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中的端午防疫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的端午防疫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的端午防疫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中的端午防疫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中班端午古诗
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端午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赋端午》
节逢端午粽香滋,
檐下楣前艾一枝。
竞渡龙舟旗猎猎,
闲观童叟岸依依。
古诗解读:
到了端午节了,家家户户都包上了香喷喷的粽子;
你看,每家每户的屋檐下的门框上都插上了艾草呢;(艾草:草本植物,叶子有香气;可入药;点着后能驱蚊蝇,也叫艾蒿)
看龙舟比赛的龙舟船划得多么快啊,因此,好像都能听见船上插着的旗子都“哗啦啦”地响呢;
在岸边观看的老人们和小朋友们多么投入啊,似乎都舍不得回家了。
拓展阅读
"涛神"伍子胥与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龙的节日说、恶日说、夏至说等。如果从时间和史籍上考证,则首推纪念伍子胥说。
伍子胥雕像。伍子胥和吴越春秋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一起,永远留在了*人的记忆中。民间传说中,他死后成为了涛神。在吴越故地,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祭奠他的日子。
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期楚国人。根据历朝官修地方志*载,其出生地位于现在的湖北省谷城县冷集镇常家营村。但是也有湖北监利县之说。
伍子胥家族在楚国很有名。先祖伍举是直言楚庄王有功劳的楚国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师。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王所杀,而避难逃奔吴国。后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外可应敌,他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并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后选定城址,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
我们或许无法知道,对伍子胥来说,吴国究竟是什么?是帮他复仇的`工具,还是个实现抱负的舞台?我们只能从青史中看到,伍子胥为了吴国倾尽了自己的心力。可即便如此,他也逃不出为人臣者的悲剧命运。五月初五,这一日他永远告别了对他至关重要的吴国,沉入了滚滚的江涛……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吴王阉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噽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并将伍子胥赐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掩面自杀,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书法作品,临曹娥碑。碑文上记载了浙江百姓们在五月初五纪念涛神伍子胥的情景。也许没人想得到,对悲剧人物伍子胥的纪念活动又引出了另一个关于端午节的悲剧传说。
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伍子胥,其主要依据是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谓“伍君”便是伍子胥。因为千年来,屈原名气太大,中原一带的人们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而对纪念伍子胥之说,除了江浙一带,不为人知。
2006年初,“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胥门是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筑的古城墙,至今仍保存完好。今年苏州市仍将在胥门外举行公祭伍子胥活动。
胥门
古迹胥门穿越数千年,至今屹立不倒。或许,他是要为伍子胥留下些永恒的记忆。如今,每逢端午节,苏州人们还会聚集在胥门之外,祭奠那位皓首苍髯的忠臣——伍子胥。
端午的主要活动是龙舟竞渡竞渡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已在太湖流域盛行,是“龙图腾祭”的一种表现自伍子胥被谗杀后,龙舟竞渡被赋予人物纪念意义和节日的固定化,这在“曹娥碑”、“荆楚岁时纪”、“清嘉录”等古人著作中都有明确的说明伍子胥是春秋时人,早于屈原二百多年且端午的其他*俗如“斗百草”、“吃粽子”等均来源于吴地
1、不与他人论长短,只对花草诉衷情。居家简出好防疫,春水烹茶满香盈。
2、雄鹰展翅入蓝天,勇士降魔到阵前。生命安危全不顾,长江吟诵几千年。
3、雷火擎擎万众山,吾和武汉脉相连。千钧一字已成血,指印点来红半天。
4、抛妻子,舍家园。一场烽火气冲天。盈盈汗水早春暖,歼灭新冠写史篇。
5、疫锁神州雾锁空,枝头唯见唱流莺。春来万众家中避,遮面即然人少行。
6、主动要求上战场,初心不改勇担当。逐村入户心无惧,疫病除扫百姓康。
7、铿锵吟唱壮神威,荡气回肠叩我扉。声援江城祛瘴疠,万千英士沐春晖。
8、万人之手握成拳,恰似泰山连碧天。威震八方驱鬼怪,寒冬过后燕飞还。
9、瘟疫无情四处传,社区防控把关严。人员出入须凭证,消毒量温道道全。
10、吃何该否律分明,总有馋猫踏准绳。饕餮野生灾祸酿,泱泱禹甸漫瘟情。
11、小桥弯曲自彷徨,五彩斑斓皎洁光。一缕凉风徐扑面,心牵武汉斗魔郎。
12、居家避疫情,五鼓醉方酲。顾看灯如豆,鸡鸣共雨争。
13、身裹戎装到阵前,毒魔乱舞尺余间。内衫湿透皮肤皱,一寸神针斗敌顽。
14、恶疾嚣张扑面来,直眸生死动心哀。全民动手齐防疫,不教魔王久徘徊。
15、红领巾,宣疫情,不聚会,多通风。戴口罩,勤洗手,常学*,在家中。看新闻,知国情,测体温,日日行。为医护,点个赞,守初心,担使命。雄安娃,在行动,宅在家,防疾病。手抄报,知识性,讲安全,常提醒。人人知,个个晓,宣传员,我能行。
16、共享自然追日光,林幽草绿尽徜徉。和*相处本天意,何故山中架一枪?
17、身体微微镜下观,今来庚子弄狂澜。生于两界本无事,战火连营为哪般?
18、绵绵细雨飘鹤城,正值瘟神四处行。一卷唐诗随酒煮,宅家也有好心情。
19、昔客着装非惹睛,白衣当下最关情。肩担道义除瘟疫,青史江城记美名。
20、蝠居檐洞客居楼,相处当谐互自由。唯怨野生饕餮者,惹来瘟漫万民愁。
21、三盏宫灯满院明,随风摇动诉真情。内心燃起一团火,翘首儿郎踏返程。
22、雷火天神出帝关,祛魔除疫救人间。融融春绿顷时至,千古钟声震远山。
23、身负大任来此间,几多长夜未成眠。排查武*来往,登记吴阊客返还。
24、车轮滚滚起寒烟,一夜奔波走碧川。颗颗浓情饱含绿,万家温暖万家连。
25、苦口婆心劝得真,劝君莫做踏春人。出门口罩随身戴,于国于家是功臣。
26、小村初一日,枝杪乱红飘。偶见鸟飞急,时闻狗叫嚣。居家人自隔,对影客无聊。谁举龙光剑,歼除此毒妖。
27、一声号令社区行,入户排查控疫情。别子离妻浑不顾,只为万户送温馨。
让孩子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很有必要的,关于端午的《赋端午》就很适合中班的小朋友。
节逢端午粽香滋,
檐下楣前艾一枝。
竞渡龙舟旗猎猎,
闲观童叟岸依依。
古诗解读:
到了端午节了,家家户户都包上了香喷喷的粽子;
你看,每家每户的屋檐下的门框上都插上了艾草呢;(艾草:草本植物,叶子有香气;可入药;点着后能驱蚊蝇,也叫艾蒿)
看龙舟比赛的龙舟船划得多么快啊,因此,好像都能听见船上插着的旗子都“哗啦啦”地响呢;
在岸边观看的老人们和小朋友们多么投入啊,似乎都舍不得回家了。
拓展阅读
"涛神"伍子胥与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龙的节日说、恶日说、夏至说等。如果从时间和史籍上考证,则首推纪念伍子胥说。
伍子胥雕像。伍子胥和吴越春秋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一起,永远留在了中国人的记忆中。民间传说中,他死后成为了涛神。在吴越故地,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祭奠他的日子。
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期楚国人。根据历朝官修地方志*载,其出生地位于现在的湖北省谷城县冷集镇常家营村。但是也有湖北监利县之说。
伍子胥家族在楚国很有名。先祖伍举是直言楚庄王有功劳的楚国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师。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王所杀,而避难逃奔吴国。后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外可应敌,他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并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后选定城址,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
我们或许无法知道,对伍子胥来说,吴国究竟是什么?是帮他复仇的工具,还是个实现抱负的舞台?我们只能从青史中看到,伍子胥为了吴国倾尽了自己的心力。可即便如此,他也逃不出为人臣者的悲剧命运。五月初五,这一日他永远告别了对他至关重要的吴国,沉入了滚滚的江涛……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吴王阉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噽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并将伍子胥赐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装在皮革里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掩面自杀,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书法作品,临曹娥碑。碑文上记载了浙江百姓们在五月初五纪念涛神伍子胥的情景。也许没人想得到,对悲剧人物伍子胥的纪念活动又引出了另一个关于端午节的悲剧传说。
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伍子胥,其主要依据是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谓“伍君”便是伍子胥。因为千年来,屈原名气太大,中原一带的人们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而对纪念伍子胥之说,除了江浙一带,不为人知。
2006年初,“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胥门是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筑的古城墙,至今仍保存完好。今年苏州市仍将在胥门外举行公祭伍子胥活动。
胥门
古迹胥门穿越数千年,至今屹立不倒。或许,他是要为伍子胥留下些永恒的记忆。如今,每逢端午节,苏州人们还会聚集在胥门之外,祭奠那位皓首苍髯的忠臣——伍子胥。
端午的主要活动是龙舟竞渡.竞渡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已在太湖流域盛行,是“龙图腾祭”的一种表现.自伍子胥被谗杀后,龙舟竞渡被赋予人物纪念意义和节日的固定化,这在“曹娥碑”、“荆楚岁时纪”、“清嘉录”等古人著作中都有明确的说明.伍子胥是春秋时人,早于屈原二百多年.且端午的其他*俗如“斗百草”、“吃粽子”等均来源于吴地.
中班端午节古诗(精选50首)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端午节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南乡子·端午》
李之仪 宋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二、《端午日赐衣》
杜甫 唐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三、《花心动》
史浩 宋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
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
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
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此意凭谁向说。纷*,游人强生区别。
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
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
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四、《渔家傲》
欧阳修 宋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五、《节令门·端阳》
李静山 清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六、《端午日》
殷尧藩 唐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七、《齐天乐》
杨无咎 宋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
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
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
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
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八、《菩萨蛮》
陈义 宋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
《端午》古诗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端阳采撷(宋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2、乙卯重五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3、端午(宋文天祥)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
4、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5、竞渡歌(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6、七律端午(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7、五丝(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8、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9、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在中班的主题活动中加入端午节的元素,可以让孩子们增长多一点关于端午的知识。
一、主题来源: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适合中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二、主题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环境创设:
1、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4、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四、家长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参加班级的包粽子活动。
五、活动安排:
活动一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幼儿表现:
当我在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时,他们都听得非常的认真,睁着大眼睛满脸一副敬佩的样子。当听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和遗憾声。有的孩子还争着要把自己从家长处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说出来。
活动二艾草和菖蒲
目标:
观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们在端午节期间的特殊用途。
幼儿表现:
班上有四个幼儿特地让家长去市场购买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挂在教室内外。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他们以前看到过,但是却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所以都纷纷问我。我向他们解释和介绍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称和端午节用来辟邪的用意。对于辟邪孩子们都不太懂,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一种挺厉害的东西,就象一把剑一样。关于名称,有一个幼儿问我:哪一样是艾草?哪一样是菖蒲?我当时一下子蒙住了,的确课前我没仔细去查过资料,于是我就请小朋友帮忙去问问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小朋友们乐意地接受了任务,下午当大人来接孩子时,他们都急着询问,但当时家长们也都被问住了。
活动三粽子香袋
目标:
1、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端午节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01《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02《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03《谢人送粽》
唐·杨巨源
来时三月春犹在,到日端阳节又临。
珍重主人意勤腆,满槃角黍细包金。
04《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05《渔家傲》
北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06《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07《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08《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空气里弥漫着艾叶清苦的味道,烟火里氤氲着糯米粽子的清香,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了!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等,源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如今被称为“诗人节”。“端午节”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被历代文人墨客吟诵咏叹。众多千古流芳的名诗佳词,让我们品尽端阳的味道。
唐朝诗人殷尧藩的《同州端午》是最能引人共鸣的: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白发垂到了肩膀,有一尺之长,已经在异乡过了三十五个端阳。小孩子不认识我,见到我这个白发老人非常惊讶,问我:哪里是你的故乡?
殷尧藩性好山水,长期离乡背井,但不管走多远,乡愁始终像一缕扯不断的白月光,从他的心头一直照到家乡。在这传统佳节来临之际,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如五月艾草般,在心中疯长。他归心似箭地赶回家乡,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让人*添更多感伤。
殷尧藩还有一首《七律·端午》: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白无故去感慨万千。不想效仿插艾草、挂驱邪符的*俗,只能借一杯蒲酒,祈愿天下升*。
此时心情与之前不一样,年更老体更衰,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加浓烈。安史之乱虽然过去,但宦官与藩镇冲必然冲突,端午节尽管热闹,但热闹背后,为自己再无能力深感无奈。
江南诗僧文秀,在《全唐诗》里留存了一首诗:
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因何而来,都说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可笑汩罗江空自浩浩荡荡,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公元前278年5月5日,伟大的诗人屈原投江自尽,人们划着船在汨罗江搜救。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为了驱走水中的妖怪,把屈原打捞上来,人们又把船装扮成龙的样子。于是,有了每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风俗,活动和祭祀的场面十分隆重。而文秀喟然而叹:即使*百般歌颂、祭祀,屈原的冤屈就能洗刷了吗?
宋朝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为文秀的《端午》写了一首《和端午》: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龙舟竞赛确实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离骚》在人世间了。
文秀感概:*怎样歌颂、祭祀,屈原的冤屈也洗刷不清。但张耒说,虽然“国亡身殒”,含冤莫白,但屈原那彪炳千秋的绝唱《离骚》和光照*的爱国精神却永垂青史,被世人传唱,这不是最永久的活着吗?
同是唐朝诗人,杜甫却一改别家的悲悲切切,把端午节写得快快乐乐。
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佳节,皇上赐了我名贵的宫衣,对我恩宠有加。洁白的香罗衣轻柔得像雪,穿上它清凉无比。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自此,终身承载皇上的盛情。这是757年五月,杜甫官拜左拾遗时所作,做官后的喜气洋洋溢满字里行间。
能像杜甫这样端阳佳节被恩宠的人,毕竟不多。
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端午即事》是在受到扣押和诬陷后,为了表明心志愤然而写: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赠了我一枝艾草。故去的人已看不见,新结交的朋友又在万里之外。往日一心只想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只是三湘被辽海阻隔,太遥远了。
文天祥二十岁那年参加科举考试,被宋理宗赵昀钦点为头名状元。一生殚力竭谋,忠君爱国,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
爱国诗人陆游,满怀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在端阳佳节这天,暂时放下满腹的忧愤,随着风俗吃两个角的粽子、帽子上插艾草,融到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
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大文豪苏轼的《浣溪沙·端午》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端午节: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微微的汗水湿透了碧绿的薄绸,明天端午节要用芳兰草沐浴。参与者人山人海,香粉胭脂飘满河面。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手臂上,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祈愿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有用兰草汤沐浴去污的风俗,所以端午节又叫“浴兰节”。
1095年,苏轼被贬惠州已经两年了,其他侍妾都早已各奔前程,只有朝云矢志不渝,生死相依。朝云不仅对苏轼忠敬有加,还懂得他的“一肚子不合时宜”。在这个团聚的日子里,苏轼做此词送给爱妾朝云。端午节的*俗和朝云的美丽,在大文豪的笔下万古流芳。
元代诗人贝琼在风雨交加的端阳去祭拜屈原,整个汨罗江上空空荡荡,没有一处可以凭吊屈原的地方,不由得心生悲痛:
已酉端午
风雨端阳生晦冥,泪罗无处吊英灵。
有关端午的古诗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端午的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已酉端午》
元代·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竞渡歌》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代·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日咏盆中菊》
清代·顾太清
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凉问。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关于端午的古诗
浣江五月*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唐·刘禹锡《竞渡曲》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唐·殷尧潘《端午日》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宋·苏轼《屈原塔》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文秀《端午》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唐·殷尧藩《七律·端午》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清·李静山《节令门·端阳》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南宋·陆游《乙卯重五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唐·李隆基《端午》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古诗中的端午防疫
防疫中的古诗词
写中医防疫的古诗
防疫的古诗问
唐诗中的端午古诗
品味古诗中的端午
古诗中的端午行书
适用防疫的古诗
防疫有关的古诗
防疫的诗词
防疫抗疫的古诗句
与防疫抗疫有关的古诗
宅在家中防疫情的古诗
防疫诗句
防疫标语
防疫说说
防疫祝福
防疫语录
防疫必胜的古诗
防疫知识的古诗
关于疫情防疫的古诗
端午节古诗中的粽子
有关防疫的古诗
防疫英雄的古诗
防疫的诗歌古诗
端午节古诗中的*俗
古诗中有关端午节的
防疫战疫标语
端午中的古诗
端午古诗中含有龙舟的
孟浩然的古诗我爱古诗版
出塞的古诗的多音字
古诗中的现代意义
你读过哪些关于鸟的古诗词
七五青年节的古诗
互相暗恋的古诗词
关于堤的古诗词
适合当群名的关于友情的古诗
等待甜蜜的古诗词诗词
播放我的将军古诗
带思和尹的古诗词
好背的不易重复的古诗
廿四里河的古诗
突出智慧力量的古诗词
最有名的古诗是谁写的
形容茜公主的古诗
星月相伴的唯美古诗
描写冬季的古诗画
内地旅游景区的古诗
关于分身术的古诗
描写小桥古树的古诗词
带有位字的成语或古诗
可以配古诗的古筝音乐
对古诗词的不同观点
古诗词蝶恋花的格律
描述嘈杂中安静的古诗
表示劳动光荣的所有古诗
赠送刘景文的古诗意思
白居易写关于中秋的古诗
生产安全工作的古诗
前程有关的古诗词