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草》的分析

关于古诗《草》的分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草》的分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草》的分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草》的分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92) 语录(11) 说说(2) 名言(3) 诗词(1k+) 祝福(6) 心语(275)

  • 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

  • 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

      《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本文为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说新语》之《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分析

      这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及《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安寒雪日尝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安欣然唱韵,兄子朗及兄女道韫赓歌(诗即如上),安大笑乐。

      谢安所乐,在于裙钗不让须眉,侄女之诗才,更在侄子之上。按谢朗少有文名,《世说新语·言语》篇引《续晋阳秋》称他“文义艳发”,《文学》篇引《中兴书》说他“博涉有逸才”。所以叔父出韵起题,侄子即为唱和,正见其才思敏捷也。*心而论,“撒盐空中”亦不失为一种比方,雪,以其粉白晶莹飘散而下,谢朗就*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虽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

      然而,聪颖的妹妹并不迷信兄长的才名。她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

      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晋伍辑之《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宋代的贺铸《青玉案》词有“满城风絮”句。)由此较之,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诮了。

      清人沈德潜说:“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说诗晬语》卷下)比喻是诗歌的基本修辞手法。其要在于贴切传神,新颖入妙。这正是谢道韫此句高于他兄长的地方。

      但是,真正的佳句名句之所以千古流传,播传人口,更重要还在于它能通过形象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谢道韫的这句诗,其佳处不仅在工干设譬,还在于透露出女才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她将北风飞雪的严寒冬景,比作东风吹绵的和煦春色,正表现出女作者开朗乐观的胸襟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由衷向往。

      据《晋书》本传,谢道韫的联句不仅得到她叔父的称赏,而且还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赞许。这次联句,遂传为一时佳话,谢道韫从此也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后来南朝梁刘孝绰写过一首《对雪诗》,其中有“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讵比咸池曲,飘飖千里飞”。也许是受到谢道韫的启发。

      须要说明的是,谢道韫的出色联句。并不是一时之功,刹那灵感,而是有她*时深厚的文学修养作基础的。《世说新语·言语》篇引《妇人集》称她“有文才,所著诗、赋、诔,颂传于世”。可惜绝大部分没有保存到今天。

    [阅读全文]...

2022-01-11 21:36:03
  • 行路难古诗分析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解

      1、珍馐:名贵的菜肴。

      2、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3、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赏析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蘅塘退士辑选其一。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行路难分析]

    [阅读全文]...

2022-07-26 23:58:35
  • 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

  • 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

      《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本文为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说新语》之《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分析

      这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及《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安寒雪日尝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安欣然唱韵,兄子朗及兄女道韫赓歌(诗即如上),安大笑乐.

      谢安所乐,在于裙钗不让须眉,侄女之诗才,更在侄子之上.按谢朗少有文名,《世说新语·言语》篇引《续晋阳秋》称他“文义艳发”,《文学》篇引《中兴书》说他“博涉有逸才”.所以叔父出韵起题,侄子即为唱和,正见其才思敏捷也.*心而论,“撒盐空中”亦不失为一种比方,雪,以其粉白晶莹飘散而下,谢朗就*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虽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

      然而,聪颖的妹妹并不迷信兄长的才名.她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

      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晋伍辑之《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宋代的贺铸《青玉案》词有“满城风絮”句.)由此较之,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诮了.

      清人沈德潜说:“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说诗晬语》卷下)比喻是诗歌的基本修辞手法.其要在于贴切传神,新颖入妙.这正是谢道韫此句高于他兄长的地方.

      但是,真正的佳句名句之所以千古流传,播传人口,更重要还在于它能通过形象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谢道韫的这句诗,其佳处不仅在工干设譬,还在于透露出女才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她将北风飞雪的严寒冬景,比作东风吹绵的和煦春色,正表现出女作者开朗乐观的胸襟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由衷向往.

      据《晋书》本传,谢道韫的联句不仅得到她叔父的称赏,而且还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赞许.这次联句,遂传为一时佳话,谢道韫从此也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后来南朝梁刘孝绰写过一首《对雪诗》,其中有“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讵比咸池曲,飘飖千里飞”.也许是受到谢道韫的启发.

      须要说明的是,谢道韫的出色联句.并不是一时之功,刹那灵感,而是有她*时深厚的文学修养作基础的.《世说新语·言语》篇引《妇人集》称她“有文才,所著诗、赋、诔,颂传于世”.可惜绝大部分没有保存到今天.

    [阅读全文]...

2021-11-30 19:03:23
  • 古诗《江雪》的诗意分析

  • 诗意,文学
  • 古诗《江雪》的诗意分析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江雪》的诗意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很多很多山上没有鸟飞,千万条道路上看不到人影,只见一只孤独的船里,有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人,独自在那寒冷的江上钓着鱼。

      【诗意1】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诗意2】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诗意3】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届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是诗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

      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阅读全文]...

2022-07-04 14:04:28
  • 咏柳贺知章的诗意(咏柳古诗的诗意分析)

  • 诗意
  •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這是贺知章的一首咏物诗,以早春的楊柳为抒发对像,楊柳的形象美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柳。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片片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這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欣赏的。在古典诗中,借用這种形像来形容和比喻美女苗条的身材及婀娜的腰枝,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

    這首诗作者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亮相登場,楊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這千条不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美女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着美人婷婷玉立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不见“楊柳”和“腰枝”字样,然而這個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让诗人写活了。《南史》中记载,刘俊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這些楊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愛”。在這里诗人把柳条写成“绿丝绦”,可能就是借用(暗用)這個关于楊柳的典故,但此处借用是看不出一点痕迹的。“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随后又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像化地描绘出来。這剪刀裁制出了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是自然活力的像征,是春天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使读者看出了诗*术构思的一系列的过程。诗中所表现出的一连串的形象,是环环相扣的,非常自然浑成一体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美女辈出,柳,为什么要用碧玉来比喻呢?這有两层涵意,一颜色相当,碧乃绿也,柳叶的颜色也是绿的,由此可见,“碧”与下句中的“绿”是互相互补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民众的头脑中永远是年轻时的印象。提到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典诗词中,几乎成了年轻美女的泛称。用碧玉来喻柳,人们就会联想到美女的年轻,还没有到容颜苍老的地步;這柳也不是早春的嫩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這里深深地抓住了垂柳的生成特征,在诗人眼中,它似美女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婷婷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裙摆上的丝带。在這,人柳浑然一体,人亦柳,柳亦人。而“碧玉”在此也有双关之意,即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稳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相呼应,這是早春的垂柳,还没有到春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诗人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似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古今咏物诗中的经典之作。此诗作者借柳树喻春风,把春风又写作成剪刀,说其是美的创造者,赞其为春天的剪裁者一点不为过。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作者巧妙的将比喻和比拟两种手法成功的融入到诗中,实乃诗中精妙所在。因此《唐诗笺注》中有“赋物入妙,语意温柔”這精辟的总结。[主要资料来源于唐诗三百首详解]

    [阅读全文]...

2022-03-14 19:53:12
  • 古诗《诗经两首》的结构分析

  • 诗经
  • 古诗《诗经两首》的结构分析

      《〈诗经〉两首》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

      《氓》

      第一部分(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写女子的定情。

      第二章写女子对男子思念之切,情深一片。

      第二部分(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过分迷恋男子。“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内心的痛苦。写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以告诫*。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描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并点明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她只能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采薇》

      第一层:第一章至第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二层: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争。

      第三层: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阅读全文]...

2022-04-17 16:03:43
  • 理想的诗句分析

  • 理想
  • 理想的诗句分析

      【例题】

      品读下面诗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领会下列诗句的深刻含义:

      ……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

      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欢笑,笑里的酸辛。

      ……

      【解析】

      读着这几句诗,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杂交水道之父袁隆*的故事。如今,被誉为“当代神农氏”的科学家,身价以亿计算的袁隆*在鲜花、掌声和欢笑之中快乐地享受人生。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在他在实现理想之前,熬过怎样一段漫长与黑暗,艰难与曲折的日子:他在偏远的农村饿着肚子翻山越岭来回40多公里换回稻种;他搞杂交水稻被讥讽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他搞实验的坛坛钵钵被造反派砸烂;他为找回被扫荡一空的秧苗发疯似地跳下深井……从53年到74年,整整21年时间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试验,忍受着误解与讥笑,饱尝了孤独与寂寞。袁隆*的经历是这几节诗最好的注脚。

      【参考答案】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付出的要比得到的多得多。

    [阅读全文]...

2022-02-01 08:53:19
  • 温庭筠涉佛诗分析

  • 温庭筠涉佛诗分析

      唐代诗人温庭筠涉佛诗中的用典和意象,可以通过温庭筠诗歌思想的矛盾性的来揭示。

      一、温诗不受重视的原因探析

      人们往往更注重对温庭筠词的研究,而对他的诗歌的研究比较粗浅,有很多诗作都找不到较完整的注解、评价,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旧唐书》本传中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第。其原因有三:首先,少年时所得钱帛,多为狎邪所费,挥金不顾,此本是少年偶尔误为之事,并非长久放荡之行,不料却被恶之之辈,蓄意中伤,遂大肆渲染,加以传播,在世俗中竟成狎邪恶名。其次,温庭筠在833年(21)岁时,入太学,并从太子游。后来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从太子游也曾为人所诟病,认为温庭筠想走太子捷径。最后,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相国令狐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大为不满。因次便得罪了当朝权贵。

      以人品来否定诗品,本身就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人们往往因为温庭筠行为的放荡不羁来评价他的诗歌,导致他的诗歌遭到人们的诟病。

      对此,《温飞卿诗集笺注》补中,作者郑文为温庭筠进行了大翻身,他说到:“不修边幅”,乃是生活细节,无关道德法度,而显其纯真任性。“能逐弦吹之音”乃艺术修养,对音乐有兴致,属于一己喜好,有何不可。就“为侧艳之词”言,当时民间创出新声,敦煌遗曲是其旧品,飞卿为之,加以改进,使词成为重要文体,此乃不朽贡献。

      二、温诗中的涉佛诗

      温庭筠的诗中涉及佛教的诗有40多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有关佛寺、僧人的诗作,对于一个花间词人来说确实比较新奇。

      温诗中涉佛诗:一是与僧人交游唱和之作;二是咏佛寺、谈佛理的篇目。这些作品宗旨非一,或借前代大德比附与之交往的僧人,或以古代著名居士、旷达名士自比。这与诗人自身经历有较大关系。他一生未曾考中进士,壮年往来各地依附权要做幕僚,到中老年才得以跻身下僚。虽然仕途坎坷,但儒家的功名事业心却一直未曾消磨。然而由于仕途不顺,现实与理想产生了的巨大差距。因此游历佛寺、结交僧侣隐士、赠唱酬答便成了他的生活和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

      而广交名僧,常居山门,浸染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谈禅论理,消解了温庭筠心中疲于羁旅的痛苦,使他暂且忘却了仕进的不偶,人生的潦倒零落。可以说佛教是温庭筠心灵的避难所、安慰地。当他既不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又不肯走隐居之路时,佛教便成了他疗救心灵创伤、抛却人生苦恼的憩息处。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温庭筠才写了这么多的涉及佛教的诗作。

      三、温诗中的典故、意象的考察

      (一)典故考察

      在温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下面几个典故: 谢安、范蠡、严子陵、白莲社。华东师范大学,宋立英的《通过用典看温庭筠其人其诗》一文中对温庭筠诗中的常见典故作了一些论述,可以说分析的非常具体到位。

      谢安――理想中的政治人物。

      谢安是东晋名相, 初隐居东山,四十始出仕,曾以征讨大都督统军抗苻坚南下, 为东晋保住了江南半壁江山。在《题裴晋公林亭》中, 温庭筠直呼裴度为谢安,谢安出仕前曾隐居东山, 但面对混乱的时世, 他终于放弃隐居, 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 且终其一生为国尽力。裴度也曾建立谢安一样的功业, 但却不能如谢安一样始终受到信任,委以重任, 对此诗人深致惋惜。

      严子陵――隐逸的向往。

      诗人在诗中多次用到严子陵的典故。《宿沣曲僧舍》“更想严家濑, 微风荡白苹”;《和友人题壁》“三台位缺严陵卧, 百战功高范蠡归”;《渭上题三首》“吕公荣达子陵归, 万古烟波绕钓矶。桥上一通名利迹, 至今江鸟背人飞”。当诗人倦于宦途的奔波, 向往隐居的情绪便时时袭上心头, 严子陵便代表了诗人对隐居的向往。

      范蠡――功成身退的典型。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不仕则隐,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选择。 温庭筠也常处在出处仕隐的矛盾之中, 但他却不肯作出传统的选择, 在仕与隐的矛盾中, 他执著地追求着“仕”。他希望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

      白莲社――诗人心灵的憩息处。

      晋代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 与僧俗十八贤结社修行, 因寺池有白莲, 遂称白莲社。在温诗中有很多诗作都用了白莲社的典故,如《重游东峰宗密禅师精庐》“暂对山松如结社,偶同麋鹿自成群”;《寄清凉寺僧》“白莲会里如相问, 说与游人是姓雷”;《长安寺》“所嗟莲社客,轻荡不相从”;《赠越僧岳云二首》“应共白莲客,相期松桂前”。在温庭筠的诗中, 寺院是清净安宁的,石路、竹径、流水、青苔, 一片纤尘不染的景色, 古寺悠扬的钟声、僧人虔诚的颂经声, 也同样荡涤了人的心灵,使人心静如止水,空明澄澈。同样, 寺里的僧人在温庭筠的眼中也是潇洒出尘、一尘不染。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在世俗生活中备受打击的诗人, 不能隐遁避世以求解脱, 那么通过与僧人的交往, 谈禅说理, 以获得心灵的安宁,而白莲社安慰其心灵的良药。   (二)意象考察

      在温庭筠的涉佛诗中有几个意象特别常见,“尘”、“乌鸦”。

      “尘”意象

      在温诗中有很多“尘”的意象,《寄清凉寺僧》:“石路无尘竹径开,昔年曾伴戴来。”《赠越僧岳云二首》:“兰亭旧都讲,今日意如何。有树关深院,无尘到浅莎。”《题僧泰恭院二首》:“忧患慕禅味,寂寥遗世情。所归心自得,何事倦尘缨。”《宿沣曲僧(一作精)舍》:“东郊和气新,芳霭远如尘。客舍停疲马,僧墙画故人。沃田桑景晚,*野菜花春。更想严家濑,微风荡白。”诗人所谓的“尘”,第一层意思是灰尘、尘土;而更深的一层意思是“俗尘、尘世”。在诗中,诗人对寺庙景色的描写往往都会用到尘字,用鲜明的对比把幽静的寺院环境与浮躁的世俗社会区别开来。

      “乌鸦”意象

      在唐以前的诗歌中“乌鸦”意象数量很少,即使偶尔有也只是一种辅助意象,唐朝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咏乌诗”。在*各代诗歌中乌鸦意象的基本基调是衰朽、渺茫、萧瑟乃至奸邪,情感是压抑、苍凉、愁郁、凄苦的。如《开圣寺》中“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题西明寺僧院》中“新雁参差云碧处,寒鸦辽乱叶红时”。诗人在诗中用“乌鸦”、“寒鸦”等意象来勾勒了一幅幅萧条的图景,借以抒发自己抑郁、愁苦的情感。

      四、温庭筠涉佛诗思想的矛盾性

      温庭筠在其涉佛诗中,一方面透露出对寺院环境的一种向往,希望隐居山林、远离尘世;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他热衷于仕途之路,他一直在这两者之间犹豫徘徊。

      (一)表现隐逸思想的诗作

      在《开圣寺》中,“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开圣寺的兴废变迁已不言而喻,岂敢再去询问休公!这一感慨里却融进了对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的思索,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无限悲凉的感悟。在感怀之余,似乎又对使他身心疲惫的功业之事感到厌倦,由此萌生了隐逸的想法。再如《宿沣曲僧(一作精)舍》中“沃田桑景晚,*野菜花春。更想严家濑,微风荡白O。”诗人在和煦明媚的春日里带着旅途的疲惫停住在僧舍, 僧舍周围的景色安祥、宁静, 桑叶茂密, *畴绿野中油菜花开出一片盎然的.春意。晚霞映衬下的原野,景色怡人。血色落日渲染的桑树,宛若梦幻一般。旷野上的油菜花随风轻舞,宛若跌宕起伏的金色花海。昭示着春日农家的生机与绚烂,以及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无比喜爱之情。而“更想严家濑”一句更传达出了诗人对归隐田园、隐逸山林的向往。《题僧泰恭院二首》其二“爽气三秋*,浮生一笑稀。故山松菊在,终欲掩柴扉。”也同样表达了诗人对与松菊为伴、隐居山林的愿望。

      (二)表现入仕思想的诗作

      在《题僧泰恭院二首》其一中“忧患慕禅味,寂寥遗世情。所归心自得,何事倦尘缨。”虽然饱受忧患是温庭筠倾慕禅味的重要原因。但他认为世间诸事应该是直心自得, 任运自然,了无牵绊, 那么又何须对尘缘万象产生厌倦之意呢?本诗也传达出了温庭筠对禅的认识:他显然认为只要体认到了心灵一切具足, 不需要远离尘缨也可以体证禅味。又如《题西明寺僧院》“自知终有张华识,不向沧洲理钓丝。”《赠僧云栖》“开卷喜先悟,漱瓶知早寒。衡阳寺前雁,今日到长安。”这些诗句表现出诗人的自信和雄心壮志,更透露出他想积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志向。

      (三)表现出世与隐退的矛盾心理的诗作

      《和赵嘏题岳寺》“疏钟细响乱鸣泉,客省高临似水天。岚翠暗来空觉润,涧茶余爽不成眠。越僧寒立孤灯外,岳月秋当万木前。张邴宦情何太薄,远公窗外有池莲。”这首诗把温庭筠自己内心深处对于归隐和入仕的矛盾表现出来。一方面他向往秀丽清幽的名山胜景,青灯疏钟的古寺氛围, 宁静清寂的禅光佛影;但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像张良、邴汉一样功成身退。总之,他一直在这俩者之间犹豫徘徊。

      无论是温诗还是温词,也无论是其乐府诗还是*体诗,都有一个最基本或者说总体上的风格特征,即含蓄、婉约、朦胧。以前研究者只注重其婉约、浓艳绮丽的风格,而很少涉及其清逸淡雅的一面;此外,在研讨温庭筠的艺术风格成因的时候,则多从审美情趣以及温庭筠的为人品行、放浪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没有注意他诗中与佛教有关的思想。其实他的诗中既有个人身世的悲慨,也有对国事的关注,他以自己的独特意象抒发自己在隐逸与入世之间的复杂矛盾的情感,并非只有绮艳之作,其人也并非是无行文人,对其人其诗应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温庭筠生*介绍

      才华横溢

      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温集旧注断为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于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幼好学,苦心研*,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唯《花间集》中尚存有其词六十六首。孙光宪《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在*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像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极为罕见,实在令人惊叹之至!

      考场救人

      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第。今可考者,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温庭筠将*40岁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政治之争之害。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李永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政治之争中,没受灾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士。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鄠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待在家里,不得而知。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温庭筠41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早在温庭筠8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到唐懿宗大中九年(855年),温庭筠又去应试。这次应试是沈询主春闱,温庭筠却由于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事件的起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扰乱了科场。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从此之后,也就是说从55岁起,温庭筠便绝了这门心思,不再涉足名场。

      考场救人,虽属不该,但从这里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同考场救人一样,温庭筠还帮过相国令狐绹的忙。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绹大为不满。温庭筠看不起令狐绹的才学。唐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令狐绹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绹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绹无学。令狐绹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学不高,皆因当权者所嫉也。不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坏名声。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唐宣宗,因不识为皇帝,曾傲语诘之。

      温庭筠搅扰场屋后,贬隋州隋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大中十一年(857年),徐商镇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45岁。在襄阳,温庭筠与段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在襄阳待了几年时间后,唐僖宗咸通二年(861年),徐商诏征赴阙,温庭筠随后也离开襄阳,去了江东,此时已经49岁了,次年冬又回到了淮南。此时的温庭筠,虽诗名颇著,但已自潦倒,不检行迹,与贵胄裴诚、令狐滈等博饮狎昵。当时令狐绹出镇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时曾压制过自己,虽是老相识,也不去看他。咸通四年(863年),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他将此诉于令狐绹,令狐绹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兵丁极言温庭筠狭邪丑迹。因此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传了到京师。51岁老翁,被打折了牙齿,并且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致书公卿间,申说原委,为己雪冤。随后即居于京师。

      才高累身

      咸通六年(865 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恨。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贬,所以纪唐夫送其赴方城时,诗云:“且饮绿醁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咸通七年(866 年)冬抑郁而死。《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死,还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死,千载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所以纪唐夫送他赴方城诗又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当时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以他杰出的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

    [阅读全文]...

2022-07-03 20:59:06
  • 木兰诗对偶的分析

  • 木兰诗对偶的分析

      大家知道木兰诗中有哪些对偶句吗?以下是木兰诗对偶的分析,欢迎阅读!

      一、木兰诗对偶的分析

      1·描写木兰勤劳孝顺的诗句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描写出征前的准备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描写北方战场寒冷,环境艰辛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描写战事频繁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表现木兰不慕厚禄的'高尚品质,也反应北朝人民热爱和*,追求安定生活的诗句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7表现木兰从军谨慎、机智的诗句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二、对偶句的介绍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叫。例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句),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义上相互补充,是个非常工整的。

      构成的两个句子可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个事理,在内容上互相补充,这就是正对。比如:

      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两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石拱桥的特点,非常形象,是正对。

      构成的两个句子可以从正反对立的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反或相对,这就是反对。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两句用一个工整的反对,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我国古代诗文里很早就运用了这种修辞格。例如: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些非常严格,不仅字数相等,结构相对,而且同一句中词与词之间*仄变化相应,上下句之间相对的词语词性相同。现代文章对的要求就比较宽了。例如:

      (1)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2)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第一句中上下分句有重复的字词,第二句中上下分句词性也不是完全相同,但这两句都是,只是要求得没那么严格罢了。

    [阅读全文]...

2022-02-26 04:18:47
古诗《草》的分析 - 句子
古诗《草》的分析 - 语录
古诗《草》的分析 - 说说
古诗《草》的分析 - 名言
古诗《草》的分析 - 诗词
古诗《草》的分析 - 祝福
古诗《草》的分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