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三考得最多的古诗是哪几首

关于语文初三考得最多的古诗是哪几首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语文初三考得最多的古诗是哪几首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语文初三考得最多的古诗是哪几首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语文初三考得最多的古诗是哪几首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44) 语录(160) 说说(212) 名言(22) 诗词(1k+) 祝福(111) 心语(13)

  • 初三语文的中考备考方案

  • 中考,语文,初三
  • 初三语文的中考备考方案

      导语:初三语文要开始备考中考了,所以可以找齐以前的所有课本,先从简单的古诗词,背诵入手,然后把重点词汇,语法开始汇总,配合以前的错题本,将重点知识掌握牢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三语文的中考备考方案,欢迎参考借鉴!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九年级年级“语文课程目标”以及*年随州中考的实际为指针,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备考目标

      强化语文积累及运用训练,尤其强化字词、名句的默写、病句修改、成语运用和开放性创新题型训练、以学会运用为目的进行练*。强化综合性学*、口语交际的复*及名著阅读的拓展,以语文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为主。强化阅读训练,包括现代文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古诗文阅读。强化写作训练、进行必要的作文储备,了解考场作文的技巧。最终要使每个考生在中考时语文人*在上届增加5——10分。

      三、时段安排

      1、结束新课阶段:初步拟定15课时,完成九年级下册新内容的教学,认真分析课文内容,把握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力争时间短速度快效果优。包含处理相关的课内作业。

      2、回归教材阶段:初步拟定50课时,约5个周。本阶段以七—九年级课本为根本立足点,这一环节是中考语文复*的起始环节,关键环节,主要抓住二大板块:

      (1)积累运用。以文学常识、课内诗文、书下注释、课后字词、书后名著导读和附录为基础,过好字音字形、成语、标点符号、诗词、名著积累关。以导学案的形式加强学生的识记。

      (2)课内文言文过关:规定篇目的背诵、主要知识点的归纳,包括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3)教材知识搜集整理分工:七上张金玲、七下张新伟、八上孙晨曦、八下聂海、九下陈秀中。(含单册综合试题一套)

      (4)教材知识搜集整理的基本格式和要求:现代文由字音、字形(形*字)、词语(重点成语、给出词语的意思)、文学常识组成;文言文由字音、字义(通假字、重点词语解释、一字多义、词语活用、古今异义等)、文学常识、重点句子翻译。把答案给学生,便于识记。

      (5)时间安排:按一个单元1课时分配、综合检测2课时、评讲2课时、每册书10课时安排。其中九年级上下册只提供10课时。预计本阶段是课时为50课时。

      (6)次阶段导学案讲义部分务必在3月2日前完成。

      3、专题复*阶段:初步拟定72课时,约7个周(4月至5月底)。专题复*以随州市*年语文中考试题形式组织复*。结合年级组选定的一种资料有序推进。

      专题一:字音的拼读,汉字的识记。(导学案主备:张金玲,2课时,训练2课时)※;

      专题二: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导学案主备:张新伟,2课时,训练2课时)※;

      专题三:句子的仿写、修辞、对联(导学案主备:孙晨曦,2课时,训练2课时);

      专题四:句子的排序与衔接(导学案主备:聂海,2课时,训练2课时);

      专题五:病句(段)的辨析、修改、标点符号的使用(导学案主备:陈秀中,2课时,训练2课时);

      专题六:古诗文名句的积累与运用(课内外)(导学案主备:张金玲,2课时,训练2课时)※;

      专题七:文学常识与名著的阅读(导学案主备:张新伟,2课时,训练2课时)※;

      专题八:语言运用与实践:口语交际与语言表达、信息提炼与图文转换(导学案主备:孙晨曦,2课时,训练2课时);

      专题九:综合性实践学*(导学案主备:聂海,2课时,训练3课时);

      专题十:古诗词赏析(导学案主备:陈秀中,2课时,训练2课时)※;

      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导学案主备:张金玲,2课时,训练2课时)※;

      专题十二:记叙文阅读(导学案主备:张新伟,2课时,训练2课时)※;

      专题十三:说明文阅读(科技小品文)(导学案主备:孙晨曦,2课时,训练2课时)※;

      专题十四:议论文阅读(哲理小品文)(导学案主备:聂海,2课时,训练2课时);

      专题十五:现代诗阅读(导学案主备:陈秀中,2课时,训练2课时)※;

      专题十六:全命题作文(导学案主备:张金玲,2课时,训练2课时);

      专题十七:半命题作文(导学案主备:张新伟,2课时,训练2课时);

      专题十八:材料作文(导学案主备:孙晨曦,2课时,训练2课时);

      导学案的基本要求:

      ①每篇导学案前面必须有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考点、常见的典型题型和案例;

      ②学生巩固题目标注在某一资料上;

      ③导学案必须提前一个专题上交审核。带有“※”的可以随教材复*,现代文阅读随*时综合检测穿插,作文复*穿插在专题之间训练。训练2课时是指教师的评讲。学生作业一般安排在课外。

      4、综合训练、查缺补漏、考前指导。初步拟定20课时,约2个周(6月15日)考前仿真模拟(二套,孙晨曦负责)、考试方法指导(聂海负责)、考前学生心理辅导(陈秀中负责)。

      一、复*设想

      (1)、导向引路:以学校的中考备考指导思想为导向,要在深入研究新大纲、课程标准、考纲、教材、市中考语文命题的思路、原则、内容、题型以及学生实际的基础上,从内容到方法,体现正确的复*方向。并在复*的内容、学*的方法、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对学生给予正确的指导。最终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

      (2)、整理归类:以“大纲”为依据,帮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所牵涉到的知识加以分类整理,以掌握知识的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单化。

      (3)、训练能力:通过复*全面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实际应试答题迁移能力。

      二、复*安排

      第一阶段:从3月15日到4月15日,全面复*与系统归纳所要考到的知识点。

      第二阶段:从4月16日到5月16日,进行各个考点的专题检测与点拨,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第三阶段:从5月17日到6月17日,进行综合测试与知识点的查漏补缺。以中考模拟题的形式进行检测。

      三、主要措施与方法

      1、狠抓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在复*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基础知识考点的范围,始终以考纲作为复*指南、

      2、重点搞好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复*。要以课本为典型示例,教给学生阅读的要领和方法,以“整体阅读——部分阅读——整体阅读”的阅读思路,“读文——读题——答题”的解题思路贯穿整个阅读复*过程中,并且抓好课外文段的阅读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和应试答题能力。

      3、重视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对初中六册语文教材的重要文言文篇目要求学生都要过关,重点要求学生能默写一些重要的名段、名句,懂得文言实、虚词的释义,翻译句子和能了解其主要内容及其写法。

    [阅读全文]...

2022-07-29 00:13:46
  • 初三上册语文课后古诗

  • 初三,语文
  • 初三上册语文课后古诗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上册语文课后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塞下曲六首》(其一)

      1、 诗中所写的地方在哪里?诗中“折柳“的含义应如何理解?

      2、“五月”本该是春花烂漫的季节,而祁连山一带又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景象?

      3、“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句表现了战士们怎样的情怀?

      4、你从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物候现象:

      成因:

      5、 请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二、《凉州词》王之涣

      1、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B、“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C、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感情抒发。D、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三、《塞下曲》卢纶

      1、本诗最后一句写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本诗情景交融,请具体说明。

      四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1、这首诗的作者和_______、_____并称“三苏”。

      2、 全诗在写景时有何特点?请具体分析。

      3、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描绘的是早春景色?

      4、诗中哪些句子是作者的想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春江水暖鸭先知也反映了一定的哲理意义,请说一说。

      望 江 南 [唐]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认识诗人]温庭筠,唐朝诗人、词人。

      [了解背景]本词是一首闺怨词,写思妇楼头,望人不归。

      [全诗精释]清晨刚刚梳洗完毕,就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栏眺望。大江之上,千帆驶过,但哪一条船都不是我所等待的丈夫的船。斜阳夕晖脉脉无言,江水悠悠不尽,望着开满白色蘋花的江中小州,失望之情涌上心头,真是愁肠寸断。

      [诗中言志]表现了思妇不见归舟的惆怅之情。

      [话题拓展] 女性主题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拟人写景 温庭筠 斜晖脉脉水悠悠

      李白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渔家傲 秋思 [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肃杀之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乡爱国、壮志难酬

      [认识诗人]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学过他的《岳阳楼记》。

      [了解背景]范仲淹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作《渔家傲》数篇,述边镇之劳苦。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全诗精释]秋天到了,边塞的景物与江南一带迥然不同,大雁向衡阳飞去,而无半点留恋之意。周围边疆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起响起,充满肃杀之气。重重叠叠、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中耸立着一座孤城,夕阳西下,烟雾缭绕,城门早已关闭。

      乡思涌起,然而,浊酒一杯消不了浓重的万里乡愁。边患未*,功业未成,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羌笛之声悠扬,夜深寒重,寒霜满地,引发思乡之情。将军和征夫都久久不能入眠,流下忧国思乡的热泪。

      [诗中言志]表达了边疆将士决心抵御敌人、保卫家园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也反映了他们思念家乡的凄苦心情。

      [名句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重重叠叠的山峦犹如道道屏障一般耸立。斜阳西沉,烟雾弥漫,在这千山万壑之中,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描绘出边塞苍凉肃瑟的景色,抒发慷慨悲壮的情怀。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无眠、头生白发?

      答: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

      [话题拓展].报国立功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范仲淹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边塞风光 范仲淹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异曲同工

      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阅读全文]...

2022-07-17 00:20:33
  •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古诗鉴赏

  • 初三,语文
  •   望 江 南 [唐]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认识诗人]温庭筠,唐朝诗人、词人。

      [了解背景]本词是一首闺怨词,写思妇楼头,望人不归。

      [全诗精释]清晨刚刚梳洗完毕,就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栏眺望。大江之上,千帆驶过,但哪一条船都不是我所等待的丈夫的船。斜阳夕晖脉脉无言,江水悠悠不尽,望着开满白色蘋花的江中小州,失望之情涌上心头,真是愁肠寸断。

      [诗中言志]表现了思妇不见归舟的惆怅之情。

      [话题拓展] 女性主题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拟人写景 温庭筠 斜晖脉脉水悠悠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渔家傲 秋思 [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肃杀之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乡爱国、壮志难酬

      [认识诗人]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家,学过他的《》。

      [了解背景]范仲淹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作《渔家傲》数篇,述边镇之劳苦。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全诗精释]秋天到了,边塞的景物与江南一带迥然不同,大雁向衡阳飞去,而无半点留恋之意。周围边疆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起响起,充满肃杀之气。重重叠叠、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中耸立着一座孤城,夕阳西下,烟雾缭绕,城门早已关闭。

      乡思涌起,然而,浊酒一杯消不了浓重的万里。边患未*,功业未成,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羌笛之声悠扬,夜深寒重,寒霜满地,引发思乡之情。将军和征夫都久久不能入眠,流下忧国思乡的热泪。

      [诗中言志]表达了边疆将士决心抵御敌人、保卫家园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也反映了他们思念家乡的凄苦心情。

      [名句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重重叠叠的山峦犹如道道屏障一般耸立。斜阳西沉,烟雾弥漫,在这千山万壑之中,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描绘出边塞苍凉肃瑟的景色,抒发慷慨悲壮的情怀。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无眠、头生白发?

      答: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

      [话题拓展].报国立功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范仲淹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边塞风光 范仲淹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异曲同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乐器 岑参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范仲淹 羌管悠悠霜满地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上阙写太守出猎的壮阔场面,

      抒发由打猎激发的豪情壮志

      锦帽貂裘、千骑卷*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老当益壮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典故希望朝廷重新重用自己,委以重任,戍边抗敌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金戈铁马、杀敌报国的远大志向和爱国情怀

      [认识诗人]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豪放派词人。

      [了解背景]本词是苏轼人密州知州时写的一首出猎词。

      [全诗精释]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扯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做的大衣,带领千余膘马*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酬报太守,人们倾城出动,紧随身后。我要亲自搭弓射虎,我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两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让我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诗中言志]这首词通过太守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名句赏析]“亲射虎,看孙郎”的意思是作者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持节云中,遣冯唐”,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新重用自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话题拓展] 老当益壮 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苏轼 鬓微霜,又何妨?

      金戈铁马爱国 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辛弃疾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用典 苏轼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轼 亲射虎,看孙郎。

    [阅读全文]...

2022-02-20 06:34:10
  • 初三语文中考模拟试卷带答案

  • 初三,语文,中考
  • 初三语文中考模拟试卷带答案

      初三的学生经常做语文中考模拟,可以帮助学生学生了解自己在什么知识点上面的学*是弱项,进而进行相关的调整。小编为大家力荐了初三语文中考模拟试卷带答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初三语文中考模拟试卷

      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万里赴戎机,□□□□□。(《木兰诗》)(1分)

      (2)八月湖水*,□□□□□。□□□□□,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分)

      (3)□□□□□□□,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1分)

      (4)《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2分)

      (5)默写赵师秀的《约客》。(4分)

      □□□□□□□,□□□□□□□。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这是ruì zhì 的微笑。这微笑,我再说一遍,就是伏尔泰。

      (2)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qí dǎo的钟声也响了。

      (3)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mò zhōnɡ yī shì。

      (4)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她miào shǒu huí chūn。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B. 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它们在迁徙途中即使遇到食物丰美的地区也不停留。

      C. 学问是“问”出来的,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有不耻下问的姿态,主动向老师请教,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D. 不要在别人面前吹毛求疵,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同事和朋友,尽量找找他们身上的优点。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将“提高”和“普及”互换位置)

      B.为加大宣传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领会了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把“采取”改成“开展”)

      C.首汽集团今天上午开通电子商务网站,成为第一家国内开展网上电子商务租车的企业。(把“国内”调到“第一家”前面)

      D.建筑工地出现安全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与施工单位忽视安全教育、监管不力有关。(删去“是由于”)

      5.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4分)

      大自然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看到了春天的生机;从鸣蝉的欢唱中,我们听出了夏天的热情;(1) , ;(2) , 。

      二、(46分)

      (一)(10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 )(3)是亦不可以已乎(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以生活常理设喻,自然引出在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论点。

      B.文中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义”;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不义”。

      C.作者在文中举例告诉人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从反面论证了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

      (二)(9分)

      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

      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①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②。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③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④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

      【注释】①咎犯:春秋时晋国的卿。②雍季:春秋时期晋国大臣。③遇:对待。④权:权宜,变通。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 / 上使外将兵

      B. 战陈之事,不厌诈伪 /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阅读全文]...

2022-06-02 04:23:17
  • 小升初语文:常考古诗积累

  • 语文,积累
  •   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唐·骆宾王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北朝民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唐·

      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唐·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唐·

      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

      8、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古朗月行》唐·李白

      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北宋·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

      1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

      12、*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1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江畔独步寻花》唐·

      1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北宋·苏轼

     

    [小升初语文:常考积累]

    [阅读全文]...

2022-04-29 15:33:47
  • 初三语文的高洁诗句

  • 初三,语文
  • 初三语文的高洁诗句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表达游子思乡的诗句 岭外音书断

      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陆游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元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杜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还家万里梦,为客无更愁张渭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髦已斑。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阅读全文]...

2022-02-23 16:01:31
  • 初三语文复*计划

  • 语文,初三,教育
  • 初三语文复*计划(精选15篇)

      如何进行有效的复*,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复*计划吧,复*的知识以必学知识为主,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那么什么样的复*计划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三语文复*计划(精选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指导思想

      复*阶段我们应该立足教材,立足课内,延伸课外,结合实际,面向全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复*方法和计划,力求达到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教学与复*目标。

      二、复*目标

      通过复*,使学生对初中阶段的语文基本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掌握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复*原则

      1、明确目标,立足教材。教师分析命题依据,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复*的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复*中,要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夯实基础,突出重点。针对考试试题基础性强的特点,对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篇目,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梳理,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才有更佳的效果。阅读理解与作文是语文复*的“重头戏”,教师应加强指导。

      一、分册复*(2月中旬——3月中旬):全面复*课内苏教版、人教版共有篇目(包括现代文、文言文)和相关知识;

      二、分专题(按20xx年中考的三大模块进行复*(三月中——5月中);

      三、模拟冲刺(5月中——6月);

      四、梳理调整(考前一周)。

      第一阶段

      分册复*(约5——6周)

      1、梳理整个中学阶段7—9年级语文课本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使以前零散杂乱的知识有条有理,学生理解与记忆。

      复*顺序是:一模前复*九年级上、下册;此后是八年级上、下册;七年级上、下册。

      复*要点:

      ①课文中的字、词、句,理解记忆。

      ②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与区别。(落实到7—九年级课本中的(苏教版、人教版共有的重点篇目及相关知识。)

      ③古诗文(苏教版和人教版共有的相关知识与背记。

      ④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了解与运用(7—9年级课本上所有综合实践活动)。

      ⑤课后附录的古诗词、名著和语法知识的熟悉与掌握。

      ⑥课文中的补白。

      ⑦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

      第二阶段

      专题复*(大概用时5周—6周))

      依据中学语文教材编排,(按20xx年中考的三大模块进行专题复*包括以下内容: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专题。

      (二)阅读专题。

      1、现代文阅读专题(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2、古诗文阅读专题(主要复*课内讲读文言文)

      3、图文表述题专题(结合历年中考题型进行复*)

      (三)作文指导与训练专题。

      (四)名著导读(考纲要求篇目)

      复*措施: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专题

      这部分内容范围广,内容多、难度较大、分值较高,考点比较多。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正确书写汉字。

      3、根据语境准确,得体地使用常用词语。

      4、正确运用句式,根据语境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缩写、对对联等,做到语言准确、简明、连贯、流畅。

      5、辨识、修改常见的语病。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7、了解〈〈课程标准〉〉建议课外阅读的名著以及其他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8、正确默写古诗文的精彩语句以及其他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考纲要求篇目)

      9、根据情境,准确、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根据活动情境,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复*方法:知识梳理与强调—例题分析与讲解—巩固练*与检测—查漏补缺与反馈。

      (二)阅读专题

      1、现代文阅读

      通过对*几年海南及各省市的中考题研究发现,现代文阅读选文特点:

    [阅读全文]...

2022-01-23 23:03:14
  • 初三语文复*计划

  • 初三,语文
  • 初三语文复*计划(通用5篇)

      复*是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复*计划吧,在复*时,学*的范畴不能拘泥于原有的知识,而应该有所拓展。如何规划自己的复*计划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语文复*计划(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年继续担任初三语文教师,作为老师的我该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复*呢?该怎样才能做到充分彻底地复*初中语文呢?我想,在订出计划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我省中考改革总体趋向和特点。中考试题以知识立意,强调覆盖面;以能力立意,强调能力点;以素养立意,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中考语文复*课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巩固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并重新组合知识系统,着重提高学生应用、迁移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谈谈我校今年的中考的语文复*计划。

      一、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知识积累。

      中考试题的第一板块是积累与运用。积累方面主要考查初中阶段所学过的诗词和文言文课文。我们先让学生明确考查的范围是教学大纲推荐的篇目,要求背诵的文言文课文和诗词有50首。这么大的知识容量,学生不是短时间就能全面掌握的,所以在复*的时候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将任务分散开来,明确每阶段要背诵理解内容,并加强默写(重点是一些有生命力的句子和诗词名句)。其次让学生掌握考试的题型,中考的文言文诗词默写有两种命题方式:一是填空式默写,即给出上(下)句,要求默写下(上)句,默写的句数用横线给以提示。二是理解性默写,即在题干中提出要求默写的句子所表达的内容,根据这一提示内容,默出有关句子。要把握理解性默写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地进行背诵;二是正确理解提示语。知识运用方面的复*,要让学生掌握学过的语文知识,检查学生对常用汉字的掌握情况,教给学生修改病句的符号和方法,训练学生实际交际中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二、掌握方法,加强训练课内文言文,以提高迁移知识的能力。

      中考文言文的分值占有16分,对考生而言,此乃“兵家必争之地”。中考文言文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考查内容既有释词、译句,也有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概括文章的中心、把握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性格特点、感悟文章的启示意义等。如此众多的考查内容,要有一定的复*时间加以保证,因此,我们在时间的安排上有所提前,一开学,我们就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进行复*,文言文复*并非靠突击、凭强记就能“大功告成”的。它应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我们强调学生*时要勤阅读,重视默写,多让学生译句子,使之娴熟于心。关于课外文言文复*,只要让学生*时认真学好课内文言文,课外文言文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课外的文言文考查大多选取与初三学生认知水*接*的文章,且考查的词句在课内文言文中很多是出现过的,考查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当然在复*中,我们也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课外文言短文,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增加阅读量,教会基本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能力。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在阅读材料中最能得到体现。现在中考的阅读材料或贴*学生生活实际,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或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或蕴含人生教育意义,学生阅读这类文章的同时,情感态度得到熏陶,思想观念受到教育,社会认识得以提高。因此,在中考的复*中,我们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从学生的认知水*看,初三是读课外书的最佳时机,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思辨能力,读书效果会更好。我们会推荐学生读一些科普文章、有文化含量的散文、名著等。复*中,我们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从中考现代文选文来看,材料全源于课外,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各一篇,从考点来看,淡化文体阅读,强调整体感知和理解领悟。虽然考点发生了变化,但我认为教给学生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基本阅读方法还是必要的。因为这些方法往往在学生做阅读题的时候有着指导的作用,使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有一个方向,不致于瞎摸。复*中,我们教师也着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能力。在*时的阅读训练中,我首先让学生探讨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弄清这三个问题,对内容就有了整体把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抓住文章的精要句段用心去品读、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作者感情、态度、观点等,变整体阅读为择优选读。复*中,我们让学生精练阅读。从往年中考来看,阅读材料全源于课外,课外阅读的文章练*很多,不能让学生奋战在题海中,我结合教材,选取了一些难度与课内文章相当的课外阅读给学生练*。我的原则是做阅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就可以了。

      四、指导作文写法,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加强积累。

      写作一是指大作文,二是指放在阅读题中的对某事或某材料发表议论性的看法。大作文*时要加强积累,也就是知识、情感和资料的积累。这些积累就是素材的积累。学生的生活圈子毕竟是局限的,主要在学校和家庭,在作文中学生就只能就地选材,怎样使学生在作文选材中有新意呢?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写这些*常生活,但要出自己的独特体验。能否写好作文除了与个人的生活阅历有关外,还和语言的功底有关,因此,我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多使用一些雅语,当然,语言用得好不好,与学生的`文化积累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考中,由于题量大,有些学生出现写不完作文的现象。在复*中,我们要训练学生作文速度。我让学生在50分钟内完成一篇作文,这50分钟如何分配呢?我要求学生用10分钟时间审题、选材、构思;用40分钟去写。当然,这样的训练要反复去做,才能让学生成为*惯。

      五、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时间8月——8月13日。内容:完成六册课本内生字词的识记并进行检测。

      第二阶段:时间8月14日——9月20日。内容:1、全六册古诗文。2、全六册文言文。3、古诗文综合测试题。

      第三阶段:时间9月21日——11月15日。内容:复*现代文阅读,这其间主要按文体分类复*,针对本届初三的特点,系统地作好知识点、能力点、考点的穿线归类工作。认真研究20xx年各地中考试题的规律性、闪光点。认真研究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的联系;认真研究语文学科和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做到课内课外结合,有针对性的做好课外语段的阅读训练。切忌题海战术,决不搞单一的试题训练。

      第四阶段:时间11月16日——12月16日。内容:复*作文。

      第五阶段:时间12月到放假。内容:综合测试

      在结束新课之后,即将进入紧张的初三总复*。面对六本教科书,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学*效果,行之有效的复*规划是成功的一半。为此,通过反复思量之后,我拟定一下复*计划。

      一、复*目标

      通过复*,使学生对初中阶段的语文基本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复*原则

      1、明确目标,立足教材。

      认真研究《成都市20xx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暨高中招生语文科考试说明》,明确考试内容与要求,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和*三年成都市初中语文中考试题,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做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复*的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复*备考的针对性。语文复*应以课本为主,按《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辅之以适当的练*;考查内容不受教材内容的限制,课内外兼顾,着重考查学生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能力。复*中,要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基础,突出重点。

      针对中考评估的要求,立足于A卷。对于《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梳理,建立语文中考所需的知识网络,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才有更佳的效果。阅读理解与作文是语文复*的“重头戏”,应加强指导。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并结合具体的试题,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与命题者对话的意识,注意总结梳理规范答题格式,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作文复*应重点放在“快速作文”的指导上,从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进行训练,注意文体要求,提倡创新意识。

      3、点面结合,讲练同步

      我在4月初启动了中考复*。中考复*按照“分册复*、专题复*、模拟冲刺、梳理调整”四轮复*方法进行。

      三、时间安排

      1、分册复*(4月上旬——5月上旬):重点复*课本中现代文字词与古诗文。要求做到①古诗词:能默写,会赏析。②文言文:默写规定篇目、掌握主要知识点(包括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每册书复*完后进行综合测试。

      2、专题复*(5月中旬——5月下旬):将知识结构分版块地进行整合并强化训练。我们根据试题类型主要分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语言运用”“作文”五大版块,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提升学生答题能力。

      3、模拟冲刺(5月下旬——6月上旬):模拟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阶段。内容为做模拟试卷,目的是营造考试情境,进行强化训练,加强心理素质,提高综合能力

      4、梳理调整(考前一周):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重视基础知识。采用学生自由复*、教师解疑答惑的方式。

      四、复*方法

      抓基础,重落实,教方法,明思路,讲科学,勤反馈中考命题一般而言遵循的是“重视积累,突出读写,着眼运用,鼓励创新”的思路,所以我们在复*时要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视语文基础,培养综合能力。对于基础知识要强化记忆,对于重点、难点、易错点也要有针对性的点拨,进行方法上的突破。

      总之,在中考复*阶段,只要循序渐进、方法得当,相信就一定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效率、取得优异的成绩。

      从课本基础出发,以夯实基础为主要目的,延伸课外知识,通过对课本知识的系统梳理,确定明确的学*达成目标,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语文专业技能。

      一、夯实基础知识,多读著名刊物

      语文常见的基础知识有字音、成语,在中考的语文考试中,有很多易读错字音、同音字、形*字等,*时要多注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注重归纳梳理和总结,此外,还应多读著名刊物,对于一些优美的句子最好能做到记忆,提升自己的语言知识水*和写作水*。

      二、重视诗歌和文言文,注重语言积累

      诗歌和文言文是语文考试中比较难理解的一部分,诵读诗歌不仅能很好的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更能增强个人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要明确诗歌鉴赏常见中考题型归纳及答题技巧总结,多读多背。文言文要区分实词和虚词,梳理重难点,培养自己对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翻译的能力。

      三、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兴趣

      在紧张的初三学*中,要做好合理的复*计划,能够科学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学生是学*的核心,要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学*兴趣,捷登通过一对一前后期精准管控,培养学生学*兴趣,能够帮助学员最大程度的利用好时间,从根本上解决学员提升障碍。

      四、调整学员心态,科学应对中考

      初三语文整体上的学*,在整个初中阶段无论是难度还是数量上都达到了顶峰,当学员面临家长期望和中考压力时,心态上易出现焦躁、烦闷等不良的现象。在此,提醒各位家长千万不要惊慌,可以自行或者请专业的学科心理老师,正确合理的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以排解孩子心中的压力。

      如何搞好语文复*,是一项教学技术,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去研究和探索。只要我们一切为学生着想,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搞好语文复*,相信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一转眼两年过去了,今年到了初中的最后一年。我也继续担任本班的班主任工作。初三是初中三年的关键时刻,对学生来说,取得好成绩就是最重要的事情。现在的十一班班风比较稳定,学*成绩在全级也是不错,所以这个学期我们班就要在班风稳定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学风建设,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制定了以下计划。

      一、继续抓好班风建设,带动良好的学风。

      1、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工作能力强、实践经验足的常务班级干部队伍,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锤炼,实行值日班干部负责制。

      2、加强班级管理岗位责任制:设岗位,定人员,定工作,把班级工作分成若干岗位,每个岗位专人负责,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

      3、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建设管理小组,由学*委员带头课代表、组长为骨干,全面负责班级学*工作;

      二、加强中下生的辅导转化工作。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阅读全文]...

2022-02-22 03:14:22
  • 初三语文《与朱元思书》课文及翻译

  • 初三,语文
  • 初三语文《与朱元思书》课文及翻译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不详)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三语文《与朱元思书》课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词句注释: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风烟,指烟雾。俱,全,都。净,消散尽净。

      3.共色:一样的颜色。共,一样。

      4.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顺,随。

      5.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6.自:从。

      7.至:到。

      8.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9.独绝:独一无二。独,只。 绝,绝妙。

      10.皆:全,都。

      11.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

      12.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3.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4.急湍(tuān):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势急速。

      1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超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6.若:好像。

      17.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8.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19.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20.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21.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22.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3.激:冲击,拍打。

      24.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5.好:美丽的。

      26.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27.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8.蝉则千转(zhuàn)不穷: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千”与下文“百”都表示很多。转,通“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穷,穷尽。

      29.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绝,停止。

      30.鸢(yuān)飞戾(lì)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31.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静下来。 息,使……*息,使动用法。

      32.经纶(lún)世务者: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

      33.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窥,看 。反,通“返”,返回。

      34.横柯(kē)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蔽,遮蔽。

      35.在昼犹昏: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昼,白天。犹,好像。

      36.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

      37.见:看见。

      38.日:太阳,阳光。

      白话译文: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年),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称赞。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受梁武帝欣赏,任为奉朝请。著有《齐春秋》三十卷、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有《吴均集》二十卷,但很可惜并未流传下来。保留下来的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艺文类聚》里。

      赏析

      《与朱元思书》一文写作于南北朝时期,作者是吴均。这篇山水小品文成为名篇,是与其写作手法和创作背景分不开的。

    [阅读全文]...

2022-02-19 08:16:06
  • 初三语文《范进中举》原文

  • 初三,语文
  •   《范进中举》是清代吴敬梓杰出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三语文《范进中举》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简介】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该作品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用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的等事例重点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社会及其阴暗的特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原文】:

      范进进学1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范进向他作揖,坐下。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2,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3你中了个相公4,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范进唯唯连声5,叫浑家6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母亲自和媳妇在厨下做饭。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7来。比如我这行事8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9的人,又是你的长亲10,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头百姓11,你若同他拱手作揖,*起*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范进道:“岳父见教12的是。”胡屠户又道:“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老人家每日小菜饭,想也难过。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说罢,婆媳两个都来坐着吃了饭。吃到日西时分,胡屠户吃的醺醺的。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13肚子去了。

      次日,范进少不得拜拜乡邻。魏好古又约了一班同案的朋友,彼此来往。因是乡试年14,做了几个文会15。不觉到了六月尽间,这些同案16的人约范进去乡试。范进因没有盘费17,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18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19,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20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21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22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23,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24,也该撒抛25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26,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坏蛋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27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不着门28。辞了丈人回来,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29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因向几个同案商议,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出了场,即便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

      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的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走出门去。才去不到两个时候,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将来。那三个人下了马,把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声叫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母亲不知是甚事,吓得躲在屋里;听见中了,方敢伸出头来,说道:“诸位请坐,小儿方才出去了。”那些报录人道:“原来是老太太。”大家簇拥着要喜钱。正在吵闹,又是几匹马,二报、三报到了,挤了一屋的人,茅草棚地下都坐满了。邻居都来了,挤着看。老太太没奈何,只得央30及一个邻居去寻他儿子。

      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31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32,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邻居道:“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范进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邻居见他不理,走上来,就要夺他手里的鸡。范进道:“你夺我的鸡怎的?你又不买。”邻居道:“你中了举了,叫你家去打发报子哩。”范进道:“高邻33,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要卖这鸡去救命,为甚么拿这话来混我?我又不同你顽34,你自回去罢,莫误了我卖鸡。”邻居见他不信,劈手35把鸡夺了,掼在地下,一把拉了回来。报录人见了道:“好了,新贵人回来了。”正要拥着他说话,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36!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37。”

      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娘子哭哭啼啼,在厨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邻居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商议他这疯了,如何是好。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众人问:“如何主意?”那人道:“范老爷*日可有最怕的人?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如今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他吃这一吓,把痰吐了出来,就明白了。”众邻都拍手道:“这个主意好得紧,妙得紧!范老爷怕的,莫过于肉案子上胡老爹。好了!快寻胡老爹来。他想是还不知道,在集上卖肉哩。”又一个人道:“在集上卖肉,他倒好知道了;他从五更鼓就往东头集上迎猪,还不曾回来。快些迎着去寻他。”

      一个人飞奔去迎,走到半路,遇着胡屠户来,后面跟着一个烧汤的二汉38,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进门见了老太太,老太太大哭着告诉了一番。胡屠户诧异道:“难道这等没福?”外边人一片声请胡老爹说话。胡屠户把肉和钱交与女儿,走了出来。众人如此这般,同他商议。胡屠户作难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39。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我听得斋公们说:打了天上的星宿,阎王就要拿去打一百铁棍,发在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我却是不敢做这样的事!”邻居内一个尖酸40人说道:“罢么!胡老爹,你每日杀猪的营生,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阎王也不知叫判官在簿子上记了你几千条铁棍;就是添上这一百棍,也打甚么要紧?只恐把铁棍子打完了,也算不到这笔帐上来。或者你救好了女婿的病,阎王叙功,从地狱里把你提上第十七层来,也不可知。”报录的人道:“不要只管讲笑话。胡老爹,这个事须是这般,你没奈何,权变一权变。”屠户被众人局不过41,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众邻居五六个都跟着走。老太太赶出来叫道:“亲家,你只可吓他一吓,却不要把他打伤了!”众邻居道:“这自然,何消42吩咐。”说着,一直去了。

      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43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混蛋!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众人扶起,借庙门口一个外科郎中的板凳上坐着。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众邻居道:“老爷,恭喜高中了。适才欢喜的有些引动了痰,方才吐出几口痰来,好了。快请回家去打发报录人。”范进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44,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众人都笑起来。看着范进洗了脸,郎中又拿茶来吃了,一同回家。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到了家门,屠户高声叫道:“老爷回府了!”老太太迎着出来,见儿子不疯,喜从天降。众人问报录的,已是家里把屠户送来的几千钱打发他们去了。范进拜了母亲,也拜谢丈人。胡屠户再三不安道:“些须45几个钱,不够你赏人。”范进又谢了邻居。正待坐下,早看见一个体面的管家,手里拿着一个大红全帖,飞跑了进来:“张老爷来拜新中的范老爷。”说毕,轿子已是到了门口。胡屠户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邻居各自散了。

      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静斋,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屋内*磕了头,分宾主坐下。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46,一向有失亲*。”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张乡绅道:“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张乡绅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说道:“世先生果是清贫。”随在跟的家人手里拿过一封银子来,说道:“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这华居47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48,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又说了一会,打躬作别。胡屠户直等他上了轿,才敢走出堂屋来。

      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49,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50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51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52,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稀罕。’今日果不其然53!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张乡绅家又来催着搬家。搬到新房子里,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进学:进了县学。

      现世宝:丢脸的家伙。现世,出丑,丢脸。

      带挈:提携。这里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相公:古时对秀才的称呼。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

      浑家:妻子。

      体统:规矩。

      行事:行业。

      脸面:面子。指“一定的社会地位”。

      长亲:长辈。

      *头百姓:普通百姓。

      见教:指教(我)。“见”字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腆着:挺着。

      乡试年: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轮到乡试这一年就叫乡试年。

      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试,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

      同案:同考取秀才叫做同案。

      盘费:旅费。

      啐:唾。

      狗血喷头:现形容骂得很厉害。

      宗师:对一省总管教育的学官的称呼。

      舍与:施舍给,赏给。

      老爷:这里是对举人的称呼。

      万贯家私:大量的家财。万贯:上万贯铜钱。贯:古时穿钱的绳子,既钱穿,也指一串钱,一千文为一串,称一贯。形容家产很多,非常富有。

      尖嘴猴腮: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

      抛:通常写作“泡”。

      馆:这里指教书的地方。

      把与:拿给。

      摸门不着:摸不着门路,意思是不知从何说起。

      火候:这里指写文章的功夫。

      央:恳求。

      一地里:一路上,到处。

      草标:在集市上卖东西,把一根草插在出卖的物品上或拿在手里,作为标志,这草就叫做“草标”。

    [阅读全文]...

2022-03-13 16:06:07
语文初三考得最多的古诗是哪几首 - 句子
语文初三考得最多的古诗是哪几首 - 语录
语文初三考得最多的古诗是哪几首 - 说说
语文初三考得最多的古诗是哪几首 - 名言
语文初三考得最多的古诗是哪几首 - 诗词
语文初三考得最多的古诗是哪几首 - 祝福
语文初三考得最多的古诗是哪几首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