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浦在古诗中所寄托的情感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南浦在古诗中所寄托的情感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南浦在古诗中所寄托的情感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南浦在古诗中所寄托的情感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诗鉴赏:南浦别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鉴赏:南浦别,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译文注释
这是一首送别诗,描写送别时那种离情依依,不忍分手的情景。不知此时一别,何时才能再相见呢?“多情自古伤离别”,表露出多少临别时的无奈,哀叹,自古以来,离情别绪,本就是人们最难以承受的啊!
白话译文
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
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赏析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款款地流泻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楚辞·九歌·河泊》:“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象“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倍增离愁?
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迭,读来格外令人回肠咽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
后二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侧。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是送别的高潮。诗人捕捉住这关键时刻一个最突出的镜头: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多么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诗人劝慰离人:“好去莫回头。”──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小诗短短二十个字,诗人精心刻画了送别过程中最传情的细节,其中的描写又似乎“人人心中所有”,如离人惜别的眼神,送别者亲切而又悲凉的话语,一般人都会有亲身体验,因而能牵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和丰富的联想,给人以深刻难忘的印象。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988年,日本*文化显彰会为白园捐立石碑,以纪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1995年,4个日本人于此上书“樱献”。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与君别,相思一夜梅花发。梅花发,凄凉南浦,断桥斜月。——房舜卿《忆秦娥·与君别》
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 ——王昌龄《西江寄越弟》
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 ——王维《齐州送祖二》
枉梦相思,几回南浦行舟。——王沂孙《声声慢·和周草窗》
西湖南浦,渐春来、烟水入天流。——张炎《甘州·听江湖》
朗吟未了西湖酒,惊心又歌南浦。——张炎《台城路·朗吟未了西湖酒》
南浦不堪看草色,西湖尚可及荷花。——刘克庄《送陶仁父》
半接西湖横绿草,双垂南浦拂红莲。——苏轼《书裙带绝句》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东吴五月黄梅雨,南浦孤舟白发翁。——陆游《夏日杂题·东吴五月黄梅雨》
江上梅花无数落,送君南浦不胜情。——武元衡《鄂渚送友》
梦回明月生南浦,泪血染成红杜鹃。——孙蕡《朝云集句诗七言律诗·东望望春春可怜》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序》
适来往南浦,欲问西江船。——李白《江夏行》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江淹《别赋》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野望》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苏轼《西江月·重九》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辛弃疾《祝英台*·晚春》
伯劳东去燕西飞,南浦王孙怨路迷。——唐寅《落花诗》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姜夔《念奴娇·予客武陵》
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贺铸《伴云来·烟络横林》
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
年少俊游浑断得,但可怜处,无奈苒苒魂惊,采香南浦,剪梅烟驿。——史达祖《秋霁·江水苍苍》
别君南浦,翠眉曾照波痕浅。——王沂孙《南浦·春水》
北梁俱握手,南浦共沾衣。——骆宾王《畴昔篇》
姑苏望南浦,邯郸通北走。——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
北走*生亲,南浦别离津。——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
南浦老鱼腥古涎,真珠密字芙蓉篇。——李商隐《河阳诗》
东岩初解缆,南浦遂离群。——陈子昂《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
萧关梦断无寻处,万叠春波起南浦。——张泌《春晚谣》
南浦情,红粉泪,争奈两人深意。——牛峤《更漏子·星渐稀》
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
笑隔南浦云,遥谢数君子。——汪广洋《壮游奉简诸阁老》
当缘东门水,尚涩南浦舳。——王安石《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
南浦春波碧,东风送客船。——戴复古《代人送别》
宝剑韬藏久未伸,天生南浦一文人。——陈宓《送刘学录之建阳·宝剑韬藏久未伸》
北郭势迤逦,南浦形萦纡。——蔡沈《南昌城》
看去尚含南浦恨,折来俱是故园情。——顾斗英《残柳如新柳》
消魂南浦上,不觉泪如丝。——程嘉燧《雨中宿受之馆惜别》
今兹对南浦,乘雁与双凫。——张九龄《登荆州城楼》
缅怀琦龙门,扁舟下南浦。——顾瑛《金华王子、充夜饮芝云台上以丹桂五枝芳分韵》
小桥过南浦,夹道多乔木。——苏轼《李氏园(李茂贞园也,今为王氏所有。)》
未达东邻还绝想,不劳南浦更销魂。——吴融《春晚书怀》
东门闻祖帐,南浦想离讴。——姚勉《送庐陵郭佥判致仕归》
西山负郭连青朵,南浦行歌采白蘋。——丁复《送圆侍者还*江承天寺》
烟深南浦远,难认楚江枫。——陈允*《江村》
霜雕南浦短长柳,云掩西山浓澹姿。——赵蕃《过南昌以病不入城纵望偶题》
*时晨餔下南浦,定向扬州听更鼓。——陈造《呈赵帅》
君归南浦颜无怍,我老西河道不孤。——赵汝腾《寄卢玉堂武子》
明月寄托情感的诗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明月寄托情感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苏轼《水调歌头》
4、丹桂花开第二番。——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5、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6、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倪庄中秋》
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8、分明不受人间暑。——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9、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0、何妨小驻听吾语。——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1、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
12、中秋谁与共孤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3、永夜闲阶卧桂影。——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15、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16、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1、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2、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3、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
7、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8、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0、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11、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12、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13、何人意绪还相似,鹤宿松枝月半天。
14、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15、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16、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南浦》
鲁逸仲
风悲画角,
听《单于》三弄落谯门。
投宿骎骎征骑,
飞雪满孤村。
酒市渐阑灯火,
正敲窗乱叶舞纷纷。
送数声惊雁,
乍离烟水,
嘹唳度寒云。
好在半胧淡月,
到如今、无处不消魂。
故国梅花归梦,
愁损绿罗裙。
为问暗香闲艳,
也相思、万点付啼痕。
算翠屏应是,
两眉余恨倚黄昏。
赏析:
此词为旅夜怀乡之作。上片写风雪孤村夜宿情景。以投宿孤村为中心意象展现了谯门、酒市与水云组合的郊野驿站的寒夜景象。下片另开境界,由雪夜闻雁转为月夜思乡,委婉地铺写思乡情意。全词写景摹物,虚实相映,情景相生,前之孤村风雪,后之故国梅花,展现现景游子与幻境佳人彼此相思的离愁别恨,冷艳而深婉。
木兰诗中所有的比喻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木兰诗中所有的比喻 ,欢迎阅读。
木兰诗中所有的比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的最后一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以雌雄双兔为比喻,说代父从军的木兰的装束、行为都令人难辨男女;甚至同他在一起的伙伴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同时,在比喻中兼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加重了语气,增添了感*彩。
相关阅读:《木兰诗》中的修辞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诗歌,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歌特色。作者运用摹状、映衬、设问、顶真、排比、对偶、夸张、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热情地歌颂木兰勤劳、勇敢、善良的优秀品质,赞扬了木兰不慕名利、热爱和*、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
《木兰诗》共有62句,其中54句用了修辞格,修辞手法达14种之多,还有8处用了多重修辞格,堪称使用修辞格的典范。
一、摹状
诗的开篇描写木兰织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唧唧”是描摹织布机的声音,这样写,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此外,本诗还有2处用了摹状的修辞手法: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鸣溅溅”是描摹黄河流水的声音,“鸣啾啾”是描摹战马嘶鸣的声音。
二、映衬
诗中有4处用了映衬的修辞手法: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一处以“不闻”和“惟闻”作对比,更显得木兰思虑之深。
第二处和第三处的“不闻”和“但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木兰从军依依惜别的心情。
第四处把“作官”和“回乡”两种事物加以比较,“不用”和“愿驰”作对比,突出了木兰不爱功名利禄,只盼重返家乡的可贵品格。
三、设问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此处是两问两答,都是明知故问,自己作答,突出了木兰忧虑之深,同时有助于唤起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顶真
诗中有3处用了顶真修辞手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以上3处,下一句的开端和上一句的结尾词语相同,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语句显得明快,富有节奏。
五、排比
《木兰诗》有3处用了排比的手法: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户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3处都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3个或4个句子连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第一处描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忙碌地准备行装的情景;第二处描写木兰回到家乡,家人迎接木兰的热烈场面;第三处则是描写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乡后,走进家门和重着女装时的欣喜心情。
六、对偶
诗中有5处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朔风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此5处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的意思,内容互相补充,音节和谐优美,富有节奏感。其中,第5处是对偶中含对偶:“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与“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形成对偶;上述两句中的“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是对偶句,“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也是对偶句。
七、夸张
诗中有3处使用了夸张手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送别诗《南浦别》赏析
《南浦别》原文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南浦别》作者简介
白居易 (772-846)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的诗文流传极为广泛,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现存诗有2800多首,为唐代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有《白氏长庆集》。是他的别称。
《南浦别》简介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款款地流泻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楚辞·九歌·河泊》:“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像“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
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叠,读来格外令人回肠咽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
后二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是送别的*。诗人捕捉住这关键时刻一个最突出的镜头: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十分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读者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诗人劝慰离人:“好去莫回头。”意思是说: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中秋寄托相思的诗句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下面就是中秋寄托相思的一些诗句,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待月
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励志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伤感的句子、优美的句子,这些短句语录都是意蕴深长,适宜于在朋友圈,QQ空间传播。希望这些经典语录能让您的人生更加美满。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中元节来临之际,经典古诗词寄托思念!
《沈园二首》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诗经·唐风·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角枕粲兮,*亲兰溪。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中元日观法事》卢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
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虫。
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家。
读了“中元节来临之际,经典古诗词寄托思念”,有没有一两句让您喜欢的短句?希望您喜欢小编为您推荐的九库说说,更多好内容请阅读古诗词,祝您开心愉快!
木兰诗中所有的通假字
导语:木兰诗中所有的通假字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木兰诗中所有的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木兰诗》的思想倾向(王淑珍)
《木兰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凡的经历。木兰不一定实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不过是这些女子中的一个代表而已。木兰的悲欢离合,是富有戏剧性的。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人的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不息。《木兰诗》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思想倾向呢?
这首诗一开头,它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木兰*日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场秋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但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的抉择。
木兰从军,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合法的。当她一旦做出“从军”的抉择,她的态度则是积极的,这从她四处购置行装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现出她的主动性和坚决性。木兰初次远离家园,异乡的山山水水,都会触动她的思亲之情。诗中对此的描写是真挚的,也是非常感人的。从军,使木兰得到同男子一样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机,十年的战火考验,使她从一个善良、热情、能干的闺中少女,成为一名建立战功的“壮士”,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战争,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和*。环境变了,木兰何去何从?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在论功行赏的大典礼中,由于她是一个女子,不配得到自己应有的荣誉。她只有辞受封爵,走上解甲还乡的惟一道路。无名氏作者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用欢快的笔调描写木兰骨肉团聚的欢乐,让她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之后,以女子的面目出现在同伴的面前。作者可贵的是,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难辨雌雄的隐喻,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这样描写木兰的从军与还乡,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的思想倾向。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去分析作者所反映出来的这种社会现象。有人认为,木兰还乡是她不慕功名富贵,是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本色。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作男儿”,除了木兰,还有一个黄崇嘏。谢枋得在《碧湖杂记》中把她俩的事迹当做奇闻逸事加以记叙。木兰是在战场上杀出来的女英雄,她“不受封爵而归”;黄崇嘏是五代时期蜀国的女子,她女扮男装,在蜀相周庠的`府中做掾属。因她“吏事明敏,胥吏畏服”,而被周庠看中,“欲妻以女”。弄得黄崇嘏啼笑皆非,只好讲明自己是个女子,一走了之。
女扮男装,在封建制度下被人视为反常的现象。“男治乎外,女治乎内”是封建礼法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出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不然的话,所谓“牝鸡司晨”的恶名就会落在她的身上。木兰和《木兰诗》的作者都无法改变这种命运。
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清代的女词人王筠在《鹧鸪天》中痛感自己不能像木兰、崇嘏那样一显身手(“木兰崇嘏事无缘”),只好在她的弹词《繁华梦》里让女主人公登上艺术舞台(“好将心事付梦诠”),来抒发她那埋藏在胸中的人生理想。
由此可见,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木兰诗》的作者不可能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从木兰所走过的和*──战争──和*的曲折的生活道路,不自觉地反映了木兰在特殊条件下所创造的奇迹,并热情地歌颂了它。这正是作者忠于现实生活的表现,也是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的。
《木兰诗》的思想倾向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它对于普通女子所禀赋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而且也要看到,这种态度是寓于烘托(“火伴皆惊忙”)、隐喻(“双兔傍地走”)等描写中自然流露的。直到明朝末年,人们才能用“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人”这类明确的语言把它说出来。但是,在《木兰诗》中,却没有明朝人那种明显的尊女卑男、矫枉过正的倾向。而明朝人对于妇女潜在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做出那样大胆的估计,除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外,从历史思想源流来看,《木兰诗》是有启蒙作用的。
《木兰诗》的语言特点(杨生枝)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木兰诗》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除了“万里赴戎机”六句文字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单就原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很少一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天子坐明堂……不知木兰是女郎”;“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就相当于一个题下七首曲子。所不同者,这里则是一个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韵的句数比较整齐,而《木兰诗》的句数却比较参差。正因为它曾为乐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来都被收入乐府歌中,而且直到现在,仍有评弹艺人在演唱《木兰诗》。
南浦在古诗中所寄托的情感
柳树在古诗中所寄托的情感
古诗文中意象是南浦寄托的情感
古诗中松柏所寄托的情感
鹤在古诗中寄托的情感
秋在古诗中的情感寄托
月亮在古诗中寄托的情感
古诗中寄托情感的事物
古诗中梧桐寄托的情感
古诗中月亮寄托的情感
古诗中寄托情感的植物
梅花在古诗中寄托的情感
情感寄托的诗句
情感寄托的说说
寄托情感在景物的古诗
情感寄托的古诗文
古诗用柳枝寄托情感的
用情感寄托于月的古诗
寄托情感在植物的古诗
古诗寄托作者的情感
用花寄托情感的古诗词
古人寄托在古诗中的感情
蝉古诗文中常寄托的情感
关于植物寄托情感的古诗
古诗中所能表达的情感
南浦在古诗中的寓意
月亮寄托情感的古诗词
寄托作者的情感与志趣的古诗
情感无处寄托的古诗词
古诗用物品寄托情感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