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赞美山村夜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赞美山村夜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赞美山村夜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赞美山村夜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山村咏怀》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村咏怀》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是宋代邵康节所作。
全诗如下: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释义: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创作背景: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文学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后人发展为预测学。
山村咏怀古诗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村咏怀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村咏怀》
朝代:唐 作者:邵康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山村咏怀》大意: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
邵康节 (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是*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数》是他的发明的占卜方法。可是这本书版本很多,估计已经是传伪了。先天易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先天易学叙述的并不详细。朱熹的《周易本义》对于先天易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注释
去:指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赏析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赞美山村老师的诗篇
秋,桂花飘香,硕果累累,
在这个饱含深情与希望的季节,
在这个充满成功和喜悦的季节,
我们迎来了深情款款的教师节,
千呼万唤始出来,
这个可爱的教师节
请允许我赞美可爱的山村教师。
山村教师,似明灯,如灯塔,依山而立。
伟岸的身躯挺拔如松,
高洁的灵魂绚丽似锦。
昏黄的烛光照出疲倦的身躯;
破旧的教室留下残喘的足迹;
灿烂的文字,精妙的语言,
穿透三尺讲台
撑起一片知识的绿洲;
渗满整个校园
泛起一汪真理的源泉。
山村乡民充满希冀的目光,
如使命,如责任,
一腔热血似火在心中蔓延。
铃声响起,载着浩瀚的知识,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
耕耘者一个个丰满的梦。
山村教师,奉献自己的热血和激情。
放飞孩子羞涩的梦想;
扶起孩子孱弱的臂膀;
蓓蕾不经过辛勤的培育,怎能万紫千红;
雏鹰不经过风暴的洗礼,怎能展翅翱翔。
窗前的.清风记得你伏案疾书的身影;
漫天的星斗记得你刻苦钻研的身影。
在贫瘠与愚昧的堡垒面前,
山村教师像一个斗士,
与贫瘠针锋相对,
和愚昧势不两立,
捧着教科书,
誓将贫瘠和愚昧咀嚼、吞噬。
并在这片废墟上建一座绿洲。
山村教师,
你如细雨滋润着花儿;
山村教师,
你如秋风染黄了硕果;
山村教师,
你如明灯照亮了前程;
山村教师,
你如翅膀伴我翱翔;
山村教师,
你如钥匙打开了贫穷;
千言万语道不尽我对你的赞美,
万语千言诉不完我对你的感激。
九月,多情的日子,让我尽情的歌唱吧,
每天一首古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学*方法:读诗文、解诗题、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这五个方法也是学*古诗词的5个阶段,层层递进。“读诗文”即要熟读诗词原文;“解诗题”即了解诗歌标题的意思,很多古诗从标题中就能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明诗意”是要了解整首诗的意思;“知诗人”是要了解作者的,或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悟诗情”指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思念、理想、社会现实、风景等)。
山 村 咏 怀
北宋 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注 释
去: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白话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作品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思 考:
1. 填空 。 去 里,烟村 家。亭台 座, 枝花。2. 画一画诗中出现的景物。
杜甫《日暮》译文、赏析
《日暮》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1。
石泉流暗壁2,草露滴秋根3。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4。
【注释】
故园:故乡。
石泉流暗壁:即暗泉流石壁。
草露滴秋根:即秋露滴草根。秋根:秋天的草根。滴秋根:一作“满秋原”,“满”一作“滴”。
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白话译文】
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各自关上了柴门。
风清月朗自是一个迷人的夜晚,可这优美的山川不是自己的家园。
泉水从石壁上潺潺流过,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
花白的头发与明亮的灯光辉映,灯花何必溅着斑斓的火花报什么喜讯。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作者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见到瀼西一带,地势*坦,清溪萦绕,山壁峭立,林寒涧肃,草木繁茂。作者居住的山村,黄昏时分寂静祥和,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便有感而作此诗。
【赏析】
《诗经》里有一个很美的篇章,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是讲一个村庄里的妇人,在黄昏的时候,看到家里的鸡跳上了鸡舍,羊牛也被赶着慢慢从田地里回来,整个村子都在准备着休息,一派安宁,她思念起远方服役的丈夫,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家来。杜甫这首诗,也是写了黄昏时分村庄里的景象。这个村庄是他流寓不定时暂住的,他看到美好的、安详的村庄,心中也像那个遥远时代的妇人一样起了思念,他思念的是离开已久的故乡。正如眼前的暮色一样,他的人生也已走到了黄昏,白头明灯相对,人世的冷暖苍凉充盈于胸中,不愿、也不忍去仔细思量。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因为《诗经》里有那“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句子,诗人对眼前的场景便有所会心,写下了“牛羊下来久”的开头,将全诗引入古朴安雅的境界。羊儿、牛儿,三三两两,“咩咩哞哞”,一声远一声*地叫着,闲散地往村子里回来。诗人添了一个“久”字,来述说它们行走的.缓慢和悠闲。各家各户的柴门都已经关上了,西边的最后一道夕阳也从柴门上扫过,天地都安静下来,等待着进入黑夜。不一会儿,家家点上了灯,人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或者谈天说地,或者灶前忙碌,或者给牛喂草,或者温酒准备喝上一杯。不管怎样,上天赐福于善良普通的人们,各安其所,这个村子像个准备睡眠的老人一样,让人觉得*安、温暖、安详。这两句十个字,字字*凡,句法也极自然,却能将读者带入一种境地,让读者闻到家的味道。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可是眼前这并不是作者的家,作者其实恰好就是想家了。夕阳的余晖散尽后,月亮渐渐升高,柔软的风拂过村庄,令人心也要柔起来、软起来了,空气中有柴禾燃烧的味道,牛羊和鸡鸭都已渐渐入睡,月光让一切都安静下来,这是一个清新的美好夜晚。可是这样的地方虽然美好,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有无限清景,但作者于它而言毕竟只是一个过客。阒寂也好,喧闹也好,都不是作者的故园。这两句语气虽然很淡,其实深藏着极浓的悲郁。一个“自”字,极言“风月”和“清夜”的与己无关。“自”是个仄声字,和下句的“非”字*仄互调,一拗一就,使读者能够感到作者情绪从抑郁到克制后的回转和*息。诗的上两句是用了黄昏中的暖色调,这两句则是用了月光下的冷色调。温馨和凄凉的互相映衬,使得一切都尽在不言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内心难以*静的作者陷入了更深的夜色里,他独自去看山上的风景,在静谧的月光下、岩石的阴影中,听到泉水沿着石壁潺潺地流着,发出清冷的声音。脚边的草根上凝着露水,打湿了鞋子。仔细看时,它们一粒一粒沾在草叶上,顺着叶片渗入地下,滋润着杂草的根部。这样的秋夜山间,风露袭人,水的寒气仿佛能浸入人的皮肤。在作者杜甫的诗中常能发现精心锤炼的句子,好比一个手艺精湛的老艺人,能雕出纹路精美细致、而又气韵横生的木雕一般。这两句便是如此,作者将词序有意倒置,按照意思句子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调换字词后,声调更加铿锵,而且使得“石”与“泉”、“草”与“露“的连接更为紧密、融为一体,原本无奇的句子变得更有韵味,凝结出一片凄清幽遽的意境。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琦怀》)。浑然忘却风露的寒冷而兀自独立的人,想必总有许多心事。不知站了多久,作者才踱回室内,捻灯独坐,把卷读书,他的满头白发,在明亮的灯光下分外银白如雪。他心绪难*,想自己曾经满腔的豪情、兼济苍生的宏愿,都抵不过老来这一头发如雪。可是灯烬似乎不解人愁,在和跳跃的火花频繁地玩着花样,似乎在逗可怜的老诗人开心。一个“何须”,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无聊和凄怆,头白之人,与那些热闹和花样早没了关系;流落蜀地十多载,老来一事无成,望前路,希望渺茫;回首故园,有家难回。初唐诗人王勃早就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又有谁来同情、解救这头发白的失路之人。
这首诗本是写景,涉及内心的词句不多,却让读者觉得有化不开的凄凉和悲郁在里面。对人生迟暮的感慨,对故困难归的悲哀,荡漾在精美传神的景色描写中,因而分外含蓄无垠。王夫之曾说:“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姜斋诗话》)这话未免极端,但这首诗的情语确实都在景语之中,情景交融、含而不露,有深绵婉转的姿态,句句读来,令读者感到口角噙香、余味不断。
教学内容: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教学准备:录音机、液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大屏幕出示插图问,这幅图美吗?美在哪里?
2、指导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读通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
4、指名读古诗。
三、分组学*,体会入境。
1、学生分小组读古诗。
2、在小组里交流,通过读古诗,你知道了些什么?
3、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四、全班交流,朗读感悟。
1、指名学生读古诗。
2、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师生互相交流。
4、教师点拨:这一首诗描写了雨中的山村景色,以及村民的生活情景……
5、学生自由体会朗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五、创造积累。
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来演唱这一首诗。
2、指名学生演唱。
(1)、我用我们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小蜻蜓》的调子来演唱。(师生打拍子)
(2)、我用我最喜欢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调子来试着唱一唱。
……
3、评选优秀创作。
4、学生齐唱古诗《雨过山村》。
教学反思: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再通过全班交流探索古诗意境。最后通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来演唱古诗,感受古诗韵味,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语言,更增添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雨过山村的古诗欣赏]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好句摘抄网网站为您整理《赞美泰山的古诗》,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赞美泰山的古诗
1、《登泰山》
元贾鲁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
2、《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和元遗山呈泰山天倪布山张真人》
元王奕
江右书生枉白头,杖藜始得此山游。
4、《登岳》
元李简
三峰突兀与天齐,天门未到劳攀跻。
5、《登岳》
元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有此观。
6、《天门铭》
元杜仁杰
泰山天门,无室宇尚矣,布山张炼师为之经构;
7、《送天倪子还泰山》
元徐世隆
九十行年发未华,道人风骨饱烟霞。
8、《泰山喜雨》
元张志纯
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
9、《登岱》
金元好问
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
10、《泰山》
明李梦阳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
11、《赠灵岩西堂坚公禅师》
元康渊
萦回绿水遶春山,蝶舞莺啼白昼闲。
12、《巡按谒灵岩名刹礼佛焚香漫继严韵》
元王珩
钟山英秀草堂灵,林下相逢话愈清。
13、《呈灵岩方丈》
元张士明
清亭忝民牧,倏尔两月余。
14、《登泰山》
元贾鲁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
15、《西溪》
元王旭
我爱西溪好,披云屡往来。
16、《游竹林寺》
元王旭
石径俯云壑,竹林开幽境。
17、《酆都峪》
释文:
《游西山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名句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此联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顿觉豁然开朗。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堪称妙笔。
编辑
艺术点评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是陆游的名篇之一。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
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在明朝的时候,徐州有位大才子叫徐文长。一年冬天,他去爬雪山,走到山上的放鹤亭中,看见一群年轻人正在亭子里边喝酒边欣赏梅花。
放鹤亭在江苏省徐州市的云龙山上,它是北宋时候在山里隐居的一位叫张天骥的人修建的。张天骥养了两只仙鹤,他每天清晨都会到这个亭子来放仙鹤,于是就给这个亭子取了个名字叫放鹤亭。大文学家苏轼在徐州当官的时候和张天骥结交成了好朋友,俩人常常一起在放鹤亭里喝酒聊天,苏轼还为这个亭子写了一篇文章叫《放鹤亭记》。
因为大文学家苏轼都曾来过这里,还写下了文章,所以这里很快就出名了。明朝的文人们常常来这里聚会,他们还私下规定说,不会写诗的人就不能来这里喝酒。
所以当那些年轻人看见徐文长走过来想与他们一起喝酒聊天时,便对徐文长说:“你要先作一首诗才行。”
徐文长看着漫天大雪,开口就说道“一片一片又一片”,准备写一首咏雪的诗来,他接着说:“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
这前三句诗还没有念完,旁边的人全都笑出声来了,纷纷嘲笑他说:“这哪里叫作诗啊!”“你是不是就只认得数字和‘片’这个字啊?”
徐文长不以为然地接着说道:“飞入梅花都不见。”当这最后一句诗一念出来,大家却都不笑了。白色的雪花飞入孤山的梅林之中,当然是看不见了,这最后一句精妙的构思把前面简单的数字联系在了一起,化*淡为神奇。
这只是这首有名的《咏雪》诗流传下来的故事之一,至于他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定论。有人说是徐文长写的,有人说是郑板桥写的,还有人说这是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合写的戏作。因为这首诗巧妙地把*淡无奇的数字与其他文字融合在了一起,趣味十足,于是就被*改编出了好几个版本,人们依据自己的喜好把作诗者拟到各种人物的身上,来说明自己喜欢的文人多么机趣、有才智。
历史上有一首最有名而且流传最广的数字诗。这首诗是宋朝的邵雍写的,邵雍是什么人啊?他是一个特别有名的数学家,他自己创造了一种算命方法叫作“梅花易数”。相传,有一次他去梅花园里赏花,结果看见两只小鸟为了争一只花枝争吵,后来两只鸟全都摔到了地上。邵雍觉得这件事很奇怪,就开始算命,他算出第二天肯定会有一个小姑娘来赏花,看见美丽的梅花想上去摘一枝下来,但是被看守梅花园的园丁发现了,小姑娘一害怕就从梅花树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结果,第二天像邵雍预测的一样,这件事情果真发生了。他就给自己的这种算命方法起了个名字叫“梅花易数”。
他有一次去乡下看朋友,路上就碰见一位妈妈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也去乡下看亲戚。他就跟着母子俩一同走路,小孩子蹦蹦跳跳特别高兴,一走就走了两三里的路程。沿途他们路过了村庄,还看到了很多小亭子,还有路边开着的漂亮的花朵,邵雍就写了一首《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他在短短的四句诗中,依次嵌入了从“一”到“十”十个数字,巧妙地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在诗里填入从一到十十个数字的数字诗叫作“十字令”,很多文人都写过这样风趣的十字令。因为邵雍这首朗朗上口,尤为出名,就被古代人当成了教小孩子学*数数、数字时候的启蒙诗。
欣赏《雨过山村》。
教学内容:
雨 里 鸡 鸣 一 两 家 ,
竹 溪 村 路 板 桥 斜 。
妇 姑 相 唤 浴 蚕 去 ,
闲 着 中 庭 栀 子 花 。
教学准备:录音机、液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大屏幕出示插图问,这幅图美吗?美在哪里?
2、指导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读通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
4、指名读古诗。
三、分组学*,体会入境。
1、学生分小组读古诗。
2、在小组里交流,通过读古诗,你知道了些什么?
3、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四、全班交流,朗读感悟。
1、指名学生读古诗。
2、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师生互相交流。
4、教师点拨:这一首诗描写了雨中的山村景色,以及村民的生活情景……
5、学生自由体会朗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五、创造积累。
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来演唱这一首诗。
2、指名学生演唱。
(1)、我用我们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小蜻蜓》的调子来演唱。(师生打拍子)
(2)、我用我最喜欢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调子来试着唱一唱。
……
3、评选优秀创作。
4、学生齐唱古诗《雨过山村》。
教学反思: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再通过全班交流探索古诗意境。最后通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来演唱古诗,感受古诗韵味,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语言,更增添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雨过山村》古诗欣赏参考]
赞美山村夜的古诗
赞美山村美景的古诗
赞美山村的短句
赞美山村美景的诗句
山村夜晚的古诗
夜宿山村的古诗
赞美宁静的小山村句子
山村古诗山村咏杯山村是谁写的
山村古诗的词
山村古诗的ppt
山村名的古诗
山村这首古诗当中的山村
山村古诗的图片
关于山村的古诗
古诗山村的图片
会读的古诗山村
春入山村的古诗
山村古诗的简画
与山村有关的古诗
古诗山村的配图
暮过山村的古诗
山村咏杯的古诗
山村鸡犬的古诗
山村诗句
山村古诗的诗人
古诗《山村》的诗意
古诗山村的动画
山村新年的古诗
山村古诗的注释
山村古诗的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