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作者】陆游 【朝代】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字词解析:
1、将晓:天将要亮。
2、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3、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4、天汉:银河。
5、搔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
6、怆(chuàng):悲伤。
7、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8、河:指黄河。
9、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10、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11、摩天:迫*高天,形容极高。
12、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13、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14、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5、南望:远眺南方。
16、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句子解析:
三万里河东入海:波涛汹涌的黄河,奔腾向东进入大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高高的华山,直冲云霄。
遗民泪尽胡尘里:中原人民的眼泪在胡人的压迫下,都要流尽了。
南望王师又一年:盼望着北伐大军归来的日子,又这样过去了一年。
白话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秀琼小故事:
又是一个睡不着的夜晚 ,辗转难眠,秋天的午夜,寒气开始逼*。
天边似有一丝亮意。
索性,裹起一件外套,走出这茅草屋。一阵寒冷直钻进所有的空隙,从胸前 ,从袖口。瞬间整个人都清醒了。
于是,拄着根拐杖,慢慢地往那透着希望的山顶走去。顺着一丝丝阳光的气息前进。
高处不胜寒,到了山顶,冷风来的更猛。不禁使劲的把身上的薄外套裹的更紧。
远远望去,那奔腾的黄河的水似乎在吼叫,不停地向前冲去,似乎千军万马般勇猛上阵。那巍峨的华山,在这迷雾中也能若隐若现,他高高的站在那,犹如一个坚毅的将军,似乎有冲破天际的气魄。这样的情景,不禁让人想起北伐讨伐敌人的宋朝大军,他们是如此的坚毅和勇猛。
但是,一年又过去了,前方没有传来征服的消息,而环顾着周围,像我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胡人的压迫和压榨,让人们的生活水深火热,让多少人在夜里默默流泪,祈求胜利。
而我,在那么多的日夜里,泪已流尽,唯有期盼胜利消息的念头,支持着我继续生活下去。
祖国啊,强大的祖国!希望你能如着黄河,如这华山,给人带来希望和坚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作者是宋代家。其全诗如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前言】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注释】
⑴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⑵天汉:银河。
⑶怆:悲伤。
⑷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⑸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摩天:迫*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⑹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尘:指金的统治,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⑺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又一年盼望官军收失地。
【鉴赏】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写“有感”正面。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
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宋】
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生。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⑴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⑵天汉:银河。
⑶怆:悲伤。
⑷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⑸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摩天:迫*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⑹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尘:指金的统治,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⑺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参考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创作背景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闷热和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
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写“有感”正面。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1] 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1] 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2] [1] 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陆游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图/吴建峰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般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但*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静下来。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
9、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学*要点解析
一、背诵和默写原诗。(必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rèn)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二、了解创作背景:
这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当时诗人陆游已经六十八岁,归隐故里已经四年。但*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静下来。因为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已是初秋时节,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熬,使他不能安睡。天即将放亮时,他走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惆怅,便写下了这首诗。
三、解题:
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四、理解诗句意思。(重点)
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三万里:形容河的长。(2)河:指黄河。(3)五千仞(rèn):形容山的高。(4)岳:指五岳之一的岳华山。(5)摩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遗民:指在金国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2)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3)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4)南望:远眺南方。(5)王师:指宋朝的军队。(译文: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五、诗文简评: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
诗的后两句述说了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的火苗;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了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作者: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诗题意思: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2、将晓:天将要亮。
3、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4、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5、“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6、岳:指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7、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8、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9、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10、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1、南望:远眺南方。
12、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翻译: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写秋夜惆怅诗句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重凄凉
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
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篇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离居几何时,钻燧忽改木。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感物多所怀,沉忧结心曲。
秋夜寄丘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秋夜独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秋夜香闺思寂寥。漏迢迢。鸳帏罗幌麝烟销。烛光摇。正忆玉浪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古诗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古诗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赏析:
咏月抒怀,早已成为古今中外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词中篇什,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评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语)者少。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宜乎陈廷焯称其为“词中之龙也”(《白雨斋词话》卷一)。
据词题知作于淳熙元年中秋夜,时稼轩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吕叔潜字虬,余无可考,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破题写中秋的圆月皎洁,似金波,似飞镜。“转”而“磨”,既见其升起之动势,复见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因明月而思及姮娥,遂有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白发欺人,壮志难酬,正是稼轩此时心情的写照。他南来至今已十二年。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1165年(乾道元年),稼轩上赵昚《美芹十论》;1170年(乾道六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写于同年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云:“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以这“问姮娥”是含有无限凄凉意的。虽用薛化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却决不是一己之哀愁。
下片陡转,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突变为奋发激扬之音:“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豪情胜概,壮志凌云,大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三)之势。此是勉友,亦是自勉。一结更发奇思异想,把这股“英雄语”(周济语)、“英雄之气”(陈廷焯语)推向高峰:“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杜甫对明月怀念家人云:“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十日夜对月》)。如此“可照见家中人也”。后来他漂泊夔府孤城,离家千里,此时对月,想像又不同:“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月》)。由于自己的孤寂,想象姮娥也会孤寂。稼轩襟怀高阔,他斫却婆娑摇曳的桂枝,是为了使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酉阳杂俎》称: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词源自传说故事,前人诗句,但内蕴丰厚多了。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谓此词“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夜宴中秋,对客把酒,词人抒发他的“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只是点到而已。他准确地把握了“诗亦相题而作”(瞿佑《归田诗话》)的道理,由首至尾未离中秋咏月,只是意在月外,出之于飞腾的想象,使“节序”之作更上一层楼。
中秋夜
——唐 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世上的事千差万别,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两交加。
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的诗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的古诗
秋夜将晓出门迎的古诗
秋夜将晓出迎门有感的古诗
秋夜将晓出门凉有感的古诗
春夜将晓出篱门迎凉的古诗
秋夜将晓出古诗的情感
秋夜将晓出门迎凉有感的古诗背景
秋夜将晓出陆游的古诗
秋夜将晓的古诗
秋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古诗
秋夜将出门迎凉有感的古诗词
秋夜将晚的古诗
秋夜的诗句
秋夜诗句
秋夜的诗句古诗
写秋夜的诗句
秋夜丝凉的诗句
有关秋夜的诗句
秋夜凉的诗句
秋夜雨的诗句
深秋夜的诗句
秋夜无眠的诗句
古诗秋夜即景的诗句
秋夜微凉的诗句
秋夜雨的诗句古诗
描述秋夜的诗句
秋夜相思的诗句
形容秋夜的诗句
关于写秋夜的古诗句
工关于送温暖的古诗
形容雨后植物滴水的古诗
古代关于蝉的古诗词
高考要求背诵的古诗文72篇
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山水的古诗
会考的古诗文
屈原的一首古诗
情诗的好听的古诗
形容睡醒惆怅的古诗
中考语文可能会考的古诗
劝别人努力学*的古诗
离开故乡移居外地的古诗
关于松树的古诗至少10个
抄写课外学*过的一首古诗
描写月亮星星的古诗
写出两首有关山的古诗
心里惦记一个人的古诗
与红楼梦有关的五言古诗
表现舍不得的古诗
跟农具相关的古诗
安慰女人的古诗词
描写春天的古诗大全下载
关于描写河流的七言古诗
古诗描写建筑的
添字有关的古诗
初中必备的古诗文言文最全的
关于责任的名言和古诗
雁荡山有关的古诗文
心中的人的古诗词
霸的古诗
古诗教学中的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