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案

关于观沧海教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观沧海教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观沧海教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观沧海教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观沧海教案5篇

  • 教案
  •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的雄心壮志。

      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完成教学目标。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

      ⑴ 读一读 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 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 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 背诵这几首诗。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 实景 虚景

      景物 特点 景物 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 日、月、星辰、银河 、大海 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五、完成课后作业。

    [阅读全文]...

2022-01-21 12:31:53
  • 《观沧海》教案10篇

  • 教案
  •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三、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观沧海》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阅读全文]...

2022-04-23 03:48:47
  • 《观沧海》教案10篇

  • 教案
  •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重难点分析:

      1、诗人的抱负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

      2、体会本诗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熟悉曹操,你们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幻灯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都一直自称“宰相”,从未称帝。他曾在《让县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以极,意望已过矣。”至于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是这样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除此之外,曹操擅长诗歌,《步出夏门行》与《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我们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今天我们要学的《观沧海》就选自于《步出夏门行》组诗。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阔大胸怀,因为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很特殊。这是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时所作,此时正当夏秋之交,他登临碣石山,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时诗兴大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壮丽的千古名篇。

      三、鉴赏诗句

      1、诗人观察景物时的立足点在哪里?

      分析: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诗人的立足点。

      2、这首诗既描写了实在的景色,也描绘了诗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诗人描写了哪些实在的景色?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诗人描写了大海的波涛,海中的山岛、岛上的树木、百草,以及秋风吹过树叶时的萧瑟之声。其写作的顺序如下:先写观海的地点,再写所观之景:一写大海苍茫动荡,山岛坚定牢固;二写岛上草木欣欣向荣;三写海上风浪惊心动魄。

      3、诗人描写的这些景色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4、在全面描绘大海风貌的基础上,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描写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5、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大海是万物的母亲?这里的大海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分析: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其实洋溢着诗人饱满的激情和要*定中原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所以我们知道,诗人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统一*的伟大抱负。我们可以从大海的气魄、胸怀触摸到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时豪迈的气魄、饱满的激情。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这是一首伟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这种抒情方式在当时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为古代许多抒情写景的诗歌中景与情是分开的。如荆轲《易水歌》中的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就是侧重写“风、水”,下句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的则是壮士决死的感情。

      而《观沧海》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地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透露出诗人“江山如此多娇,我愿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两句是写景的高潮,以沧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五、总结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阅读全文]...

2022-04-17 04:02:46
  • 观沧海教案设计

  •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观沧海》教案设计。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

      1、学生课前预*,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他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

      2、乐府诗:今天我们学*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3、《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三、朗读训练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教师带度,

      3、学生全体读,小组读,个别读

      (教师注意知道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四、研读诗歌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教案《《观沧海》教案设计》。

      1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3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4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5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显示大海波壮阔,

    [阅读全文]...

2022-10-29 00:00:00
  • 《观沧海》的优秀教案3篇

  • 教案
  •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观沧海》教案10篇

  • 教案
  •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三、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观沧海》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阅读全文]...

2022-04-04 07:18:53
  • 观沧海名句赏析

  • 赏析
  •   【赏析】

      这是一首游子怀念家乡妻子的诗。诗中运用《诗经》、《楚辞》采香草赠美人的传统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语言质朴自然,感情曲折缠绵。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作品开篇描述了一幅采莲摘兰的生动画面,莲和兰自古以来就象征男女爱慕之情,象征美好,显然,游子采莲摘兰是为了心中最美的人。这一场面充满了愉悦轻快甜蜜的情调,但诗人却在这愉悦轻快之中感情突然一转,心中骤然生出一抹淡淡的哀伤,“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把这些美艳芳香的花草送给谁呢?当然是心爱的人,可眼下自己的结发妻子却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由眼前的花草触发思年故乡亲人之情,心中淡淡的哀愁油然而生。

      “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回头眺望故乡,故乡却在千里迢迢之外,路程遥远,没有尽头。“还顾”这一动作性的画面,充满了诗人对故乡亲人思念的情感,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主人公的动作和那充满渴望的情思,而“漫浩浩”又极写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哀愁又加深了一层。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心意相同的结发夫妻却要远远地分居两地,是何等痛苦难耐的事呀!不但如此,而且相聚之日还遥遥无期,甚至一直要忧伤到“终老”,感情发展到极致,最后只有痛苦和无奈了,令人心如刀绞,随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作品构思巧妙,语言精炼,感情含蓄,给读者留下的空间想象很大,让人觉有很多种答案,却又难说那个是完美的。意韵深厚,余味无穷。

    [阅读全文]...

2022-10-29 00:00:00
  • 《观沧海》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实用文档
  • 《观沧海》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沧海》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沧海》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文中主要通过描写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产生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并由此展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和理想教育的好教材。一节课下来,感觉优点寥寥,而问题多多。

      (一)成功之处:

      1.在教学设计上重点突出,方法明确,环节齐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也基本落实到位。多数学生能感悟到诗歌的意境及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2.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引导学生从实景的具体描绘到虚景的想象夸张;从实景中感悟祖国美丽的山河,体验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到虚景中感悟诗人博大的胸怀及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循循诱导,水到渠成,从而促进了目标的达成,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注重了古诗词的学*必须与背景相结合的原则。开课后我不惜宝贵时间给学生读《导学案》中大篇的背景介绍部分内容,同时还对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作了适当的讲解补充,为学生体验诗歌意境和感悟诗人情怀作了有效的情感铺垫。

      4.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互帮互助的学**惯,虽有许多瑕疵效果不明显,但毕竟迈出了最为宝贵的一步。

      (二)存在的问题:

      1.在诗歌朗读环节花时不多,比较仓促,害怕时间不够而取消了原先打算的多种朗读方式,学生个性化朗读和朗读体验明显欠缺,违背了诗歌须从“读中感悟”的原则。

      2.没有逐句进行翻译,基础较差的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没有获得大面积丰收。

      3.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往往处于“半成品”就草草收兵,致使气氛不够浓郁,讨论不够深入,在诗句内涵的理解上也不够深刻。

      4.在评价上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评价,老师评价居多,表现了对学生不放心不信任的错误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5.学生发言不够积极主动,一方面反映了农村孩子的胆小淳朴,一方面也反映了小组合作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引导训练。

      6.小组代表发言时没有良好的语言*惯,往往直述观点,给人造成似乎是他个人的意见而不是小组的共同意见。

      (三)今后的打算

      通过这次我校举办的公开赛课活动,使我看到了其他年轻教师的优点并努力向他们学*,也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同时也看到了我校教学的希望,更看到了我县教学的崛起…….今后,我将在上级的引导下,在同行的大力帮助下,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在课改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归宿点,为我乡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

      (1)长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诵读是一种累赘与负担。

      (2)可能因为有听课老师的存在,原本活泼的课堂显得比*时要呆板些。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3)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情。

      最后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钟左右的学生自由诵读时间,力争当堂成诵,体会作品的内涵。但由于前面环节安排的不尽合理,使得本环节只能一带而过,错失了我的本意。

      今天我们学*了曹操的《观沧海》一诗,被诗人那种开阔的胸襟深深地感染着。此诗可谓是: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些从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背诵之后,我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立刻找出了文中的诗句。可是分析的不够到位。

      老师分析:

      全诗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诗人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16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升起和降落,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象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物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境界: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勾画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这不正是诗人那开阔胸襟的体现。

      就语文本身来说,语言文字是形式,思想感情是内容。就语文教学来讲,只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思维,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等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的思内容,使情感得到共鸣。感受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通过诵读,耳朵可以具体感受语言抑扬有致的音韵,缓急合宜的节奏,眼睛可以把语言文字化为生动的画面,鲜明的形象,以实现再造想象,激发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情感。为激起学生阅读的热情,在《观沧海》这篇诗歌的教学中,我用诵读贯穿了整节课堂。

      在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赫赫战功和显赫的军事、文学地位以及本诗创作的历史背景,接下来就进行诵读教学环节。

      首先是通过有感情的范读使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是赏析诗歌。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诵读的效果作出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提高朗读水*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内涵。

      除了整段的诵读外,我特意挑选了某些句子来让学生体味诵读,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诵读过程中,有几位学生能够饱含感情地诵读。对于学生读得不够味的地方,我及时加以指点,使学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这个环节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

      1、教师长期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诵读是没多大意义。

      2、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情。

      总的来说,通过对这次课的反思,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作品的情感是以语言为依托的,离开语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痒。

      2、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

      今后在教学中我想做这样的改进。

      1、教学上仍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为基础。

      2、加强指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主动思考发言。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感、想象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没有良好的语感、节奏、韵律对于理解诗句和对联都要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诗歌的基础知识。

      《观沧海》是七年级上册的一首诗,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文中主要通过描写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产生奇特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并由此展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

      教学中,意图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去走*诗人的想象世界,感悟诗人的胸襟和抱负。具体做法是结合多媒体,运用多彩的画面和生动的声音,使学生与作者走得更*,从而更好地去感受诗人。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一点与学生们的词语量匮乏有很大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去走进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诗歌的基础知识。

    [阅读全文]...

2022-10-25 10:16:28
  • 《观沧海》优质教案 (菁选5篇)

  • 教案
  •   教学目标:

      1. 识记作者、作品;

      2. 有感情地背诵诗文;

      3. 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课本中的四首古诗,它们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登山望海,赏花观鸟,咏春悲秋。我们学*这些诗歌时候要注意多朗读,朗读时要读准字音和节奏,现在先学*第一首《观沧海》。

      二、 检查预*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诗。

      三 、作者简介(将课本下面注释有的划起来)

      四、写作背景(ppt展现)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族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五、诗歌朗读(朗读指导)

      1.听录音,把生字词标记注音,注意朗读的节奏、情感的变化。

      2.生字词注音之后,全班齐读。

      六、疏通文意,解释关键字词

      1.沧:苍苍茫茫,这里指广阔辽远,看不见边际的大海;

      2.临:到达;

      3.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4.何:程度副词,多么;

      5.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6.竦峙:高耸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7.秋风萧瑟: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萧瑟: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七、诗歌品析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第一句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都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句主要写了“观海的地点和目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景的?哪些是想象?

      明确:全诗共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叙事,交代了观海地点和目的,直陈其事,“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涌起):描写了大海的景象和山岛景象。——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大海和山岛的景象;

      (2)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句“山岛竦峙”展开的;

      (3)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惊涛拍岸。

      第三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体现了作者的气概。——虚景。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八、诗意理解,写作特点

      1.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九、复*结

      略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重难点分析:

      1、诗人的抱负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

      2、体会本诗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

    [阅读全文]...

2022-10-02 00:00:00
  • 《观沧海》教学设计10篇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XX/XX/X或者(XX/X/XX)

      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学*成果。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阅读全文]...

2022-05-11 20:09:58
推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