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述居庸关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述居庸关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述居庸关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述居庸关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居庸关上子规啼,饮马流泉落日低。——朱彝尊《出居庸关》
大庾岭头梅挂月,居庸关外草连天。——方回《秋思七言八首·大庾岭头梅挂月》
为言上复上,何如居庸关。——方回《上回岭》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谢榛《榆河晓发》
步出居庸关,水石响笙竽。——袁中道《感怀诗五首·步出居庸关》
忆昔常过居庸关,关中流水声潺潺。——王冕《盘车图》
居庸关,山苍苍,关南暑多关北凉。——萨都剌《过居庸关》
居庸关,何峥嵘。——萨都剌《过居庸关》
居庸关中四十里,回冈复岭度萦纡。——杨士奇《扈从巡边至宣府往还杂诗(六首)》
岧岧居庸关,北望上谷城。——李东阳《送李士常·其一》
俯临太液池,遥枕居庸关。——郑潜《分题万岁山送张伯晋员外》
起辇谷前驼马迹,居庸关外子规声。——丘濬《座中有搊筝者作白翎雀曲因话及元事口占此诗》
居庸关南杨柳青,居庸关北严霜零。——刘璟《送张纪善还越省亲分题得居庸关》
送公居庸关下路,赋诗愧我参群英。——刘璟《送张纪善还越省亲分题得居庸关》
岩岩居庸关,左挟飞仙居。——贡奎《秋日陪大学士赵公憩龙山玄真宫》
弹筝峡道水复冻,居庸关头是羊肠。——郝经《居庸行》
马刍军糗高于山,千乘万乘居庸关。——罗玘《送刘侍郎往边》
居庸关头乱山积,李陵台西白沙碛。——王士熙《送和林苏郎中》
搢绅之士皆汗颜,山林气压居庸关。——潘纯《复龙洲先生墓》
白头道士鹤为马,月明骑过居庸关。——陈旅《缙溪道士》
晨出建德门,暮宿居庸关。——陈秀民《滦阳道中杂兴》
居庸关,山苍苍,山头雉堞连云长。——胡俨《居庸关》
举头但见南雁翔,居庸关,山苍苍。——胡俨《居庸关》
正统己巳北出师,居庸关外驻龙车。——黄省曾《上皇北狩歌一首》
应想居庸关外路,东风归旆凯歌声。——黄守《送胡学士杨金二侍讲扈驾北伐》
欲下未下更回首,不数马陵之道居庸关。——宋讷《太行险一首送李尚友秦士能二秀才还陵川县学兼寄教谕马》
今日消沈何处问,居庸关外草连天。——宋讷《壬子秋过故宫十九首·其十九》
驻马居庸关,仰瞻军都山。——唐之淳《燕山八景·其五·居庸叠翠》
居庸关门涉,仲夏绵茂草。——范梈《赠别罗元友教授之应昌》
居庸关下泉呜咽,又是东风欲去时。——薛玄曦《春尽北行留别吴大修撰》
宣府城边战鼓殷,居庸关下夜移军。——张应申《塞下曲·其一》
居庸关简介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也是中国的城堡之一。
“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陉”之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居庸关同样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与嘉峪关相似,但是两关的东西位置不同,且嘉峪关比居庸关修筑时间更早。相当于嘉峪关(建于1372年)比山海关(建于1381年)早建九年。 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西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地形极为险要。
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居庸关是四大重要关卡之一。四大重要关卡即南口,居庸关,上关和八达岭。
《出居庸关》
作者:朱彝尊
居庸关上子规啼,
饮马流泉落日低。
雨雪自飞千嶂外,
榆林只隔数峰西。
赏析:
从山青水绿的南国,来游落日苍茫的北塞,淡谈的乡思交汇着放眼关山的无限惊奇,化成了这首“清丽高秀”的写景小诗。
朱彝尊早年无意仕进,以布衣之身载书“客游”,“南逾岭,北出云朔,东泛沧海,登之褱,经瓯越”,为采访山川古迹、搜剔残碣遗文,踏谊了大半个中国(见《清史稿文苑传》)。现在,他独立于北国秋冬的朔风中,倾听着凄凄而啼的子规(杜鹃)之鸣,究竟在浮想些什么?是震讶于这“古塞之一”的居庸关之险酸——它高踞于军都山间,两峰夹峙,望中尽为悬崖峭壁,不愧是扼卫京师的北国雄塞?还是思念起了远在天外的故乡嘉兴,那鸳鸯湖(南湖)上风情动人的船女棹歌,或摇曳在秋光下的明艳照人的满湖莲荷?于是这向风而啼的“子规”,听来也分外有情了:它也似在催促着异乡游子,快快“归”去么?
起句看似**叙来,并末对诗人置身的关塞之景作具体描摹。但对于熟悉此间形势的读者来说,“居庸关”三字的跳出,正有一种雄关涌腾的突兀之感。再借助于几声杜鹃啼鸣,便觉有一缕辽远的乡愁,浮升在诗人的高岭独伫之中。驱马更行,峰回路转,在暮霭四起中,忽遇一带山泉,从峰崖高处曲折来泻,顿令诗人惊喜不已:在这塞外的山岭间,竟也有南国般清冽的泉流,正可放马一饮,聊解旅途之渴。站在潺潺的山泉畔,遥看苍茫的远夭,又见一轮红日,正沉向低低的地*线。那犹未敛尽的余霞,当还将远远**的山影,辉映得明荧如火——这便是“饮马流泉落日低”句所展现的塞上奇景。清澈、明净的泉流,令你忘却身在塞北;那涂徐而奏的泉韵,简直如江南的丝竹之音惹人梦思。但“坐骑”恢恢的嘶鸣,又立即提醒你这是在北疆。因为身在山坂高处,那黄昏“落日”,也见得又圆又“低”,如此高远清奇的苍莽之景,就决非能在烟雨霏霏的江南,所可领略得到的了。
不过最令诗人惊异的,还是塞外气象的寥廓和峻美。此刻,峰影如燃的西天,还沐浴在一派庄严肃穆的落日余霞中。回看北天,却又灰云蒙黎。透过如林插空的千百峰嶂,隐约可见有一片雨雪,纷扬在遥远的天底下,将起伏的山峦,织成茫茫一白!“雨雪白飞千嶂外”句,即展现了那与“饮马流泉落日低,所迥然不同的又一奇境——剪影般的“千嶂”*景后,添染上一笔清莹洁白的“雨雪”作背景,更着以一“飞”字,便画出了一个多么寥廓、案洁,竣奇而不失轻灵流动之美的世界!
诗人久久地凝视着这雨雪交飞的千嶂奇景,那一缕淡淡的乡愁,旱就如云烟一般飘散殆尽。此次出塞,还有许多故址、遗迹需要考察,下一程的终点,该是驰名古今的“榆林塞”了吧?诗人意兴盎然地转身西望,不禁又惊喜而呼:那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的“渝林”古塞,竟远非人们所想像的那般遥远!从居庸塞望去,它不正“只隔”在云海茫茫中耸峙的“数蜂”之西么?诗之结句把七百里外的榆林,说得仿佛*在咫尺、指手可及,岂不太过夸张?不,它恰正是人们在登高望远中所常有的奇妙直觉。这结句虽然以从唐人韩翔“秋河隔在数峰西”句中化出,但境界却高远、寥解得多:它在刹那间将读者的视点,提升到了诗人绝后的绝高之处;整个画面的空间,也因此猛然拓展。于是清美、寥廓的北国,便带着它独异的“落日”流泉、千嶂“雨雪”和云海茫范中指手可及的愉林古塞,苍苍莽葬地尽收你眼底了。
《出居庸关》原文及译文
《出居庸关》是清代诗人朱彝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用词精巧,意境高远,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特别是边关重镇的赞美之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出居庸关》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出居庸关
朱彝尊〔清代〕
居庸关上子规啼,饮马流泉落日低。
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
译文:
居庸关上杜鹃鸟不住地啼叫,饮马泉边,日落西山。
雨雪从崇山峻岭外落下,西面隔着几座山就是榆林堡。
赏析:
从山青水绿的南国,来游落日苍茫的北塞,淡谈的乡思交汇着放眼关山的无限惊奇,化成了这首“清丽高秀”的写景小诗。
朱彝尊早年无意仕进,以布衣之身载书“客游”,“南逾岭,北出云朔,东泛沧海,登之褱,经瓯越”,为采访山川古迹、搜剔残碣遗文,踏谊了大半个中国(见《清史稿文苑传》)。现在,他独立于北国秋冬的朔风中,倾听着凄凄而啼的子规(杜鹃)之鸣,究竟在浮想些什么?是震讶于这“古塞之一”的居庸关之险酸——它高踞于军都山间,两峰夹峙,望中尽为悬崖峭壁,不愧是扼卫京师的北国雄塞?还是思念起了远在天外的故乡嘉兴,那鸳鸯湖(南湖)上风情动人的船女棹歌,或摇曳在秋光下的明艳照人的满湖莲荷?于是这向风而啼的“子规”,听来也分外有情了:它也似在催促着异乡游子,快快“归”去么?
起句看似**叙来,并末对诗人置身的关塞之景作具体描摹。但对于熟悉此间形势的读者来说,“居庸关”三字的跳出,正有一种雄关涌腾的突兀之感。再借助于几声杜鹃啼鸣,便觉有一缕辽远的乡愁,浮升在诗人的高岭独伫之中。驱马更行,峰回路转,在暮霭四起中,忽遇一带山泉,从峰崖高处曲折来泻,顿令诗人惊喜不已:在这塞外的山岭间,竟也有南国般清冽的泉流,正可放马一饮,聊解旅途之渴。站在潺潺的山泉畔,遥看苍茫的远夭,又见一轮红日,正沉向低低的地*线。那犹未敛尽的余霞,当还将远远**的山影,辉映得明荧如火——这便是“饮马流泉落日低”句所展现的塞上奇景。清澈、明净的泉流,令你忘却身在塞北;那涂徐而奏的泉韵,简直如江南的丝竹之音惹人梦思。但“坐骑”恢恢的`嘶鸣,又立即提醒你这是在北疆。因为身在山坂高处,那黄昏“落日”,也见得又圆又“低”,,如此高远清奇的苍莽之景,就决非能在烟雨霏霏的江南,所可领略得到的了。
不过最令诗人惊异的,还是塞外气象的寥廓和峻美。此刻,峰影如燃的西天,还沐浴在一派庄严肃穆的落日余霞中。回看北天,却又灰云蒙黎。透过如林插空的千百峰嶂,隐约可见有一片雨雪,纷扬在遥远的天底下,将起伏的山峦,织成茫茫一白!“雨雪自飞千嶂外”句,即展现了那与“饮马流泉落日低,所迥然不同的又一奇境——剪影般的“千嶂”*景后,添染上一笔清莹洁白的“雨雪”作背景,更着以一“飞”字,便画出了一个多么寥廓、案洁,竣奇而不失轻灵流动之美的世界!
诗人久久地凝视着这雨雪交飞的千嶂奇景,那一缕淡淡的乡愁,旱就如云烟一般飘散殆尽。此次出塞,还有许多故址、遗迹需要考察,下一程的终点,该是驰名古今的“榆林塞”了吧?诗人意兴盎然地转身西望,不禁又惊喜而呼:那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的“渝林”古塞,竟远非人们所想像的那般遥远!从居庸塞望去,它不正“只隔”在云海茫茫中耸峙的“数蜂”之西么?诗之结句把七百里外的榆林,说得仿佛*在咫尺、指手可及,岂不太过夸张?不,它恰正是人们在登高望远中所常有的奇妙直觉。这结句虽然以从唐人韩翔“秋河隔在数峰西”句中化出,但境界却高远、寥解得多:它在刹那间将读者的视点,提升到了诗人绝后的绝高之处;整个画面的空间,也因此猛然拓展。于是清美、寥廓的北国,便带着它独异的“落日”流泉、千嶂“雨雪”和云海茫范中指手可及的愉林古塞,苍苍莽葬地尽收你眼底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背景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此诗约作于清圣祖康熙三年(1665年)。朱彝尊曾北至今山西大同一带,参赞其同乡曹溶幕府,在此前后,朱彝尊游历了北方山川名胜,作者在游历居庸关后,写下了这首诗。另一说法是此诗约作于17世纪80年代,作者出居庸关到宣府、大同等地,过居庸关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
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中庸·第二十章》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庸·第十四章》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明然而日亡。——《中庸·第三十三章》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第二十章》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查慎行《三闾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第一章》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第三十章》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中庸·第二十章》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中庸·第二十八章》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中庸·第三十二章》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第二十六章》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第十四章》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中庸·第二十章》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中庸·第三十三章》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中庸·第二十四章》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第一章》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第十章》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第二十章》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第二十章》
静言庸违,像恭滔天。——《尚书·虞书·尧典》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中庸·第二十七章》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中庸·第二十六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中庸·第二十五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中庸·第二十一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第十四章》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第十三章》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中庸·第十四章》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中庸·第二十九章》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中庸·第十三章》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中庸·第二十章》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颜氏家训·教子篇》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明然而日亡。——《中庸·第三十三章》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中庸·第二十四章》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第三十章》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第二十七章》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第十四章》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二十二章》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第十四章》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第二十章》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中庸·第二十八章》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礼记·中庸》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中庸·第二十三章》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中庸·第二十章》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中庸·第十七章》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中庸·第二十六章》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中庸·第十四章》
1、长城像一条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
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
2、八达岭长城在北京北部延庆县境内,距离北京市70多千米。
高速公路穿山而过,从北京驱车40分钟便可到达。
在这里长城如巨龙一般在崇山峻岭之间沿山脊蜿蜒曲折,烽火台和敌楼密布。
墙高7.8米,顶宽7.8米。
游人可以登城领略长城的雄伟和工程的浩大、艰巨。
3、我们雄踞峰顶,站在顶上,居高临下,四周景色尽收眼底。
我扶着砖垛,极目远望。
万里长城沿着连绵不断的燕山山脉,向远处延伸,消失在雾蔼笼罩的群山间。
隐约看见一条铁路伸进山谷,那就是着名的京张铁路。
群山苍翠,山峦起伏,景色十分壮观。
4、“长城”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她以蜿蜒万里和气魄雄伟而享誉世界,多种耀眼的光环缠绕使她成为中国的象征和骄傲,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她已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成了一种精神和动力。
5、望着眼前这壮丽的景色,轻轻抚摸着这古老的城墙,我仿佛看到了昔日古代劳动人民修建长城的情景。
这就是经过2500个寒暑的万里长城。
它下面铺着劳动人民的白骨,它的上面飘着威风显赫的龙虎旗。
中国的社会兴衰荣辱的历史,都垒进了它那漫长的巍巍的身躯中。
6、走进烽火台,一眼望去,长城犹如一条巨龙,翻山越岭,龙头是嘉峪关,龙尾则是山海关。
我们爬着爬着,终于到了闻所未闻的好汉坡。
听导游说,谁能一口气就爬上去,就称是好汉,我和爸爸妈妈便鼓足了勇气,一口气爬了上去,所以,我们就成了好汉。
须臾,天上下起了小雨,这使空气更加清新,让游人们鼓起向前爬的勇气。
我们也不甘落后。
从长城上向下看可谓让人毛骨悚然,但是从长城上拍风景简直是再好不过的了
7、登长城做好汉——不到长城枉到北京,不登长城非为好汉
胸中流淌着热血,心中满怀着向往,我们抛却了疲劳和困顿,挑战着体能的极限。
长城,我曾在梦中无数次出现的妩媚惊世的容颜。
八达岭,我终于能抚摸着你倚在翠山峻岭中伟岸的身躯。
笑傲长城顶峰,心灵深处大声疾呼:“不到长城非好汉
”一种强烈的自豪感;长城,一个民族五千年的辉煌与骄傲。
8、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9、我们三个人继续往上爬,一边爬,一边欣赏着风景。
登上了长城的最高点――好汉坡。
这下我要好好看看它――万里长城。
虽然那天有雾,但我还是看见了祖国的万里长城蜿蜒到远处,盘旋在祖国的大地上,是那么雄伟、强壮。
10、临海古城墙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晋代开创以来,已有1600余年,迭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不断修筑增扩,其主体部分一直保存到今天。
古城墙沿江修筑而上,依山就势,逶迤曲折,雄险壮观。
尤其是北固山一段,建于危崖之巅,飞舞盘旋,敌台林立,雉堞连云,城楼高峙,与北京八达岭相较,可称双绝,称之为“江南八达岭”,并不过誉。
更有其独特之处是,临海古城墙两侧,古木参天,常年苍翠,城墙掩映在青绿丛中,更增添了一分灵秀。
11、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山铺着方砖,十分*整,想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个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房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名来。
但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和无数得手一步一步的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关于《出居庸关》的全诗翻译赏析
出居庸关
朝代:清 作者:朱彝尊 体裁:七绝
居庸关上子规啼,饮马流泉落日低。
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
注释
居庸关:在北京市昌*区西北,为长城重要关口。《嘉庆一统志·顺天府》:“居庸关,在昌*州西北,去延庆州五十里。关门南北相距四十里,两山峡峙,巨涧中流,悬崖峭壁,称为绝险,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山峦间花木郁茂葱茏,犹如碧浪,因有‘居庸叠翠’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
子规:鸟名,一名杜鹃。鸣声凄切,能动旅客归思:
嶂:似屏障的山峰。
榆林:榆林堡。在居庸关西五十五里。清·顾炎武《昌*山水记》:“永乐二十二年四月己酉,上亲征,驻跸唐家岭,以四日至嚣庸关。其疾行则一日而至榆林,榆林在岔道西二十五军。”[2]
译文
居庸关上,杜鹃啼鸣,驱马更行,峰回路转,在暮霭四起中,忽遇一带山泉,从峰崖高处曲折来泻,顿令诗人惊喜不已:在这塞外的山岭间,竟也有南国般清冽的泉流,正可放马一饮,聊解旅途之渴。站在潺潺的山泉畔,遥看苍茫的远夭,又见一轮红日,正沉向低低的地*线。那犹未敛尽的余霞,当还将远远**的山影,辉映得明荧如火。
此刻,峰影如燃的西天,还沐浴在一派庄严肃穆的落日余霞中。回看北天,却又灰云蒙黎。透过如林插空的千百峰嶂,隐约可见有一片雨雪,纷扬在遥远的天底下,将起伏的山峦,织成茫茫一白。意兴盎然地转身西望,不禁又惊喜而呼:那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的“渝林”古塞,竟远非人们所想像的那般遥远!从居庸塞望去,它不正“只隔”在云海茫茫中耸峙的“数蜂”之西么?
简析:
这是清朝诗人朱彝尊的诗,描写了征人出关,行至边塞时,留恋不舍的情形.
居庸关是中原和关外的界关.榆林是关内的地名.
诗意为,行至居庸关时还能听到杜鹃的啼叫,黄昏时分在溪水旁饮马.通过关隘之后,在那千山之外,却已是雨雪纷飞了.回望关内,西边和榆林也只隔了几座山峰而已.
表达了出关将士回首凝望,不舍家园的感情.
赏析:
从山青水绿的南国,来游落日苍茫的北塞,淡谈的乡思交汇着放眼关山的'无限惊奇,化成了这首“清丽高秀”的写景小诗。
朱彝尊早年无意仕进,以布衣之身载书“客游”,“南逾岭,北出云朔,东泛沧海,登之褱,经瓯越”,为采访山川古迹、搜剔残碣遗文,踏谊了大半个中国(见《清史稿文苑传》)。现在,他独立于北国秋冬的朔风中,倾听着凄凄而啼的子规(杜鹃)之鸣,究竟在浮想些什么?是震讶于这“古塞之一”的居庸关之险酸——它高踞于军都山间,两峰夹峙,望中尽为悬崖峭壁,不愧是扼卫京师的北国雄塞?还是思念起了远在天外的故乡嘉兴,那鸳鸯湖(南湖)上风情动人的船女棹歌,或摇曳在秋光下的明艳照人的满湖莲荷?于是这向风而啼的“子规”,听来也分外有情了:它也似在催促着异乡游子,快快“归”去么?
起句看似**叙来,并末对诗人置身的关塞之景作具体描摹。但对于熟悉此间形势的读者来说,“居庸关”三字的跳出,正有一种雄关涌腾的突兀之感。再借助于几声杜鹃啼鸣,便觉有一缕辽远的乡愁,浮升在诗人的高岭独伫之中。驱马更行,峰回路转,在暮霭四起中,忽遇一带山泉,从峰崖高处曲折来泻,顿令诗人惊喜不已:在这塞外的山岭间,竟也有南国般清冽的泉流,正可放马一饮,聊解旅途之渴。站在潺潺的山泉畔,遥看苍茫的远夭,又见一轮红日,正沉向低低的地*线。那犹未敛尽的余霞,当还将远远**的山影,辉映得明荧如火——这便是“饮马流泉落日低”句所展现的塞上奇景。清澈、明净的泉流,令你忘却身在塞北;那涂徐而奏的泉韵,简直如江南的丝竹之音惹人梦思。但“坐骑”恢恢的嘶鸣,又立即提醒你这是在北疆。因为身在山坂高处,那黄昏“落日”,也见得又圆又“低”,,如此高远清奇的苍莽之景,就决非能在烟雨霏霏的江南,所可领略得到的了。
不过最令诗人惊异的,还是塞外气象的寥廓和峻美。此刻,峰影如燃的西天,还沐浴在一派庄严肃穆的落日余霞中。回看北天,却又灰云蒙黎。透过如林插空的千百峰嶂,隐约可见有一片雨雪,纷扬在遥远的天底下,将起伏的山峦,织成茫茫一白!“雨雪白飞千嶂外”句,即展现了那与“饮马流泉落日低,所迥然不同的又一奇境——剪影般的“千嶂”*景后,添染上一笔清莹洁白的“雨雪”作背景,更着以一“飞”字,便画出了一个多么寥廓、案洁,竣奇而不失轻灵流动之美的世界!
诗人久久地凝视着这雨雪交飞的千嶂奇景,那一缕淡淡的乡愁,旱就如云烟一般飘散殆尽。此次出塞,还有许多故址、遗迹需要考察,下一程的终点,该是驰名古今的“榆林塞”了吧?诗人意兴盎然地转身西望,不禁又惊喜而呼:那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的“渝林”古塞,竟远非人们所想像的那般遥远!从居庸塞望去,它不正“只隔”在云海茫茫中耸峙的“数蜂”之西么?诗之结句把七百里外的榆林,说得仿佛*在咫尺、指手可及,岂不太过夸张?不,它恰正是人们在登高望远中所常有的奇妙直觉。这结句虽然以从唐人韩翔“秋河隔在数峰西”句中化出,但境界却高远、寥解得多:它在刹那间将读者的视点,提升到了诗人绝后的绝高之处;整个画面的空间,也因此猛然拓展。于是清美、寥廓的北国,便带着它独异的“落日”流泉、千嶂“雨雪”和云海茫范中指手可及的愉林古塞,苍苍莽葬地尽收你眼底了。
作者:
朱彝尊:号竹诧,又号西区舫,惊风亭长,晚称小长庐钓鱼师,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少肆力古学。博极鲜书。客游南北,所至以搜剔金石为事。1679年应试博学鸿词科,官翰林院检讨,参加修纂《明史》,后充日讲官,入值南书房。
古诗村居的意思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村居的意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村居
朝代:清代
作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⑴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⑶散学:放学。
⑷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⑸东风:春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高鼎是我国清代咸丰年间的诗人。虽然有关他的生*及创作情况历史上记录下来的很少,但他的一组《村居》却使他名传后世。
高鼎的这首《村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早春景图,读后令人心情激荡。
首句“草长莺飞二月天”中的“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濛,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春天的景色里,杨柳都“醉”了,更何况极具灵性的人呢?就在这醉人的温馨的氛围中,在这早春的迷人的背景里,一群放学归来的孩子,奔跑着,嬉戏着,匆匆忙忙放起了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诗人在这首诗中,抓住了早春的景物特色,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早春图景,又在景中添上了一群活泼的放风筝的孩子,从此,一首不朽诗篇便定了格。
创作背景
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受到田园氛围感染的诗人有感于春天来临的喜悦而写下此诗。
作者介绍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著有《拙吾诗稿》。
庸山诗为张庸庵赋
曹禾〔清代〕
安石揪枰陆羽茶,辋川山色镜湖花。尊前风月应无价,日草新诗付酒家。
虞美人 其一 九日,同姚庸庵、张德远、左夔友诸君,泛湘湖登越王城,和庸庵韵。
毛奇龄〔清代〕
*明载酒登高去。湖畔停船处。几株乌桕未全红。犹喜黄花开遍小桥东。
长江一望环如带。放眼千山外。开樽更上越王城。多少夕阳江上晚来晴。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
高适〔唐代〕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
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寄赠闫季庸明府闫马卧仙受业恩师
成鹫〔清代〕
香山老将有奇节,匣里青萍三尺雪。自从百炼受恩多,感激良工心倍切。
当时大冶跃精金,此日上方归巨阙。心同铁石不销磨,身老风潮岂埋没。
出匣分明见胆肝,两手摩挲五情热。生*怀抱为知音,当阳漫与时流说。
殷勤借问报恩谁,山西夫子非等夷。欧冶门中无钝铁,马融帐底见威仪。
文章礼乐述周孔,刑名功利皆糠秕。有时耳提复面命,不待严父加鞭笞。
有时解衣更推食,恍惚慈母怜婴儿。天高地厚诫罔极,日临月照均无私。
登坛未遂凌烟志,把剑还思在冶时。我闻将军言款款,我爱将军不忘本。
閒人洞见贵人心,馀生恨识先生晚。先生之德高且深,先生之道舒能卷。
先生之教无藩篱,先生之寿无边岸。但愿先生百亿春,眼见玉门归定远。
酒三觞,茶七椀。高歌文水滨,永作隐泉伴。白发参差总不知,黄河清浊休相管。
晋鼓吹曲二十二首 其十 惟庸蜀
傅玄〔魏晋〕
惟庸蜀。僣号天一隅。刘备逆帝命。禅亮承其馀。拥众数十万。窥隙承我虚。
驿骑进羽檄。天下不遑居。姜维屡寇边。陇上为荒芜。
文皇悯斯民。历世受罪辜。外谟藩屏臣。内谋众士夫。
爪牙应指授。腹心献良图。良图协成文。大兴百万军。
雷鼓震地起。猛势陵浮云。逋虏畏天诛。面缚造垒门。
万里同风教。逆命称妾臣。光建五等。纪纲天人。
次余仲庸松风阁韵十九首 其三
裘万顷〔宋代〕
古木阴阴六月凉,幽花藉藉四时香。丝桐清夜作三弄,明月入帘风拂床。
次余仲庸松风阁韵十九首 其四
裘万顷〔宋代〕
不见诗仙何逊来,春风几度早梅开。竹篱茅舍自清绝,未用移根东阁栽。
居庸叠翠
陈孚〔元代〕
断崖万仞如削铁,鸟飞不渡苔石裂。嵯岈枯木无碧柯,六月不阴飘急雪。塞沙茫茫出关道,骆驼夜吼黄云老。征鸿一声起长空,风吹草低山月小。
大庸山中大雾
《村居》
作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着有《拙吾诗稿》。
注释:
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3、散学:放学。
4、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5、东风:春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有关居庸关的古诗
描述居庸关的古诗
有关居庸关的古诗词
关于庸懒的古诗词
关于大学中庸的古诗
含庸非的古诗
有关金庸的诗句
带庸字的古诗
关于金庸的诗句
庸才的古诗
柳中庸的古诗
有庸字的古诗句
有关雅居的古诗
关于居字的古诗
关于野居的古诗
关于雅居的古诗
关于居逸的古诗
关于金庸的名句
关于*庸的句子
关于金庸的名言
痛恨庸将的古诗
关于金庸的说说
诗人宋庸的古诗
关于王居易的古诗
关于退居的古诗
关于村居的古诗
有关居住的古诗
关于仙居的古诗
有关仙居的古诗
关于隐居的古诗
形容心情淡然的古诗词
北京中考要求的古诗词
描绘美好感情的古诗词
勇于承担错误的古诗
描写悲情的古诗文
台城的古诗拼音
赞美麦收的古诗词
初中必背古诗文的八上
关于取名的品德方面古诗词
著名秋天的古诗词
表现露水的古诗词
那些好又不知名的古诗词
描写花枯萎的古诗
和媳妇道歉的古诗
表示爱慕和欣喜的古诗词
读书报效的古诗
带着爱情的古诗
牧民的生活的古诗
写狄仁杰的古诗
别重大的古诗有拼音的
赞美医生的古诗歌
赞扬文人的古诗
描写早上月亮的古诗词
描写实际重要性的古诗
写蟋蟀叫声的古诗
秋在古诗中的寓意
形容心情郁结的古诗词
古诗文的典故
描写家族和睦的古诗词
包含仕字的古诗
与光棍鸡有关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