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初三古诗鉴赏复*课的点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语文初三古诗鉴赏复*课的点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语文初三古诗鉴赏复*课的点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语文初三古诗鉴赏复*课的点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的《》、的《》。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声韵,一韵到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
望 江 南 [唐]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认识诗人]温庭筠,唐朝诗人、词人。
[了解背景]本词是一首闺怨词,写思妇楼头,望人不归。
[全诗精释]清晨刚刚梳洗完毕,就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栏眺望。大江之上,千帆驶过,但哪一条船都不是我所等待的丈夫的船。斜阳夕晖脉脉无言,江水悠悠不尽,望着开满白色蘋花的江中小州,失望之情涌上心头,真是愁肠寸断。
[诗中言志]表现了思妇不见归舟的惆怅之情。
[话题拓展] 女性主题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拟人写景 温庭筠 斜晖脉脉水悠悠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渔家傲 秋思 [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肃杀之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乡爱国、壮志难酬
[认识诗人]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家,学过他的《》。
[了解背景]范仲淹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作《渔家傲》数篇,述边镇之劳苦。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全诗精释]秋天到了,边塞的景物与江南一带迥然不同,大雁向衡阳飞去,而无半点留恋之意。周围边疆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起响起,充满肃杀之气。重重叠叠、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中耸立着一座孤城,夕阳西下,烟雾缭绕,城门早已关闭。
乡思涌起,然而,浊酒一杯消不了浓重的万里。边患未*,功业未成,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羌笛之声悠扬,夜深寒重,寒霜满地,引发思乡之情。将军和征夫都久久不能入眠,流下忧国思乡的热泪。
[诗中言志]表达了边疆将士决心抵御敌人、保卫家园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也反映了他们思念家乡的凄苦心情。
[名句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重重叠叠的山峦犹如道道屏障一般耸立。斜阳西沉,烟雾弥漫,在这千山万壑之中,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描绘出边塞苍凉肃瑟的景色,抒发慷慨悲壮的情怀。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无眠、头生白发?
答: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
[话题拓展].报国立功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范仲淹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边塞风光 范仲淹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异曲同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乐器 岑参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范仲淹 羌管悠悠霜满地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上阙写太守出猎的壮阔场面,
抒发由打猎激发的豪情壮志
锦帽貂裘、千骑卷*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老当益壮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典故希望朝廷重新重用自己,委以重任,戍边抗敌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金戈铁马、杀敌报国的远大志向和爱国情怀
[认识诗人]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豪放派词人。
[了解背景]本词是苏轼人密州知州时写的一首出猎词。
[全诗精释]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扯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做的大衣,带领千余膘马*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酬报太守,人们倾城出动,紧随身后。我要亲自搭弓射虎,我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两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让我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诗中言志]这首词通过太守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名句赏析]“亲射虎,看孙郎”的意思是作者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持节云中,遣冯唐”,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新重用自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话题拓展] 老当益壮 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苏轼 鬓微霜,又何妨?
金戈铁马爱国 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辛弃疾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用典 苏轼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轼 亲射虎,看孙郎。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整理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内容预览:
村居⑴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⑸。
【注释】
⑴ 村居:住在农村。
⑵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 醉:迷醉,陶醉。
⑷ 散学:放学。
⑸ 纸鸢yuān : 鸢:老鹰。纸鸢:风筝。
【题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参考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作者简介】
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吧。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 怜 屐 齿 印 苍 苔 ,
小 扣 柴 扉 久 不 开 。
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 ,
一 枝 红 杏 出 墙 来 。
古诗词作者背景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主人。
屐: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可以防滑。
小扣:轻敲。
柴扉: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古诗词今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初三语文复*计划(精选15篇)
如何进行有效的复*,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复*计划吧,复*的知识以必学知识为主,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那么什么样的复*计划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三语文复*计划(精选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指导思想
复*阶段我们应该立足教材,立足课内,延伸课外,结合实际,面向全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复*方法和计划,力求达到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教学与复*目标。
二、复*目标
通过复*,使学生对初中阶段的语文基本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掌握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复*原则
1、明确目标,立足教材。教师分析命题依据,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复*的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复*中,要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夯实基础,突出重点。针对考试试题基础性强的特点,对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篇目,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梳理,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才有更佳的效果。阅读理解与作文是语文复*的“重头戏”,教师应加强指导。
一、分册复*(2月中旬——3月中旬):全面复*课内苏教版、人教版共有篇目(包括现代文、文言文)和相关知识;
二、分专题(按20xx年中考的三大模块进行复*(三月中——5月中);
三、模拟冲刺(5月中——6月);
四、梳理调整(考前一周)。
第一阶段
分册复*(约5——6周)
1、梳理整个中学阶段7—9年级语文课本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使以前零散杂乱的知识有条有理,学生理解与记忆。
复*顺序是:一模前复*九年级上、下册;此后是八年级上、下册;七年级上、下册。
复*要点:
①课文中的字、词、句,理解记忆。
②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与区别。(落实到7—九年级课本中的(苏教版、人教版共有的重点篇目及相关知识。)
③古诗文(苏教版和人教版共有的相关知识与背记。
④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了解与运用(7—9年级课本上所有综合实践活动)。
⑤课后附录的古诗词、名著和语法知识的熟悉与掌握。
⑥课文中的补白。
⑦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
第二阶段
专题复*(大概用时5周—6周))
依据中学语文教材编排,(按20xx年中考的三大模块进行专题复*包括以下内容: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专题。
(二)阅读专题。
1、现代文阅读专题(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2、古诗文阅读专题(主要复*课内讲读文言文)
3、图文表述题专题(结合历年中考题型进行复*)
(三)作文指导与训练专题。
(四)名著导读(考纲要求篇目)
复*措施: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专题
这部分内容范围广,内容多、难度较大、分值较高,考点比较多。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正确书写汉字。
3、根据语境准确,得体地使用常用词语。
4、正确运用句式,根据语境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缩写、对对联等,做到语言准确、简明、连贯、流畅。
5、辨识、修改常见的语病。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7、了解〈〈课程标准〉〉建议课外阅读的名著以及其他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8、正确默写古诗文的精彩语句以及其他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考纲要求篇目)
9、根据情境,准确、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根据活动情境,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复*方法:知识梳理与强调—例题分析与讲解—巩固练*与检测—查漏补缺与反馈。
(二)阅读专题
1、现代文阅读
通过对*几年海南及各省市的中考题研究发现,现代文阅读选文特点:
初一语文古诗词鉴赏知识点
古诗词是不仅浓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是*历史的精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古诗词鉴赏知识点的相关资料,仅供大家参考。
古诗词赏析题在各地中考试题中已出现多年,但笔者参加了几年本地中考阅卷工作,在古诗词赏析题的判卷过程中,发现考生得分不太理想。原因是不少考生不了解古诗词赏析题的特点,没有掌握有关解题技巧,尤其是解答主观题找不到思路。其实,这类题有很多规律可循,赏析古诗词一般要从字词句、层次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感情抒发、意境创设、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有时还要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分析。
第一,要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诗按内容和性质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表达形式可分为古体诗、*体诗(格律诗);按题材可分为写景(山水)诗、民生诗、边塞诗、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诗、咏物诗、闺怨诗等。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第二,要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常见的有写景诗的寄情山水、民生诗的忧国忧民、边塞诗的奋勇报国、咏史诗的吊古伤今、送别情的思念劝勉、羁旅诗的绵绵乡愁、闺怨诗的思远怀人等。如:《春望》抒发了杜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己亥杂诗》表达了龚自珍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考生在复*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名家名篇的思想内容,明确诗词体现的思想感情,做到整体把握全篇。
第三,要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
鉴赏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进而领悟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交融,从而表现出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人创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与体味。诗人把抽象的情感寄寓于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这个事物即作者在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意象。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中的“鹤”这一形象矫健凌厉、顽强奋发、积极向上,具有象征意义,是诗人自身意志的化身。诗人选取在万里晴空之上一鹤排云冲天这一景象,再加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一高远的情怀,使得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为我们创造了一种虚实相生、超越时空的景象,使得诗歌的境界开阔疏朗,诗人的情感乐观昂扬,诗歌的格调清峻爽朗。
第四,要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中常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比喻为使形象更生动,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为把事物人格化,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代为使表达含蓄,如“应是绿肥红瘦”;夸张为了强调和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典诗歌中还常常运用到铺陈、象征等手法。描写方式则有:细节描写,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动静结合,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虚实结合,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借景抒情,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寓情于景,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情景交融,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等。有时还运用其他技巧:反衬或“以静衬动”“以动衬静”,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托物言志,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联想想象,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还有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
第五,仔细分析诗歌的语言,注意炼字、炼词。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尤其讲究炼字。经典的例子就是“僧敲月下门”,作者“推”“敲”难定,最后请韩愈定为“敲字佳”。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认为:“就这首诗看,敲的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者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为响亮。”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也有炼字故事,体现出非常好的表达效果:第一,“绿”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读到此,能为我们唤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各字都比较抽象,没有这种作用。第二,用“又绿”唤起我们联想。让我们想到春草绿时容易引起思归的念头,这就跟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呼应。(周振甫《诗词例话》)所以,在赏析诗歌时特别要注意关键字词的作用。
1、衬托
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o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
2、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3、化动为静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4、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5、抑扬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元曲“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先写刘邦的种种神威,临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杨先抑,讽刺性极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6、白描与工笔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7、意象组合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o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8、曲笔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有关高考语文复*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析诗歌语言的技巧。
2、掌握诗词“炼字”题的解答技巧。
教学过程:
唐代诗人卢延让有句名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以下几类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1、 一般动词:
【例1】见教材256页“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举”
【例2】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 (体会意境)
答:“弄”字,捣弄、舞动之意;运用拟人手法,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2、名词作动词 翼彼新苗
3、形容词作动词
【例1】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老”,意使成长、成熟;“肥”,使肥大;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例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一个空字, 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表现了诗人向往山林的`一种遁世情怀。
(二)虚词
见教材257页,“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单个词语赏析
鉴赏方法
(一)、诗眼炼字类
题目类型: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
你认为这首诗(╳联╳句)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诗眼,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及该词所用的修辞格或词类活用的情况。(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有时也要考虑结构上的作用。 见教师书282页。
答题示例: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252页《寄远》(1):悠悠的作用。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孤迥:寂寥
“悠悠”,写出水面的*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静安闲,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下文“客心孤迥”作铺垫。
《边城》点评鉴赏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这本小说的点评鉴赏,希望大家认真学*。
点评鉴赏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入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艺术特色
首先,从思想内容上看,《边城》寄托着沈从文先生“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其次,从表现手法上看,《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本文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
二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翠翠“带着娇,有点儿埋怨”地一再央求爷爷丢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边,让人感受到翠翠对爷爷的无比依恋之情。听着爷爷唱的“那晚上听来的歌”,“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则让人感受到情窦初开的翠翠对甜美爱情的神往。二是诗画般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静,反衬翠翠爱情萌动的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
最后,忧伤的基调给予了作品深入人灵魂的悲剧美。《边城》的忧郁不是作者故意渲染出来的,而是从作品中自然流淌宣泄出来的。作品的忧伤基调没有削弱作品的可读性,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厚度与魅力。通过几个主人公的种种悲剧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不能自主地把握命运,一代又一代继承悲凉的人生命运的深深慨叹。
所获成就
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
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在 边城 新版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简介
《边城》是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内容简介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nuó)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创作背景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这个时候*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其父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沈从文祖母是苗族)和土家族(沈从文母亲是土家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备注:虽然沈从文生活在当代,但是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1949年之前,所以只称之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历史博物馆和*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初三总复*上册化学必背知识点
在我们*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三总复*上册化学必背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铁在氧气中燃烧:
3.铜在空气中受热:4.铝在空气中燃烧: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一氧化碳燃烧:2.甲烷燃烧
3.酒精燃烧:4.加热高锰酸钾:(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5.过氧化氢分解:6.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7.生石灰溶于水: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9.镁燃烧:1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11.氢气还原氧化铜12.镁还原氧化铜
13.碳充分燃烧:14.木炭还原氧化铜:
15.焦炭还原氧化铁:
16.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1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1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19.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
20.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鉴别二氧化碳):
2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2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23.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灭火器的原理):
24.锌和稀盐酸25.铁和稀盐酸
26.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KClO3、KCl、、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
4、硫:淡黄色
5、(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6、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三、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6、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7、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8、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四、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6、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7、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8、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初三上册语文课后古诗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上册语文课后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塞下曲六首》(其一)
1、 诗中所写的地方在哪里?诗中“折柳“的含义应如何理解?
2、“五月”本该是春花烂漫的季节,而祁连山一带又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景象?
3、“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句表现了战士们怎样的情怀?
4、你从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物候现象:
成因:
5、 请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二、《凉州词》王之涣
1、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B、“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C、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感情抒发。D、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三、《塞下曲》卢纶
1、本诗最后一句写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本诗情景交融,请具体说明。
四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1、这首诗的作者和_______、_____并称“三苏”。
2、 全诗在写景时有何特点?请具体分析。
3、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描绘的是早春景色?
4、诗中哪些句子是作者的想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春江水暖鸭先知也反映了一定的哲理意义,请说一说。
望 江 南 [唐]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认识诗人]温庭筠,唐朝诗人、词人。
[了解背景]本词是一首闺怨词,写思妇楼头,望人不归。
[全诗精释]清晨刚刚梳洗完毕,就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栏眺望。大江之上,千帆驶过,但哪一条船都不是我所等待的丈夫的船。斜阳夕晖脉脉无言,江水悠悠不尽,望着开满白色蘋花的江中小州,失望之情涌上心头,真是愁肠寸断。
[诗中言志]表现了思妇不见归舟的惆怅之情。
[话题拓展] 女性主题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拟人写景 温庭筠 斜晖脉脉水悠悠
李白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渔家傲 秋思 [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肃杀之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乡爱国、壮志难酬
[认识诗人]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学过他的《岳阳楼记》。
[了解背景]范仲淹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作《渔家傲》数篇,述边镇之劳苦。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全诗精释]秋天到了,边塞的景物与江南一带迥然不同,大雁向衡阳飞去,而无半点留恋之意。周围边疆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起响起,充满肃杀之气。重重叠叠、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中耸立着一座孤城,夕阳西下,烟雾缭绕,城门早已关闭。
乡思涌起,然而,浊酒一杯消不了浓重的万里乡愁。边患未*,功业未成,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羌笛之声悠扬,夜深寒重,寒霜满地,引发思乡之情。将军和征夫都久久不能入眠,流下忧国思乡的热泪。
[诗中言志]表达了边疆将士决心抵御敌人、保卫家园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也反映了他们思念家乡的凄苦心情。
[名句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重重叠叠的山峦犹如道道屏障一般耸立。斜阳西沉,烟雾弥漫,在这千山万壑之中,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描绘出边塞苍凉肃瑟的景色,抒发慷慨悲壮的情怀。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无眠、头生白发?
答: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
[话题拓展].报国立功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范仲淹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边塞风光 范仲淹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异曲同工
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写春天的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出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春行》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今春有看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李贺《南园十三首》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乐府歌辞.长歌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点击下页查看描写夏天的诗句
描写夏天的诗句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晚晴》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夜凉。-----杜甫《夏夜叹》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残云收夏署,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清江一曲抱村流,唱下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三月晦日偶题》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语文初三古诗鉴赏复*课的点评
高三语文的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课的评课
中考趣味复*古诗鉴赏的方法
古诗文教学的评课稿复*课
初二语文古诗有拼音的复*题
语文古诗鉴赏用的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
古诗词鉴赏的课评
语文初中的古诗鉴赏题和答案
初中课标古诗文的鉴赏
语文古诗鉴赏题的目的
语文期末复*必备的古诗
语文古诗鉴赏的反思
七下语文古诗的鉴赏
语文背古诗的初三
初三语文古诗必背的知识点
初三的语文古诗大全
初三语文上册的课外古诗词
初三语文考前的重点古诗词
初三语文必考的古诗
语文初一到初三的古诗
古诗词鉴赏课的课堂评价
初三语文古诗的主旨
语文古诗歌鉴赏的套路
对古诗鉴赏的评语
初三语文背诵的古诗
五四初三的语文古诗
初三的上册语文课本所有古诗
古诗的复*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