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游子归家的诗句

关于古诗游子归家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游子归家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游子归家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游子归家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52) 说说(174) 名言(2) 诗词(8k+) 祝福(48) 心语(7)

  • 春节归家的诗句

  • 春节
  • 春节归家的诗句

      导语:盼啊,盼啊,春节终于来临了,伴随着时钟的敲响,我们又迎来了美好的传统佳节-春节。我满怀激动地呼喊着:“新年到了!新年到了!”啊!新年多么美好啊!我兴奋地在家中来回地跑着,抑制不住自己喜悦的心情。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春节归家的诗句,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赴北庭度陇思家 岑参

      西向轮台万里馀,也知乡信日应疏。 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梦回牢落听潮时

      望穿故乡水,梦中几时回?

      苍天雨霏霏,为我把泪垂。

      《乡愁》

      极速空中骑飞马,千里还家见爹娘,

      睁眼唯见枕边泪,方知遗梦在他乡。

      迎春〔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迎春》作者叶燮简介:

      叶燮(1627--1703),字星期。号已畦。江苏昊江(一说浙江嘉兴)人。自幼聪颖,据说四岁时,父授《楚辞》,即能成诵。康熙九年(1670)进士,授官知县。因剐直触犯上司,落职归家,漫游四方胜迹。晚年居吴县横山,人称横山先生。著有《已畦集》《原诗》)等。

      《迎春》赏析注释:

      ①律转鸿钧,指乐律与历法制度变革,律,乐律,历法制度。鸿钧,太*。

      ⑦肩摩毂击,形容路上行人车辆拥挤。接辐条,有圆孔可插轴的圆木,亦泛指车.喻指转入太*盛世.(毂gu),车轮中心连接辐条,有圆孔可插轴的圆木,亦泛指车。

      《迎春》赏析:

      春节,车如流水人如潮。春天的气息,荡漾在城乡巷陌,荡漾在人们心头。诗人叶燮抓住屋内户外的热闹盛况和人们内心的无限春意,三言两语.写出了年节一派新春气象。

      迎春歌〔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这首诗生动而形象地记载了人们的迎春活动。从内容上看,人们主要是祭神,为的是盼望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但从气氛上看实在是娱人,表演者尽兴狂欢,观者也耳目一新,处处体现了生活的欢乐。

      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岁除夜 【唐】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阅读全文]...

2022-05-21 06:47:18
  • 关于春节归家的古诗

  • 春节
  • 关于春节归家的古诗

      人生之路,如过年回家之路。趁着父母还年轻,有空就常回家看看,父母不是一定要自己的孩子赚很多钱,然后就给他们多少钱,更重要的是一颗温暖的心,甚至简单到陪他们聊一会天,说说心里话就已经很满足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春节归家的'古诗,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除夜》

      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除夜二首 唐·姚合

      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旧国当千里,新年隔数更。

      寒犹尽北峭,风渐向东生。谁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方去疫,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除夜 唐·卢仝

      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旧国馀千里,新年隔数更。

      寒犹*北峭,风渐向东生。惟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方去病,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除夜作

      唐代: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霜鬓 一作:愁鬓)

      田家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新年作

      唐代: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阅读全文]...

2021-12-17 08:29:29
  • 过年归家的诗句

  • 过年
  • 过年归家的诗句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句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过年归家的诗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外除夜

      【唐】曹松

      千门庭燎照楼台,总为新年光急急催。

      半夜腊因风卷去,五更春被角吹来。

      宁无好鸟思花发,应有游鱼待冻开。

      不是多岐渐*稳,谁能呼酒祝昭回。

      除夜

      【唐】成彦雄

      铜龙看却送春来,莫惜颠狂酒百杯。

      吟鬓就中专拟白,那堪更被二更催。

      除夜有怀

      【唐】杜审言

      故节当歌守,新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除夜

      【唐】方干

      玉漏斯须即达晨,四时吹转任风轮。

      寒灯短烬方烧腊,画角残声已报春。

      明日便为经岁客,昨朝犹是少新年人。

      新正定数随新年减,浮世惟应百遍新。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新年。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

      【唐】李世民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新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除夜

      【唐】尚颜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

      新年的来历

      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

      “过新年”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新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后规定过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过新年”,直到汉武帝实行“太初历”才正式确定在正月初一。从殷商至清朝,“过新年”有“元辰”、“岁朝”、“元日”、“元旦”等多个名称。

      1912年,*宣布改阳历1月1日为“新新年”,但在民间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阴历正月初一为“过新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天文史学家石云里介绍,1914年1月,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为顺从民意,提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经*批准,就此奠定了阳历新年首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并存格局。”

      直至1914年为接轨西方历法才将“元旦”之名移到阳历1月1日,阴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2013年到来的癸巳蛇新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来的.第100个春节。

      100年来,春节也在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民国初期20多年里,*一直试图将贺新年、祭祖、贴春联等活动移到阳历元旦,是民间强烈的传统意识保住了春节。”安徽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说,新中国建国后移除了一些封建迷信的*俗,改革开放后城镇化、信息化浪潮也在改变源于传统农耕社会的春节,如传统过新年仪式简化、部分人改到饭馆吃新年夜饭、上门拜新年变成电话或网络拜新年等。“虽然形式在变,但春节祭祖祈福的内涵没变,家庭团圆、强化家族意识的功能没变。”王贤友说。

      在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当前,春节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如同西方的圣诞节,春节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石云里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多样性文化增添国家魅力,在春节“百岁”之际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阅读全文]...

2022-07-11 10:35:39
  • 游子思乡的古诗句

  • 游子,思乡
  • 游子思乡的古诗句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下文就是有关写游子思乡的.古诗句,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曹操

      4、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6、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陆游

      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0、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1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12、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3、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

      1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15、木叶萧萧秋气新,江声直下更无尘。*生来往谁能识,只有金焦是故人。——吴绮

      1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17、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18、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19、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0、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22、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2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4、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2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26、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27、*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28、还家万里梦,为客无更愁张渭。

      29、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髦已斑。

      30、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元稹。

      31、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32、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3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35、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

      3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7、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38、乐事渐随花共减,归心长与雁相先。

      39、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4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4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

      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

      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元稹

    [阅读全文]...

2021-12-03 17:04:39
  • 古诗《归家》原文及作者简介

  • 文学
  • 古诗《归家》原文及作者简介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接下来小编整理了古诗《归家》原文及作者简介,文章仅供大家借鉴参考!

      《归家》原文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归家》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晚唐派诗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原文译文:

      儿子拉着衣服问我,

      为什么我那么迟回来?

      我和谁在争夺岁月,

      赢得了双鬓边上的银发?

      古诗赏析:

      前两句写出了稚子的天真与可爱,用来衬托后两句诗人的严肃的沉思。后两句其实是诗人的自问,自己在官场沉浮,去争生活,争名利,不知不觉人已渐渐老去,双鬓渐染。诗人抒发了淡淡的对日薄西山的感叹。“赢得”二字更是刻画了诗人一种安详之中略带苦笑的神情。

      创作背景

      作者外放江西任职之时。诗人离家已久,客居旅馆,没有知音,家书传递也很困难,在凄清的夜晚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家乡。于是创作了这首羁旅怀乡的诗篇。

      宣宗大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

      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

      《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阅读全文]...

2022-04-23 18:40:47
  • 关于归家的诗句

  • 经典
  • 有哪些体现归家心切的诗句

    ⑴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⑵归 家 〔唐〕杜 牧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⑶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⑸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⑹闻雁 [唐] 故园眇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⑺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⑻()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⑼()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⑽月夜亿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⑾送别(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⑿(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落谁家。

    ⒀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

    ⒁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⒂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⒃一剪梅 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⒄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4、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5、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 纳兰性德.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7、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思》张 籍8、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01.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0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03.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0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05.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0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0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0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09.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10.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12.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1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14.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徐淑15.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萧子显1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17.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18.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晏殊19.别后不知君远*,触目凄凉多少闷!——欧阳修20.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21.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2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2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24.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潆潆.——张先25.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26.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周邦彦27.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28.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29.马上离魂衣上泪,真自个、供憔悴.——程垓30.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31.今夜雨,定应化作相思树.——刘基32.离人无语消魂,细雨斜风掩门.——杨慎3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34.因思人事苦索绕,离愁别恨,无限何时了?——柳永35.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36.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苏轼37.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白居易3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39.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4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⑴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阅读全文]...

2022-01-30 13:57:12
  • 游子吟古诗全文

  • 阅读
  • 游子吟古诗全文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子吟古诗全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游子吟

      诗人:孟郊

      朝代: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①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说。

      ②意恐:担心。

      ③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④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⑤归:回来,回家。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担心孩子一走很晚才会回来。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创作背景】

      《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后世影响】

      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又有两位诗人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对后人的影响。

      1992年9月香港举办了一项活动——“我最爱的十首唐诗”,评选结果按得票多少为序,最后在众多唐诗中,孟郊的《游子吟》名列榜首。这首诗还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为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学生优秀读物。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隐居嵩山。*五十岁才中进士,任溧阳县尉。与韩愈交谊颇深。其诗感伤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庸浅率,追求瘦硬。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孟东野诗集》。

      拓展阅读:游子吟改写作文

      呼呼!屋外寒风凛冽,动物们都躲了起来,生怕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只有几个穿着大衣的人匆匆走过,我即将要去远游,一想到可能几年不能回到这充满温暖的温馨小屋,就不禁感到一阵凄凉。啊,我的母亲,我一定会想念你,时常给您回信的!我的母亲似乎也很伤感,她正在为我赶制衣裳。蜡烛忽明忽暗,她时不时地要低头仔细端详一阵,生怕哪里针脚不细密,会让我着凉。她缝了一针又一针,原本一团团细细的线,在母亲的手里慢慢变成了布,然后裁剪成领子、袖子……在她手里的几根竹针飞快地来回穿梭,看不清是怎么回事,一团线又成了厚实的衣布……

      第二天,要出发了,母亲还在织,她尽量使衣服上的线密一些,再密些,似乎把对儿子所有的思念,和对儿子的爱全部倾注在这一针一线之中。我懂母亲为什么这么认真,她是担心我在外面工作,迟迟回不了家。如果不织厚一点,怎能经受得住风吹雨淋日晒呢?母亲这饱含深情的一举一动温暖了我的心,啊!母亲!

      衣服织好了,我穿着这件用母亲那双饱经风霜的手和全部爱编织而成的衣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抬起头,映入眼帘的便是那迎风招展的、翠绿的小草,可这一点点绿怎能报答春天那无价、无私的阳光的恩情呢?我低下了头,回想起母亲对我的一件件事,让我深受感动。小草虽然报答不了阳光对他的养育之恩,但却能用自己的绿色来感谢阳光,我也要一生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和行动来回报母亲那神圣充满阳光的母爱!

      《游子吟》读后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诗描写了母亲在儿子临行前为他缝衣裳的情景:慈祥而细心的母亲,手中拿着一根细细的线,在仔细地为儿子缝衣服。母亲那一根充满着爱的线缝得又密又牢,就是担心儿子不能回归。读了这首诗令我感触颇深,母亲对儿子的这种爱就象太阳关爱小草一样深情而无私,儿子又该怎样报答对母亲的这份浓浓的爱呢?

      如今,时代变了,可是慈母们爱儿女的心,永远不会改变。“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歌词。社会上,慈母比比皆是。报纸上,曾报道过几位慈母的伟大事迹。某地发生大地震,一对母子被困。几天后,他们被救了上来,母亲奄奄一息,而孩子毫发无损。原来,母亲割破了自己的手腕,把血给孩子喝;母亲带着孩子去旅游,结果缆车在半空中掉下,母亲把孩子架在肩膀上,自己被摔死,而孩子却安然无恙……。

      母亲伟大的爱,子女应当报效。母亲在你快乐时,会与你共享喜悦;在你难过时,为你分担忧愁,在你成功时,鼓励你更进一步;在你失败时,母亲会激励你不怕挫折。如此无私的爱,子女是一辈子也报答不了的。

      即使如此,有些子女却不能很好地珍惜,也不报答。有一位单亲家庭,她的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把他抚养长大,希望他能成材,而他却整天上网打游戏,不好好念书,母亲教育他,他就和母亲还嘴,有时还动手打母亲,这不是太不孝了吗?难道他们不知道“游子吟”吗?真该让他们读读。

      读了这首诗,我想起了自己母亲对我的关怀。我生病了,她陪我打针,喂我吃药,夜晚常常不离我左右;我挑食,她就千方百计地为我做好吃的;陪我练琴,指导我学*……这种种关爱,聚成了伟大的母亲。

      现在,我只是一个小学生,无法报答妈妈。等我长大了,工作了,我一定要好好孝顺我的妈妈,让她歇歇,享享清福。

      读了《游子吟》,我再一次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也再一次让我坚定了报答妈妈的决心。

    [阅读全文]...

2021-11-23 20:07:58
  • 古诗游子吟的意思

  • 阅读
  • 古诗游子吟的意思

      《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小编与大家分享古诗游子吟,欢迎参考!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前言】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五言古诗,属于古体诗。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注释】

      (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翻译】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赏析】

      《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评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阅读全文]...

2022-07-11 12:56:04
  • 游子吟古诗_游子吟孟郊

  •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阅读全文]...

2022-03-29 23:12:19
  • 游子吟 唐代古诗

  • 游子吟 唐代古诗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游子吟唐代古诗的信息,我们来看看下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诗人简介

      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诗人,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人物生*

      早年生活

      唐天宝十年(751年),孟郊生于湖州武康,父亲孟庭玢是一名小吏,任昆山县尉,家中清贫,孟郊从小生性孤僻,很少与人往来。青年时代隐居于河南嵩山,但关于这段经历的起讫时间与具体情况,已不可考。

      自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至贞元六年(790年),即孟郊三十岁至四十岁这段期间,他在河南目睹过当时的`藩镇之变,在信州上饶为陆羽新开的山舍题过诗,后来又在苏州与诗人韦应物唱酬。由中原而江南,行踪不定,却是除去写诗以外,并没有其他什么事业可以记述。

      中年及第

      贞元七年(791年),孟郊四十一岁,才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士,于是往京应进士试。

      贞元八年(792年),下第。可能就是在这次应试期间,他结识了李观与韩愈。《旧唐书》本传说孟郊“性孤僻寡合,韩愈见以为忘形之”;两人的性格都异乎流俗,是他们订交的基石。孟郊固然比韩愈年长十七,写诗笔力也足与韩为敌,但他命运坎坷,仕途多蹇(jiǎn),所以反倒是他因为得到韩愈的表扬推崇,才诗名大振,成为韩愈这一诗派的名士。贞元九年,孟郊应进士试,再下第。

      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四十六岁,奉母命第三次来应试,才得进士登第,随即东归,告慰母亲。贞元十三年,寄寓汴州。贞元十五年,在苏州与友人李翱相遇,嗣后又历游越中山水。

      贞元十六年(800年),孟郊为溧阳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

      贞元十七年(801年),孟郊五十一岁,又奉母命至洛阳应铨选,选为溧阳(在今江苏省)县尉。贞元十八年赴任,韩愈作《送孟东野序》说:“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去做县尉是与他的愿望很相违背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尽到一个县尉的职责。溧阳城外不远有个地方叫投金濑(lài),又有故*陵城,林薄蒙翳(yì),下有积水,孟郊往往去游,坐于水旁,徘徊赋诗,以致曹务多废。于是县令报告上级,另外请个人来代他做县尉的事,同时把他薪俸的一半分给那人,因此孟郊穷困至极。

      贞元二十年(804年),孟郊辞去溧阳尉一职。

    [阅读全文]...

2022-05-28 12:01:42
古诗游子归家的诗句 - 句子
古诗游子归家的诗句 - 语录
古诗游子归家的诗句 - 说说
古诗游子归家的诗句 - 名言
古诗游子归家的诗句 - 诗词
古诗游子归家的诗句 - 祝福
古诗游子归家的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