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关书信的古诗句

关于古代有关书信的古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代有关书信的古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代有关书信的古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代有关书信的古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207) 说说(277) 名言(147) 诗词(15k+) 祝福(108) 心语(5)

  •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

  • 书信,古代,语文
  •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书信都不陌生吧,书信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特别方式。还是对书信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古代书信别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拓展:古代书信传递的小故事

      【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递给张浚,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在这里看看你的第一军。”曲端领命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全部的军队。”曲端又开笼放出四只鸽子,很快,其余的四军也火速赶到。面对整齐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队,张浚大喜,对曲端更是一番夸奖。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点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鱼传尺素】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只是一个风趣的用字罢了。

    [阅读全文]...

2022-05-28 06:26:53
  • 古代书信格式

  • 书信,古代,礼仪
  • 古代书信格式

      书信是以前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书信格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书信要注意事项:

      地位、抬头、分行、称谓、结尾。

      所谓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称谓写于起首顶头第一行。发信人的署名在全张信笺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头是指旧式书信,对年长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为避免杂乱无章而采用的分段陈述。每段开始前空二个字,述及不同内容时分几段书写。

      称谓,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语。如对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对于长辈用尊前、尊右、前鉴、钧鉴、侍右;对于*辈用台启、大鉴,惠鉴、台右;对于妇女用懿鉴、慈鉴;对于老师要用函丈、坛*……等。现时,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为尊称,如加上惠鉴,台鉴,赐鉴,等也未尝不可。

      信写好以后,加上结尾语,俗称“关门”。有如“敬颂钧安”、“即问*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

      二、具体格式

      (一)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台端、台甫等等,这类词语称为提称语。

      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道鉴

      用于师长:函丈、坛*、讲座、尊鉴、道*、撰*、史*

      用于*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用于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用于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用于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是说人幼年时,时时依于父母膝旁,后来转为对父母的尊称。

      "函丈"源出于《礼记—曲礼》,向尊长请教时,要"*间函丈",意思是说,彼此的*位之间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长有所指画;故用作对老师的尊称。

      提称语可以几个词叠加使用,如*致其师符定一(字澄宇)称:"澄宇先生夫子道*",以见尊敬之意。等。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

      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讲*教*撰*著*史**,*位。道*,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讲*、教*,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撰*、著*、史*,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阅知悉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二)告辞或思慕语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同上。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径启者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拜,表敬词。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用于*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兹,这里,现在。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对*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德音,喜出望外。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大札敬悉,稽复乞谅。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别来无恙久不晤见,甚念贤劳。暌违日久,拳念殊殷。久疏通问,时在念中。一别经年,弥添怀思。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阅读全文]...

2022-03-09 00:23:11
  • 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的影响

  • 教育,古代,文化
  • 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的影响

      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具有影响,对当代教育具有意义。下面是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供各位参考。

      一、书院:古代的“私立学校”

      一般而言,古代的书院,往往是由民间私人创建并经营管理的、具有民间或半民间半官方性质的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文化教育机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书院”起源于唐代,当时有两种:一种是由*设立的用来收藏、校刊和整理图书的机构,如唐玄宗时期在长安和洛阳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这种书院虽然和后世的书院在性质上并不相同,但其出于皇家设立,提升了早期“书院”之名的品味格调和影响力。于是,一些官员在致仕返乡之后,也将自己藏书治学的场所称为“书院”。这样,书院从朝廷走向了民间。这就是唐代的第二种书院:民间的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在《全唐诗》中,就出现了十余种以个人的名字命名的书院,如李泌书院、赵氏书院、杜中丞书院等等。这些书院在严格意义上也和后世的书院不同,但已经蕴含了一般“书院”的三种因素:私人性质、文化内涵和多设立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

      古代书院的正式形成和兴盛是在宋代。首先是数量的上升。据白新良先生的《*古代书院发展史》统计,宋代共有书院515所,其中可以确考为北宋的73所,南宋的317所,另有125所书院尚不能确定为北宋还是南宋,可统称为宋代书院。在宋朝初年,就已经出现了至今仍然声名远扬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石鼓书院等。而比数量的上升更为重要的,是宋代的书院不再仅仅是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而是面向社会进行文化教育活动,并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制度和鲜明的文化特点。书院设有山长、洞主、院长或堂长,由德高望重的学者担任,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师资管理和生徒管理等方面,宋代书院都有一整套成熟的规章制度。此外,一些著名的书院,在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等理学大师的努力下,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一般学校的功能,而成为当时的文化重镇,立于时代思想文化的潮头,担负着刊刻图书、藏书、研究、探讨和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对历史和后世影响深远。

      在元代到清代,书院随着历史的起伏持续发展,时而因战乱或官府的禁止而陷入低谷,时而又因朝廷的鼓励而被纳入官学化的轨道。但其基本的规制特点,没有超出宋代书院所形成的固有体系。

      历史证明,书院教育是官学教育的有益补充。很多人才都出自书院。以文章开始时提到的岳麓书院为例,古代、*代的一些声振寰宇的人物,如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熊希龄和杨昌济等,都出自岳麓书院。也正因为如此,古代的书院,并没有随着传统教育体制退出历史舞台而黯淡下去,它包含着*文化和教育的宝贵的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可以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比如,当今的学校教育,就可以从古代的书院文化里,汲取一些经验。

      二、以自然美景陶冶学生的心灵

      古代著名的书院,多选址于山林名胜之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如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岳麓书院位于湖南*沙市岳麓山风景区,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登封太室山,等等。古代书院在美丽清幽的自然环境中,再建造优美雅致的建筑群,仿佛在尘世喧嚣之中的一座座世外桃源,作为读书教学、探讨学术的场所。

      这种特点,受到的是禅林名寺多选址于名山美景之中的影响,更是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教育空间上的反应。“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精神和身体状态,与自然环境的昼夜、冷热、躁静、时序交替等一一对应,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身处美丽清幽的环境中,非常有益于学生和教师心灵的陶冶,使他们能心境*和地体味圣贤之道,学*文化知识,由此养成健康的身心。

      现在,我们的小学和中学,大都不再能够选择在名山名胜之地。但是,古代书院重视自然美景作为教育环境的思想,是我们应该坚持下来的。最*闹得沸沸扬扬的校园“毒跑道”事件,给很多学生和学校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害。这样事情的发生,固然和该产业的监管缺失有关,但其思想根源,是我们的教育决策者在“怎样的环境对培养学生是有利的”这个问题上的偏差,盲目追求所谓学校硬件的“升级”。而所谓“升级”的标准,却忽视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本的观念。那么,什么才是学校硬件真正的升级呢?学校是育人之地,学校里所有的因素,都应该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我们需要回到传统的重视大自然的学校环境构建观念中去,用心营造一个个自然的、绿色的、美丽的、环保的校园环境,让我们的孩子们也能在绿草如茵、绿树成行、鸟语花香中读书和游戏。这才是真正的“升级”。而对一切违背自然、违背孩子们天性的东西,要加以彻底的反思;如需将其引入校园,则要格外地谨慎,建立极其严格的监管制度,注意它可能带给学生们的损害,并尽可能地使其接*自然。相信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有着更加健全的心灵和更加健康的身体。美丽校园、健康校园,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三、人格的培育为学校注入灵魂

      书院教育是古代官学教育的有益补充。那么,书院教育的精髓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格。

      古代的官学教育,也往往是和科举应试、仕途为官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有着突出的功利性、工具性。而教育的本质、教育所应该追求的至高境界,不仅仅有功利的一面,更有着人文性的一面,即培养学生的人格,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等。人格之培养为“体”,具体的应试、做事技能为“用”,体与用不可分。而官学教育由于其突出的功利性,常常过于强调“用”,而在人格培养、即“体”的方面有所缺失,其结果是亦不得其“用”,体用两失。比如在北宋被金人灭亡之后,一些出自官学的学生,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竟然全无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单为一己私利,见利忘义,争相为金人侵略者服务。对北宋官学之失败的反思,成为南宋书院繁盛的一个契机。

      其实,早在北宋初年,著名学者、教育家胡瑗在讲学时,就已经注意将体和用结合起来,力求“明体达用之学”。他首创了分斋教学制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学生在“经义斋”主要学*儒家的五经,意在通过经典的品读,涵养心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塑造一个人才的精神格局,属于人格教育。“治事斋”则分为治民、讲武、堰水和历算等具体的科目,学生需要选择一科为主,再兼选一科为辅,这是工具性的教育。这样,就将“明体达用之学”的思想落实到了教育制度上。此外,胡瑗还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远*地区去考察社会现实,游览名山大川,开阔学生视野,这也是对学生人格器局的培养。在胡瑗的学生里,出现了一批体用兼备,学有专长的人才。胡瑗曾在今江苏省泰州市创办“安定书院”,后讲学于苏州、湖州等地,所以他的这种教学法,被后世称为“苏湖教法”。

      从此,体用兼备成为宋代书院教育的重要特点。如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曾用“讲道”和“读书”两个词,来概括岳麓书院在宋代的特点。“讲道”即是以儒家、理学的形而上之“道”,来培养学生的弘毅之“士”的人格。可以说,“讲道”即人格培育,为“读书”的文化知识教育画龙点睛,注入了灵魂,也是书院教育的灵魂之所在。

      那么,古代的书院是怎样“讲道”的呢?这突出地体现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学规》,是他在淳熙七年(1180)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作为书院中诸君共同遵守的规范。在这篇《学规》中,朱熹明确地指出,我们上学受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即要培养自己健康的、健全的人格,适应社会生活,并在社会生活中有积极的作为,而不只是要写好文章猎取功名利禄。于是,朱熹将书院的教育目标设定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教之目”,“言忠信,行笃敬”等“修身之要”,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接物之要”。也就是说,书院要培养的是能够遵守社会规则、不断完善自身人格修养、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有所建树的君子。这就是传统的人格教育。后来,这篇学规被很多书院所认同和遵守,是古代书院教育思想和规则的代表性文献。

      在今天,传统的伦理观念教育,已经不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了。但是,现代社会仍然需要人格健全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格局的人才,需要理解、遵守社会秩序和公德的人才,是毫无疑问的。从教育决策者、学校的管理者,到普通教师,能够从古代的书院教育中获得这样的启迪:要有培育学生人格的明确意识,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应试人才甚至是应试工具的地方,学校是培育人的地方。“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格的构建并不神秘,是需要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日常合作和交往中,加以明确的引导和实践来完成的。有了这种意识,就可以将其落实在学校的规章制度、日常管理和教学内容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因素,构建独特的校园文化,并通过环境、教材、班会、课余活动等各种途径,用校园文化影响学生。这种文化应当是看似超越于应试教育需要之外的,重在对于学生乃至教师的人格的尊重、陶冶和熏陶,却最终能够有助于他们达成教育目标。

      四、如何改善“应试”和“育人”的矛盾

      教育要将孩子塑造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这样才能满足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这一观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们的认同。但是,在现实中,“考试”作为升学选拔的有效方式,又毕竟是绕不开的。一般来说,一个不能在中高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的孩子,除非他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着极其优异的表现(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否则他是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的。事实上,在小学到高中阶段,对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们来说,所谓“健全的人格”等等,只在满足“成绩”指标的条件之后才是有意义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作为鲜活的、有个性的“人”的孩子和作为获取考试成绩之“工具”的孩子的矛盾、“应试”和“育人”的矛盾——这就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要面对的现实。我们必须直面这一现实,来探讨教育问题。

      我们来看看古代书院是如何改善这一矛盾的。其实在古代,书院教育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矛盾。“学而优则仕”是古代读书人的传统。读书人自幼苦读圣贤之书,大部分人直接的初衷,不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健全人格,而是出于私利——要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以做官来谋生,乃至光宗耀祖。那些来书院读书的士人们也并不例外。那么,在无法否定科举制度和读书人的应试需要的前提下,书院如何避免办成另一批“官学”,来实现培养学生人格的目标呢?对此问题,古代书院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原则性与灵活性兼备的做法。

      首先是明确、重申书院的教育原则。前面我们说过,南宋书院的繁荣,是在反拨北宋官学教育片面注重满足学生的功名利禄等私利追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尽管不能颠覆科举制度,但在思想观念上批评科举制的弊端,是可以的。南宋学者、教育家张栻在《重修岳麓书院记》中提出创办书院的目的是“岂将使子群居佚谭,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学*为言语文词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意思是说,书院不是满足学生的功名利禄需要的地方,不是培养“巧言令色”的无行文人的地方,书院要培养的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和践行圣人之道的君子。这样,便举起了一面鲜明的“人格教育”旗帜,明确了书院和官学的区别,明确了书院自身的使命。朱熹在《石鼓书院记》中,也提出“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的说法。这仿佛是一则传达给少数怀有超越世俗的远大理想抱负的士人的“广告”,吸引这些志同道合者前来求学,前来一道建设理想的教育。

      其次,在具体做法上,书院又采取了一种灵活性的策略。有趣的是,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为即将奔赴临安参加省试的举人们办起了培训班,并提供学生在学期间的食宿。这恐怕比我们今天的各种应试辅导班招生的“让利”幅度还要大。事实上,朱熹利用书院举办举人培训班的目的,是想利用“集训”的机会,向青年学子们讲讲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一套圣贤之道、君子修为,引导他们超越对一己功名私利的追求。也就是说,用科举应试的名义将学生吸引过来,等他们进了书院的大门,则会在圣贤文章的教学内容中,一步一步走入一个更为广大的`精神境界,实现书院教育的初衷。

      应该说,今天我们国家的学校教育,比古代功利性的官学教育要成熟得多。将孩子当成考试的“机器”,是应试教育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但国家设立学校、制定课程标准,初衷是要培养包括健全人格的要求在内的现代化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比如,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强调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教材到课堂教学,也越来越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即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的培养。因此,我们完全有条件参考古代书院的经验,调和“应试”和“育人”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非毕业班的课堂上,加入貌似与应试没有直接关系,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有利的内容。短期地看,这样的内容会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和热情,活跃课堂,长期地看,其更会为学生提供一生受用的收获。

      五、“会讲”之风和文化传播

      人格健全的、有创造力的人才,不可能是“教育生产线”上的标准化的产品,他们需要信息丰富的、思想活跃的成长环境。书院的“会讲”活动、自由讲学之风,便提供了这样一种环境。“会讲”是岳麓书院一种的独具特色的讲学活动,它是指有不同学派或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在岳麓书院内展开讨论、辨析异同,使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南宋乾道三年(1167)八月,朱熹不远千里,从福建武夷山赶到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与张栻讨论《中庸》之义,开书院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更为著名的是朱熹和陆九渊的学术交流,第一次是淳熙二年的(1175)“鹅湖之会”(鹅湖书院,在今江西铅山县),朱熹主张,学*要先博览群书,之后归纳出精义。而陆九渊主张先激发出人的善的本心,再博览群书。第二次是在淳熙八年(1181),朱熹邀请陆九渊登上白鹿洞书院讲堂﹐向学生们宣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并没有因为陆九渊的主张与自己不同,便不许学生听到他的观点。学生们在书院能够听到不同学派的不同观点,听到前辈大师们的交流、讨论。这使得书院成为一潭活水,而不是万马齐喑的、只会灌输一种声音的地方。在这种多元的、活跃的环境中学*,对提升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今天的社会文化环境,比古代更为多元化、复杂化,尤其是在新媒体崛起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小学生,他们自幼所接受的信息来源和数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父辈在这个年龄所接受到的内容。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参考古代书院的“会讲”方式,将课堂和学校建设成内容丰富多彩的、思想活跃的教育场所,鼓励他们多角度地思考各个学科中的问题,大胆地表达和创造。这样才能对孩子们所接受到的各种信息、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加以引导,培养出人格健全、知识丰富、创造力强的现代化人才。

      另外,古代的书院还会面向社会进行文化普及的工作,用*实的、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老百姓宣讲先贤的思想和社会日常行为准则等,有的书院还会出版书籍。也就是说,书院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主体,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现在,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也可以尝试做这种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工作,比如举办家长课堂,向家长提供正确的、优质的教育理念,编撰优秀教师、学生们的作品集等等。

      扩展:古代书院中的传统文化精神阅读答案

      *古代书院作为一种教学载体及教育制度,与官学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其办学目的是为教育的而非为科举的。

      书院的教育模式大多因师因学而确立各自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授课形式,最主要的教学环节便是老师升堂讲说、学生分斋授课。升堂讲说类似现代学校的课堂讨论,有主讲,有提问,还有辩难。分斋授课则指学生的大量时间是在斋舍或书楼自学,同时有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切磋、质疑问难。南宋建康的明道书院规定,每旬三八讲经,一六讲史,每月三课,上旬经疑,中旬史疑,下旬举业,讲经与讲史即为书院山长的升堂讲说,经疑与史疑实则为分斋授课。

      教学活动并非局限于讲堂与斋舍,祭祀、展礼、游览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书院以多种方式发挥老师启发辅导、学生读书自学的优良学风,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各书院在课程设置上也多因时、因地而制宜,但一般都包含经学、史学、文学、诗学、小学、算学、制艺帖括等内容。宋代各书院主要设置五经课程,南宋朱熹集注四书后,四书课程的设置更为普遍,元代书院大多以《四书集注》为必读教材。同时,书院也设置其他课程,例如,濮州历山书院特设医学,内乡博山书院特设数学、书法等。除四书五经外,学生也选修前四史、文选、杜诗等课程,有的书院还辟有射圃以传授武学。

      大多数书院都重视作为传统数学内容的展礼教育。祭拜先师、朔望祭祀等教育,成为书院不可或缺的常规课程,体现尊师重道、崇贤尚圣的精神。在仰而瞻其容,俯而读其书的氛围中,使学生养成对先贤的景仰与礼敬之情,由此形成书院崇圣尚礼、人格养成的尚德精神。

      书院教育中独具特色的会讲与讲会制对书院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书院会讲,实为各书院举行的学术性聚会或研讨会,含有对时人所关心的重大政治学术问题的会同讨论、讲辩之意。讲会之制则是诸教育大师凭借书院以传播其学术思想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成为书院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与会讲之制作为学术交流活动的形式有别,讲会之制实质上是一种学术团体组织。黄宗羲《宋元学案东莱学案》载,南宋淳熙年间,在明州诸书院讲学的学者杨简、沈涣、吕祖俭、袁燮等人,组织举办了学术交流组织四明讲会,不仅活跃了书院的教学活动,更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在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等方面,书院教育强调弘扬义理之学、修养之道,以人格教育、繁荣学术、人才养成、传授知识为培养模式。

      历代教育大师在大力倡办书院教育的实践中,都明确反对把书院办成攫取功名利禄的名利场,反对把专攻科举考试所需的文辞之学作为教学重点,而主张放法古代圣贤教学为先的办学理念,把造就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的经世济国之才作为培养目标。如南宋学者张械明确反对把科举利禄之学作为书院办学育人的指导思想。朱熹也说:建书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与讲学非只为科举计,他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学规,虽然要求书院必须为皇朝政治服务,把维护统治秩序的纲常伦理作为书院教育的方针,但同时更明确反对把务记览、为词章、钓名声、取利禄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的育人准则。针对官学和科举诱导士子忘本逐末、怀利去义的积弊,他强调书院教育应注重人格教育,提倡言行一致、克己为人、道德自律、修身养性等。

      *书院教育注重弘扬中华民族正心诚意、修身为本,讲求经世致用、学术创新等优良品德和传统精神,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书院文化不仅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泯灭的作用。

      (选自201 5年3月4日《*社会科学报》张熙惟《古代书院中的传统文化精神》,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关于书院教育的谠法,符合本文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书院教育大多因师因学确立各自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招生及授课形式。

      B.书院教学的主要环节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堂授课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斋舍自学环节。

      C.书院教学场所是讲堂和斋舍,教学方式是老师启发辅导、学生读书自学。

      D.各书院教育的课程设置各不相同,但一般都包含经、史、诗、文、数等内容。

      E.书院教育都重视展礼教育,以达到培养崇圣尚礼精神的目的。

      13.下列说法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书院教育中形成的会讲制与讲会制,影响了书院的体制,也影响了官学。

      B.历代教育大师们在办学实践中都反对把书院办成追名利进官场的名利场。

      C.古代书院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的经世济国之才。

      D.宋代朱熹坚持人才必须为皇朝政治服务,不能冒犯纲常伦理秩序的观点。

      14.请概括文中书院教育中会讲制与讲会制的不同点。 (4分)

    [阅读全文]...

2022-01-24 21:36:40
  • 古代爱情的古诗句

  • 古代,爱情
  • 古代爱情的古诗句

      爱与不爱,其实没有任何理由,爱情一旦依附太多的.理由,就会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痛苦。

      1.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3.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4.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5.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7.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9.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10.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1.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2.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13.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司空图《漫书五首》

      14.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15.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6.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17.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18.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19.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20.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21.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2.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豆词》

      2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24.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25.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三首>

      26.画阑开处冠中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27.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28.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29.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30.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1.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诗》

      32.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3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4.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35.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李贺《七夕》

      36.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37.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38.过眼烟云散随风, 幻化金顶伶仃松。 分分合合世间爱, 缘起缘灭一场空。万念俱灰渐憔悴, 只羡世外比丘僧。 我佛慈悲救苦难, 愿遁空门渡众生。

      3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李商隐《无题》

      40.向来情深,奈何缘浅!

      4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游子吟》

      42.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

      4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44.最是仓惶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45.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6.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47.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寄外>

      48.过境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49.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阅读全文]...

2022-06-11 01:08:58
  • 古代的爱情古诗句

  • 爱情,古代
  • 古代的爱情古诗句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句吧,诗句具有语言节奏鲜明的.特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的爱情古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1、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常建《春词二首》

      2、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吴均《登二妃庙》

      3、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白头吟》

      4、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李白《夜坐吟》

      5、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6、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曹植《明月上高楼》

      7、君门一入无由出,唯有宫莺得见人。——顾况《宫词》

      8、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宋祁《落花》

      9、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缕衣》

      10、琵琶弦上说相思。——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11、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张籍《征妇怨》

      12、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13、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李白《荆州歌》

      14、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15、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

      16、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

      17、人如风後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18、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19、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20、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张继《闾门即事》

      21、君安游兮西入秦,愿为影兮随君身。——傅玄《车遥遥篇》

      22、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李煜《更漏子金雀钗》

      2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24、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王建《宫中调笑·团扇》

      25、相思一夜天涯远。——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26、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

      27、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陈师道《除夜对酒赠少章》

      28、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杨柳枝》

      29、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30、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王昌龄《西宫秋怨》

      31、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苏轼《贺新郎·夏景》

      32、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周邦彦《六丑·落花》

      33、*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34、辜负我,悔怜君,告天天不闻。——牛峤《更漏子·春夜阑》

      3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36、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乐婉《卜算子·答施》

      37、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3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9、绣袂捧琴兮,登君子堂。——贯休《善哉行·伤古曲无知音》

      40、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41、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42、君看取,年年潘令河阳。——吴澄《渡江云·揭浩斋送春和韵》

      43、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黄増《集杭州俗语诗》

      44、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45、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46、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乐二首其二》

      47、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柳永《定风波·自春来》

      48、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晁端礼《绿头鸭·咏月》

      49、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阅读全文]...

2022-07-11 12:25:09
  • 古代的读书的诗句

  • 古代,读书
  • 古代的读书的诗句

      读读书,抛弃浅薄知识多,幸福生活多。有关读书的诗句,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出自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出自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出自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出自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出自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自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出自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出自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出自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出自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出自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出自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出自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出自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出自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出自苏轼

      1. 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 以人为师能进步。

      2. 试试并非受罪,问问并不吃亏。 善于发问的人,知识丰富。

      3. 不听指点,多绕弯弯。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4.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5.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耻于问人,决无长进。

      6. 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7. 人在山外觉山小,人进山中知山深。

      8. 万事莫如亲下手。

      9. 荆条编小篮,看着容易做着难。

      10. 不见不识,不做不会。

      11.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12. 不爬崎岖的高山,不知大地的*坦。

      13. 见识,见识,不见不识。

      14. 天*是轻重的衡量器,实践是是非的试金石。

      15. 发一回水,澄一次泥;经一回事,长一回智。

      16. 有钱难买经验多。

      17. 读了懂不了,用处也不大。

      18. 一窍通,百窍通

      19. 心里没有眼,有眼也无用。

      20. 仔细考虑一天,胜过蛮干十天。

      21.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22. 尽信书,莫如无书。

      23.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读书的句子

    [阅读全文]...

2022-05-08 11:34:36
  • 古代表达相思的古诗句

  • 古代,相思
  • 古代表达相思的古诗句

      1、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2、山阁若逢阎伯屿,方君诗思敌王郎。——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3、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郑板桥《咏芭蕉》

      4、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5、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何逊《边城思》

      6、步莲秾李伴人归。——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7、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辛弃疾《木兰花慢·*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8、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明月上高楼》

      9、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10、怀春情不断,犹带相思旧子。——吴文英《丁香结·夷则商秋日海棠》

      11、窗外芭蕉窗里灯。——万俟咏《长相思·雨》

      12、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陆游《秋思》

      13、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李白《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14、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严羽《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15、何处寄想思,南风摇五两。——王维《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16、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7、度柳穿花觅信音。——陈东甫《长相思·花深深》

      18、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19、想得玉人情,也合思量我。——孙光宪《生查子·窗雨阻佳期》

      20、离恨又迎春,相思难重陈。——和凝《菩萨蛮·越梅半拆轻寒里》

      21、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

      22、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23、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元结《贼退示官吏》

      24、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5、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苏轼《满江红·江汉西来》

      26、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其一》

      27、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28、凉意思,到南楼。——吴文英《诉衷情·秋情》

      29、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30、若耶门闭,扁舟去懒,客思鸥轻。——吴文英《丑奴儿慢·麓翁飞翼楼观雪》

      31、正门外、催人起。——程垓《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

      32、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33、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杜甫《九日寄岑参》

      34、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张籍《蓟北旅思》

      35、分不尽,半凉天。——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3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7、水清月冷,香消影瘦,人立黄昏。——吴文英《极相思·题陈藏一水月梅扇》

      38、天涯寒尽减春衣。——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39、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40、*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41、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42、人到也、须频寄。——程垓《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

      43、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44、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张辑《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45、沙*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46、客去波*槛,蝉休露满枝。——李商隐《凉思》

      4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48、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李白《千里思》

      49、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曹植《杂诗六首·其一》

      50、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阅读全文]...

2022-01-20 06:25:36
  • 写读书古代诗句

  • 古代,读书,古诗文
  • 写读书古代诗句

      读书这些符号最常见的是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等也在此列;一般获取过程使用眼睛观看,也包括盲人用触觉来识别凸字等其他获取方式。写读书的古代诗句,我们来看看。

      1、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5、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8、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李纲《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9、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10、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少在时间派对上看书、不是工作后、我不知道困难。—牛肉干

      2、人生勤奋、一无所获。—张衡读3100遍书、其意义自己看。—珍数

      4、立信以入学为先、入学以读书为根本。—欧阳修

      5、鸟儿要飞的话、先展翅、人要进步、先读书。—李高善

      6、阅读方法、循序渐进、熟读深思熟虑。—朱熙

      7、非学问没有广泛的才能、非野心学不到。—诸葛亮

      8、石宇轩逸、你应该先读那本书。—王府

      9、读书破万卷、写毛笔看起来像神。—杜甫

      10、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阅读为根本。—欧阳修

      11、勤奋的工作、恶作剧的饥荒;在事故中盛行、随后毁于一旦。(西方)—韩愈

      12、某闲置、白色少年头发、空白伤心。—岳飞

      13、有一天不写书、诗荒无人烟。—李旭

      14、年轻人不努力、老大伤心。—《汉乐府长歌行》

      15、三京灯火五经鸡、就是男人读书的时候。黑发不知道勤奋学*、白首后悔读书迟到。—安珍庆

      16、要想知道天下的事、必须读古人的'书。—冯梦龙

      17、一千英里的旅行、从一步开始。—老子

      1、有书堆数仞,不如读盈寸。刘岩《杂诗》

      2、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姚合《别贾岛》

      3、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4、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袁枚《遣怀杂诗》

      5、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陶渊明《读山海经》

      6、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韩愈《符读书城南》

      7、献赋今未售,读书凡几秋。岑参《送薛弁归河东》

      8、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9、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王禹偁《清明》

      10、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11、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杨继盛《言志诗》

      12、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欧阳修《咏零陵》

      13、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薛令之《草堂吟》

      14、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谢逸《送董元达》

      1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诗》

      16、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17、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黄庭坚《寄黄几复》

      18、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年。高启《练圻老人农隐》

      19、诗非易作须勤读,琴亦难精莫废弹。刘克庄《赠玉隆刘道士》

      20、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2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

      22、怜君白面一书生,读书千卷未成名。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23、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阅读全文]...

2022-07-05 06:48:46
  • 有关古代爱国的古诗句

  • 古代,不易
  •   1、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曹植《怨歌行》

      2、若顺*意,即无臣子心。——栖蟾《送迁客》

      3、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李白《秦女休行》

      4、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

      5、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南安军》

      6、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咏田家》

      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8、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高適《登百丈峰二首》

      9、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

      10、中心愿,*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11、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12、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13、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14、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15、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汪遵《咏昭君》

      16、飞燕皇后轻身舞,紫宫夫人绝世歌。——李白《阳春歌》

      17、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秋逢甲《春愁》

      18、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19、*亦有限,列国自有疆。——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20、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

      21、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高蟾《金陵晚望》

      2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曲》

      23、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24、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25、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军城早秋》

      26、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27、望上国,山呼鳌抃,遥爇炉香。——柳永《送征衣·过韶阳》

      28、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

      29、更持银盏起,为君寿。——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30、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王守仁《元夕二首》

      31、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32、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于谦《岳忠武王祠》

      33、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王维《少年行四首》

      34、试听别语慰相思。——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35、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36、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调·其三》

      37、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张祜《集灵台·其一》

      38、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3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0、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41、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4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43、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44、山川勤远略,原隰轸皇情。——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45、埋没钱塘歌吹里,当年却是皇都。——魏大中《临江仙·埋没钱塘歌吹里》

      46、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47、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48、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49、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50、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51、短篷炊饮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52、不惜罗襟揾眉黛,日高梳洗,看著花阴移改。——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阅读全文]...

2022-07-03 11:58:54
  • 古代表达相思的古诗句

  • 古代,相思
  •   1、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2、山阁若逢阎伯屿,方君诗思敌王郎。——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3、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郑板桥《咏芭蕉》

      4、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5、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何逊《边城思》

      6、步莲秾李伴人归。——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7、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辛弃疾《木兰花慢·*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8、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明月上高楼》

      9、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10、怀春情不断,犹带相思旧子。——吴文英《丁香结·夷则商秋日海棠》

      11、窗外芭蕉窗里灯。——万俟咏《长相思·雨》

      12、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陆游《秋思》

      13、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李白《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14、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严羽《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15、何处寄想思,南风摇五两。——王维《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16、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7、度柳穿花觅信音。——陈东甫《长相思·花深深》

      18、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19、想得玉人情,也合思量我。——孙光宪《生查子·窗雨阻佳期》

      20、离恨又迎春,相思难重陈。——和凝《菩萨蛮·越梅半拆轻寒里》

      21、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

      22、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23、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元结《贼退示官吏》

      24、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5、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苏轼《满江红·江汉西来》

      26、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其一》

      27、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28、凉意思,到南楼。——吴文英《诉衷情·秋情》

      29、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30、若耶门闭,扁舟去懒,客思鸥轻。——吴文英《丑奴儿慢·麓翁飞翼楼观雪》

      31、正门外、催人起。——程垓《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

      32、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33、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杜甫《九日寄岑参》

      34、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张籍《蓟北旅思》

      35、分不尽,半凉天。——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3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7、水清月冷,香消影瘦,人立黄昏。——吴文英《极相思·题陈藏一水月梅扇》

      38、天涯寒尽减春衣。——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39、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40、*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41、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42、人到也、须频寄。——程垓《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

      43、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44、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张辑《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45、沙*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46、客去波*槛,蝉休露满枝。——李商隐《凉思》

      4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48、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李白《千里思》

      49、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曹植《杂诗六首·其一》

      50、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51、何事东君,解将芳思,巧缀一斛春冰。——朱晞颜《一萼红·盆梅》

      52、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尹式《别宋常侍》

    [阅读全文]...

2021-12-10 04:35:30
古代有关书信的古诗句 - 句子
古代有关书信的古诗句 - 语录
古代有关书信的古诗句 - 说说
古代有关书信的古诗句 - 名言
古代有关书信的古诗句 - 诗词
古代有关书信的古诗句 - 祝福
古代有关书信的古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