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有夜字的古诗

关于第一句有夜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第一句有夜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第一句有夜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第一句有夜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0) 语录(2k+) 说说(13k+) 名言(503) 诗词(169) 祝福(15k+) 心语(204)

  • 古诗夏夜叹

  • 夏夜,夏天
  • 古诗夏夜叹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夏夜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夏夜叹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注释】

      1、轩:窗。

      2、炎蒸毒中肠:中一作“我”。

      3、青紫:古时公卿服饰,借喻*显爵;被:同“披”。指身居*。

      【赏析1】

      写的是窗下纳凉的情景。开始两句就是对酷暑的控诉:“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然后就是对清凉的期盼:“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后面就是他纳凉时的情形,接着是由此的所思。评语:杜诗《夏夜叹》佳处在“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四句,见其体物之细。以下兴起戈士之苦,则恻怛之怀也。细读之,觉其音调铿锵,此唐诗宋诗之别。

      【赏析2】

      《夏夜叹》描写的是窗下纳凉的情景,开始两句就是对酷暑的控诉:“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然后就是对清凉的期盼:“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后面就是他纳凉时的情形,接着是由此的所思:关中大旱,灾民流离失所,局势动荡,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

      此章起结各四句,中二段各八句。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这四句感叹白日漫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夜晚,酷暑难耐,使杜甫的心情烦躁。他希望能够唤来万里长风,疏解夏日的.燥热。这几句日暮思风,引起下面八句的夜景。

      “昊天出华月”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夏日夜凉之景: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杜甫感叹仲夏之夜太过于短暂,白日漫长。他的诗真是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啊,夏日的夜晚哪里是微凉啊,只能说不是很热罢了,要是夜再长一些,也许会凉快点儿!他打开窗户,能看到夜色下的细微之物、昆虫振翅飞翔。于是,他便由此联想到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物情各适,起下文征人。

      “念彼荷戈士”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夜热之感。杜甫由景联想到人,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想到他们的痛苦,炎炎夏日怎么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只能无可奈何!他们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虽然身穿官服,却还不如早日回到故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末四句乃夜触所闻,而伤叹世事也,他期盼着太*盛世。在此时,他似乎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

      【译文】

      漫长的白昼难以日暮,暑热熏蒸得我心如汤煮。

      如何才能唤来万里长风,飘飘然吹起我的衣裳?

      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

      仲夏之夜苦于太短,打开窗子享受一下微凉。

      夜色空明能见到细微之物,昆虫也在振翅飞翔。

      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

      于是我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

      怎样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无可奈何地互相观望!

      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喧呼声响遍四面八方。

      青紫官服虽然加在他们身上,也不如早日回到故乡。

      华州城北吹响了悲凉的胡笳,鹳鹤哀号着四处飞翔。

      唉,这乱世已令人忧伤,再加上天热烦躁身体疲惫,我不禁热切地将太*时世盼想。

      【创作背景】

      该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华州所作。那一年,关中大旱,灾民到处逃荒,流离失所。杜甫从洛阳回到华州以后,仍然时时忧虑动荡的局势和苦难的人民,但似乎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这一年夏天他写下《夏夜叹》一诗,明确地表达了这种心情。

    [阅读全文]...

2022-01-26 20:42:03
  • 含有第字的古诗词 带第字的诗词名句

  •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经·第八章》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德经·第四十一章》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经·第五章》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五回》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

    暗昧处见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围炉夜话·第七八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经·第二十二章》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易传·系辞传下·第五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道经·第五章》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

    人之忌,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三节》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牡丹亭·第十出·惊梦》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七节》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德经·第四十五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道经·第三十六章》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四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经·第二十五章》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道经·第十二章》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三节》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第一回》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德经·第五十六章》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德经·第四十二章》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节》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传·系辞传下·第二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第一章》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节》

    太*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水浒传·第一百一十四回》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节》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德经·第七十二章》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节》

    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中庸·第二十章》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德经·第五十八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德经·第四十三章》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庸·第十四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德经·第六十七章》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

    [阅读全文]...

2022-04-16 14:07:39
  • 古诗学*-第一篇

  • 学*
  •   将进酒

      李白〔唐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阅读全文]...

2022-06-17 22:39:42
  • 夜书所见古诗

  • 夜书所见古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夜书所见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阅读全文]...

2022-05-28 08:56:41
  • 古诗《春夜喜雨》

  •   《》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诗中也描绘了春雨的优美景象。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注释

      1.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9.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10.重:读作zhòng(重在这里的意思是:沉重。所以读作第四声。)

      11.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扩展阅读:春夜喜雨教案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资料,潜心品读、吟诵、想象拓展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围绕“好雨”这一文眼,诵读感悟,品读文本,读中悟美,读中悟情。古今对比,感受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乃、随、潜、润、细”这五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感悟内容,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感情。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意思,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教师方面:录音带 课件

      学生方面:搜集杜甫的资料以及有关春天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师导:春姑娘已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绵绵的春雨悄悄地下着,飘在果园,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落落田野,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小朋友们,你喜欢春雨吗?

      春雨在古代被称为“喜雨”,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写了一首《春夜喜雨》。今天,我们就跟随大诗人杜甫一起走进盛唐,去感受那场《春雨》。

      2、板书课题:春夜喜雨

      二、初读古诗,自学字词。

      1、借助拼音练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标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借助字典学*生字,要明确字的偏旁,结构,组词。

      3、这些字,你如何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记住它?

      4、出示表格,检查自学情况,并交流自己有趣的识记方法。

      5、哎呀,只顾着玩,字宝宝该回家了。你们谁能把字宝宝安全送回家,谁能?谁想试一试。指名朗读古诗、正音。

      (设计意图: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生学会使用字典后,可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学*生字,培养了孩子的识字能力,在识字中同桌合作,趣味识记,既培养了合作意识,也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6、谁认为自己还能比他读得更好?比赛读、挑战读,引导学生读准确,读出诗的节奏美、音韵美。

      课件出示,指导朗读。

    [阅读全文]...

2022-05-15 13:34:15
  • 静夜思古诗

  • 静夜思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静夜思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静夜思》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大林寺桃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古诗词全文如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一、复*旧课

       出示学*步骤: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品诗句、悟诗情。

      4、诵感情、赏诗文。

      二、学*课文

       师:(放录像李白呤诵《静夜思》)请大家看录像听老师读这首诗。

      (生认真听,一部分学生模仿)

      师: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

      生1:我认为疑是地上霜写得好。

      生2:我认为举头望明月这句写得好。

      生3:低头思故乡这句写得好。

      过渡:是的,这首诗写得很美,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学*。

      1、学*第一行诗。

      师:请大家齐读第一行诗。

      生:(大声朗读)

      师:你认为这句诗哪个词写得好?

      生:明月光写得好。晚上看到明亮的月光,很容易思念家乡。

      (字理识字:电脑课件出示 --明,两字进行对比让学生说出 表示日, 表示月,太阳与月亮同时出现表示非常亮。)

      (师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2、学*第二行诗。

      师:哪位同学喜欢第二行诗,请站起来读,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1:疑是怀疑的意思,所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生2:疑要重读。

      (生朗读第二行诗)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生1:李白为什么把月光当作白霜?

      生2:因为霜和月光都是白色的。

      生3:因为作者很晚不能入睡,产生错觉,所以把月光看成了白霜。

      (指导读第二行诗,重读霜,体会诗意,然后齐读1、2行诗)

      3、学*第三、四行诗。

      师:刚才我们采用什么学*方法学*第一、二行诗?

      生: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

      师:请大家采用以上的学*方法自学三、四行诗。

      (学生自学,分组讨论学*。)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生1:这首诗为什么说望明月而不是看明月?

      生2:月亮离我们太远了,所以要望。

    [阅读全文]...

2022-04-02 08:36:01
  • 寒夜古诗鉴赏

  • 文学
  • 寒夜古诗鉴赏

      《寒夜》是南宋诗人杜耒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寒夜古诗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寒夜(宋·杜未)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赏析

      此乃宋朝杜小山的一首诗,名《冷夜》。

      寒夜客来,炉火初红,扫雪煮茶,良朋知己,围炉品茗,赏月下梅,真乃令人向往之雅趣!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是宋朝诗人杜耒描写在寒冷的'夜里,主人点炉煮茶,以茶当酒待客的诗句。客主围着红红的火焰,每人手中一杯清香的热茶,边品茗边交谈。其乐融融、其情浓浓,这是令人钦羡的儒雅风*,又是让人神往的高雅享受。

      古人有刎颈之交,忘机之友,掬诚以待,可以“寒夜客来茶当酒”,更觉“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繁忙的现代人,当“寒夜客来”时,大概只有是,“我倦欲眠君且往”,“有事回头电话联络”再说吧。难怪活在当下的我们,时时感叹“知音难觅”

      宋人杜耒《冷夜》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之句。寒夜朔风,拥被难眠,突有故人到访,披衣而起,倒屐相迎,然厨下无余肴,柜中无陈酿,于是铲雪融水,发火煮茶。茅舍外雪压寒枝悄然自坠,竹炉里松炭星火四溅有声,釜中茶汤鱼眼乍现,此时风宁月朗,更有数点疏梅映窗,又是另一种境界。

      注释

      竹炉:指用竹篾做成的套子套着的火炉。是一种烧炭的小火炉,外壳用竹子编成,炉芯用泥,中间有铁栅,隔为上下。

      汤沸:热水沸腾。

      才有:同“一有”。

      译文

      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月光照射在窗前,与*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时间已无法考证。在一个冬天的夜晚,有客人来访,诗人以茶待客。主客相谈甚欢,于是诗人作此诗以记。

      名家点评

      宋黄昇《玉林清话》指出:苏泂《金陵》诗“人家一样垂杨柳,种在宫墙自不同”与杜耒诗“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意思相同,都意有旁指。

      作者简介

      杜耒(?——1225),南宋诗人。字子野,号小山,今江西抚州人。尝官主簿,**山阳帅幕,理宗宝庆三年死于军乱。

    [阅读全文]...

2022-02-12 12:40:42
  • 七夕夜女歌古诗

  • 七夕
  • 七夕夜女歌古诗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夕夜女歌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佚名 七夕夜女歌

      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

      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

      注释

      灵匹:神仙匹偶。指牵牛、织女二星。美好的配偶。

      怨离:怨恨离别。犹伤别。

      索居:孤独地散处一方。离群索居。孤身独居。鳏居。

      玄云:黑云,浓云。古指冬官。

      不应:不感应。不响应;不应和。不答应。

      侬:《吴方言》我(古语,多见于旧诗文)。你。古时吴越一带称他人为“侬”。人。泛指一般人。

      啼叹歌:哭啼叹息的歌声。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女子,在七夕这一天,把久蕴心中的情感,皆这一神话故事抒发了出来。这位痴情的女诗人,她所思念的是谁呢?诗中并未透露,可能是远离故乡的丈夫,可能是被迫分开的情人,也可能是难以见到的心上人吧?总之,诗人夜不能寐,远望星空,思绪万千,看到天上一线银河,想起牛郎织女的传说、首句“灵匹怨离处”,“灵”即神,“匹”,匹偶,此指牛郎织女这一对天上的情侣。然而,神仙也有神仙的不幸,一个“怨”字,包含了牛郎织女横遭拆散离居的幽怨,概括了他们的种种悲愁。二句“索居隔长河”,“索居”指单独居住,“长河”即银河。索居承接上句灵匹之怨而来,隔长河紧扣住怨离处,二句承接紧密。同时索居又与长河相对照,人孤单,河宽阔;人有情,河无情。神仙无可奈何,千古有余哀。诗人从天上神仙写起,以时间和空间的悠远绵长来诉说自己的相思之苦,那苦是无边无际,茫茫渺渺,以牛郎织女比衬自己的身世,寄托了深沉的同情与感慨。看似曲折表露自己的心事,实则是直抒胸臆。三、四句从天上转至人间,从神仙写到了自身。把空间与时间的跨度一下子缩小了。“玄云不应雷”,“玄云”,即乌云。“不应”,不曾,没有。“雷”,打雷。乌云渲染了压抑的气氛,云深则欲雨,欲雨则有雷,然而诗句偏偏没有雷,这就是欲扬先抑,在诗中起了一个小波澜,乌云是实景又是虚景,是天上的,又是诗人心头的。既然响声起而又不是雷鸣之声,那又是什么呢?“是侬啼叹歌”,这句诗承接上句,正面回答乌云深处并没有打雷,那隆隆响着的是我独居相思而发出的'啼哭与叹息的声音。诗句用夸张的手法,把啼叹声说成了雷声,用声音之大、传播之远、振动之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女主人公的真挚、深重的感情。

      诗题为“七日夜女歌”,相传七月七日喜鹊在银河上搭桥,那应该是牛郎和织女相逢的喜日,但诗的内容却写到女诗人在此夜间却又啼哭、又叹息。牛郎和织女隔河分居,不能团聚,女诗人从自身的孤独感出发,与之发生了深深的共鸣,同时也深深地为之动情;但牛郎、织女毕竟还有会面、相依相偎的时刻,我们的女诗人却连这个短暂的幸福时刻都不能得到,天上人间毕竟还有不同,在七月七日夜尤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天上的喜日,地上却发出了痛苦。

      这首诗短短四句,从神话写到现实,从天上写到地下,从神仙写到自己,比拟合乎自身,夸张不觉怪诞。有虚有实,虚实相生,使诗的内涵更为丰富了。

    [阅读全文]...

2022-01-26 08:03:59
  • 《静夜思》古诗及译文

  • 夜思,文学
  • 《静夜思》古诗及译文

      《静夜思》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一起来看看古诗内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刘云:自是古意,不须言笑。

      《唐诗正声》:百千旅情,妙复使人言说不得。天成偶语,讵由精炼得之?

      《批点唐诗正声》:乐府体。老炼着意作,反不及此。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悄悄冥冥,千古旅情,尽此十字(末二句下)。

      《李杜诗选》:范德机曰:五言短古,不可明白说尽,含糊则有余味,如此篇也。

      《唐诗广选》:有第三句,自不意其末句忽转至此。便奇(“疑是”句下)。蒋仲舒曰:“举头”、“低头”,写出踌蹰踯躅之态。

      《诗薮》: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然亦齐、梁体格。他作视七言绝句,觉神韵小减,缘句短,逸气未舒耳。

      《唐诗归》:钟云:忽然妙境,目中口中,凑泊不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

      《李诗钞》:偶然得之,读不可了。

      《李诗通》:思归之辞,白自制名。

      《唐诗解》:摹写静夜之景,字字真率,正济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

      《增订唐诗摘钞》:思乡诗最多,终不如此四语真率而有味。此信口语,后人复不能摹拟,摹拟便丑,语似极率,回坏尽致。

      《古唐诗合解》:此诗如不经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

      《唐诗别裁》:旅中情思,虽说叫却不说尽。

      《唐诗选胜直解》:此旅怀之思。,月色侵床,凄清之景电,易动乡思。月光照地,恍疑霜白。举头低头、同此月也,一俯一仰间多少情怀。题云《静夜思》,淡而有味。

      《唐宋诗醇》:《诗薮》谓古今专门大家得三人焉,陈思之古、拾遗之律、翰林之绝,皆天授而非人力也,要是确论。至所云唐五言绝多法齐梁,体制白别:此则气骨甚高,神韵甚穆,过齐梁远矣。

      《唐诗笺注》:即景即情,忽离忽合,极质直却自情至。

      《网师园唐诗笺》:得天趣(末二句下)。

      《湖楼随笔》:李太白诗“床前明月光”云云,王昌龄诗“闺中少妇不知愁”云云,此两诗体格不伦而意实相准。夫闺中少妇本不知愁,方且凝妆而上翠楼,乃“忽见陌头杨柳色”,则“悔教夫婿觅封侯”矣。此以见春色之感人者深也。“床前明月光”,初以为地上之霜耳,乃举头而见明月,则低头而思故乡矣。此以见月色之感人者深也。盖欲言其感人之深而但言如何相感,则虽深仍浅矣。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意则意真。知此者可以打诗乎!

      《诗境浅说续编》:前二句,取喻殊新。后二句,往举头、低头俄顷之间,顿生乡思。良以故乡之念,久蕴怀中,偶见床前明月,一触即发,正见其乡心之切。且“举头”、“低头”,联属用之,更见俯仰有致。

      《李太白诗醇》:谢云:直书衷曲,不着色相。徐增曰:因“疑”则“望”,因“望”则“思”,并无他念,真“静夜思”也。

      《唐人绝句精华》:李白此诗绝去雕采,纯出天真,犹是《子夜》民歌本色,故虽非用乐府古题,而古意盎然。

      【拓展内容】

      作品鉴赏

      李白《静夜思》诗意图《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此诗写出了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阅读全文]...

2021-11-24 15:52:20
  • 描写夜色的诗句古诗(关于夜色的唯美古诗)

  • 夜色,唯美
  • 方文山作词、周杰伦演唱的《菊花台》中有句歌词:“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失眠的夜晚最是漫长,而失眠的原因有很多种,孤独或许是最常见的一种。

    汪曾祺说过一句非常暖心的话:“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有人陪伴的夜晚,有灯火温暖,再漫长也不会凝结成霜。但人生中的许多夜晚,都难免孤独。诗词中那些孤独的夜晚,漫长得像一场思念。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此时被叛军掳至已经沦陷的长安,在这样一个悲苦的月夜,他思念起在鄜州的妻子儿女。诗词中写到思念,常常是通过想象,从对方写起。这样写就兼顾了相思的两端,写出了时空感,突出了思念之情的浓厚。

    杜甫想到,虽然彼此身处异地,但妻子此时应该也像他一样孤独地望着天上的月亮,在思念着自己。而自己的儿女尚且年幼,恐怕还不知道他们的母亲为什么望着月亮出神,还不知道想念他们的父亲。颔联这两句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也蕴含着杜甫对孩子们的怜爱。

    颈联进一步进行细节描写,写出了想象中妻子独自看月时的形象。雾气打湿了她的头发,月光寒彻了她的双臂。“湿”“寒”二字,蕴含着杜甫对妻子的疼爱,可见思念之浓。尾联设想二人团聚,让月光照干两人的相思之泪。虽然全诗都从妻子着笔,但杜甫自己的感受已经融入其中。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生离,尚有重逢的机会;死别,便再无佳期可会。虽然已经过了漫长的十年,苏轼依然对亡妻王弗一往情深,因夜里梦见亡妻,就写下了这首凄楚哀怨的悼亡词。

    “两茫茫”,是生与死的相隔。逝者无法再知晓人间事,无法再知道这世间还有一个思念着她的人,而生者也无法得知人往生后的世界。最浓厚最悲痛的思念是抑制不住的,“不思量,自难忘”,看似矛盾,但正写出了苏轼心中的情感潜流。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阴阳两隔多年,纵使相逢,恐怕妻子也认不出苍老的他了。而在他的记忆中,她永远会是十年前的模样,临窗而坐,对镜梳妆。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月光好不识趣,照得思念无处躲藏。在月光的笼罩下,菊花好似蒙着一重重愁苦的雾霭,兰花沾露,好像在默默饮泣。这其实是词人悲苦心境的外化。“斜光到晓穿朱户”,说明词人一夜未眠,就这么百无聊赖地看着月光轻移。

    西风吹紧,碧树凋零。词人独上高楼,极目远眺,道路消失在天涯的尽头。“望尽”,可见他凝神已久,亦可知他内心的茫然。词人想要寄书传情,却连思念的人在哪里都不知道,只好无奈作罢。词人以无可奈何的问句结尾,言犹未尽,让人读之顿生悠悠离恨。

    行香子·天与秋光

    宋·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恓恓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李清照这首词写于丈夫赵明诚亡故之后,表达了对亡夫的怀念和自己孤单悲凉的心情。秋天的风雨让人感到凄凉,对心情悲伤的李清照来说尤甚。“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每一次风雨都让敏感的她感触更加深刻。

    只有借酒才能抚慰一个人的孤独岁月,在酒醒的时刻,往事再次涌上心头,愁肠百结。一个人的孤寂时光,冷清凄惨,实在难捱。夜晚漫长得好像没有尽头,就像永无尽头的思念。“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那砧声,好像就捣在她的心上;那蛩声就像一根根细丝,拉扯着她孤单的心;那漏声连绵,拉长了她的思念。

    [阅读全文]...

2022-03-05 22:31:41
第一句有夜字的古诗 - 句子
第一句有夜字的古诗 - 语录
第一句有夜字的古诗 - 说说
第一句有夜字的古诗 - 名言
第一句有夜字的古诗 - 诗词
第一句有夜字的古诗 - 祝福
第一句有夜字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