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放一首峨眉山月歌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放一首峨眉山月歌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放一首峨眉山月歌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放一首峨眉山月歌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峨眉山月歌》古诗词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峨眉山月歌》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翻译: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赏析
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峨眉山月”、“*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接下来分享《峨眉山月歌》写作背景和赏析。
《峨眉山月歌》写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刘须溪云:含情凄婉,有《竹枝》缥渺之音。
《批点唐诗正声》:且不问太白如何,只此诗谁复能知?
《唐诗广选》:如此等神韵,岂他人所能效颦(首二句下)?
《艺苑卮言》: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嵋山、*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艺圃撷余》:谈艺者有谓七律一句中不可入两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固多、拈出亦见精严。吾以为皆非妙悟也。作诗到精神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唐诗解》:“君”者,指月而言。清溪、三峡之见,天狭如线,即半轮亦不复可睹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思入清空,响流虚远,灵机逸韵,相凑而来。每一歌之,令人忘睡。金献之云:王右丞《早朝》诗五用衣服字,李供奉《峨眉山月歌》五用地名字,古今脍炙。然右丞用之八句中,终觉重复!供奉只用四句,而天巧浑成,毫无痕迹,故是千秋绝调。
《唐风定》:此种神化处,所谓太白不知其所以然。
《唐诗摘钞》:语含比兴。“君”字指月而言,喻谗邪之蔽明也。七律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之句,参看便明。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蜂腰鹤膝,双声叠韵,沈休文三尺法也。古今犯者不少,宁尽汰之耶?
《唐宋诗醇》:但觉其工,然妙处不传,
《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诗法易简录》:此就月写出蜀中山峡之险峻也。在峨眉山下,犹见半轮月色,照入江中。自清溪入三峡,山势愈高,江水愈狭,*皆峭壁层峦,插天万仞,仰眺碧落,仅余一线,并此半轮之月亦不可见,此所以不能不思也。“君”字,指月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王元美曰:“此是太白佳境,益见此老炉锤之妙。”此诗定从随手写出,一经炉锤,定逊此神妙自然。
《瓯北诗话》:李太白“峨眉山月半轮秋”云云,四句中用五地名,毫不见堆垛之迹,此则浩气喷薄,如神龙行空,不可捉摸,非后人所能模仿也。
后世影响
这首诗对当时及后世的诗歌创作颇有影响。杜甫《江月》《月三首》、郑遥《初月赋》、苏轼《送张嘉州》、陆游《月岩》等作品都有明显的受到李白《峨眉山月歌》影响的痕迹。
作者简介
李白像[8]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在公元724年,李白初次出蜀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音韵流畅,丝毫没有堆砌的痕迹。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这首诗的背后故事是这样的:
李白是个道教徒,峨眉山对于喜欢求仙问道的李白来说是块风水宝地,每次登上峨眉山,李白便与山间的紫霞云彩一起玩耍,像真的修道成仙了一样,也让李白欣喜若狂。峨眉山上有座寺庙,李白结识了寺庙中的主持广俊和尚,广俊和尚不仅佛法高明,还弹得一手好琴,琴声像山水一样美妙动听。在仙气缭绕的峨眉山上,李白与广浚和尚每日弹琴吟诗,甚是快活。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为了心中的伟大抱负,李白十分不舍的离开了峨眉山,与自己的好友分了别。
李白趁着月色,乘坐一叶偏舟,从清溪驿站出发,驶向前方的三峡,看着峨眉山的美景李白只能带着孤独心情飘向遥远的地方。
李白的小船渐行渐远,他挥手告别云山雾绕的峨眉山,告别自己的好朋友。看着暮色中那熟悉又美丽的山峦,李白又被这烟云笼罩的峨眉山美景吸引住了,半轮明月缓缓升起,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明月冲出云雾,洒下清明的月光,使*羌江上铺满了温柔的月光,半轮秋月正随波浮动,李白则伴随着长长的影子飘荡在银色的江面上。夜色这样优美,这又让他不禁想起了峨眉山上的广俊和尚,如果此时能与朋友饮酒作伴,那该多好啊,可现实却是,李白正孤独一人飘向三峡。
也许正是这种孤独李白才写出了这首《峨眉山月歌》经典的杰作!
一诗一故事,每天更新一首诗,学*古诗人那种对美好事物的抒情与寄托
《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光的影子。*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4、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5、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诗意: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
倒影映在*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
相思而不得见,
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
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赏析: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m.ju.51tietu.net)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李白——《峨眉山月歌》
【内容】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
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思念的诗句
《峨眉山月歌》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赏析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音韵流畅。《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凉市静宁县南)。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峨眉山月歌的诗意是什么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峨眉山月歌的诗意是什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发现到了渝州。
诗意: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关于峨眉山的诗句描写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句都不陌生吧,诗句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句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峨眉山的诗句描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且任客心洗流水,不劳挥手听清音。
娥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云拥半岭雪,花吐一溪烟
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 蜀中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人说峨嵋好,我说好个球!不是郭老提虚劲,哪个舅子才来游!
娥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云拥半岭雪,花吐一溪烟。
且任客心洗流水,不劳挥手听清音。
蜀中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
《峨眉山樵歌》[原](古风)
峨眉天下秀,气象起万千;一山含四季,十里不同天;
新春萌万物,入夏百花鲜;金秋红叶艳,隆冬冰裹岩;
双桥清音美,雷洞涌云烟;灵岩叠翡翠,罗峰彩虹翻;
象池新月夜,洪椿晓雨潸;大坪赏霁雪,九老遇神仙;
龙门观飞瀑,虎溪听响泉;崖陡悬栈道,云断有桥连;
虹飞接引殿,花铺迎宾滩;卧云浮舟捷,幽林藏冷杉;
琴蛙弹奏急,灵猴嬉戏欢;彩蝶翩翩舞,云雀啾啾喧;
佛顶最高处,云涛卷巨澜;圣灯飘渺夜,万佛朝普贤;
崖上佛光现,凡人能成仙;晨昏钟声响,*安保万年;
金顶观日出,金光照佛坛;四面八方佛,世代佑全川。
《舍身崖》[原](古体二首)
《舍身》
跃下悬崖落尘埃,
化作飞虹绕莲台。
瞬间了却舍身愿,
换得因缘下世来。
《惜缘》
我佛常修来生福,
今生愿惜前世缘;
崖边拉手同祈祷,
以沫相濡过百年。
附记:每当清晨,自金顶下望,可见云雾似海,时而波涛翻涌,时而风*浪静,变幻无穷。苍茫的云海,似雪、似棉,厚厚的,无边无垠,似能让你卧、让你踏。风一吹,一缕微云便扑到脸上,薄薄
的凉意沁入心脾,让人刹那间忘却身后的世界,似乎只要纵身云海,便能到达神仙居住的地方。难怪叫它舍身崖。原来美丽到了极致,竟成为一种危险的诱惑,让人产生想飞的渴想。或许,传说中的成仙之人就是受了云海的诱惑,在这里舍却肉体凡胎,成为美丽的殉道者。
《灵猴挡道》[原](顺口溜)
《灵猴挡道》[原] (顺口溜)
灵猴态可掬,
好吃又贪婪;
结伙挡道口,
留下买路钱。
左牵衣,
右扯衫;
揭帽又脱鞋,
衣袋朝底看。
游客不施舍,
群猴闹翻天,
上蹿下跳不依饶,
举步难向前。
《峨眉一线天浅吟》[原](古体)
峨眉山导游词(精选1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导游,时常需要用到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讲解词。那么应当如何写导游词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峨眉山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峨眉天下秀,青城处处幽。”不知道大家猜出来了吗?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去哪里吗?对了,今天我们将要去游览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的峨眉市,它因为自己特有的秀丽闻名天下。很多文人墨客都对它暂不巨口。唐代诗人元稹曾经说过:“锦江滑腻天下秀”,南宋诗人范成大说过:“三峨之秀甲天下”。今天各位朋友来到这里游览,真的是不虚此行。
大家现在来到的就是峨眉山。你可以看见四周一片葱绿,感受到从山谷流淌出来的风,淡淡的,轻飘飘的。风飘过茂密的森林,发出了“潇潇”的声音,有点像海岸边的潮声。
向前走,大家是不是听到了“哗哗哗”的声音?你们睁大眼睛仔细看,那是一条清水石涧,泉水碰到了石头上面,发出了“哗哗哗”的声音。阳光被岸边高大的树木挡住了,水都变成了淡淡的绿色。
前面就是著名景点“一线天”,我们抬起头,可以看到高高的山就像是被一把锋利的斧子劈成了两半,变成了悬崖绝壁。如果我们站在上面,一定会有目眩心惊的感觉。
今天大家很幸运,看到了峨眉山的猴子。猴子的调皮都出了名的。在这里还发生过这么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个调皮的猴子看见游客拍照感觉很有意思,趁着这位游客不注意,一下子将他的相机抢跑了,最后把相机挂在了树枝上,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
你看这些猴子在树上面你追我赶,你跑我跳,一分钟也闲不住。它们在树上真的是来去自如,轻松愉快。
好了,今天我们的峨眉山之游就到此结束了。大家现在自由活动三十分钟。三十分钟之后到停车场的大巴集合,我们去往下一个景点。
七佛殿后,以观音塑像为主,结合历史故事、民俗文化,塑造了一组群像。观音又叫观世音,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佛经说,观世音菩萨能显现多种化身,说法救度众生。你看他右手举杨枝,左手倾净瓶,婷婷玉立龙头之上,左右金童玉女,飘然立于荷叶之上。金童旁是戒装裹身的赵子龙,再旁为东、南天王,手执琵琶、宝剑。玉女旁是美髯飘拂的关云长,再旁为西、北天王,执伞、握蛇。另外还有“罗汉伏虎”、“蒲公采药”,最高处是“唐僧师徒取经 像”。群像右侧还有一龛,供奉汉白玉雕刻的药师佛坐莲像。药师佛又称大医王,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相传他在成佛时曾发下十二大誓愿,愿除一切众生疾苦,治无明痼疾,令一切众生身心安乐。
最后一殿为普贤殿。供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梵语为“三曼多跋陀罗”,即普遍贤善的意思。普贤因广修“十大行愿”,又称“大行愿王”。“愿”是理想,“行”是实践。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所以将他供于最后一殿。殿门上写着“金粟庄严便是菩萨住处;昙花灿烂照彻纳子爱心。”意思是用金黄色装饰的殿堂,是普贤菩萨的住处;优昙花灿烂的光辉,照透了禅僧的爱佛之心。还有一副联语:“普济有情,愿王垂慈,宛向峨眉寻妙谛;贤德无量,众生瞻仰,灵冥空寂悟禅心。”上联是说普贤菩萨在峨眉山留下慈悲,普遍帮助众生求得解脱的真理;下联是众生瞻仰菩萨的无限贤德,在空灵寂静时感悟参禅的清静寂定心境。普贤殿楼上为“藏经楼”,是保存经卷的地方。
亲爱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患有大家来到峨眉山,我叫王颢儒,大家可以叫我王导。
峨眉山,比五岳还要高,它海拔3099米高,山顶上温度大约是15度,山上有3000多种植物,峨眉山地势陡峭,以云海、雾、佛光为重点景点,请大家紧跟我。、
峨眉山上有一个传说:这里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听说来这给她上香,就能长命百岁,好运连连,心想事成,所以,大家来这里一定要给她上香,就可以得到幸福了。
现在,我们已经到达山顶了,大家抬头往上看,看见那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寺庙没,那就是金顶,就在那上方有一座普贤菩萨的雕塑,她有四种表情的脸,分别是笑、生气、祝福、幸福,这四种表情。
“笑”指你一生开开心心,没有烦恼的日子。
“生气”指永远没有笑容,都是愤怒,很刺儿。
“祝福”指一生运气好,长命百岁,寿比南山。
“幸福”指一生安全,运气好,心想事成,快快乐乐。
现在我的讲解结束了,请大家自行游览,不要喧哗,不要乱扔垃圾,请尊重他人。
金顶高出云表,站在山头,顿感万象排空,视野无垠,胸襟开阔,惊叹天下竟有如此磅礴之景:若是晴日,头上悠悠蓝天,身下霭霭白云,俯视是千里田园,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似带萦绕;远望则众山拱伏,西岭雪山、瓦屋山矗立其间,更有贡嘎山横亘天际,似乎西方极乐世界就在那里。若遇阴雨天气,则雾气蒸腾,茫茫空阔,远山*树时隐时现,佛堂屋宇叵有若无,恍若身临太虚仙境,体会到“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意境。 金顶的“四大奇观”就是日出、云海、佛光、对灯四景。许多游人都没能将四种奇观一次尽览。
在此,我将四种奇观为大家简介一个。
日出呢,大家都不陌生了,但峨眉山日出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峨眉山金顶,每当朝阳跳出黄澄澄的天河,千山万岭金色一片。那时,满天的彩霞,殷红的朝阳,西边白玉般的贡嘎雪山,珊瑚般金顶,构成一幅极为壮丽的画卷。
云海。站在金顶,绵绵的白云从山下冉冉升腾,瞬息间茫茫一片,云朵汇聚成浩瀚的海洋,一直延展到无穷无尽的天边,时隐时现的峰峦飘浮在云的海洋之上。
最奇妙和还是“佛光”了,佛教界称之为“随缘应化”。每不雨雪初霁,红日西照,云朵*铺成毯。太阳的余辉斜射在射身岩下的云毯之上,你会看到一个红色在外,紫色在内,中心部分像一面发亮的乳色玻璃的彩色光环。你的人影映入光环之中,身影分明,人动影随。而最有趣的是两人交臂而立也互不相见。佛光的成因是透过较厚的云层时,会受到云层深部水滴或冰晶的反射,反射光再穿出云雾表面时,在微小的水滴边缘就会产生衍射现象。
有一部分光将会偏离原方向,其偏离的角度与水滴直径成反比,而与各色光的波长成正比,于是不同波长的单色扩散开来,人们眼前就会出现一个彩色光环。为什么只能看见自己的身影呢?因为只有位于某个“光锥”面的单色光,才能为人们所见,此“光锥”的视夹角只有9度左右,所以人们各自看到的光环,只是以各自的眼睛为顶点的那“光锥”面上的水滴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各自有一面镜子,自然照见的只是自影了。
第四奇观乃圣灯。在没有月光的金顶之夜,漆黑一片的摄身岩下,忽见一光如豆,冉冉而动,渐渐成了数点,渐至万各。明明灭灭,忽上忽下,时而腾空像繁星点点,时而附地又像万家灯火。佛教界人士称之为“万盏圣灯朝普贤”。圣灯实际上是一种附生在树枝上的“密环菌”形成的。在空气中的湿度含量达100%以上时,密环菌得到充分的水分,和空气中的氧元素磨擦而发光,干燥后即消失。“圣灯”光度不高,所以白天很难看见。好了。各位朋友,今天我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
我们峨眉山四季可游,春可看杜鹃,夏可享清凉,秋可观红叶,冬可赏雪景。峨眉山眉山的冬季是很有特色的。灌丛如银色珊瑚,松杉尽碧树银花。中山以上更是一片银白,满目晶莹,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更有一种闩得让人炫目的感觉。它同北方的雪景大不相同。不信,各位到时可再来看看。
过了九岗子,即步入金顶景区。金顶景区为峨眉山高山区,海拔2000—3099米,覆盖着古老的玄武岩层,那是大约两亿多年前喷出地面的岩浆冷凝而成。这里气候寒冷,四时如冬,人文和自然景观奇妙,明代高僧梦鉴有诗云:“峨眉高,高插天,百二十里烟云连。盘空鸟道千万折,奇峰朵朵开青莲。”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势。
本区景点主要包括洗象池、雷洞坪、接引殿、太子坪、卧云庵、华藏寺等。
1、洗象池
从九岗子出发,约走2.5公里,即到洗象池,途中要经过钻天坡。钻天坡道路陡险,石磴若齿,抬头仰望,直通苍穹,人行坡上,宛如登天,险有“鹁鸽钻天”之说,故名“钻天坡”。这里海拔1900米,是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过渡地带。每到秋季,林相呈现红、黄、绿、褐的斑斓色彩,另是一番美丽的景象。
由钻天坡转左折右,历石磴陡上,即到洗象池。洗象池原名为初喜亭,意思说从九岗子越钻天坡,见地势开朗,游人为之一喜,因此地名叫“初欢喜”,可是出了洗象池,还有罗汉坡、连望坡,真是累人,故又名“错欢喜”。
明末这里只是一小庵,僧人在这里只烧茶水以待游客。清代康熙年间行能大师扩建为“天花禅院”,因寺内有一石砌六方水池,相传普贤菩萨乘白象过此,必先浴象,以后即改名洗象。
进入山门,即弥勒殿,供弥勒佛像一尊,两耳垂肩。袒胸凸肚,庄重慈祥,笑口常开。
弥勒佛后,即是韦驮站像。过弥勒殿即是大雄宝殿。
殿内供普贤坐像和三尊坐佛像,殿后供泥塑“西方三圣”,殿内两侧为十八罗汉。殿门这副联语,就是对这里的赞颂:“妙相庄严花雨曼陀纷桔彩;峨眉耸翠香焚宝篆霭慈云。”
最后一殿为观音殿,系*年新建。
洗象池海拔2070米,四周白云缥缈,古木参天,若清秋朗月高照,万籁俱寂,清光无限,仰望星际,飘飘欲仙。所以,“象池夜月”为“峨眉山十景”之一。洗象池岩下,栖息着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藏酋猴(俗称短尾猴)。这里周围常可见猴群出没,进入殿堂,见人不惊,伸“手”索食,尽享口福。洗象池的月台上,是戏猴的好地方,逗猴要有善意,不能伤害它们,猴群会奉献给你无穷的乐趣,若起歹心,你就要吃亏,千万记住!
洗象池附*有左慈洞、罗汉洞、寺右为狮子岩。
2、雷洞坪
由洗象池到雷洞坪3。5公里。途中经滑石沟即达原大乘寺旧址,大乘寺古称木皮殿,因殿屋顶用木皮覆盖之故,寺右数十米有化城寺故址,相传有姓施姓王的二人来此,遇白猿献果,食后羽化登仙。寺左行里许直上闫王匾,昔有印度僧人架木铺石,方便行人,称为胡僧梯,又名凌云梯,右为梅子坡,登山劳累,可望梅止渴,过胡僧梯下坡转左,约行半里,白云冉冉弥漫山谷,旧有白云寺。由白云寺向左,陡上2里许,经连望坡即到雷洞坪。
雷洞坪侧旧竖有禁声铁碑一通,禁止游人大声喧哗,否则迅雷惊电,风雨暴作。相传岩下有七十二洞,有龙神和雷神居住,遇天旱,乡民来这里求雨,往岩下投死猪死狗或妇人衣裤鞋袜,往往雷雨交作。清康熙帝曾赐御书“灵觉”二字。
雷洞坪,古名雷神殿,据载为汉时开建。清乾隆年间重修,道光年间僧心量移基重建,同治年间,僧觉园迁建于此,后毁坍,1992年,峨眉山佛协再建。一楼正中供弥勒像一尊,造型古朴庄重。寺右有一亭,亭前石埤,篆书刻“雷洞亭”三字。
寺右悬岩绝壁间,相传有女娲炼石的“飞来剑洞”(又名仙人剑)、伏羲悟道的“伏羲洞”、鬼谷子著书的“鬼谷洞”……等,云遮雾绕,人迹罕到。
从雷洞坪到接引殿一带,可见名贵花木――杜鹃。初夏时节一树千花,五彩缤纷成片成林,耀眼夺目。据专家考察,峨眉山杜鹃花有29种,雷洞坪就有12种,均为*或峨眉山的特有种。我们眼前所见到的有美容杜鹃、芒刺杜鹃、山光杜鹃、海棉杜鹃、皱皮杜鹃等,花繁似锦,十分艳丽,具有重要的观赏和研究价值。为了加强保护,景区管理部门设置了面积为70公顷的杜鹃花保护区。
杜鹃花,古称桫椤花,古人将它喻为佛花,清人彭之吉写诗道:“桫椤原是佛前花,开遍峨山灿若霞。不信佛身常住世,见花如见佛无差。”
其实桫椤是一种蕨类植物,又称“树蕨”。
3、接引殿
关于峨眉山的诗句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究竟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峨眉山的诗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是李白二十六岁(726)初离蜀地时的作品,诗中描写了峨眉山月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离乡时对故乡山水的深深依恋。全诗意境明朗清新,语言自然流畅。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在一个云淡风清的秋夜,诗人从*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挂在幽美静谧的夜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水中,伴随着诗人远去的行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又一个天高云淡的夜晚,一叶轻舟从清溪出发,在月光的照耀下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要到达渝州了,从峨眉山一直跟随诗人行走的明月,被岸边的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注释:
①峨眉山:位于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山市境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
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③*羌:*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经芦山、雅安、洪雅、夹江,到乐山与大渡河汇流入岷江。
④清溪:唐时泯江的一处渡口。君:指峨眉山月。
⑤渝州:今重庆市为唐代渝州治所。
娥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云拥半岭雪,花吐一溪烟。
且任客心洗流水,不劳挥手听清音。
蜀中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
《峨眉山樵歌》[原](古风)
峨眉天下秀,气象起万千;一山含四季,十里不同天;
新春萌万物,入夏百花鲜;金秋红叶艳,隆冬冰裹岩;
双桥清音美,雷洞涌云烟;灵岩叠翡翠,罗峰彩虹翻;
象池新月夜,洪椿晓雨潸;大坪赏霁雪,九老遇神仙;
龙门观飞瀑,虎溪听响泉;崖陡悬栈道,云断有桥连;
虹飞接引殿,花铺迎宾滩;卧云浮舟捷,幽林藏冷杉;
琴蛙弹奏急,灵猴嬉戏欢;彩蝶翩翩舞,云雀啾啾喧;
佛顶最高处,云涛卷巨澜;圣灯飘渺夜,万佛朝普贤;
崖上佛光现,凡人能成仙;晨昏钟声响,*安保万年;
金顶观日出,金光照佛坛;四面八方佛,世代佑全川。
《舍身崖》[原](古体二首)
《舍身》
跃下悬崖落尘埃,
化作飞虹绕莲台。
瞬间了却舍身愿,
换得因缘下世来。
《惜缘》
我佛常修来生福,
今生愿惜前世缘;
崖边拉手同祈祷,
以沫相濡过百年。
附记:每当清晨,自金顶下望,可见云雾似海,时而波涛翻涌,时而风*浪静,变幻无穷。苍茫的云海,似雪、似棉,厚厚的,无边无垠,似能让你卧、让你踏。风一吹,一缕微云便扑到脸上,薄薄
的凉意沁入心脾,让人刹那间忘却身后的世界,似乎只要纵身云海,便能到达神仙居住的地方。难怪叫它舍身崖。原来美丽到了极致,竟成为一种危险的诱惑,让人产生想飞的渴想。或许,传说中的成
仙之人就是受了云海的诱惑,在这里舍却肉体凡胎,成为美丽的殉道者。
《灵猴挡道》[原](顺口溜)
《灵猴挡道》[原](顺口溜)
灵猴态可掬,
好吃又贪婪;
结伙挡道口,
留下买路钱。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重点在“半轮”。形容明月,用“轮”,如一轮明月。讲的是月亮的形状,像车轮。那自然是圆月的时候。李白说“半轮”,这里就有了时间:或者十五之前,或者十五之后。能确定是“上弦月”吗?感觉不可能。
“秋”是季节。这样第一句诗,就交代了很多内容。地点:能看到峨眉山的地方(连着下一句读,还能知道是在船上);季节和时间:秋夜。
*羌是地点。具体地点如果暂时查不到资料,我们也能根据前后诗意来推断出它是一条江名或一个地名(今青衣江),这可能就叫“语感”。影入*羌,是李白在船上看到了峨眉山月的倒影,它跟着*羌水一直在流动、前进。这样一解释,“流动”啊,“前进”啊,这两个词真的很生硬。
本来李白此刻的心意是很柔软的。他此刻的心思,就是我走月亮也跟着走。情意绵绵的,十里万里相送难分手。
清溪、三峡,和前面的*羌,以及后面的渝州,这几个词,都是地名。实写的。所以很多人称赞李白这首诗,用了那么多真真切切的地名,还能写出如此动情的诗歌。地名这种东西,一就是一,很难再有延伸想象的空间,如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也是很多个地名连用。像李白杜甫这种情况,唐诗里有,但不多见。地名不同于意象,地名是固定的;意象的寓意则丰富、复杂很多。
清溪是一个驿站的名字。三峡我们就把它想当然理解为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渝州是今天的重庆。读这首诗要有地理知识。除了古今地名的问题,还有地理方位的问题。
比如上一句中的“三峡”,我们想当然认为指著名的长江三峡,但如果我们确定李白这里的“下渝州”是要去重庆,那就可能不对。因为这三峡得是过了重庆奉节之后的事情。这三峡是大三峡,另外还有小三峡(巫山),还有什么三峡(*羌三峡),在乐山。
总之,这里我现在也弄不清楚,以后或许可以。也就是说,以前很多人纠结“君”到底是指月亮,还是指人——我认为指月亮——其实,更应该琢磨的,是李白的“下渝州”,是去渝州,还是离开渝州。两者得有个取舍。绝大多数的意见,解释为去渝州,那“三峡”就不能是长江三峡。
简而言之:这首诗的地名是个大问题。
峨眉山月歌诗句
峨峨眉山月歌的古诗
峨眉山月歌的诗句
峨眉山月歌的古诗画
放一首峨眉山月歌的古诗
峨眉山月歌的古诗的拼音
古诗峨眉山月歌的注解
关于峨眉山月歌的古诗
峨眉山月歌名句
峨眉山月歌古诗的绘画
峨眉山月歌古诗里的题目
峨眉山月歌古诗的动作
峨眉山月歌古诗的理解
峨眉山月歌的古诗四首
峨眉山月歌写景的古诗
峨眉山月歌的古诗和意思
关于古诗峨眉山月歌的图画
古诗峨眉山月歌庭的诗意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的古诗
峨眉山月歌到龟兹的五首古诗
峨眉山半月歌的古诗视频
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的古诗
搜集李白的古诗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古诗里的五个地名
峨眉山月歌中描写月景的诗句是
峨眉山月歌古诗入河流的妙处
古诗峨眉山月歌所展示的景象
峨眉山月歌古诗的思想感情
峨眉山月歌古诗背后的故事
峨眉山月歌后两句古诗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