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的诗句

关于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43) 说说(184) 名言(2) 诗词(10k+) 祝福(53) 心语(3)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古诗的意思)

  • 秋夜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作者】陆游 【朝代】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字词解析:

    1、将晓:天将要亮。

    2、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3、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4、天汉:银河。

    5、搔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

    6、怆(chuàng):悲伤。

    7、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8、河:指黄河。

    9、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10、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11、摩天:迫*高天,形容极高。

    12、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13、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14、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5、南望:远眺南方。

    16、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句子解析:

    三万里河东入海:波涛汹涌的黄河,奔腾向东进入大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高高的华山,直冲云霄。

    遗民泪尽胡尘里:中原人民的眼泪在胡人的压迫下,都要流尽了。

    南望王师又一年:盼望着北伐大军归来的日子,又这样过去了一年。

    白话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秀琼小故事:

    又是一个睡不着的夜晚 ,辗转难眠,秋天的午夜,寒气开始逼*。

    天边似有一丝亮意。

    索性,裹起一件外套,走出这茅草屋。一阵寒冷直钻进所有的空隙,从胸前 ,从袖口。瞬间整个人都清醒了。

    于是,拄着根拐杖,慢慢地往那透着希望的山顶走去。顺着一丝丝阳光的气息前进。

    高处不胜寒,到了山顶,冷风来的更猛。不禁使劲的把身上的薄外套裹的更紧。

    远远望去,那奔腾的黄河的水似乎在吼叫,不停地向前冲去,似乎千军万马般勇猛上阵。那巍峨的华山,在这迷雾中也能若隐若现,他高高的站在那,犹如一个坚毅的将军,似乎有冲破天际的气魄。这样的情景,不禁让人想起北伐讨伐敌人的宋朝大军,他们是如此的坚毅和勇猛。

    但是,一年又过去了,前方没有传来征服的消息,而环顾着周围,像我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胡人的压迫和压榨,让人们的生活水深火热,让多少人在夜里默默流泪,祈求胜利。

    而我,在那么多的日夜里,泪已流尽,唯有期盼胜利消息的念头,支持着我继续生活下去。

    祖国啊,强大的祖国!希望你能如着黄河,如这华山,给人带来希望和坚强!

    [阅读全文]...

2022-07-19 20:25:32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古诗赏析

  • 秋夜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作者是宋代家。其全诗如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前言】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注释】

      ⑴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⑵天汉:银河。

      ⑶怆:悲伤。

      ⑷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⑸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摩天:迫*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⑹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尘:指金的统治,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⑺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又一年盼望官军收失地。

      【鉴赏】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写“有感”正面。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

      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赏析]

    [阅读全文]...

2022-03-09 04:20:15
  • 陆游古诗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陆游,秋夜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宋】

      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生。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⑴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⑵天汉:银河。

      ⑶怆:悲伤。

      ⑷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⑸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摩天:迫*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⑹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尘:指金的统治,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⑺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参考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创作背景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闷热和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

      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写“有感”正面。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1] 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1] 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2] [1] 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陆游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阅读全文]...

2022-05-02 01:47:23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诗(宋代陆游最著名的一首古诗阅读)

  • 秋夜,陆游,阅读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图/吴建峰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般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但*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静下来。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

    [阅读全文]...

2022-02-10 16:58:49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诗意(古诗赏析及诗句含义)

  • 秋夜,诗意,含义
  • 9、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学*要点解析

    一、背诵和默写原诗。(必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rèn)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二、了解创作背景:

    这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当时诗人陆游已经六十八岁,归隐故里已经四年。但*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静下来。因为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已是初秋时节,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熬,使他不能安睡。天即将放亮时,他走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惆怅,便写下了这首诗。

    三、解题:

    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四、理解诗句意思。(重点)

    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三万里:形容河的长。(2)河:指黄河。(3)五千仞(rèn):形容山的高。(4)岳:指五岳之一的岳华山。(5)摩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遗民:指在金国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2)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3)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4)南望:远眺南方。(5)王师:指宋朝的军队。(译文: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五、诗文简评: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

    诗的后两句述说了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的火苗;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了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

    [阅读全文]...

2022-04-17 00:45:57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 秋夜,陆游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作者: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诗题意思: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2、将晓:天将要亮。

      3、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4、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5、“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6、岳:指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7、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8、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9、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10、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1、南望:远眺南方。

      12、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翻译: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阅读全文]...

2021-11-27 23:26:24
  • 写秋夜惆怅诗句

  • 秋夜,惆怅
  • 写秋夜惆怅诗句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重凄凉

      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

      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篇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离居几何时,钻燧忽改木。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感物多所怀,沉忧结心曲。

      秋夜寄丘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秋夜独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秋夜香闺思寂寥。漏迢迢。鸳帏罗幌麝烟销。烛光摇。正忆玉浪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

    [阅读全文]...

2022-03-30 08:27:19
  • 秋夜伤感诗句

  • 秋夜,伤感
  • 秋夜伤感诗句

      秋夜心静

      清风,掀起了曾经心事

      孤寂的月色

      默默的落在心扉

      呼唤着悲伤

      在半夜低吟

      在他乡徘徊

      静心感悟

      凉秋,落寞了如今心情

      涌起的.愁绪

      沉寂在自语之中

      *添了思念

      在等待问候

      在世间轻叹

      沧桑无声

      悲夜,伤感了纯洁心灵

      深痛的感受

      荡尽的无处悯人

      凋谢了情花

      在远方飘洒

      在诗里释怀

      2016年9月22日,作!

    [阅读全文]...

2022-02-20 01:36:05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古诗鉴赏

  • 秋夜,写作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古诗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古诗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赏析:

      咏月抒怀,早已成为古今中外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词中篇什,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评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语)者少。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宜乎陈廷焯称其为“词中之龙也”(《白雨斋词话》卷一)。

      据词题知作于淳熙元年中秋夜,时稼轩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吕叔潜字虬,余无可考,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破题写中秋的圆月皎洁,似金波,似飞镜。“转”而“磨”,既见其升起之动势,复见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因明月而思及姮娥,遂有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白发欺人,壮志难酬,正是稼轩此时心情的写照。他南来至今已十二年。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1165年(乾道元年),稼轩上赵昚《美芹十论》;1170年(乾道六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写于同年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云:“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以这“问姮娥”是含有无限凄凉意的。虽用薛化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却决不是一己之哀愁。

      下片陡转,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突变为奋发激扬之音:“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豪情胜概,壮志凌云,大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三)之势。此是勉友,亦是自勉。一结更发奇思异想,把这股“英雄语”(周济语)、“英雄之气”(陈廷焯语)推向高峰:“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杜甫对明月怀念家人云:“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十日夜对月》)。如此“可照见家中人也”。后来他漂泊夔府孤城,离家千里,此时对月,想像又不同:“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月》)。由于自己的孤寂,想象姮娥也会孤寂。稼轩襟怀高阔,他斫却婆娑摇曳的桂枝,是为了使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酉阳杂俎》称: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词源自传说故事,前人诗句,但内蕴丰厚多了。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谓此词“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夜宴中秋,对客把酒,词人抒发他的“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只是点到而已。他准确地把握了“诗亦相题而作”(瞿佑《归田诗话》)的道理,由首至尾未离中秋咏月,只是意在月外,出之于飞腾的想象,使“节序”之作更上一层楼。

    [阅读全文]...

2022-01-25 14:33:56
2022-02-02 14:44:33
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的诗句 - 句子
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的诗句 - 语录
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的诗句 - 说说
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的诗句 - 名言
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的诗句 - 诗词
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的诗句 - 祝福
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的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