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带笛的诗句古诗大全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笛的诗句古诗大全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笛的诗句古诗大全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带笛的诗句古诗大全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描写笛声的古诗句
*最早的诗句为律诗结构,格律要求严格,比如先秦时期的诗一般每句四言,见于《诗经》。后发展为五言或七言律诗,见于唐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描写笛声的古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塞上听吹笛》作者是唐朝文学家高适。其全文古诗如下: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翻译】
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诗如下: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古诗如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
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凉州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古诗全文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牧童》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吕岩。其古诗全文如下: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梦中作》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古诗词全文如下: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译文】
在古典诗歌中,写梦或梦中作诗为数不少。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曾说陆游的集子里,记梦诗多至九十九首。这类作品有的是写梦,有的则是借梦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感情。此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仗工巧,天衣无缝,前后两联字字相对。这是受了杜甫《绝句》诗的影响。
《登快阁》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黄庭坚。其古诗全文如下: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译文】
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
《江上》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上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翻译】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题北榭碑》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牧童》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题北榭碑》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黄庭坚《牧童诗》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欧阳修《梦中作》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纳兰性德《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颀《古意》
老子*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黄庭坚《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答之》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李益《春夜闻笛》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陆游《关山月》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李益《春夜闻笛》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王安石《江上》
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张炎《鹧鸪天·楼上谁将玉笛吹》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杜甫《洗兵马》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三》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李清照《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曹雪芹《咏白海棠》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陈亮《梅花》
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征的军队要启航了。这一走,他们的身躯将要永远留在异国战场了。
身戴铠甲,手拿长枪,顶着无情的太阳,走过了一座座
无名小城小镇,也翻越一座座荒岭,依旧是那整齐的步伐,行进着。不准叫苦,也不准叫累,那将是每一位将士的基本准则。
走着走着,便到了一场沙漠当中。一望天际的沙漠啊,是怎样的无情而丰富。多少行军队曾在这儿走过,最终也只是沙漠里的一粒沙子而已。
是夜,孤独又寂寞,战士们在受降城边安下了营,望着那阖亮的明月,也只能望也不望,不让自己想起远方的.家与故乡。忽然间,也不知哪里传来阵阵芦笛,那声音啊,既悲伤又悠扬,看营的战士血红的眼眶,思念却从不流泪。
笛声还不断,这是一个怎样使战士集体失眠的笛声啊。多么的冷清又悲伤。
笛声充满着整个沙漠,好像不止有战士们,还有他们的亲人,故乡……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9.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
10.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9.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 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2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10.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2分,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评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评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
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
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
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及注释】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尤重。(前部分简析文字载自“潼江小屋”,有删改)
热爱故乡历来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我们今天常说的爱国主义情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长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他的形象尤其令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虽然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描写音乐,更重要的是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这首诗感人的地方。
公元734年,已过而立之年的李白游览洛阳。作为唐代的东都,洛阳在当时也集聚了天下的文人士子。一则是它的城市定位确实起点很高,二则这个城市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自然遗产,每一项都让这些诗人们流连忘返。
李白在这里游览了很长一段时间,开始思念起远方的家乡。在一个夜色温柔春天的夜晚,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古诗是典型的李白诗歌色彩,当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没有太多修饰的语言,但表达的情感却非常真挚。这首诗歌当然写的是思念故乡,而且是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听到远处的笛声悠扬而生出的故园之思。
这首古诗几乎用不着翻译,都能够读懂存在于其中的意思。这首诗的前两句遣词用字非常精妙,尤其是第一句当中的“暗”,还有第二句当中的“散”。
“谁家玉笛暗飞声”一开始是一个问句,就似乎在突然之间听到了不知谁家飘来的悠扬笛声。一个“暗”字用得很贴切,吹笛人是在家里吹,但声音是关不住的,避免不了要传出来。在这夜里唯独只有一种声音悄然发出, 这表明了夜的宁静, 又说明在这特殊氛围里这黯然发出的声音格外牵动人的心。
“飞”的运用,更是凸显出笛声的穿透力。
再看“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融入春风,借助风势响彻整个洛阳城。句中的一“散”字用得精妙,表达出了笛声和春风的合二为一。哪里有春风,哪里就有笛声。对比而言,“散”是散放,极言覆盖面之广,可以和春风并举,与“满洛城”形成呼应。
既然笛声有如此穿透力,和春风一起覆盖了整个城市,自然也引起了诸多外地来此的文人士子的注意。他们感受着春风的到来,也听到了耳边悠扬的笛声,心中的思乡情就被呼唤出来,正所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词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评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
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
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
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高适《塞上听吹笛》古诗赏析与翻译
导读:《塞上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那种豪情,是边塞诗中的佳作。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高适《塞上听吹笛》古诗赏析与翻译,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
塞上:边塞地区。
雪净:冰雪消融。
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
羌笛:羌(qiāng)族管乐器。
戍楼:防卫的城楼。
梅花何处落:笛曲有《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译文
冰雪消融,胡地又回到了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
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山川关口。
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
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花色花香洒满关山。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高适当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赏析:
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lǚ)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
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横吹曲辞·陇头吟》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李益《春夜闻笛》
不如黄鹤楼前换酒听吹笛,与君醉杀湘江春。——王叔承《铁笛歌》
黄鹤楼前吹笛时,白蘋红蓼满江湄。 ——吕洞宾《题黄鹤楼石照》
黄鹤楼中吹笛罢,洞庭湖畔醉吟馀。——孙子光《榴皮题壁·黄鹤楼中吹笛罢》
牧童吹笛枫叶里,疲牛倦马眠夕阳。——陈孚《河间府》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杜甫《吹笛》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汉魏名流,临风吹笛,作赋登楼。——卢挚《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
里中耆旧今已无,忍听邻人更吹笛。——晁公溯《得东南书报乱后东都故居犹存而州北松槚亦无》
不分开襟悲楚奏,愿言吹笛退胡兵。——储光羲《同张侍御宴北楼》
山鸟惊吹笛,江猿看洗兵。——岑参《送郭仆射节制剑南》
渔翁却萧散,吹笛过前洲。——释文珦《和人晚秋客思》
列饮杏花阴,吹笛侑羹献。——宋濂《次黄侍讲赠陈性初诗韵》
马上吹笛起寒风,道傍舞剑飞春雪。——储光羲《贻从军行》
春风吹花人满江城,醉击珊瑚夜吹笛。——苏泂《书怀》
吹笛梦来犹记曲,爱歌老去未忘讴。——梅尧臣《依韵和偶书相留》
小船何处载愁来,哀怨一声吹笛裂。——刘过《清溪阁交胡仲蓄芳韵》
王老小儿吹笛看,我侬试舞尔侬看。——司空图《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十九首》
大船鼓枻唱歌去,小艇得鱼吹笛还。——陈录《赠钓伴》
令严初不动,帐下闻吹笛。——黄庭坚《次韵答薛乐道》
欲借仙家辽海鹤,月明吹笛水晶宫。——林鸿《题吴江垂虹桥》
扬州时有下江兵,兰陵镇前吹笛声。——王维《同崔傅答贤弟》
上将拥旄西出征,*明吹笛大军行。——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曲中复作孤吹笛,玉龙一吟群籁寂。——陈舜俞《双溪行》
吹笛拟从蓬海去,扬舲疑与渼陂同。——郑善夫《大湖汎舟登弁顶》
古戍何人晚吹笛,客船莫向城边系。——刘炳《浔阳行》
孤鹤横江秋度影,商船吹笛夜闻声。——史鉴《送黄景新归豫章》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欧阳修《梦中作》
胡雏吹笛上高台,寒雁惊飞去不回。——杜牧《边上闻笳三首》
自言少小学吹笛,早事曹王曾赏激。——刘禹锡《武昌老人说笛歌》
邻翁吹笛意本乐,闻笛如我心何哀。——方回《闻笛叹》
荞麦茫茫花似雪,牧童吹笛上高丘。——范成大《长沙王墓在阊门外》
记月榭鸣筝,露桥吹笛,说着也眉皱。——陈维崧《清明感旧》
星座通霄狼鬣暗,戍楼吹笛虎牙闲。——杜牧《道一大尹存之、庭美二学士简于圣明…四韵呈上三君子》
鼓笛笙箫哄舞茵,伶官和尚杂宫人。——方回《题唐人按乐图》
春蚕得衣耕得食,农功初成各休息,卖酒垆边纷鼓笛,我过一年如一日。——陆游《短歌行·富贵得意如登天》
古原荒庙掩莓苔,何处喧喧鼓笛来。——吴融《野庙》
逢场鼓笛如灰冷,送老虀盐似蜜甜。——范成大《忆昔》
酒肴劝属坊市满,鼓笛繁乱倡优狞。——苏辙《蚕市》
酒肉如山鼓笛譟,尘飞不见四达衢。——刘克庄《三和·花篮果担更噭呼》
儿童屡惜峰峦过,将士犹教鼓笛催。——范成大《湘江洲尾快风挂帆》
亲情广阔追随大,鼓笛喧胜嫁娶频。——乐史《咏华林书院》
却思公之文字世莫双,举酒一使长咽慢肌高揭鼓笛腔,万古有作心胸降。——梅尧臣《*山堂杂言》
一身入定千身出,云居不打这鼓笛。——黄庭坚《云居佑禅师烧香颂》
边头刁斗幸小休,棚上鼓笛姑同乐。——刘克庄《观社行》
州县供输罢,追随鼓笛喧。——杜荀鹤《题田翁家》
黄昏林下路,鼓笛赛神归。——白居易《春村》
夜寒眠半觉,鼓笛闹嘈嘈。——韩愈《潭州泊船呈诸公》
水庙迎神罢,喧喧鼓笛回。——释文珦《江上人家》
古庙高枫下,迎神鼓笛喧。——释文珦《农父》
烟霞仟佛境,鼓笛鬼神村。——释文珦《野兴》
从来赛社说金渊,鼓笛钲旗隘市廛。——仇远《三月二十六日书所闻》
豪民张灯唤歌舞,鼓笛喧轰夜忘旦。——仇远《元夜叹》
比屋篝车满,深林鼓笛喧。——刘克庄《田舍即事十首·比屋篝车满》
鼓笛谩将厅事聒,谁知里面有人悲。——吴潜《小至三诗呈景回制干并简同官·劝君莫望楚云飞》
忽然鼓笛太*调,便是洞庭闻乐来。——陈著《乙酉正月二十日游慈云三首·数曲清溪山抱回》
耳边鼓笛有自好,忽散而去何吾妨。——陈著《夜饮慈云诸公索诗因成长篇》
家家活计鱼虾市,处处欢声鼓笛楼。——陈著《定海》
镫花三五夜,鼓笛十分春。——陈著《元夕应人求题酒肆镫》
户户祈蚕喧鼓笛,村村乘雨筑陂塘。——陆游《春夏之交风日清美欣然有赋·日铸珍芽开小缶》
山头鼓笛阴沉庙,陌上薪蒸突兀车。——薛能《怀汾上旧居》
幸自车徒小休息,又闻鼓笛闹将迎。——杨万里《阊门外登溪船五首·选甚天时晴未晴》
鼓笛方入破,朱弦微莫听。——苏轼《次韵子由送家退翁知怀安军》
烦恼自无安脚处,从他鼓笛弄浮生。——黄庭坚《题前定录赠李伯牖二首·万般尽被鬼神戏》
独弄参军无鼓笛,右军池里泛渔舟。——黄庭坚《答雍熙光老颂》
已谙江上肴蔬薄,莫笑衙前鼓笛哗。——苏辙《试院唱酬十一首·次前韵三首》
已谙江上肴蔬薄,莫笑衙前鼓笛哗。——苏辙《试院唱酬十一首其八次前韵三首之三》
鼓笛简介
鼓和笛。 指鼓笛曲。 乐器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杜甫《洗兵马》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陆游《关山月》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梅·闲梦远》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一曲将军何处笛,连云芳草日初斜。——杜牧《街西长句》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孟浩然《凉州词》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
横笛弄秋月,琵琶弹陌桑。——李白《夜别张五》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横吹曲辞·陇头吟》
黄山闻凤笛,清跸侍龙媒。——卢照邻《赠许左丞从驾万年宫》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李益《春夜闻笛》
篱花犹及重阳发,邻笛那堪落日听。 ——刘长卿《过裴舍人故居》
谁将玉笛按凉州,吹彻春风不下楼。——刘翰《闻笛》
向夕孤城分首处,寂寥横笛为君吹。——朱放《江上送别》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谁家短笛吹杨柳,何处扁舟唱采菱。——章甫《湖上吟》
不如黄鹤楼前换酒听吹笛,与君醉杀湘江春。——王叔承《铁笛歌》
青原山下家虽远,黄鹤楼前笛未吹。——宋伯仁《送庐陵王月窗秀才之武昌谒秋壑贾侍郎》
黄鹤楼前吹笛时,白蘋红蓼满江湄。 ——吕洞宾《题黄鹤楼石照》
时取黄鹤楼中老铁笛,傍崖吹之,江神敛衽无人听。——陈献章《病中寄张廷实用杜子美韵》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悲歌曲尽故人去,笛响长江月正明。——汪元量《临川水驿》
酒醒瀑布千岩雨,恨满江波一笛风。——周砥《赠昶公》
黄鹤楼中吹笛罢,洞庭湖畔醉吟馀。——孙子光《榴皮题壁·黄鹤楼中吹笛罢》
黄鹤楼前铁笛鸣,时惊嘹唳两三声。——朱瞻基《潇湘八景画·*沙落雁》
黄鹤楼中玉笛,看花吹彻春声。——管讷《题墨梅送友人》
和我君山莫邪笛,与尔同登黄鹤楼。——杨维桢《筚篥吟》
黄鹤楼空馀铁笛,青牛人远剩瑶编。——钟仕杰《超真观·其二》
黄鹤楼头玉笛吹,无缘得见蓝桥妪。——张凤翔《红梅》
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晏几道《南乡子·新月又如眉》
牧童吹笛枫叶里,疲牛倦马眠夕阳。——陈孚《河间府》
枫叶凉波江舫笛,梅花细雨寺楼钟。——易顺鼎《梦游仙·其十》
但得有牛横短笛,一蓑春雨自农桑。——方岳《田头·秧田多种八月白》
读书夜倦灯影暗,屋外笛声何处来。——方回《闻笛叹》
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飞来识旧游。——范成大《鄂州南楼》
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朱淑真《中秋闻笛》
人淡淡,水濛濛,吹入芦花短笛中。——纳兰容若《渔父·收却纶竿落照红》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杜甫《吹笛》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王安石《江上》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赵嘏《长安晚秋》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刘慎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有笛的古诗句
笛诗句
有胡笛的诗句古诗
笛的诗句
带笛的诗句
带笛箫的诗句古诗
古诗带笛箫的诗句
笛子的古诗句
关于笛的诗句
笛子诗句
带笛的诗句古诗大全
笛声的诗句
笛子的诗句
吹笛的诗句
关于汽笛的古诗句
形容笛声的古诗句
含有笛和风的古诗句
三首闻笛思乡的古诗句
关于闻笛思乡的古诗句
与笛子有关的诗句
吹笛子的诗句
关于笛的诗句古诗词
关于写陶笛的千古诗句
描写笛子的诗句
牧童吹笛的诗句
关于吹笛的诗句古诗初中
含有芦笛意象的古诗句
赞美笛子的诗句
形容陶笛的诗句
有关笛子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