忽悠得。老板再来几个!
“深著红蓝染暑裳,琢成纹玳敌秋霜。
半含笑里清冰齿,忽绽吟边古锦囊。
雾縠作房珠作骨,水精为醴玉为浆。
刘郎不为文园渴,何苦星槎远取将。”宋朝杨万里《石榴》
这才是石榴正音,正面描写。那夏天的美女穿着红蓝花染成的最鲜艳的衣裳呀,经过了秋霜,衣裳变成了深深浅浅的电影,为的是耐秋天的脏。好一个经济适用型家常美女。
你看她笑起来真好看,半含笑里露出晶莹的牙齿,你看她真大方,解开圆鼓鼓的旧锦囊,里面都是水晶玉石,却只是让你看一眼。
这样的美女存心让人打劫?不过也说对了。你没有看到石榴果绽开口子挂在树梢的样子吧?本来没动心思的人,都忍不住要去摘下放口里。
这也是石榴在漫长的生存进化中,为了繁衍,产生的特殊本事,用这样的方式吸引鸟类或者动物,将它们的果实传播更远。
”雾縠作房珠作骨,水精为醴玉为浆。“这句话是非常美的,当然现在的快语音时代已经淘汰了这种美丽文字的赞美。
说石榴的果实,是用那透明的纱隔成的房子,是珠玉一样的果实填充。那果肉,象水晶像玉,吃起来是玉液琼浆。
那求仙的刘郎,是为了什么去遥远的海上将它带回呢?这好像说的是汉武帝刘彻吧,难道他也有消渴病,要去海外找这样的仙树?
实际上中国古代写石榴果实的诗词也很多,我就不一一罗列。不过一首明朝的石榴颇耐看。
“明珠在腹,开口示人。
和盘托出,自己家珍。”明代成鹫《石榴》
石榴是一肚子明珠呀,张开口就是珠玉。就算是和盘托出,那也全是自身的才华。这笑傲,这秒杀,这无敌!
所以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要保持绝对的谦虚,说做竹子做梅花都是容易的,但是有谁敢说自己是一颗石榴?
爱它就吃它是对的,不过记得种下石榴苗,那是它作为物种,永不停止的愿望!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咏石榴的古诗朗读
李商隐的石榴古诗朗读
咏石榴的古诗王安石
咏石榴果实的古诗词
王安石咏石榴花的古诗
咏石榴花王安石的古诗
咏石榴花的古诗孔微安
赞石榴的古诗
带石榴的古诗
吃石榴的古诗
秋石榴的古诗
花石榴的古诗
含石榴的古诗
咏石榴花的古诗词50首
石榴有关的古诗
石榴的诗词
采石榴的古诗
石榴的诗句
红石榴的古诗
石榴古诗的一金
石榴诗句
石榴熟了的古诗
石榴园的古诗
咏鹅的古诗朗读
古诗有关石榴的诗
石榴说说
赞石榴的古诗句
有石榴的古诗词
古诗的石榴的诗配画
描写的古诗石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