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赠刘景文宋苏轼古诗的讲解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赠刘景文宋苏轼古诗的讲解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赠刘景文宋苏轼古诗的讲解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赠刘景文宋苏轼古诗的讲解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诗赠刘景文苏轼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古诗赠刘景文苏轼,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赠刘景文
作者: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苏轼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诗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苏轼的古诗赏析:《赠刘景文》
导语:《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苏轼的古诗赏析:《赠刘景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表示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表示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苏轼诗《赠刘景文》注释及译文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诗《赠刘景文》注释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赠刘景文
苏轼(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词语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品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这是因为,在百花中,“唯有绿荷红菡萏”,是“此花此叶长相映”的(李商隐《赠荷花》)。历来诗家咏荷,总少不了写叶:如“点溪荷叶叠清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接天莲叶无穷碧”(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由此看来,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苏轼深知此理,才用擎雨无盖表明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杖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就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曾将此诗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相提并论。两诗虽构思和描写手法相似,艺术工力悉敌,内容却以苏诗为胜。这是因为,韩诗虽也含有一定哲理,却仍只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苏诗则不然,它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韩诗所赞乃人人心目中皆中皆以为好的早春;苏诗却把那些“悲秋伤春”的诗人眼中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意和诗意,于此也可见他旷达开朗、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真是浅语遥情,耐人寻味。苏轼这首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因此如果以情韵与理趣来看,苏诗却似略胜一筹于韩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绿的时节啊!
众所周知,苏轼几经宦海浮沉,饱受磨难,终不得大用。但苏轼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却又都能保持一种豁达乐观的心境,这无疑是苏轼最令人钦佩的一面。而苏轼作品中的自省意识、辩证思维,以及看待事情的乐观和幽默,无疑又都是他人生智慧的构成因素。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赠刘景文》,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元祐五年,也就是公元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赠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值得注意的是,刘景文当时已经五十八岁了,才经苏轼向朝廷的竭力保举,得到了小小的升迁。所以苏轼在《赠刘景文》中,一方面赞颂了刘景文坚贞不屈的气节;另一方面则勉励刘景文困难只是一时,切莫意志消沉。
而《赠刘景文》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它虽然是为勉励刘景文而作,却通篇所咏初冬景物,至于对刘景文品格和气节的称颂,则不着痕迹地糅合在了苏轼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并且,相对于唐代诗人韩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早春好景,苏轼还特别选择了“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初冬好景。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首先,诗的开篇“荷尽已无擎雨盖”,苏轼用高度概括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萧瑟的残秋景象。即现在的荷花早已经翠减红衰、茎叶枯败,再也没有了夏季碧叶接天、红艳映日的景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显然在夏季傲视群芳的荷花,到了秋天最终离不开凋零枯败的命运。至于紧接着的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描写的便是秋天傲视群芳的花了。
但即便是能够斗风傲霜的菊花,到了初冬时节,也是枝无全叶,只剩下余香留存。我们说与荷花比较,菊花至少还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能够傲霜独立,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不过不论是荷花先谢还是菊花后凋,它们终究是退出了初冬的舞台,而让初冬生机盎然的便是橙和橘了。也就是此诗后两句所说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即朋友啊,你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初冬时节。而对于橙、橘,屈原的《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都曾大力歌颂它的岁寒之心。其实真要说起来,橘树和松柏一样,都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所以在苏轼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正是这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这也就意味着在苏轼看来,他的好友刘景文虽然五十八岁了,实际上和橘树有着一样的生长规律和高尚品格。因此苏轼在这首诗中,表面上是歌咏初冬的橙橘,实际上是借此来勉励好友刘景文,困难只是一时,不应该意志消沉,而是要乐观向上。当然,本质上这离不开苏轼自己的广阔胸襟,即他自己身处逆境所感悟出的人生大智慧。
综上所述,即便我们把苏轼的《赠刘景文》,单纯看作是一首咏物诗,那么它所描写的橙黄橘绿,也是生机盎然的一大自然美景,令人心生神往。而把它看作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勉励诗来看的话,那么它所蕴含的豁达乐观的态度,人生大智慧,无疑是值得我们学*的地方。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佑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冬景苏轼古诗朗读
《冬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冬景苏轼古诗朗读,欢迎借鉴!
《冬景》【宋】苏轼
赠刘景文⑴
荷尽已无擎雨盖⑵,
菊残犹有傲霜枝⑶。
一年好景君须记⑷,
正是橙黄橘绿时⑸。
词语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品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之时!虽然青春年华一去不复返,但你必须记住最美的青春年华。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派别被称为“苏辛”词派,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苏轼写夏天景色的古诗
虽然说古人都喜欢春天,但是对于夏天的景物诗词也有不少。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苏轼写夏天景色的古诗,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诗。
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一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一首诗的流传,使得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狂风*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望湖楼的夏天美丽雨景。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第二,苏轼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三、《阮郎归·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水沈一作水沉)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释
⑴阮郎归:词牌名。此调名于《花草粹编》中注曰:“一名‘醉桃源’、‘碧桃春’。”双调四十七字,前后片各四*韵。
⑵薰风:南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薰风。”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诗:“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⑶水沈:即“水沉”,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
⑷然:同“燃”,形容花红如火。
⑸玉盆:指荷叶。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
⑹琼珠:形容水的泡沫。
赏析
这一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整首词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上阙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熏风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气候特征。熏风,就是暖和的南风。古人对这种助长万物的风曾写有《南风歌》大加赞颂:“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据《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意即虞舜特制五弦琴为《南风》伴奏。这里的“熏风初入弦”,是说《南风》之歌又要开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风初起。由于以上所写的景物分别诉诸于视觉(绿槐、高柳)、听觉(咽新蝉)和触觉(熏风),使初夏的到来具有一种立体感,鲜明而真切。“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进入室内描写。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著沉香(即水沉)的袅袅轻烟。碧纱白烟相衬,不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异香可闻,显得幽静闲雅。这时传来棋子著枰的响声,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苏轼有《观棋》四言诗,其序云:“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人皆阖户昼寝,独闻棋声于古松流水之间,意欣然喜之。”诗句有云:“不闻人声,时闻落子。”这一首词和这一首诗一样,都是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读者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下阙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歇拍二句,写弄水叶面,琼珠碎而复圆,更觉清新可爱。“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位女主人公索性采摘荷叶后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可是苏轼在这里写的闺情却不是这样。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描写是这一首词的主要表现方法。注意景物的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上阙由绿槐、高柳、鸣蝉、南风等景物描写与碧纱窗、香烟、棋声等环境描写,以及午梦初醒的人物描写共同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下阙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写与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写结合,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图,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间。同时他还注意了动态描写,且不说“棋声惊昼眠”、“玉盆纤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动,就是景物也呈现出某种动感。小荷为微雨而翻动,可以想见它的迎风摇曳之姿。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这首词景中含情,将众多的景物以情纬之,故散而不乱,给人以整体感。苏轼善于抓住细微的心理感受并在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对比,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单纯、天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词中的少女形象,与一般闺情词中疏慵倦怠、孤闷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满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中活泼健康的少女形象,与初夏时节富有生气的景物、环境,构成了一种和谐、清丽、灵动的情调,令人流连忘返。
绿槐高柳咽新蝉。——苏轼《阮郎归·初夏》
玉盆纤手弄清泉。——苏轼《阮郎归·初夏》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苏轼《贺新郎·夏景》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开学就是三年级了,暑假期间让孩子把古诗先熟悉一下,我看了下课本,说实话,我都没学过。孩子坑坑吃吃的读了,不明白什么意思,自己先学*起开,才能给孩子讲。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用“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又用“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 。从文献搜索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但是孩子还是不能理解,看来还得专业人来干专业事,交给老师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阅读流程】
一、 导入新课,解读诗题:
今天,我们阅读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赠刘景文》,这首诗生字比较多,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生字。
请用“赠”组词或说一句话,汇报交流。
总结:是呀,别人赠送我们一本本子或一本相册,上面还会写上赠言,勉励我们,激励我们。古代文人经常会写诗赠送给别人表达心意,如李白写的《赠孟浩然》,主要表达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再如李白写的《赠汪伦》,则是表达与汪伦的深情厚谊。
刘景文是苏轼的好朋友,他们交谊颇深,诗酒往还,那么苏轼以诗相赠刘景文有什么深意呢?我们通过学*深入体会。
二、自主学*,说出大意:
1、出示生字词,认读:
赠(zèng) 刘景文(liú) 宋(sòng) 苏轼(sūshì) 擎(qíng)
雨盖(gài) 菊残(júcán) 犹有(yóu) 傲(ào) 君(jūn)
橙(chéng)黄橘(jú)绿
2、读《赠刘景文》,要求正确流利。
3、指名读注释:
①[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
②[擎]举,向上托。
③[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4、看课文插图,描述图意。
5、“查字典,查词典”汇报:
(1)、查字典 擎qíng向上托,举:擎天柱,众擎易举。
(2)、查字典 盖gài②伞:华盖(古代车上像伞的篷子)
查《现代汉语词典》 盖gài③古时把伞叫盖(现在方言还有把伞叫雨盖的):华盖(古代车上像伞的篷子)
强调:“雨盖”的解读这里要明确是指“遮挡风雨的伞”,而不是“遮挡风雨的盖子”,不能闹笑话,这也表明查字典、查词典的重要,不能想当然。
思考:诗中的“雨盖”指什么?指荷叶,荷叶像伞一样遮风挡雨。
想象荷叶保护红莲的场景:
散文《往事(一)之七》中,冰心用清新、绢丽的笔墨细致描写了荷叶保护红莲的场景“这时红莲旁边的大荷叶,慢慢的倾倒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6、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解读,想象描绘:
(一)、想象“荷尽菊残”:
(1)、品读“尽”:
“荷尽”你想象到的是什么情景?深秋季节,荷花落尽,荷叶枯萎,已经没有向上托起的一片片莲叶,请看教材的插图,仔细观察。
想象“荷盛”的情景:荷叶像伞,荷叶圆圆的,叶柄向上托举着,像能遮风挡雨的绿伞。“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些诗句就是描写水面上盖着一片片青青的荷叶,荷叶上盛开着一朵朵粉红鲜嫩的荷花。荷叶茂盛时像能遮风挡雨的绿伞,叶柄向上托举着,就是“擎”的意思,所以诗中称“擎雨盖”,这是荷叶盛夏长得茂盛时。
可是现在深秋寒冷季节,叶子已经枯萎了,再无盛夏时的盛景!
(2)、品读“残”:
“菊残”你想象到的是什么情景?随着深秋初冬季节的来临,菊花也由茂盛走向暗淡,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解读“傲”:“傲”字凸显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精神品格,“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傲”字凸显还有菊花敢于斗风傲霜,在百花中最后凋谢。
在这百花凋零时,诗人指点关注“橙黄橘绿”这一胜景,自然引出下文。
(二)、想象“橙黄橘绿”:
“橙黄橘绿”你想象到的是什么情景?秋天生机勃勃,瓜果飘香,果实累累,黄的橙绿的橘挂满枝头,沉甸甸的,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补充阅读想象:苏轼的词《咏橘》
浣溪沙 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xùn*)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qiè胆小,没勇气)初尝。吴姬(jī古代对妇女的美称)三日手犹香。
“菊暗荷枯“和”菊残荷尽“意思一样。“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新橘是青的以后慢慢变黄,橘树常绿,叶子绿得发亮,整个橘林郁郁葱葱,富于生机。竹篱茅舍掩映在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
(三)、体会诗人写诗用意:
诗人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用意是什么?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然后汇报交流。也许是借物赞人,赞扬刘景文像菊花一样傲立风霜中,像橙橘那样点亮深秋初冬。也许是勉励刘景文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看到力量!……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赠刘景文宋苏轼古诗的讲解
讲解赠刘景文的古诗
赠刘景文古诗的讲解
苏轼的赠刘景文的古诗
给我背个赠刘景文宋苏轼的古诗
苏轼赠刘景文的古诗很多
关于苏轼的古诗讲解
苏轼的古诗赠刘景文拼音
苏轼写的赠刘景文的古诗意思
苏轼的刘景文古诗
百家讲坛讲解的苏轼的古诗
宋苏轼的古诗
宋苏轼还写的古诗
苏轼的赠别古诗
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的古诗
赠刘景文古诗的的注解
郿坞的古诗宋苏轼
北宋苏轼的古诗
我要讲赠刘景文的古诗
宋代苏轼的古诗有
宋苏轼的古诗名
宋朝的苏轼的古诗
关于宋苏轼的古诗
宋朝的苏轼古诗
清明宋苏轼的古诗
古诗还有宋代的苏轼的
宋苏轼的古诗小学
讲苏轼古诗的视频
惠崇春江晓景北宋苏轼的古诗
西湖的诗古诗宋苏轼
感动到哭的句子
描写女子美貌的句子
晒礼物发朋友圈的句子
家人团聚的幸福的句子
佛说缘分的句子
富有诗意的句子
适合自己生日发的句子
感悟生命的优美句子
品味人生的经典句子
情绪低落的说说句子
初见的美好句子
离别的句子
死心的句子说说心情
祝长辈生日快乐的句子
夸女人漂亮的句子
形容古代女子美貌的句子
描写绿色的优美句子
人物外貌描写的句子
看清人性的哲理句子
关于读书的唯美句子
春天充满希望的句子
超级难懂深奥的句子
感悟人生百态的句子
形容雪景的优美句子
生命中的过客唯美句子
想念的句子
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
形容秋天的景色的句子
男人经典句子霸气
宅在家里发霉说说句子
逆流而上的励志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