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寒食古诗里的节日由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寒食古诗里的节日由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寒食古诗里的节日由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寒食古诗里的节日由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历史上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上寒食节的由来,希望大家喜欢。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寒食节为什么禁止烟火,要吃冷食呢?传说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寒食节的来源,最早是远古时代人类对火的崇拜。
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如果稍不注意,火也能给人带来很大的伤害,于是人们就认为火也有神灵,就要祭祀火。所以每年人们都要熄火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这叫改火。改火的时候,往往还会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逐渐就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又叫寒食节。
二、寒食节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它起源于人们对忠臣义士介子推的纪念和祭奠。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国太子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患,流亡国外。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磨难,原来跟他一起出来的臣子,只有少数几个对他忠心耿耿,一直追随着他。
这其中有个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昏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就强忍疼痛,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很多年以后,重耳东山再起,做了晋国的君主,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以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赏赐,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有人提醒晋文公,他才猛然想起,于是赶紧派人请介子推来朝。但人家介子推就是不肯来,晋文公只好亲自登门拜访。
可惜的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中时,介子推早就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就派人上山搜索,可是最终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就出了一个馊主意,让晋文公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处,好让他出来。
结果呢,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出来。等大火熄灭后,大家上山一看,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颗烧焦的大树,早就已经死了。
晋文公拉着介子推的尸体号啕大哭,后来在安葬遗体时,发现柳树洞里藏着什么东西,打开一看,原来是用一片衣襟写的写书,是介子推给他写的一首诗,劝他时常自省,勤政爱民。
晋文公将*收好,然后将介子推母子分别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通告全国,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禁忌烟火,只吃冷食。
寒食节的由来与传说
导语:寒食节,因纪念春秋时期忠孝节义名臣介子推而设,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比端午节早200年左右。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寒食节的由来传说,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缘起:寒食文化发轫于介休吗?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割股啖君”之功的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功不言禄,与母隐迹绵上(今山西省介休市)。晋文公求之不出,无奈之中三面放火烧山,想逼他偕母出山,但是赵衰、狐偃这两个也曾经随重耳逃亡的大臣,自知自己的功劳比不上介子推,暗中使人四面举火,终于将介子推母子烧死在绵山上。后来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国人在介子推被焚的那天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寒食节为介子推而设的记载可见于《后汉书·周举传》、魏武帝(曹操)《明罚令》及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等著述中。更早一些的记载则见于两千多年前经学家桓谭的《新论》,该书中讲太原郡风俗,不仅提到了“隆冬不火食五日”,还提到这是“为介之推,故也”。
如今清明节俗中的扫墓、插柳、踏青、含泪祭奠亲人等等都源于古代寒食节日活动的内容。寒食节是古代专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节日内容开始只是要求大家禁火吃冷食。汉魏六朝时期,寒食节被确定在寒冷的冬季,禁火冷食时间又相当长(有“一月寒食”及“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等记载),结果出现了“老弱不堪”(《魏武帝禁火令》语)、“残损民命”(《后汉书·周举传》语)的严重后果。为革除此俗,官府在这一时期曾实行过多次禁断措施。为适应生存,寒食节在南北朝时期逐渐避开寒冷的冬季,基本上固定在冬至以后的第一百零五天。这个时间正好是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节时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曰:“去冬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曰:“煮醴而食之,名曰寒食,盖清明前一日是也。”
寒食节尽管选择了在清明节令期间,但直到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无论从内容上或是时间上都有着明显的划界与区别。这一划界与区别主要表现在寒食节要禁火,清明节则要改火;寒食节为冷灶熄烟,清明节这天则重燃新火。这一现象,古代文人和诗人多有表叙。大文豪苏东坡被贬黄州后,关注着一年一度的清明改火,曾写出:“一别都门三改火”,“三见清明改新火”及“且将新火试新茶”,“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贵从活火发新泉”等大量诗句。对于两个节日中的冷与热食品,诗人们则是这样描述的:南宋诗人陈允*《应天长》词曰:“又见杏浆饧饧粥,家家禁烟食”;韩淲《谒金门》词句曰:“榆火新烟还熟食”。唐代诗人杜甫也曾把清明后改为热食写作熟食。其《熟食曰示宗文宗武》诗中曰:“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我国古代先民还利用清明寒食之间的改火创造出许多奇特的名堂,如为了满足朝贵们用清明新火煮新泉新茶的风俗,民间也产生出许多奇特产品。明代的《五色线》记载:龙安(今四川)有“骑火茶”之说,该茶的奇特处就在于“不在火前,不在火后,故也。清明改火,故曰骑火茶”。这种茶最贵的记载,《北京岁华记》中讲,清明日“新茶从马上至。至日宫价五十金,外价二三十金不一。二日即二三金矣。”
寒食节得益于演变到冬至后的一百五日期间,加之得益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生存环境的'改善,寒食节很快成为唐代最大的民俗节日之一。寒食节日中活动内容很快又增添了斗鸡、插柳、扫墓、踏青、秋千、馈宴、赐火、品新茶、饮酴醵酒、镂鸡子、蹴球等诸多内容。其中扫墓(又曰展墓、拜扫)到唐代中期已成为皇家认可的礼节,唐明皇开元敕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世相传,渐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祭,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经过皇家认可,寒食节扫墓当时已成为全国上下普遍看重的礼节。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在广西柳州不能回山西老家扫墓,写信给丈人许孟容说:“*世礼重拜扫,每逢寒食,看着田野士女遍满,皂隶乞丐皆上父母丘坟,劳作病死在田间的野鬼都能享受子孙祭养。可我四年过寒食不能回乡展孝,每到此刻只有北向长号,以首顿地……”唐代对朝官有关寒食拜扫“假内往来,不限日数”及“以申情礼”的敕令很多。五代时期的几任帝王则更是每逢寒食,亲自出祭烧纸钱,名曰“破散”。唐明宗次妃王淑妃直至自己临刑,口中还念念不忘让留下幼子李从益,好让其每年寒食节提一盆麦饭洒在明宗坟前。
由于寒食节日中的活动内容增多,唐代寒食节假日也由两日增加为四日,大历年间又增加为五日。唐德宗贞元四年的寒食节帝王与*臣在麟德殿举办内鞠会,寒食节的五天假用完,击鞠活动还没有赛完,唐德宗临时赐百官假一日。贞元六年三月九日寒食节,唐德宗干脆诏令全国:寒食节连通清明节,宜照准春节元日一样,前后各再休假三日。
按《宋史·职官志》,宋代寒食节假日亦规定为七日。因为七天假日中要过寒食与清明两个节,久而久之,从北宋开始,一些人已对寒食与清明区别与划界不那么较真了。比如经历了千余年、称谓了千余年的寒食节禁火,介休绵山这个时期的回銮寺碑文中刻写成了“每节清明,大地禁火”;经历称谓了数百年的寒食扫墓俗,南宋时的《梦梁录》《东京梦华录》等写成了“清明日”官员士庶出郊朝陵或省坟。这种张冠李戴现象反过来也有之:如牡丹花中有一名品叫“满园春”,开花时间因在清明节令期间,而宋代人又给取名为“一百五千叶”、“寒食牡丹”、“火前花”等。但总体来讲,寒食俗称谓在被清明节逐渐融合和替代已成为事实。了解这一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通过以下几件事例也不难看出:寒食节在唐代有皇家祭拜祖陵的*俗,之后历代皇家袭而行之。五代时期,几朝皇帝的这种“破散”活动文献中皆用“寒食祭拜”。辽代帝王致奠也用“寒食”。元、明、清时期基本上都使用了“每岁清明”;再看一看诗人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题目的表述。唐诗人白居易诗作《何处难忘酒》,诗中难忘酒时刻为“寒食月明前”。明代诗人周宪王也仿照白居易诗韵和作《何处难忘酒》,可诗中把难忘酒时刻变为“清明却已过”;唐诗人张籍《北邙行》诗作中有“寒食家家送纸钱”句,明代诗人张楷也照此韵作《北邙行》诗,然对韵句却成了“愁杀清明二三月”。
再如秋千戏为古代寒食节较为普及的女子游乐项目,唐代的《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的是“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宋代为“寒食宫中也禁烟,郁金堂北画秋千”,文彦博向朝廷献成都所织锦缎也是为了“宫中寒食所需”。然而到了明代,《酌中志略》中则变为“清明则秋千节也”,明诗人朱日藩诗句说的也是“水国人家种杨柳,清明士女竞秋千。”
元代以后,寒食节主要的节日内容即禁烟冷食开始逐渐淡化。寒食称谓也渐渐被清明所替代。然而,清明俗节的活动内容源于寒食节的事实并没有被人们淡忘,直至清代,一些诗人每到寒食节照例要吟诗抒怀(如康熙帝《过固关》作);寒食节扫墓的活动依然写入了帝王的重要敕令(如《清通礼·乾隆敕》等);一些明清时期撰修的地方志书(如西安、重庆、杭州及安徽等地区的府志中)记载当地清明节俗的活动时,无不说明这是“存寒食禁烟之意”;一些民俗专著甚至直言不讳告诉人们:“清明即寒食”(满族民俗家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语)。
时至今日,寒食节俗已基本上被国人遗忘,而清明节俗则依然为国人寻根祭祖,追魂思亲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扫墓俗虽然不是当年寒食节的标志节俗,但追根溯源毕竟是起自寒食,源自寒食。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起源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寒食节的*俗-禁火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苏轼的《望江南 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惯禁火三天。
咏诗
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
寒食诗词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日的诗句
导语: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寒食节日的`诗句,欢迎阅读。
1.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2.寒食将吾族,相随过石溪。——贯休《寒食郊外》
3.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4.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____韩翃《寒食 / 寒食日即事》
5.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____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6.二月江南花开满枝,他乡寒食甚远堪悲。____孟云卿《寒食》
7.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____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8.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____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9.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____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10.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____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11.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____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12.清愁诗酒少,寒食雨风多。____张镃《寒食》
13.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____王元鼎《醉太*·寒食》
14.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____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15.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____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16.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____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17.淡荡春光下寒食天,玉炉沈水袅崔残烟。____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18.寒食后,酒醒却咨嗟。____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9.又酒趁哀弦,灯照离*。梨花榆火催寒食。____周邦彦《兰陵王·柳》
20.梨花自带寒食,进节只愁多余。____杨万里《寒食上冢》
21.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____孟云卿《寒食》
22.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____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23.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____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24.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____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25.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____沈佺期《寒食》
26.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____沈佺期《寒食》
27.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____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28.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____韩偓《夜深 / 寒食夜》
29.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____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30.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____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31.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____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32.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____赵鼎《寒食》
33.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____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34.岭南能古有几多花,寒食临细之扫春迹。____郑刚中《寒食》
35.红深绿暗径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____温庭筠《寒食日作》
36.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____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37.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____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8.落花夜雨辞寒食。尘香明日城南陌。____吴文英《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
39.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____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40.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____王建《寒食》
41.宠柳娇花寒食*,种种恼人天气。____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42.*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苹藻香。____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
43.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____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44.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____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45.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____云表《寒食诗》
46.更倾寒食落泪,欲涨冶城张潮。____王安石《壬辰寒食》
47.鹭窥芦箔水,鸟啄纸钱风。____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48.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____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49.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____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送别》
寒食节的古诗句
寒食节是*为数不多的传统佳节之一,主要是为了禁烟吃冷食,下面是关于寒食节的古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夜深 / 寒食夜
唐代: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译文
切肤的轻寒刺面的风,梅花如飘雪,杏花正红。
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静静地悬着,烟雨朦胧之中,隐约可见那座楼阁。
注释
1.恻(cè):凄恻。这里作者含主观感情色彩来写对天气冷暖的感受。翦翦(jiǎn):指春风尖利,砭人肌肤,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
2.“小梅飘雪杏花红”句:仲春之际,梅花已谢,纷纷飘落,而桃杏花却刚刚盛开。一作“杏花飘雪小桃红”。
3.斜搭秋千索: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寒食节,有女子荡秋千为戏的*俗。斜搭:指秋千索斜挂在木架上。
寒食寄京师诸弟
唐代: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译文
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
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注释
⑴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
⑵空斋:空荡的书斋。
⑶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
⑷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
⑸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寒食
宋代: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译文
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注释
1、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2、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邀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带领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后来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碰上他上坟扫墓归来。此泛指一般*民百姓全家上坟事。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客中寒食的诗意》,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客中寒食的诗意
《客中寒食》
作者:李中
原文: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赏析:
诗人李中: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南唐开元六年(942)与刘钧等同读书白鹿洞的庐山国学,博取功名。有诗《壬申岁承合之任淦阳,再过庐山国学感旧寄刘钧明府》:三十年前共苦辛,囊萤曾寄此烟岑。读书灯暗嫌云重,搜句石*怜藓深。考壬申年为972年,是年诗人赴淦阳任命,经过九江重游故地,写下了这首诗。又诗人好友孟宾于癸酉年(973)为时在淦阳令的李中自编的《碧云集》作序。文中也说道:公理淦民,饮淦水,清白着矣,可知其972973年知淦阳,约三十年前读书庐山国学,当在942年左右,是否登进士,不考。后显德中任淮西某县令。周世宗南伐,陷于周师,受新命。六年(959),以兄弟亡故,两亲在堂,上表请归故国,得周帝恩准,弃官归南唐亲养。宋乾德初任吉水尉,历新喻、安福、晋陵等县令。开宝五年(972)任新淦县令。973年任淦阳宰时,编成自己诗集《碧云集》,共有二百余篇,时晋天福中进士孟宾于任水部郎中,为其诗集作序。未几卒。《郡斋读书志》卷四着录《李中诗》二卷。另《唐才子传校笺》卷十有其简介。《全唐诗》编为四卷。
诗人一生多任县级小吏,政治上并不得志,加上连年战乱,亲人离散,朋友远别,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生活上不甚如意。但诗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在病中,在别离中,在怀念中,在高兴中都忍不住赋诗,有诗魔又爱秋、禅外诗魔尚浓等句,深思苦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与诗人沈彬、孟宾于、左偃、刘钧、韩熙载、张泊、徐铉友好往来,多有唱酬之作。他还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庐山东林寺僧人谈诗论句。一秋同看月,无夜不论诗。与庐山道人听琴下棋,溪头烘药烟霞暖,花下围棋日月长(《思简寂观旧游寄道者》。反映了当时崇尚佛道的社会风气。
小编推荐
客中初夏的诗意
《客中初夏》
作者:司马光
原文: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注释:
1、客中:旅居他乡作客。
诗意: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
赏析: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
本诗语言浅白,色彩明丽清新,犹如摄影师抓拍的一个镜头,当户转分明清和雨乍晴,作者调动我们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乍、转、起、倾,使这些景物鲜活生动,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从嗅觉,感觉,视觉各个方位来攻占读者的心。最后两句点明本诗主旨,作者的心犹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风吹,不动不摇,绝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客中作的诗意
《客中作》
作者:李白
原文: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注释:
1、客中:指旅居他乡。
诗意:
兰陵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的芬芳,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美酒的清醇、主人的热情,表现了诗人豪迈洒脱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反映了盛唐社会的繁荣景象。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着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香草郁金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芬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行》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全诗语奇意也奇,形象潇洒飘逸,读来令人如饮醇醴,如坐春风。
是不是觉得客中寒食的诗意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写寒食节的古诗,请您阅读。
写寒食节的古诗
写寒食节的古诗(精选20首)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寒食节的`古诗(精选20首),欢迎大家分享。
1、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3、和子由寒食【唐】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忽闻啼贝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4、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5、寒食上冢【南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6、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7、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8、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9、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10、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11、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12、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13、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4、壬戌清明作【明末清初】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15、寒食日献郡守【唐】伍唐珪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16、寒食下第【唐】武元衡
柳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如何憔悴人,对此芳菲节。
17、寒食野望【唐】熊孺登
拜扫无过骨肉亲,一年唯此两三辰。冢头莫种有花树,春色不关泉下人。
18、寒食山馆书情【唐】来鹄
独把一杯山馆中,每经时节恨飘蓬。侵阶草色连朝雨,满地梨花昨夜风。
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分明记得还家梦,徐孺宅前湖水东。
19、寒食郊外【唐】贯休
寒食将吾族,相随过石溪。冢花沾酒落,林鸟学人啼。
白水穿芜疾,新霞出雾低。不堪回首望,家在赤松西。
20、寒食看花【唐】张籍
早入公门到夜归,不因寒食少闲时。颠狂绕树猿离锁,踊跃缘冈马断羁。
古诗的由来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的由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诗”的原意是指古代学者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专题名称。
当年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已是江洲司马了,想到自己被贬,白居易不由想起自己是被别人陷害的,又生了几分愤怒,本来自己做得对,还被贬了官,他感慨道:人生啊!为何这样!
白居易正和友人站在浔洋江头告别,忽然听有人弹琵琶,便都停下来,邀请弹奏者弹一曲。
出来的是一位女子,望了在座的人一眼,不说一句话,便开始弹奏起来,刚开始弹时,白居易听出了曲子的`情感,指尖在琴弦上跳动,好似在诉说什么,他的技艺娴熟,珠落玉盘的感觉,白居易的心中欢乐莫名的涌上来了。真是愈听愈高兴,白居易连自己贬官的事都忘了。接着,又渐渐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半止的状态,。突然曲子进入了高潮部分。如银瓶乍破,如流水飞迸,如舞刀挥枪,有余音绕梁之感。收尾的时候,声音如同丝绸被撕裂般。听曲子的人,没有一个人说话的,四周静悄悄的,针掉下来的声音都能听到。女子开始介绍自己的一生。之后,又为在座的人弹奏了一曲。这时,白居易已泪流满面,泪水浸湿了官服。
世上有多少爱国诗人被诬陷贬官的,白居易就是其中一个,正是因为他被贬官了,我们才有幸听到《琵琶行》我们今天才能听到犹抱琵琶半遮面,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千古名句。
元旦节日的由来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以下小编为你收集了元旦节日的由来,希望给你带来一些借鉴的作用。
*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线,意为太阳从地*线上冉冉升起。
*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元旦,《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春节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1日为新年。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公元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并规定阳历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27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最早的元旦由来大约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 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线上升起的时候。
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是“元旦”最早的由来。
描写寒食节的古诗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寒食节的.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唐·张继《闾门即事》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韩翃《寒食》
3、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唐·韦庄《长安清明》
4、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6、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宋·程颢《郊行即事》
7、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唐·宋之问《途中寒食》
8、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唐·温庭筠《清明日》
9、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10、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1、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2、新坟青嶂叠,寒食白云垂。——齐己《哭郑谷郎中》
3、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4、甲戌清明鬓未翁,邦君过我小园中。——方回《追怀甲戌清明宇文信仲知郡大卿同尤张二倅过》
5、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赵鼎《寒食》
6、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
7、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卢挚《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8、酒行寒食清明际,人在蓬壼阆苑间。——秦观《次韵王仲至侍郎》
9、别后依依寒食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韩翃《送冷朝阳还上元》
10、常年寒食在京华,今岁清明在海涯。——徐铉《寒食成判官垂访因赠》
11、三月清明天婉娩。晴川祓禊归来晚。——欧阳修《渔家傲·三月清明天婉娩》
12、欲过清明烟雨细。小槛临窗,点点残花坠。——欧阳修《蝶恋花·欲过清明烟雨细》
13、春空云淡禁烟中,冷落那堪客里逢。——朱孟德《西夏寒食遣兴》
14、江烟白,江波碧,柳户清明,燕帘寒食。——史达祖《钗头凤·寒食饮绿亭》
15、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
16、万物鲜华雨乍晴,春寒寂历*清明。——温庭筠《寒食前有怀》
17、江树春云野水,梨花暮雨寒食。——张可久《满庭芳·感兴简王公》
18、寒食孤村外,春山远寺钟。——宋登春《寒食西郊望八岭山作》
19、东风节气*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张籍《喜王起侍郎放牒》
20、踏青寒食追游骑,赐火清明忝侍臣。——欧阳修《和较艺将毕》
21、酹入梅根,万点啼痕暗树。——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22、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23、烟火谁开寒食禁,簪裾那复丽人行。——唐彦谦《毗陵道中》
24、一年谁似清明节,忍向天涯除破休。——赵蕃《舟中清明》
25、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26、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2、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3、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4、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杨万里《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
5、两见梨花归不得,每逢寒食一潸然。——赵嘏《东望》
6、坐想兰亭通曲水,行闻上已接清明。——贺铸《呈李之仪》
7、海雪楼前雪一株,岁岁清明醉花底。——杨基《湘阴庙梨花(有序)》
8、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吴文英《点绛唇·时霎清明》
9、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杨万里《寒食上冢》
10、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11、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清明即事》
12、寒食尚赊花水*,妻孥煎去到天明。——梅尧臣《依韵和戏题》
13、上元灯火胡尘里,寒食田园野草生。——晁说之《夜风雨声甚恶》
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虽然如今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是在过去,它曾经是中国民间很重要的一个节日,几乎传承了2000多年,寒食节一般是在清明节前一两天,2020年的寒食节是4月4日,也就是今天。
古时候,在寒食节这一天,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度过和纪念它,比如说在这一天,要禁烟火,只吃冷食,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又加入了扫墓、踏青、荡秋千、斗鸡等等风俗。寒食节被称为是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俗来命名的一个节日。
寒食节的由来,主要人物是晋国公子重耳和他的臣子介子推两人发生的故事。当时,重耳为了躲避祸乱,逃亡到他国19年,介子推一直跟随他左右,不离不弃。后来重耳成为一代明君晋文公,但介子推却选择跟母亲归隐深山,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晋文公只好下令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出来。而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后被火烧死。晋文公为了怀念他,在介子推受难这一天,要求禁火、寒食,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从春秋时期一直到今天,寒食节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更替,人们逐渐淡忘了这个曾经很重要的传统节日。也可能是因为寒食节之后便是清明节的缘故,人们更重视清明节一些。
今天,我们选择了八首古代关于寒食节的古诗,看看古人在这一天都有哪些感怀,让我们在古诗中一起寻找吧。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书事
[宋] 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 ,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寒食夜
[唐] 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寒食野望吟
[唐]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寒食
[唐] 沈佺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小寒食舟中作
[唐]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寒食
[唐]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日作
[唐] 温庭筠
红深绿暗径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
彩索*时墙婉娩,轻球落处晚寥梢,
窗中草色妒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
自有玉楼春意在,不能骑马度烟郊。
寒食古诗里的节日由来
元日古诗节日的由来
寒食古诗的由来和*俗
寒食古诗的节日
寒食这篇古诗的由来寓意活动
关于节日的古诗寒食
清明古诗节的由来
寒食是描写节日的古诗吗
古诗寒食所写的节日是
中秋节古诗节的由来
传统节日古诗元日的由来
一年之内的节日的古诗和由来
描写寒食节日的古诗句
寒食古诗点明节日的诗句
寒食古诗描写的是哪个节日
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寒食
寒食是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吗
古诗寒食里描写节日的是哪两句
关于美食的古诗节日
古诗寒食节的来历
寒露的由来以及古诗
寒食古诗描写的哪个传统节日
古诗寒食中寒食的来历
古诗寒食中的寒食节
寒食古诗的来源
春节由来的古诗
春节的古诗由来
寒食古诗里寒食节的风俗
春节的由来及古诗
古诗元日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