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形容挑山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形容挑山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形容挑山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形容挑山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6、斜:此字读xiá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描写桃花的古诗词和名句集锦
【一】简称“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中国节令用语。程大昌《演繁露》卷一:“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说》: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根据农历节气,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一百二十日。每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气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顺序为: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花,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楝花。
【二】另有一年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梁元帝《纂要》:“一月二番花信风,阴阳寒暖,冬随其时,但先期一日,有风雨微寒者即是。其花则:鹅儿、木兰、李花、杨花、桤花、桐花、金樱、黄、楝花、荷花、槟榔、蔓罗、菱花、木槿、桂花、芦花、兰花、蓼花、桃花、枇杷、梅花、水仙、山茶、瑞香,其名俱存。”
描写桃花的`诗句和描写桃花的古代名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夭夭:茂盛的样子。灼灼:鲜明的样子。
诗经·周南·桃夭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
芳华鲜美:一作芳草鲜美。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唐·宋之问《有所思》:“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容:打扮。
唐·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然:燃。
唐·王维《辋川别业》
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唐·王维《田园乐》:“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唐·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桃蹊李径年虽古,栀子红椒艳复殊
栀子:栀实,可作*染料。
唐·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
草*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唐·贾至《春思二首》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
唐·韩愈《题百叶桃花》
桃花乱落如红雨
唐·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
杜若:香草名。
唐·刘禹锡《寄朗州温右史曹长》
蕙兰有恨枝尤绿,桃李无言花自红
宋·欧阳修《舞春风》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鸭头:形容春江江水如鸭头的浓绿色。
古诗挑战赛日记
在**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挑战赛日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星期五,我们五年级有3个班联合举行古诗挑战赛,我非常激动,心久久不能*静下来。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了比赛场地——三楼大会议室。我作为五(2)班的代表,义不容辞地站出来为班争光。第一轮,我和其他两个班进行抢答。比赛时我速战速决,因为速度和反应能力的优势,率先赢了第一轮。但是我们班的纪律性较差,总有人忍不住讲话,被老师扣了2分。刚刚才有的一点胜利,转眼间化为乌有。比分被追*了,我感到非常郁闷。
第二轮是对诗句比赛,我们班的丁甯同学被推选出来作代表。她品学兼优,古诗也积累得很多。比赛开始了,文静的丁甯过于害羞,反应速度都不够快,错失了几次加分的机会,实在太可惜了。很快,在同学们的鼓励下,她战胜了自己,胆子大了起来,表现也越来越好,渐渐地赶上来了。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喝彩。
第三轮是决赛,由冯诗诗作代表迎接挑战,别看她*时发言有点结巴,关键时候可一点也不含糊,口齿清楚,声音宏亮,反应也极快,一首诗也没有重复。别的班代表由于重复别人背的古诗被扣分了。我暗暗高兴,对冯诗诗钦佩之情也油然而生。正当我觉得胜利在望的时候,田老师又扣了2分我们班的纪律分。出于意料的是,比赛结果我们三个班都是33分,战成了*局。我心有不甘,怎么会这样?要是我们班少扣点纪律分,就稳拿第一了。我真是如坐针毡,恨不得把扣掉的`几份抢回来。
几个评委老师商量了一下,决定来个加时赛——三个班循环背诗,看谁背得多、背得快。我心中立刻又升起希望——这一次一定能赢!我叮嘱周围的同学不要再多讲了,避免纪律上又十分,同学们也很配合,郑重地点点头,表情严肃,一副我方必胜的神情。这场附加赛极为重要,我们都严阵以待。仔细倾听对手所背的古诗,以免重复。我们团结一致,连*时学*不怎么好的彭静兰都力压群雄,抢答了3首古诗。五(1)的高豪因为太紧张,背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之后,张口结舌,一下子卡壳了。大家都笑了起来。五(5)班的同学因为重复背诵古诗扣了2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最终我们班以2分的优势取得了冠军。
这次比赛使我明白了:当你觉得胜利已经到来的时刻,也可能应为一点小细节而失败的,所以说做事要注意细节,不然就算感到快成功了也可能因细节前功尽弃的。
昭君怨·担子挑春虽小
蒋捷〔宋代〕
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
帘外一声声叫,帘里鸦鬟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
定西番·挑尽金灯红烬
韦庄〔唐代〕
挑尽金灯红烬,人灼灼,漏迟迟,未眠时。斜倚银屏无语,闲愁上翠眉。闷杀梧桐残雨,滴相思。
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
张耒〔宋代〕
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鹊桥仙(挑巷弟生日)
刘克庄〔宋代〕
御屏录了,冰衔换了,酷似香山居士。草堂丹灶莫留他,且领取、忠州刺史。移来芳树,摘来珍果,压尽来禽青李。三千年一荐金盘,又不是、玄都栽底。
洞仙歌·银缸挑尽
佚名〔宋代〕
银缸挑尽,纱窗未晓,独拥寒衾一半。
元驭学士于新观种花挑野菜前后戏呈得十二首 其一
王世贞〔明代〕
白白红红几树斜,清溪一曲水如霞。不须牙版标名字,看着应呼学士花。
元驭学士于新观种花挑野菜前后戏呈得十二首 其二
王世贞〔明代〕
一蕊须头一佛圆,供时长在梵王前。远公未晓西归意,亲凿方池种白莲。
和《以司空大师不肯赋诗以诗挑之》诗二首 其一
沙门郎思孝〔辽朝〕
为愧荒疏不敢吟,不吟恐忤帝王心。本吟出世不吟意,以此来批见过深。
和《以司空大师不肯赋诗以诗挑之》诗二首 其二
沙门郎思孝〔辽朝〕
天子天才已善吟,那堪二相更同心。直饶万国犹难敌,一智宁当三智深。
以司空大师不肯赋诗以诗挑之
耶律宗真〔辽朝〕
为避绮吟不肯吟,既吟何必昧真心。吾师如此过形外,弟子争能识浅深。
黄山的古诗
《题黄山》
明方勉
杖黎得得入云看,中有幽篁下有兰。
百道飞泉鸣玉佩,千寻石柱架琼峦。
隔林幢影招青鸟,出洞箫声送彩鸾。
地位清高人罕至,好收风景入琴弹。
《登黄山凌 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唐李白
鸾乃凤之族,翱翔紫云霓。
文章辉五色,双在琼树栖。
一朝各飞去,凤与鸾俱啼。
炎赫五月中,朱曦烁河堤。
尔从泛舟役,使我心魂凄。
秦地无碧草,南云喧鼓鼙。
君王减玉膳,早起思鸣鸡。
漕引救关辅,疲人免涂泥。
宰相作霖雨,农夫得耕犁。
静者伏草间,群才满金闺。
空手无壮士,穷居使人低。
送君登黄山,长啸倚天梯。
小舟若凫雁,大舟若鲸鲵。
开帆散长风,舒卷与云齐。
日入牛渚晦,苍然夕烟迷。
相思定何许,杳在洛阳西。
《翠微峰》
宋无名氏
洞里乾坤世莫知,时闻啸鹤带云归。
几回洞口乘风立,欲挟飞仙入翠微。
《石床峰》
元汪珍
常约高僧访上方,峰头老树挂斜阳。
仙翁何处归来晚,风落松花满石床。
晓出黄山寺
□ 高 翥
晓上篮舆①出宝坊②,野塘山路尽春光。
试穿松影登*陆,已觉钟声在上方。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
【注】 ①篮舆:竹轿。②宝坊:对寺庙的敬称。
(1)这首诗可分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认识?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可分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叙事与写景,概括地表现了山中的美景,详细地描绘了山下的田野风光;最后两句为第二层,议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大自然的无限眷恋之情和独到的审美感悟。
描写山的古诗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描写山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晓行望云山》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2、《题天柱峰》
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3、《江上望皖公山》
唐·李白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口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4、《咏江郎山》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仞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5、《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7、《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9、初见嵩山
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10、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
描写千山的古诗
古体诗是与*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描写千山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___杜甫《望岳》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____苏轼《题西林壁》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____李白《望庐山瀑布》
4、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____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上作》
5、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_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6、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____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7、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____杜甫《望岳》
8、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____杜甫《望岳》
9、挂*几千里,名山都未逢。____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10、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____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11、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____徐凝《庐山瀑布》
12、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____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13、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____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14、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____李白《游泰山六首》
15、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____李白《别东林寺僧》
16、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____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17、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____陆游《自咏示客》
18、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____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19、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____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二首》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9.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2.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送别》)
13.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1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故山下》)
1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山行杜牧古诗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下面是关于山行古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词句注释
⑴山行:在山中行走。
⑵远上:登上远处的。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⑶生:明万历赵宦光刊本《万首唐人绝句》、明高棅编《唐诗品汇》、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御定全唐诗》作“深”。
⑷坐:因为。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⑸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于:比。
白话译文
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作品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山中挑书的古诗
古诗形容挑山的
关于挑山工的古诗
描写挑山工的古诗
敬亭山百挑不厌的古诗
赞美挑山工句子
描写挑山工的句子
挑战有花的古诗
挑唆的古诗
写挑夫的古诗
挑蜡烛的古诗
挑花溪的古诗
千挑百选的古诗
关于挑夫的古诗
带有挑字的古诗
带挑字的古诗
挑问题的古诗
挑最好的古诗
挑灯看书的古诗
和尚挑水的古诗
带挑字的古诗句
有挑战的古诗词
挑战的古诗谚语
无可挑剔的古诗
儿童挑促织的古诗
挑战逆境的古诗
关于挑花的古诗谷
夜里挑灯的古诗
形容挑选的古诗
与花有关的古诗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