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用物理知识写的情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利用物理知识写的情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利用物理知识写的情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利用物理知识写的情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的利用》的知识点归纳
在现实学*生活中,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的利用》的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与收藏。
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扩展阅读:
声学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
(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
(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
(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高二上学期物理静电的利用与防止知识点归纳
当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或表面时就形成了静电,而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也就是说静电现象也分为两种即正静电和负静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高二上学期物理静电知识点。
一、静电的利用
1、根据静电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和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的原理,主要应用有:
静电复印、静电除尘、静电喷漆、静电植绒,静电喷药等。
2、利用高压静电产生的电场,应用有:
静电保鲜、静电灭菌、作物种子处理等。
3、利用静电放电产生的臭氧、无菌消毒等
雷电是自然界发生的大规模静电放电现象,可产生大量的臭氧,并可以使大气中的氮合成为氨,供给植物营养。
二、静电的防止
静电的主要危害是放电火花,如油罐车运油时,因为油与金属的振荡摩擦,会产生静电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产生火花放电,容易引爆燃油,引起事故,所以要用一根铁链拖到地上,以导走产生的静电。
另外,静电的吸附性会使印染行业的染色出现偏差,也要注意防止。
2、防止静电的主要途径:
(1)避免产生静电。如在可能情况下选用不容易产生静电的材料。
(2)避免静电的积累。产生静电要设法导走,如增加空气湿度,接地等。
【拓展】高中物理静电场知识点
1电场基本规律
1、库仑定律
(1)定律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表达式:k=9.0×109N·m2/C2——静电力常量
(3)适用条件:真空中静止的点电荷。
2、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1)三种带电方式: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
(2)元电荷:最小的带电单元,任何带电体的带电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e=1.6×10-19C——密立根测得e的值。
2电场能的性质
1、电场能的基本性质:电荷在电场中移动,电场力要对电荷做功。
2、电势φ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Ep与电荷量的比值。
(2)定义式:φ——单位:伏(V)——带正负号计算
(3)特点:
1、电势具有相对性,相对参考点而言。但电势之差与参考点的选择无关。
2、电势一个标量,但是它有正负,正负只表示该点电势比参考点电势高,还是低。
3、电势的大小由电场本身决定,与Ep和q无关。
4、电势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动到零势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4)电势高低的判断方法
1、根据电场线判断:沿着电场线电势降低。φA>φB
2、根据电势能判断:
正电荷:电势能大,电势高;电势能小,电势低。
负电荷:电势能大,电势低;电势能小,电势高。
结论:只在电场力作用下,静止的电荷从电势能高的地方向电势能低的地方运动。
3电势能Ep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由于电场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由位置决定的能量。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等于电场力把电荷从该点移动到零势能位置时所做的功。
(2)定义式:——带正负号计算
(3)特点:
1、电势能具有相对性,相对零势能面而言,通常选大地或无穷远处为零势能面。
2、电势能的变化量△Ep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无关。
4电势差UAB
(1)定义: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之差。也叫电压。
(2)定义式:UAB=φA-φB
(3)特点:
1.你对我的引力,跟距离的二次方无关2.能量永恒,亦如我给你的爱永不消失
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物质传播形成的运动。声音作为一种波,频率在20 Hz~20 kHz之间的声音是可以被人耳识别的。
荷尔蒙(化学),活塞运动(物理),基因交流(生物)
物理百科小知识
生活小窍门又称生活技巧,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生活小常识、生活小妙招非常相似,涵盖健康、饮食、居家、日常、美容、减肥、穿着打扮等生活各方各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物理百科小知识,希望能帮到大家。
1、原理超声波金属焊接是利用高频振动波传递到两个需焊接的金属表面,在加压的情况下,使两个金属表面相互摩擦而形成分子层之间的熔合,其优点在于快速、节能、熔合强度高、导电性好、无火花、接*冷态加工;缺点是所焊接金属件不能太厚(一般小于或等于5mm)、焊点位不能太大、需要加压。
2、焊接优点:
1)、焊接材料不熔融,不脆弱金属特性。
2)、焊接后导电性好,电阻系数极低或*乎零。
3)、对焊接金属表面要求低,氧化或电镀均可焊接。
4)、焊接时间短,不需任何助焊剂、气体、焊料。
5)、焊接无火花,环保安全。
3、超声波金属焊接适用产品:
1)、镍氢电池镍氢电池镍网与镍片互熔与镍片互熔。
.2)、锂电池、聚合物电池铜箔与镍片互熔,铝箔与铝片互熔。.
3)、电线互熔,偏结成一条与多条互熔。
4)、电线与名种电子元件、接点、连接器互熔。
5)、名种家电用品、汽车用品的大型散热座、热交换鳍片、蜂巢心的互熔。
6)、电磁开关、无熔丝开关等大电流接点,异种金属片的互熔。
7)、金属管的封尾、切断可水、气密。
立式磨床更易装载和卸载。手工装载和卸载无需在起动卡盘的同时支撑工件。操作者只需简单地将工件向下安装到卡盘中即可。使工件对中也发生得更加自然,因为当卡爪闭合时没有不均匀的重力。
用起重机或机械手装载和卸载也可能变得更加简单,因为卡盘内的工件在回转车或传输盘上具有相同的稳定定位。例如,像齿轮这样的碟形零件可以水*向下传送,以便拾取安装。同样地将它水*向下放置在磨床的卡盘内。
立式磨床通常还比与其相当的卧式磨床更加小巧。立式磨床占用更多高度空间,而占地面积较少。这就在机床旁边为自动装载机或机械手留出了空间,使自动化成为一项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这副图画显示了当磨削主轴安装在一个旋转的六角刀架上时,如何在一次安装中实施内径和表面磨削。
利用超导电流产生磁场制成的超导磁体其形式是多样的,如可作为磁屏蔽的空心超导体,又如圆筒形磁体,环形线圈,鞍形线圈等。在符合磁体性能要求上,如对材料的选择,制造工艺,它们能承受的临界电流,产生的磁场强度,低交流损耗和稳定性等问题均需考虑。超导磁体在物理学、物理、生物学和医学等的研究和应用上均起有相应的重要作用。
超导强磁体,例如Nb3Sn在88kOe磁场中还能承受105A/cm2的电流,此类磁体可用于高能加速器,受控热核反应,磁流体发电,超导电机,能量储存,磁悬浮装置等等,是常规磁体所不能比拟的,如体积小,重量轻,处在超导态工作无能耗,所以耗电量比常规磁体少得很多,但功能却大得多。由于需在临界温度Tc以下工作,所以需有保持温度在Tc以下的制冷设备。
指能够控制两个物体之间热接触或热分离的装置,一般有以下四种:
⑴气体开关:两个未接触的物体,如果它们处在高真空的环境,彼此传热极差,是一种热分离的.状态,在充入少量的氦气后,通过氦气的传热,两物体之间实现了热接触,从而起到了热开关的作用。
⑵机械开关:有钳式和*板式两种。用和A物体热连接的钳子夹住B物体时就热连接,钳子松开时就热分离。*板式可用波纹管或威尔逊接头的伸缩使与A物体热连接的*板与B物体热连接或分离。为了减少接触时的热阻,在接触处应焊上银、黄金或铜等高热导的金属板。
⑶超导开关:利用超导材料的超导态与正常态的热导差而制成的热开关。正常态热导n正比于T,超导态热导s正比于T3,所以n/s正比于T-2,热导比在0.1K以下可达103~105。其正常与超导态之间的转换可用一小磁体来实现。在低温下材料处于超导态,加上磁场时它就转变为正常态,所以可以用磁场来控制热开关的通与断,即A、B两物体通过一超导材料连接在一起,无磁场时,材料热导率小是热开路。加上磁场,材料失起变为正常态,热导率加大了几个量级成为热通路。
⑷磁热开关:利用有些材料如Be、Ga等的热流磁场效应,也即在外场的作用下,这些材料的热导小,无外场时的热导大。所以可以用磁场来控制热通路或断路。例如高纯的Be单晶在T20K时,H=6kOe,其热导比(0)/(H)102,这种热开关在温度升高后其声子运载的热流凌驾于载流子运送的热流之上,这时对H时就不敏感了。所以这种热开关在T100K时就不能使用。
液体3He中由于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热激发的准粒子能量是准粒子分布的泛函。由朗道费米液体理论给出两个准粒子碰撞的时间与时间T2成反比:T-2。
所以在足够低的温度下,将比该液体中传播的任何声波的周期均要大,声波的传播将不可能,犹如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但由于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理论指出也可引起准粒子分布函数的变化,当变化频率满足`omegataultlt1`时,即相当于碰撞间行程远小于波长,则可建立起热力学*衡,此时声波的吸收小,与通常的流体力学声波一样,称第一声。但时,振动中准粒子之间没有碰撞,在体元中也来不及建立热力学*衡。由于这种无碰撞波动在极低温,理论上可在绝对零度下发生,故称其为零声,并已为实验所证实。
现在是不是觉得学期学*很简单啊,希望这篇课外物理百科小知识,可以帮助到大家。努力哦!
物理变化知识
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变化知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
【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固态的冰受热融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外形和状态变化了。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又如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氯气等都是物理变化。
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
物理变化前后,物质的种类不变、组成不变、化学性质也不变。这类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聚集状态(间隔距离、运动速度等)发生了改变,导致物质的外形或状态随之改变。物理变化表现该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变化跟化学变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参看化学变化)。
【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如果人们用它们的实际质量来计算的话那就非常的麻烦,因此国际上规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表示原子、分子的质量关系。
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x10-26千克,则(1.993x10-26)/12=1.667x10-27千克。然后再把其它某种原子的实际质量与这个数相比后所得的结果,这个结果的数值就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如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求法为:(2.657x10-26)/(1.667x10-27)≈16,即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其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按相同的方法计算的。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一般为其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它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其所占的原子百分率计算而得的*均值,计算方法为,A=A1·a1%+A2·a2%+......+An·an%,(A是相对原子质量,A1,A2......是该元素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1%,a2%......是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率)。例如,氯元素有2种同位素,为氯-35和氯-37,含量分别为75%和25%,则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x75%+37x25%=35.5.
几种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名称氢碳氮氧钠镁铝硅磷硫氯钾钙铁铜锌元素符号HCNONaMgAlSiPSClKCaFeCuZn相对原子质量112141623242728313235.539405663.565
【元素周期表】
表现元素周期律的元素分类表。元素周期律指的是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把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中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着核电荷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到下排成纵行。所排成的表叫做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即七个周期,分别包括有2,8,8,18,18,32……等种元素(其中核电荷数93以后的是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元素)。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除第7、8、9三个纵行为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为一个族,共16个族。元素周期表除最右侧的纵行是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的稀有气体外,最左侧的纵行是金属性最活泼的元素,紧临稀有气体的纵行是非金属性最活泼的元素。
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仔细研究大量资料和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的,并根据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编制成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元素符号】
表示元素的化学符号。
通常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例如,氧的拉丁文名称Oxyge-nium,氧的元素符号O。碳的拉丁文名称Carbonium,碳的元素符号C。有些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第一个字母相同,则用两个字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例如,铜的拉丁文名称Cuprum、铜的元素符号Cu。如果第一和第二个字母都相同,则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三个或以后的字母作小写字母。例如,氩的拉丁文名称Argoni-um、氩的元素符号Ar,银的拉丁文名称Argentum、银的元素符号Ag。现在通用的元素符号是1860年世界各国化学工作者在卡尔斯鲁厄召开国际会议,共同制订的国际统一的元素符号,一直沿用下来(参看“元素符号的形成”)。
元素符号不仅代表某元素的名称,还代表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N表示氮元素和一个氮原子。元素符号前的系数,表示该元素的原子个数。例如,5Cu表示5个铜原子。
【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物理性质是分子集体显示的性质。分子体积很小,如1滴水里大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也非常小,如1个水分子只有3×10-26千克。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气态物质的分子间隔很大,液态、固态物质分子间隔很小。同种物质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①一些非金属单质,如溴Br2、碘I2、硫S、磷P、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氯气Cl2;②气态化合物,如CO2、SO2、氨气NH3;③酸类,如HNO3;④有机化合物,如甲烷CH4、乙炔C2H2、酒精C2H5OH。这些物质的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的分子是由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如氦气He、氖气Ne等稀有气体分子是单原子分子,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H2、O2等是双原子分子;H2O、CO2等分子中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成共价化合物的分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只是分子聚集状态改变;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或直接聚集成新物质。分子的概念是在1811年首先由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来的,他还指出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参看原子、阿伏加德罗、分子概念的形成)。
【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氧化物、酸、碱、盐等类物质大都可以发生分解反应。常见的分解反应有:
(1)氧化物分解成单质。例如:
2HgO=2Hg+O2↑
(2)大多数碳酸盐在不同温度下受热可以分解。例如:
CaCO3=CaO+CO2↑
Cu2(OH)2CO3=2CuO+CO2↑+H2O
(3)不稳定的盐分解制取单质。例如:
2KClO3=2KCl+3O2↑
2KMnO4=K2MnO4+MnO2+O2↑
(4)难溶性碱分解制取碱性氧化物。例如:
Cu(OH)2=H2O+CuO
2Fe(OH)3=Fe2O3+3H2O
(5)含氧酸分解得到酸性氧化物。例如:
H2CO3=H2O+CO2↑
H2SO3=H2O+SO2↑
(6)结晶水合物分解。例如:
CuSO4?5H2O=CuSO4+5H2O
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合物是在一定条件下性质比较不稳定的物质,分解后生成较稳定的物质。分解反应的发生需要能量,一般需要在加热、通电等条件下进行。
【化合价】
元素之间形成化合物时,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
在离子化合物里,元素化合价的数值,是这种元素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化合价的正负与离子所带的电荷一致。例如,在形成氯化镁时,一个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即镁为+2价,一个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即氯为-1价。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生活中欧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那么,你知道哪些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欢迎阅读。
一、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的。
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
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5、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
6、往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知水量高低。由于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
7、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
二、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饭堡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
2、排气扇(抽油烟机)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
3、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4、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
5、厨房中的电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6、厨房的炉灶(蜂窝煤灶,液化气灶,煤灶,柴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
我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只要细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联系到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释这些现象,就能够提高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地让“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
一、力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利用
刮风时,为了防止晾晒在铁丝上的衣服叠加或掉下来,可以先用塑料绳子结一环套,然后把这一绳环套套在铁丝上,再把衣架挂在环套上,这样衣架就不会轻易滑动。做的目的是,增加绳环套与铁丝之间的受力面积,以加大阻力。
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对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
二、热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利用
烧开水时,为了节省时间和用电量,可以先加一点热水。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快分子运动,使分子扩散加快。
在炒瘦肉片时,若将肉片直接防入热油锅里爆炒,则瘦肉纤维中所含的水分就要急剧蒸发,致使肉片变的干硬。为把肉片爆炒得好吃,师傅们往往预先将肉片拌入适量的淀粉,待肉片放到热油锅里后,附着在肉片外的淀粉糊中的水分蒸发,而肉片里的水分难以蒸发,仍保持了肉的鲜嫩。
三、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利用
现在的居民楼一般都装有防盗网,网的上方有一块很大的薄铁片做成的挡雨板,这样,在防盗网内的东西就不会淋湿。可是,每当在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挡雨板上,发出很响的嗒嗒声,在夜里,这个噪声更是影响人的睡眠,如果在铁片上放一块海绵,那么这个噪音就可以减小了。
我们去商店买碗、瓷器时,我们用手或其他物品轻敲瓷器,通过声音就能判断瓷器的好坏。
四、光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利用
在烈日下洗车,水滴所形成的凸透镜效果会使车漆的最上层产生局部高温现象。时间久了车漆便会失去光泽。若是在此时打蜡,也容易造成车身色泽不均匀。一般在傍晚或阴凉处洗车。
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五、电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利用
充分利用电饭锅的余热。煮饭时,当锅内沸腾后,将键抬起即切断电源,利用电热盘的余热,待几分钟后再按下键,饭熟后电饭锅会自动断开电源。
家用电器不要处在待机状态,如果家用电器处在待机状态,既耗电又伤机器。看电视时,将音量和亮度尽量调低,这样也可省电,而且眼睛也不容易疲劳。关机后由于遥控接收部分仍带电,且指示灯亮,将消耗部分电能,所以关机后应拔下电源插头。
总之,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开动脑筋,就会让物理知识充分地为我们服务。
带电物体失去电荷的现象叫做放电。 常见的放电现象有以下几种:
1接地放电
地球是良好的导体, 由于它特别大, 所以能够接受大量电荷而不明显地改变地球的电势,这就如同从海洋中抽水或向海洋中放水, 并不能明显改变海*面的高度一样。 如果用导线将带电导体与地球相连,电荷将从带电体流向地球, 直到导体带电特别少, 可以认为它不再带电。(如果导体带正电,实际上是自由电子从大地流向导体。这等效于正电荷从导体流向大地。)
生产中和生活实际中往往要避免电荷的积累, 这时接地是一项有效措施。
2尖端放电
通常情况下空气是不导电的,但是如果电场特别强,空气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受到方向相反的强电场力,有可能被撕开,这个现象叫做空气的电离。由于电离后的空气中有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空气就可以导电了。空气电离后产生的负电荷就是电子,失去电子的`原子带正电,叫做正离子。
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导体上的静电荷总是分布在表面上,而且一般说来分布是不均匀的(图2),导体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 所以尖端附*空气中的电场特别强, 使得空气中残存的少量离子加速运动。这些高速运动的离子撞击空气分
子,使更多的分子电离。这时空气成为导体,于是产生了尖端放电现象。
尖端放电在技术上有重要意义。 高压输电导线和高压设备的金属元件,表面要很光滑, 为的是避免因尖端放电而损失电能或造成事故。
3火花放电
当高压带电体与导体靠得很*时, 强大的电场会使它们之间的空气瞬间电离,电荷通过电离的空气形成电流。 由于电流特别大, 产生大量的热, 使空气发声发光,产生电火花。 这种放电现象叫火花放电。
火花放电在生活中常会遇到。 干燥的冬天,身穿毛衣和化纤衣服,长时间走路之后,由于摩擦,身体上会积累静电荷。 这时如果手指靠*金属物品, 你会感到手上有针刺般的疼痛感。这就是火花放电引起的。 如果事先拿一把钥匙, 让钥匙的尖端靠*其他金属体, 就会避免疼痛。 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试一试,在钥匙尖端靠*金属体的时候, 不但会听到响声, 还会看到火花。
在一些工厂或实验室里, 存在大量易燃气体, 工作人员要穿一种特制的鞋, 这种鞋的导电性能很好,能够将电荷导入大地, 避免电荷在人体上的积累, 以免产生火花放电, 引起火灾。
物理声现象知识归纳
归纳指归拢并使有条理,也指一种推理方法,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声现象知识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人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源---→介质---→耳朵
3、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
4、回声的产生: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就听到了回声,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5、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6、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震动的频率决定的,音调高听起来尖细,音调低听起来就低沉。
7、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震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还与距发声体的远*有关,距离越*,感到的响度就越大。
8、音色:也叫音质、音品,它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震动方式等因素有关。
人们通常通过辨别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9、噪声的控制:
1)在噪声的发源地减弱它,
2)在传播途中隔离和吸收,
3)阻止噪声进入人耳。
初中物理知识归纳
在*凡的学*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知识归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力知识归纳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
(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5)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 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 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2)用滚动代替滑动;
(3)加润滑油;
(4)利用气垫。
(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压强和浮力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 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抛运动的物理知识点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抛运动的物理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水*方向速度Vx= 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方向位移Sx= Vot
4、竖直方向位移(Sy)=gt^2/2
5、运动时间t=(2Sy/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夹角: tg=Vy/Vx=gt/Vo
7、合位移S=(Sx^2+ Sy^2)1/2 ,
位移方向与水*夹角: tg=Sy/Sx=gt/2Vo
注:
(1)*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Sy)决定与水*抛出速度无关。
(3)与的关系为tg=2tg 。
(4)在*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
(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1、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基本解题思路是:
①根据受力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②根据题意,选择恰当的运动学公式求解相关的速度、位移等。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推断或求出物体所受的未知力。基本解题思路是:①根据运动情况,利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从而求出未知力。
(3)注意点:
①运用牛顿定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对物体进行受力情况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要善于画出物体受力图和运动草图。不论是哪类问题,都应抓住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通过加速度这座桥梁联系起来的这一关键。
②对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力情况发生变化,要分段进行分析,每一段根据其初速度和合外力来确定其运动情况;某一个力变化后,有时会影响其他力,如弹力变化后,滑动摩擦力也随之变化。
2、关于超重和失重:
在*衡状态时,物体对水*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就不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超重现象。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失重现象。对其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1)当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变化。
(2)物体是否处于超重状态或失重状态,不在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即不取决于速度方向,而是取决于加速度方向。
(3)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g)时,*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强等。
易错现象:
(1)当外力发生变化时,若引起两物体间的弹力变化,则两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一定发生变化,往往有些同学解题时仍误认为滑动摩擦力不变。
(2)些同学在解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不认真审清题意,不注意题目条件的变化,不能正确分析物理过程,导致解题错误。
(3)些同学对超重、失重的概念理解不清,误认为超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增加啦,失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减少啦。
生活中的物理热学知识
天气的阴晴、冷暖与人类的各类活动息息相关,包含了很多的物理热学知识。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生活中的物理热学知识,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1.燕子低飞有雨
下雨前空气湿度很大,小飞虫的翅膀潮湿,不能高飞。燕子为了觅食,也飞得很低。
2.下雪不冷化雪冷
下雪是高空中的小水珠在下落过程中,遇到低温凝华而成的。凝华过程是放热过程,空气的温度要升高。这就是我们感觉到“下雪不冷”的原因。
下雪后,雪要熔化,雪在熔化时,要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因此空气的温度要降低,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到“化雪冷”。
3.真金不怕火炼
金(晶体)的熔点比较高,一般的炉火温度不能达到金的熔点,所以不能使金熔化。
4.瑞雪兆丰年
覆盖在地面的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保护小麦安全过冬。雪花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凝结了许多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和有机物的灰尘,对小麦具有一定的肥效。雪化成水渗人土里,对小麦的生长极为有利。故小麦来年必然丰收。
5.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处于西风带,降雨云大多由西向东运行。早晨看到西方有虹霞仗,表明西方有降雨云,由东方射来的阳光照射在西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了虹。而西方的降雨云很快会随着西风移到本地,所以本地很快要下雨。到傍晚看到东方有虹,这是西方射来的阳光照在东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的,这种虹的出现,说明西方已没有雨了,天气将晴。
6.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烧开水时,壶底的水吸热,汽化形成气泡。水没烧开时,这些气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气泡内部的水蒸气又会液化成水,气泡体积逐渐缩小至消失。气泡的一涨一缩,激起水的振动,从而发出响声。水开时,壶底的水与上层的水的温度相等,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产生,体积变大,高中地理,到水面后破裂,振动较小,故“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7.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
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8.破镜不能重圆
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9.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10.水火不相容
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 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1.“霜前冷,雪后寒”
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华现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时需要吸热
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2.纸里包不住火
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13.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14.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
15.钻木取火
内能的改变方式
16.雪落高山,霜降*原
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下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地易掺?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17.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
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 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18.火场之旁,必有风生
火场附*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必将来填充,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19.十雾九晴
时至初冬,我们经常会发现早上有雾当天多半是晴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十雾九晴”。
“十雾九晴”指的是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大雾多发生于晴天。雾与晴天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先得从雾的成因上说起。
雾是指在气温下降时,在接*地面的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的悬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据资料表明,根据成因,雾一般分为四种:
①辐射舞。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使贴*地面空气层中水汽凝结而成的雾,日出前雾最浓,日出后随地面气温升高而逐渐消散或上升为层云,其厚度一般为100—200米,最薄者只有2—3米。
②*流雾。暖空气移行到较冷下垫面上,其下部分水汽冷凝结成雾。*流雾的生、消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暖湿*流的特性,一般说它比辐射雾范围广,厚度大,时间长,日变化也不很明显。*流雾形成于冬季热带暖湿气团移行在高纬寒冷地区时;春夏大陆暖气团移行到较冷海面上时;冬秋季海洋暖湿气团移行到较冷陆地时;海洋上暖湿空气移行到冷海面和冷暖洋流交汇时。
③蒸发雾。冷空气移到较暖水面上,水面蒸发加快,使水汽达到饱和状态而形成雾。
④锋面雾。是暖锋锋前降雨蒸发后使低层空气达到饱和形成的雾
很显然,这里所指的“雾”应该是“辐射雾”。它的形成是因为晴朗的夜晚,无云或者是少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差,地面强烈辐射冷却使得*地面大气层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同时因为无云、少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小,特别是云层的反射作用减弱,直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因而当天多半气温较高、天气晴朗。
利用物理知识写的情话
带物理知识的古诗
物理小知识摘抄
古诗巾的物理知识
有关物理知识的诗句
古诗里的物理知识PPT
古诗词的物理知识
和物理知识有关的古诗
所含物理知识的古诗
包涵物理知识的古诗
物理动静知识的古诗
含物理知识的古诗文
地理知识小情话
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古诗10首
物理情话
关于八上物理知识的古诗
与古诗有关的初二物理知识
含高中物理知识的古诗
关于地理知识的情话
涉及物理知识的古诗词
古代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
古诗词蕴含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的物理知识竞赛
物理知识中涉及的古诗词
地理知识表白情话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整首
物理情话大全
古诗中的物理运动学知识
古诗中的物理知识点力学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用白描手法的课文
小孩的量古诗的
播放关于萧的古诗
春天的忧虑古诗词
被女人爱的古诗词
醉染岁月梦作愁的古诗
秋天思念情人的古诗李白
对教师称赞的古诗语录
坚持不懈的古诗加作者
太爱了反而不敢靠*的古诗
死亡与解脱的古诗
写一首思念的古诗
分手后的情话古诗
一个人做事让人恶心的古诗词
155字左右的古诗
古诗如此可爱的我们
复古诗意的成语
超级伤感的四字古诗
欢字开头的爱情古诗词
陆游的爱国古诗配图
一个人一整天的古诗
绝美但冷僻的茶古诗词
江南的古诗理解
诗意春节的古诗词
适合春天听的古诗
只有风景却没有美人的古诗
带侯的古诗词
带将星的古诗
带小黄香的古诗
和梦有关的古诗词可做个性签名
欢迎新生的古诗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