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陋室铭中写环境优雅的句子

关于刘禹锡陋室铭中写环境优雅的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刘禹锡陋室铭中写环境优雅的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刘禹锡陋室铭中写环境优雅的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刘禹锡陋室铭中写环境优雅的句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178) 说说(337) 名言(60) 诗词(192) 祝福(8) 心语(8)

  • 《陋室铭》刘禹锡

  • 诗人
  • 《陋室铭》刘禹锡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刘禹锡著。“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刘禹锡《陋室铭》,欢迎参考学*!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原文释义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就有了名气;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就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屋子的主人)的品德高尚(屋子就不显得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时和我交谈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奏乐声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心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品德高尚的人居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字词解释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斯是(3)陋室,惟(4)吾德馨(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19)谈笑有鸿儒(6),往来无白丁(7)。可以调素琴(8),阅金经(9)。无丝竹(10)之乱耳(11)(16),无案牍(12)之劳形(13)。南阳(14)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5). 孔子云:“何陋之有?”(17)

      注释:

      (1)名:成为有名的(词位活用,名词作动词)

      (2)灵:成为灵异的(词位活用,形容词作动词)

      (3)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4)惟:只

      (5)馨:散播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吾,我。

      (6)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旧指读书人,这里指知识渊博的人. 有学问的人。

      (7)白丁:没有官职的人,*民。这里借指没有学问之人。

      (8)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素:不加装饰的

      (9)金经:用金泥做成的经文,或《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这里泛指佛经。

      (10)丝竹:琴瑟,萧管,这里指的是合奏乐器的声音。此处借指奏乐的声音。乱耳,使听力紊乱。

      (11)乱耳:乱,使……烦乱。

      (12)案牍,官府的公文。

      (13)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今义 样子;劳,使……劳累。

      (14)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5)子云:汉代的扬子云(也作“杨子云”“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和前一句引用典故表明:“陋室不陋”)

      (1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琴瑟萧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也有表舒缓语气的作用。

      (17)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8)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1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20)何陋之有:宾语前置。

      【赏析】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于以文学家名世。因此,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阅读全文]...

2022-03-10 09:48:35
  • 刘禹锡《陋室铭》

  •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⑴ 在:在于,动词。

      ⑵ 名:出名,着名,因--而着名,名词作动词。

      ⑶ 灵:显得有灵气,名词作动词。

      ⑷ 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此,这。是:表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

      ⑸ 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上:动词,长到,蔓到。

      ⑺ 鸿儒:即大学问家,这里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⑻ 白丁:*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⑼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古琴。

      ⑽金经: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即《金刚经》。

      ⑾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⑿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⒀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⒁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⒂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⒃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着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⒅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19)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言中一指都指说。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1]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写作历史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柳公权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鉴赏

      1—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4—7句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同样延续了“比”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的对比。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8—9句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杨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阅读全文]...

2022-06-04 18:40:50
  • 刘禹锡:陋室铭

  •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1、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2、在(zài):在于,动词。

      3、名(míng):出名,着名,名词用作动词。

      4、灵(líng):神奇;灵异。

      5、斯是陋室(lòu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6、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8、鸿儒(hóng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12、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4、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15、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16、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17、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着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19、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20、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22、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翻译: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赏析: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同样延续了“比”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的对比。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m.ju.51tietu.net)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阅读全文]...

2022-05-02 21:48:39
  • 陋室铭刘禹锡原文

  • 阅读
  • 陋室铭刘禹锡原文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下面小编带来的陋室铭刘禹锡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经典诗句

      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

      A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 虚写:往来无白丁。 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陋室铭读后感

      陋室也就是简陋的屋子,简陋的屋子会怎样呢?从文中我读出作者认为屋子简陋不重要,关键在于屋中的人。

      我也同样认为一个真正有才华,是君子的人,无论住在什么地方都无所谓,屋也只是一个落脚的地方罢了。真正的智者、君子并不是为名利活着。屋之陋,反而会更突显君子、才子的本色。

      但有些人不论屋陋,或屋好都不能成材。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没有一颗真、善、美、正直的心,没有后天勤奋的意识,所以陋室只不过是一个在人生之路上的小风景罢了。

      文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正是体现陋室中人的重要吗!但我认为真正重要的是陋室中人的高尚品格。”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虽是写景,但不难看出屋主的清幽,不拘小节。使我看出那种自然的美丽。加上后几句更使我想到一幅美丽的画面。一间房屋,台阶上一些碧绿的苔痕,周围有一些杂草。虽简但有着一番古典的气息。从窗中望去,屋主在优雅地弹着朴素的琴,琴声动人心弦,而那种境界更是有一种脱俗。

      读完《陋室铭》使我回想起不少出自陋室的名人,如诸葛亮、杨子云……现代也有不少英雄才子出自陋室,现在我们总能听到某山里的孩子考上某知名大学……,是陋室给了他们一股向前冲的力量,但并不是陋室造就君子,要不是君子住过陋室,谁又会提到陋室呢?

      我现在也算住的是陋室,下雨天屋里则成水帘洞,所以我希望这房也能由我而名。以后有人写什么《陋室传》、《陋室说》……,能把我这房当个例子。

      陋室不重要,关键是心不陋,思想不陋,陋室中有君子。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翻译和注释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①,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③,往来无白丁④。可以调素琴⑤,阅金经⑥。无丝竹之乱耳⑦,无案牍⑨之劳形。南阳⑩诸葛庐,西蜀子云〔11〕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2〕

      注释:

      ①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②惟:同介词“以”,起强调作用。德馨,意指品行高洁。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③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④白丁:未得功名的*民。这里借指没有什么学问之人。

      ⑤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⑥金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

      ⑦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

      ⑨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⑩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1〕子云:汉代的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2〕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论语o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13〕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稳。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着,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

    [阅读全文]...

2022-06-03 17:17:33
  • 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典故

  • 阅读
  • 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典故

      《陋室铭》是语文重要的一课,那么关于《陋室铭》中的典故,各位同学们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典故 ,欢迎大家阅读。

      诸葛亮与诸葛庐

      诸葛亮,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是*人心中崇敬的偶像。对他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无需多言。

      据记载,诸葛亮在出山辅佐刘备前,曾在南阳郡建茅草屋而居。传说诸葛亮曾在此躬耕隐居,一方面读书修行观天下,一方面等候明主。后来刘备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都发生在这里。关于南阳诸葛庐地点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湖北襄阳西南的隆中卧龙岗,二说是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

      后人为纪念他,在这两个地方都修建祠堂,是为*,都有诸葛庐。千百年来,只要有机会,人们都会来这两处瞻仰。

      南阳诸葛庐到底在哪已无关紧要,这两地诸葛庐都反映人们对诸葛亮的崇敬。

      扬雄与子云亭

      扬雄(公元前53—公元前18),字子云,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蜀郡成都(属四川成都一带)人。

      扬雄年少时好学,博览多识,但口吃,不善言谈。四十多岁时,扬雄游学京师长安,被举荐任侍郎、给事黄门。他为人不慕富贵,不求名利,故历经成帝、哀帝、*帝三朝,始终未得升迁。王莽新朝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别人触犯王莽,扬雄却被株连。为洗刷自己的冤屈,他曾试图投阁自杀明志,但未遂。后王莽得知他并不知情,又任他为大夫。

      扬雄在汉赋写作方面成就尤为突出,与司马相如并称为“扬马”,其代表作有《甘泉赋》、《羽猎赋》、《法言》、《方言》等。

      子云亭位于四川省绵阳郫(pí)县城西南11公里处的西山,是为纪念西汉文学家扬雄隐居在此读书而建。因刘禹锡《陋室铭》提到“西蜀子云亭”,而更加出名。

      孔子与“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出自《论语》中的《子罕》篇。这篇文中有这样的话——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里,“九夷”指东方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当时汉族是以中原为中心活动,东方边远的地方还有少数民族生活。“陋”是指简陋,但这个“简陋”实际是指生产水*低,生活贫穷和思想文化原始落后。这段话的'意思是——

      孔子打算居住到东方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人说:“那地方太简陋,为什么要去那地方?”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有什么简陋?”

      孔子的意思是居住在那,用中原的文化思想教化边远的少数民族,使他们具有君子之道,那么那个地方就不再简陋了,也就是不再原始落后了。

      刘禹锡巧妙借用孔子“君子之居,何陋之有”这句话的后半句,与陋室联系起来。此时,这句话已经不再含有原来的意思了。

      扩展:

      原文

      唐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称:“彭城刘梦得,诗之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他有写时事之作,如《*齐行》、《城西行》、《*蔡州》等。另外,他感世伤怀、托物寓情之作甚多,如《养鸷词》、《聚蚊谣》、《读张曲江集作》、《有獭吟》、《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等,都反映他虽受打击而气骨桀骜、毫不屈服的精神。他的怀古诗语言*易、意境深远。如《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等,皆为人们传诵,而尤为后人称道的是他学*民歌的成绩卓著,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生*详见《新唐书》卷一六八。有《刘宾客文集》。

      [注释]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者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

      “山不”二句:山不在于高不高,有神仙居住就名闻远方。

      “水不”二句:水不在于深不深,有龙潜藏着就有灵验。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斯是”二句:这座简陋的房子,也正是由于我具有美德而散发出芳香。斯、是,都是代词,“这”。惟,只。馨(xīn欣),散布得很远的香气。

      “苔痕”二句:点点青苔滋生上了台阶,台阶因而呈现着绿色;草色映入帘帷,室内也显得一片青翠。痕,斑迹。

      “谈笑”二句:在室中一起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学者,相互往来的没有一个不识字的人。鸿儒,大儒。白丁,*民,这里指没有文化的人。

      调素琴:即弹琴。调,抚弄乐器。素琴,朴素无华的琴。

      阅金经:读佛经。金经,古代用混金(一种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无丝竹”二句:是说悠闲地调琴,没有繁弦急管那种嘈杂的声音;潜心静默地读经,用不着处理官府事务那样劳神。丝竹,弦乐器和管乐器。案牍(dú读),官府公文。形,指身体。

      “南阳”二句:是说诸葛亮的草庐和扬雄的子云亭也是简陋的,但都因主人而闻名。言外之意是以自己的陋室和它们相比。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今湖北襄阳西)时居住的草房。西蜀子云亭,西汉学者和辞赋家扬雄(字子云)在成都的住所,又称“草玄堂”,因扬雄在这里写作《太玄》一书而得名。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有什么简陋可言呢?《论语子罕》说:孔子打算到东方少数民族地方去居住,有人劝他不要去,说那个地方太简陋,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按,本文只本句没有入韵。

      [译诗]

      山的名声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声。水的名声不在于水的深浅,只要有了龙的存在也就有了灵气。虽然我所处的是一间简陋狭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样可以四处传播。苔藓爬上了台阶,呈现一片碧绿。小草映着门帘,室内满是青葱。*日里谈笑的都是博学通达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一个是没有文化不学无术的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拨弄那未经雕饰的琴,翻阅研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使耳朵的听觉紊乱,也没有众多的公文需要劳心伤神。这间简陋狭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如同西蜀的扬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说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说它是简陋的呢?

      [赏析]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如今,刘禹锡当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中,3幢9间呈品字状的房屋,斗拱飞檐,白墙黑瓦,典雅古朴,静谧灵秀。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蕴秀,令人似乎嗅到浓郁的翰墨馨香。院内东侧小巧精致的亭内,立有“《陋室铭》碑石”,上刻流传千年的《陋室铭》全文,字为书法家孟繁青所书,风骨端凝,清秀悦目。主室正中,有刘禹锡立像一尊,潇洒庄重,上悬“政擢贤良”匾额。陋室占地不广,踱步其间,似觉人与自然在此得到净化。

      《陋室铭》通篇81字,情与景会,事与心谐。细读此铭,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接纳文人墨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刘禹锡为官,清廉无私,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为文,超世出尘,大智大睿,为后人留下许多琅琅上口,富含哲理的诗歌和散文。

    [阅读全文]...

2022-07-02 20:19:56
  •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及赏析

  • 阅读
  •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及赏析

      《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及赏析,欢迎参考学*!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赏析

      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

      一、(1—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二、(4—7句):

      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在前面几句的生花妙笔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此时明理,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多滋味。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注:第六句为正面描写,看出作者从容淡定;第七句为反面描写,写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三、(8—9句):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创作背景

      《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阅读全文]...

2022-07-26 08:55:42
  • 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语句

  • 宁静,语句,环境
  • 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语句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语句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陋室铭 》中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宁静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罢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解说

      相传,当时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不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官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创作背景

      《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赏析

      《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开篇几句从《世说新语·排调》“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翻出新意,运用诗歌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引出陋室。“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兴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则比兴陋室之德。“这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颇有哲理诗的精警和含蕴。作者自远而*,次第写来,以并列句式造成顺流直下的气势,随后托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便觉妙语如珠,胜意迭出。这两句从《尚书·周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联想得来,强调以德自励,确为一篇之主旨与警策。写陋室之陋是为了衬托室中主人之贤,而写室中主人之贤,正好说明陋室不陋,这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以下写室之内外之景、室中人、室中事,句句扣住“陋”字,而又不离“德”字。“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室内外之景,妙在精切地传出陋室的佳处,以诗的语言表现诗的意境。“痕”、“色”二字,变概念化的“苔”、“草”为可感、可视的具体形象。“上阶”、“入帘”,化静为动,写出“苔”、“草”的神态,又将外景引入室内,为陋室增添了勃勃生机,洋溢一片盎然春意。而一“绿”一“青”,色彩鲜明,更映衬出陋室的闲雅、清幽与别致。这两句为叙写陋室中的人和事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人,侧重写与朋友的交往,借以显示作者身分的高贵和性情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四句写室中事,表现身居陋室的雅趣,足见作者行事不陋。“调素琴,阅金经”,见出陋室生活之清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显出陋室生活之安适。一个超然物外、体静心闲的高人雅士形象呼之欲出。作者写室中之人心闲体静,衬托他的勤于修德;而写他的勤于修德,则揭示陋室不陋、令名远播的原委。从句式上看,前二句散句单行,后二句骈俪偶对,骈散相间,颇具韵律美。从写法上看,一二句从正面说,三四句从反面写,正反结合,且“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又形成呼应和对照,颇见文思之巧。

      最后引证古人、古迹、古语作结。把陋室比作诸葛孔明的南阳草庐、扬雄的成都宅第,意在自勉;援引孔子“何陋之有”,则说明自身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而省略上句“君子居之”只引下句,既呼应上文“惟吾德馨”,又隐含君子居住其内之意,妙在机趣横生,不露自炫之迹。上下古今,浑然一体,包含着无限的情兴和深长的韵味。

      《陋室铭》不足百字,篇幅极短,格局甚大。陋室以矮山、浅水相衬,与诸葛庐、子云亭并提,居住其中,有古之贤人、今之鸿儒相伴,真是陋室不“陋”。全文想象广阔,蕴含深厚,有咫尺藏万里之势。

      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高、水深引出陋室,以仙人、神龙比喻室主的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以古代著名的陋室映衬今日之陋室,以古代贤人比喻作者自己。其次,有叙述、描写,有抒情、议论,有染有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叙述描写,是染。最后一句“何陋之有”,是用典,也是抒情、议论,是点,画龙点睛。点染结合,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

      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四字句、五字句,有对偶句,有排比句,只有最后一句是散文句式,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文字精练而又清丽,音调和谐,音节铿锵。

    [阅读全文]...

2021-12-31 16:18:24
  • 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

  • 高雅,人生,语录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重点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应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清

    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反应了作者情趣高雅不慕荣利

    陋室铭》中表现主人生活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因为《陋室铭》表现室主人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表现主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也就是说从环境、交往、情趣这三方面去说明主人的生活之雅

    表现陋室主人生活的句子是

    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生活: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阅读全文]...

2022-03-07 16:34:20
  •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下一句是什么(刘禹锡著名作陋室铭内容和注释)

  • 著名
  • 作为中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刘禹锡有太多让我们熟悉的诗句。比如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如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还有那“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等等,每一句都是脍炙人口。尤其是前两句,极富哲理韵味,很值得让人细细品味。

    但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却也和很多其他才华横溢的诗人一样,遭遇不少的坎坷。刘禹锡曾经参加了一场革新运动,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也使得刘禹锡遭到连累,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虎落*阳被犬欺,上任后的刘禹锡又受到上司的逼迫,被迫一次次搬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

    在这个时候,刘禹锡内心十分愤慨,就写下了一首精彩古文,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精神,展现出了一种超然于世的心态。而且这篇古文曾经入选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大多数人都曾经学*过。且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就是著名的《陋室铭》。刘禹锡虽然居住的房间很小,也受到上司恶意的逼迫,但是却表现出了一种豁达的心态。虽然身居陋室,但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种修养可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

    开篇用两组对比表达出词人的安贫乐道精神,“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水自然存在,并不会因为自身的高大或者深厚而闻名,而是在于其自身所可以承载的“仙”或者“龙”而闻名于世。

    所以自然而然的引出了诗人的核心句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这居住的小屋虽然简陋,但是我的品德高洁,所以这个小屋也必然会变得更加高雅,而那个逼迫我的人,也必然会变得更加低俗。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刘禹锡对于陋室周围景色的描绘,虽然没有多么的高规格,但是环境很干净,很是雅致,令人赏心悦目,也可以让人在纷扰中安静下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物质生活并不丰富,但是精神生活却是充足的,时常能够和饱学之士高谈阔论,倒也不失为一件人生乐事。

    接下来写诗人刘禹锡被贬之后在陋室里的日常生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身处陋室,却可以弹琴,可以读经,修身养性,岂不是怡然自得?更何况此地没有外界那些嘈杂的声音,也没有那些需要处理的公务,岂不更如世外桃源一般?

    最后刘禹锡列举了两位古代先贤曾经居住的地方,“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个是诸葛亮的诸葛亮,一个是杨雄的子云亭,言下之意是诗人认为自己的陋室完全和它们能够相提并论,而诗人自己的品格也可以和这两个古代先贤相媲美。最后引入孔子的话,“孔子云:何陋之有”,则是更进一步确认。

    这篇古文很短,但是却很精彩,都使用最常用的汉字写就的。当时的我们虽然觉得学*压力大,但是学*这篇课文却丝毫没有费力气。跨越千年依然能够和作者实现精神上的交流,汉文化的一脉相承真是功不可没!

    [阅读全文]...

2022-06-11 23:46:40
  • 刘禹锡《庭竹》

  • 庭竹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着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着名的“汉寿城春望”。

    [阅读全文]...

2021-11-25 05:13:25
刘禹锡陋室铭中写环境优雅的句子 - 句子
刘禹锡陋室铭中写环境优雅的句子 - 语录
刘禹锡陋室铭中写环境优雅的句子 - 说说
刘禹锡陋室铭中写环境优雅的句子 - 名言
刘禹锡陋室铭中写环境优雅的句子 - 诗词
刘禹锡陋室铭中写环境优雅的句子 - 祝福
刘禹锡陋室铭中写环境优雅的句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