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关于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初三上册化学重要的知识点总结3篇

  • 知识点总结,化学,初三
  •   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铜绿),七水硫酸亚铁(绿矾)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9.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10.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1.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液体的颜色

      1.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

      2.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

      3.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4.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5.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6.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7.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8.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9.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气体的颜色

      1.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2.黄绿色气体:氯气

      3.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1、化学方程式

      左写反应物,右边写生成;写对化学式,系数来配*;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生成沉淀气,箭头来标明。

      一找元素见面多,二将奇数变成偶;

      三按连锁先配*,四用观察配其它;

      有氢找氢无氢找氧,奇数配偶变单成双;

      出现分数去掉分母,调整系数使支配*。

      2、离子方程式

      客观事实要遵从,书写形式分异同;

      生成符号要写对,质量电荷要守恒。

      3、干燥气体

      酸干酸,碱干碱,氧化不能干还原,

      中性干燥剂,使用较普遍,

      只有不反应,干燥就能成。

      4、空气组成

      空气组成别忘记,主要成分氮氧气;

      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

      还有两个零点三, 二氧化碳和杂气;

      体积分数要记清,莫要当成质量比;

      还要注意防污染,环保意识要树立。

      5、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红热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温度很高;燃硫入氧燃烧变旺,火焰紫色美丽漂亮,生成气体气味够“呛”;

      燃磷入氧现象难忘,浓厚白烟冷却粉状;铁丝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熔物固态黑色。

      6、氧中燃烧的特点

      氧中余烬能复烯,磷燃白色烟子漫,

      铁烯火星四放射,硫蓝紫光真灿烂。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3篇

  • 化学,初三
  •   物理性质取决于物质的结构。

      金属通常是固体,但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

      金属通常很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酸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氧化物和其他化合物。如金属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被腐蚀,生成铁锈;金属铜容易产生铜绿等。

      金属通常很活泼,但有的金属性质很稳定,一般不与物质反应。

      置换反应的根本特征:

      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

      金属常见化合价有:+1、+2、+3。常见+1价金属有:Na+、K+、Ag+等;

      铁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在潮湿空气中,可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但铁锈结构很疏松,不能阻碍外界空气继续与氧气反应,所以最终可完全被腐蚀生成铁锈。

      2。你能否由以下内容归纳出金的物理性质?

      资料:黄金在地球上分布较广,但稀少,自然界常以游离态存在,绝大部分金是从岩脉金和冲积金矿中提取的,素有“沙里淘金”之说。

      导电性仅次于银、铜,列第三位,是化学性质稳定的金属之一,在空气中不被氧化,亦不变暗,古人云“真金不怕火炼”。

      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单纯从颜色外形看与黄金无多大差异,因为一些不法分子选择的是黄铜(铜锌合金,金黄色)假冒黄金进行诈骗活动。

      分析:金的物理性质是:金单质是金黄色金属,熔点为1 064。43 ℃,沸点为3 080 ℃,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

      化学变化:,分子的与原子的。

      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是:。

      1.常见的典型化学变化

      (1)可燃物的燃烧;(2)金属的锈蚀和冶炼;(3)食品的腐蚀与变质;

      (4)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等。

      2.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能量变化即吸热或放热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溶沸点、硬度、吸附性、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

      例如:可燃性、稳定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

      考点三: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

      药品的取用原则:“三不”原则,最少量原则,环保原则

      (1)固体药品的取用

      通常保存在中。取用块状药品使用,操作方法为。目的是。取用小颗粒药品或粉末状药品使用或,操作方法为。目的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通常盛放在里。取用时,,,拿起试剂瓶时,。缓慢倾倒,倒完液体后,应盖上瓶塞,把瓶子放回原处。量筒量取液体时,应注意。

      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应。使用后应(滴瓶上的胶头滴管)。

      2.物质的加热

      酒精灯的.使用要求:禁止;禁止;用加热,先;熄灭时,应,不能用嘴吹灭;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1/4。

      注意事项: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试管夹夹在;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用外焰加热,先预热试管;试管口应,不应朝着有人的方向;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要,防止。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受热不匀而破裂。

      3.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考点四:两个实验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蜡烛火焰分,温度。证明方法:;蜡烛燃烧后有生成,证明方法:;蜡烛燃烧后有生成,证明方法:。

      2.对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

      验证CO2的方法:,且CO2含量越高,。

      验证O2的方法:,且O2含量越高,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考点一: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各气体的体积分数

      各物质在空气中所占的比为:N2,O2,稀有气体,CO2,其他气体和杂质。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5篇

  • 知识点总结,物理,初三
  •   一、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 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 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 ① 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

      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5、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6、分类:

      、地磁场:

      ① 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 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

      ③ 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Ⅱ、电流的磁场:

      ①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②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

      ③应用:电磁铁

      三、电磁感应:

      1、学史: 英 国物理学家 法拉第 发现。

      2、感应电流:

      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 运动方向和 磁场方向 有关。

      4、应用交流发电机

      5、交流电和直流电:

      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 电流方向 和 磁场方向 有关。

      2、应用直流电动机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阅读全文]...

2022-06-16 23:39:05
  • 化学初三上册重要知识点3篇

  • 初三,化学
  •   第一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知识导学

      化学和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可以从化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水、钢铁、空气、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我们生活中主要的资源。资源的有限性决定我们必须节约资源、保护资源。钢铁的腐蚀,水源、大气的污染、矿石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得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危机、资源匮乏等严重问题。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环境的污染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灾难性后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化学与前沿科学密不可分。

      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知识导学

      物理性质是从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硬度等角度描述物质的基本性质;而化学性质则从物质生成新物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中描述物质的基本性质的。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变化前后的物质是否是同一物质,即变化过程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有些物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有些物质不同但组成元素却相同,多数物质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

      如果我们只把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作为燃料使用,会使得有限的宝贵的石油资源白白浪费掉,因为经过石油化工,煤炭、石油能够综合利用,制造与合成出价值更高的化工产品。能够更有效利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第2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知识导学

      本实验的原理是在一定量的空气中,利用过量红磷的燃烧完全消耗其中的氧气而又不产生其他气体,导致压强减小,减小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即上升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

      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装置不漏气。因为若装置漏气,虽然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但是从外界又进入一些气体,并不能使压强减小很明显,因而水并不能上升到集气瓶中。

      ②燃烧匙里要放入过量的红磷,目的是使红磷燃烧,尽可能消耗尽钟罩内的氧气。 ③应该到温度冷却到室温时才可以观察,因为如果温度较高时,虽然气体减少,但是压强并不能减少很明显,因而也不能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

      红磷燃烧时生成无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因此描述为白烟。烟指的是固体小颗粒。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该数值是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

      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分数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纯净物是相对而言的。 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各自的性质。

      根据氮气的性质得知其用途广泛,有:

      a.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b.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里充氮气用来防腐;

      c.医疗上用液氮治疗一些皮肤病和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

      d.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稀有气体的用途有:

      a.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是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入稀有气以使灯泡经久耐用。

      b.电光源,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的光。灯管里充入氩气,通电时发出蓝紫色光;充入氦气发出粉红色光;充入氦气发出红光。

      c.用于激光技术。

      d.氦气可作冷却剂。

      e.氙气可作麻醉剂。

      当进入大气中的某些有害成分的量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会对人类和生物产生不良的影响,这就是大气污染。利用压强差,使水进入,测出氧气的体积,或利用压强差,使密闭系统的活塞移动,根据活塞移动的体积测出氧气的体积。

      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知识导学

      学*氧气时注意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氧气在收集时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又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

      水中的生物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氧气在气态时是无色的,在固态和液态时是淡蓝色。

      重点会描述木炭、硫、铝、磷、铁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知道做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并会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一般从四方面来描述:①物质原来的颜色;②对产生的光(火焰或火星)加以描述;③放出热量;④对生成物加以描述。

      夹木炭的坩埚钳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如果很早伸入集气瓶的底部,集气瓶中的氧气被热的气体赶出来,木炭燃烧会不旺。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实验时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光一般指固体燃烧产生的现象,如镁条燃烧、木炭燃烧等只产生光,不产生火焰;火焰是指气体燃烧或达到沸点的固体或液体的蒸气燃烧产生的现象,如硫、酒精、气体燃烧等产生的现象。

      无氧化二磷是固体,现象应描述为产生白烟。烟是指固体小颗粒,雾是指液体小液滴。

      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燃烧时,把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

      为了防止生成物把集气瓶炸裂,在集气瓶底部先放一些沙子,放少量凉水。 细铁丝绕成螺旋状;铁丝一端系一根火柴;集气瓶内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砂。 蜡烛燃烧时盛氧气的集气瓶要干燥,可观察到水雾。

      缓慢氧化是指进行很缓慢的氧化反应,也要放出热量。如果放出的热量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就可以引起自发燃烧,也就是自燃。缓慢氧化也可以向剧烈氧化反应转化。

      供给呼吸主要用于:医疗、登山、潜水、宇航。

      支持燃烧主要用于氧炔焰用于焊接和切割,炼钢,作火箭助燃剂。

      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工业上根据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分离出氧气。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 重点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和仪器装置,能够按照操作步骤制取氧气。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初三上册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3篇

  • 知识点总结,化学,初三
  •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注意:铅笔里面其实不含铅,是石墨和黏土混合而成的混合物。H代表Hard,坚硬的;B代表Black,黑的。6B最软,颜色最深;6H最硬,HB软硬适中。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要强,如制糖工业利用其来脱色,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也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4、C60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性质很稳定。

      5、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为何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原理。】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 (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排空气法易中毒)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它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和过氧化氢制氧气(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 、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初三上册物理分子热运动的复*知识点3篇

  • 运动,物理,初三
  •   1、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零,叫做*衡位置;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合力表现为斥力;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合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似认为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1、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零,叫做*衡位置;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合力表现为斥力;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合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似认为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3篇

  • 物理,初三
  •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b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v=s/t

      ③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m=G/g

      g=9.8N/kg。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物体在二力*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分子来构成,无规则运动永不停。相互作用引和斥,三点内容要记清。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接触,彼此深入对方中,固液气间都扩散,气体扩散速最快。

      3、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

      4、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小。热传递:外界向物体传热,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向外界传热,物体的内能减小。

      5、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6、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转移量,单位是焦耳。

      常见考法

      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以北京市为例,在*三年的中考中,考察这部分知识的.考题共出了5道。在题型分布上,出了三道选择题,一道填空题,一道实验题。在知识点分布上,连续三年的选择题都考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一知识点,除此之外,04年出了一道考察“分子引力”的实验题(1分),06年出了一道考察“扩散现象”的填空题。在难易分布上,所有的考题都属于容易档次。可以推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一知识点在今年的中考中依旧会是重点考察的知识点。

      误区提醒

      1、温度能够影响扩散的速度;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3、做功的实质是不同形式的能的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典型例题】

      例析:

      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潮湿的地面会变干

      B。扫地时,太阳下能看到大量尘埃的无规则运动

      C。打开香水瓶满屋飘香

      D。将一滴红墨水滴在一杯水中,很快整杯水变红了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初三物理下知识点总结3篇

  • 知识点总结,物理,初三
  •   1.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c=3× 105Km/s=3×108m /s。光在其它透明物质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都要慢

      2.15℃的空气中声速:340m/s,振动发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3.水的密度:1.0×103Kg/m3=1g/cm3=1.0Kg/dm3。

      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100℃,冰的熔点O℃,

      水的比热容4.2×103J/(Kg℃)。

      4.g=9.8N/Kg,特殊说明时可取10 N/Kg

      5.一个标准大气压=76cmHg==760mmHg=1.01×105Pa=10.3m高水柱。

      6.几个电压值:1节干电池1.5V,一只铅蓄电池2V。照明电路电压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7.1度=1千瓦时(kwh)=3.6×106J。

      8.常见小功率用电器:电灯、电视、冰箱、电风扇;常见大功率用电器:空调、电磁炉、电饭堡、微波炉、电烙铁。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①大气压的存在②大气压很大。

      托里拆利实验:在长约1m,一段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银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下降,这 时管内外水银高度差约为760mm,把玻璃管倾斜,则水银柱的长度变长,但水银柱的高度,即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不变。测量结果表明这个高度是由当时 的大气压的大小和水银的密度所共同决定的,与玻璃管的粗细、形状、长度(足够长的玻璃管)无关。

      标准大气压(standard atmospheric pressure):符号为1atm(非法定单位),1atm*约为1.013×10的`5次方Pa。

      测量压强方法

      液U形管压强计体压强的测量

      液体压强的测量的仪器叫U形管压强计,利用液体压强公式P=phg,h为两液面的高度差,计算液面差产生的压强就等于液体内部压强。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金属盒气压计测定大气压。飞机上使用的高度计实际上是用气压计改装成的。1标准大气压=1.013×105帕=76cm水银柱高。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初三物理总复*知识点总结3篇

  • 知识点总结,物理,初三
  •   牛顿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它包含两层含义

      ①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②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

      (3)物体不受力,一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一定不受力。

      另: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1.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c=3×105Km/s=3×108m /s。光在其它透明物质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都要慢

      2.15℃的空气中声速:340m/s,振动发声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3.水的密度:1.0×103Kg/m3=1g/cm3=1.0Kg/dm3。

      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100℃,冰的熔点O℃,水的比热容4.2×103J/(Kg·℃)。

      4.g=9.8N/Kg,特殊说明时可取10 N/Kg

      5.一个标准大气压=76cmHg==760mmHg=1.01×105Pa=10.3m高水柱。

      6.几个电压值:1节干电池1.5V,一只铅蓄电池2V。 照明电路电压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7.1度=1千瓦·时(kwh)=3.6×106J。

      8.常见小功率用电器:电灯、电视、冰箱、电风扇;

      常见大功率用电器:空调、电磁炉、电饭堡、微波炉、电烙铁。

      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视镜片;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初三物理知识点10篇

  • 物理,初三
  •   热和能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1)物质由分子组成;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

      ①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3.分子的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二、内能

      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J)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都具有内能。

      3.物体的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4.内能的改变:

      (1)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2)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A、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热传递的方向: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②热传递的条件:有温度差。

      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

      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注意:物体内能改变,温度不一定发生变化。

      B、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三、比热容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2.定义式:

      3.单位:J/(kg·℃)

      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能力的强弱。

      5.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6.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7.比热容表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2)从比热容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

      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3)水比热容较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

      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阅读全文]...

2022-07-17 09: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