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分析

关于古诗的分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的分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的分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的分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66) 语录(11) 说说(1) 名言(3) 诗词(1k+) 祝福(6) 心语(272)

  • 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

  • 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

      《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本文为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说新语》之《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分析

      这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及《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安寒雪日尝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安欣然唱韵,兄子朗及兄女道韫赓歌(诗即如上),安大笑乐。

      谢安所乐,在于裙钗不让须眉,侄女之诗才,更在侄子之上。按谢朗少有文名,《世说新语·言语》篇引《续晋阳秋》称他“文义艳发”,《文学》篇引《中兴书》说他“博涉有逸才”。所以叔父出韵起题,侄子即为唱和,正见其才思敏捷也。*心而论,“撒盐空中”亦不失为一种比方,雪,以其粉白晶莹飘散而下,谢朗就*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虽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

      然而,聪颖的妹妹并不迷信兄长的才名。她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

      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晋伍辑之《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宋代的贺铸《青玉案》词有“满城风絮”句。)由此较之,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诮了。

      清人沈德潜说:“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说诗晬语》卷下)比喻是诗歌的基本修辞手法。其要在于贴切传神,新颖入妙。这正是谢道韫此句高于他兄长的地方。

      但是,真正的佳句名句之所以千古流传,播传人口,更重要还在于它能通过形象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谢道韫的这句诗,其佳处不仅在工干设譬,还在于透露出女才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她将北风飞雪的严寒冬景,比作东风吹绵的和煦春色,正表现出女作者开朗乐观的胸襟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由衷向往。

      据《晋书》本传,谢道韫的联句不仅得到她叔父的称赏,而且还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赞许。这次联句,遂传为一时佳话,谢道韫从此也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后来南朝梁刘孝绰写过一首《对雪诗》,其中有“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讵比咸池曲,飘飖千里飞”。也许是受到谢道韫的启发。

      须要说明的是,谢道韫的出色联句。并不是一时之功,刹那灵感,而是有她*时深厚的文学修养作基础的。《世说新语·言语》篇引《妇人集》称她“有文才,所著诗、赋、诔,颂传于世”。可惜绝大部分没有保存到今天。

    [阅读全文]...

2022-01-11 21:36:03
  • 行路难古诗分析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解

      1、珍馐:名贵的菜肴。

      2、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3、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赏析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蘅塘退士辑选其一。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行路难分析]

    [阅读全文]...

2022-07-26 23:58:35
  • 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

  • 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

      《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本文为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说新语》之《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分析

      这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及《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安寒雪日尝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安欣然唱韵,兄子朗及兄女道韫赓歌(诗即如上),安大笑乐.

      谢安所乐,在于裙钗不让须眉,侄女之诗才,更在侄子之上.按谢朗少有文名,《世说新语·言语》篇引《续晋阳秋》称他“文义艳发”,《文学》篇引《中兴书》说他“博涉有逸才”.所以叔父出韵起题,侄子即为唱和,正见其才思敏捷也.*心而论,“撒盐空中”亦不失为一种比方,雪,以其粉白晶莹飘散而下,谢朗就*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虽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

      然而,聪颖的妹妹并不迷信兄长的才名.她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

      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晋伍辑之《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宋代的贺铸《青玉案》词有“满城风絮”句.)由此较之,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诮了.

      清人沈德潜说:“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说诗晬语》卷下)比喻是诗歌的基本修辞手法.其要在于贴切传神,新颖入妙.这正是谢道韫此句高于他兄长的地方.

      但是,真正的佳句名句之所以千古流传,播传人口,更重要还在于它能通过形象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谢道韫的这句诗,其佳处不仅在工干设譬,还在于透露出女才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她将北风飞雪的严寒冬景,比作东风吹绵的和煦春色,正表现出女作者开朗乐观的胸襟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由衷向往.

      据《晋书》本传,谢道韫的联句不仅得到她叔父的称赏,而且还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赞许.这次联句,遂传为一时佳话,谢道韫从此也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后来南朝梁刘孝绰写过一首《对雪诗》,其中有“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讵比咸池曲,飘飖千里飞”.也许是受到谢道韫的启发.

      须要说明的是,谢道韫的出色联句.并不是一时之功,刹那灵感,而是有她*时深厚的文学修养作基础的.《世说新语·言语》篇引《妇人集》称她“有文才,所著诗、赋、诔,颂传于世”.可惜绝大部分没有保存到今天.

    [阅读全文]...

2021-11-30 19:03:23
  • 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分析

  • 现代诗,文学
  • 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分析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的诗歌创作氛围繁荣而尴尬,现代诗流行*百年,路似乎越走越窄。追随者虽多,佳作名作却少,能够引起全社会受众普遍关注的诗更少。诗歌沦落为圈子内互相吹捧的花瓶,艳丽而粗俗。

      应该感谢本次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评选,使“羊羔体”诗歌《徐帆》等作品广为人知,极大地促进了新诗在社会领域的传播。也使广大网民饶有兴致地模仿、参与现代诗写作,繁荣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氛围。如果*新诗因此而真正走向大众化,《徐帆》等作品的领军作用功不可没。

      现代诗从古诗词的驿道上走来,然后拐进了一条雨巷,朦朦胧胧走了一段路,迷失了方向。如今忽然走到亮光处,走在了众目睽睽之下,或许会有短期的兴奋和眩晕吧。而久不读诗的人,也忽然发现,诗歌原来这么容易,人人均有成为诗人的可能,这是何等的妙事呀。

      为了让更多的人明了古代诗词和现代新诗的根本区别,掌握新诗创作的诀窍,本人试作如下归纳:

      从意象上看,古诗词是“画”,现代诗是“话”。古诗词文字简洁、饱满,重在以意象来表现诗歌的内涵,通篇写景,情在景内。优美的古诗词是一幅画,文字犹如画笔,为我们徐徐呈现浓墨重彩的山水画、风情画。而现代诗却是“话”,由于少了结构和音韵上的限制,自由诗体现了真正的自由,无论怎么写都行,你的`废话情话官话自言自语喋喋不休的话皆可入诗。你还可以把好好的一句话拆成几行来写,断断续续,或前后倒置,状如结巴,但在诗歌里或许看上去很优美。

      从技巧上看,古诗词讲究“推敲”,现代诗只需要“敲”。“推敲”一词的来源,我们很熟悉。唐代苦吟派诗人贾岛骑驴时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是“推”好还是“敲”好,他一路做着手势,正难以定夺。恰好遇到的官员是韩愈,他建议用“敲”更为形象。“推敲”一词就此而来。可见古人创作诗歌时在一字一句上斟酌得认真,惟有不断推敲,才有一流的诗作。而现代诗创作的技巧就是“敲”。*惯了电脑写作的现代人,只要善于分行,猛敲回车键,一篇篇长短句就新鲜出炉了。这就是现代诗作者如此之多,产量如此之丰厚,而质量却长期低下的原因。虽有一些夺人眼球、激发口水的当下名作,却难保长远流传。

      从音韵上看,古诗词可入曲,现代诗可入剧。古诗词言简意赅,讲究韵律,读来朗朗上口,就如一段流畅的音乐,可以翩翩起舞。如果给其谱上古乐,用琴、筝等古乐器演奏,点上一盘檀香,泡上一杯清茶,手中置一闲书,悠悠地读,悠悠地听,真可谓意境高远、古朴风雅。且古诗词虽有艰涩之字,但通篇却能一看就懂,多读几次,似有所悟。现代诗语言浅白,是我们所熟悉的白话文,也不怎么讲究韵律和结构。正因为限制少了,一些诗人惟恐别人说其浅薄,就在文字、结构上大辟蹊径,故意折腾得弯曲冗长,朦胧婉转,晦涩难懂。少有现代诗可以入曲的,但可以将一大堆文字编成剧本。现代诗的朗诵也很有意思,朗诵者需要不断地摇头晃脑,在个别字句上加重、拖长或飘忽,来体现诗歌的意境。这种依赖朗诵者的技巧来营造的诗味,犹如一部有趣的话剧,早已将诗歌娱乐化。

      古诗的含义: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简单的说,就是古诗含蓄,现代诗率真、

      写法上,古诗善用比拟,夸张,借代的表现手法,有*仄,韵脚,句数的限制、讲求高度精练,意境优美、现代诗没有格式上的限制,讲求更加自然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归纳起来有四点:

      1、现代诗用白话,古诗用文言。

      2、现代诗形式上没限制,古诗有限制。

      3、现代诗不一定押韵,古诗要押韵。

      4、现代诗没有音节声调上的要求,古诗讲究*仄。

    [阅读全文]...

2021-11-28 02:36:18
  • 咏柳贺知章的诗意(咏柳古诗的诗意分析)

  • 诗意
  •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這是贺知章的一首咏物诗,以早春的楊柳为抒发对像,楊柳的形象美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柳。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片片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這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欣赏的。在古典诗中,借用這种形像来形容和比喻美女苗条的身材及婀娜的腰枝,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

    這首诗作者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亮相登場,楊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這千条不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美女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着美人婷婷玉立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不见“楊柳”和“腰枝”字样,然而這個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让诗人写活了。《南史》中记载,刘俊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這些楊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愛”。在這里诗人把柳条写成“绿丝绦”,可能就是借用(暗用)這個关于楊柳的典故,但此处借用是看不出一点痕迹的。“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随后又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像化地描绘出来。這剪刀裁制出了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是自然活力的像征,是春天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使读者看出了诗*术构思的一系列的过程。诗中所表现出的一连串的形象,是环环相扣的,非常自然浑成一体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美女辈出,柳,为什么要用碧玉来比喻呢?這有两层涵意,一颜色相当,碧乃绿也,柳叶的颜色也是绿的,由此可见,“碧”与下句中的“绿”是互相互补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民众的头脑中永远是年轻时的印象。提到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典诗词中,几乎成了年轻美女的泛称。用碧玉来喻柳,人们就会联想到美女的年轻,还没有到容颜苍老的地步;這柳也不是早春的嫩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這里深深地抓住了垂柳的生成特征,在诗人眼中,它似美女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婷婷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裙摆上的丝带。在這,人柳浑然一体,人亦柳,柳亦人。而“碧玉”在此也有双关之意,即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稳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相呼应,這是早春的垂柳,还没有到春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诗人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似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古今咏物诗中的经典之作。此诗作者借柳树喻春风,把春风又写作成剪刀,说其是美的创造者,赞其为春天的剪裁者一点不为过。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作者巧妙的将比喻和比拟两种手法成功的融入到诗中,实乃诗中精妙所在。因此《唐诗笺注》中有“赋物入妙,语意温柔”這精辟的总结。[主要资料来源于唐诗三百首详解]

    [阅读全文]...

2022-03-14 19:53:12
  • 小暑诗句古诗大全(关于小暑诗句古诗分析)

  • 小暑
  • 小暑节气古诗六首,郁蒸仲暑月,芙蓉未成莲

    “暑”字很有意思,上头是个日,下头是个人,人在大太阳里,那是阳光灿烂,阳气满满。可是暑字的用法,却让人难受,因为往往和夏天联系起来。比如暑夏,比如寒来暑往。这个暑是特别指夏天的热和热感。

    先秦就已经明确用暑表达一年最热的时段。《周易》就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说的是冷热时段交替,形成年岁的循环。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经小雅《四月》

    最古老的诗经,记载了人们对“暑”这个概念的具体落实,那就是农历六月,暑热开始了。

    虽然农历五月的闷热,也常常让人有“暑”的感觉,但是农历六月,才是真正暑天的到来,此时太阳行经黄经105度,以此为节点,古中国进入小暑节气,标志着盛夏和一年最热的时段到来,其后十五日还有大暑,将六月热得满满当当。

    所以农历六月又叫暑月。

    “郁蒸仲暑月。

    长啸北湖边。芙蓉如结叶。拋艳未成莲。”南北朝鲍令晖《*代吴歌 》

    这首诗写的就是农历六月小暑时段的江南景色,郁闷如同蒸煮的六月天,只能在湖边避暑,用歌声和长叹破除天气带来的烦恼。

    那湖里的荷花刚刚长满叶子,那荷花刚刚盛开,还没有形成莲蓬。

    正是因为暑天热,所以很多地方都停止或者半停止户外工作,进行避暑。但与此同时,人们也没有闲着,至少南北朝时段,民间流行此时婚假,或者是因为这个时段人们多半在休闲,有时间祝福新人吧。

    “山阴柳家女。莫言出田墅。丰容好姿颜。便僻工言语。腰肢既软弱。衣服亦华楚。红轮映早寒。画扇迎初暑。锦履并花纹。绣带同心苣。罗繻金薄厕。云鬓花钗举。”南北朝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诗》节录

    这首诗就是写的小暑节气的民间婚嫁,在山背面柳家的女儿出嫁了,不要说她家世贫寒,她可长得那么美,腰肢柔软。一早上太阳出来,就看见出嫁的仪仗,看见她穿着并蒂花的绣花鞋,身上是同心花的腰带。

    “雾夕莲出水。霞朝日照梁。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妆。良人复灼灼。*上自生光。所悲高驾动。环佩出长廊。”南北朝 何逊看《伏郎新婚诗》

    贵族的夏天的婚嫁同样是在清晨就开始。新娘如同出水莲花,等待夫家,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她已经走过长廊,准备坐上车马。

    为什么婚嫁会集中在这一个阶段呢?很大的原因就是小暑节气,虽然炎热,但还没有热到不可忍受之时,此时大部分农闲,而许多人也开始回家避暑,正好这一阶段,处理好家庭事务,亲朋好友聚会,休闲放松,互相拜访,相当于一个难得的可以打理许多事务的暑假。

    因为小暑在六月头,此时还是梅雨季的尾巴,虽然天空阴晴不定,时有晴雨,但比起以后的酷暑,那不知道要舒爽多少倍。所以急急的婚嫁都赶在这小暑节气的头几天,让有情人像荷花落定,好开枝散叶。

    那么小暑节气虽然在农历六月初,只有十五天,却还有一个重要的天气变化,就是梅雨季之后的太阳烧烤季,此时再想看到雨就相对困难了,烈日炎炎,小暑节气的尾巴就进入三伏天,初伏就在小暑。

    “昔闻草木焦。今窥沙石烂。曀曀风逾静。曈曈日渐旰。*静閟衣巾。读书烦几案。卧思清露浥。坐待高星灿。愿以三伏晨。催促九秋换。”南北朝何逊《苦热诗》

    真正伏天的到来,让人忍无可忍,又继续再忍。这首诗当代人都有同感。这天热得,说大热天草木都烤死了,我这地方,连沙土都干成粉末。

    没有一丝风,只看到越来越炙热的太阳。坐下来就是一身汗,哪里还能读得进去书。我躺着就是想下场雨吧,坐着就是想,夜晚快来吧,我向往星辰大海。我每天早上都祈祷,秋天快点来吧!

    从现有的资料中,我没有看到古代关于暑假的规定,但是,自魏晋以来大量的避暑诗存在,可以知道古代人重视避暑,从皇帝到*民,经常有皇帝带着臣子避暑,大臣之间相约避暑,可见这个暑假是存在的,只不过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休假。

    “当暑忆归林,陶家借柳阴。

    蝉从初伏噪,客向晚凉吟。白日欺玄鬓,沧江负素心。

    神仙倘有术,引我出幽岑。”唐 李频《避暑》

    在暑天不由让人想起家乡或者逃向深山,但是我没有回家或者归隐的条件,只能做客在别人的园林,借他的地盘避暑。

    那蝉声是从初伏就聒噪起,真是烦人,我只能晚上才感觉凉快点。大日头照着我的黑头发,我却困在江湖夏天。

    我希望自己是神仙,不要困在这炎热里,这深山里,给俺一双翅膀吧!

    这是年轻人的焦灼,青春困在炎夏,有事情也办不了,看见时光白白流淌。因为大家都在避暑,有正事,这个时段效率也低。

    “南越逢初伏,东林度一朝。

    竹簟移先洒,蒲葵破复摇。

    地偏毛瘴*,山毒火威饶。裛汗絺如濯,亲床枕并烧。

    坠枝伤翠羽,萎叶惜红蕉。且困流金炽,难成独酌谣。

    谁怜在炎客,一夕壮容销。”唐朝刘言史《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节录

    这个刘言史本来是北方邯郸人,这年的小暑节气却是在广州度过的。北方人到南方过夏天,那感觉如火山地狱。不过也看到了唐朝南方的风土,他还是在寺庙过的小暑初伏,已经不可忍耐。竹床先用水洒洗一遍,拿着破蒲葵扇就扇风,身上的衣裳被汗水湿透,像在水里洗过一样,那床哪里能睡,连枕头都火烧火燎。

    因为天太热,许多树枝都枯死了,连这里的美人蕉叶子也枯了。

    这个时候所有的豪情壮志都烟消云散,就是想怎么能够度过这夏天!

    是不是很有共情感?当然过夏天还是要温水煮青蛙,像他这样从邯郸跑到广州过夏天,考验的可是人的体质。

    小暑节气是盛夏的到来,古人很善于利用时间和天气,比如前期尽量安排好人生大事,后期进入伏天,则想办法避暑消暑。

    当代的人条件比古人好,也要学会管理时间,用最好的方式避暑,度过炎热的夏天。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阅读全文]...

2022-03-26 12:50:33
  • 李白著名诗句分析

  • 李白,著名
  • 李白著名诗句分析

      《关山月》

      为乐府鼓角横吹十五曲之一,多写离别的感慨,李白此诗沿用乐府古题,反应兵士们防守内地、缅怀家乡的心情。景象雄壮,令人赞赏。李白著名诗句 『长相思』,乐府『杂曲歌辞』旧题。题意取自古诗:「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李白这首诗描写思妇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深沉含蓄,韵律参不对落,艺术上很有发明性。同时,又接纳典范景物的陪衬、渲染,很好地表达了思妇的离别之苦。

      《赠孟浩然》

      孟浩然(六八九——七四O),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是盛唐著名诗人。隐居当地鹿门山,在四十岁时才出游都门,很受其时下层人物的表彰,但终未出仕。这首诗赞扬孟浩然不愿仕宦、醉酒隐居、风骚儒雅的本性和生活。从中二联看,本诗当是在孟浩浩然脱离长安归襄阳后所作。

      《蜀道难》

      乐府相和歌辞旧题。齐梁以来,诗人多以此题描写蜀道的艰险。李白此诗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远远超出了以往的同类作品。它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门路,抓住沿途各处的景致特点来展示蜀道之难和山势的高危;用泼墨山水式的`笔力,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山水的壮丽;以丰富的想象,将神话、传说与实际融为一体。诗人还设想,万一有人据除险守关,便会为非作歹,从中寄寓了他对时局的关切。全诗句式是非错落,音节铿锵无力,气势澎湃,豪放奔放,堪为李白浪漫主义诗篇的代表作。

    [阅读全文]...

2022-06-08 22:34:40
  • 诗经采薇的诗意分析

  • 诗意,诗经,阅读
  • 诗经采薇的诗意分析

      《采薇》一诗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想,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经采薇的诗意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xiǎnyǔn)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gǔ),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kuí)。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意解释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已经发了芽。

      说归家啊道归家,一年又快过完啦。

      没有妻子没成家,只因和玁狁把仗打。

      没有空闲难休息,要和玁狁(xian yun)去厮杀。

      采薇菜啊采薇菜,采那薇菜柔嫩芽。

      说归家啊道归家,愁思不已乱如麻。

      忧心忡忡如火烧,又饥又渴日难熬。

      驻地不停长调动,让谁来把书信捎。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枝芽已变老。

      说归家啊道归家,转眼又过半年了。

      公家差事没个完,想要休息难上难。

      心情痛苦似油煎,不知能否把家还?

      那盛开的是何花?是美丽的棠棣(di)花。

      那辆战车是谁的?将军作战坐着它。

      战车驾起要出发,四匹壮马把车拉。

      出征岂敢图安定?一月多胜把敌杀。

      驾车四匹大公马,马儿强壮又高大。

      将军指挥立车上,士兵隐蔽也靠它。

      四匹壮马向前行,士兵持箭拿雕弓。

      无时无刻不戒备,军情紧急抗玁狁。

      昔日从军上战场,杨柳依依好春光。

      今日归来路途上,大雪纷纷漫天扬。

      道路泥泞走得慢,又饥又渴苦难当。

      我心伤感悲满腔,谁人知我痛断肠!

      小学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

      诗经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原文赏析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分六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诗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 “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依依、霏霏、迟迟”,重言的运用,增强了节奏感,更增加了诗的韵味和艺术感染力。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词句注释

      ①小雅:《诗经》中“雅”部分,分为大雅、小雅,合称“二雅”。雅,雅乐,即正调,指当时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诗歌乐调。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

      ②作:指薇菜冒出地面。止:句末助词,无实义。

      ③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义。

      ④莫(mù):通“暮”,此指年末。

      ⑤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阅读全文]...

2022-05-11 07:52:23
  • 分析曹植七步诗

  • 分析曹植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曹植七步诗的两个版本。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曹植七步诗质疑,希望对你有帮助。

      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远远超过曹植的其他著作,甚至超过了魏晋时期其他知名文人的著作。但如果从这两个版本认真分析,无论从字数、结构还是思路都有很大的差距。一个人在命悬一线的时刻怎么会作出如此反差的救命之诗?历史上有没有七步诗?如果有,这两个版本哪个是真实的?七步诗是不是真正的现场之作?

      关于七步诗的最早记载是在《世说新语.上卷下.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作者南朝临川王宋刘义庆(403—444年)。据华东师范大学魏世民教授考证,该书成书于宋元嘉九年至元嘉二十一年间(432-444),而七步诗的故事发生于魏延康元年(220年),相差220年左右。而在此之前陈寿(233—297年)的《三国志》(280年开始著)以及其他三国史料却没有相关记载。经史家考证,《三国志》可信度远远高于《世说新语》。在先史册没有记载而在后的生活言谈、轶事小说记载了这一事实,真实性欠缺。其可疑一也。

      《三国志》是正史,《世说新语》为野史,一般来说,正史所记史事皆国家大事,所记之人皆为对社会有较大影响之人,而野史一般记载不为正史所重视之传闻、轶事,但野史所记之事并非完全都是传闻,许多来自民间和地方档案,同样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史之不足。从这个角度说,正史没有记载的史事野史中加以记载,同样具有真实性。但与刘义庆同时代的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他一方面考证了陈寿史料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补充了许多陈寿所没有引用的史料,其中《世说新语》中的许多轶事,在他的注文中都得到证实,但唯独没有提及曹植七步诗的事情。是他们在思想上都认为曹植七步诗的史料价值太低不值得记载,还是根本就没有这么会事?如果确有其事,裴松之连“(华)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臣松之以为邴根矩之徽猷懿望,不必有愧华公,管幼安含德高蹈,又恐弗当为尾。魏略此言,未可以定其先后也。”这样的小事都加以记载,而七步诗这样的大事却没有丝毫提及,难道仅仅是他的疏忽吗?其可疑二也。

      《三国志》没有为曹植立传,可能是因为曹植与曹丕的关系问题,历史上被皇帝不看好的臣子一般来说很难进入正史,即使进入了,对其评价也很不公正。作为逆臣的曹植不能进入与其同时代的陈寿眼中专门列传很容易理解,不记载七步诗更容易理解,但作为与其相差了229年的裴松之在320805字的注中只字未提七步诗就很难理解(宋元嘉六年(公元429年)裴奉宋文帝命完成对《三国志》的注释)。作为名气高于建安七子的曹植,有如此名动天下的事件和名作,在一个正直优秀的史家面前,不可能只字未提。其可疑三也。

      七步诗是在“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的情势下作出的。按理说,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也不是大庭广众之下人人可见之事,更不是可以用文件加以记载之事。这样极少人可见又没有文字记载的事情,得以进入大众视野的途径只有言传。而在场的臣子有谁敢于将皇帝所做的不光彩之事公诸于众?除非其真正想全家找死。另外,就算有知情人将事实真相传给了其*,其*在晋代魏后向社会进行了公布,其原始性和可靠性又有多大?其可疑四也。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在曹丕逼曹植作了七步诗后,他们的母亲武宣卞皇后出面进行了干预,“帝深有惭色”而免了曹植的死罪。但曹丕并不因此放过他,除了对其加强监视外,还时时派人责难他,“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假如罗贯中的这一记载是真实的,那么武宣卞皇后和曹植同是在场人,也是可以将此事传之于世的人之一。但作为待罪之身的曹植,在生命都无法保障的形势下,绝不可能将此事公之于众,除非其活得不耐烦了。就算他真正不想活了,他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将这一大作收入其著作集中,但遍观《曹子建集》及建安诸子文集,根本找不到曹植这篇大作。另外,武宣卞皇后早不干预晚不干预,恰恰在曹植一作完诗就干预,时间点上太过牵强、太过艺术化和戏剧化。再则,就算武宣卞皇后将此事传了出去,最多也就流传在宫中,即使后来流传到了社会,也就是兄弟相煎的事实而不大可能是诗本身,因为情急之下的人对生命的关注远远大于其他,武宣卞皇后在情急之下竟然将这么深奥的诗准确无误地记了下来,这完全有悖常理。再则,就算武宣卞皇后真正将这么深奥的诗给记下来并传给了身边的人,她身边的人又有几个能够理解并原封不动地传向了社会?其可疑五也。

      从传世的七步诗的两个版本可以断定,其中一个最少是修改后形成的。从体例看,六句版本基本符合魏晋时期文化风格,从诗句意思和严谨度来看比较符合紧迫形势下的情急之作。四句版本无论从体例、文风、遣词、音韵等都具有唐宋风格。所以可以断定,四句版本应该是*按照当时的诗体对六句版本的修改与深化,以更加突出诗的艺术性与鉴赏性,从而成为今天众所周知的七步诗基本版本。这一事实恰恰更加证明:*既然可以将一首诗变成两种版本,刘仪庆为何就不能针对曹氏兄弟相煎的事实编造这么个艺术性的东西以丰富《世说新语》的故事内容,或者道听途说地将这一事实当成了真的事实而录入《世说新语》。同时,就算七步诗真是曹植在命悬一线的情形下现场逼出来的,从他对当时自己所处的境况,以及《世说新语》“应声便为诗”的记载可以判断,很有可能是他为了防范曹丕的陷害而在心理上早就作好的准备,到了这时特意装模作样地拿出来糊弄曹丕,以保全性命。世人只从表面现象上看到其聪明的一面,而忽视了其自保和作秀的一面,最后使其史册形象更放异彩。

      当然,七步诗是不是曹植的真正作品,是不是在兄弟相煎的情况下形成的作品,无法证实。以上论述也只是从现有的一些疑点加以判断,不得认真。但其无论是否真实,有这么个作品存在比没有要好得多。它即丰富了我国文化宝库,更活跃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曹植还是曹植,并不能因为这首诗的真伪而影响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只要我们以一个*常心去正确对待历史就是好的。

    [阅读全文]...

2022-01-16 09:24:52
  • 木兰诗对偶的分析

  • 木兰诗对偶的分析

      大家知道木兰诗中有哪些对偶句吗?以下是木兰诗对偶的分析,欢迎阅读!

      一、木兰诗对偶的分析

      1·描写木兰勤劳孝顺的诗句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描写出征前的准备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描写北方战场寒冷,环境艰辛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描写战事频繁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表现木兰不慕厚禄的'高尚品质,也反应北朝人民热爱和*,追求安定生活的诗句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7表现木兰从军谨慎、机智的诗句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二、对偶句的介绍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叫。例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句),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义上相互补充,是个非常工整的。

      构成的两个句子可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个事理,在内容上互相补充,这就是正对。比如:

      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两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石拱桥的特点,非常形象,是正对。

      构成的两个句子可以从正反对立的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反或相对,这就是反对。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两句用一个工整的反对,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我国古代诗文里很早就运用了这种修辞格。例如: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些非常严格,不仅字数相等,结构相对,而且同一句中词与词之间*仄变化相应,上下句之间相对的词语词性相同。现代文章对的要求就比较宽了。例如:

      (1)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2)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第一句中上下分句有重复的字词,第二句中上下分句词性也不是完全相同,但这两句都是,只是要求得没那么严格罢了。

    [阅读全文]...

2022-02-26 04:18:47
古诗的分析 - 句子
古诗的分析 - 语录
古诗的分析 - 说说
古诗的分析 - 名言
古诗的分析 - 诗词
古诗的分析 - 祝福
古诗的分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