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乡村所见的古诗

关于描写乡村所见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乡村所见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乡村所见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乡村所见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30) 语录(32) 说说(42) 名言(543) 诗词(898) 祝福(1k+) 心语(1)

  •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阅读全文]...

2022-01-02 10:08:28
  • 写乡村的古诗

  • 乡村,抒情
  •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2、卖得鲜鱼二百钱,米粮炊饭放归船。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郑板桥《渔家》

    3、小桧新移*曲栏,养成隆栋亦非难。当轩不是怜苍翠,只要人知耐岁寒。——韩琦《小桧》

    4、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5、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李白《田园言怀》

    6、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颜仁郁《农家》

    7、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8、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9、黄昏吹角闻呼鬼,清晓持竿看牧鹅。蚕上楼时桑叶少,水鸣车处稻苗多。——陈与义《村景》

    10、西出吴门步屟轻,浮屠唤客入山行。石从试剑何年裂,池自通泉尽日*。烟径远传僧磬响,云龛深锁佛灯明。移舟更宿枫桥寺,要听疏锺半夜鸣。——高翥《虎丘寺》

    11、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刘禹锡《竹枝词》

    1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3、开门省禾黍,邻翁水头住。今朝南涧波,昨夜西川雨。牧童披短蓑,腰笛期烟渚。不问水边人,骑牛傍山去。——于濆《山村晓思》

    14、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王建《雨过山村》

    15、新筑场泥镜面*,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16、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17、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18、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19、茅檐细雨湿炊烟,江路清寒欲雪天。不爱相公金络马,羡他亭长白篷船。——陆游《小舟白竹篷盖保长所乘也偶借至*村戏作》

    20、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杜牧《村行》

    21、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22、信马隋城下,行春访旧传。楼台在何处,瓦砾半耕田。远籁悲笳咽,馀花坠靥圆。只留荒侈迹,千古监青编。——韩琦《过隋城》

    23、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徐矶《新凉》

    24、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顾况《过山农家》

    2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2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魏晋《归园田居》

    27、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

    28、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9、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日约重陪。——程颢《游月陂》

    30、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3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乐·村居》

    3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3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3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有约》

    35、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36、看花关有分,分薄亦蹉跎。蜂蝶争无限,笙歌得几何。利名长自役,风雨不须多。趁取红香在,高吟卷醉螺。——韩琦《惜花》

    37、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良人犹恐催耕早,自扯蓬窗看晓星。——华岳《田家》

    38、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崔道融《牧竖》

    39、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荡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孙光宪《风流子》

    40、七泽三湘碧草连。洞庭江汉水如天。朝廷若觅元真子,不在云边则酒边。明月棹,夕阳船。鲈鱼恰似镜中悬。丝纶钓饵都收却,八字山前听雨眠。——徐俯《鹧鸪天·七泽三湘碧草连》

    41、香凝薇帐春风院,酒涴榴裙夜月楼。閒把花枝思往事,旧欢都变作新愁。——周端臣《古断肠曲三十首》

    42、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翁卷《乡村四月》

    43、剥啄敲村舍,丫叉揖主人。新墙拆龟兆,疏瓦断鱼鳞。红粒炊畲粟,青烟郁涧薪。得床思熟睡,寒犬苦狺狺。——陆游《村舍》

    44、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王维《竹里馆》

    45、木杪田家出,城阴野迳分。溜渠行碧玉,畦稼卧黄云。薄槿烟脂染,深荷水麝焚。夕阳人不见,鸡鹜自成群。——王安石《自白土村入北寺二首》

    46、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李白《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

    [阅读全文]...

2022-02-21 13:52:22
  • 夜书所见古诗

  • 夜书所见古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夜书所见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阅读全文]...

2022-05-28 08:56:41
  • 夜书所见叶绍翁_夜书所见古诗

  •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着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注释:

      1、萧萧:风声。

      2、动:打动。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赏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阅读全文]...

2022-05-02 12:37:59
  • 古诗所见的诗意_古诗所见的意思

  • 诗意
  •   《所见》

      作者:袁枚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

      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m.ju.51tietu.net)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阅读全文]...

2022-05-28 21:32:31
  • 夜书所见叶绍翁古诗

  • 夜书所见叶绍翁古诗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书所见叶绍翁古诗,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翻译: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夜书所见字词解释:

      ⑴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⑵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⑶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⑷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⑸篱落:篱笆。

      作者简介: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sì zōng),号靖逸,龙泉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祖籍浦城。原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酬唱:用诗词互相赠答)。

      夜书所见赏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阅读全文]...

2022-02-10 20:17:54
  • 《舟夜书所见》古诗翻译

  • 《舟夜书所见》古诗翻译

      《舟夜书所见》作者是清朝文学家查慎行。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 《舟夜书所见》古诗翻译,欢迎阅读。

      舟夜书所见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前言】

      《舟夜书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

      【注释】

      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②簇:拥起

      【翻译】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鉴赏】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阅读全文]...

2022-04-27 17:21:27
  • 乡村四月古诗_乡村四月翁卷

  • 乡村,四月
  •   《乡村四月》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屡考进士不中,布衣文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 。他的诗大多讲究技巧,有清新淡远的意味,讲究锤炼字句,写景善白描,时有佳句,为人传诵,着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注释:

      1、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山原,*地,河流。

      2、子规:杜鹃鸟。

      3、才了:刚刚。

      4、山野:山陵和原野。

      5、蚕桑:种桑养蚕。

      6、了:结束。

      译文:

      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

      中心思想:

      整首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 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阅读全文]...

2022-01-05 12:53:26
  • 古诗中的乡村作文

  • 乡村
  • 【精】古诗中的乡村作文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中的乡村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般的美妙,是乡村;“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般的热情,是乡村;“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般的悠闲,还是乡村。

      我爱古诗,更爱古诗中的乡村风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像极了我的个性写照。我出生在城市,学*在城市,可是我时常觉得自己的血液里流淌着一些与城市格格不入的东西,这些让我倍感城市压抑了我的心情,蒙胧了我的双眼。何处找寻“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景致来释放心灵呢?走进古诗中的乡村,走进乡村中的古朴;在古诗中去寻找乡情乡韵,在乡村中来体验古诗中的舒馨与恬淡。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当视线被一望无垠的玉米田、星罗棋布的稻池和悠闲展翅于天空的飞鸟填满时,我的世界豁然开朗。

      在乡下的奶奶家,我挽起袖子,卷起裤脚,几步窜到那个土里土气的灶台下,麻利地点火添柴,虽然烟雾撩人,但注视着那橙黄的火焰在秸杆上起舞,渐渐地,我的心被这古老的乡韵充满。

      乡村那特有的淳朴与亲情流淌在我的心中……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走在乡村的小径上,抬头看见一只威武骄傲的.公鸡飞上桑树枝头,一声声鸣叫是呼朋引伴,亦或是悠闲心情的释放?这时,一阵由远而*的“汪汪”声传来,那是一只棕色的小狗,是奶奶家的看门犬---乐乐。黑亮的眼睛、摇动的尾巴都似乎沾有灵气,特别惹人喜爱。它在阳光下连蹦带跳地向我扑来,那时我喜悦激动,这种温馨的感觉仿佛荡涤着我身上的浮躁,净化着我的灵魂。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惯了城市的喧嚣,*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此刻,行走于乡间的简朴与宁静中,感受着乡村的那份和谐与安宁,心中那份压抑早已烟消云散。简朴的小房,错落而非有致的一个个小院,正是这些**常常的事物,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乡村景致。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又似乎走在诗人笔下的画卷中。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面前,令我悠然神往。

      感受古诗,感受乡村,感受“复得返自然”的畅快……

      披一路风尘,看春山依旧,唱大江东去。抛下那份焦虑与浮躁,用心行走于古诗间,用灵魂去感受古诗中乡村里的那片芬芳……

    [阅读全文]...

2022-04-04 02:06:51
描写乡村所见的古诗 - 句子
描写乡村所见的古诗 - 语录
描写乡村所见的古诗 - 说说
描写乡村所见的古诗 - 名言
描写乡村所见的古诗 - 诗词
描写乡村所见的古诗 - 祝福
描写乡村所见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