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古诗动作

关于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古诗动作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古诗动作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古诗动作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古诗动作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177) 说说(743) 名言(24) 诗词(3k+) 祝福(207) 心语(8)

  • 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

  • 清明
  •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2、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3、借问:请问。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m.ju.51tietu.net)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阅读全文]...

2022-06-15 20:21:45
  • 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

  • 清明
  • 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下面小编带你一起来赏析这首古诗吧。

      杜牧诗原文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2、 借问:请问。

      3、 遥指:远远地指着。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诗的赏析一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③借部——请问。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诗的赏析二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诗的赏析三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阅读全文]...

2022-05-27 07:03:29
  •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古诗

  • 清明
  •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闾门即事》

      【唐代】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长安清明》

      【唐代】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郊行即事》

      【宋代】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日对酒》

      【宋代】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阅读全文]...

2022-07-19 06:55:20
  •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 清明
  •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外面绵绵春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真是很应景。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古诗词翻译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牧。其全诗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言】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翻译】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赏析】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太没来由了。

      再回到“纷纷”二字上来。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说出是向谁问路的。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是否答话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比如《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读者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继承的地方。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阅读全文]...

2021-12-19 01:53:34
  • 诗歌清明时节雨纷纷(唐诗清明时节雨纷纷全文)

  • 清明,诗歌,唐诗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传为晚唐杜牧所作的七绝《清明》,是当下中国知名度最高的节日诗之一。每当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来临,就会在互联网上出现长长短短的热文。在大众传播中,《清明》一直被理解为专门歌咏“清明节”的诗作。比如《千家诗》就说是“此清明遇雨而作也”。再如在唐代文献研究方面成就极大的陈尚君教授,也在《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第9期的采访中认为:此诗写于宋代,并非出自杜牧。原因有二:第一,杜牧文集及《全唐诗》中均没有收入此诗;第二,唐人重视寒食节而宋人更重视清明节。

    △杜牧像 资料图片

    被误读的杜牧《清明》

    先说一个被长期误读的问题:杜牧《清明》是专写“清明节”的诗篇,是“宋人更重视清明节”的文学呈现。事实并非如此。此诗虽然以“清明”为题,但全诗首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按照诗题命名的一种惯例,诗题《清明》可能是由首句的前二字“清明”摘录而成,这是中国诗歌肇始于《诗经》的一种传统,例如李商隐的一些诗篇包括极其著名的《锦瑟》就是这样命名的。这是其一。其二,“清明时节”的范围是一段时间而非特指清明节当天。杜甫《春夜喜雨》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和《江南逢李龟年》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两诗的“时节”,均非特指某天某夜。杜牧的“清明时节”或“杏花时节”(详后),与杜甫的用法完全一致。其三,作者只写天空中的“雨纷纷”,而不是节日路上的“人纷纷”。如果“路上行人”很多,只要问一问迎面而来的其中一部分人,就完全能够知道前方哪里有酒家有村落了。“欲断魂”,就是冷雨纷纷,窘况已久,“快要没命了”。打听酒家,就是打听避雨之地,投宿之所。张籍《成都曲》:“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南唐李中《离家》:“投宿匆忙*酒家。”正因为无人可问,行人才会请教大路旁细雨中牛背上的牧童。可以想见,那一天凄风冷雨,诗人首次行经此地,对周边环境极为陌生,才会“欲断魂”而“问酒家”。“牧童遥指”也说明“杏花村”与问答地点距离较远,雨中的初来者难以发现远处的村庄。需要追问的是:“杏花村”是村名还是村景?这决定“杏花村”是本来就有还是因诗附会。依照常理,牧童针对“酒家何处有”的回答,不会是杏花盛开的雨中村景而应该是当地准确无误的唯一村名:前方有个“杏花村”,村里就有“酒家”。

    据此,将杜牧《清明》理解为专咏“清明节”甚至是扫墓归途或见人扫墓而伤感的诗篇,都是学术史以及接受史上一个长期未曾觉察的极大误会。这个误会,不仅影响正确理解杜牧《清明》的诗旨、诗艺及其作于唐代的事实,而且影响对唐宋时代寒食、清明风俗的正确认知。所谓“宋人更加重视清明节”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宋人将清明节与祭祀活动结合得比唐代更为紧密。最著名的诗作,莫过于南宋高翥的《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但这个理由并不能说明杜牧《清明》是宋诗:既然“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外出祭扫的行人,就不会只是零星出现,而是所在多有。可是祭祀活动的痕迹,诗中却分毫未见,可以肯定不是南宋城乡居民进行祭祀活动的清明节。因为清明节的前一天,白天全国禁火,只有到了清明启用新火之后,才可能出现“纸灰飞作白蝴蝶”的祭祀场景。也许正是《清明》诗与清明节全无关联,《锦绣万花谷》的编者,才会一方面将《清明》称为“唐诗”,一方面又将《清明》的诗题改作《杏花村》。当然,厘清杜牧《清明》的原始情景与清明节的关系,并不影响现代读者继续将《清明》当作节日诗来理解和使用,毕竟“清明节”当天也包含在“清明时节”之中。

    △《樊川文集》书影 资料图片

    被误解的唐代“清明”

    接下来的问题是,唐人是否不够重视清明节呢?答案可能不是这样,因为唐人是两节并重。唐明皇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即说:“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有时则是更加重视清明,因为寒食只能享用冷饮冷食,而清明可以热饮热食,使人各个方面更加舒坦愉悦欢快。韦应物《清明日忆诸弟》就说:“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之所以形成唐代更加重视寒食的印象,那是因为两节相连而寒食在前,一切节日活动包括祭祀活动,都从寒食开始。王泠然《寒食篇》云:“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纵使遨游今日罢,明朝尚自有清明。”意思是寒食与清明一玩就是两天,不少年份连带上巳就是三天,远胜重阳与腊日的单日休闲。寒食白天禁火,王建《寒食行》因此说:“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古人认为纸钱必须经过燃烧,才会被逝者收取。这个“三日”特指“三月三日”,亦即与寒食节重叠的上巳节。甚至民间制作新火,或皇帝颁赐新火,都是从寒食夜开始的。

    中唐韩翃为皇帝所熟知的通天之作《寒食日即事》,可以看作是汉唐一以贯之的赐火传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清明因为有火而更加热闹,更加受到从帝王到*民的普遍热爱。张说《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写道:“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皇情爱嘉节,传宴与箫韶。”表明皇帝更为喜爱重新用火的清明节,因而大开筵*,宴赏重臣,演奏古乐。正常情况下,这样的活动几乎年年举行,所以张说还有类似的诗篇,如《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的“今岁随宜过寒食,明年陪宴作清明”,《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赋得飞字》的“今日清明宴,佳境惜芳菲”。孟浩然写于长安的《清明即事》曾对此颇有不*:“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顾况之子顾非熊的《长安清明言怀》也说:“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京城如此,民间亦然。即使是经过安史之乱,地方上的清明节,依然盛况如前。杜甫《清明》说:“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某些年份,三月三日上巳节因与寒食节或清明节重叠,形成节上加节的双倍热闹。王维《寒食城东即事》的“清明兼上巳”,就是清明与上巳同为一天。李穆的《三月三日寒食从刘八丈使君登迁仁楼眺望》,则是上巳与寒食重叠:“花柳清明节,亲宾上巳筵。”诗人将重叠的双节“三月三日寒食”,提前并入次日的第三个节日清明节,称作“花柳清明节”。因为清明兼有自然节气和人文节日的双重特性,所以唐代诗人尤其是晚唐五代诗人,往往像李穆那样,将寒食、清明和上巳相连或偶有重叠的那段时间,统称为“清明”或“清明时节”。又因为寒食与上巳只是民俗节日,所以从未出现“寒食时节”或“上巳时节”的说法。皮日休的《登第后寒食杏园有宴……》就是这样:“雨洗清明万象鲜,满城车马簇红筵。”诗题是“寒食”,诗句却是“清明”。温庭筠《禁火日》同样如此:“骀荡清明日……春鬓杏花红。”或者将这段时间写作“*清明”。温庭筠《寒食前有怀》:“春寒寂历*清明。”诗题明明是“寒食前”,时间上更靠*寒食,但诗句却是“*清明”。清明节多出现在农历三月,二月次之,四月极少见,因此唐诗中又有“清明二月天”的说法。

    既然唐人将“寒食”归并到“清明”,且以“清明”作为这段时间的指代,这一现象,显然与“唐人重视寒食节而宋人更重视清明节”的说法不尽吻合。

    △《全唐诗》书影 资料图片

    被化用的杜牧《清明》

    一旦“清明”指代以清明为中心的一段时间,“清明时节”的说法就会应运而生,成为晚唐五代具有时代特征的一个时间概念。除了杜牧《清明》的“清明时节”之外,来鹏、李中、苏癿、魏承班、杨徽之(入宋前)的相关作品都出现了“清明时节”。类似结构则有张籍、司空图、张泌的“时节*清明”、王建的“清明好时节”、韦庄的“时节正是清明”、毛熙震的“杨柳杏花时节”等等。中晚唐特别是晚唐五代宛如一个以“清明时节”“杏花时节”“雨”“杏花”“梨花”(此处不论)为时尚表达的文学季节。

    温庭筠是小杜牧10岁的诗人和词人,如果说杜牧的多数名作,温庭筠能够读到,应该问题不大。温词《菩萨蛮》其十一,是较早将“清明雨”“杏花”“时节”写入词中的著名作品:“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南唐冯延巳的《蝶恋花》紧随温词之后:“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高度类似杜牧《清明》片段的词作,就是北宋词人宋祁《锦缠道》的下阕:“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薛砺若《宋词通论》说最后三句化用杜牧《清明》的句意。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是先有杜牧诗还是先有宋祁词?按杜牧卒年至宋祁生年,大约150年之久,确实相距太远。陈尚君先生称杜牧《清明》是“唐诗中最有名的伪诗”:“这首诗收于南宋中期两种类书:《合璧事类》和《锦绣万花谷》,但都没说是杜牧所作。最早将其作为杜牧的诗,现在能看到的是《分门簒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日本所藏宋刻善本)。从宋末开始,《千家诗》及其他一些诗集都收了此诗,附会给杜牧,又出现在以后各代小学的读本中。”(同前引)徐辰先生则在《杜牧真的写过“清明时节雨纷纷”吗?》的网文中指出,《锦绣万花谷》所收《清明》,题作《杏花村》,无作者,仅说明“出唐诗”。

    如果仅仅从文献角度看,《清明》确实来路不明。但是,如果换个角度观察,就会发现另有传承路径与空间:《锦绣万花谷》不会无缘无故称《清明》(《杏花村》)为“唐诗”,来路不明并不直接等于或者完全等于其诗不真,而宋祁词又与《清明》诗部分同构,这一点就和宋词常常化用唐诗的创作*惯高度吻合了。宋祁自己就在《鹧鸪天》中多处引入唐诗:“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身无……心有”一联,见于李商隐的《无题二首》。“车如流水马游龙”,化用盛唐苏颋《夜宴安乐公主新宅》的“车如流水马如龙”;又见于南唐李煜的《忆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只是将“马如龙”变为“马游龙”(众多的马队变成了在水里游动的蛟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化用李商隐《无题》的“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由“一万重”变成“几万重”。稍改唐诗之后,再加倍着重表达情绪,正是宋祁这首词的特点。《锦缠道》的“醉醺醺、尚寻芳酒”也是加倍表达的方式。相比之下,杜牧只是急切盼望有一个休憩寄宿之地外加解乏之酒而已。如果否认这是对《清明》诗的化用,将难以解释宋祁《鹧鸪天》词与唐诗的关系。“醉醺醺”之语唐诗多有,杜牧也在《并州道中》说过一次。苏颋诗、义山诗、李煜词,以及杜牧含有“醉醺醺”的诗都是全篇俱在,所以宋祁所见的《清明》,不会仅仅是词中化用的后两句。

    《清明》诗全篇以“雨纷纷”为基调,一气呵成,远比宋祁词的化用流畅自然,完全不像是好事者将宋祁词纵游兼纵酒的片段扩充而成。

    △宋祁像 资料图片

    此外,宋祁大史学家的资历也值得重视,他历官龙图阁学士、史馆撰修、知制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是《新唐书》的首要作者,历时十余年,有条件接触和饱览皇家图书馆的全部文献,不排除当年他曾见过杜牧的《清明》原诗而在创作时加以化用的可能。以上论述表明:《清明》并非专咏清明节,《锦绣万花谷》称《清明》为“唐诗”,宋祁词多处化用唐诗包括化用《清明》后二句,“清明时节”的时间概念出现并贯穿于晚唐五代,这些证据均不支持“杜牧《清明》宋诗说”。不仅如此,刘学锴先生在《唐诗选注评鉴》中,举出宋初乐史《太*寰宇记》卷九十昇州所记:“杏花村在(江宁)县理西,相传为杜牧之沽酒处。”“可证此前已有杜牧沽酒于杏花村之传说,则此诗传为杜牧作在五代时或五代前即已如此。”这个说法在没有出现颠覆性证据之前是可以信从的,因为民间传说只有流传一段时间之后,才有可能进入文人著作。如果“杜牧沽酒于杏花村”的传说产生在“五代前”,就与前文讨论“清明时节”这一时间概念的出现时间互为映照并相得益彰了,也和杜牧《寓言》的“杏花时节在江南”、《遣怀》的“落托江南载酒行”、《泊秦淮》的“夜泊秦淮*酒家”、《江南春》的“水村山郭酒旗风”、《闲题》的“借问春风何处好”、《村行》的“蓑唱牧牛儿”等等,若有呼应了。

    大数据时代的文献检索优势,可能也会将考察的目光带入认识的死角:以为相关文献已经尽收囊中,相信个人掌握的是全息世界,在这个全息世界里没有被发现的,一定属于伪造。但存世文献仅仅是原生文献的一部分。随着文献主人的离世或其他原因,有的文献不幸灭失,有的藏匿不出,有的分散、游走、变形、寄居在后起文献的丛林之中,有的如韦庄《秦妇吟》、敦煌词等则因某种机遇而重见天日。

    判定一首诗的时代身份,不仅需要顾及直接引用关系、整体呈现关系,也要重视共生关系、化用关系。以唐诗而言,唐人创作的唐诗多于唐集所收的唐诗,唐集所收的唐诗又多于今人所见的唐诗。原因很简单,不少零散的唐诗和一些唐集失传了。如果仅仅根据传世的文献信息来判定整体原生文献的缺失部分,然后聚焦一点不及其余,有时难免风险太高。那些认为《清明》是宋诗的论述,一概不提宋祁之词和乐史之记,不能不说是“杜牧《清明》宋诗说”的最大遗憾。

    [阅读全文]...

2022-04-25 10:58:02
  • 清明时节雨纷纷打油诗

  • 清明
  • 清明时节雨纷纷打油诗

      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清代翟灏在其《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曾引张孜《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打油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时节雨纷纷打油诗1

      清明无雨日中升,

      神州渴求降甘霖。

      探问龙宫主不应,

      为母寻药东山岭。

      烟波去,仙舟停,

      三十六洞龙王隐。

      待仙山归去需还大地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打油诗2

      清明时节雨纷纷,

      杜康令君醉昏昏。

      借问青楼何处有,

      仆从驱车奔城东。

      清明时节雨纷纷打油诗3

      清明时节日当空,返乡朋友又重逢,借问包厢何处有,小哥遥指东山村!

      只惜欲扫先人墓,只怪前人少种树,衣袋裤兜阿堵物,只出不入留不住!

      惭愧在下不麻将,悲催小哥不玩牌,家中不养小旺财,再宅就成如佛来!

      值此清明祭礼日,扫坟烧香拜佛寺,恭喜发财四个字,恳请财神快恩赐!

    [阅读全文]...

2022-04-22 14:10:26
  • 清明时节雨纷纷下一句是什么

  • 清明
  •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对诗句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下一句是什么,欢迎大家分享。

      清明时节雨纷纷下一句是:

      路上行人欲断魂。

      原文:

      清明

      【作者】杜牧【朝代】唐

      译文对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清明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王孙公子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长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继承的地方!

    [阅读全文]...

2022-02-14 09:35:06
  • 清明节小长假第一天说说心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

  • 清明节,长假,第一天
  •   1、 情深深雨蒙蒙,清明时节墓地行。一片哀思祭亡灵,两行清泪流不停。片片纸钱化蝶舞,送给亲人表寸心。但愿天国路不远,殷殷情深可倾听!

      2、 情深深雨纷纷,人间有情天有情。天阴阴泪汪汪,同悲伤感祭亡灵。思切切意浓浓,故人恩德不忘怀。烟袅袅雾蒙蒙,天国归宿自由行。愿朋友:擦去眼泪振作神,悲痛化作力量腾。

      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人不绝扫墓行。一捧菊花哀思寄,两行清泪腮边淋。遥想亲人在世时,其乐融融人相亲。但愿天国无疾病,快快乐乐每一春。保佑家人都安康,幸福快乐笑声闻!

      4、 春光明媚到清明,细雨纷飞润大地,踏青郊游好时节,呼朋唤友齐相聚,烦恼忧愁脑后抛,赏花赏景惬意伴,游山玩水总悠闲,清明时节,愿你开心踏青,收获快乐无限!

      5、 清明节将至,祭祖人不断,门前画个圈,纸钱香火焚。酒洒天地间,抛供敬亡灵,祈祷天地祥,安康幸福盈。愿天下孝子皆幸福安康!

      6、 清酒一杯,盛满了对亲人的思念;菊花一朵,包裹着对逝者的牵挂;泪水千行,寄托着对往昔的回忆;青烟缕缕,飘荡着对祖先的怀念。清明节到了,愿逝者安息。

      7、 天也友情雨茫茫,人间真情泪汪汪。墓冢添土压纸钱,泪流胸前湿衣裳。难忘故人音容面,未能报答儿遗憾。只愿天地都吉祥,儿孙祭祖美德传。

      8、 清明到来,心头几多感慨;亲人离去,万千悲伤凝聚;细雨绵绵,悼念之情无限;酹酒敬香,心底弥漫惆怅;跪拜叩首,几番浓重哀愁。

      9、 梨花万朵分外白,伫立墓前悲满怀。冥币翻飞情归去,香烟缭缭子规来。清泪千行湿冢土,满腔怀念今日诉。先人难见今日柳,后辈永记前辈恩。

      10、 清明悲别离,绵绵无尽期。春雨绵又密,洒落在墓地。又把故人忆,泪水满心底。惆怅无人替,焚香情依依。转眼又一季,酹酒长相思。

      11、清明节,雨下或不下,我的关心在那里;柳插或不插,我的思念在那里;酒喝或不喝,我的情义在那里;你念或不念,我的祝福在那里。祝你*安!

      12、细雨纷纷,湿润了我对你的想念;想你深深,承载着我对你的祝愿。老朋友,清明节到了,愿你把幸福快乐抓紧一点,将*安健康看牢一点,让生活充满希望每一天。

      13、转眼的功夫,又到了清明节,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生活的方向,愿每一个人都能快乐的活着,愿一切的一切都会过去,愿所有的好运都会到来

      14、雨是天空的眼泪,撒在灰色而哀痛的心田;爱是复苏的种子,萌发在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清明节,为过去的一切祭奠,也祝福所有为生活努力奋斗的人。

      15、亲爱的朋友,让我送你一篮水果吧!祝你苹安富贵,橘祥如意,梨想成真,杏福快乐,柿事顺利,核家幸福,梅有烦恼,甜如廿蔗,幸运如葡萄!清明节快乐!

      16、一捧鲜花寄托不尽的哀思,一炷清香送去绵绵的祝愿,一把纸钱牵动心中的想念。清明节到了,请记得关心身边的人,不要留下永久的遗憾!

      17、亲爱的弟弟,你在那边还好吗?愿你在天堂一切都好,好好休息一下吧,我想你了,弟弟!镭镭此刻已经工作了,你放心吧,我和哥哥父亲母亲会照顾好他的。

      18、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

      19、杨柳青青春来到,点点思绪随风舞;遥在他乡逢清明,勿能回家伴二老;千里传音送问候,拳拳孝心在其中。愿父母身体健康福寿长!

      20、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清明养生对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在此节气中不可对肝脏进补,且心脏会过于旺盛,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对此要高度重视;另外,此节气尽管“春瘟”流行,但也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在家坐卧太久,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情,经常到户外散步,多呼吸新鲜空气,并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21、突然想到愚人节表白的简直弱爆了,清明节表白才是王道!正因,万一被拒绝,能够说:啊,刚才被附体了!

      22、清明节,女友随家人出去扫墓。我给她打电话:“在干吗呢?”她答道:“在汇款!”

      23、其实情人节吧,和清明节都是一样的,都是送花,送吃的,然后说一堆哄鬼的话,最后放一炮走人。

      24、听说清明前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迫不及待地赶紧种下我对你最深的想念和祝福,那样就可以得到你对我同样的想念和祝福了,对吧?祝你清明节快乐哦!

      25、不善待自己的结果,就是早早地离开人生舞台,你静静地躺在里面,外面的阳光依旧灿烂,人也依旧欢喜。

    [阅读全文]...

2022-06-27 03:00:20
  • 清明时节雨纷纷_路上行人欲断魂_意思_欣赏

  • 清明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赏析: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阅读全文]...

2022-05-21 18:18:20
  • 清明时节古诗

  • 清明
  • 清明时节古诗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今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古人智慧,欣赏他们对清明的描绘。一起来学*一下清明时节古诗吧!

      《寒食城东即事》

      唐·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荆楚岁时记》载,寒食之时,造大麦粥,人们常以斗鸡、蹴鞠、打秋千为娱乐。在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秋千与皮球,使整幅画面充溢着清新灵动的青春活力。“过”“出”二字写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时的热烈气氛,使人无限向往。

      《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温庭筠用轻松诙谐的笔法描绘出清明日的清晨,清蛾(蝴蝶)飞舞,桃花郁金花竞相开放,在这风景如画的.日子里,人们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颤颤欲滴,归来时微风穿过柳丝拂面而来,大家徜徉在春天的怀抱里,是多么的惬意和舒心啊!

      《郊行即事》

      北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程颢所写的清明节是一个晴朗的清明,以略显夸张的词句勾勒出浪漫色彩,反映出宋代清明踏青的盛况。

      《寒食出城马上偶作》

      北宋·王禹偁

      欲报君亲与愿违,今年寒食任芳菲。

      八音遏密因山後,双泪滂沱拜墓归。

      艳治桃花迎马笑,轻狂榆荚扑人飞。

      宦途时态更谙尽,犹媿妨贤直紫微。

      本诗记录了当时出城拜墓的事情以及“艳治桃花迎马笑,轻狂榆荚扑人飞”的阳春景象,除了祭祀,亦有踏青旅游见闻的书写,具有典型的岁时节令诗创作特征。

      《清明插柳》

      北宋·宋伯仁

      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

      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

      诗作既写了古时清明插柳的风俗,又写了作者不为尘俗所累,不想插杨柳。这是诗人对旧俗提出的疑问,说明古时也是有人经常想到要改革旧风旧俗的。

      《苏堤清明即事》

      南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代在清明节还进行插柳、放风筝、荡秋千等有益的活动,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春日暄甚戏作》

      南宋·陆游

      桃杏酣酣蜂蝶狂,儿童相唤踏春阳。

      老人自笑还多事,预恐明朝雨坏墙。

      作者通过寥寥数字,勾勒出一幅美妙谐趣的农家日常生活场景。植物与动物同框互动,而欢快好玩的儿童,与清闲幽静的老人,形成某种生命的张力,春阳和明朝雨,构成了朝日暮雨的季节变幻。

    [阅读全文]...

2022-01-28 03:50:01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古诗动作 - 句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古诗动作 - 语录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古诗动作 - 说说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古诗动作 - 名言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古诗动作 - 诗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古诗动作 - 祝福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古诗动作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