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送别古诗的主旨

关于山中送别古诗的主旨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山中送别古诗的主旨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山中送别古诗的主旨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山中送别古诗的主旨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38) 语录(17) 说说(43) 名言(11) 诗词(1k+) 祝福(65) 心语(412)

  • 《山中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

  • 送别
  • 《山中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山中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句】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出处】唐·王维《三中送别》。

      【译注】送别友人,回到山中。天刚刚黑,便关 上了柴门。“罢”字作结,凝练地概括了诗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日 暮”便“掩柴扉”更为含蓄,它委婉地暗示出诗人的孤寂和对友人的无限 深情。继日暮而来的漫漫长夜,诗人将如何排遣那深重的离愁?这令人 神伤的场面也都饱溢在诗句中,可谓力透纸背。

      注: 山中,王维隐居辋川别墅所在地蓝田。

      【全诗】

      《山中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①柴扉:柴门。

      ②年年:一作“明年”。王孙:贵族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翻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全诗赏读】

      这首《山中送别》乍读会让人感到特别: 题为《送别》,却不写送别, 起首一句便是“山中相送罢”,说今天曾有过“送别”那么一回事,已经过 去了。至于行者为谁,前往何处,离别情景,一概略去,仅以一个并无感情 色彩的“罢”字一带而过,大有漫不经心的意味。次句接以“日暮掩柴 扉”,柴扉,指山居常见的白板门。山中生活简静,既昏便息,“掩柴扉” 是每天到日暮时分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这似乎也与白昼送别没有多少 关联; 而诗人却把这本不相关的两件事连在一起,真让人疑心这是不是在写 送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三、四句从《楚辞·招隐士》 “王孙 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化来。《招隐士》两句原意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 不归; 王维这两句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这是诗人“掩 柴扉”以后的心理活动,正面抒惜别之情。经过后面这么一问,通首诗豁然 开朗,变得神采飞动。“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按常情应在相别之际向行 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这说明 它是诗人“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他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 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 又担心其久不归了。正是“扉掩于暮,居人 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唐汝询《唐诗解》)。正因为日 暮是离愁别绪最难排解的时刻,所以“掩柴扉”这一看似*常的举动就显示 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被涂上浓重的感情色彩。读者不仅可以从中看到诗中 人寂寞低回的神态,推想其怅然若失之情,进而还能设身处地地想象诗人在柴 扉关闭后何以打发那漫漫长夜。至于到“春草明年绿”时,那又要费几多时 日,何况“王孙归不归”还在未卜之中。

      绕开相送直写送罢,由“相送罢”直接“日暮掩柴扉”,又从当天的 “日暮”遥接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时间上连续跳跃, 而离愁别绪也在这跳跃中被逐步加强。“以送罢始,以盼归终,抒别后相思 之意,弥见当前惜别之情。”(刘拜山评语)语言朴素、自然,而感情深厚、 真挚,可谓寄至味于*淡。

      作者简介

      王维像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阅读全文]...

2022-03-08 01:28:46
  • 山中送别古诗

  • 送别
  • 山中送别古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中送别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王维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译文及注释】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

      您能不能回来呢?

      1、掩:关闭。

      2、柴扉:柴门。

      3、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阅读全文]...

2022-07-13 07:16:22
  • 山中送别王维古诗(王维诗山中送别译文)

  • 送别
  •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山中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掩:关闭。柴扉:柴门。明年:一作“年年”。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阅读全文]...

2022-01-16 05:39:27
  • 王维:山中送别

  • 送别
  •   《山中送别》

      作者:王维

      原文: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注释:

      1、掩:关闭。

      2、柴扉:柴门。

      3、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翻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

      您能不能回来呢?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m.ju.51tietu.net)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阅读全文]...

2022-05-02 09:43:03
  • 《山中送别》原文及译文

  • 送别
  • 《山中送别》原文及译文

      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中送别》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中送别》原文:

      王维〔唐代〕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山中送别》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山中送别》赏析: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阅读全文]...

2022-05-24 18:34:50
  • 王维山中送别的诗句

  • 送别
  • 王维山中送别的诗句

      导语:《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王维山中送别的诗句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山中送别

      【作者】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⑴。

      春草明年绿⑵,王孙归不归⑶?

      词句注释

      ⑴掩:关闭。柴扉:柴门,用荆条或树枝编扎的简陋的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白话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整体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这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句意,但一点也不使人感到是用典,而觉得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自然流出的深情话语。这里用典不仅贴切,而且灵活,巧妙。《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是淹留山中,辞赋作者是要招其离开山中归家,而王维诗却反用其意,盼友人回到山中来;《楚辞·招隐士》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而王维诗是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楚辞·招隐士》用的是直接感叹句,王维改用疑问语气,所传达的感情便微妙、丰富多了。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归不归”三字,有担心、疑惑友人去而不归,又有盼望友人明春归来之意绪。在王维之前,南齐谢朓《酬王晋安》诗也用了《楚辞·招隐士》的句意,写出了“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的句子。

      第三句“春草明年绿”,有的本子作:“春草年年绿。”比较之下,“春草明年绿”更为美妙。它是全篇诗的警句。有了这一句,描绘出了诗人在柴扉中想象的这一片春草的绿色,使整首诗有了色彩,有了画意,有了象趣,而诗人盼望友人归来同赏明春山色的深情,便有了借以寓托的鲜明美丽物象。“绿”字是诗眼,“明”字也妙。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阅读全文]...

2022-03-06 15:48:33
  • 古诗春日的诗意解释(春日朱熹这首诗的主旨)

  • 诗意,解释
  • 胜(shènɡ)日(rì)寻(xún)芳(fānɡ)泗(sì)水(shuǐ)滨(bīn),

    无(wú)边(biān)光(ɡuānɡ)景(jǐnɡ)一(yì)时(shí)新(xīn)。

    等(děnɡ)闲(xián)识(shí)得(dé)东(dōnɡ)风(fēnɡ)面(miàn),

    万(wàn)紫(zǐ)千(qiān)红(hónɡ)总(zǒnɡ)是(shì)春(chūn)。

    译文:

    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水边,河边。

    无边:无边无际。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

    《春日》鉴赏:

    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绾,逗落到“春日”上。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拓展资料: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一字仲晦,又号晦翁,别称*。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淳熙时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宋光宗时,历知漳州、秘阁修撰等职。宋宁宗时任焕章阁待制。卒谥“文”。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辑有《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

    首诗从字面意思看来,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王相注《千家诗》,就认为这是游春踏青之作。而根据作者生活年代可知这首诗所写的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签订了《绍兴和议》,一顶宋金领土以淮水为界。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又败于符离。从此,主和派得势,抗战派销声。宋孝宗以还,南宋朝廷稍稍安稳,偏安于东南,而金人亦得暂时息兵于淮北。终朱熹一生,南宋没有很大的边防军队,而朱熹本人更无从渡淮而至鲁境,不可能北上到达泗水之地。作者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阅读全文]...

2022-02-01 18:00:29
  • 旅夜书怀古诗赏析(旅夜书怀的意境及主旨)

  • 意境
  • 杜甫入蜀投奔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于七百六十五年五月逝世后,诗人无依无靠,离开成都,带着家小乘舟东下。此诗写于乘舟东下,漂流途中经过重庆、忠县时写下的这首《五律》诗。全诗是:》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随*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大地一沙鸥。

    题解:

    “旅夜书怀”,旅途中的夜晚,泊舟江边,抒写自己的胸怀。

    词语解析:

    “危“,高。“危樯“,高高的桅杆。“樯“,船上的危杆。

    “星垂*野阔”,*原辽阔,满天的繁星在远处的天边仿佛垂到地*线上。

    “月涌“,月亮如从江中涌出。“大江“,指长江。

    “名岂”,”名”,指名气。杜甫的名气是因为文章而著名。这里其实是反其意而用之。自己的诗文纵然卓著,然而不得所用。

    “沙鸥“,水鸟儿。

    试译如下:

    长江岸边的小草啊,

    在微微的轻风中飘动,

    乘坐的这叶小船,

    桅干高耸在茫茫的夜色中。

    一眼望去,

    天空中点点低垂的星星,

    衬托出无边的阔悠。

    月光随着水波,

    推涌在奔流不息的长江里。

    这一点小小的名声,

    岂是诗文而得名?

    现在老病缠身,

    官倒是应该罢免休息。

    随着这叶小船漂泊,

    像什么呢,——

    在这茫茫的天地间,

    倒象是一只孤独的沙鸥!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社会面貌,他站在封建低下层人民的立场,反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奢侈腐败。他关心国家大事,但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这种矛盾在他的诗里交杂并存。

    现实主义是诗人的主要特色。尽管他的诗风“沉郁“,但是在这样风格的基础上,又呈现多样的风采,雄浑,悲壮,奔放,瑰丽,质朴,轻灵而达于胜境。

    这首诗便是作者在那种历史时期,描写个人无所依靠茫然漂泊的真实写照。表达了当时低下层人民的疾苦。通篇笔笔老到,神完气足,创作技巧达到了炉火纯清的程度。是我们学*《五律》抒写胸怀的典范。

    不过这首诗*朱彝评论为:“中两联皆一字起头(星、月、名、官)亦小失检点”,这在律诗中也是很少见到的。不过,我们读起来依然是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不失为五律诗中的绝唱。

    [阅读全文]...

2022-06-16 18:15:06
  • 送别的古诗

  • 送别
  •   1、《江陵愁望有寄》

      唐·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春山伴路图》

      明·唐寅

      欲往何处觅雅训?巍巍昆仑皆惊愤。

      风里鲲鹏欺大鸟,雨中雏燕竞轻俊。

      今朝我欲乘风去,大展雄才高万仞。

      横扫天下邪与恶,一泻君子千古恨。

      4、《雪岳读书图》

      明·萧云从

      圣书万卷任纵横,常觉心源极有灵。

      狂笑惊散四方客,大怒偏向虎山行。

      不畏腥风吹血雨,豪歌一曲万里晴,

      独自遨游何稽首?揭天掀地慰生*。

      5、《寒江独钓图》

      宋·马远

      天涯何处觅佳音,世路茫茫本无心。

      无情未必真豪杰,知交何须同生根?

      垂泪一别人千里,日后寒暖各自珍。

      慷慨自古英雄色,甘洒热血写青春。

      6、《长恨歌》

      唐·白居易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7、《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7、《别州民》

      唐·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一无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8、《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阅读全文]...

2022-05-30 15:50:02
  • 送别的古诗

  • 送别,经典
  • 关于送别的古诗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送别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别的古诗 1

      送别诗大全

      1、《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5、《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7、《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8、《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9、《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10、《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1、《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王勃

    [阅读全文]...

2022-01-12 00:02:47
山中送别古诗的主旨 - 句子
山中送别古诗的主旨 - 语录
山中送别古诗的主旨 - 说说
山中送别古诗的主旨 - 名言
山中送别古诗的主旨 - 诗词
山中送别古诗的主旨 - 祝福
山中送别古诗的主旨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