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商山早行的主旨

关于古诗商山早行的主旨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商山早行的主旨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商山早行的主旨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商山早行的主旨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17) 语录(1) 说说(5) 名言(2) 诗词(833) 祝福(2k+) 心语(41k+)

  • 春夜喜雨古诗主旨

  • 阅读
  • 春夜喜雨古诗主旨

      古诗《春夜喜春雨》是“诗圣”杜甫的作品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夜喜春雨古诗主旨,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好春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主旨

      《春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时诗人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春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春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词语注释:

      1、好春雨:指春春雨,及时的春雨。

      2、知:明白,知道。说春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3、乃:就。

      4、发生:萌发生长。

      5、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6、润物:使植物受到春雨水的滋养。

      7、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8、俱:全,都。

      9、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10、独:独自,只有。

      11、晓: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12、红湿处:春雨水湿润的花丛。

      13、花重(zhòng):花因沾着春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14、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诗意参考:

      一、及时的春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二、这一场春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春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看看带有春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春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诗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春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赏析1:

      《春夜喜雨》是诗人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诗人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春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作者的喜。《春夜喜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春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全诗这样写道:“好春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春雨。“知时节”赋予春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春雨!首联既言春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听春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很细致,就连春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春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春雨之繁密。

      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春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

      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诗人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春雨——听春雨——看春雨——想春雨。俗话说,“春春雨贵如油”,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歌意在盛赞春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让人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这不能不令人惊叹诗人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春雨来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春雨的喜爱之情。

      “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春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诗人的《春夜喜春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诗人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读者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这是描绘春夜春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

      诗歌一开头(首联)就用一个“好”字赞美“春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这里用“好”赞美春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春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的确,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春雨,春雨就下起来了。它是多么“好”。

      第二联(颔联),进一步表现春雨的“好”。春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称赞春春雨霏霏、悄无声息的特点,而且表现了它无私的品质。春天的春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春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春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春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春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这两句也是名句,比喻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和风细春雨的教诲。“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春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春雨,而且表明那春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春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此时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春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春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市南)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这首诗写的是“春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春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前两句写了下春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春雨的及时。春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六句集中写了“夜春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从'潜 "“润”“细”“湿”等字,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浦起龙说:“写春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春雨的、也就是“好春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赏析2】

      首句用“好”字对春雨加以赞美,并以拟人的手法点明春雨“好”的原因,似乎春雨也通人性,在最需要雨水的春天,适时而落。春雨在诗人的笔下不仅富于理性,而且富有情义。颔联仍然使用拟人手法,从春雨的降落角度,进一步赞美春雨的美好。在这一联里,诗人表达了春雨的两种特点:一是春雨仿佛怕影响人们日间劳作而选择夜间而落;二是春雨虽有益于农夫,却不显露丝毫的沽名钓誉之心,只是甘心润物,而不喧哗扰人。这一联进一步表明了春雨无私哺育大地的情怀,从中也反映出诗人不慕权贵、深爱百姓的胸襟。颈联写景,通过野径俱黑,江火独明点明春雨范围之广,并暗示春雨持续时间之久,表明春雨能完全满足人们的愿望。尾联是作者由春雨而激发出的想象,写春雨滋润万物,哺育百花的功劳,通过花多花美对春雨进行赞美,与首联的“好雨”相互呼应。

      这首诗借春雨表达出作者非常崇高的思想境界。诗人采用拟人和想象的手法,全诗不着一“喜”字,而作者的喜悦之情却随处可见。

      【赏析3】

      这首诗是写景状物的诗,是诗人长期转徙流离,定居成都草堂后所作。诗人将下雨这个很普通的自然现象拟人化了,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幅春夜细雨的风景图画,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首联即称赞这场春雨为好雨,她似一位善解人意的女子,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悄然而至。“知”采用了似人化的修辞手法,把春雨人格化。“发生”可理解为春雨滋润万物,带来生机一片。

      颔联细腻地描绘出春雨是好雨的特点: 春雨伴随着春风,趁着夜色,悄然降落,细无声响地滋润着万物。这两句诗抓住了春雨悄然无声这一特点,描写准确传神,历来被认为是写春雨的绝句。

    [阅读全文]...

2022-04-21 09:21:33
  • 出塞王之涣古诗(出塞诗意及主旨)

  • 诗意
  •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鉴赏】此诗是诗人初入凉州时,面对黄河、边城的荒凉辽阔景象,以及耳闻《折杨柳曲》所产生的感慨,也表现出广大将士为国戍边的悲壮。

    第一二句描写古代凉州一带荒凉辽阔的景象。诗人先用镜头摄取远景:黄河汹涌澎湃波浪滔滔地入海,如自下而上、由*及远地眺望,它却像一条洁白的丝带逐迤飞上云端。诗人的视觉与黄河的流向相反,突出了黄河源远流长的悠远仪态,也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重在表现黄河的静态美。诗人又摄取具立体感的*景:征皮士兵居住的很小的城堡被孤独地屹立在高山环抱之中。用远川高山反衬玉门关地势险要、处境孤危。孤城是一片,是单薄、狭小的,而高山却是万仞的,以数量和体积极不相称的两件事物,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这也是诗人对文字的巧妙组合的功用。

    第三四句借凄凉幽婉的笛声,表达诗人对这种景象的感想。以问语转出浓郁的诗意,羌笛之声吹出了成守者处境的孤危和强烈的怨恨。羌笛演奏的是《折杨柳》曲调,而折柳赠别在唐代最盛,“杨柳”的实物、文字与离别便有了比较直接的关系,《折杨柳》笛曲触动了人们的离仇别恨。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用词十分精心,并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戍守者自知,天高皇帝远,朝廷的关心本来是不度过玉门关的,才有了玉门关外处境的孤危和环境的恶劣,才有了杨柳不青和离人想要折杨柳寄情而不能的残酷现实。以“何须怨”*语,深沉含蓄,传达出成守者在乡愁难禁时意识到卫国成边责任的重大,才能如此自我安慰。此足见戍边将士的伟大情怀。此诗在写作上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是对比的运用和语言的准确、意丰。

    [阅读全文]...

2022-03-18 01:21:56
  • 听筝古诗的意思(听筝原文主旨赏析)

  • 老街写观唐绝句系列时,就对柳中庸影响颇深,这个人一共只有寥寥几首绝句(另有几首五律和七律)传世,却有两首七四句皆对。

    《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凉州曲二首》

    高槛连天望武威,穷阴拂地戍金微。九城弦管声遥发,一夜关山雪满飞。

    古人作绝句,一般会避免四句皆对,因为这种形式令人也有过于刻意不自然的感觉。因为五律和七律中间二联必须对仗,这种四句皆对的绝句,很像七律中间的二联,彷佛是写了一半的七律。

    柳中庸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其郡望是河东解县(今山西永济) ,河东柳氏是山西的望族。其中最有名的人就是柳宗元,柳中庸是柳宗元的族叔。

    柳中庸的哥哥叫柳并,曾经是河东府掌*,迁殿中侍御史,受业于盛唐名士萧颖士。萧颖士是开元23年的状元,桃李满天下,最好看好的却是这个柳中庸,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萧颖士把自己的闺女嫁给了柳中庸。

    柳中庸本人淡泊名利,据说曾经“诏授洪府户曹,不就”。结交好友多是超俗脱尘之人,如陆羽、皎然等。他最好的朋友可能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吧。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李端给柳中庸写了好多的诗:

    江边遇到了写一首:《江上逢柳中庸》;分手了再写一首《江上别柳中庸》;李益路途中夜宿瓜州也写一首《宿瓜洲寄柳中庸》;送别人的时候还要想着好友,再来一首《送张芬归江东兼寄柳中庸》;水边赶路遇到了下雨,也要写一首《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有个诗人朋友真好,就如同汪伦一样,即使自己不会作诗也同样能够千古传名。

    史书上介绍柳中庸时,说其”名淡, 以字行”。 意思是说柳淡这个名字不为人知,柳中庸这个名字比较出名。类似明朝的文征明,多数人不知道他叫姓文名壁,字征明。

    《全唐诗》中只记录了柳中庸13首诗,其中只有一首七律《听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听,*仄多音字,这里是仄声。逐、识、别,这3个字今天是*声,古韵是入声(识,去、入声多音)。这首诗押【庚】韵,是一首标准的七言律。

    1、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写筝的几乎都少不了弦和柱,例如南朝沈约《咏筝诗》就写道:玉柱扬清曲,弦依高张断。筝传统乐器,据说是秦人蒙恬所制,因此名曰“秦筝”。

    因为这种乐器发音凄苦,汉侯瑾《筝赋》说 “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白居易也写道“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首联两句,简化一下,就是听、声二个字。后面颔联与颈联、尾联,都是听到声音后的联想。

    2、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筝声似春风吹柳,如鸟啼花丛。这是一种欢快的情绪。

    3、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筝声突然转为凄苦,诗人从两面写来,家中妻子独夜对灯影,游子空楼望明月,这是相思之苦。

    柳中庸的这两句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两句如出一辙,只是登楼的换成了妇人,游子在扁舟上了: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后来宋朝的柳永也有词从两面写来: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4、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写完了分隔两地相思的痛苦,尾联又开始写离别之恨。

    “更入”二字,把痛苦又升了一级。作者似乎引入了自己的愁绪,江南与洛阳远隔两地,这是在写自己与亲友离别时的悲怨吗?

    这首诗章法清晰,第一联破题,点出了听筝二字。颔联和颈联都是对于声音的描写,是筝声主观要表达出来的意思。尾联中,作者加入了自己的经历与心情。

    整首诗虽有颔联的短暂欢快,终究还是颈联尾联主导了筝声的“悲怨”主题。

    柳中庸最为人称道的诗,是那首被选入的《征人怨》,这首绝句因为入选《唐诗三百首》而被今天的人所熟知。五律乏善可陈,七律似乎只有一首传世,就是这首《听筝》。

    据说中国十大古典名曲有“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沙落雁”、“十面埋伏”。

    老街有个外甥女自小*学古筝,现在也开始带学生了。我虽然不懂,但是也跟着听过几支曲子。结束时,用柳中庸韵也作一首七律《闻筝》:

    纤纤玉指拨秦筝,座下高山流水声。 落雁*沙秋月夜,阳春白雪广陵情。

    佳人空阁莺相问,游子扁舟火独明。最是不胜清怨处,文姬洒泪入边城。

    [阅读全文]...

2022-01-01 07:05:43
  • 商山早行温庭筠翻译(商山早行的古诗赏析)

  •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⑵动征铎(duó):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⑷枳花明驿墙:枳: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明:使……明艳。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⑹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7)回塘:圆而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译文:

    清晨起床,旅店内外响起了车马的铃铛声,在外旅行总不免怀念故乡。鸡鸣声从远处月下的茅草店传来,人们的足迹留在了积满霜花的桥上。枯黄的叶子飘落在山路上,雪白的枳花在驿站的墙角上显得格外耀眼。回想起昨晚回长安的梦,远道归来的野鸭和大雁在回塘之中嬉戏。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诗的开头两句点明这是一场“早行“。所谓“征铎“,就是系在骡马胸前的铃铛。在人们牵骡备马准备动身上路的时候,铃铛就会发出声响。诗人没法贪睡,大约惺忪着睡眼,在小客栈的喧闹声里生出了怀乡恋土的悲愁吧。但他真的怀乡恋土吗?这还真不好说,因为他眷恋的很可能并不是山西老家,而是帝都长安。这层意思,要到诗的最后两句才会点明。这首诗的三、四两句是最有名的句子,也是最能体现古汉语妙处的句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十个字完全是名词的罗列,没有一个动词,严格来说根本构不成完整的一句话。这样的写法其实你已经见过了,那就是李白《送友人》里边的名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还有我们熟悉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句子里欠缺的动词必须由我们脑补出来,而到底脑补出怎样的主谓结构,直接影响着我们对诗句的理解,不同理解当中的微妙差异于是会造成感觉上的微妙变化。所以说,这样的诗句是一种美丽的半成品,需要读者去做最后的成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其说这是两句诗,不如说这是一幅画。但诗人,或者说画家,只在画面上简单勾勒出几个最关键的意象,整幅画仍然需要我们去脑补完成:茅店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客栈,板桥上的稳怎样点缀着人迹:;人又是怎样的人,是行色匆匆还是兴致盎然是垂头丧气还是志得意满。黎明鸡声中的月色又是怎样的月色,月色和霜的颜色又是如何的恍惚难辨;而那座并未被点明的商山又是怎样地环抱着、耸立着,山路又是怎样的崎岖难行……

    [阅读全文]...

2022-07-10 20:32:01
  • 《商山早行》古诗鉴赏

  • 《商山早行》古诗鉴赏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懈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强。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鉴赏:

      这首诗选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温飞卿诗集笺注》是作者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许商,在商山途中所作。

      此诗之所以人们所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的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种共同感受。全诗大意为: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落叶散满山路,枳子花明灭于驿站外,寂静的环境勾起了游子昨夜的梦:家乡的池塘理该有无数的水禽在嬉戏吧?“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懈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这两句诗映托出诗人当时心情的凄清落寞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和“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整首诗紧扣“早行:二字,写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一个“悲”子不但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且还隐含着远离故乡的伤感之意。

      全诗抒发了诗人长途跋涉,思念故乡的辛苦和仕途不得意的失落无助情怀。

      【原文】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1.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2.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3.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5.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作者简介】

      温庭筠(音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解说】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阅读全文]...

2022-06-03 21:53:09
  •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主旨

  •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主旨

      主旨有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或者主张,主意等含义,也指主要的旨意;中心意思的含义。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其四主旨,欢迎阅读与收藏。

      边塞诗

      是唐代诗歌的主要 ?题材。以边塞军旅 生活为主要内容, 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代表诗人: 高适、岑参、王昌 ?龄等。

      作者简介

      王昌龄,边塞诗 人,字少伯,江宁人。 其诗含蓄、深婉、浑 厚、明快,有“诗家 夫子王江宁”的称号。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 被世人誉为“七绝圣 手”。现存诗一百八 十余首,明人辑有 《王昌龄集》。

      文题背景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调 曲》名,内容多数写xx的战 斗生活。王昌龄的《从军行》 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 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 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 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 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 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 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 斗志。

      初步感知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 漫天的阴云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阴云漫天,遮蔽了远处雪山,遥望来路孤 城玉门关,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铠甲,古代兵士穿的战衣

      古代通往西北的边 塞关口,在甘肃省这里借代侵袭西北边境的敌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戍边将士们在黄沙大漠身 经百战,金甲磨穿,不灭 强敌,誓不归还。 诗中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豪 情壮志。全诗格调悲壮, 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边地之景:荒凉 思归之情:深切 久戍之苦:残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破敌之志:豪壮

      小结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 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 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 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 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欣赏练* 对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写青海湖上 空浓云密布,使雪山也显得暗淡无光。 展示了戌边将士恶劣的生活环境。

      B.“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写边塞的遥 远及戌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写战争的频 繁和残酷。

      D.“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写戌边将士 有家不能归的怨愤之情。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 长云暗雪山)主要是表现 戍边将士( C)

      A.艰难困苦的生活

      B.出生入死的经历

      C.报国御敌的'壮志

      D.思念家乡的感情

      扩展资料: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阅读全文]...

2021-11-27 05:15:40
  • 木兰诗全文的主旨

  • 古诗文
  • 木兰诗全文的主旨

      《木兰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木兰诗全文的主旨,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主旨

      木兰的替父从军是迫不得已的。她是在“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下,被迫“替爷征”主旨和结构的。换句话说,当时的北魏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既对别的民族进行无休止的侵犯掳掠,又对本民族人民进行无尽期的征兵,以至于规定每家每户非出一个男丁不可,从而迫使木兰不得不女扮男装、冒名顶替。而这样长期对内征兵的结果,则使得人人不安、家家不宁,因为“古来征战几人回”。至于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归来的“将军”“壮士”则肯定寥寥无几。难怪“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了。这“叹息”不但是迫不得已从军的“叹息”,还是可能诀别的“叹息”,因此从叙述主体木兰的主观认识来看,她绝对不会有“保家卫国”的.理想。教材分析者由于脱离了文本,故拔高了木兰的思想认识,以为“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是不恰当的。

      另外,我们从课文的第五、六段来看,这两段似乎充满了欢快的情调,据此,诸多分析者认为它突出了“她(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其实这种分析也很勉强。如果我们注意到了上面的分析,把握住了木兰的思想认识和从军意愿,就不难看出,这两段表面上的欢快掩不住内心的悲苦,这是一种“含泪的微笑”,是一种庆幸。就木兰而言,她已体味到战争的严酷,征战几十年,曾亲临杀戮和被杀戮的惊心动魄,现在侥幸生还,已是不幸中之万幸,她怎还敢有“百千强”的赏赐和作“尚书郎”呢?她只希望不再被征召,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是九死一生之后极度兴奋的真实写照。倘若作了“尚书郎”,那又得为统治者卖命,说不定哪一天又得披挂上阵,重踏生死场。就家人而言,几十年的盼望,喜事少愁绪多,愁就愁在木兰在外生死难料。在那风烟四起遍地腥云的社会里,木兰迫不得已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其家人的忧愁和担心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尽管从表面看,木兰回归后家里很热闹,可这种热闹是在几十年忧愁担心之后的,它实质是一种意外的解脱,所以无论从木兰角度看,还是从家人角度看,都无所谓有自觉自愿的爱国意识和思想,无所谓“突出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

      再次从叙述者(作者)角度看,叙述者的本意也不在于要表现一种爱国情结。这可以从《木兰诗》的结尾看出,“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是一段带有议论性的句子,显然,作者的本意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观念的束缚,建立一种全新的女子未必不如男的思想观念,这是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所在。

      有了以上分析,全文的结构似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六段)主要记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意在托出木兰具有男子汉气概,为第二部分(第七段)的议论张本。第二部分则是作者写作的意图所在。全诗的重心应该是第二部分,因而主旨也应从第二部分中归纳。这也符合记叙性文章的一般特点,即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点“睛”作用。

      创作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

      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阅读全文]...

2022-02-16 17:48:32
  • 浣溪沙古诗原文及翻译(浣溪沙表达的主旨及含义)

  • 含义
  •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人。晏殊天资聪颖,十四岁便以“神童”身份被荐赐进士出身年,在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中,政绩斐然。逐渐成为一代名相。同时晏殊也是一位非常高产的词人,一生创作了了大量词作,是宋代早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

    晏殊绘像

    晏殊的词作在他的那个时代就很流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词在北宋时以歌曲的形式吟唱的。他的词作上承五代花间派词人韦庄、冯延巳清新婉丽的余韵,下启晏几道、秦观等婉约派蕴藉淡雅的先风,可以说,晏殊是北宋词坛上具有承先启后作用的词人。

    晏殊著有词集《珠玉词》,词风风流蕴藉,对宋代初期的词风产生重要影响。他的词以抒写闲情雅致著称,作品沿袭了晚唐、五代词柔靡哀婉的遗风,多抒写酒足饭饱之后的娱宾谴兴和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之主题。

    北宋士大夫生活场景图

    南宋词学评论家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价晏殊的词:“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籍,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其无比。”王灼对晏殊的评价还是相当中肯的。

    晏殊的代表作品的《浣溪沙》,是最能够反映出晏殊词作的风格特征的,原词如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词意图

    这是一首抒发闲愁的词。由于晏殊少年得志,生于承*之时,官至宰相,日常的工作之外,晏殊的业余生活也是很惬意的,他是怎样打发自己的业余生活的呢?

    晏殊喜宴宾客,据南渡词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晏元献虽早年富贵,而奉养极简。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盘馔皆不预办,客至旋营之。”

    这段记载就说得非常明确了,晏殊在闲暇之余喜欢与朋友饮宴,宴*中常有歌女助兴,主客赋诗填词,开怀尽饮,酣畅淋漓。

    晏殊工作之余过着“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举办宴会,歌舞助兴,以诗酒消遣。这样的地位、生活、思想感情,也就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温润秀洁,字里行间只有些许淡淡的闲愁。

    而这首《浣溪沙》所抒发的也正是伤春的“闲愁”情感,词作主要描写的是词人饮酒观景的优雅闲适生活和对春光易逝的惆怅,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伤春之情。

    “一曲新词酒一杯”·词意图

    宋代词人惜春、伤春,进而至于怨春、恨春,这种对季节的情感体验折射出宋代士人对人生有一种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思考。

    婉约之风是词自产生以来的主线,伤春悲秋、男女离情成为词的重要内容。 但宋词中更多出现的是伤春、惜春。宋代士人伤春,其实是对美好事物容易失去的惆怅。

    在春天的所有景物中,“花” 这一自然意象常常意味着生命、青春,代表的就是春天,惜花就是惜春。

    而花朵凋零、落红则又代表着美好事物的一去不返和消逝,而造成花谢花落的就是风,就是雨,这就造成文人对风雨的恐惧,对花的感伤,也是对春的感伤。

    “无可奈何花落去”·词意图

    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中,他们的仕途并不像晏殊这样一帆风顺,因为仕途沉浮而贬谪他乡的占有很大一部分,如苏轼、秦观等人,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感伤情绪,他们往往会将这种情绪诉诸于笔端,借伤春来自我排遣与慰藉,这是极其正常的情感体现,借伤春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是人之常情。

    如秦观在遭谪贬到岭南时,他写下了《减字木兰花》其中就有“黛娥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的词句,秦观将自身的际遇与伤春的情感结合起来,借伤春表达了此时此刻自己的内心世界。

    “无可奈何花落去”词意图

    晏殊的仕途*顺,没有经历过贬谪,所以晏殊的这首《浣溪沙》,抒发的只是词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易老,富贵难久的“闲愁”,表现了作者生活的优裕和精神生活的寂寞空虚。

    词作在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闲适典雅的生活画面:晚春时节,花园中的景致是那么的美好,精致的楼台亭榭,一切都布置的相当雅致,由此也能看出词人闲暇之余的生活是很从容悠闲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意图

    但是细读词句就会发现,字里行间似乎又隐隐地透出词人内心的一丝伤感。同样的场景,去年的今天是多么的欢乐和热闹,可是岁月匆匆流逝,如今却要独自一人来感怀曾经美好的时光。词人抬头看着美丽的夕阳,他不禁发出感慨:明天还会再来,而匆匆流走的美好时光却是一去不复返了。

    晏殊对夕阳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恰如其分地透露出内心的伤感,使他的主观情感同夕阳这一自然现象相互融合,交织在一起。

    这首《浣溪沙》词,上片主要写持酒听新词,意兴阑珊,但是词人突然记起去年也是这样,往日欢愉的情景再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样的阑珊意境。于是词人感到时光的流逝不可追回,虽有此时的生活依旧,但还是美中不足,因而不免令人感到叹息。

    词作开篇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化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长安道》中的“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两句,“一曲新词酒一杯”表达的正是晏殊以诗酒消遣,自娱自乐的一个生活片段。与其说是一个生活片段,还不如说是词人对伤感的自我排遣。

    晏殊《浣溪沙》·词意图

    接下来,词人写道“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这还是对所处场景的描写,一切景物依旧,同样的季节、同样的地点,但过去的一切,都像这落山的夕阳,一去不复返。

    词人所要表达的正是:人已经不再是去年的人了,即使周围的景物依旧,但人却在变,谁都不可能还是去年时候的那个人了。也正因为如此,一种惜春之情油然而生,词作上片就在这样的轻描淡写中将伤春、惜春的氛围营造好了。

    下片主要是在写春天即将过去,百花争艳的场景即将消逝,随之而来的是百花凋零、遍地落红的场景。词人为什么对百花凋零这样明暗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在晏殊的眼中,百花代表的春天,代表的是春日里美好的事物,可是随着春天脚步的走远,美好的事物也即将消逝。

    这是很正常的季节交替轮回,是季节的更替带来的自然变化,可是这又是不可抗拒的,也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去年的燕子去而复返,在春天来临之时,再次飞回到往日庭院中的旧巢中来。

    词人见到它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青春的日子却一去不归。宴*结束,宾客们都陆续离开,词人独自在园中的小道上徘徊,而心中莫名的闲愁就像涟漪一样,层层泛起。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意图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是这首词的“词眼”,说的通俗一点,这两句其实就是全词的精华所在,这首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二句而著名,成为蜚声词坛的佳作。

    这两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暮春时节,繁花即将落尽,是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自然现象,词人虽然触景心伤,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燕子秋去春归,有飞回到往年的筑巢的人家。

    通观这首词的整个结构,它构思精巧,选景典型,词人敏锐地捕捉到自己那一刹那间偶然为外物所触发的真实情感。整首词处处是在写景和表现个人的活动,但处处又是在抒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景为情设,词为情作”,因此这首词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小园香径独徘徊”词意图

    晏殊的这首词所表现的情绪,简单地说一种“伤春”、“惜春”的情绪,而它的精妙之处正是在于:词作精细地描绘出词人对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微妙变化。

    全词只是写的一种*缓的事物变化,并不是那种风雨袭来的突然变化,词作的成功之处在于:词人敏锐地抓住了为一般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并将自然景物的变化上升到人生的微妙变化上来,是非常富有哲理的。

    正是在这不知不觉的微妙变化中,时间一天一天地流逝,词人能够敏感地捕捉到这种时间上的微妙变化,将他捕捉到的变化诉诸于笔端,以优美的文字和旋律把这种变化精细地展现了出来。

    这首词显示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时光流逝的伤感,更把词对人生所表达的感叹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给词作自始至终蒙上了一种朦胧的伤感。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个对偶句巧妙工整、浑然天成,词人用“无可”和“似曾”这两组虚字构成的对仗,音韵谐美,将词作的文学性和音乐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格调和雅,唱起来朗朗上口,因而也被人们广泛传诵。

    晏殊《浣溪沙》·词意图

    词作借伤春表达出词人对生命的留恋与珍视,同时也显示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优雅美丽的文笔。词人创造了一个情致缠绵而又凄婉美丽的意境,情文并茂,音律谐婉,给人以美的享受。

    晏殊的《浣溪沙》抒写着品味人生的惆怅,并把它升华到更高的珍视生命和人生的思考的艺术层次上来,使人们的生活富于一种诗意的美。

    晏殊的《浣溪沙》以抒发“闲愁”起调,也以“闲愁”二字为主题。但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了一种极其常见的自然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赋予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考人生。

    [阅读全文]...

2021-12-16 06:24:30
  • 龚自珍己亥杂诗的主旨

  • 龚自珍己亥杂诗的主旨

      龚自珍写了*生出处、著述、交游等, 龚自珍己亥杂诗的主旨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己亥杂诗

      作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注释

      1.九州:中国。

      2.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3.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4.恃(shì):依靠。

      5.喑(yīn):没有声音。

      6.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7.究:终究、毕竟。

      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9.重:重新。

      10.抖擞:振作精神。

      11拘:拘泥、束缚。

      12降:降生。

      译文 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使用两个比喻,写出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阅读全文]...

2022-07-18 19:58:09
古诗商山早行的主旨 - 句子
古诗商山早行的主旨 - 语录
古诗商山早行的主旨 - 说说
古诗商山早行的主旨 - 名言
古诗商山早行的主旨 - 诗词
古诗商山早行的主旨 - 祝福
古诗商山早行的主旨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