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的雁门太守指谁

关于古诗里的雁门太守指谁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里的雁门太守指谁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里的雁门太守指谁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里的雁门太守指谁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7) 语录(3) 说说(8) 名言(957) 诗词(146) 祝福(2k+) 心语(824)

  • 古诗雁门太守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 古诗雁门太守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是相对唐代“*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雁门太守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

      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到,临*。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赏析一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年)。

      *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814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赏析二

      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 明确描写。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说清后四句, 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 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 黄金、 白玉, 其质地和色泽, 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出身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门荫入仕,授奉礼郎。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作品慨叹生不逢时、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反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社会剥削的历史画面。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27岁(一说24岁)英年早逝。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阅读全文]...

2022-03-20 01:07:01
  • 雁门太守行古诗赏析(雁门太守行古诗原文分享)

  • 分享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赏析导航】

    大军压境,伴随乌云滚滚。一座孤城,已被重重包围。

    漫天漫地的敌人似乎很快就会将这座城市摧毁。

    一束阳光劲射,撕裂层层乌云,守城将士,铠甲闪闪,宛如展开的金色鱼鳞。

    双方的相遇,注定惊天动地。号角声声,响彻整个天宇;秋色肃杀,大地也不禁惊悸颤栗。一边依靠人多势众,重重包裹;一边依靠顽强毅力,奋勇冲击。鲜血汩汩,泥土变成胭脂;夜幕降临,大地染成紫色痂痕。

    力与力的碰撞,火与石的交融,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殊死搏斗,舍命相争。

    看,那半卷的红旗,垂临易水之上;秋风萧萧,江水刺骨寒冷。

    捶鼓的鼓手,已经精疲力尽;寒霜浓烈,鼓声喑哑低沉。

    士兵,打起精神!

    保家卫国,报答君恩,就在此刻!

    让我们提起宝剑,向死而生!

    一场惨烈的战斗,一幅悲壮的图画,一股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一边是黑云、秋风、紫塞、寒霜,气氛如此凝重,让人喘不过气来;一边是日光、金甲、红旗、玉龙(宝剑),宛如闪电划破天宇,令人激昂振奋。对比强烈而绚丽斑斓的色彩,响彻天地的号角声、风声、鼓声,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让人也禁不住热血沸腾,豪气顿生!

    其时,李贺正在军营,此诗也可看成是给战士们的献礼吧!

    【韵译】

    黑云铺天盖地,

    敌军蚁附蚊聚。

    孤城危如累卵,

    将士誓死抵御。

    阳光斜射,

    透过乌云缝隙;

    铠甲耀眼,

    宛如金色鱼鳞。

    杀声震天,

    号角呜咽,

    秋日大地痉挛颤栗。

    一排排倒下,

    一排排奋起,

    空气似乎凝固,

    时间彷佛停滞。

    堆积如山的*,

    阻挡不了夕阳的撤离。

    鲜血浸染的泥土,

    在夜色中凝结成紫色的胭脂。

    红旗半卷,

    垂临易水之上。

    风霜苦寒,

    鼓声喑哑低沉。

    为报国君厚恩,

    将士抖擞精神。

    提携玉龙宝剑,

    舍身取义成仁。

    [阅读全文]...

2022-05-20 18:30:39
  • 李贺《雁门太守行》

  •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音

      雁门太守行(xíng)

      黑云压城城欲摧(cuī),甲光向日金鳞(lín)开。

      角(jiǎo)声满(mǎn)天秋色里,塞(sài)上燕(yān)脂(zhī)凝夜紫。

      半卷(juǎn)红旗临易水,霜重(zhòng)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似紫色。

      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多半是紫色泥土。

      临:抵达。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塞上”一作“塞土”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

      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君:君王。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1]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阅读全文]...

2021-12-25 05:04:02
  • 雁门太守行赏析

  • 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赏析,供大家参阅!

      雁门太守行原文: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译文及注释: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

      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到,临*。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雁门太守行赏析:

      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明确描写。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说清后四句,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半卷红旗”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

      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

      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阅读全文]...

2022-07-07 16:56:00
  • 李贺:雁门太守行

  •   《雁门太守行》

      作者:李贺

      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1、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2、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3、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4、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5、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6、临:逼*,到,临*。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7、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8、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9、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翻译:

      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

      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

      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边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

      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

      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

      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

      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m.ju.51tietu.net)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阅读全文]...

2022-06-08 19:49:39
  • 雁门太守行重点句子

  •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重点句子,希望大家喜欢。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

    2、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

    3、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岁晏行》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7、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8、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大柏地》

    9、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10、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1、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1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13、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酒肆留别》

    14、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山中送别》

    15、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国风·王风·采葛》

    [阅读全文]...

2022-01-27 23:10:19
  •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赏析

  •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1]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整理:zjh201604

    [阅读全文]...

2022-06-12 19:25:20
  •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雁门太守行名句赏析理解)

  • 理解
  • 李贺是中国有名的大诗人,向来有“诗鬼”之称,他的诗一直以来都以那鬼神般的想象力著称,在这首《雁门太守行》中李贺也是通过自己的想象,通过“黑云压城”来描绘了大军压境时候的景象,展现了战场上庄重危急的气氛,借此反衬了我军将士的骁勇善战。

    李贺雁门太守行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这首诗通过雄奇的想象,斑斓的色彩带着读者进入到那个风雨欲来、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战场之中,感受战争的雄壮和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豪迈。

    李贺《雁门行太守》

    在李贺生活的那个时代,各地都是藩王频频造反叛乱,发生过不少的战争,据后代史学家考证,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元和九年,当时爱国将领李光颜奋勇作战,大败叛军,将敌人杀得仓皇逃窜。李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个龙马精神的大将形象,通过这个大将矢志报国、不惜为国牺牲的精神,展现了李贺自己渴望报效祖国的心情。

    通常描绘战争场景的诗词都不会有很多鲜艳的色彩,但是在这首诗中李贺却是很大胆的运用了很多颜色,比如“黑”“金”“紫”“胭脂色”,这些鲜艳浓厚的颜色交织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但是这样的色彩并没有削弱整个战场上紧张的气氛,反倒是更加衬托了战场之上的残酷无情和守军将士的英勇善战,这种奇诡的风格,完美的再现了当时的边疆地带的战场风光,让后来人不禁为之感叹。

    趣历史官方微信号:qulilshi_v5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李贺的诗词一向以诡谲莫测著称,这首诗也是如此,一改以前战争诗的阴沉灰暗,反倒是浓墨重彩的运用了很多的鲜艳浓稠的色彩去描绘战场,通过这样诡异的想象,新鲜的构思,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全诗总共八句,李贺先是描绘了大军压境,城下是黑压压的敌军,一样望去就像是浓厚的乌云向着城池压迫而来,展现了敌人兵多将广,气势浩大的景象。这种危急时刻,李贺转而写我军,我方的士兵也是早有准备,早就摆好了阵势,阳光照耀在铠甲上,反射出的金光射破了这浓厚的黑云,象征着我军最后必会胜利,之后的两句描绘了在开战之前,双方擂鼓交战,一直打到了天色渐晚的时候,将士们的鲜血滴在土地上在夜色之下呈现出了诡异的紫色。

    全诗的后四句描绘了一群英勇的将士趁着夜色突袭敌军的英勇善战。我军的将士们“半卷红旗”悄悄的靠*了易水边上,“易水”既是表现了战场是在河边也借用“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典故来表现战士们的悍不畏死。终于突袭战事爆发了,霜露很重所以鼓声非常低沉,在这样艰难的局面下,我军将士英勇作战,矢志以死报国。

    李贺的诗词一向以来以奇诡的想象,新奇的风格著称,而这首诗则是将李贺的这种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李贺在这首《雁门太守行》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场风光,展现了战争的悲壮和残酷,还借用典故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不屈意志。

    [阅读全文]...

2022-07-26 08:56:08
  • 雁门太守行名句赏析和思想感情

  • 思想,感情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名句赏析和思想感情,希望大家喜欢。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2、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占领南京》

    3、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6、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8、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地。——《羌村三首》其一

    9、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端午日赐衣》

    10、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1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12、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桑袅风。——《相和歌辞·阳春歌》

    1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4、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

    15、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洛阳女儿行》

    [阅读全文]...

2022-05-02 15:08:42
  • 雁门太守行名句赏析简短

  •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名句赏析简短,希望大家喜欢。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江村》

    3、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4、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5、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杂诗·君自故乡来》

    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7、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10、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11、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12、不到长城非好汉。——《清*乐·六盘山》

    13、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桃源行》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5、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阅读全文]...

2022-02-01 11:45:00
古诗里的雁门太守指谁 - 句子
古诗里的雁门太守指谁 - 语录
古诗里的雁门太守指谁 - 说说
古诗里的雁门太守指谁 - 名言
古诗里的雁门太守指谁 - 诗词
古诗里的雁门太守指谁 - 祝福
古诗里的雁门太守指谁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