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作文400字

关于池上作文400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池上作文400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池上作文400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池上作文400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池上小学作文

  • 小学作文
  •   夏日炎炎,池塘里开满了莲花。你看:洁白的花瓣,有的只开了两三片,有的花瓣全开了,当然,也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呢!让人充满期待!最让人心醉的是那刚刚成熟的莲蓬,多让人眼馋呀!

      有一个五、六岁的小娃,等乘凉的人们都走后,他就快速跑回家, 准备趁父母不在家,去池塘里大吃一顿,好解解馋。

      他使出吃奶的劲儿才把小船推到水里,他慢慢地滑动着船桨,不一会儿就到了池塘中央,池塘里的莲蓬大多是成熟了的,他心想:“这也太多了吧!应该带一大堆回去吃,在这儿吃一小份,那可多好啊!”他左手扯下一个,放在衣兜里,右手又拽下一个,扔在船舱里。不一会儿,船上就堆成了一座小小的山。他边采边摘,偶尔也会抬头看看四周,可静静的池塘上,没有一个人打扰他,于是,它敞开肚皮,尽情地吃,一直吃到肚皮圆滚滚的,才心满意足地躺下,睡了一大觉。

      夜幕降临,小娃娃本想神不知,鬼不觉地悄然离开,可他再聪明,再想隐藏自己的`痕迹,也不知道它船后的浮萍暴露了它的痕迹:它们悄悄散开,露出一道水痕。

      文采飞扬的白居易知道了这一切,就写了一首诗《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池上作文400字5篇

  • 作文
  •   骄阳似火的夏日,火球似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树枝上本是绿油油的树叶,早已被太阳晒蔫,边缘都卷起来了。只有知了精神十足,每天爬上树梢,不厌其烦地大喊“知了知了”。

      突然,一个小女孩悄悄地将家门推开一条小缝,探出了一个俏皮的小脑袋,张望四周,瞧见没有人,迅速挤出门缝。她一手提着竹篓,扎着两条可爱的`小辫子,蹦蹦跳跳地走向荷塘。她来到荷塘边,找了一个小艇,又拿起艇上的竹竿,撑起小艇,划向一大片的荷花中。

      夏日里的荷塘美丽极了,一片片碧绿如玉盘的荷叶衬托着一朵朵荷花,使荷塘充满了生机。小女孩把小艇径直撑到一朵大荷花面前,摘下一个大莲蓬,抠出里面的莲子,轻轻剥开,迫不及待地塞入嘴中,轻轻一咬,她不禁赞叹:“啊,真美味!”随后,她又采了几个放在小艇上,准备带回家慢慢品尝。看着满篓的莲蓬,小女孩乐开了花,开开心心地返回岸边。她以为自己行动隐秘,别人没发现,可没想到,那被小艇冲开的浮萍将她暴露了。

      路过的大诗人白居易看到了,随口吟出了一首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一天,虎子、宏儿、拓儿做完了作业,闲着没事干,约了出来,偷偷地乘着小船,来到了他们村子对面的山里。

      他们乘着船,到了他们村子对面的一座山里面玩。到了山的岸边,他们三个兴高采烈的跳下了船,往山里奔去。

      调皮的虎子在树林里发现了一个小池塘,池塘的水只有到他们的小腿上,虎子便大叫了起来“宏儿,拓儿,我发现这里有一条十分浅的河流,里面还有小鱼儿、螃蟹,快来啊!”宏儿和拓儿正在发愁没有东西可以玩,听到了虎子的话,他们十分的高兴。

      宏儿和拓儿来到了虎子身旁,看见了虎子不知道要干啥,他手中有几条细小的竹子和几根树枝,就问了虎子“虎子,你在弄这些干嘛呢?”虎子说“咱三个,一个做一个竹筒,去抓鱼儿和螃蟹,在用树根挑走。”宏儿和拓儿听了虎子的一番讲解纷纷动起手来。

      过了一会儿,虎子和拓儿都做完了竹筒,这时他们发现了宏儿遇到了问题了,手直淌血,只好让虎子帮他做了。

      虎子在水里发现了一只螃蟹,顺手抓起,可谁知这一只螃蟹一被虎子抓上来,就拼命的想跳下去,还用钳子钳虎子的手指头,让虎子痛不欲生。

      过了一会儿,虎子将这一只小螃蟹制服了,他们三个人也各有收获,在准备回家的路上,他们在树林里又发现了一些好看的莲藕,一个人采了一个莲藕准备回家时,他们发现了他们的父母站在岸边等着他们。

      原来父母是通过村外的河流的浮萍找到了他们。

      的一个中午,烈日炎炎,炙烤着地面,此时的我们像被关在蒸笼里一样,一股股热浪拍在我的身上,豆大的汗水打湿了衣襟,我(白居易)寻求凉爽,游走在池边。

      走着走着,看见了一间农舍,屋里并没有人。一番后才发现一位小牛娃着腰,行走在灌木丛中,时不时扫几眼周围,似乎提防着什么人似的,一会儿后,他(小牛娃)突然起身,一路狂奔到池塘边。

      池塘的水绿得像翡翠,没有任何波澜,像一面镜子,荷花像一位高傲的女皇,屹立在一片碧绿的蓬蓬之上。浮萍漂在水面之上,洒照下来,就像一层金粉铺了上来,一只停靠在池塘边上,看着这种景象,让我心旷神怡,当初闷热感也烟消云散。也就在这时,小牛娃突然麻利地跳上小舟,哈哈大笑抓起浆便疯了似地快速划向莲蓬深处,此时不忘采一片荷叶遮挡住自己,可这怎么能逃得过我(白居易)的眼睛呢?他(小牛娃)在莲蓬群里任意穿梭着,好像在挑选着一个好一点儿莲蓬。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渐渐有了睡意,唰小牛娃那里终于有了点儿动静,定睛一看,原来是他终于采好了莲蓬,得意扬扬地正乘舟准备退去呢!小舟的划动似乎剪断了水面,原来*静的池塘再一次被打破,他也随之退去

      哈哈我不由自主地大笑起来!为什么呢?因为那小牛娃偷莲蓬并不懂得隐藏踪迹。其实,浮萍被驶过小舟荡了开来,在水面上留下了一条狭长且明显的水线啊!

      夏日炎炎,池塘边,有一个小孩子顶着一大片荷叶——他的“遮阳帽”在树下懒洋洋地躺着。

      忽然,他一抬头看见池塘的远方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莲蓬,他想:“等大人们走了,我就可以偷偷去采莲子吃啦!”

      不到一会儿,大人们走啦!小孩慌慌张张地推出小船,小船太沉了,尽管他使出吃奶的劲儿,小船依然不听使唤。终于,他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船推进池塘里了。

      他敏捷地一跃,跳上小船,小船划进池塘深处,瞧!这儿可都把他看得眼花缭乱了:

      荷叶碧绿,荷花洁白,更多的荷花已经结了莲蓬,真让人垂涎欲滴。他看看四周,空无一人,就毫无顾忌地开始采摘,左边扯下一个,塞进嘴里。右边又拽下一个,嗯,嘴里还没吃完,先放进船舱里......不一会儿,小船上的莲蓬就堆得像一座小山,孩子心满意足的准备离去。满载而归的他真是喜笑颜开,却不知怎样将自己来过的踪迹藏起,他原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他想:反正天快黑了,大人们看不见我吧!

      可是,他小船后的浮萍却缓缓地让出一条道来,“出卖”了他的行踪。

      回家后,父亲责怪他晚归,不光挨了顿骂,还被打了十大板。

      这一切,正巧被路过此地的白居易看见了,诗性大发.于是,就写出了流传至今的《小池》: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随着第一声知了的鸣叫,那炎热的夏天就来临了。池塘里,一个个又大又绿的荷叶,就如同一把绿伞,又好似一个大玉盘。池塘里的荷花个个都是千姿百态。有的才展开了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时,在那密密的荷叶间冒出了一个小脑袋。原来是帅仔呀!只见他身穿红衣,手拿竹篙。还不时东看看,西瞧瞧。看他那鬼鬼祟祟的样子,肯定是瞒着大人来的吧!为了避免大人的发现,于是,他就把那大大的荷叶反扣在头顶上。

      他划呀,划呀!被他划过的水面已荡漾起一圈圈小圆晕。他边划边东看看,西瞧瞧。看看这边好看,悄悄那边漂亮。这时,他发现一处到处都是白嫩嫩的莲蓬,他欣喜若狂。

      “扑通”一声,他跳入水中,踩了一个莲蓬,就朝着船舱扔去。就这样,他越采越起劲,竟整整采了一船舱。突然,他似红鱼跃上岸似的跳上了小艇。看着这些美味的莲蓬,他馋得直流口水。看着这些收获,他高兴得唱起了“采莲之歌”

      可是,他就想找乐了,却忘了要隐藏踪迹,那浮萍已留下 一条“尾巴”。这时,在池塘边观看已久的白居易吟诵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阅读全文]...

2022-01-19 15:14:01
  • 池上作文300字5篇

  • 作文
  •   从第一声知了声响起,炎热的夏天就开始。池塘里放眼望去,满池的荷叶如一把把绿伞,又如一个个大玉盘,微风吹过,如一道道绿波在荡漾,有几条小鱼儿正在“伞”嬉戏玩耍呢。往*处一瞧,有些荷花才绽开两三片花瓣,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躺在妈妈的.怀抱里。

      在密密麻麻的荷叶间的一个小小的脑袋,仔细一瞧原来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身穿红衣衫,光着小脚丫,双手拿着竹篙,在清澈的水面上轻轻一划,水面上一圈圈水波便荡漾开去。他也许怕热吧,便摘下了一片荷叶扣在自己的头上。小男孩左瞧瞧右瞅瞅,最终,他拿主意,掐下又朵又绿又大的白莲,放在船上。

      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只顾着乐,以为这次神不知鬼不觉,可是他后面已经拉下了一条“大尾巴”——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条水路。小男孩也不知道,悠闲自然地冲开了冲开浮萍回家去了。一一会儿,那颗小脑袋便在荷叶间消失无影无踪。

      从前有一个村庄,住着一户非常勤劳的人家,家里有一个顽皮的娃子,名叫王小冬。

      一天,他的爸爸妈妈下田干活去了,朋友们也都不在家,他闲得没事干,突然想起莲蓬甜甜的味道。心想:村头有一个白莲池,正好莲蓬也成熟了,可以采一些尝尝。

      他说干就干,立马跑到白莲池。看见池塘里有许多船,就选了一艘跳上去。他先采了一片荷叶挡住头,不让人发现,又采了许多莲蓬等着吃。突然听到“噗通”一声,吓得躲了起来,等声音没了,他才出来,谁知刚才那是一只青蛙下水的声音。

      他上岸的时候,又听到“咳咳”的声音,又吓得赶紧跑回家了。

      原来啊,刚才那声音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于是,他不禁吟诵起《池上》:

      小娃撑小船,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夏日炎炎,池塘里开满了莲花。你看:洁白的花瓣,有的只开了两三片,有的花瓣全开了,当然,也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呢!让人充满期待!最让人心醉的是那刚刚成熟的莲蓬,多让人眼馋呀!

      有一个五、六岁的小娃,等乘凉的人们都走后,他就快速跑回家, 准备趁父母不在家,去池塘里大吃一顿,好解解馋。

      他使出吃奶的劲儿才把小船推到水里,他慢慢地滑动着船桨,不一会儿就到了池塘中央,池塘里的莲蓬大多是成熟了的,他心想:“这也太多了吧!应该带一大堆回去吃,在这儿吃一小份,那可多好啊!”他左手扯下一个,放在衣兜里,右手又拽下一个,扔在船舱里。不一会儿,船上就堆成了一座小小的山。他边采边摘,偶尔也会抬头看看四周,可静静的池塘上,没有一个人打扰他,于是,它敞开肚皮,尽情地吃,一直吃到肚皮圆滚滚的,才心满意足地躺下,睡了一大觉。

      夜幕降临,小娃娃本想神不知,鬼不觉地悄然离开,可他再聪明,再想隐藏自己的痕迹,也不知道它船后的浮萍暴露了它的痕迹:它们悄悄散开,露出一道水痕。

      文采飞扬的白居易知道了这一切,就写了一首诗《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夏天的一个中午,大人们都睡午觉了,小胖偷偷地来到池塘边。放眼望去,天空像被水洗过一样,上面飘浮着几朵棉花糖似的白云。

      耳边传来沙沙声,那是风在拍打树的枝叶呢!

      他探头看向池塘,水映照蓝天,瓦蓝瓦蓝的,很*静,就像一面镜子。

      池塘上面漂着许多荷叶,碧绿的荷叶圆圆的,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正在给鱼儿们遮太阳。青蛙也在荷叶上跳来蹦去。荷花粉粉嫩嫩的,有些盛开了,有些含苞欲放。

      他看到一棵树上系着一只小船,就把小船解开来,划着船去摘莲蓬。莲蓬非常饱满挺拔,像一个个小话筒。他伸手摘下一个,放嘴里尝尝,莲蓬真好吃,香甜可口。要不,我摘给爸爸妈妈吃吧!他想着。

      远远的,一位老人走了过来,他就是诗人白居易。小胖吓坏了,赶紧用荷叶挡住脸并趴下。当老人走远了,他才继续摘莲蓬。小胖走的时候,觉得自己做了一件神不知鬼不觉的事。但他不知道背后的浮萍已经出卖了他。白居易看到了这一幕,写下了池上这首诗。

      随着第一声知了的鸣叫,那炎热的夏天就来临了。池塘里,一个个又大又绿的荷叶,就如同一把绿伞,又好似一个大玉盘。池塘里的荷花个个都是千姿百态。有的才展开了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时,在那密密的荷叶间冒出了一个小脑袋。原来是帅仔呀!只见他身穿红衣,手拿竹篙。还不时东看看,西瞧瞧。看他那鬼鬼祟祟的样子,肯定是瞒着大人来的吧!为了避免大人的.发现,于是,他就把那大大的荷叶反扣在头顶上。

      他划呀,划呀!被他划过的水面已荡漾起一圈圈小圆晕。他边划边东看看,西瞧瞧。看看这边好看,悄悄那边漂亮。这时,他发现一处到处都是白嫩嫩的莲蓬,他欣喜若狂。

      “扑通”一声,他跳入水中,踩了一个莲蓬,就朝着船舱扔去。就这样,他越采越起劲,竟整整采了一船舱。突然,他似红鱼跃上岸似的跳上了小艇。看着这些美味的莲蓬,他馋得直流口水。看着这些收获,他高兴得唱起了“采莲之歌”

      可是,他就想找乐了,却忘了要隐藏踪迹,那浮萍已留下 一条“尾巴”。这时,在池塘边观看已久的白居易吟诵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阅读全文]...

2021-12-24 17:11:59
  • 池上作文 (荟萃2篇)

  • 作文
  •   一户人家里有一个可爱的五岁小娃娃到自己家的小池塘里去采白莲了。

      今天,小娃的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都出去了,只有小娃自己一个人在家。小娃特别喜欢自己家池塘里的白莲。他三番五次地问妈妈:“妈妈,我可不可以采几个白莲呀?”可是妈妈每一次的回答都让小娃觉得没有了希望,说:“如果你在小艇上一不小心掉到水里怎么办,又没有人救。”

      今天,小娃终于有个机会去采白莲了。真巧呀,今天正好是妇女节,小娃想:今天是妇女节,我可以撑着小艇到水里去采几个白莲,等妈妈和奶奶回来了之后,我就给她们一个特别大的惊喜。想到这里,小娃笑了。

      小娃把家里的小艇拖了出来,拖到了池塘里,然后自己跳进去,随手拿了一个船桨划了起来。小娃家池塘里的白莲可是多得数不过来。这还不算什么,更惊人的是池塘里的绿色浮萍,乍一眼望去,池塘满是一片绿色,从远处看来,真像一片嫩绿色的草地。有船在上面划,看起来像“草地”裂开了一条缝。

      小娃划船非常熟练,他在池塘里挑来挑去,终于选了两个非常好看的白莲。为了让白莲更加好看,他又从别的白莲上面取下了好几个白色的小珠珠。小娃又想:哈哈,这一次,妈妈肯定不会说我的,因为我有礼物要送给她。你瞧,小娃正在为自己的成果感到高兴。可是,小娃不知道怎样隐藏踪迹,所以,池塘上的“绿草地”被小娃“划开了一条裂缝”。你也是知道的,想要让浮萍恢复原来的样子,那可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

      这时,门铃响了,妈妈来了。

      小娃没有把事情说出来,而是递给了妈妈和奶奶一人一只白莲。这一次,妈妈没有说他,反而给了他一个拥抱。

      告诉你,小娃采白莲的时候,头上还戴了一顶“绿帽子”,“绿帽子”就是池塘里的荷叶。

      夏日炎炎,池塘边,有一个小孩子顶着一大片荷叶——他的“遮阳帽”在树下懒洋洋地躺着。

      忽然,他一抬头看见池塘的远方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莲蓬,他想:“等大人们走了,我就可以偷偷去采莲子吃啦!”

      不到一会儿,大人们走啦!小孩慌慌张张地推出小船,小船太沉了,尽管他使出吃奶的劲儿,小船依然不听使唤。终于,他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船推进池塘里了。

      他敏捷地一跃,跳上小船,小船划进池塘深处,瞧!这儿可都把他看得眼花缭乱了:

      荷叶碧绿,荷花洁白,更多的荷花已经结了莲蓬,真让人垂涎欲滴。他看看四周,空无一人,就毫无顾忌地开始采摘,左边扯下一个,塞进嘴里。右边又拽下一个,嗯,嘴里还没吃完,先放进船舱里......不一会儿,小船上的莲蓬就堆得像一座小山,孩子心满意足的准备离去。满载而归的他真是喜笑颜开,却不知怎样将自己来过的踪迹藏起,他原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他想:反正天快黑了,大人们看不见我吧!

      可是,他小船后的浮萍却缓缓地让出一条道来,“出卖”了他的行踪。

      回家后,父亲责怪他晚归,不光挨了顿骂,还被打了十大板。

      这一切,正巧被路过此地的白居易看见了,诗性大发.于是,就写出了流传至今的《小池》: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阅读全文]...

2022-10-26 00:00:00
  • 《池上》说课稿3篇

  • 说课稿
  •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中“偷”“不解”的意思。

      2、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课前准备

      课件

      一、课前导语,揭示诗题。

      1.小朋友们,再过不久,池塘里的荷花就会盛开。瞧,多美的池塘啊!你们看到了什么?

      2.一天,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被满池的荷花吸引,来到池塘边,他看到了什么呢?

      板书:池上。谁愿意读题目?(池上在这首诗中就是指在长满荷花的池塘里。)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小朋友们先借助拼音自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全诗,生字用红色的字:撑、艇、萍、踪

      这些红色的字你能读准吗?谁来试一试?(评:后鼻音读的真准)齐读这些生字,读两遍。

      (2)把这些字放到诗句中,谁想读?

      3.读诗,不仅要读正确流利,还要能读出诗的节奏。这首诗该怎样读,怎样停顿呢?

      4.小朋友们听老师读。你们也想试试吗?(标出停顿符号)给你们一点提示,自己先练练。

      5.结合文中的插图想一想,池塘上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小娃偷采白莲)

      相机讲解:莲蓬白嫩,可以吃。

      三、理解诗歌,体会意境。

      1.诗中白居易这样描绘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男生读。

      (1)孩子们,小娃真的是在“偷”人家的白莲吗?

      生:绝对不是真的在“偷”,因为他脸上看不出一点紧张和害怕。

      生:小娃这么小,这么天真,不会想到真去偷人家的东西。

      生:说不定是家里种的的,因为他不但有小艇,而且他还会撑呢!说明他经常跟着父母出入这一片池塘。

      生:农村有很多荷花和荷叶,小娃去摘不算“偷”。

      师:看来这里的“偷”不是偷东西,而是不想让别人知道的意思。

      (2)小娃为什么要偷偷的采白莲?

      生:也许他父母舍不得给家人吃,要留着卖钱呢!可是他太想吃莲子了,怕大人不同意。

      生:主要是去练*一下自己撑船的本领。可是父母担心他单独撑船有危险,已经禁止他撑船了。

      生:可能是想采摘一点送给自己的同学尝尝鲜的。可是莲蓬还没有完全成熟,父母不给采摘。

      生:他很调皮,就想去玩一下,当然不能让大人知道,还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

      师:小朋友能将一个“偷”字,读出这么丰富的内容,真了不起!

      (3)诗人也觉得小娃不是偷,还很天真可爱呢!恰当的使用“小”字,可以表达内心的喜爱!

      (4)此时,你眼中的这个小娃是个怎样的孩子?(天真、可爱、顽皮)的孩子,带着喜爱的心情,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2.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展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女生读。

      (1)这两行诗,你读明白了什么?

      解:知道

      藏:隐藏

      浮萍:一种水草(出示图片)

      诗句:小娃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他哪里想到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暴露了他的行踪。

      (2)小娃想到这些了吗?(没)他会怎么想?

      生:虽然浮萍一道开,但是用不了多长时间,浮萍又会马上合起来,而且会合得天衣无缝!

      生:管他呢,只要能痛痛快快地玩一回,即使被发现,也无所谓了,不就打一顿嘛!

      师:老师听出来了,即使行踪暴露也丝毫不会影响他的心情。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

      (3)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这两行诗。

      3.你有过类似“偷”的事情和乐趣吗?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池上》教学反思10篇

  • 教学反思
  •   本月的教研课上,我讲了《池上》这首古诗,这首古诗的语言质朴,用通俗的词句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娃娃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出来。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结合插图对诗意的理解也很容易。

      在教学中,我采用看插图导入古诗,先让学生用一句话简要的概括图的主要内容,这样训练了学生的看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说,诗人白居易看到这么有趣的景色,写了一首古诗,由此引入新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古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知道了。由于本课人的字只有5个,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在读诗句中,相机学*生字。扫清生字障碍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注意五言诗的停顿和重音。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对诗意的掌握不同于一、二年级。他们第一次接触书下注释,我就告诉他们,书下注释是我们理解诗意的小帮手。在理解“浮萍”一词中,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查词典,理解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最后,借助插图和自己的理解,在组内说一说诗意,最后是在班级内交流。结合课后*题,闭上眼睛想象诗意。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达到一个升华。

      因为本版块的主题是童趣,我就提问,你觉得古诗中哪一个词,最能体会到小孩儿的天真可爱。在文中找一找。学生马上就说出了“不解”和“藏”等关键词。和本版块的主题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学生都知道了:这里的偷采与一般的偷盗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诗人写“偷采白莲”的小娃更能体现出他的天真可爱,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

      最后,学生们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学*很主动,教学环节很紧凑。不足之处是写字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初学钢笔字,写字也是每节语文课都要注重指导和训练的。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听老师范读等形式,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引导学生联系“莲叶何田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诗人为什么要把“偷采白莲”的小娃写入诗中?你对这个小娃有什么看法?学生在进行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说小娃撑着小船在荷花池中行驶,看到颗粒饱满的莲蓬子,忍不住偷采了几个来解馋;有的说小娃没有经过大人同意,小心翼翼地采了几个莲蓬子;有的说自己小时候也有过偷采的经历:为成熟的枇杷、桔子、西瓜……说着说着,大家都忍俊不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学生都知道了:这里的偷采与一般的偷盗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诗人写“偷采白莲”的小娃更能体现出他的天真可爱,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

      《池上》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读来朗朗上口。课堂上老师通过这首小诗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到了“童年”的话题。因为这是表现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现在的孩子正处于无忧无虑的儿童时期,更易激起孩子情感的共鸣。

      虽然这首古诗难度不大,学生初读便能理解大意,但对诗中的意境及一些关键词的正确理解还是有难度的。如《池上》中“偷”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将会影响对诗主旨的把握。尤其是如何通过这首诗的学*让学生掌握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呢?于是,我把“诗中有画”的审美方法巧妙地融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诗人王维诗的评价,它代表着诗与画互相融合的完美境界。而这首小诗就用浅显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池上》就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教学《池上》时,我让学生先美美地欣赏一组表现荷塘美景和小娃偷采白莲的画面,然后。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中领悟了“偷”字的真正含义,体会到了小儿天真无邪的特点和白居易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课尾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出示了一组描写儿童生活、反映儿童情趣的古代诗歌,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想象诗的意境,然后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用彩笔画出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给画面配上诗句,让诗画合一。想通过孩子们创作的“诗画合一”,培养孩子们书写规范、端正,同时增加趣味性。

      课已完,但还有一些遗憾。古诗中生字的恰当处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低年级学生进入古诗意境?这些问题都留给我不断思索,促使我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思考,促使自己进步。

      【教学反思】:

      一、充分利用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开始运用“创设情景,感染气氛,情景朗读”(这是远教资源的宝贵财富)让学生对生活中没的情景有所思考,站在师生*等的高度和老师共享生活的快乐,并对夏季的荷塘、夏季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一边导看一边导思。利用先进的媒体资源刺激了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学*欲望。好的教师应当是善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并挖掘其学*潜能的。教师深谙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深情的配乐范读将诗中的小娃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情境,使之意识到:快乐的儿童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

      二、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变枯燥的学*为多种感官的综合接触。一直以来,学生对诗人的了解都基于学生查阅书籍或教师口头描述介绍,但是本堂课,我利用资源,配合音乐、画面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学生在美的音乐声、生动的画面中了解了诗人,加深了印象。

      三、利用资源,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诗中的字词。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字词,学会书写。对于学生来说,完全靠死记硬背,枯燥无味。但是,我充分运用远程资源,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当小老师、采摘荷花、莲蓬、捉迷藏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以及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感觉不是在课堂,而是在生活,使学生在乐中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指导学生的书写,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提醒,再板书演示,但是通过远程资源中的书写指导,让学生对生字的整个书写过程有一个动态的了解,生字的笔顺掌握得比较牢固,并且通过整洁美观的汉字展示,学生感受到*方块字的豪放美观,对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可以作一定的强调,因此学生记忆深刻,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四、借助资源,诵读感悟,体会意境。作为低年级的孩子,想像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对诗句意境的体会也比较肤浅,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以往教师只是结合诗句,讲讲其中的大概内涵,或者有些教师干脆直接把诗句意境以文字的形式板书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作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在读中感悟。无疑对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变抽象为具体,使之更清晰、更直观、更精确、更快捷的供学生观察,想象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诗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课程标准强调:

    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书的用途。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看图画读诗句,读诗句想画面,读诗句感悟意境,画配诗……)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借助影视资源,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在评价中适时借助影视资源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影视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感情。

      在本课的教学中,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先出示前两行诗句,并且把“小娃撑小艇”的两个“小”变为红色,引导学生重读,进而体会娃娃的弱小、天真,然后再理解“偷”字,学生就自然明白不能理解为“偷窃”,而应是偷偷地、瞒着大人去的。此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然后,紧紧抓住“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

      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联想到学过的古诗,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感受小娃的天真可爱。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

      一、充分利用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开始运用“创设情景,感染气氛,情景朗读”(这是远教资源的宝贵财富)让学生对生活中没的情景有所思考,站在师生*等的高度和老师共享生活的快乐,并对夏季的荷塘、夏季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一边导看一边导思。利用先进的媒体资源刺激了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学*欲望。好的教师应当是善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并挖掘其学*潜能的。教师深谙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深情的配乐范读将诗中的小娃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情境,使之意识到:快乐的儿童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

      二、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变枯燥的学*为多种感官的综合接触。一直以来,学生对诗人的了解都基于学生查阅书籍或教师口头描述介绍,但是本堂课,我利用资源,配合音乐、画面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学生在美的音乐声、生动的画面中了解了诗人,加深了印象。

      三、利用资源,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诗中的字词。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字词,学会书写。对于学生来说,完全靠死记硬背,枯燥无味。但是,我充分运用远程资源,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当小老师、采摘荷花、莲蓬、捉迷藏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以及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感觉不是在课堂,而是在生活,使学生在乐中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指导学生的书写,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提醒,再板书演示,但是通过远程资源中的书写指导,让学生对生字的整个书写过程有一个动态的了解,生字的笔顺掌握得比较牢固,并且通过整洁美观的汉字展示,学生感受到*方块字的豪放美观,对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可以作一定的强调,因此学生记忆深刻,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四、借助资源,诵读感悟,体会意境。作为低年级的孩子,想像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对诗句意境的体会也比较肤浅,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以往教师只是结合诗句,讲讲其中的大概内涵,或者有些教师干脆直接把诗句意境以文字的形式板书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作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在读中感悟。无疑对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变抽象为具体,使之更清晰、更直观、更精确、更快捷的供学生观察,想象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诗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古诗教学应当侧重于朗读教学和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我的朗读教学主要分成单个步骤:

      一、学*字词,突出重点。抓住字词的重点与难点,让孩子课前注音练读,课上主要检测朗读的准确性。

      二、划分节奏,读出韵律。古诗的朗读的第二层次是读出节奏感。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拖腔、连音是他们常出的问题,所以要让他们学会哦划分节奏,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抓住诗眼,情感朗读。读诗的最高水*是将诗歌的情感通过声音、表情等传达出来。

      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对于第三步,我抓住了诗眼“偷”字,让孩子说说对于它的理解,让孩子思考这个字是否可以换成“拿”字,又让孩子上台想象并演示小娃“偷”的动作,旨在让学生理解“偷”字的精当和小娃的天真,进而给每一句诗句配上了感叹词(小娃撑小艇—嘿,偷采白莲回—哇,不解藏踪迹—呵呵,浮萍一道开—哈哈),让孩子愉快地朗读,也做一回天真活泼的小娃。

      诗歌是留白的艺术,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其隐藏的语言甚为丰富,学*诗歌就要先将诗歌读厚,在补白中品味、享受、丰富。诗人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写了事,写了景,却并未直接写小娃采摘成功后的心情和动作,而只写“不解藏踪迹”,可是,去偷采的时候可是“解藏踪迹”的,为什么回来时就不解了呢?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完全可以想象,小娃一边撑艇一边得意,一边撑艇一边高兴,一边撑艇一边低头欣赏白莲蓬,一边撑艇一边想象和小伙伴们分享的快乐,一边撑艇一边已经手舞足蹈,乐不可支了。

      作者不直接写小娃将小艇划得有多快,而写“浮萍一道开”一句,也留下了想象空间,且富有动感和画面感。所以,如果再上一次,我会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过程、采莲而归的心情等,通过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池塘的美,感受小娃的天真可爱。课前的教学案例设想中,我本来就配好图画,想让孩子将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可惜,由于时间的关系,加之,自己引导的不够巧妙,孩子对于小娃“兴尽”“归舟”导致“浮萍一道开”的行为、心理理解不透,所以编讲故事未能实现,只能留于课后。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听老师范读等形式,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引导学生联系“莲叶何田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诗人为什么要把“偷采白莲”的小娃写入诗中?你对这个小娃有什么看法?学生在进行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说小娃撑着小船在荷花池中行驶,看到颗粒饱满的莲蓬子,忍不住偷采了几个来解馋;有的说小娃没有经过大人同意,小心翼翼地采了几个莲蓬子;有的说自己小时候也有过偷采的经历:为成熟的枇杷、桔子、西瓜……说着说着,大家都忍俊不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学生都知道了:这里的偷采与一般的偷盗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诗人写“偷采白莲”的小娃更能体现出他的天真可爱,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

      《池上》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读来朗朗上口。课堂上老师通过这首小诗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到了“童年”的话题。因为这是表现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现在的孩子正处于无忧无虑的儿童时期,更易激起孩子情感的共鸣。

      虽然这首古诗难度不大,学生初读便能理解大意,但对诗中的意境及一些关键词的正确理解还是有难度的。如《池上》中“偷”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将会影响对诗主旨的把握。尤其是如何通过这首诗的学*让学生掌握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呢?于是,我把“诗中有画”的审美方法巧妙地融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诗人王维诗的评价,它代表着诗与画互相融合的完美境界。而这首小诗就用浅显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池上》就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教学《池上》时,我让学生先美美地欣赏一组表现荷塘美景和小娃偷采白莲的画面,然后。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中领悟了“偷”字的真正含义,体会到了小儿天真无邪的特点和白居易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课尾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出示了一组描写儿童生活、反映儿童情趣的古代诗歌,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想象诗的意境,然后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用彩笔画出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给画面配上诗句,让诗画合一。想通过孩子们创作的“诗画合一”,培养孩子们书写规范、端正,同时增加趣味性。

      课已完,但还有一些遗憾。古诗中生字的恰当处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低年级学生进入古诗意境?这些问题都留给我不断思索,促使我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思考,促使自己进步。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

      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分角色演一演,这项工作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对这首诗有更真切的体悟。

    [阅读全文]...

2021-12-01 03:20:03
  • 白居易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 赏析,翻译
  •   小娃撑小艇①,偷采白莲回②。

      不解藏踪迹③,浮萍一道开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④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阅读全文]...

2022-10-28 00:00:00
  • 池上白居易的古诗 (荟萃2篇)

  • 古诗
  •   池上二绝

      原文

      其一

      山僧对棋坐⑴,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⑵。

      其二

      小娃撑小艇⑶,偷采白莲回⑷。

      不解藏踪迹⑸,浮萍一道开⑹。

      注释

      ⑴山僧:指住在山寺的僧人。对棋:相对下棋。

      ⑵下子:是指放下棋子。

      ⑶小娃:指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⑷白莲:是指白色的莲花。

      ⑸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⑹浮萍:指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译文

      其一

      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树树阴遮盖了棋盘。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

      其二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赏析

      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也就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深山里的和尚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他们又在竹阴下下棋,那种不染一丝尘埃般的清净,令作者神往。“山僧对棋坐”,起码有两个和尚;“时闻下子声”,有人在旁边听,那么至少就是三个人了。这首诗人物全都隐藏不露,所以虽有三人活动,也觉得清幽无比。尤其最后的那句“时闻下子声”更如天籁音乐,烘托了真正的宁静。

      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就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池上

      唐白居易

      xiao wa cheng xiao ting,

      小娃撑小艇,

      tou cai bai lian hui。

      偷采白莲回。

      bu jie cang zong ji,

      不解藏踪迹,

      fu pin yi dao kai。

      浮pin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铺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阅读全文]...

2022-10-26 00:00:00
  • 《池上》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 赏析,翻译
  •   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易。

      译文

      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浮萍被船儿荡开,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

      注释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公元835年(大和九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小娃撑船而作下此诗。

      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

      宋代:秦观

      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无绪,无绪。帘外五更风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池上到处漂着落花柳絮,春天到哪里去了?孤寂的旅馆内悄无人声,梦中的我正行走在洒满月光的湖堤上,突然梦断人醒。伤心至极,只好坐听窗外五更时分的风雨。

      「注释 」1、梦断:梦醒。

      2、无绪:没有兴致。

      赏析

      词的开篇两句是作者对春去的叹息。“池上”一问横空而来,充满了惋惜、无奈和迷惘。接着作者描写漫天的“落花飞絮”,背景也正是在“池上”。这些漫天的落花飞絮,飘洒下来,纷纷扬扬,坠落往池面上,随水流逝。而对这样一幕场景,滴居、漂泊多年的秦观,内心自然会涌起无限的春愁。这种“春愁”,不再是某些婉约词人所抒写的闲愁,此时在他心中的”春愁”,不仅有对岁月流逝的哀叹,更有对功业无成而生命渐渐走到尽又的无限悲凉。“孤馆”“梦断”二句,正是表现这种悲凉。“梦断”二字点明开篇两句描写的景象是作者从梦中醒来时一瞬间的所见。从下文还可以知道,作者醒来时才刚刚“五更”,天方微亮,“悄无人”正符合此时的场景。词人从“月堤归路”这一重回故乡的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仍旧是在“孤馆”之中,身边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放眼望去,屋外一派春去的落莫,此情此景,引发作者无穷的哀伤。

      于是词人孤寂地坐着,静静地感受着哀伤,”无绪,无绪”四个字,把这种哀伤如吟唱一般地表达出来。“无绪”是“无奈”,是“无计”,是“无情”,是“无聊”,种种复杂的感情都包容在这两句简单叹息之中。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东坡言《如梦令》曲名,本唐庄宗制。一名《忆仙姿》。嫌其不雅。改名《如梦令》。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取以为之名。”《如梦令》这一词调的命名,正是因为下阕这两句,因此词家用这一词调时,往往在这两句上费尽心机,比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用“知否,知否”,形象地写出疑问与感伤的语气,为人所激赏。秦观的《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作“无寐,无寐”,非常警醒、精练。而此词中,“无绪,无绪”同样极为含蓄深沉,丝毫不逊于前人后人。

      “帘外五更风雨”具有象征意义。作者在美梦破碎之后心绪不宁,听着帘外的风雨,预感到更坏的厄运将要到来。全同以此作结,显得极为绝望,可见这一时期秦观的思想。这一句同时也交代了整首词发生的时间、背景,读者因此可以知道,上文所描写的“落花飞絮”等场景,都是在五更时候,都是在风雨之中,更添一份落寞悲凉。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末作者谪居郴州之时。

      池上原文

      倚杖池边立,西风荷柄斜。

      眼明秋水外,又放一枝花。

      翻译

      拄杖站在池塘边,西风拂过,托着残叶的荷柄微微倾斜。

      突然看到这一派秋景萧瑟中,一枝荷花迎风开放。

      注释

      西风:指秋风。

      赏析

      张光启生活于明末清初,入清,隐居不仕,享年八十馀。从这首小诗的内容来看,写此诗时,他已是策杖而行的老人,但耳聪目明,身体尚健。

      在一个败荷零落的秋日,诗人拄杖独自站在荷塘边,秋风一过,无数托着残叶的荷柄随之鼓斜倾倒。但是,他再举目远望,只见满目凋零的球景中,却有一朵新开的荷花突兀的闯进了他的视线,他不眼前一亮,心中激动之情不以言表。诗人不说一朵花而说“一枝花”,这表明他注意到的,不只是花朵,而且还有花枝。在众芳摇落、荷柄斜倒映衬下,挺直的花枝托着鲜花,不仅美艳,而且显出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独立不羁的精神。诗人直接描画出的是残荷中的一枝新花,谁又能说诗人不是在借以歌颂这样一种不屈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呢?

      本诗前后对照鲜明,如果说,读前两句诗,我们心中可能生出对诗人老境凄凉的同情,那么,当读到后两句时,就只有对作者坚贞不屈、不折不挠的精神的钦佩之情了。张光启无意于为自己画像,但这首小诗却成了诗人晚年极为生动传神的一幅小照。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池上》的课后教学反思3篇

  • 教学反思
  •   本月的教研课上,我讲了《池上》这首古诗,这首古诗的语言质朴,用通俗的词句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娃娃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出来。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结合插图对诗意的理解也很容易。

      在教学中,我采用看插图导入古诗,先让学生用一句话简要的概括图的主要内容,这样训练了学生的看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说,诗人白居易看到这么有趣的景色,写了一首古诗,由此引入新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古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知道了。由于本课人的字只有5个,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在读诗句中,相机学*生字。扫清生字障碍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注意五言诗的.停顿和重音。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对诗意的掌握不同于一、二年级。他们第一次接触书下注释,我就告诉他们,书下注释是我们理解诗意的小帮手。在理解“浮萍”一词中,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查词典,理解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最后,借助插图和自己的理解,在组内说一说诗意,最后是在班级内交流。结合课后*题,闭上眼睛想象诗意。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达到一个升华。

      因为本版块的主题是童趣,我就提问,你觉得古诗中哪一个词,最能体会到小孩儿的'天真可爱。在文中找一找。学生马上就说出了“不解”和“藏”等关键词。和本版块的主题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学生都知道了:这里的偷采与一般的偷盗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诗人写“偷采白莲”的小娃更能体现出他的天真可爱,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

      最后,学生们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学*很主动,教学环节很紧凑。不足之处是写字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初学钢笔字,写字也是每节语文课都要注重指导和训练的。

      《池上》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读来朗朗上口。课堂上老师通过这首小诗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到了“童年”的话题。因为这是表现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现在的孩子正处于无忧无虑的儿童时期,更易激起孩子情感的共鸣。

      虽然这首古诗难度不大,学生初读便能理解大意,但对诗中的意境及一些关键词的正确理解还是有难度的。如《池上》中“偷”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将会影响对诗主旨的把握。尤其是如何通过这首诗的学*让学生掌握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呢?于是,我把“诗中有画”的审美方法巧妙地融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诗人王维诗的评价,它代表着诗与画互相融合的完美境界。而这首小诗就用浅显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池上》就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教学《池上》时,我让学生先美美地欣赏一组表现荷塘美景和小娃偷采白莲的画面,然后。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中领悟了“偷”字的真正含义,体会到了小儿天真无邪的特点和白居易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课尾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出示了一组描写儿童生活、反映儿童情趣的古代诗歌,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想象诗的意境,然后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用彩笔画出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给画面配上诗句,让诗画合一。想通过孩子们创作的“诗画合一”,培养孩子们书写规范、端正,同时增加趣味性。

      课已完,但还有一些遗憾。古诗中生字的恰当处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低年级学生进入古诗意境?这些问题都留给我不断思索,促使我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思考,促使自己进步。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古诗教学应当侧重于朗读教学和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我的朗读教学主要分成单个步骤:

      一、学*字词,突出重点。

      抓住字词的重点与难点,让孩子课前注音练读,课上主要检测朗读的准确性。

      二、划分节奏,读出韵律。

      古诗的朗读的第二层次是读出节奏感。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拖腔、连音是他们常出的问题,所以要让他们学会哦划分节奏,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抓住诗眼,情感朗读。

      读诗的最高水*是将诗歌的情感通过声音、表情等传达出来。

      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对于第三步,我抓住了诗眼“偷”字,让孩子说说对于它的理解,让孩子思考这个字是否可以换成“拿”字,又让孩子上台想象并演示小娃“偷”的动作,旨在让学生理解“偷”字的精当和小娃的天真,进而给每一句诗句配上了感叹词(小娃撑小艇-嘿,偷采白莲回-哇,不解藏踪迹-呵呵,浮萍一道开-哈哈),让孩子愉快地朗读,也做一回天真活泼的小娃。

      诗歌是留白的艺术,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其隐藏的语言甚为丰富,学*诗歌就要先将诗歌读厚,在补白中品味、享受、丰富。诗人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写了事,写了景,却并未直接写小娃采摘成功后的心情和动作,而只写“不解藏踪迹”,可是,去偷采的时候可是“解藏踪迹”的,为什么回来时就不解了呢?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完全可以想象,小娃一边撑艇一边得意,一边撑艇一边高兴,一边撑艇一边低头欣赏白莲蓬,一边撑艇一边想象和小伙伴们分享的快乐,一边撑艇一边已经手舞足蹈,乐不可支了。

      作者不直接写小娃将小艇划得有多快,而写“浮萍一道开”一句,也留下了想象空间,且富有动感和画面感。所以,如果再上一次,我会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过程、采莲而归的心情等,通过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池塘的美,感受小娃的天真可爱。课前的教学案例设想中,我本来就配好图画,想让孩子将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可惜,由于时间的关系,加之,自己引导的不够巧妙,孩子对于小娃“兴尽”“归舟”导致“浮萍一道开”的行为、心理理解不透,所以编讲故事未能实现,只能留于课后。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