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蝉的句解

关于古诗蝉的句解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蝉的句解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蝉的句解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蝉的句解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6) 语录(2k+) 说说(1) 名言(552) 诗词(233) 祝福(1k+) 心语(54)

  • 关于蝉的古诗

  • 文学
  • 关于蝉的古诗

      导语:蝉的一生要花许多时间,每一只蝉至少需要7到15年、甚至20年的幼虫时间,才会从土壤中破土而出爬出地面羽化成蝉,这就是蝉的魅力,厚积薄发只为一瞬间的精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蝉的古诗,欢迎大家参考!

      一、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二、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三、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忱。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拓展】关于蝉的诗句

      1、门柳不野生,突然闻到早期蝉的味道。游客没有固定的地方,入耳更要先做。《早蝉》

      2,络腮胡子像羽毛一样。轻微的富户把娇惯照得很低。用盲肠看花,贴在蜜蜂上,贴棉花。春天还没来。妍闲的玉珠。东风黄昏。《垂丝钓》

      3、蝉音和陶瑞坠,‘忧虑结束。病感离家远,贫地知处难。《与友人会》

      4,6月初7日,江斗蝉开始哭了。石南心叶上黄昏响两三次。催一催,络腮胡子衰退,再迁回故乡。西风还没起来,秋史先秋生。《早蝉》

      5,下一场雨,山林疏于蓝光。不要侵犯太阳,在他乡听着。《闻蝉》

      6、喝露水的身体他干净,阴云更长。倾斜数千万棵树,无处可逃。《画蝉》

      7、火灾云初期灭绝,黎明角欲微清。古国行千里,新蝉突然发出几声。《闻蝉》

      8、楚方苦烈,柱子历史独文蝉。晴天黄昏河,一片惊风前。《和尉迟侍郎夏杪闻蝉》

      9、齐女屏幕幕幕幕旧容量损失,有钟面冠方向。翅膀晚些时候转动鬓角寻找方向,声音把秋莎引向远方的风。旅馆听的时候小胡子很白,守卫楼听到树叶有多红。《新蝉》

      10、夕阳早蝉急,客心更愁。枕一次枕头,梦里是故乡秋天。《闻早蝉》

      11、风蝉鸣一夜,和树叶一起发出鸟鸣。家乡客人都回去,物价一个人走。《风蝉》

      12、清心自饮露水,悲恸乍吟。没有上花冠那边,先被叶子吓到了。《咏蝉》

      13、蜘蛛般的蝉、雪、龟脚,没有正面对着人们。现在夹在宴会上,像江湖一样乱走。(孔子,论语,官衔)《咏蟹》

      14、蝉秋夜打扰人语言,客人儿子惊险话也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读到新的绿树,也不知道有一天会有赤金规。如果见面的话。

      15、今天蝉突然哭了,搬到爱情里去了。感谢一年,就能感受到满满的感觉。《新蝉》

      16、莲花香气清澈的露水秋季,柳树运动好丰生。未月初三夜,新蝉的第一声。乍一听,愁北客,静听东京。我有大林家,蝉不要再响了。《六月三日夜闻蝉》

      17、抑郁症旅舍客人害怕,间歇性僧侣房间安静晴朗。问他蝉的声音怎么样,他发出了两个别人的故事一样的声音。《秋蝉声》

      18、含有山英玉溪柳树、翡翠隐藏蝉。眉形张烨,刮风前乱哭。《赋得弱柳鸣秋蝉》

      19、高蝉赵锡权,风景凉爽。因为木叶越来越惊动太阳,金字触危。窗户梦,稍微中断了更凄凉的水的意义。芬芳的竹笋清风,莲花眼泪小璐。《闻蝉》

      20、蝉发出声音时,相思花带两种。只是要催我老了,同时还要派遣军队知识。《闻新蝉赠刘八》

      21、新蝉突然发出最高的树枝,无意中听到无限的时候。正好朋友来道别,一心分享着两种悲伤。《闻蝉感怀》

      22、蝉鸣之间的视唱、声音和之间的河运。百日必短,秋之意已满。《听早蝉歌》

      23、微音频断断续续,听和听也很难。好像要换个地方,但不听坦然。《听新蝉寄张昼》

      24、月亮先照山,风生动水。像早期的蝉鸣一样,先进入闲人的耳朵。倾听忧愁之心,了结之心,再倾听之心。听新蝉鸣,先听魂差不多。《早蝉》

      25、新蝉哭了一夜,隔着小溪洗澡。斗牛仍然相互混杂,故人闻不到气味。《闻新蝉寄桂雍》

      26、早期蝉孤抱芳香相思叶,噪音咸阳意大利秋季。另外,有些声音催我老,我可以听到两只耳朵害怕阴休。比哈杰无苦云应为青山银白斗。《早蝉》

      27、第一次等待,是万木西风。以便利异乡客,领先于税收宣传。《闻蝉》

      28、这充满了高难度,白白的仇恨手续费声。再来五个稀疏的欲望休息,树蓝色的无情。瘦欢梗还是粉丝,故乡吴*。烦人的君最相警,我也打扫家庭。《蝉》

      29、娇惯地说。就像个心女。三层琴音一缕拖在绿荫深处。《清*乐(咏蝉)》

    [阅读全文]...

2022-07-10 13:39:36
  • 虞世南蝉古诗译文(唐诗蝉虞世南解释)

  • 唐诗,解释
  • 这两句诗出自初唐名臣虞世南的名作《蝉》。

    赏析这首诗和李白的诗有点不同,因为诗仙大家都熟悉,直接讲背景、创作意图、文字结构、内容意境就可以。而对于这些名气稍小的,我们就先来聊聊诗人。

    有些朋友可能对虞世南不是很熟悉,《蝉》可能学过,但是诗红人不红,远不如李白、杜甫、王维那么知名。这不是学诗者的问题,因为虞世南的成就重心本来就不在诗文,除了是隋唐名臣之外,我们总结他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他的名号也是在另外一个领域里称雄。

    在书法界,如果我们不知道虞世南,那就是个笑话了。

    初唐主要是楷书行世,最有名的当属欧阳询,我们*时称“颜体”、“欧体”,那是自成一家的体式。虞世南在书法史上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初唐书法有四大家: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虞世南,日本学界则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虞世南曾经拜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

    虞世南原本是南朝的陈朝人,历隋入唐。他是浙江慈溪人,出身很高,曾求学于大学问家顾野王、徐凌,尽得真髓。这个徐凌,就是和庾信比肩的南朝文人,他们两个再加上各自的父亲,庾肩吾、徐擒共同形成了一种诗文风格,称作“徐庾体”,而这正是“宫体诗”的别称。我们又称作“齐梁宫体诗”,或者直呼“齐梁体”。

    所以虞世南的老师是宫体诗大家,那么他的诗文是否继承了宫体诗“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特色呢?是有的,幸运的是他所在的时代发生了巨变,虞世南的个人经历导致了文风的变化。

    他的仕途生涯是丰富的,早期在陈朝担任西阳王幕僚。陈朝灭亡后,他和哥哥虞世基一起进入隋朝京师长安,成为“北漂”,其实是灭国之臣。江都事变后,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虞世南跟随到聊城,随后宇文化及兵败被杀,他又被窦建德抓获。两年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虞世南进入秦王府,终于遇到了正主。他个子矮小,但是性格直爽敢言,就像魏征一样敢于直谏,加上文采飞扬,因此深受李世民器重。

    李世民对虞世南是非常敬重的,以至于后来修建“凌烟阁”,入阁二十四位大功臣,虞世南是排上了号的。这是非常了不得的荣耀,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开国十大元帅之类的排名。

    一生功名,混到凌烟阁,也算是再无高处可去了。

    但是对于虞世南个人来说,未必就很爽。为什么呢?因为他老是被灭国。就算在新朝当官,新皇帝对他非常器重,而实际上虞世南在旧主不断灭亡的过程中是遭受了一次次心理打击的。这种感觉就在虞世南的诗文中若隐若现,虽然不能明言,但是整体的风格、气度可以感觉得出来。

    我们具体来看这首《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看起来很像五绝,唐诗的味道已经出来了。因为当时虽然没有*仄的概念,但“永明体”已经开始按照四声对格律作出要求。所以诗的音律是清朗通顺的。

    我们看内容。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緌,读ruí,因为这个字不常用,左边的绞丝旁没有简化,所以我们在写的时候还是要写原字。古代的官帽垂着两根带子,就叫緌,这里是指蝉头上的两根触须。“饮清露”,我们今天都知道蝉是通过嘴扎入树皮吸取树汁生存,但是古人不清楚,他们认为蝉就是靠饮露水活的。“流响”,就是蝉发出叫声。这两句就是写蝉的形态。

    鸣蝉饮用清纯的露水,发出的叫声从稀疏的梧桐叶中传了出来,飘得很远。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藉,在这里念jiè,就是凭借的意思。声音传得远,并不是借助了秋风,而是因为我自己站得高。

    我不需要借助别人,凭我自己的能力,就能让声名远播。这是一种独立的人格体现。

    蝉这种昆虫,在大自然中来说是一种微弱的生命,一直并不为文人重视。而将蝉写出独立人格,就是从虞世南开始。后来的骆宾王、李商隐都曾经咏蝉,虽然味道各有不同,但是也算是在咏物诗中开出一个类别来。这就得益于虞世南写蝉,写出了一种不凭借他人力量,不巴结谁,全靠自身实力的高傲精神。

    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借物自旷,就是咏物诗的存在基础。看起来是在写蝉,实际上句句都是在写自己。这首诗在虞世南,就是写出了文人独立、清高的一面,而这种感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没有。因为这是虞世南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所决定的。

    他有实力清高,他也想清高。

    《在狱咏蝉》主要是抒发自己被冤枉下狱:“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一腔心思,无人可诉,诗意一发不可收拾,纵横而不低垂。正是这裂帛一问,将自我高洁表露无遗,也因此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世文人所喜爱和引用。

    而李商隐的《蝉》则偏重于对个人仕途不顺,生活挫折郁闷情绪的抒发:“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本来就因为栖身高枝之上难以饱腹,即使悲鸣不断却无人同情。因为吃不饱而悲鸣,这里是诗人的自身生活的映射,因为志气高洁,不同流合污,导致生活艰难,多方求助却无人关照。

    “咏蝉三绝”中,骆宾王、李商隐的书写角度、出发点不一样,所以也很难写出虞世南的“清高之气”。因为虞世南的身份不一样,他的清高之中透着一份自得,就是自视甚高。第四句提到秋风,实际上蝉到了秋天,基本上就没戏了,这也是秋蝉普遍带有悲伤、悲凉之气的原因。但是虞世南的诗一点都没有那种感觉,那是因为他过得不错,虽然三朝之臣,但是三朝的君主都是相当地厚待他。

    他只是在心里隐隐有一丝丝寒凉。我们从这首小诗也很明显能感觉出来,“清露”、“疏桐”、“秋风”这些意象的联结,透露出虞世南心境的清冷。他虽然有才而自负,却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在文字中自带了一丝淡淡的忧伤。

    在几个朝代更替中,他屡次背离旧主,人生定位上可能自己把自己看作一个投降派,而受到的教育,让他无法完全抽离传统观点而释怀。被抓了两次,国家被灭了两次,都跟着胜利者继续当官,这对正统文人之骨来说,可以算作是耻辱。虽然在当时还没有很重的“臣为君死气节高”的概念,但总归是不让人愉快的。

    我们读懂了虞世南这个人,就会发现这首小诗,不但清高,还有一丝无能为力的自旷在里面。

    而这种意在言外、言在诗外的特性正是唐诗的未来。

    虞世南的蝉,清高,自负,骨气,却透露出一丝冷清。

    [阅读全文]...

2022-04-11 17:52:23
  • 蝉的诗句有哪些(关于蝉的古诗分享)

  • 分享
  • □李学朴

    蝉,在大自然里是很不起眼的小昆虫,但它却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以致历代以蝉为描写对象的作品迭出不穷。在《诗经》中,蝉称螓,《卫风·硕人》:螓首蛾眉;蜩,《豳风·七月》:五月鸣蜩;螗,《大雅·荡》:如蜩如螗。在《尔雅》中,有十一种叫法,分别是螂蜩、螗蜩、蜻蜻、茅蜩、蝒、马蜩、蜺、寒蜩等。扬雄的《方言》中,则又多出十种称呼,分别是蛉蛄,蟪蛄等。其他尚有胡蝉、蝘、蚱、蝉等。

    翻检一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唐诗》《全宋词》等总集便知,那些篇中偶尔一两句写蝉的作品不仅俯拾即是,就是题作《蝉赋》《咏蝉》之类专以蝉作吟咏对象的篇什也不少。在古人看来,蝉的生活*性是栖居高枝,而不衔草木筑巢;弃秽饮露,而不以粒粟为食;高标孤处,无求少欲。因此,蝉一到文人的笔下,经过先贤的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以至人格化后,就成了高尚人格的象征。

    历代咏蝉之作把蝉作为高尚人格的化身来讴歌,首先是赞其性情清洁。如,晋陆云《寒蝉赋》:“含气饮露则其清也。”晋傅玄《蝉赋》:“美兹蝉之纯洁兮,禀阴阳之微灵。”萧统《蝉赞》:“兹虫清絜,惟露是餐。”等等。可见,蝉餐风饮露,吸天地自然之精气,才在文人的笔下博得了“清洁”的美誉。其次,咏蝉之作常把蝉的不食黍稷、托身枝条的*性当作廉俭的美德称颂。《淮南子·附形训篇》:“蝉饮而不食”,蝉的这种*性就切合了古代儒家所标榜的“君子”形象。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在古人的眼中,蝉性高洁,入土重生,蜕变新生,这些外观特征都符合了古人追求洁身自好,追求永生、新生的朴素愿望。三国曹植《蝉赋》:“唯夫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晋陆机《寒蝉赋·序》中更赋予其高尚君子的五德:“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时,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则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蝉成了孤傲脱俗、高风亮节的君子之德的最好象征。

    用蝉来表达愁思的诗作也不少,朋友之间的友谊,对故乡的思念,人生苦短的感慨,以及离忧别愁,都可以借蝉来表现。陆云:“思风居以翘竦,仰伫立而哀鸣;苦夫岁聿云暮,天上其凉,感运悲声,贫士含伤”;褚玠:“愁人兮易惊,静听兮伤情”;颜之推:“听秋蝉,蝉悲非一处”;卢思道:“听鸣蝉,此听悲无极”;李百药:“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雍陶:“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唐代诗人李商的五律《蝉》

    蝉鸣与悲愁情绪的联系,也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据晋崔豹《古今注》:“牛亨问曰:‘蝉名齐女者何?’答曰:‘齐王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曰齐女也。’”这里记的是汉代大儒董仲舒回答牛亨提出的“蝉为什么又称齐女”这个问题,讲出的一个典故。事情当然不一定是真的,但说明这个典故产生得很早,包含着一个女性的悲情故事。这里没有明说齐王后为什么“忿”,但显然不会是因为政治的原因,最有可能是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够想象的是,齐后是因为失宠,她怨恨齐王的薄情而致病,幽郁而死。如果是这样,难能成为一个典故。她死后变成了一只蝉,在树上不断发出悲鸣,向世人倾诉她心中的痛苦。于是,蝉就有了齐女的别称,同时它的鸣声也就被赋予悲切、哀怨的含义。

    蝉本是一种很普通的昆虫,但是在华夏古代先民的心目中却对之充满了好奇。关于它的生成,古人有很多神话传说。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蝉,未脱时名复育,相传言蛣蜣所化。秀才韦翾庄在杜曲,尝冬中掘树根,见复育附于朽处,怪之。村人言蝉固朽木所化也,翾因剖一视之,腹中犹实烂木。”故人们认为蝉是由朽木化成,而汉王充《论衡》云:“蛴螬化腹蜟,腹蜟坼背出而为蝉。”

    旧时的我和伙伴们,夏日里为了捕捉蝉,经常结伴去运河大堤河岸边的树林里,个个手里拿一根长长的竹竿,为了增加其长度,在竿的上端再插上一根更细小的竹枝或树枝。然后,从家里拿一把麦粒,边走边放在嘴里反复咀嚼,吐出渣皮,剩下质白发黏的“面筋”用手敷涂在竹竿上,然后躬着腰蹑行于树下,循声看准蝉伏在哪枝树枝上,慢慢地举竿上去将它的翅粘住,随即迅速落竿捕拿。粘时有许多技巧,一是举竿时尽量别碰出大的响声,尤其不要碰到它所在的树枝;二是举竿的方位要选择好,不要将竿子的阴影遮住它,不要使竿来回晃动,以免蝉飞逃。捉到后,伙伴们喜欢拿在手中听蝉的叫唤,但手中的叫声,显得单调和低沉多了,然后把它放进竹编的小篓子里,跨在身上,再接着捕捉。记得有一次,我捉了二十多只蝉,受到了他们的赞许,心里真是美滋滋的! 一年年过去了,蝉总是一代代的繁衍着,从黑暗中成长,在迎接光明的时刻,生命也便到了终点。可是,它却仍然是那么我行我素地生存着,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生命终结前的岁月,来展示自己的价值。

    [阅读全文]...

2022-07-01 23:16:48
  • 描写蝉的诗句古诗词(关于写蝉的诗分享)

  • 分享
  • 烈阳炽盛,暑气渐浓,枝叶繁茂,绿荫葱葱,蝉鸣声渐起,夏意正当时。蝉鸣声声,宣示着夏的活力和热情。自古以来,蝉就被骚人墨客们所歌颂。蝉声中即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高洁远大的人生抱负,也有王维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的诗意生活。

    且听蝉吟,十首听蝉的古诗词,在夏日那一声声蝉鸣,别有一番韵味!

    听蝉

    唐-赵嘏

    噪蝉声乱日初曛,弦管楼中永不闻。

    独奈愁人数茎发,故园秋隔五湖云。

    闻蝉

    唐-刘昭禹

    一雨一番晴,山林冷落青。

    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

    孤馆宿漳浦,扁舟离洞庭。

    年年当此际,那免鬓凋零。

    听蝉寄朐山孙明府

    五代-李中

    忽听新蝉发,客情其奈何。

    西风起槐柳,故国阻烟波。

    垄笛悲犹少,巴猿恨未多。

    不知陶靖节,还动此心么。

    听蝉

    宋-孔武仲

    畏日流金不断声,松风涧水助泠泠。

    我来萧散无余事,得倚篮舆细细听。

    听蝉八绝句

    宋-杨万里

    一壳空空纸样轻,风前却有许多声。

    叫来叫去浑无事,叫到诗人白发生。

    听蝉

    清-蕴秀

    小亭斜坐*花栏,碧树清阴宿雨乾。

    听罢蝉声风曳去,绿波深处夕阳残。

    听禅

    清-胤禛

    幽斋人迹少,禅翼响疏林。

    大火方流序,微凉早托音。

    乍听分远*,欲觅隐高深。

    旦夕轩亭外,清机伴我吟。

    [阅读全文]...

2022-07-10 10:41:42
  • 有关蝉的诗句及作者 有关蝉的古诗唐诗

  • 唐诗,经典
  •   有关蝉的诗

      1.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唐•卢殷(《晚蝉》)

      2.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

      3.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风蝉》

      4.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5.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早蝉》

      6.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垂丝钓》

      7.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六月三日夜闻蝉》

      8.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唐•元稹《送卢诗》

      9.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早蝉》

      10.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听早蝉歌》

      11.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

      12.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闻新蝉寄桂雍》

      13.娇声娇语。恰似深闺女。三叠琴心音一缕。趓在绿阴深处。《清*乐(咏蝉)》

      14.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稍断当窗梦,更凄临水意。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闻蝉》

      15.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闻蝉》

      16.夕阳门巷荒城曲,清间早鸣秋树。薄翦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朝朝暮暮。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有关蝉的诗句有关蝉的诗句。尚有残声,蓦然飞过别枝去。《齐天乐(蝉)》

      17.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稍断当窗梦,更凄临水意。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闻蝉》

      18.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六月三日夜闻蝉》

      19.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20.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

      21.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

      22.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闻新蝉寄桂雍》

      23.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垂丝钓》

      24.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闻蝉》

      25.一雨一番晴,山林冷落青。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

      26.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谢,能令万感生。《新蝉》

      27.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28.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听早蝉歌》

      29.楚人方苦热,柱史独闻蝉。晴日暮江上,惊风一叶前。《和尉迟侍郎夏杪闻蝉》

      30.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唐•白居易《早蝉》

      31.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唐•姚合(《闻蝉寄贾岛》)

      32.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听早蝉歌》

      33.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

      34.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秋蝉声》

      35.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

      36.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唐•司空曙《新蝉》

      37.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垂丝钓》

      38.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

      39.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咏蝉》

      40.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秋蝉声》

      41.蝉眼龟形脚似蛛,未曾正面向人趋。如今饤在盘筵上,得似江湖乱走无。《咏蟹》

      4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43.楚人方苦热,柱史独闻蝉。晴日暮江上,惊风一叶前。《和尉迟侍郎夏杪闻蝉》

    [阅读全文]...

2022-04-16 14:58:03
  • 有关蝉的诗句及作者 有关蝉的古诗唐诗

  • 唐诗
  • 有关蝉的诗

    1.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唐•卢殷(《晚蝉》)

    2.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

    3.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风蝉》

    4.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5.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早蝉》

    6.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垂丝钓》

    7.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六月三日夜闻蝉》

    8.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唐•元稹《送卢诗》

    9.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早蝉》

    10.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听早蝉歌》

    11.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

    12.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闻新蝉寄桂雍》

    13.娇声娇语。恰似深闺女。三叠琴心音一缕。趓在绿阴深处。《清*乐(咏蝉)》

    14.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稍断当窗梦,更凄临水意。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闻蝉》

    15.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闻蝉》

    16.夕阳门巷荒城曲,清间早鸣秋树。薄翦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朝朝暮暮。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有关蝉的诗句有关蝉的诗句。尚有残声,蓦然飞过别枝去。《齐天乐(蝉)》

    17.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稍断当窗梦,更凄临水意。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闻蝉》

    18.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六月三日夜闻蝉》

    19.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20.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

    21.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

    22.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闻新蝉寄桂雍》

    23.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垂丝钓》

    24.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闻蝉》

    25.一雨一番晴,山林冷落青。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

    26.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谢,能令万感生。《新蝉》

    27.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28.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听早蝉歌》

    29.楚人方苦热,柱史独闻蝉。晴日暮江上,惊风一叶前。《和尉迟侍郎夏杪闻蝉》

    30.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唐•白居易《早蝉》

    31.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唐•姚合(《闻蝉寄贾岛》)

    32.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听早蝉歌》

    33.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

    34.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秋蝉声》

    35.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

    36.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唐•司空曙《新蝉》

    37.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垂丝钓》

    38.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

    39.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咏蝉》

    40.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秋蝉声》

    41.蝉眼龟形脚似蛛,未曾正面向人趋。如今饤在盘筵上,得似江湖乱走无。《咏蟹》

    4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43.楚人方苦热,柱史独闻蝉。晴日暮江上,惊风一叶前。《和尉迟侍郎夏杪闻蝉》

    [阅读全文]...

2022-06-14 01:36:59
  • 古诗草的解释_古诗句

  • 解释
  •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古诗草的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古诗草的解释

    《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注释: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赏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想信您读完古诗草的解释后,内心有非常多的感慨。这些经典诗句,不仅可以助力我们的写作,也可以助力滋养我们的心灵。小编推出了专题古诗句,愿您喜欢。

    [阅读全文]...

2021-12-21 01:09:53
  • 古诗江雪解释

  • 解释
  • 古诗江雪解释

      雪,越下越大,天地间一片纯净。那钓鱼的人仍然持着鱼竿一动不动,真是一位倨傲的人啊!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古诗江雪解释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作者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本首诗《江雪》正是这样,作者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作者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作者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作者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作者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作者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作者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作者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本首诗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作者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本首诗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阅读全文]...

2021-12-10 17:36:44
  • 古诗《悯农》及解释

  • 解释,文学
  • 古诗《悯农》及解释

      《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悯农》及解释,希望有所帮助!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扩展资料: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阅读全文]...

2022-07-26 19:04:22
古诗蝉的句解 - 句子
古诗蝉的句解 - 语录
古诗蝉的句解 - 说说
古诗蝉的句解 - 名言
古诗蝉的句解 - 诗词
古诗蝉的句解 - 祝福
古诗蝉的句解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