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一去30年的前一句

关于古诗一去30年的前一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一去30年的前一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一去30年的前一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一去30年的前一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9) 语录(7) 说说(51) 名言(1) 诗词(128) 祝福(5) 心语(21k+)

  • 一去二三里古诗

  • 一去二三里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去二三里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一去二三里古诗。

      一去二三里 (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是邵康节所作的诗,又名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 (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邵康节(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介绍

      邵康节(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是*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数》是他的发明的占卜方法。可是这本书版本很多,估计已经是传伪了。先天易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先天易学叙述的并不详细。朱熹的《周易本义》对于先天易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邵康节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我们直接研究他的思想只有《皇极经世书》一书。这是一本推演朝代兴衰的书。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从《皇》书的观物篇可以看出。

      邵康节祖上姬姓,出于召公世系,为周文王后代。他自幼胸怀大志,一心致力于科举进取之学。居共城时,其母李氏过世,他便筑庐于苏门山,布衣蔬食守丧三年。当时李挺之为共城县令,听说邵康节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邵康节遂拜其为师,从学义理之学、性命之学与物理之学。数年之后,邵康节学有所成,但从不到处张扬,所以了解他的人却很少。时有新乡人王豫同邵康节论学,他自恃自己的学问足可让邵康节师事之,谁知议论过后却深为邵康节的学识所折服,于是便虔诚地拜邵康节为师。邵康节移居洛阳之后,所悟先天之学进一步完善,又收张岷为弟子,传授《先天图》及先天之学。邵康节40岁时娶王允修之妹为妻,后二年得子伯温。51岁时(嘉佑6年),丞相富弼曾让邵康节出来作官,甚至说“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闲名目”,均被他婉言谢绝了。嘉佑7年,王宣徽就洛阳天宫寺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珂的旧宅基地,建屋三十间,请邵康节居住,富弼又给他买一花园。熙宁初,朝廷实行买官田新法,邵康节的天津之居园划为官田,司马光等二十余家又集资为他买下。邵康节命其园居为“安乐窝”。这时神宗下诏要天下举士,吕公著、吴充、祖龙图等人推荐邵康节,朝廷连着发下三道诏书,让邵康节除秘书省校书郎、颍川团练推官。邵康节再三推辞不得已而受官,可是他又称疾不肯赴职。邵康节57岁时,父亲邵古(伊川丈人)去世。邵康节与程颢在伊川神阴原(今伊川县伊水西紫荆山下)“不尽用葬书,亦不信阴阳拘忌之说”选择了一块墓地予以安葬。又过两年,邵康节的同父异母弟弟邵睦猝死于东篱之下。他与弟睦手足情深,咏诗数首以表思念之情。邵康节在洛阳闲居*30年。冬夏则闭门读书,春秋两季出游。每出游必着道装乘小车。

      城中的`士大夫听到车声,均倒屣出门相迎,儿童和仆人也高兴地尊奉他。久之,在洛阳城里有“行窝十二家”。他乐天知命,常以诗言志,以园林景色、醇酒茗茶自娱*生。他虽言“此身甘老在樵渔”、“身为无事人”,然而他却是在一心效法圣人,观物得理,究天人之际,要为后人留下一门大学问。他尝有这样的诗句:“只恐身闲心未闲”、“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可见他是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邵康节虽然不支持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但是也不公开反对。“自从新法行,常苦樽无酒”、“怀觞限新法,何故便能倾”、“侯门深处还知否,百万流民在露头”等诗句,反映了他对待新法的态度。门生故旧中的当官者,有的为反对新法要投劾而去,他劝说这些人:“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二程兄弟与邵康节同巷里居住*三十年,世间事无所不论。程颢尝说:“邵尧夫于物理上尽说得,亦大段泄露他天机。”又说:“尧夫之学,先从理上推意,言象数,言天下之理。”以“内圣外王之道”评论邵康节之学,以“振古之豪杰”评论邵康节其人。

      熙宁10年(公元1077年)3月,邵康节有病卧床百余日而不能起。至7月4日病危,5日凌晨去世,享年67。遗嘱命治丧之事从简一如其父,从伊川先茔。邵康节病中,司马光前来探视。邵康节对他说:“某病势不起,且试与观化一巡也。”司马光宽慰他:“尧夫不应至此。”邵康节说:“死生亦常事耳。”当时正值张载从关中来,他给邵康节诊脉后说:“先生脉息不亏,自当勿药。”又要给邵康节推命吉凶,说:“先生信命乎?载试为先生推之。”邵康节回答:“世俗所谓之命,某所不知,若天命则知之矣。”张载说:“既曰天命,则无可言者。”邵康节《闲行吟》一诗曰:“买卜稽疑是买疑,病深何药可能医。梦中说梦重重妄,床上安床叠叠非。列子御风徒有待,夸夫逐日岂无疲。劳多未有收功处,踏尽人间闲路歧。”可见他是一个不信世俗之命也不搞卜筮稽疑那一套智数的人。程颐前来探病,诙谐地说:“先生至此,他人无以致力,愿先生自主张。”邵康节说:“*生学道固至此矣,然亦无主张。”程颐还是跟他戏谑,邵康节也开玩笑地说:“正叔可谓生姜树头生,必是树头生也。”这时邵康节的声息已很微弱,就举起两手做手势,程颐不明白,问:“从此与先生诀矣,更有可以见告者乎?”邵康节说:“面前路径常领宽,路径窄则无著身处,况能使人行也!”邵康节病重之中犹有“以命听于天,于心何所失”、“唯将以命听于天,此外谁能闲计较”、“死生都一致,利害漫相寻。汤剂功非浅,膏肓疾已深。然而犹灼艾,用慰友朋心”等诗句,足见他对待生死的乐天态度。

      邵康节去世后,邵伯温请程颢为其父作墓志铭。程颢月下渡步于庭,思索良久对程颐说:“颢已得尧夫墓志矣。尧夫之学可谓安且成。”遂于《墓志》中有“先生之学为有传也,语成德者,昔难其居。若先生之道,就所至而论之,可谓安且成矣”之语。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欧阳修之子欧阳棐作《谥议》:“雍少笃学,有大志,久而后知道德之归。且以为学者之患,在于好恶,恶先成于心,而挟其私智以求于道,则弊于所好,而不得其真。故求之至于四方万里之远,天地阴阳屈伸消长之变,无所折衷于圣人。虽深于象数,先见默识未尝以自名也。其学纯一不杂,居之而安,行之能成,*夷浑大不见圭角,其自得深矣。按谥法,温良好乐曰康,能固所守曰节,谥曰康节先生。”崇宁初,从祀孔子文庙,追封新安伯。明嘉靖中,祀称“先儒邵子”。

      邵康节的著作,除《皇极经世》、《观物篇》、《击壤集》和《渔樵问对》外,据程颐和朱熹讲,还有《无名公传》。另外,还有邵伯温据邵康节讲学语录整理而成的《观物外篇》。两宋间人王湜《易学》曰:“康节先生遗书,或得于家之草稿,或得于外之传闻。草稿则必欲删而未及,传闻则有讹谬而不实。”又于“皇极经世节要序”中说:“康节先生衍《易》作《经》,曰《皇极经世》。其书浩大,凡十二册,积千三百余板。以元经会二策,以会经运二策,以运经世二策,声音律吕两相唱和四册,准《系辞》而作者二册。”其实,王湜所见十二卷本的《皇极经世书》,已是邵伯温于邵康节去世后将《皇极经世》与《观物篇》合在一起,又加入其祖父邵古的声音律吕之学与张岷听邵康节讲学时所作的笔录(定名为《观物外篇》)厘订而成。一至六卷为元、会、运、世,七至十卷为律吕声音,十一卷为“观物内篇”,十二卷为“观物外篇”。对此,清王植于《皇极经世书解·例言》中已经有说明。

    [阅读全文]...

2022-06-28 14:57:24
  • 一去二三里古诗

  • 一去二三里古诗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去二三里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去二三里古诗

      又名《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释义: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赏析:

      短短20个字,寥寥几笔,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是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所以,诗的用词也到了简略得不能再简约的程度。你就拿这首诗来说吧,诗中的一个"去"字便有了行动,有了动感;一个“里”字便有了距离,一个“烟村”和“四五家”便有了村落的生气和小村庄的摸样,一个楼台和花,便有了小小村庄的幽雅和静谧,甚至让人联想到淑女摇扇婀娜和书生捧书吟咏的情境。所以我们说,简略的奥妙就是要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揣度的空间,遐想的天地。再加上诗的二,四两句的句尾“家”和“花”同为“a”韵,所以一路读来押韵合辙,朗朗上口。

      这首诗乃北宋理学家邵雍所写。这首诗之所以十分逗趣,那是因为此诗活用了数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逗趣就“逗”在数字上。你看,一首短短20个字小诗中,竟然用了10个依次排列的数字,而且一点也不生硬。可以说,这首诗既是儿童学*一到十这几个数字,熟悉它们的排列顺序,练*书写汉字基本笔画的好课文。这同时可以证明:只要用得好,数字进入文学作品就会增添其特殊的魅力。

      意境何来?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此诗使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所谓“列锦”,就是将几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起来构成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谭永祥先生在《修辞新格》中说:“古典诗歌作品里面,有一种颇为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这种语言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列锦’。”你看!在“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句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了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说到这里,我更加明白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为什么要将这首诗放在专门的识字教材和词串识字组合成组的初衷和原委了。著名的“系统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也就是说,当这首诗进入了词串识字这一系统的时候,它所拥有的功能就会大大的优于自身原有的功能。

    [阅读全文]...

2022-01-23 15:03:29
  • 古诗一去二三里

  • 文学
  • 古诗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是宋代诗人邵雍(邵康节)所作诗词之一。《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诗歌原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古诗一去二三里。谢谢!

      山村咏怀

      一去①二三里,烟村②四五家。

      亭台③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词句注释

      ①去: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译文

      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是描写风景的优美。它把“一”到“十”的数字嵌入诗中,组合成一幅静美如画的山村风景图,质朴素淡,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有人也作“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支花。”有人也作“一去二三里,田村四五家,高樓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试着想象一下,便会在我们眼前呈现这番情景: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做午饭,家家冒着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也许是出于我的.喜好,喜欢富于浓郁感情和唯美意境的文学、艺术作品,喜欢感受它们并体验它们。于是,不论什么课、什么教学内容,总也要从中渗透对学生体验性的训练,希望他们拥有一双敏锐的双眼和一颗善感的心灵。

      在教学古童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让他们认真看插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

      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画面意思读出相应的句子,这样画与诗充分联系起来,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意境美。然后教学生书写生字一二三,因为是第一次写字,我着重和学生进一步认识田字格的各部分名称及位置,写字姿势、横的写法及位置,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

      这节课传授知识较多,方法设计还不够完美、纪律等方面也不是很理想,以后还应多加反思和学*。

    [阅读全文]...

2022-01-31 22:11:33
  • 一去二三里古诗

  • 文学
  • 一去二三里古诗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

      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是*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数》是他的发明的占卜方法。可是这本书版本很多,估计已经是传伪了。先天易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先天易学叙述的并不详细。朱熹的`《周易本义》对于先天易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邵康节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我们直接研究他的思想只有《皇极经世书》一书。这是一本推演朝代兴衰的书。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从《皇》书的观物篇可以看出。

      邵康节祖上姬姓,出于召公世系,为周文王后代。他自幼胸怀大志,一心致力于科举进取之学。居共城时,其母李氏过世,他便筑庐于苏门山,布衣蔬食守丧三年。当时李挺之为共城县令,听说邵康节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邵康节遂拜其为师,从学义理之学、性命之学与物理之学。数年之后,邵康节学有所成,但从不到处张扬,所以了解他的人却很少。时有新乡人王豫同邵康节论学,他自恃自己的学问足可让邵康节师事之,谁知议论过后却深为邵康节的学识所折服,于是便虔诚地拜邵康节为师。邵康节移居洛阳之后,所悟先天之学进一步完善,又收张岷为弟子,传授《先天图》及先天之学。邵康节40岁时娶王允修之妹为妻,后二年得子伯温。51岁时(嘉佑6年),丞相富弼曾让邵康节出来作官,甚至说“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闲名目”,均被他婉言谢绝了。嘉佑7年,王宣徽就洛阳天宫寺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珂的旧宅基地,建屋三十间,请邵康节居住,富弼又给他买一花园。熙宁初,朝廷实行买官田新法,邵康节的天津之居园划为官田,司马光等二十余家又集资为他买下。邵康节命其园居为“安乐窝”。这时神宗下诏要天下举士,吕公著、吴充、祖龙图等人推荐邵康节,朝廷连着发下三道诏书,让邵康节除秘书省校书郎、颍川团练推官。邵康节再三推辞不得已而受官,可是他又称疾不肯赴职。邵康节57岁时,父亲邵古(伊川丈人)去世。邵康节与程颢在伊川神阴原(今伊川县伊水西紫荆山下)“不尽用葬书,亦不信阴阳拘忌之说”选择了一块墓地予以安葬。又过两年,邵康节的同父异母弟弟邵睦猝死于东篱之下。他与弟睦手足情深,咏诗数首以表思念之情。邵康节在洛阳闲居*30年。冬夏则闭门读书,春秋两季出游。每出游必着道装乘小车。

      城中的士大夫听到车声,均倒屣出门相迎,儿童和仆人也高兴地尊奉他。久之,在洛阳城里有“行窝十二家”。他乐天知命,常以诗言志,以园林景色、醇酒茗茶自娱*生。他虽言“此身甘老在樵渔”、“身为无事人”,然而他却是在一心效法圣人,观物得理,究天人之际,要为后人留下一门大学问。他尝有这样的诗句:“只恐身闲心未闲”、“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可见他是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邵康节虽然不支持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但是也不公开反对。“自从新法行,常苦樽无酒”、“怀觞限新法,何故便能倾”、“侯门深处还知否,百万流民在露头”等诗句,反映了他对待新法的态度。门生故旧中的当官者,有的为反对新法要投劾而去,他劝说这些人:“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二程兄弟与邵康节同巷里居住*三十年,世间事无所不论。程颢尝说:“邵尧夫于物理上尽说得,亦大段泄露他天机。”又说:“尧夫之学,先从理上推意,言象数,言天下之理。”以“内圣外王之道”评论邵康节之学,以“振古之豪杰”评论邵康节其人。

      熙宁10年(公元1077年)3月,邵康节有病卧床百余日而不能起。至7月4日病危,5日凌晨去世,享年67。遗嘱命治丧之事从简一如其父,从伊川先茔。邵康节病中,司马光前来探视。邵康节对他说:“某病势不起,且试与观化一巡也。”司马光宽慰他:“尧夫不应至此。”邵康节说:“死生亦常事耳。”当时正值张载从关中来,他给邵康节诊脉后说:“先生脉息不亏,自当勿药。”又要给邵康节推命吉凶,说:“先生信命乎?载试为先生推之。”邵康节回答:“世俗所谓之命,某所不知,若天命则知之矣。”张载说:“既曰天命,则无可言者。”邵康节《闲行吟》一诗曰:“买卜稽疑是买疑,病深何药可能医。梦中说梦重重妄,床上安床叠叠非。列子御风徒有待,夸夫逐日岂无疲。劳多未有收功处,踏尽人间闲路歧。”可见他是一个不信世俗之命也不搞卜筮稽疑那一套智数的人。程颐前来探病,诙谐地说:“先生至此,他人无以致力,愿先生自主张。”邵康节说:“*生学道固至此矣,然亦无主张。”程颐还是跟他戏谑,邵康节也开玩笑地说:“正叔可谓生姜树头生,必是树头生也。”这时邵康节的声息已很微弱,就举起两手做手势,程颐不明白,问:“从此与先生诀矣,更有可以见告者乎?”邵康节说:“面前路径常领宽,路径窄则无著身处,况能使人行也!”邵康节病重之中犹有“以命听于天,于心何所失”、“唯将以命听于天,此外谁能闲计较”、“死生都一致,利害漫相寻。汤剂功非浅,膏肓疾已深。然而犹灼艾,用慰友朋心”等诗句,足见他对待生死的乐天态度。

      邵康节去世后,邵伯温请程颢为其父作墓志铭。程颢月下渡步于庭,思索良久对程颐说:“颢已得尧夫墓志矣。尧夫之学可谓安且成。”遂于《墓志》中有“先生之学为有传也,语成德者,昔难其居。若先生之道,就所至而论之,可谓安且成矣”之语。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欧阳修之子欧阳棐作《谥议》:“雍少笃学,有大志,久而后知道德之归。且以为学者之患,在于好恶,恶先成于心,而挟其私智以求于道,则弊于所好,而不得其真。故求之至于四方万里之远,天地阴阳屈伸消长之变,无所折衷于圣人。虽深于象数,先见默识未尝以自名也。其学纯一不杂,居之而安,行之能成,*夷浑大不见圭角,其自得深矣。按谥法,温良好乐曰康,能固所守曰节,谥曰康节先生。”崇宁初,从祀孔子文庙,追封新安伯。明嘉靖中,祀称“先儒邵子”。

      邵康节的著作,除《皇极经世》、《观物篇》、《击壤集》和《渔樵问对》外,据程颐和朱熹讲,还有《无名公传》。另外,还有邵伯温据邵康节讲学语录整理而成的《观物外篇》。两宋间人王湜《易学》曰:“康节先生遗书,或得于家之草稿,或得于外之传闻。草稿则必欲删而未及,传闻则有讹谬而不实。”又于“皇极经世节要序”中说:“康节先生衍《易》作《经》,曰《皇极经世》。其书浩大,凡十二册,积千三百余板。以元经会二策,以会经运二策,以运经世二策,声音律吕两相唱和四册,准《系辞》而作者二册。”其实,王湜所见十二卷本的《皇极经世书》,已是邵伯温于邵康节去世后将《皇极经世》与《观物篇》合在一起,又加入其祖父邵古的声音律吕之学与张岷听邵康节讲学时所作的笔录(定名为《观物外篇》)厘订而成。一至六卷为元、会、运、世,七至十卷为律吕声音,十一卷为“观物内篇”,十二卷为“观物外篇”。对此,清王植于《皇极经世书解·例言》中已有说明。

    [阅读全文]...

2022-02-28 22:48:10
  • 古诗一去二三里翻译

  • 古诗一去二三里翻译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古诗一去二三里翻译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一去二三里》

      宋代: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意思: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

      邵康节(1011~1077)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是*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数》是他的发明的占卜方法。可是这本书版本很多,估计已经是传伪了。先天易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先天易学叙述的并不详细。朱熹的《周易本义》对于先天易学作详细的介绍。

      邵康节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我们直接研究他的思想只有《皇极经世书》一书。这是一本推演朝代兴衰的书。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从《皇》书的观物篇可以看出。

      邵康节祖上姬姓,出于召公世系,为周文王后代。他自幼胸怀大志,一心致力于科举进取之学。居共城时,其母李氏过世,他便筑庐于苏门山,布衣蔬食守丧三年。当时李挺之为共城县令,听说邵康节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邵康节遂拜其为师,从学义理之学、性命之学与物理之学。数年之后,邵康节学有所成,但从不到处张扬,所以了解他的人却很少。时有新乡人王豫同邵康节论学,他自恃自己的学问足可让邵康节师事之,谁知议论过后却深为邵康节的学识所折服,于是便虔诚地拜邵康节为师。邵康节移居洛阳之后,所悟先天之学进一步完善,又收张岷为弟子,传授《先天图》及先天之学。邵康节40岁时娶王允修之妹为妻,后二年得子伯温。51岁时(嘉佑6年),丞相富弼曾让邵康节出来作官,甚至说“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闲名目”,均被他婉言谢绝了。嘉佑7年,王宣徽就洛阳天宫寺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珂的旧宅基地,建屋三十间,请邵康节居住,富弼又给他买一花园。熙宁初,朝廷实行买官田新法,邵康节的天津之居园划为官田,司马光等二十余家又集资为他买下。邵康节命其园居为“安乐窝”。这时神宗下诏要天下举士,吕公著、吴充、祖龙图等人推荐邵康节,朝廷连着发下三道诏书,让邵康节除秘书省校书郎、颍川团练推官。邵康节再三推辞不得已而受官,可是他又称疾不肯赴职。邵康节57岁时,父亲邵古(伊川丈人)去世。邵康节与程颢在伊川神阴原(今伊川县伊水西紫荆山下)“不尽用葬书,亦不信阴阳拘忌之说”选择了一块墓地予以安葬。又过两年,邵康节的同父异母弟弟邵睦猝死于东篱之下。他与弟睦手足情深,咏诗数首以表思念之情。邵康节在洛阳闲居*30年。冬夏则闭门读书,春秋两季出游。每出游必着道装乘小车。

      城中的士大夫听到车声,均倒屣出门相迎,儿童和仆人也高兴地尊奉他。久之,在洛阳城里有“行窝十二家”。他乐天知命,常以诗言志,以园林景色、醇酒茗茶自娱*生。他虽言“此身甘老在樵渔”、“身为无事人”,然而他却是在一心效法圣人,观物得理,究天人之际,要为后人留下一门大学问。他尝有这样的'诗句:“只恐身闲心未闲”、“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可见他是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邵康节虽然不支持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但是也不公开的反对。“自从新法行,常苦樽无酒”、“怀觞限新法,何故便能倾”、“侯门深处还知否,百万流民在露头”等诗句,反映他对待新法的态度。门生故旧中的当官者,有的为反对新法要投劾而去,他劝说这些人:“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二程兄弟与邵康节同巷里居住*三十年,世间事无所不论。程颢尝说:“邵尧夫于物理上尽说得,亦大段泄露他天机。”又说:“尧夫之学,先从理上推意,言象数,言天下之理。”以“内圣外王之道”评论邵康节之学,以“振古之豪杰”评论邵康节其人。

      熙宁10年(公元1077年)3月,邵康节卧病在床百余日而不能起。至7月4日病危,5日凌晨去世,享年67。遗嘱命治丧之事从简一如其父,从伊川先茔。邵康节病中,司马光前来探视。邵康节对他说:“某病势不起,且试与观化一巡也。”司马光宽慰他:“尧夫不应至此。”邵康节说:“死生亦常事耳。”当时正值张载从关中来,他给邵康节诊脉后说:“先生脉息不亏,自当勿药。”又要给邵康节推命吉凶,说:“先生信命乎?载试为先生推之。”邵康节回答:“世俗所谓之命,某所不知,若天命则知之矣。”张载说:“既曰天命,则无可言者。”邵康节《闲行吟》一诗曰:“买卜稽疑是买疑,病深何药可能医。梦中说梦重重妄,床上安床叠叠非。列子御风徒有待,夸夫逐日岂无疲。劳多未有收功处,踏尽人间闲路歧。”可见他是一个不信命也不搞卜筮稽疑的人。程颐前来探病,诙谐地说:“先生至此,他人无以致力,愿先生自主张。”邵康节说:“*生学道固至此矣,然亦无主张。”程颐还是跟他戏谑,邵康节也开玩笑地说:“正叔可谓生姜树头生,必是树头生也。”这时邵康节的声息非常微弱,就举起两手做手势,程颐不明白,问:“从此与先生诀矣,更有可以见告者乎?”邵康节说:“面前路径常领宽,路径窄则无著身处,况能使人行也!”邵康节病重之中犹有“以命听于天,于心何所失”、“唯将以命听于天,此外谁能闲计较”、“死生都一致,利害漫相寻。汤剂功非浅,膏肓疾已深。然而犹灼艾,用慰友朋心”等诗句,足见他对待生死的乐观态度。

      邵康节去世后,邵伯温请程颢为其父作墓志铭。程颢月下渡步于庭,思索良久对程颐说:“颢已得尧夫墓志矣。尧夫之学可谓安且成。”遂于《墓志》中有“先生之学为有传也,语成德者,昔难其居。若先生之道,就所至而论之,可谓安且成矣”之语。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欧阳修之子欧阳棐作《谥议》:“雍少笃学,有大志,久而后知道德之归。且以为学者之患,在于好恶,恶先成于心,而挟其私智以求于道,则弊于所好,而不得其真。故求之至于四方万里之远,天地阴阳屈伸消长之变,无所折衷于圣人。虽深于象数,先见默识未尝以自名也。其学纯一不杂,居之而安,行之能成,*夷浑大不见圭角,其自得深矣。按谥法,温良好乐曰康,能固所守曰节,谥曰康节先生。”崇宁初,从祀孔子文庙,追封新安伯。明嘉靖中,祀称“先儒邵子”。 邵康节的著作,除《皇极经世》、《观物篇》、《击壤集》和《渔樵问对》外,据程颐和朱熹讲,还有《无名公传》。另外,还有邵伯温据邵康节讲学语录整理而成的《观物外篇》。两宋间人王湜《易学》曰:“康节先生遗书,或得于家之草稿,或得于外之传闻。草稿则必欲删而未及,传闻则有讹谬而不实。”又于“皇极经世节要序”中说:“康节先生衍《易》作《经》,曰《皇极经世》。其书浩大,凡十二册,积千三百余板。以元经会二策,以会经运二策,以运经世二策,声音律吕两相唱和四册,准《系辞》而作者二册。”其实,王湜所见十二卷本的《皇极经世书》,已是邵伯温于邵康节去世后将《皇极经世》与《观物篇》合在一起,又加入其祖父邵古的声音律吕之学与张岷听邵康节讲学时所作的笔录(定名为《观物外篇》)厘订而成。一至六卷为元、会、运、世,七至十卷为律吕声音,十一卷为“观物内篇”,十二卷为“观物外篇”。对此,清王植于《皇极经世书解·例言》中已有说明。

      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品评价

      现代作家金波《金波论儿童诗》:声、义、画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现代语言学家杨春霖《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生动而含蓄,自然而贴切。

      现代作家协会会员郭彦全《履痕乡梦共诗情》:顿觉跌君多姿,妙趣横生。

    [阅读全文]...

2022-02-28 10:28:43
  • 一去二三里古诗

  •   《一去二三里》

      又名《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释义: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阅读全文]...

2022-07-17 07:58:55
  • 古诗山村一去二三里

  • 古诗山村一去二三里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山村一去二三里,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释义】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文学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三十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后人发展为预测学。

    [阅读全文]...

2022-07-25 18:20:33
  • 过年前一天的日记500字

  • 日记
  • 过年前一天的日记500字

      一天将要结束了,相信你会领悟到不少东西,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篇日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日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过年前一天的日记5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和弟弟母亲还有小姨一共四个人,开车从浙江到湖北外婆家过年。

      母亲为我们准备了很多零食,我们在车上可以随便吃,一路上我们吃吃零食,然后在玩一玩,然后不小心睡着了。

      我们醒来有再睡了几次,一直到天黑下起了雨,还没有到外婆家,因为外婆家新修了高速公路,我们走不认识的路迷路了。好在母亲手机帮了大忙,最后终于到了外婆家。

      外公外婆见到我们十分开心,还放了鞭炮迎接我们。原来他们知道我们要回来,一直在家等我们。外公外婆的头发都花白了,已经是老人了。但是他们有一双十分勤劳的手,总是在忙不停。

      外婆年轻的时候能跑得很快,现在外婆老了跑不动了。外公满脸的胡子,喜欢用胡子扎人的脸。外公会带我们去抓螃蟹,还买来烟花给我们,教我们怎么去放鞭炮,还告诉我们,放烟花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对着人和干柴放烟花和鞭炮。

      过年的时候,外公外婆给我们烧了一桌子的好吃的给我们,我们开心极了,我们敬了外公外婆一杯可乐,并对他们说:新年快乐!

      过年的晚上,外公外婆给了我们很多压岁钱。拜访外公外婆又有好吃的,又有好玩的,这真是太好了,明年我一定要再来拜访外公外婆。

      过年,当然是要家人在一起团圆。以前我们一家三口过年是和爷爷、奶奶过。可今年不一样,在爷爷、奶奶的邀请下,我的外公、外婆以及姨妈一家,全部都到了奶奶家迎新年。因为人多热闹而且奶奶家在乡下,地方大,还可以放鞭炮,年味儿更浓一些!

      一大早我和父母赶回了奶奶家,帮助爷爷奶奶打扫卫生、挂灯笼、贴春联等。啊,奶奶家一下子变成了红色的,真漂亮!真红火!我们看着被装扮一新的家,期待着客人的到来。

      每家每户过年都离不开吃团圆饭,爷爷做了最拿手的鱼圆子和肉圆子,寓意团团圆圆。当然还有一大桌的美味佳肴,让人看了直流口水。这时客人们都到齐了,在噼里啪啦的炮竹声中,我们开饭了。我是小主人,于是我给大家倒酒倒饮料,然后敬大家酒,第一杯我敬了爷爷奶奶因为他们今天辛苦了,我祝他们身体健康;第二杯我敬了外公外婆我祝他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接着第三杯、第四杯另外爷爷和奶奶在劝大家喝酒,在给大家夹菜。最后父亲、姨夫和爷爷都喝醉了,看着他们醉醺醺的样子我也是醉了。

      吃完了饭家人们一起看春晚、聊天、打牌、互相说新年祝福语,真是其乐融融。一大家人一起在电视机旁等待着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期待着20xx年的到来。我希望把2014的烦恼通通丢掉,迈着开心的脚步走向20xx年!我也祝天下所有的家庭家和万事兴!

      今天是大年三十,舅舅一家要从xx回来过年,我最喜欢的可爱的妹妹要回来了。我特别高兴,我知道今天是蛇年的最后一天,有许许多多的人都赶着回家团圆。

      到了下午两点,我们一家来到外婆家。过了一会儿,母亲就叫我去迎接妹妹。在远处,就看见妹妹使劲向我招手。我和妹妹抱在一起,像好久不见的亲人似的,好像有许多话要说。他们的汽车后背箱里装满了各种吃的,用的,还有好多礼物,我们一起把礼品都搬到家里。我向妹妹说着家中的变化,她拿出了她精心挑选的xx有名的xx毛笔和一张用心制作的卡片送给我,一下子我都不知道如何谢她。我就给她画了一幅米老鼠拜年的画送给她。我的米老鼠画得大大的耳朵,小小的眼睛,惹得她哈哈大笑。

      然后,我们就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有外公外婆,舅舅一家,我们一家,外公做了一桌子的好吃的菜。我坐在妹妹旁边,一会儿她夹起一块鱿鱼放进我碗里,我假装没看见,在她不注意时给她了一个大鱼丸,就这样我们在你给我,我给你中笑不停,大人们聊着各种话题,不时的也发出笑声。就这样在欢声笑语的热闹气氛中渡过了一个快乐的年夜饭。

      在回家的路上,看着灯光明亮的路灯,繁华热闹的大街,天上不时的五光十色、惊天动地的烟花,我想:我们团圆了,真好!

      今年过年我很想放鞭炮,可是因为*规定只有在成都绕城以外才能放鞭炮,所以,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央求老爸带我出去放鞭炮,但是他们都喝了酒不能开车,结果我的鞭炮没有放成,心里很不是滋味,母亲承诺我说过两天我们回老家让你放个够,于是大年初三的时候父母带着我回农村老家了。不过我们回老家的主要原因还是要跟爷爷奶奶他们团圆,顺便我也可以放鞭炮。

      以往回老家过年时,我从来都不敢自己独自放鞭炮,都是由哥哥他们放,我在旁边看,甚至别人放时我都跑得远远的怕自己被误伤。现在,我长大了,胆子也变大了,自己也可以放鞭炮了。只见我左手拿着打火机,右手拿着鞭炮,慢慢地、小心翼翼地点燃鞭炮,引线在滋滋的响着,我心里害怕极了,马上使劲往空地上一扔,我捂住耳朵,还是听见呯的一声,我今年第一次放鞭炮,成功了。

      不一会儿,哥哥们给我买的鞭炮就被我放完了。我又央求哥哥们给我了各种各样的烟花,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飞天蝴蝶,我把飞天蝴蝶*着放在空地上,用打火机点燃引线,然后我飞快地跑开了,只见那蝴蝶被点燃后开始旋转着飞向天空,当飞得最高的时候,大约有三层楼那高,五颜六色的光在夜空中显得格外耀眼。

      虽然放鞭炮很好玩,但还是要少放,因为会污染空气,而且很不安全。

      *人最重视春节,春节是*最热闹的节日。因为*人认为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寄予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而春节所含有的众多中华名俗文化,更是丰富多彩。

      是大年三十,吃完团圆饭,我们一家高高兴兴地坐在电视机前,准备看新年联欢晚会。母亲告诉我什么是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这时母亲给我讲起了有关春节的风俗。比如: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是人们常说的小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去述职,人们为了让灶王爷求上天言好事,一年保*安所以要祭灶。

      到大年初一的凌晨,守岁的人们又把灶王爷请回来,希望灶王爷能给全家福气。送灶王爷上天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再比如:白水人喝五豆、吃腊八面、去仓颉庙上香。再比如:潼关正月十五前不擀面等等。

      啊!原来*的年文化这样丰富呀。

      春节总是伴随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而悄然而至。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情趣,这也意味着,新的一年真正的到来。

      ——题记

      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大街上的人寥寥无几,但街上依旧是灯火通明。大家都与自己的家人欢聚一堂,围着火炉,看着电视,打打牌,脸上挂着会心的笑容,尽享天伦之乐。

      窗外,天际繁星满天。外面的鞭炮声,震耳欲聋:孩子们的嬉戏声,欢天喜地。此起彼伏,好不快活。

      而我们,伴随着一阵阵鞭炮声,欢笑声,等待零点的降临,马年的到来。

      春节,是*重大传统文化之一。那几天,不论大人或小孩都快活着:孩子们拿着一个个大红包,笑得合不拢嘴。大人们也忙着陪小孩子,做饭呢!

      哦!过年前一阵儿要做的事可多了呢!贴春联,备年货,包饺子忙的不亦乐乎,但也乐在其中了。

      零点到了!大家还是那么精神,因为今晚要守岁啊!不过多困,都要熬过十二点!此时,璀璨的烟花划破沉睡的天际,更有美丽的星空当做背景,甚是美丽。策马奔腾,送走了或坎坷或成功的蛇年,迎来新的三百六十五里路程。大家嘴里都吃着一个个元宝,图个好吉利!

      过了大年三十,蛇年就已沉睡,马年就正式来到。那划破天际的绚烂的烟花为我们鼓着劲,照的我们的心底暖洋洋,亮堂堂。

      过年!多么热闹,多么让小孩子们期待!大街上张灯结彩,每家每户也都灯火通明。这个传统节日,让我们生活变得其乐无穷。它融入的是亲情,是对新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

      过年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都贴上了各式各样的窗花,象征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吉祥如意,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和几个小伙伴,跟随居委会的阿姨们,一起为一位年迈的奶奶剪窗花。

      老奶奶住在一栋古老又破旧的房子里,敲开门,看到我们,老奶奶的脸上露出惊讶而又高兴的表情,沧桑而又慈祥的脸上露出了微笑,紧跟着脸上的皱纹立刻聚集在一起,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我们坐在炕上,拿起居委会准备的红纸,开始为老奶奶剪窗花。我不是特别会剪,只是随着事先折出来的线,慢慢地剪,生怕剪错,不一会一个福字就从我的剪刀下出现,我还在脑海里仔细寻找合适的图案来给这个窗花加点装饰,让这个福字变得更加漂亮。哇,我终于剪成了一个漂亮的窗花了,有漂亮的花边,还有弯曲的小蛇。记者问我的窗花有什么含义?我说祝福老奶奶蛇年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然后把窗花贴在窗玻璃上,又开始第二张作品。

      这时,其他人的作品也陆陆续续地完成了,有连环苹果、连环小人、长龙等等,令人眼花撩论、赏心悦目。老奶奶仔细端详着这些漂亮的窗花,夸口不绝,还有这么多活泼可爱的小朋友的陪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眼神里流露出自己对幸福的晚年生活的期待。

      时间过得真快,不一会就到了跟老奶奶说再见的时候,看得出老奶奶舍不得我们走,以后有时间我们还会再为老奶奶剪窗花的。今天我过得很快乐,用自己的行动抚慰了一位老人孤独的心灵,让她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在过去的2011年里,发生了许多事,如:举办残奥会,温州动车事件,但这些过去的事并不重要,因为新的一年,2012年来到了。

      今年,我在老家——诸暨,过年。下午,父亲,母亲,大伯,爷爷,奶奶,忙碌着做年夜饭,而我和哥哥,则在一旁打游戏。

      夜幕很快就降临了,我们守候在餐桌前,看着父亲和大伯端上来的一道道美味佳肴,这里面有香气四溢的酥鱼,肥而不腻的红烧肉,也有酸甜可口的糖醋里脊和糖醋排骨,还有鲜辣美味的多椒鱼头,令人目不暇接,看着看着,肚子以咕咕的唱起了交响曲,闲话不多说,我们开吃了,先尝一尝香气四溢的.酥鱼,在喝一喝鲜辣美味的多椒鱼头,我和哥哥吃着一碗又一碗的米饭,这可不是应为我们胃口大,只能怪精心准备的饭菜太好吃了。虽然我肚子里已经装不下了,但我嘴巴里还在嚼着,没办法,因此,我只好忍痛割爱。哎!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至于红包嘛!早已在之前,钻进了我的口袋里。

      吃完了年夜饭,可肚子也随之大了起来,现在要放鞭炮了,哥哥带来的鞭炮,可谓是五花八门,其中,有火炬模样的,有那种一长串的,也有航天火箭似的,还有像老虎的,我们拿出一小部分鞭炮,把导火线点燃,过了一会儿,砰,碰,噼里啪啦

      鞭炮炸开了花,响声如雷,颜色五彩缤纷,形态各异,有的好似美利达圣火,有的仿佛是金黄色的流星,还有的像运河边上那翠绿的垂柳,真可谓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花缭乱。在这一阵阵爆竹声,我不禁想到了这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新春送暖入屠舒。

      然而,此时此刻,龙年的脚步已经临*了,龙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除夕也就是每年阴历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常在腊月二十九或三十。你们知道吗?关于除夕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怪兽叫夕,夕会吃老人和小孩,每年除夕之夜都会出来害人。所以,每到除夕,村里的人就躲进山里。有一个少年想在这儿等待夕来,看看它到底长什么样。一个老奶奶看见了。就劝他上山,要不,肯定会被夕吃掉。少年不听劝,老奶奶只好独自上山。天色暗了下来,夕来了,少年被吓出了一身冷汗。他找来一根蜡烛点了一堆木头,夕看见了这一堆红色东西,吓跑了。第二天,人们从山上下来,老奶奶看见少年还在,就问:你有什么妙招把夕赶跑?少年回答道:夕怕一切红色的东西。以后,每年除夕之夜,人们都会在门上挂大红灯笼,贴大红对联,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夕不敢再出来害人。

      今年除夕也格外有趣。除了往常的挂灯笼,贴对联,放鞭炮外,我、弟弟、父母、叔叔婶婶、爷爷奶奶我们全家聚在一起,高高兴兴地谈论着自己2013年的计划!我呢,要在五年级下学期的学*中再多努力些,争取考进前5名。晚饭是我们大家亲手包的饺子,饺子特别好吃,感觉跟买的味道比起来大有不同,时罗卜香菇白菜粉条大肉5种不同食物做成的。吃完了香喷喷的饺子,我和弟弟依次给长辈们拜年。恭祝他们身体健康,财源广进,生活幸福,新年快乐!然后,长辈们就给我发压岁钱,希望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好好学*,健康成长!收了压岁钱,我心里美滋滋的,像吃了蜜一样甜。这一刻,我觉得我们的日生活真是越过越好,又红又火,我好幸福!

      这就是我们的*年,*年就要红红火火的,红红火火的就只有*年!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们到奶奶家的时候已经看到爷爷在那里忙开了。

    [阅读全文]...

2022-03-02 09:54:21
  • 一去二三里是什么诗作者是谁(一去二三里作者简介)

  • 一去二三里是谁写的,相信大家都曾听说过《一去二三里》这首诗,小学的书本里也有。这首诗描绘的是简单朴素的田园风光,有美丽的亭台,一座座排列整齐的房屋,还有屋前的鲜花,房屋上的炊烟随着风缓缓飘起,这是一副美丽的画,这么好的诗,到底哪位作家写的呢?

    一去二三里的作者

    一去二三里的作者是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网络配图

    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阅读全文]...

2022-06-08 13:20:57
  • 100年前的中国诗句78句

  • 经典
  •   一条游船

      劈开了南湖的波浪

      十几个热血青年

      在运筹一个红色的理想

      那船原本不是红色的

      船内燃烧的热情把它染红

      就成了一个红色的会场

      一百年前的中国革命

      就从这太阳升起的地方起航

      也许是黑夜太长的缘故

      人们对太阳

      才有强烈的渴望

      于是在我的视觉里

      一部生动的中国现代史

      就烙下了一条船

      在旭日里行进的印象

      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憧憬

      运行着一个曲折的历程

      寻找着改变中国命运的航向

      多少处暗礁险滩

      多少次惊涛骇浪

      船的航程在起伏的五线谱里

      写着**仄仄的诗行

      起初那几个操舵人

      便在风雨中迷惘

      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

      有位舵手操起舵轮

      矫正了那船的航向

      井冈峰巅

      遵义城头

      延安宝塔

      西柏坡……

      每一处革命圣地

      都是一座闪亮的航标

      为一次次伟大的行动导航

      跟着那条船的路线

      千万条船

      从赤水从洪湖……

      从黄河从长江……

      江河湖海都在咆哮

      云集一支庞大的队伍

      演奏出东方红的合唱

      雄鸡一样形状的土地

      终于发出了黎明的报晓

      一轮鲜红的太阳

      从未有过今天的辉煌

      一代又一代掌舵人

      开辟的一条中国特色的航线

      把我们的航程

      永远指向太阳的方向

      假如

    [阅读全文]...

2022-03-26 18:08:00
古诗一去30年的前一句 - 句子
古诗一去30年的前一句 - 语录
古诗一去30年的前一句 - 说说
古诗一去30年的前一句 - 名言
古诗一去30年的前一句 - 诗词
古诗一去30年的前一句 - 祝福
古诗一去30年的前一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